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四書類
易類
書類
五經總義類
論語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傳記類
正史類
別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山果与野蔌。哭之恸而大招。归来乎汉甫。举我觞而听我语。呜呼尚飨。
祭洪安分斋文
呜呼维公。文献故家。 躬行君子。
早自弱龄。人称孝弟。遭值运否。备尝艰难。晚而成家。亦由俭勤。内以推恩。睦姻兼美。外以广惠。厨及是似。 (第 324L 页)
。盖其天姿近道。而培灌种植。深于彝伦。故自父兄师友之间。以至动静言为之际。发见真切者。类如此。古所称 躬行君子
者。岂不信然矣乎。至其临命。无怛化意。眷眷以孝悌忠恕。勉其后来者。尤以见存养完固。死后乃己之意也。配 (第 81L 页)
子孙以恭近。礼远耻辱。与人子与人弟。眷眷言孝悌于父兄。以至细节微行。一是自诚实无伪中出来。噫。古所称 躬行君子
者。其 (第 268L 页)
记。见其录义孰为大。贤贤为大。仁孰为先。亲亲为先。观善修睦。仁义行矣。仁义行而人道立矣之说。而槩知为 躬行君子
人也。今于寝郎奇君所述状。益悉其所未详者。撮而言之。端毅整肃。望之俨然。其姿禀也。孝友勤俭。与人为善 (第 296H 页)
梦弼,心弼,容弼。正言男天弼,东弼。曾玄以下不录。呜呼。世之以学道自命者何限。而宗向之得其正者鲜矣。 躬行君子
尤难焉。公生于退陶之后。知尊其学。尝曰。朱子以后。吾道东矣。著之为书。而体之为躬行之实。观于此。可知 (第 352H 页)
然后可以无愧矣。不审高明以为何如。允早孤失学。处世而多偾误。居家而无拘检。时一思之。悔恨无穷。如闻有 躬行君子。
畏而爱之。愿为之下风而不辞焉。何敢妄论儒者之出处乎。来函既发其端。故僭言及此。诚以择中之道。惟有本领 …… (第 448H 页)
奥之旨。而民之愚也。若刱闻者而喜之。时有惕然向善。怵然惧罪者。然则是亦不害为救世之一助耶。呜呼。世有 躬行君子
示之以务民之义。庆赏刑威。不以其私。则彼所为说者。将如雨雪之见晛。不待辞辟而自廓如矣。今不务躬行。而 (第 453H 页)
  别纸
语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胡文定公曰。古之取人以德。不取其有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愚观近世士流。于先进。认文集卷数多者为大儒。小者为贱儒。文章才气高者为名贤。其朴讷者不足观。自此风盛。道学渐衰。言诠愈繁。而实德愈病矣。今贤昆仲。未曾相见。但得鄙作几篇。而遽许之云

云。恐将来取人之际。或不觉其犯胡公戒也。故预此奉告。抑又闻孔子之言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此可见治己者之于言行。须辨得难易缓急之序。而施其功也。贤昆仲。既以实心见与。亦不敢不以 (第 159L 页)
 凡论心性理气。都要反身体勘。左右天分微近柔弱。试就思虑未萌。情欲未动时。轻轻照顾。果有柔弱底气象否。若有则是静未极。而客气犹有存者。此大可验也。余见学者类多只将古人言诠。争同争异。不曾验自已实际其然未然。如此讲论。岂复有益于存养施为之实乎。
答林章佑(丁酉)
喜言未发已发。而事功无可观。此不知谁为何人发。若谓子思。则子思未尝当路。不应如此说。若谓事功不待存省而亦可自立。则唐虞之治化。靡所资于钦明精一。天地万物之位育。不曾由乎推致中和。天下国家之均平。不必本于顾諟明命。修己以敬。未足以

安百姓。扩充善端。不足以保四海。而生于其心。害于其政。非圣人不易之言矣。其可乎。若曰今世士人。不务 躬行君子。
而只要悬空谈理。为无可观。则此正贤辈之所宜反省也。(龟山语录。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只是率性而已。所谓 …… (第 416L 页)
行得平实。说得广阔。不如体得切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耻字。宜细看。孔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可见文辩德行之不可不分得轻重缓急也。)
答林章佑
所示吴上舍诗。鄙意亦未尝不如此。故每 (第 417H 页)
后之分,缓急之务,轻重之差,而施之得其序而不乱。乃为有益。如知虽为急而差轻于行。行虽为重而较后于知。 躬行君子
为重。而文章才艺为轻。性理辨论可缓。而孝悌忠信不可缓。整理身家当先。而经纶天下当后。无恶于己,有善于 …… (第 454L 页)
 以性之无觉无为。不肯奉为主本。则其所谓理为气主者。不过是禅陆之所谓心也。此处宜洗心而究之。
答李钟坤
人非生知。安能不学而知且能哉。便生知如孔夫子。亦复好学。至以不善者为师。况常人乎。然择师不易。苟就渊源之未正者。或异端偏学。不务 躬行君子。
(第 468H 页)
数公之书。论人论事。动辄数千言。而求其可用之实。则竟未有一句端的与人做样辙者。故知夫子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早已防其弊矣。盖言之而乱人心目。岂若教人躬行心得。而文华流露之为美也。
今日西洋各国。 (第 8L 页)
古之圣贤。自致知诚意。以至平治天下。原非二学。由本身徵民。以至考建质俟。更无二理也。窃覸世儒。或不务 躬行君子。
而惟骋架虚凿空之辩。以乱人听。又不求讲明治道而专事添枝接叶之文。以衒己能。如此者。非特无益。反复有损 (第 215H 页)
术者。起而号于众曰。圣贤千言万语。只为一个践履地而已。故曰。非言之艰而行之艰也。又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此皆圣 (第 453H 页)
顾力行何如耳。愚亦谓少辈读书。只理会文义。不体贴身心。竟无益。专要力行所知。方是真学问。近世又有不务 躬行君子。
只要口谈天理之学。如此者。只好资争竞败风俗。深可戒也。如何如何。
与郑大卿(奭采○庚申)
如闻尊兄曾 (第 34H 页)
之理。而终始守正。勿随其有变之气而泛滥失义。学者宜深识之。
答郑钟玉(丙辰)
圣人言。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夫子尚且云尔。则躬行之难。可见矣。后世之士。以文为学。以文为学而儒术漓矣。足下天性淳质 (第 159H 页)
辛酉)
圣贤道否。其德业之盛。出处之严。无从而见。故惟文章事功。为人事之最。然夫子言。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又言天下国家可均也。中庸不 (第 249H 页)
何是非。而必取是去非。然后始可以仰不愧天俯不怍人。不然。将有以非为是。而告天人者矣。故圣门教学。虽以 躬行君子
为究竟。然又必以读书穷理。为本始矣。 (第 339H 页)
智问孝问君子之类。无不就用上理会。而做到极处。便是圣人。奈何近士只务口耳之习。以助战争之势。而若所谓 躬行君子
者。初不肯下手着脚。岂不可慨。安得有志之士。以朴实救浮浅。(朱先生生平喜言朴实头三字。孔子所言近仁之 …… (第 412L 页)
与讲习而持守之者。岂有舍此而它求哉。子其终身钦念而受用焉。
答朴东辅(乙卯)
先圣言。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则吾未之有得。此见言行之轻重缓急。今也师友相与徒尚言语文字。(所论亦多无用之辩。躐等之言。其于修身敦 (第 418H 页)
之风。此乃俗之弊也。近士之轻诋前贤。固是可恶。少辈之妄赞其师。亦非可贵。左右诚有志于圣学。先以小学为 躬行君子
之师。次以四子为穷尽精奥之师。终以春秋纲目为通达 …… (第 492L 页)
不就身心用上指点。而听者俛首鞠躬。做到极处。便是圣贤。柰何近士。只务口耳之习。以助争鬨之势。而若所谓 躬行君子。(君子。指君子所行之道。躬行。是以身心体道之功。只此便见心本性之妙也。宜尽心焉。)
则初不肯下手著脚。岂不可慨。吾欲得有志之士。以朴实。救浮浅。足下得无意乎。
答朴昌燮(庚申)
尝闻豫 (第 496L 页)
每读至此。不觉慨然而叹也。曰。今世之士。以文章事功为学。吾亦疑学之本不在是也。夫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
吾未之有得。尝称管仲之功。而又讥其器之小。此语学之本也。今日何处得戒空言,黜近功。而以明事理,勉德行 (第 250H 页)
  误认
近世儒门。有认心为理。遂以此为太极与道体。故真正太极道体。隐而不见。盖太极道体。但为自然之主宰。而今指有觉有为之心。以为太极道体。故自然主宰。更无可言处。儒流又有误认讲辨争诘。为学问大事。而不务 躬行君子
之道者。故真正学问。无复可问处。良非细忧。
  自谓宗程朱栗
近有自谓宗程朱栗。而其说却与三先生异。 (第 300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