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載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子正,隐士,善书,范文正尝称其与西台相左右。
胡恢
按戚光《南唐书注》:胡恢,金陵人,华州推官,尝篆 《太学石经》 。
按《书史会要》:恢善篆隶,坐法,失官十馀年,韩魏公琦当国恢献诗,自达公怜之令,篆 石经, 因得复官。按《茅山志》、《茅山五云观记》:晏殊撰,庆历二年,雷平胡恢书丹。
胡恢
按戚光《南唐书注》:胡恢,金陵人,华州推官,尝篆 《太学石经》 。
按《书史会要》:恢善篆隶,坐法,失官十馀年,韩魏公琦当国恢献诗,自达公怜之令,篆 石经, 因得复官。按《茅山志》、《茅山五云观记》:晏殊撰,庆历二年,雷平胡恢书丹。
校书郎湛之,后力学多闻见道,超卓有经不可使易,知一论太学刻于石绍。兴初张九成下车,诣学犹能口诵之。 沈躬行
字彬,老永嘉人,甫冠游太学。同辈以时文相尚, 躬行
独为古学。以近世丧葬,礼废乃仿古正棺衾,馈奠衰服之制。斥佛事不用,始从塘奥林氏,后从伊川程氏、蓝田吕 ……不收恤乡人,矜式焉。从弟琪字东美,亦以行义称。按周恭叔许少伊刘元承,元礼戴明仲赵彦,昭张子充蒋元中, 沈彬老
时称元丰太学九先生。
《东轩笔录》:王荆公在中书作新经义,以授学者。故太学诸生几及三千人,以至包展锡
《东轩笔录》:王荆公在中书作新经义,以授学者。故太学诸生几及三千人,以至包展锡
帝使来识视。是遂坚传之刻记年月日以名为。汤仲方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人东经国于 大学石经
比。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垫。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 ……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埙塞。街陌矣。令碑工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人立古篆隶三字 石经
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为迹为字。取其孳乳相。故文字有六义为。自秦用篆尝。笑烧先典。古文绝矣。鲁恭王 ……。前和外隐为𨽻字言齐太公世孙胡公之棺也。唯三字是古同令书。證知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传古大出邯郸漙 石经。
古文转失。㳵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大帝人判典论六碑附 ……陆机言太学赞别一碑在讲堂西。下列石龟碑。载蔡邕转说高堂溪等名。太学弟子赞。仆一婢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
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人年立。碑大云。建或二十七年造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十人。阳嘉九平八月作毕。碑南面剌颂。丧字犹存不破。汉 石经
北有晋辟雍行礼碑。是太始二年六。其碑中析。伹世代不同。物不停故。 石经
潘缺。存半毁几。驾言水文。谅用怃为。考古有三雍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雍处。看永嘉中。王弥刘矅入洛。焚
镛案贾逵之学。本出涂恽。而乃为杜林漆书作训。则杜林漆书之本出涂恽又明甚。涂恽者。都尉朝之嫡传也。乃卫宏训旨。贾逵书训。马融书传。集大成于郑玄。则杜林古文之为世所宗久矣。其为孔安国之嫡统。又何疑哉。
{上乙七}后汉书卢植传曰植(字子干)涿郡人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熹平后(灵帝时)作尚书章句。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愿得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专心精研。合尚书章句。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 (第 191L 页)
{上乙七}后汉书卢植传曰植(字子干)涿郡人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熹平后(灵帝时)作尚书章句。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愿得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专心精研。合尚书章句。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 (第 191L 页)
又可见师宜官诸人之尽逊于邕也。邕以劾鸿都学生被谴。而谓石经出于鸿都真大舛也。归安丁小疋(杰)曰。以汉 太学石经。
称鸿都 (第 212L 页)
石经 者误。始于唐张怀瓘书断。而宋黄长睿东观馀论,晁公武 (第 212L 页)
石经 考异等书因之。今参考灵帝纪,蔡邕传,阳球传及雒阳伽蓝记,水经谷水注,魏书北史江式传。汉之待制鸿都与刻 …… (第 212L 页)
书 石经。 在鸿都未立学之前三年。后人以熹平石经目曰。鸿都者当以丁君。此论正之也。详见首卷年月表内。
按朱竹垞 (第 213H 页)
经义考。以蔡邕所书为一字石经。其论允矣。近日厉樊榭为杭堇浦作 石经 考异序内一条甚精。公羊昭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既哭以人为菑。何休注云菑。周埒垣也。今太学辟雍作侧 (第 213H 页)
字。儒林传。休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太尉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乃作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案蕃诛于灵帝建宁元年。又七年为熹平四年。始立 石经。 尔时休诂公羊未卒业。则辟雍所作侧字。其为 (第 213H 页)
石经 隶字无疑。赵氏金石录亦云世所传经书。与汉 (第 213H 页)
石经 不同者数百。言此蔡邕 (第 213H 页)
石经 一字之佐證也。
又案竹垞经义考。引娄机汉隶字原条下。有尚书存若干字云云。乃字原之书所编列诸碑次目。 …… (第 213H 页)
方纲谨录汉碑之字。惟据拓本录之。其必不得已。
或有据摹本者。更有必不得已而据著录者。则亦十无一二耳。然亦必明言据某本而后录之。未有使著录本之字杂厕于摹本拓本间。漫不可别者也。玆于 石经 卷内。粗发其凡如此。至若顾氏隶辨。近年所纂。虽所列 (第 213L 页)
石经 之文百有三字。然予尝逐一核之。皆是就洪氏著录于板本者抄写而已。不特非见汉碑。且于宋椠汉隶字源。亦未之 (第 213L 页)
见也。是以不得不析言之。
汉 石经 残字歌(丁酉)
熹平初作皇羲篇。 (第 213L 页)
石经 故事追孝宣。通经释义事优大。文武之道非丹铅。雕虫篆鸟那比数。鸿都未立前三年。议郎意不在工画。盖以正误 …… (第 213L 页)
。我欲汇续无由缘。便当摹勒自此始。涓濡溜且尺砚穿。乞名蓬莱扁小阁。贺梁语燕来翩翩。
南昌学宫摹刻汉 石经 残字歌(戊申九月一日)
(第 214H 页)
石经 未及洪家半。尚抵吴莱籀书换。龙图晋玉虽旧闻。魏公资州馀几段。鸿都学开后三年。皇羲篇章未点窜。正始那误 (第 214H 页)
石经 者误。始于唐张怀瓘书断。而宋黄长睿东观馀论,晁公武 (第 212L 页)
石经 考异等书因之。今参考灵帝纪,蔡邕传,阳球传及雒阳伽蓝记,水经谷水注,魏书北史江式传。汉之待制鸿都与刻 …… (第 212L 页)
书 石经。 在鸿都未立学之前三年。后人以熹平石经目曰。鸿都者当以丁君。此论正之也。详见首卷年月表内。
按朱竹垞 (第 213H 页)
经义考。以蔡邕所书为一字石经。其论允矣。近日厉樊榭为杭堇浦作 石经 考异序内一条甚精。公羊昭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既哭以人为菑。何休注云菑。周埒垣也。今太学辟雍作侧 (第 213H 页)
字。儒林传。休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太尉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乃作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案蕃诛于灵帝建宁元年。又七年为熹平四年。始立 石经。 尔时休诂公羊未卒业。则辟雍所作侧字。其为 (第 213H 页)
石经 隶字无疑。赵氏金石录亦云世所传经书。与汉 (第 213H 页)
石经 不同者数百。言此蔡邕 (第 213H 页)
石经 一字之佐證也。
又案竹垞经义考。引娄机汉隶字原条下。有尚书存若干字云云。乃字原之书所编列诸碑次目。 …… (第 213H 页)
方纲谨录汉碑之字。惟据拓本录之。其必不得已。
或有据摹本者。更有必不得已而据著录者。则亦十无一二耳。然亦必明言据某本而后录之。未有使著录本之字杂厕于摹本拓本间。漫不可别者也。玆于 石经 卷内。粗发其凡如此。至若顾氏隶辨。近年所纂。虽所列 (第 213L 页)
石经 之文百有三字。然予尝逐一核之。皆是就洪氏著录于板本者抄写而已。不特非见汉碑。且于宋椠汉隶字源。亦未之 (第 213L 页)
见也。是以不得不析言之。
汉 石经 残字歌(丁酉)
熹平初作皇羲篇。 (第 213L 页)
石经 故事追孝宣。通经释义事优大。文武之道非丹铅。雕虫篆鸟那比数。鸿都未立前三年。议郎意不在工画。盖以正误 …… (第 213L 页)
。我欲汇续无由缘。便当摹勒自此始。涓濡溜且尺砚穿。乞名蓬莱扁小阁。贺梁语燕来翩翩。
南昌学宫摹刻汉 石经 残字歌(戊申九月一日)
(第 214H 页)
石经 未及洪家半。尚抵吴莱籀书换。龙图晋玉虽旧闻。魏公资州馀几段。鸿都学开后三年。皇羲篇章未点窜。正始那误 (第 214H 页)
炎武金石文字记。则不言孟子字数。窃疑炎武未尝见小碑刻本也。然则士禛所称清人所刻者。其或是也欤。然汉唐 宋石经。
以天子之尊而崇奖如此。故卒能奏工。不然者。虽有志。力绵而不能就也。是故。后唐明宗时。令国子监。校正九 …… (第 449L 页)
。其所以用力者。可谓勤矣。然石本刊刻之后。古之经文。一定而不可易。余读汉书及诸子所引经文。往往与今之 石经 绝异。其精义。又多迥出于杜,马,郑,王诸儒之上。是知五经同异考定之时。多所釐改也。夫圣经之旨甚广。虽 (第 450H 页)
。其所以用力者。可谓勤矣。然石本刊刻之后。古之经文。一定而不可易。余读汉书及诸子所引经文。往往与今之 石经 绝异。其精义。又多迥出于杜,马,郑,王诸儒之上。是知五经同异考定之时。多所釐改也。夫圣经之旨甚广。虽 (第 450H 页)
。宋至和元年。以皇侄克继书刻。置石经于国子监。绍兴十三年。出御书诸经刻石。立于太学首善阁。此蜀石经, 宋石经
之所以异也。是日侍 上赏花钓鱼。宴罢。题此于内阁。
米芾书天马赋横轴纸本
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用全力 (第 458L 页)
米芾书天马赋横轴纸本
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用全力 (第 458L 页)
与蕙泉书
答权景受(大膺)书(甲午)
答沈方山(宜德)书
与权重吉(思哲)书
答 宋石经(柱献) 书
与李木涧(完熙)书(丁未)
与云𦤎书
与云𦤎书[其二]
与洪芍玉士 …… 与族侄蔼士(祐吉)书
与尹梣溪(定铉)书
与石经莱伯书
答金松右(命根)书
与 宋石经 英老(柱献)书
答赵生(述立)书(己未)
重答赵生(述立)书
与兴岩书院斋儒书
答权景受(大膺)书(甲午)
答沈方山(宜德)书
与权重吉(思哲)书
答 宋石经(柱献) 书
与李木涧(完熙)书(丁未)
与云𦤎书
与云𦤎书[其二]
与洪芍玉士 …… 与族侄蔼士(祐吉)书
与尹梣溪(定铉)书
与石经莱伯书
答金松右(命根)书
与 宋石经 英老(柱献)书
答赵生(述立)书(己未)
重答赵生(述立)书
与兴岩书院斋儒书
重订。此所谓存十一于千百。然欲求襟怀之髣髴者。亦舍是奚以哉。剩馥残膏。三复恻怆。重为之涕落而已。
答 宋石经(柱献) 书
自从故人之离群。益叹吾社之少一。山楼落木。怅别绪之茫茫。夜雨篝镫。感秋怀之黯黯。闻寒鸿而独酌北地 …… (第 445L 页)
上答棠轩。草草并及于老兄旅榻。信手覼缕。不觉芜杂。犹足为右所谓消遣一法。书到时想兄掀髯而绝倒也。
与 宋石经 英老(柱献)书
心随境异。别怀匪比曩时别怀。去留必一般思量。苦雨积月。风气凄冷。顿忘炎暑。仰惟驾抵慎 (第 458L 页)
答 宋石经(柱献) 书
自从故人之离群。益叹吾社之少一。山楼落木。怅别绪之茫茫。夜雨篝镫。感秋怀之黯黯。闻寒鸿而独酌北地 …… (第 445L 页)
上答棠轩。草草并及于老兄旅榻。信手覼缕。不觉芜杂。犹足为右所谓消遣一法。书到时想兄掀髯而绝倒也。
与 宋石经 英老(柱献)书
心随境异。别怀匪比曩时别怀。去留必一般思量。苦雨积月。风气凄冷。顿忘炎暑。仰惟驾抵慎 (第 458L 页)
子。为平生之幸。而如吾兄爱我勤勤。情溢颜色。尚今追思。感叹不已。开成石经。方付妆池。以为架上之镇。而 太学石经
本。欲拓来一本。以工值过高。期限过延。不能遂计。尚不胜慨叹。海东金石之学。素鲁莽。以古迹之无足称也。 (第 362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