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載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吾虽一览犹能释之惟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
(书又卢植传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 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
(礼记特多回穴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 (第 61b 页)
  卢植为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

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
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
多回穴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 …… (第 17b 页)
  顾炎武曰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石经此独以为
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耶又

按水经注伽蓝记所列碑数东二十五西四十八
共七十三枚而北齐书所纪在邺者五十二枚则
不过失其二十一枚耳未至于不盈大半也又失
载周大象元年徙洛阳一节史书之疏也刘焯传
言自洛阳运至京师者为信

  运洛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焯奉敕与
刘炫等考定(隋书刘焯传)

  谷水又东径国子 太学石经
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 (第 21b 页)
学记云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虞氏
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周人
之东胶虞庠王制云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故有太学小学教国之子弟焉谓之国子汉魏以来
置太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
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嘉平四年
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磾议郎张驯韩说
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

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
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
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
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 石经
古文出于黄帝之世苍颉
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艺焉自秦
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子宅 …… (第 22b 页)
外隐起为𨽻字言齐太公六世
孙胡公之棺也唯三字是古馀同今书證知𨽻自出
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出邯郸淳 石经
古文转失 …… (第 23a 页)
于其次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
碑载蔡邕韩说高堂溪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
外门中今二碑别无 石经
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
八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
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纪年用工作徒 …… (第 23b 页)
字犹存不破汉 石经
北有晋辟雍行礼碑是太始二
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 (第 24a 页)
石经
沦缺存
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雍之文今灵
台太学并无辟雍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毁
二学尚髣 (第 24a 页)
  延熹五经 后汉蔡邕传及张驯传皆云奏求正定
六经文字而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儒林传
序云诏诸儒正定五经刻于石碑卢植传云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李巡传云乃白帝与诸儒
共刻五经文于石考邕传注引洛阳记亦祇有尚书
周易公羊传礼记论语晋羊欣 (第 20b 页)
  朱翌猗觉寮杂记云本朝石经胡恢所书恢行事详沈
括笔谈(附)笔谈云金陵人胡恢博物强记善篆
𨽻臧否人物坐法失官十馀年潦倒贫困赴选
集于京师是时韩魏公当国恢献小诗自达其

一联云建业关山千里远长安风雪一家寒魏
公深怜之令篆 太学石经
因此得复官任华州
推官而卒

  杨慎丹铅总录云淳化中刻今犹有存者

  钱塘王延年尝考开封石经云宋 …… (第 18b 页)
月二十四日磻老奏阁将就绪其石经易诗书春秋
左氏传论语孟子外尚有御书礼记中庸大学学记
儒行经解五篇不在 太学石经
之数今搜访旧本重 …… (第 20b 页)
行摹勒以补礼经之阙从之六月十三日御书光尧
御书 石经
之阁牌赐国子监

  元史申屠致远传西僧杨琏真加作浮图于宋故宫欲
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 …… (第 21a 页)
  沈仪两湖麈谈云旧仁和学宋岳公飞第也飞被祸后
第为太学元为西湖书院至我朝为县学在按察西
司今之学天顺末移建则贡院基也学有理宗御书
道统十三赞高宗御书四书五经李龙眠先圣暨七
十二贤像并高宗赞碑刻皆太学故物也正德辛未
巡按张公承仁欲迁置府学赖学谕南宁李公璧恳

留而止戊寅巡按宋公廷佐卒迁之时李已升任无
有敢能言之者矣自宋迄今四百年而此碑始不为
吾庠所有物岂亦有数哉

  朱彝尊杭州府学 宋石经
跋云宋高宗皇帝御书 (第 26a 页)
石经
绍兴十三年知临安府事张徵摹勒上石淳熙四年
诏知府赵磻老建阁于太学题曰光尧 (第 26a 页)
石经
之阁置
石其下洪迈曾惇杨冠卿叶绍翁李心传陈骙王应
麟潜说友纪之详矣宋亡学废为肃政廉访司治所 (第 26a 页)
  石经之传疑有二五经六经七经之不同也汉魏一
字三字之不分也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
石立于太学门外儒林传云正定五经刋于石碑宦

者传云与诸儒共刻五经文字于石卢植传云时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而蔡邕传云奏求正定
六经文字张驯传云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后汉
书所载五经六经已自不同隋书 (第 27a 页)
经籍志云后汉镌
刻七经著于石碑则又以为七经其目有一字 石经
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
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而蔡邕传注所引洛阳记则
有尚书周易公羊礼 …… (第 27a 页)
而魏时犹未见
此则洛阳记之疏略隋书为可信也若礼记则本自
有碑卢植传云考礼记失得刋正碑文洛阳伽蓝记
石经
四部中有礼记邵氏闻见后录洛阳张氏发
地所得亦有礼记而隋书失之者按洛阳记云礼记
十五碑悉崩坏岂当时无传 …… (第 27b 页)
故曰五经汉之七经为五经犹唐之九
经为五经也蔡邕张驯传所云六经者益以论语而
为六也按旧唐书经籍志有今字 石经
论语二卷蔡 …… (第 28a 页)
五经六经七经为疑犹为未尽也儒林传序云为古
文篆隶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魏书刘芳传亦
云昔汉世造三字 石经
于太学则 (第 28b 页)
石经
为三字矣
晋书卫恒传云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正始中 …… (第 28b 页)
立三字 石经
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书
江式传云邯郸淳特善仓雅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
(第 29a 页)
石经
于汉碑之西则魏石经为三字矣洛阳伽蓝
记云汉国子堂前有三种字 (第 29a 页)
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
之作篆科斗𨽻三种蔡邕笔之遗迹也复有石碑四
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则又有一字 (第 29a 页)
石经
矣隋书经籍
志以一 (第 29a 页)
石经
七种三 (第 29a 页)
石经
三种皆为蔡邕所书
而云魏正始中又立一 (第 29a 页)
石经
则魏石经为一字矣 …… (第 29a 页)
按水经注云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
碑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
树之堂西虽不言汉碑为一字而于魏曰三字则
汉为一字可知矣唐宋以来所得 (第 29b 页)
石经
残碑悉是隶
书虽缺蔡邕名而堂溪典马日磾等与邕共正定诸
经者俨然尚存则可与之相证其云三字 (第 29b 页)
石经
魏正
始中立与卫恒传合又云树之堂西与江式传合汉
为一字魏为三字当以水经注为据儒林传序云为 …… (第 29b 页)
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赵明诚洪适亦尝非之而莫
得其说张演 石经
跋乃谓邕或以三体参检其文而
书丹于碑则定为𨽻亦如孔安国之书传恐未必然
也按纪传俱不言有三体独于儒林 …… (第 30a 页)
而昭自序云序或未周志
遂全阙天才富博犹俟改具则昭不特补志序亦有
改具者儒林传序岂昭之所改具耶汉魏俱立 石经
又俱在太学讲堂前至南北朝大致颓落复徙邺都 …… (第 30a 页)
亦颠倒茫昧汉魏莫辨故魏书于三字 石经
江式传
以为魏建刘芳传以为汉造即当时亲见其石而记
之者如洛阳伽蓝记亦谓三字 (第 30b 页)
石经
为蔡邕遗迹昭
生其时而仕于梁惑于传闻奋笔改具遂成千古之
疑耳洛阳伽蓝记所谓表里𨽻书者即汉之一 (第 30b 页)

而不敢亦定为蔡邕遗迹传疑也隋书经籍志则
以一字 (第 30b 页)
石经
为蔡邕书是矣而又云魏立一 (第 30b 页)
石经
乃其误 (第 30b 页)
石经
考云晋魏二书皆云立三 (第 30b 页)
石经
此 …… (第 30b 页)
独以为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
耶若其以三字 石经
亦为蔡邕书此承前之误无足
怪也隶续云近世方勺作泊宅编载其弟匋所跋 (第 31a 页)

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字者为汉一体字者为
魏至公羊碑有马日磾等名乃云魏世用其所正定
之本因存其名可谓谬 (第 31a 页)
成都学宫与后唐本不无小异乾道晁公武参二本著
考异亦刻于石张□又为注文考异焉 宋石经
七十五
卷杨南仲书具真篆二体石室十三经即孟蜀所镌者
故周易后书广政辛亥惟三传至皇祐方毕故公羊传
后书 …… (第 25a 页)
书尚
书周德正书周礼孙羽吉书毛诗仪礼礼记张绍文书
论语尔雅张德钊书春秋经传公谷孝经孟子不书题
人至和 石经
者至和元年命皇侄右屯卫大将军克继 …… (第 25a 页)
书国子监 石经
以上所写 (第 25b 页)
石经
论语书石帝从其请嘉
(第 25b 页)
石经
者仁宗命国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
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嘉祐三年王洙荐大理丞杨南
(第 25b 页)
石经
有劳草泽章友直篆 (第 25b 页)
石经
毕诏补将作监友直
不愿仕赐银绢同篆殿中丞张次立与堂除绍兴御书 (第 25b 页)
石经
者绍兴十三年内出御书左氏及史记列传宣示
馆职又内出御书周易毛诗尚书上又书论语孟子皆
刋石立太学首善阁 …… (第 25b 页)
知临安府赵磻老于太学建阁置碑阁下墨本阁上以
光尧 石经
之阁为名是则 (第 26a 页)
石经
本固已多矣胡三省曰
既以七经为蔡邕书矣又云魏立一字 (第 26a 页)
石经
乃其误也
范晔时三体 (第 26a 页)
石经
与熹平所镌并列于学宫故史笔误
书其后人袭其伪错或不见石刻无以考正赵氏虽以
一字为中郎所书而未见三体者 (第 26a 页)
欧阳氏以三体为汉
碑而未尝见一字者近世方勺作泊宅编载其弟匋所
石经
亦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为汉字至公羊碑 …… (第 26a 页)
有马日磾等名乃云世用其所正定之本因存其名岂
非谬论北史江式云魏邯郸淳以书教皇子建三字
于汉碑西按此碑以正始年中立汉书云元嘉元年
度尚命邯郸淳作曹娥碑时淳已弱冠自元嘉至正始
亦九十馀年式以 …… (第 26b 页)
石壁九经即今陜西 石经
也孟蜀母昭裔刻 (第 27a 页)
石经
有注
故知今是郑书升庵曰朱子论语注引 (第 27a 页)
石经
者谓孟蜀 (第 27a 页)
石经
也宋淳化刻于汴京然亦有掘碑旧榻如长睿彦
远伯厚所载毋逸母兄之残文者亦有如贾虞 (第 27a 页)
石经

学东溟信之汝稷驳之者又见夫温陵黄虞稷俞邰有 (第 27a 页)
石经
考言张孟奇以熹平四年为谢承书 (第 27a 页)
石经
则误矣
承三国人尝著后汉书也 (第 27a 页)
石经
金至大中省幕王
公琛元骆天骧两修立之 (第 27a 页)
  邵必字不疑丹阳人举进士为上元主簿国子监立
石经必善篆𨽻召充直讲编仁宗御集加龙图阁学
(宋史)

  胡恢

  胡恢金陵人华州推官尝篆 太学石经(戚光南唐书注)
恢善篆隶坐法失官十馀年韩魏公琦当国恢献诗
自达公怜之令篆 (第 12b 页)
石经
因得复官(书史会要)

  茅山五云观记胡恢书 …… (第 12b 页)
  章友直字伯益闽人博通经史不以进取为意工玉

箸字学嘉祐中与杨南仲篆 石经
于国子监当时称
之太常少卿元居中出领宿州素喜其书且富有之
至宿则尽所有摹诸石以广其传缘此东吴之地多 …… (第 20b 页)
人见之大惊叹服再拜而去

  章友直自放不羁不肯求选举皇祐中近臣言友直
善篆与李斯阳冰相上下召友直篆 石经
友直即往
经成际试将作主簿不就(临川集) (第 21a 页)
  杨南仲

  杨南仲工篆书嘉祐中与章友直篆 石经
于国子监
甚有法度(书史会要)

  张次立

  张次立官至殿中丞嘉祐中诏同篆国子监 (第 21b 页)
石经(墨池
编)
  元居中

  元居中为太常少卿知宿州东吴多其篆迹(墨池编) …… (第 21b 页)
  赵克继秦王廷美之曾孙善楷书尤工篆𨽻宗正荐
之仁宗亲临试及令临蔡邕古文法写论语诗书复
诏与朝士分𨽻 石经
帝曰李阳冰唐室之秀今克继 (第 26a 页)
九江太守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 太学石经

正五经文字植上书曰少从通儒马融受古学颇知今
之礼记特多回穴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缪敢率愚
浅为之解 (第 17b 页)
论五卷晋散骑常侍谯周撰 后汉礼仪志注引之

晋十九博士  太学石经

元帝纪大兴二年六月置博士员五人四年三月置周
易仪礼公羊博士 志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
咸宁四年武帝 …… (第 31b 页)
乃上疏曰世祖皇帝
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颁正乡饮大射西阁东序河
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 石经
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 (第 32a 页)
骑校尉永和元年诏无
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元嘉中
(中书内中之书) 卢植熹平间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
文字植上书云云(见礼类)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 …… (第 4b 页)
儒林)拜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
字擢侍中典领秘书 傅毅(文苑)建初中拜郎中与班固
贾逵共典校书

石经

蔡邕传建宁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
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
将堂溪典光禄 …… (第 5b 页)
咸取正焉碑始立观视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
陌注洛阳记曰太学在洛阳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
广三丈堂前 石经
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
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坏
东行论语三碑二碑毁礼记碑上 …… (第 6a 页)
经一定争者用息 隋志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
所书三字 石经
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又五卷春秋三卷(梁有)
(十二卷)唐志小学类三字 (第 7a 页)
石经
尚书古篆三卷 左传古
篆书十二卷(又蔡邕今字 (第 7a 页)
石经
论语二卷)金石录 (第 7a 页)
石经
遗字为三卷
云蔡邕所书乃八分而三 (第 7a 页)
石经
乃魏时所建也遗字
有尚书公羊传论语又有诗仪礼则所立不止六经矣
论语公羊后有堂溪典马日磾等姓名世所传经 …… (第 7a 页)
邕书后开鸿都诸方献篆无出邕者 魏陈留邯郸淳
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以书教诸皇
子又建三字 石经
于汉碑西其文蔚焕三体复宣校之
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左传正 (第 7b 页)
石经
古文虞
作鲁作□ …… (第 7b 页)
魏石经 晋 石经

隋志魏正始中立一字 (第 8a 页)
石经
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东
魏末(武定四年八月)自洛阳徙于邺都至河阳没于水得至邺
者不盈大半(高澄迁洛阳汉 (第 8a 页)
石经
五十二碑于邺齐皇建元年八月列学馆后周大象元年徙)
(洛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 …… (第 8a 页)
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
犹在秘府(合五十一卷有一字三字之分)并秦帝(会稽)刻石(一卷)以备小学
一字 石经
周易一卷(梁有三卷)尚书六卷(梁有今 (第 8a 页)
石经
郑氏尚书八卷)鲁 …… (第 8a 页)
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传九卷论语
一卷(梁有二卷)典论一卷(魏志注明帝诏先帝典论刋石于庙堂之外及太学与 石经
并以永)
 示来世(魏都赋菲言厚行陶化染学雠校篆籀篇章毕觌)晋传卫恒曰正始中立
三字 (第 8b 页)
石经(江式云魏建三字石经于汉碑西邯郸淳所书)
 裴頠转祭酒奏脩
国学刻石写经(唐六典注傅畅晋诸公赞裴頠为国子祭酒奏立国子太学起讲堂筑门阙刻)
(石 (第 8b 页)
永)
 示来世(魏都赋菲言厚行陶化染学雠校篆籀篇章毕觌)晋传卫恒曰正始中立
三字石经(江式云魏建三字 石经
于汉碑西邯郸淳所书) 裴頠转祭酒奏脩
国学刻石写经(唐六典注傅畅晋诸公赞裴頠为国子祭酒奏立国子太学起 (第 8b 页)
讲堂筑门阙刻)
(石写五经) 荀崧上疏曰太学有 石经
古文 后魏书孝文
太和十七年九月壬申幸太学 (第 8b 页)
石经
神龟元年五月 (第 8b 页)
祭酒崔光请命博士李郁等补汉所立三字 石经
之残
缺 刘芳传汉世造三字 (第 9a 页)
石经
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
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时号刘石经 隋刘焯传运洛
阳石经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敕与刘炫 (第 9a 页)
学讲堂 石经 魏典论碑 汉


大学赞(颂) 大学弟子赞 香辟雍行礼




水经注榖水又东径国子 太学石经
北汉魏以来置太
学于国子堂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
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 …… (第 51b 页)
字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
刻立于大学门外后儒晚学咸取正焉今碑上悉铭刻
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 石经
魏初传古文
出邯郸 (第 52a 页)
石经
古文转失淳法植之于堂西石长八尺
广四尺刻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文帝
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陆机 (第 52a 页)
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
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高堂溪等名太学弟子
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
东有一碑是汉
顺帝阳嘉八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大学年积 …… (第 52a 页)
毁坏永建六年诏书脩大学刻石纪年用作工徒十二
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汉 石经

有晋辟雍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

魏太学 辟雍 泮宫

魏志文帝黄初五年四月立太学于洛阳(二年正月壬 (第 52b 页)
作东观 张奂奏
尚书章句诏下东观 卢植能通古今学熹平四年拜
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

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愿得将能书生二人
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得
失庶裁定圣典刋正碑 (第 8b 页)
   胡恢

胡恢金陵人华州推官尝篆 大学石经(戚光南唐书注/)
恢善篆隶坐法失官十馀年韩魏公琦当国恢献诗自
达公怜之令篆 (第 55b 页)
石经
因得复官(书史会要/)
茅山五云观记晏殊撰庆历二年雷平胡恢书丹(刘大/)
(彬茅山志/)
   邵雍 (第 55b 页)
 笔阵图
   理头眩方
   右军杂迹
   瘗鹤铭
   唐碧落碑
   唐石经
   蜀石经    宋石经
#+PROPERTY: JUAN 卷八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八
  书辨證(上/)
   夏
    夏禹岣嵝山碑
 夏禹 …… (第 4b 页)
 中有磨改数字者意自牧所为也(金石文/字记)
唐文宗开成二年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
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
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刋碑列于太学创
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
度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
窥之以为芜累甚矣(旧唐书/文宗纪)

唐开成中唐玄度奉诏覆定 太学石经
文字以补张参
之阙更作九经字样为七十六(崇文/总目)
  (第 91a 页)
石经
未有年月一行题名十行曰开成二年丁巳岁
 月次于玄日惟丁亥书石学生前四门馆明经臣艾
 如晦书石学生前四 …… (第 91a 页)
 书门下奏起居舍人集贤殿学士周墀监察御史张

 次宗礼部员外郎孔温业兵部员外郎集贤殿直学
 士崔球等同勘校经典释文又云令率更令韩泉充
 详定 石经
官新唐书亦列墀等四人而碑并不载(金/石)
 (文字/记)
 九经者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又有孝经论语尔雅 (第 92a 页)
 其实乃十二经又有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
 样皆刻之于石今在西安府学世乃指此为蜀本
 经
(第 92a 页)
石经
未大书开成二年岂未之见而妄指为孟 …… (第 92a 页)
 蜀邪(日知/录)
梁天祐甲子岁太尉许国公为居守(甲子岁昭宗迁洛/之年许国公韩建)
(也/)移太学并 石经
于此(刘从又修文/宣王庙记) (第 92b 页)
石经
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筑新城而 (第 92b 页)
石经
委弃
于野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从幕吏尹玉羽之请辇入
城中置于此地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今龙图吕公领
漕陜右 (第 92b 页)
以其处洼下命徙置于府学之北墉而建亭焉
(黎持新移 石经
记) (第 92b 页)
  石经
左传文公宣公卷成城字皆缺末笔榖梁襄昭
 定哀四公卷仪礼士昏礼皆然此为朱梁时所补刻
 考之宋刘从又(建 (第 93a 页)
隆/三年)黎持(元祐/五年)二记但言韩建刘鄩
 移石而不言补刻然成字缺笔其为梁讳无疑昔人
 固未尝遍读而博考也(金石文/字记)
 赵崡唐刻 石经
考云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经文
 于太学讲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
 郎将堂溪典议郎张训韩说太 (第 93a 页)
史令单飏求正定六

 经文字帝许之邕乃书丹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此再
 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体 石经
古文用科斗
 鸟迹体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体隶用程邈体此三
 刻也魏世宗神龟元年以王弥刘曜入 (第 93b 页)
石经
残缺
 崔光之请补之此四刻也唐天宝中刻九经于长安
 礼记以月令为首从李林甫之请此五刻也文宗时
 郑覃 (第 93b 页)
以经籍刓谬建言雠刋准汉故事太和七年敕
 唐玄度覆定 石经
字体于国子监立石九经并论语 (第 93b 页)
 孝经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开成二年
 告成此六刻也(石墨/镌华)
 按六朝以前用分隶今 石经
皆正书且多用欧虞笔
 法知其为唐人书矣礼记首月令尊明皇纯字讳尊
 宪宗又知其非天宝以前人书矣然则今西 (第 94a 页)
安府学
  石经
乃唐文宗时 (第 94a 页)
石经
也嘉靖乙卯地 (第 94a 页)
石经
倒损
 西安学生员王尧惠等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
 立于碑旁(同/上) …… (第 94a 页)
 晁公武参校(后唐/蜀)二本取经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
 石经考异亦刻于石张□又校注文同异为石经注
 文考异四十卷(玉/海)    宋石经

仁宗至和元年八月十六日己酉以皇侄右屯卫大将
军克继书国子监 (第 95b 页)
石经
以上所写 (第 96a 页)
石经
论语求书石国
子监帝从其请二年九月十五日工毕上之(仁宗命国/子监取易)
(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 (第 96a 页)
二体刻石两楹○嘉/祐六年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 石经
毕诏补试将作)
(监主簿以同篆 (第 96a 页)
石经
殿中丞张次立与堂除书目云 (第 96a 页)
石/经
七十五卷杨南仲书周易十书十三诗二十春秋十)
(二礼记二十皆/具真篆二体)
高宗绍兴十三年三月出御书左 …… (第 96a 页)
帙又节礼/记中庸儒行大学经解学记五篇章草语孟悉送成均)
淳熙四年二月十九日诏知临安府赵磻老建阁奉安 石经
寘碑石于阁下墨本于阁上以光尧 (第 96b 页)
石经
之阁为
名五月二十四日磻老奏御书礼记中庸大学学记儒
行经解五篇不 (第 96b 页)
太学石经
之数今搜访旧本重行摹 …… (第 96b 页)
 勒以补礼经之阙从之六月十三日御书光尧御书
 经
之阁牌赐国子监(玉/海)
  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版堆积如山一行篆
  字一行真字(周密癸/辛杂 …… (第 97a 页)
  即治所西偏为书院后为尊经阁阁之北为书库实

  始收拾宋学旧版设司书掌之宋御书 石经
孔门七
  十二子画像石刻咸在焉(夷白/集)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八 (第 97b 页)
衣曲三年复前诗题为赋题 太学石经
诗并辞入贡院
日面赐大中中都尉郑尚书放榜上以红笺笔札一名
纸云乡贡是士李昂以赐镐(摭/言)
  登第 (第 86a 页)
儒颂之曰林虑懿/德非礼不处丨丨丨丨丨丨丨丨)裁定圣典刋正碑
(后汉书卢植传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
(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穴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 …… (第 13b 页)
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令毛诗左)
(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 石经(见/上)
各有 …… (第 13b 页)
古称其所撰书曰信/可谓丨丨之丨丨也)以无逸为元龟(旧唐书崔植传穆/宗尝谓侍臣曰国)
(家贞观中文皇帝 躬行
帝道治致升平明皇声名最盛/历年久长何道而然植对曰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
(为政宋璟尝手写尚书无逸一篇 (第 23a 页)
求以赎死太祖善其法常仰/丨丨丨丨丨之以为胜宜官北宫榜题咸是鹄笔)
字有六义(郦道元水经注又东径国子 太学石经
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 …… (第 17a 页)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
(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 石经
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丨丨丨丨丨焉自秦)
(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得孔 …… (第 17b 页)
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唯三字/是古隶同今书證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文)
(出邯郸淳 石经
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文帝)
(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 (第 18a 页)
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韩说高堂溪等名太学弟子)
(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
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八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
(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工 (第 18a 页)
作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九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表里)
(镂字犹存不破汉 石经
北有晋辟雍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 (第 18a 页)
石经
沦缺存半) …… (第 18a 页)
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
(可得/矣) 石经
三体书(唐六典书学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为生者 (第 18b 页)
石经
说) (第 18b 页)
 (中笞捶乱下大署帛于其背曰谄贵卖友/贪官埋母乃具表其状卲遂废锢终身)能书生(后汉书卢植传/熹平四年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上书曰臣少从通儒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穴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 (第 24b 页)
 苹是何草崔珏曰按尔雅苹是藾萧上曰朕看毛诗
 疏云苹叶圆而花白丛生野中似非藾萧也
诗赋
 开成二年高锴侍郎知举内出霓裳羽衣曲赋 太学
 石经
诗进诗赋自此始
 
 
  (第 37a 页)
相毋昭裔取唐太和本琢石于
成都学宫与后唐本不无小异乾道眺公武参二本著
考异亦刻于石张□又为注文考异焉 宋石经
七十五
卷杨南仲书具真篆二体石室十三经即孟蜀所镌者 …… (第 72b 页)
书尚
书周德正书周礼孙羽吉书毛诗仪礼礼记张绍文书
论语尔雅张德钊书春秋经传公榖孝经孟子不书题
人至和 石经
者至和元年命皇侄右屯卫大将军克继
书国子监 (第 73a 页)
石经
以上所写 (第 73a 页)
石经
论语书石帝从其请嘉
(第 73a 页)
石经
者仁宗命国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
为篆𨽻二体刻石两楹嘉祐三年王洙荐大理丞杨南 …… (第 73a 页)
石经
有劳草泽章友直篆 (第 73b 页)
石经
毕诏补将作监友直
不愿仕赐银绢同篆殿中丞张次立与堂除绍兴御书 (第 73b 页)
石经
者绍兴十三年内出御书左氏及史记列传宣示
馆职又内出御书周易尚书毛诗上又书论语孟子皆
刋石立太学首善阁 (第 73b 页)
及大成殿后之廊庑淳熙四年诏
知临安府赵磻老于太学建阁置碑阁下墨本阁上以
光尧 石经
之阁为名是 (第 73b 页)
石经
本固已多矣胡三省曰
既已七经为蔡邕书矣又云魏立一 (第 73b 页)
石经
乃其误也 …… (第 73b 页)
范晔时三体 石经
与熹平所镌并列于学宫故史笔误
书其后人袭其讹错或不见石刻无以考正赵氏虽以
一字为中郎所书而未见三体者 (第 74a 页)
欧阳氏以三体为汉
碑而未尝见一字者近世方勺作泊宅编载其弟匋所
石经
亦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为汉字至公羊碑
有马日磾等名乃云世用其所正定之本因存其名岂
非谬论北史江式云魏 (第 74a 页)
邯郸淳以书教皇子建三字
于汉碑西按此碑以正始年中立汉书云元嘉元年 …… (第 74a 页)
向拱韩缜之厄或有补者总非其旧嗟乎是又何
可据乎笔麈曰唐文宗以宰相郑覃判国子祭酒创立
石壁九经即今陜西 石经
也孟蜀毋昭裔刻 (第 74b 页)
石经
有注
故知今是郑书升庵曰朱子论语注 (第 74b 页)
石经
者谓孟蜀 (第 74b 页)
石经
也宋淳化刻于汴京然亦有掘碑旧拓如长睿彦 …… (第 74b 页)
远伯厚所载母逸母兄之残文者亦有如贾虞 石经

学东𬈑信之汝稷驳之者又见夫温陵黄虞稷俞邰有 (第 75a 页)
石经
考言张孟奇以熹平四年为谢承书 (第 75a 页)
石经
则误矣
承三国人尝著后汉书也西安 (第 75a 页)
石经
金至大中省幕王
公琛元骆天骧两脩立之
说文分别部居十四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立一于耑
毕终于亥永元庚子孟 …… (第 75a 页)
文章致
其中和亦安艺息游琢玉继声之道也辛已孟夏将之
登州书与曼公
谭苑醍醐曰辞达而已矣恐人溺于辞而忘 躬行
也浅 (第 1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