四書類
類書類
雜家類
法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伹證众生理本。故
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不然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
通。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
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
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 …… (第 0742c 页)
种
净业。一心不乱。散心称名。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
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
佛心乎。是故 …… (第 0743c 页)
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
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
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 师云。垂终自见坐金
莲。身巳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 (第 0744c 页)
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不然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
通。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
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
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 …… (第 0742c 页)
种
净业。一心不乱。散心称名。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
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
佛心乎。是故 …… (第 0743c 页)
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
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
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 师云。垂终自见坐金
莲。身巳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 (第 0744c 页)
里。
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迟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还)谨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摄引往生。如 法智
之金光数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满室。是也。二者
身心莹彻所致。如法祥之镜光。严公之月光。是
也。是虽光有 (第 0542a 页)
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迟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还)谨按光明有二。一者佛光摄引往生。如 法智
之金光数百里。如道喻之光明满室。是也。二者
身心莹彻所致。如法祥之镜光。严公之月光。是
也。是虽光有 (第 0542a 页)
一生奉佛后致亡国丧身何也无尽曰不
明定业之人诚为可悯昔日嵩岳圭禅师云佛有三
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 …… (第 0465b 页)
时文
殊普贤佛灭度后马鸣龙树华严会上德云比立楞
严会中势至菩萨此土远公祖师元公祖师智者大
师清凉国师 法智 祖师慈恩法师善导和尚少康法
师慈云忏主忠国大师怀感法师怀玉禅师道安和
尚道绰禅师省常大师法照大师草堂 (第 0477a 页)
明定业之人诚为可悯昔日嵩岳圭禅师云佛有三
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 …… (第 0465b 页)
时文
殊普贤佛灭度后马鸣龙树华严会上德云比立楞
严会中势至菩萨此土远公祖师元公祖师智者大
师清凉国师 法智 祖师慈恩法师善导和尚少康法
师慈云忏主忠国大师怀感法师怀玉禅师道安和
尚道绰禅师省常大师法照大师草堂 (第 0477a 页)
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
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
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
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
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 …… (第 0381a 页)
曰:『诸佛
果地融通,但證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
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
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
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 …… (第 0382a 页)
,一心不乱时,散
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
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
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
馀心尚是,况念佛 …… (第 0382c 页)
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
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大师 云:『须
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
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 (第 0383c 页)
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
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 法智, 古往今来弘
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
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 …… (第 0381a 页)
曰:『诸佛
果地融通,但證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
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
故 法智大师 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
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
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 …… (第 0382a 页)
,一心不乱时,散
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
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 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
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
馀心尚是,况念佛 …… (第 0382c 页)
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
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法智大师 云:『须
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
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 (第 0383c 页)
妄认为
心。亦复如是。若或识子是贼。贼不为害。知意
是妄。妄亦奚伤。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
也。四明 法智大师 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观
佛观心之谈。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奈何
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破灭佛法。断 (第 0357c 页)
心。亦复如是。若或识子是贼。贼不为害。知意
是妄。妄亦奚伤。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
也。四明 法智大师 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观
佛观心之谈。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奈何
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破灭佛法。断 (第 0357c 页)
不得法。法不行
法。法不见法。自然得法。不以得更得。所以菩萨应如
是正念于法。罄然独存。亦无知独存之 法智。 性自如
如。非因所置。亦名体结。亦名体集。不是智知。不是识
识。绝思量处。凝寂体尽。忖度永亡。如海大 (第 0481a 页)
法。法不见法。自然得法。不以得更得。所以菩萨应如
是正念于法。罄然独存。亦无知独存之 法智。 性自如
如。非因所置。亦名体结。亦名体集。不是智知。不是识
识。绝思量处。凝寂体尽。忖度永亡。如海大 (第 0481a 页)
净土。又未详嗣法者。
无一本空大满三人。教主凡十有六人。净土则远公
法照。合永明中峰而四。台宗则灌顶 法智。 合永嘉而
三。贤首则法藏。合清凉圭峰而三。密宗则不空。合一
行而二。慈恩则玄奘窥基而二。律师则钟山惠 …… (第 0615b 页)
憍陈如暨二十七祖外。东
土仅六十人耳。而十五人为浙产。若律宗之惠约。若
贤首之清凉。若台宗之灌顶永嘉 法智。 若禅宗之天
皇鸟窠。若曹洞之始祖。若法眼之永明。若云门之振
宗。若临济之雪岩中峰断崖千岩全室。亦可谓 (第 0615b 页)
无一本空大满三人。教主凡十有六人。净土则远公
法照。合永明中峰而四。台宗则灌顶 法智。 合永嘉而
三。贤首则法藏。合清凉圭峰而三。密宗则不空。合一
行而二。慈恩则玄奘窥基而二。律师则钟山惠 …… (第 0615b 页)
憍陈如暨二十七祖外。东
土仅六十人耳。而十五人为浙产。若律宗之惠约。若
贤首之清凉。若台宗之灌顶永嘉 法智。 若禅宗之天
皇鸟窠。若曹洞之始祖。若法眼之永明。若云门之振
宗。若临济之雪岩中峰断崖千岩全室。亦可谓 (第 0615b 页)
入多闻海源远流长」
#+END_VERSE
** 附录台宗十七祖
* 高祖龙树尊者
*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
*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
* 四祖天台智者(智顗)
* 五祖章安尊者(灌顶)
* 六祖法华尊者(智威)
* 七祖天宫尊者(慧威)
*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
* 九祖荆溪尊者(湛然)
* 十祖兴道尊者(道邃)
* 十一祖至行尊者(广修)
*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
* 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
* 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
* 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
*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
* 十七祖 法智 尊者(知礼传见后)
** 慈恩玄奘法师传
慈恩玄奘法师。洛阳陈氏子。幼出家授具。年十一即
能诵通 (第 0631a 页)
#+END_VERSE
** 附录台宗十七祖
* 高祖龙树尊者
* 二祖北齐尊者(慧文)
* 三祖南岳尊者(慧思)
* 四祖天台智者(智顗)
* 五祖章安尊者(灌顶)
* 六祖法华尊者(智威)
* 七祖天宫尊者(慧威)
*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
* 九祖荆溪尊者(湛然)
* 十祖兴道尊者(道邃)
* 十一祖至行尊者(广修)
*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
* 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
* 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
* 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
*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
* 十七祖 法智 尊者(知礼传见后)
** 慈恩玄奘法师传
慈恩玄奘法师。洛阳陈氏子。幼出家授具。年十一即
能诵通 (第 0631a 页)
法
假缘(之)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者)遍遣一切有情
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 法智。 各
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此乃效)。法真见道(中)二
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 …… (第 0427a 页)
能取立。二依下上
谛境立。今初。】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
有四种心。一苦 法智 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
界见苦(谛时)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所取。即真如。能取。即正智 (第 0427b 页)
也。四谛法忍。四谛 法智。 四谛类忍。四谛类智。故名法类十六种心。且约苦
谛言之。苦者。谛也。法者。真如也。智者。加行有漏智 (第 0427b 页)
也。忍者。无间无漏忍也。二十八种者。欲界十惑。色
无色界除瞋各九惑也。】
「二苦 法智。 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證前所断烦恼解脱。」
【法者。亦指真如。智者。无漏解脱也。】
「三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谓(前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法)智各
别内證。言(此法忍 法智 二心之)后(乃至无学一切)圣法。皆是此类。四苦
类智。谓此(类忍)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
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四四)十六
心(法忍 法智) 。八(种。)观(于)真如(类忍类智)。八(种。)观(于)正智(此乃效)。法
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 …… (第 0427b 页)
道。」
【谓四法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见分立。四 法智。 皆效
真解脱道之见分立。四类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自
證分立。四类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自證分立也。
△
二依 …… (第 0427c 页)
。无分别智任
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
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含
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令不为障碍。又以此大智)。充满(所證所依)
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 …… (第 0429c 页)
永离邪倒。入正定聚。名获圣性。微细毁
犯。谓误犯也。无分别智。即无相观。任运相续。即是
无功用义。大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智。含众
德水。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如空粗重。谓所知障
之一分。及烦恼障种。广大 …… (第 0430a 页)
二兼释馀
障。今初。】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
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 …… (第 0436b 页)
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化他神通)事业者。
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 法智 云及所含
藏者。」 (第 0436c 页)
法智 云。即能含之智。所含藏者。即力无畏等诸
功德也。
△二兼释馀障。】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障。 (第 0436c 页)
假缘(之)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三(者)遍遣一切有情
诸法假缘(之)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前二名 法智。 各
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此乃效)。法真见道(中)二
空见分自所断障无间解脱别总建立。名相见 …… (第 0427a 页)
能取立。二依下上
谛境立。今初。】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
有四种心。一苦 法智 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
界见苦(谛时)所断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所取。即真如。能取。即正智 (第 0427b 页)
也。四谛法忍。四谛 法智。 四谛类忍。四谛类智。故名法类十六种心。且约苦
谛言之。苦者。谛也。法者。真如也。智者。加行有漏智 (第 0427b 页)
也。忍者。无间无漏忍也。二十八种者。欲界十惑。色
无色界除瞋各九惑也。】
「二苦 法智。 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證前所断烦恼解脱。」
【法者。亦指真如。智者。无漏解脱也。】
「三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谓(前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法忍(法)智各
别内證。言(此法忍 法智 二心之)后(乃至无学一切)圣法。皆是此类。四苦
类智。谓此(类忍)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 (第 0427b 页)
○
如于苦谛有四种心。集灭道谛应知亦尔。此(四四)十六
心(法忍 法智) 。八(种。)观(于)真如(类忍类智)。八(种。)观(于)正智(此乃效)。法
真见道(中)无间解脱见( …… (第 0427b 页)
道。」
【谓四法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见分立。四 法智。 皆效
真解脱道之见分立。四类忍皆效真无间道之自
證分立。四类智。皆效真解脱道之自證分立也。
△
二依 …… (第 0427c 页)
。无分别智任
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
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含
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令不为障碍。又以此大智)。充满(所證所依)
法身故。如是十地。总摄 …… (第 0429c 页)
永离邪倒。入正定聚。名获圣性。微细毁
犯。谓误犯也。无分别智。即无相观。任运相续。即是
无功用义。大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智。含众
德水。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如空粗重。谓所知障
之一分。及烦恼障种。广大 …… (第 0430a 页)
二兼释馀
障。今初。】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
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
起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十地说断二愚及 …… (第 0436b 页)
彼粗重。一大神通愚。即是此中障所起(化他神通)事业者。
二悟入微细秘密愚。即是此中障大 法智 云及所含
藏者。」 (第 0436c 页)
法智 云。即能含之智。所含藏者。即力无畏等诸
功德也。
△二兼释馀障。】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馀障。 (第 0436c 页)
我执巳断。唯起法执。回心渐悟菩萨。期
心次断。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我执先断故。法智现
前。法执不起。 法智 不现。亦唯起法执。亦者。对上二
乘言也。】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至)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八地 …… (第 0210a 页)
。我执皆永不行者。通指分别俱生二
我执也。或巳下。释不行义。渐则永断不行。顿则永
伏不行。法空下。明 法智 不现。法执犹起。问曰。法空
虽不现。生空现前。智生执尽。云何犹起。今答云。不
相违故。生空与法执不相 …… (第 0210a 页)
二乘名不染者。唯修人空观。期心但断烦恼障。所
知不障彼智故。于菩萨名染者。所知能障彼 法智
故。由此下。次判覆无覆。由此二字。承上菩萨名染
亦名有覆。不障人空智。于二乘名无覆。】
「是异熟生 (第 0210b 页)
心次断。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我执先断故。法智现
前。法执不起。 法智 不现。亦唯起法执。亦者。对上二
乘言也。】
「八地以上一切菩萨(至)犹起法执不相违故。」
【八地 …… (第 0210a 页)
。我执皆永不行者。通指分别俱生二
我执也。或巳下。释不行义。渐则永断不行。顿则永
伏不行。法空下。明 法智 不现。法执犹起。问曰。法空
虽不现。生空现前。智生执尽。云何犹起。今答云。不
相违故。生空与法执不相 …… (第 0210a 页)
二乘名不染者。唯修人空观。期心但断烦恼障。所
知不障彼智故。于菩萨名染者。所知能障彼 法智
故。由此下。次判覆无覆。由此二字。承上菩萨名染
亦名有覆。不障人空智。于二乘名无覆。】
「是异熟生 (第 0210b 页)
八。苦下有二十八。三谛亦然。合断一百十二。言正
断者。断惑为正。證理为旁。以形法智證理为正。二
苦 法智。 重观前理。重證所断。忍力深著。唯名曰智。
三苦类智忍。从智生慧。各别證前法忍 (第 0275c 页)
法智。 但證
忍智。故曰内證。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依智而生。
后类前故。此言后位所脩圣智。皆是此前之类。集 …… (第 0275c 页)
句举例。苦既有四。以例集灭道三一
一皆应有四。总合有十六心。此十下。结判所观谛
智。八观真如者。法忍 法智 观四谛理。八观正智者。
类忍类智观前忍智。法真下。法真断證。法忍。法真
无间道见分断惑。 (第 0275c 页)
法智。 法真解脱道證理。类忍。法
自證分證前忍智。类智。法證自證分印前类忍。此
皆法真差别。名相见道。文中虽 …… (第 0275c 页)
。合有十六心。一现下。略举二句为例。
例通下上。现观忍。谓欲界法忍。此通四谛下法忍。
现观智。谓欲界 法智。 此通四谛下 (第 0276a 页)
法智。 每谛一忍
一智。合有八心。例上四谛类忍类智。每谛一忍一
智。合有八心。下上总合有十六心。法真下。法真 …… (第 0276a 页)
九心。此即下。释
成。初句言依前别立二十六者。即前二种十六也。
谓法下。正明合相。谓前十六中苦下法忍 法智 类
忍类智合为一观。集下四。灭下四。道下四。皆合为
一。总成四观。后十六中亦合成四观。总即八心。八 …… (第 0276a 页)
义。得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
名善慧。得无碍慧。尚未称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
「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至)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初句标名。次释义。大 (第 0278a 页)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
智。众德。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喻如水者。智能藏
彼众德。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 …… (第 0278a 页)
愚能下。结。此愚能障四种无碍解。即
是第九地中第七识细所知障摄。】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十于下。初句标名。谓所下。出障体。彼障下。明障相。
由斯下。承上说断二愚。一障 …… (第 0284a 页)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
作狭世界。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
庄严之事等。二障大 法智 云。谓能含之智。所含藏
者。谓力无畏诸功德。愚能障此二种。】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至)證大涅槃大菩 (第 0284a 页)
断者。断惑为正。證理为旁。以形法智證理为正。二
苦 法智。 重观前理。重證所断。忍力深著。唯名曰智。
三苦类智忍。从智生慧。各别證前法忍 (第 0275c 页)
法智。 但證
忍智。故曰内證。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依智而生。
后类前故。此言后位所脩圣智。皆是此前之类。集 …… (第 0275c 页)
句举例。苦既有四。以例集灭道三一
一皆应有四。总合有十六心。此十下。结判所观谛
智。八观真如者。法忍 法智 观四谛理。八观正智者。
类忍类智观前忍智。法真下。法真断證。法忍。法真
无间道见分断惑。 (第 0275c 页)
法智。 法真解脱道證理。类忍。法
自證分證前忍智。类智。法證自證分印前类忍。此
皆法真差别。名相见道。文中虽 …… (第 0275c 页)
。合有十六心。一现下。略举二句为例。
例通下上。现观忍。谓欲界法忍。此通四谛下法忍。
现观智。谓欲界 法智。 此通四谛下 (第 0276a 页)
法智。 每谛一忍
一智。合有八心。例上四谛类忍类智。每谛一忍一
智。合有八心。下上总合有十六心。法真下。法真 …… (第 0276a 页)
九心。此即下。释
成。初句言依前别立二十六者。即前二种十六也。
谓法下。正明合相。谓前十六中苦下法忍 法智 类
忍类智合为一观。集下四。灭下四。道下四。皆合为
一。总成四观。后十六中亦合成四观。总即八心。八 …… (第 0276a 页)
义。得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
名善慧。得无碍慧。尚未称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
「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至)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初句标名。次释义。大 (第 0278a 页)
法智 云。谓总缘一切诸法之
智。众德。谓陀罗尼门。三昧门等。喻如水者。智能藏
彼众德。如云含水。有能生彼胜 …… (第 0278a 页)
愚能下。结。此愚能障四种无碍解。即
是第九地中第七识细所知障摄。】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十于下。初句标名。谓所下。出障体。彼障下。明障相。
由斯下。承上说断二愚。一障 …… (第 0284a 页)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
作狭世界。或随心念。于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
庄严之事等。二障大 法智 云。谓能含之智。所含藏
者。谓力无畏诸功德。愚能障此二种。】
「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至)證大涅槃大菩 (第 0284a 页)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
心。言所取者。即真如。言能取者。即正智。法即现法。
类即种类。谓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故
名能取所取十六心也。问 (第 0108b 页)
。四心者何。答。一苦 法智
忍。二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馀三谛准此。
一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忍者。苦即苦谛。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
法。智谓于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谓先观察
增上力故。于苦谛中 (第 0108b 页)
起现證无漏慧。由此慧故。永
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此即智之因也。此苦 法智
忍。即忍无间智。能观苦谛下真如。能断三界见苦
所断二十八种随眠。谓欲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
以除瞋故 (第 0108b 页)
。三界合有二十八也。二苦 法智 者。法谓 …… (第 0108b 页)
苦如。能缘苦如之智。名苦 法智。 智者。即忍之果。由
前忍故。此智现前。智现前时。观察真如。證前解脱。
问。前之苦法。释为教法。今之苦 …… (第 0108c 页)
如。得不
疑乎。答。能诠之教。所诠之如。合名为法。初智缘教。
今智缘如。何疑之有。三苦类智忍者。谓苦 法智 无
间。无漏慧生等。意云。此等三心。于一刹那。各别内
證法 (第 0108c 页)
法智。 谓以类忍證法忍。以类智證 (第 0108c 页)
法智 也。
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谓后圣法。依止前法也。显
扬论云。前为后后之所依止故。谓二心后。乃至无
学 …… (第 0108c 页)
皆然。问。此十六心。有差别否。答。有
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问。能
所十六心。答。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
能所取十六心也。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忍缘真如。仿真见道中
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缘真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仿
之心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證缘见。苦类 …… (第 0108c 页)
仿此。问。上下谛十六心。答。法忍 法智。 缘下界如。类
忍类智。缘上界如。以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
类。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欲界名下。是现前 (第 0109a 页)
界。色
无色名上。是不现前界。十六心者。谓观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 法智 八种。依观上二界四谛。别立类忍
类智八种。然论但举欲界苦谛以为法也。一现观
忍。是无间道。二现观智。 (第 0109a 页)
是解脱道。随其所应法真
见道等者。谓苦 法智 忍缘欲界如。仿真见道中无
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 (第 0109a 页)
法智 缘欲界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
仿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 …… (第 0109a 页)
六种。何谓九种心。谓法与类各有忍智。凡一谛中
有此四心。四四十六。今合说者。是合法忍为类忍。
又合 法智 为类智。于四谛中各唯一忍。各唯一智。
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心。有观必有止。八止
总为一。此九种心 …… (第 0109b 页)
。声闻乘等。一种亦无)。对治差别者。
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
中一切障粗重故(缘总 法智。 对治一切障碍而住。如以细楔。除去粗楔。住本识中
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粗。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 …… (第 0120b 页)
故。瑜伽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
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所覆粗重。即所离
障也。此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
斯即二慧。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发智云及
所含藏。名悟入微细秘密愚。 (第 0126b 页)
心。言所取者。即真如。言能取者。即正智。法即现法。
类即种类。谓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故
名能取所取十六心也。问 (第 0108b 页)
。四心者何。答。一苦 法智
忍。二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馀三谛准此。
一苦 (第 0108b 页)
法智 忍者。苦即苦谛。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
法。智谓于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谓先观察
增上力故。于苦谛中 (第 0108b 页)
起现證无漏慧。由此慧故。永
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此即智之因也。此苦 法智
忍。即忍无间智。能观苦谛下真如。能断三界见苦
所断二十八种随眠。谓欲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
以除瞋故 (第 0108b 页)
。三界合有二十八也。二苦 法智 者。法谓 …… (第 0108b 页)
苦如。能缘苦如之智。名苦 法智。 智者。即忍之果。由
前忍故。此智现前。智现前时。观察真如。證前解脱。
问。前之苦法。释为教法。今之苦 …… (第 0108c 页)
如。得不
疑乎。答。能诠之教。所诠之如。合名为法。初智缘教。
今智缘如。何疑之有。三苦类智忍者。谓苦 法智 无
间。无漏慧生等。意云。此等三心。于一刹那。各别内
證法 (第 0108c 页)
法智。 谓以类忍證法忍。以类智證 (第 0108c 页)
法智 也。
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者。谓后圣法。依止前法也。显
扬论云。前为后后之所依止故。谓二心后。乃至无
学 …… (第 0108c 页)
皆然。问。此十六心。有差别否。答。有
二种。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谛境十六心。问。能
所十六心。答。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名
能所取十六心也。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忍缘真如。仿真见道中
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苦 (第 0108c 页)
法智 缘真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能仿
之心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證缘见。苦类 …… (第 0108c 页)
仿此。问。上下谛十六心。答。法忍 法智。 缘下界如。类
忍类智。缘上界如。以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
类。名上下谛境十六心也。欲界名下。是现前 (第 0109a 页)
界。色
无色名上。是不现前界。十六心者。谓观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 法智 八种。依观上二界四谛。别立类忍
类智八种。然论但举欲界苦谛以为法也。一现观
忍。是无间道。二现观智。 (第 0109a 页)
是解脱道。随其所应法真
见道等者。谓苦 法智 忍缘欲界如。仿真见道中无
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 (第 0109a 页)
法智 缘欲界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二界如。
仿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苦类智缘上 …… (第 0109a 页)
六种。何谓九种心。谓法与类各有忍智。凡一谛中
有此四心。四四十六。今合说者。是合法忍为类忍。
又合 法智 为类智。于四谛中各唯一忍。各唯一智。
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心。有观必有止。八止
总为一。此九种心 …… (第 0109b 页)
。声闻乘等。一种亦无)。对治差别者。
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
中一切障粗重故(缘总 法智。 对治一切障碍而住。如以细楔。除去粗楔。住本识中
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粗。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 …… (第 0120b 页)
故。瑜伽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
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此所覆粗重。即所离
障也。此障十地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
斯即二慧。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发智云及
所含藏。名悟入微细秘密愚。 (第 0126b 页)
故名为世第一法。三通达位者。世第一后心。苦忍
真明。于上下八谛下。发八忍八智。盖 法智 法忍在
欲界。而类智类忍在上界。总十六心。谓前有门第
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 (第 0700b 页)
真明。于上下八谛下。发八忍八智。盖 法智 法忍在
欲界。而类智类忍在上界。总十六心。谓前有门第
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 (第 0700b 页)
。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
心。言所取者。即真如。言能取者。即正智。法即现法。
类即种类。谓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故
名能取所取十六心也。一苦 (第 0797a 页)
法智 忍者。苦。谓苦谛。
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智。谓于加行道中缘苦
法之智。忍者。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 (第 0797a 页)
苦谛中起现
證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此
即智之因也。此苦 法智 忍。即忍无间智。能观苦谛
下真如。能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随眠。谓欲
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以除瞋故 (第 0797a 页)
。三界合有二十
八也。二苦 法智 者。即能缘苦如之智名苦 (第 0797a 页)
法智。 智
者。即忍之果。由前忍故。此智现前。智现前时。观察
真如。證前解脱。三苦类智忍者。谓苦 (第 0797a 页)
法智 无间。即
有无漏慧生。此第三心。于一刹那各别内證法忍 (第 0797a 页)
法智。 谓以类忍證法忍。以类智 (第 0797a 页)
法智 也。言后圣 …… (第 0797a 页)
谛。
于馀谛中应知亦尔。故总合有十六智。皆断二十
八分别随眠。此十六心。前二观如。后二观智。谓法
忍 法智 观如。觉悟所取故。类忍类智观智。觉悟能
取故。一谛既尔。馀谛皆然。此苦 (第 0797b 页)
法智 忍缘如。仿真
见道中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 (第 0797b 页)
法智 缘如。仿真
见道中解脱道见分證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
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證缘见分。苦类智缘前
见 …… (第 0797b 页)
谛境(至)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此别以十六心明相见道。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
类十六心者。谓以法忍 法智 缘下界如。类忍类智
缘上界如。以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类。故名
下上谛境十六心也。欲界是现前界。 (第 0797b 页)
上二界是不
现前界。俱以四谛为境。而起二心。谓观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 法智 八种心。合观上界四谛。总立类忍
类智八种心。以下上界诸四谛中。各有忍智二心。
故成十六。瑜伽云。十二 …… (第 0797b 页)
法智。 次观上二界苦。名类忍类智。类同欲故。如其
所应等者。谓苦 (第 0797c 页)
法智 忍缘欲界如。仿真见道中无
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 (第 0797c 页)
法智 缘欲界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界如。仿
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若苦类智缘上界如 …… (第 0797c 页)
」
【此名九心相见道也。九种心者。即依前安立谛两
重十六止观心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等者。谓
法忍 法智。 类忍类智。每谛有四心。四四十六心。今
合法忍类忍为一忍。 (第 0797c 页)
法智 类智为一智。于四谛中
各各唯有一忍一智。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
心。八相应止。总合一心。故有九心。 …… (第 0797c 页)
那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异。
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
遍断疑故。】
「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至)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先辨所来。瑜伽云。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
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 …… (第 0802a 页)
此喻覆空义。即以 法智 能覆惑智二障。瑜伽云。粗
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
问。无性释以智覆空。此以 …… (第 0802b 页)
辨剖析。论云。于彼随他所喜言语正知。无量种种
语。随知而与故。】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前第八地无功用道。一切不行。正障九地心自在
故。九地虽得心自在。而于诸法犹不自 (第 0814c 页)
心。言所取者。即真如。言能取者。即正智。法即现法。
类即种类。谓 法智 法忍缘于真如。其真如者。是智
所取。类忍类智缘智见分。其见分者是能取智。故
名能取所取十六心也。一苦 (第 0797a 页)
法智 忍者。苦。谓苦谛。
法。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智。谓于加行道中缘苦
法之智。忍者。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 (第 0797a 页)
苦谛中起现
證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此
即智之因也。此苦 法智 忍。即忍无间智。能观苦谛
下真如。能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八种随眠。谓欲
苦有十。上二界苦各九。以除瞋故 (第 0797a 页)
。三界合有二十
八也。二苦 法智 者。即能缘苦如之智名苦 (第 0797a 页)
法智。 智
者。即忍之果。由前忍故。此智现前。智现前时。观察
真如。證前解脱。三苦类智忍者。谓苦 (第 0797a 页)
法智 无间。即
有无漏慧生。此第三心。于一刹那各别内證法忍 (第 0797a 页)
法智。 谓以类忍證法忍。以类智 (第 0797a 页)
法智 也。言后圣 …… (第 0797a 页)
谛。
于馀谛中应知亦尔。故总合有十六智。皆断二十
八分别随眠。此十六心。前二观如。后二观智。谓法
忍 法智 观如。觉悟所取故。类忍类智观智。觉悟能
取故。一谛既尔。馀谛皆然。此苦 (第 0797b 页)
法智 忍缘如。仿真
见道中无间道见分断苦谛惑。 (第 0797b 页)
法智 缘如。仿真
见道中解脱道见分證苦谛下理。苦类智忍缘前
见分。仿第一心无间道自證缘见分。苦类智缘前
见 …… (第 0797b 页)
谛境(至)分别随眠名相见道。」
【此别以十六心明相见道。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
类十六心者。谓以法忍 法智 缘下界如。类忍类智
缘上界如。以下界入见。现前名法。上界名类。故名
下上谛境十六心也。欲界是现前界。 (第 0797b 页)
上二界是不
现前界。俱以四谛为境。而起二心。谓观欲界四谛。
别立法忍 法智 八种心。合观上界四谛。总立类忍
类智八种心。以下上界诸四谛中。各有忍智二心。
故成十六。瑜伽云。十二 …… (第 0797b 页)
法智。 次观上二界苦。名类忍类智。类同欲故。如其
所应等者。谓苦 (第 0797c 页)
法智 忍缘欲界如。仿真见道中无
间道见分断欲界惑。苦 (第 0797c 页)
法智 缘欲界如。仿真见道
中解脱道见分證欲界理。苦类智忍缘上界如。仿
无间道见分断上界惑。若苦类智缘上界如 …… (第 0797c 页)
」
【此名九心相见道也。九种心者。即依前安立谛两
重十六止观心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等者。谓
法忍 法智。 类忍类智。每谛有四心。四四十六心。今
合法忍类忍为一忍。 (第 0797c 页)
法智 类智为一智。于四谛中
各各唯有一忍一智。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
心。八相应止。总合一心。故有九心。 …… (第 0797c 页)
那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天异。
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
遍断疑故。】
「十法云地大 法智 云(至)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先辨所来。瑜伽云。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
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 …… (第 0802a 页)
此喻覆空义。即以 法智 能覆惑智二障。瑜伽云。粗
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
问。无性释以智覆空。此以 …… (第 0802b 页)
辨剖析。论云。于彼随他所喜言语正知。无量种种
语。随知而与故。】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前第八地无功用道。一切不行。正障九地心自在
故。九地虽得心自在。而于诸法犹不自 (第 0814c 页)
得三摩地钵罗若。及彼相应等法。又所缘能缘。平
等平等。智为其相。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
假所缘 法智 为相。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
无间。 (第 0635a 页)
法智 忍。 (第 0635a 页)
法智。 苦类智忍。苦类智。 (第 0635a 页)
法智
忍 (第 0635a 页)
法智。 集类智忍。集类智。灭 (第 0635b 页)
法智 忍。灭 (第 0635b 页)
法智。 灭
类智忍。灭类智。 (第 0635b 页)
法智 忍。道 (第 0635b 页)
法智。 道类智忍。道类
智。如是十六忍智是见道差别相。
△一牒科标问
竟。下二举颂总答。】
「颂曰若时于所 …… (第 0635b 页)
故名软品。即下品也。诸法。即法
执。法细于人。故名中品。言遍遣者。总收前二为第
三心。故结云。前二名 法智。 各别缘故。以名法者。各
别数也。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以名类者。是同类
义。法真下。释立相见道名。法 …… (第 0636a 页)
即真如。能取。即正智。言法类者。法即现
法。各别义也。类即种类。即同现法种类性故。谓于
下。释成。苦 法智 忍者。忍是胜解。即智之因。谓于现
法。正智胜解。现观真如。能断烦恼。而未能證解脱
实智。故云谓观等。 …… (第 0636b 页)
忍之果。由前忍故。此智现前。智
现前故。观前真如。證前解脱。故云谓忍等。苦类智
忍者。类即同类。谓苦 法智 无间。即有无漏胜解慧
生。名苦类智忍。于法忍智。各别内證者。以此类忍。
證法忍。通后类智。證 (第 0636b 页)
法智。 故云言后圣法。皆是此
类。谓后圣法。依止前法。即后类智。类此忍故。显扬
论云。前为后后之所依止。故亦 …… (第 0636b 页)
。八观正智。即是八智。忍能断惑。智
能證果。故有前后。又云。四法忍断惑。四法智證果。
四类忍。證法忍 法智。 四类智。證类忍。法真下。释立
相见道名。此亦取法真见道见分自證分。差别建
立相见道名。无间断惑。即前 (第 0636b 页)
法忍 法智。 于真见分。
各别法之。解脱證理。即后类忍类智。于真自證分。
差别法之。】
「二者依观下上谛境(至) …… (第 0636b 页)
现法。有忍有智。类是种类。亦有
忍智。故一谛中。有此四心。四四十六。今合说者。是
合法忍为类忍。又合 法智 为类智。于四谛中。各唯
一忍各唯一智。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心。若
谓有观。必应有止。故说八止。 …… (第 0636c 页)
世间四禅四空。由四种
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等。
云何出世间道。谓于修道中。 法智 类智品所摄苦
智集智灭智道智。及彼相应诸三摩地者。云何软
道。谓软软。软中。软上。云何中道。谓中软。 …… (第 0637c 页)
解。以能随宜巧为说故。名辨无碍。愚
能下。总结二愚。障四无碍。名第九障。】
「十于诸法中(至)障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诸法未得自在障者。亦前八地无功用道。双障二
地心法自在。故于九地。障心自在。名 …… (第 0645a 页)
地法自在者。应知此障。亦从八地中来。以
无功用。障心法故。彼障下。释断二愚。即是能障神
通等者。谓大 法智。 及大法云。含藏一切神通等事。
皆是十地法自在义。未登十地。被愚所障。不得现
前。入十地时。得法自在。 (第 0645b 页)
等平等。智为其相。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
假所缘 法智 为相。若别说见道差别。谓世第一法
无间。 (第 0635a 页)
法智 忍。 (第 0635a 页)
法智。 苦类智忍。苦类智。 (第 0635a 页)
法智
法智。 集类智忍。集类智。灭 (第 0635b 页)
法智 忍。灭 (第 0635b 页)
法智。 灭
类智忍。灭类智。 (第 0635b 页)
法智 忍。道 (第 0635b 页)
法智。 道类智忍。道类
智。如是十六忍智是见道差别相。
△一牒科标问
竟。下二举颂总答。】
「颂曰若时于所 …… (第 0635b 页)
故名软品。即下品也。诸法。即法
执。法细于人。故名中品。言遍遣者。总收前二为第
三心。故结云。前二名 法智。 各别缘故。以名法者。各
别数也。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以名类者。是同类
义。法真下。释立相见道名。法 …… (第 0636a 页)
即真如。能取。即正智。言法类者。法即现
法。各别义也。类即种类。即同现法种类性故。谓于
下。释成。苦 法智 忍者。忍是胜解。即智之因。谓于现
法。正智胜解。现观真如。能断烦恼。而未能證解脱
实智。故云谓观等。 …… (第 0636b 页)
忍之果。由前忍故。此智现前。智
现前故。观前真如。證前解脱。故云谓忍等。苦类智
忍者。类即同类。谓苦 法智 无间。即有无漏胜解慧
生。名苦类智忍。于法忍智。各别内證者。以此类忍。
證法忍。通后类智。證 (第 0636b 页)
法智。 故云言后圣法。皆是此
类。谓后圣法。依止前法。即后类智。类此忍故。显扬
论云。前为后后之所依止。故亦 …… (第 0636b 页)
。八观正智。即是八智。忍能断惑。智
能證果。故有前后。又云。四法忍断惑。四法智證果。
四类忍。證法忍 法智。 四类智。證类忍。法真下。释立
相见道名。此亦取法真见道见分自證分。差别建
立相见道名。无间断惑。即前 (第 0636b 页)
法忍 法智。 于真见分。
各别法之。解脱證理。即后类忍类智。于真自證分。
差别法之。】
「二者依观下上谛境(至) …… (第 0636b 页)
现法。有忍有智。类是种类。亦有
忍智。故一谛中。有此四心。四四十六。今合说者。是
合法忍为类忍。又合 法智 为类智。于四谛中。各唯
一忍各唯一智。故说忍智。各有四观。即为八心。若
谓有观。必应有止。故说八止。 …… (第 0636c 页)
世间四禅四空。由四种
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等。
云何出世间道。谓于修道中。 法智 类智品所摄苦
智集智灭智道智。及彼相应诸三摩地者。云何软
道。谓软软。软中。软上。云何中道。谓中软。 …… (第 0637c 页)
解。以能随宜巧为说故。名辨无碍。愚
能下。总结二愚。障四无碍。名第九障。】
「十于诸法中(至)障大 法智 云及所含藏者。」
【诸法未得自在障者。亦前八地无功用道。双障二
地心法自在。故于九地。障心自在。名 …… (第 0645a 页)
地法自在者。应知此障。亦从八地中来。以
无功用。障心法故。彼障下。释断二愚。即是能障神
通等者。谓大 法智。 及大法云。含藏一切神通等事。
皆是十地法自在义。未登十地。被愚所障。不得现
前。入十地时。得法自在。 (第 0645b 页)
亡日。如知所归。遂儗史
弥远。为师后身云。
*** 道因传(附小因)
道因。号草庵。四明薛氏。视 法智 座下粲法师。为叔祖。
其孕也。母梦粲披帏而入。寤而生。明发而讣至。咸知
其为后身云。掌有圆相。掬之如 (第 0384b 页)
弥远。为师后身云。
*** 道因传(附小因)
道因。号草庵。四明薛氏。视 法智 座下粲法师。为叔祖。
其孕也。母梦粲披帏而入。寤而生。明发而讣至。咸知
其为后身云。掌有圆相。掬之如 (第 0384b 页)
以终身。
*** 潜庵源师传
清源。号潜庵。洪州新建邓氏子。世力田。幼超卓。短小
精悍。去依洪崖 法智 为童子。年二十一。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宝峰月。云居舜。道价压丛林。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而疑终 (第 0521b 页)
*** 潜庵源师传
清源。号潜庵。洪州新建邓氏子。世力田。幼超卓。短小
精悍。去依洪崖 法智 为童子。年二十一。落发受具戒。
时武泉尝。宝峰月。云居舜。道价压丛林。师游三老间。
皆蒙器许。而疑终 (第 052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