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載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玄同事马融能通古今好学研精而
不守章句作三礼解诂
卢植傅熹平四年拜九江太守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
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上书曰少从通儒
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
经发起秕缪敢率愚浅为之解诂 (第 33a 页)
 字三字之不分也灵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
 石立于太学门外儒林传云正定五经刋于石碑宦
 者传云与诸儒共刻五经文字于石卢植传云时始
 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而蔡邕传云奏求正定 …… (第 68a 页)
 六经文字张驯传云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后汉
 书所载五经六经已自不同隋书经籍志云后汉镌
 刻七经著于石碑则又以为七经其目有一字 石经
 
周易一卷尚书六卷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
 公羊传九卷论语一卷而蔡邕传注所引洛阳记则
 有尚书周易公 …… (第 68b 页)
 于神龟以前则不应以宋人之所收而魏时犹未见
 此则洛阳记之疏略隋书为可信也若礼记则本自
 有碑卢植传云考礼记失得刋正碑文洛阳伽蓝记
 载 石经
四部中有礼记邵氏闻见后录洛阳张氏发
 地所得亦有礼记而隋书失之者按洛阳记云礼记
 十五碑悉崩坏岂当时 …… (第 69a 页)
 春秋兼三传故曰五经汉之七经为五经犹唐之九
 经为五经也蔡邕张驯传所云六经者益以论语而
 为六也按旧唐书经籍志有今字 石经
论语二卷蔡
 邕注隶书唐谓之今字隶释载论语残碑有盍毛包 …… (第 69b 页)
 经六经七经为疑犹为未尽儒林传序云为古文篆
 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魏书刘芳传亦云
 昔汉世造三字 石经
于太学则汉 (第 70a 页)
石经
为三字矣晋
 书卫恒传云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正始中立
 三 (第 70a 页)
石经
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魏书江
 式传云邯郸淳特善仓雅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 (第 70a 页)
  石经
于汉碑之西则魏石经为三字矣洛阳伽蓝记
 云汉国子堂前有三种字 (第 70b 页)
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
 作篆科斗隶三种蔡邕笔之遗迹也复有石碑四十
 八枚亦表里隶书则又有一字 (第 70b 页)
石经
矣隋书经籍志
 以一字 (第 70b 页)
石经
七种三字 (第 70b 页)
石经
三种皆为蔡邕所书而
 云魏正始中又立一字 (第 70b 页)
石经
则魏石经为一字矣按
 水经注云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碑 (第 70b 页)
 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 石经
 
树之堂西虽不言汉碑为一字而于魏曰三字则汉
 为一字可知矣唐宋以来所得 (第 71a 页)
石经
残碑悉是隶书
 虽缺蔡邕名而堂溪典马日磾等与邕共正定诸经
 者俨然尚存则可与之相证其云三字 (第 71a 页)
石经
魏正始
 中立与卫恒传合又云树之堂西与江式传合汉为
 一字魏为三字当以水经注为据儒林传序云为古
 文 (第 71a 页)
篆隶三体者非也赵明诚洪适亦尝非之而莫得
 其说张演 石经
跋乃谓邕或以三体参检其文而书 …… (第 71a 页)
 梁刘昭补后汉书十志而昭之自序云序或未周志
 遂全阙天才富博犹俟改具则昭不特补志序亦有
 改具者儒林传序岂昭之所改具耶汉魏俱立 石经
 
又俱在太学讲堂前至南北朝大致颓落复徙邺都
 亦颠倒茫昧汉魏莫辨故魏书于三 (第 71b 页)
石经
江式传 (第 71b 页)
 以为魏建刘芳传以为汉造即当时亲见其石而记
 之者如洛阳伽蓝记亦谓三字 石经
为蔡邕遗迹昭
 生其时而仕于梁惑于传闻奋笔改具遂成千古之
 疑耳洛阳伽蓝记所谓表里隶书者即汉之一字 (第 72a 页)

 经
而不敢亦定为蔡邕遗迹传疑也隋书经籍志则
 以一字 (第 72a 页)
石经
为蔡邕书是矣而又云魏立一字 (第 72a 页)
石经
 
乃其误也 (第 72a 页)
石经
考云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 (第 72a 页)
石经

 独以为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
 耶若其以三 (第 72a 页)
石经
亦为蔡邕书此承前之误无足 (第 72a 页)
 怪也隶续云近世方勺作泊宅编载其弟匋所跋
 经
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字者为汉一体字者为
 魏至公羊碑有马日磾等名乃云魏世用其所正定
 之本因存其名可 …… (第 72b 页)
 三刘公两碑俱有阴此则门生所刻之阴也其字画

 刚劲法度森严与 石经公
羊诗书相轧
刘宽神道
 隶续云刘宽神道二刻其一曰汉大尉刘公讳宽字
 文饶其一曰汉大尉车骑将军特进昭烈 …… (第 102b 页)
 金石录云故吏姓名多已刓缺蔡邕小字八分惟此

 与 石经
遗字 (第 109a 页)
石经
字画谨严而此碑尤放逸可爱
陈寔坛碑 中平三年
 隶释云在亳州永城县即古之太丘也永城今属河
 南归德府 (第 109a 页)
 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闻异训
 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五经刋于石碑为古文篆𨽻
 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植之学门使天下取则(后汉/书)
  大学石经
四部碑凡四十六枚南行礼记十五碑悉 (第 46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證文卷二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大学石经
(与前注疏本同)
汉定诸经用竹简木册编摘烦重民间未易购观远方学者大率口耳授受以讹传讹惟恐日久舛错渐 …… (第 1a 页)
书一石竖之旧碑之西名正始石经其后历代迁徙多所沦没魏建浮图隋营砫础皆用其石暨唐贞观间敕秘书颜师古等考定 石经
本因而釐正将以李阳冰所论古篆勒之明 …… (第 1b 页)
堂为大唐 石经
而逡巡不果暨天宝间始刻九经于长安又以李林甫所定多未遵行至文宗开成元年郑覃本名儒以宰相领祭酒事因博士浅 …… (第 2a 页)
旧事命周墀崔球张次宗温业等转以楷书镂石示万世法今世所行本是也宋天祐中迁西安名陜碑若后唐后蜀亦皆有楷书 石经
传世皆非此本今不存
魏正始石经改本(不言伪者以改则不必伪也其文但有变窜不分章节增颜渊问仁二十) …… (第 2a 页)
(二字删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一十八字)
大学石经
今世所行本皆楷字陜榻系唐开成间所镂石虽非汉熹平蔡邕所书旧迹然与郑注礼记原文并无异同至明嘉靖间忽有魏正 (第 2b 页)
始本 石经
出于甬东丰考功坊家其时海盐郑端简晓从同邑许黄门仁卿宅得其书极为表章且笔之古言以溯其所由来古言者端简著 …… (第 2b 页)
八分刻之于石始行礼记而大学中庸传焉考魏史正始中诸儒虞松等校过 石经
魏邯郸淳钟会以古文小篆八分书之于石竖在汉碑之西则魏正始中原有五经书石之事其云政和则宋徽宗年号系正始笔 …… (第 3a 页)
明至万历甲申南户曹唐氏伯元得其书于吉安邹氏遽疏请颁布学宫会其疏以别事与中贵忤遂驳奏不行然其疏词则有云 石经
大学魏虞松受之贾逵逵父徽与其师杜子春俱受业刘歆当汉武时周礼出岩屋间归秘府五家之儒皆不可得见至成帝朝歆 …… (第 3b 页)
明五家何家周礼何礼谬加礼记二字于传义之上固属可笑且当时有两贾逵一在熹平间受诸经者一在正始与虞松等同校 石经
若前贾逵则去松等远不及授受而在后 …… (第 4a 页)
非礼记也礼记出自献王而大小戴递删之以立学且所传在当时已著为经其曰非秘府不录何以称焉汉熹平四年立三体文 石经
三体者一小篆一隶一八 …… (第 4b 页)
浮河覆舟其书尽亡而诸 石经
所拓墨本亦荡无复存则不特正始之石已无可考即正始之石所拓墨本亦并无一有夫丰氏初不知正始石刻原有三体而先 …… (第 5b 页)
云碑字不同正始古体与蔡邕八分有异未闻其文有各见者即后此唐开成年文宗与郑覃诸儒重置 石经
易以楷字而宋复徙之长安名曰陜碑其字虽异而其文则同夫唐 (第 6a 页)
宋石经
犹正始石经也后碑不殊则前碑不得殊也且未有诸经所传合若干万言并无异同而专专于大学有独异者第其书初行竟名 (第 6a 页)
石经
本其后稍有识者名丰氏本明江西杨氏时乔刻大学古今四体文能言其谬而其文不驯近新 …… (第 6a 页)
陶珽重辑说郛录竟以此伪本刻之卷首曰 石经
古本因陶九成原有校刻古本大学而以此补列其先并作两本又增此八字此炤伪抄本删去
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 (第 9a 页)
为博士乃始起焉熹平四年九江蛮
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大守蛮寇宾服以疾去
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
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
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 (第 22b 页)
 不得相乱篇帙今阙全篇止春秋中帙馀篇悉亡
九经字样一卷
 崇文总目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开成中元度奉诏
 覆定 太学石经
字文以来补张参之阙更作九经字
 样为七十六
五经字样一卷 (第 14b 页)
  (府志石字介夫初习进士声律既而曰古人之学/不如是也遂刻意诸经后春秋为时所禁绝意仕)
  (进躬耕养母郡丞赵㞦邑令朱著同谒其/母或偕石游山林间所至唱和有三游集)
  沈躬行(万历温州府志字彬老永嘉人始从塘奥林/氏后从伊川程氏蓝田吕氏其学以中庸大)
  (学为本笃信而力行之故能卓然以圣贤为依归/平居色怡气和似不能言及辨是非则毅然不可)
  (夺从弟琪字东/美亦以行义称)
 蒋元中(嘉靖浙江通志永嘉人力学多闻元丰中作/新太学与郡人周行已等八人皆见道超卓) (第 15a 页)
  (进躬耕养母郡丞赵㞦邑令朱著同谒其/母或偕石游山林间所至唱和有三游集)
 沈躬行(万历温州府志字 彬老
永嘉人始从塘奥林/氏后从伊川程氏蓝田吕氏其学以中庸大)
  (学为本笃信而力行之故能卓然以圣贤为依归 …… (第 15a 页)
 潘景宪(括苍汇纪字叔度松阳人以童子中礼部选/入太学同吕伯恭擢进士以已学不及遂师)

  (事之因与朱子友善申婚姻之好及卒朱子为撰/祭文墓铭谓其 躬行
之效内则孝弟著于家外则)
  (仁义信于友而竟不能随世/俯仰一日致身于仕路云)
 应恕(台学源流字仁 …… (第 23a 页)
 王梦松(括苍汇纪字曼卿青田人笃志好学隐居不/仕著礼记解学者称为慎斋先生旧浙江通)
  (志梦松尝曰学以 躬行
为本徒知无益指孟子四/端即舜禹道心之微每于此心萌动处下功夫主)
  (敬以存养之师事叶味/道造就学者 (第 25a 页)
 四贤祠 万历温州府志在鹿城书院中祀程明道
  程伊川朱晦庵张南轩四先生旁列从祀诸贤徐
  寓刘安节陈埴刘安上叶贺孙鲍若雨周恭叔

  躬行
许景衡陈经正陈经邦谢天申包定周端朝
  林武蒋叔蒙周僩黄显子戴蒙曹叔远钱木之沈
  僩蔡誉录林湜徐容 (第 5b 页)
  书马君所藏新建墨迹后   (明/)徐 渭
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乃不然以人掩其书今
观兹墨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
则其书且传矣而今重其人不翅于镒称其书仅得于
铢书之遇不遇固如此哉然而犹得号于人曰此新建

王先生书也亦幸矣马君博古君子也裒先生之书如
此其多将重先生之书耶抑重先生之人耶
国朝
  杭州府学 宋石经
跋      朱彝尊
  宋高宗皇帝御书石经绍兴十三年知临安府事
  张澄摹勒上石淳熙四年诏知府赵磻 (第 6b 页)
壬申太师秦桧言陛下文德诞敷干戈载戢乃者祗谒
先圣遂幸 太学躬行
之化乃在斯举臣不胜庆幸乞宣
付史馆仍许拜表称贺上曰非卿力主和议兵革休息
则学校何由兴所请宜依故事(熊 (第 10b 页)
 长编嘉祐六年三月以篆国子监石经成赐草泽章
 友直银百两绢百疋除试将作监主簿辞不就故有
 是赐友直建安人得象之叔
 叶适曰瑞安 沈彬老
北游程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
 经世大意时方禁春秋学 (第 14b 页)
石经
甫刻即 (第 14b 页)
彬老
窃赂
 守者自摹藏之后世孙体仁阁以𢇮焉名曰深明 (第 14b 页)
 朱翌曰本朝 石经
胡恢所书
 顾起元曰胡恢金陵人博物强记善篆𨽻臧否人物
 坐法失官十馀年潦倒贫困赴选集于京师是时韩 (第 15a 页)
 魏公当国恢献诗自达魏公怜之令篆 太学石经

 得复官任华州推官而卒
    按宋史艺文志又有杨南仲石刻三体孝经
    一卷
 陈颀曰开封宋 (第 15a 页)
建都处予署府庠事见诸碑刻多宋

 时太学中 石经
皆磨灭破碎罕有完者周视斋庑见
 石础俱断碑隐然文字在上
    按宋太 (第 15b 页)
石经
在开封陈永之犹及见之惜
    未有好事者摹拓今则沈于黄河淤泥之下
    矣
胡氏(元质/)重刻汉 (第 15b 页)
石经
   佚
 元质记曰汉灵帝时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 …… (第 15b 页)
 行赂改兰台漆书经字者诸儒受诏于熹平成刻于
 光和俾天下咸取则焉碑高一丈广四尺水经云立
 石太学其上悉刻蔡邕名隋志有一字 石经
七种其
 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史亦称蔡邕自书丹使工
 镌刻其书画超诣要非中郎不能到也然至今存者
 体 …… (第 16a 页)
 西楼庶几补古之缺文云尔
 宇文绍奕跋曰内翰胡公每以天下自任推六经精
 微寓诸日用至于屋壁所藏残编断刻收拾无遗常
 叹 石经
𨽻画最古旁搜博访合诸家所藏得蔡中郎 (第 16b 页)
  石经
四千二百七十字有奇以楷书释之又得古人
 篆𨽻三体 (第 17a 页)
石经
遗字八百一十九并镵诸石永贻不
 朽按史称蔡邕自书丹使工镌刻郦道元注水经亦
 云光和六年立石太学其上悉 (第 17a 页)
刻蔡邕名则一字
 经
出于邕笔似无可疑若夫三体 (第 17a 页)
石经
以儒林传考
 之其书已出于东汉时水经乃云刻之魏正始中意
 者魏刻殆以补汉刻遗亡尔
 姓谱胡元质字长文 (第 17a 页)
长洲人官至敷文阁学士

宋洪氏(适/)重刻汉 石经
   佚
 诸道石刻录汉 (第 17b 页)
石经
遗字在越州治蓬莱阁
 洪适跋曰蔡中郎 (第 17b 页)
石经
在承平时已不多见今京雒
 雍鬲虑其遂泯没不传也予既辑𨽻释因以所得尚
 书仪礼公羊论语千九百馀字镌之 (第 17b 页)
会稽蓬莱阁凡
 八石庶几见者有跫然之喜
 吾丘衍曰 石经
遗字碑会稽蓬莱阁翻本破缺磨灭 (第 17b 页)
 不异真古碑今亡矣
    按蓬莱阁重刻 石经
详见 (第 18a 页)
石经

苏氏(望/)重刻魏三体 (第 18a 页)
石经
遗字
   佚
 娄机曰魏三体 (第 18a 页)
石经
正始中刻今在洛阳者皇祐癸
 巳苏望于故相王文康家得左氏传拓本取其完者
 刻之凡八百一十九题曰 (第 18a 页)
石经
遗字
  (第 18a 页)
 五月磻老奏阁将就绪其石经易诗书春秋左氏传

 论语孟子外尚有御书礼记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
 解五篇不在 太学石经
之数今搜访旧本重行摹勒
 以补礼经之阙从之六月御书光尧御书 (第 3a 页)
石经
之阁
 牌赐国子监百官表请观视从之
 宋鉴知临安府赵磻老具到两学修造图本西北隅
 建阁安顿太上皇帝御 (第 3a 页)
石经
上曰太上于字画盖
 出天纵朕尝谓钟繇字最工犹带𨽻体如太上宸翰
 冠绝古今参政龚茂良等奏诚如圣训 …… (第 3a 页)
 御翰墨作小楷以书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
 又节礼记中庸儒行大学经解学记五篇章草语孟
 悉送成均
    按此则绍兴 石经
礼记未曾全写
 杨冠卿曰太上皇中兴以来崇尚经术亲洒宸翰刋
 之翠珉荫以丰宇圣人之经固已是正遗阙昭如日 …… (第 5a 页)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曰高宗御书六经尝以赐国子
 监及石本于诸州庠上亲御翰墨稍倦即命宪圣续
 书至今皆莫能辨
 潜说友临安志光尧 石经
之阁孝宗皇帝御书扁淳
 熙四年诏临安府守臣赵磻老建阁奉安 (第 5b 页)
石经
以墨
 本置阁上御 (第 5b 页)
石经
易诗书左氏春秋礼记五篇(中/庸)
 (大学学记/儒行经解)论语孟子 (第 5b 页)
 陈基西湖书院记曰杭西湖书院宋季太学故址也
 德祐内附学废今为肃政廉访司治所宋御书 石经
 
孔门七十二子画像石刻咸在焉
 吴讷曰昔宋太宗尝曰朕退朝观书外留意字画虽
 非帝王事业不愈游畋声乐乎迨 …… (第 6a 页)
 记儒行经解五篇总数千万言刋石太学淳熙中孝

 宗建阁奉安亲书扁曰光尧 石经
之阁新安朱熹修
 白鹿书院奏请御书 (第 6b 页)
石经
本是也元初西僧杨琏真
 伽造塔行宫故址取碑石垒塔杭州路官申屠致远
 力争而止后因改学为西湖书院岁久阁 (第 6b 页)
石经

 折零落洪武中移仁和学于书院然石经久废人莫
 知留意也宣德元年夏予出按于杭观之慨叹乃以
 属郡守 …… (第 6b 页)
 折若干一一补辏共得经碑百片舁置殿后及两庑

 焉
 杨一清记曰监察御史朝郡宋君廷佐奉命按治浙
 江之暇尝求所谓 石经
者曰在仁和学因往视之多
 斥弃瓦砾中曰噫嘻此南宋太学中故物也胡倾斥
 至是哉乃进杭州府知府晋江留君志 …… (第 7a 页)
 年复制宣圣洎颜曾以下七十二贤赞并李伯时旧
 所绘像皆刻石置之学理宗绍定五年又以所制伏
 羲以来道统赞刻之附诸 石经
之末宋亡学废元西
 僧杨琏真伽谋运致诸石为寺塔址赖廉访经历申
 屠致远之力而止国朝洪武十二年即书院建 (第 7b 页)
仁和
 学宣德二年巡按御史海虞吴公讷慨 石经
残缺属
 知府卢玉润收集之得全刻及断毁者若干分丽其
 中天顺三年改建县学于今所其诸石悉徙以从四 …… (第 7b 页)
 莫之兴则有由矣岂不以学宫专崇于郡莅兹土者
 朔望庙谒春秋释奠亦惟知有郡学县虽有学槩莫
 之至焉知所谓 石经
者而葺之乃檄府命移置诸石
 于府学焉属留君理其事又命通判咸宁乔迁董工
 役因徙图像于尊经阁下甃以瓴甓 (第 8a 页)
石经
及表忠观
 诸碑则徙于棂星门北之两偏周廊覆之既甃既坚
 其屋之数左二十有二楹右如之石之数图像十有 …… (第 8a 页)
 如线非常之变或出于意料之所不及有斯文之责
 者不得不忧托诸贞石以寿于无穷亦维持世道计
 耳汉中郎笔迹已不可见唐长安 石经
实与临安后
 先并美今长安故无恙而仁和学宫独委弃至此凡 …… (第 8b 页)
 通判乔君故一指画之间而百年之废坠以集是固
 可书而谓后之人有复不能嗣守而保厥成者则非
 今日之所知矣正德十二年秋七月
 文徵明曰小字 石经
残本百叶约万有五千言前后
 断缺无书人名氏余考之盖宋思陵书也按绍兴二
 年帝宣示御书孝经继书易诗书春 (第 10a 页)
秋左传论孟及
 中庸大学乐记儒行经解总数千万言刻石太学后
 孝宗建阁奉安名曰光尧 石经
之阁即此是也盖思 …… (第 10a 页)
 郎瑛曰宋绍兴二年高宗宣示御书孝经易诗书春
 秋左传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刻
 石太学淳熙中孝宗建阁藏之亲书扁曰光尧 石经
 
之阁朱子修白鹿书院奏请 (第 11a 页)
石经
本即此是也元初
 西僧杨琏真伽造塔于行宫故址欲取碑石垒塔时
 杭州路官申屠致远力争止之幸而获免后更学 (第 11a 页)


 西湖书院碑阁俱废国朝改为仁和学洪武末徙仁
 和学于城隅之贡院而 石经
亦舁致焉岁深零落踣
 卧草莽间而龟趺螭首十缺其半宣德元年侍御史
 吴讷属郡县收缉凡得百片置之大成殿后 …… (第 11b 页)
 为杭州推官申屠致远所拒而止此亦秦火之再见
 者也致远寿张人素有文名蓄书甚富号为墨庄
    按南宋 太学石经
碑为元僧杨琏真伽取其
    材建白塔寺其仅存者明宣德二年常熟吴
    公讷于杭州府儒学筑廊先师庙 …… (第 12a 页)
 洪迈记略曰苏为吴盛府故有六经阁燬于兵绍兴

 中守臣宝文阁学士王㬇始改建学室𢇮置 石经

 大成殿淳熙十四年秘阁修撰赵彦操即旧址为三
 楹两翼三其檐为高六十尺为广七十有五尺写其
 制以告 …… (第 13a 页)
 著也

金太学 石经
   佚
 王恽修理大都南京 (第 13b 页)
石经
事状曰窃见大都南京庙
 学所有九经石刻刋琢极精近年以来旧制既废举
 皆散乱于荒烟草棘中日就摧圮甚可惋 (第 13b 页)
惜且经之
 遗制自汉唐至今历代圣王无不尊崇修理盖重夫
 经世大法故也今海宇混一方息马论道之时据上
 项 石经
理合修立以彰国容 (第 13b 页)
 明一统志金国子学碑二在旧燕城南
 于奕正曰金 石经
碑在旧燕城南金国子学碑刻春
 秋礼记今磨灭不完
 安世凤曰 (第 14a 页)
石经
自东汉以蔡邕名今并其拓本亦不
 存唐序注孝经始刻石立台而表章之功不足偿离
 经之罪惟文宗以群经刻于碑 (第 14a 页)
院至今嘉惠学者乃
 经宋中叶之乱沦于燕几不能存迨正隆四年方为
 耶律隆所修则 石经
之所以长至今日者皆其功也 (第 14a 页)
 其记字仿 石经
亦稍形似夫以金人之凶猛宜不知
 经为何如物而能树立如此亦可嘉也
    按金时 (第 14b 页)
石经
未审何年所刻殆移自汴京与
    石鼓同也
元汴梁学修复 (第 14b 页)
石经
   佚
 李师圣记曰宇宙之为宇宙造化之为造化皆一实
 理主之理之所寓则斯文而已矣文之所布则六经 …… (第 14b 页)
 虫者磔裂而腐烂之也相臣大儒许衡亦曰小学四
 书吾敬信如神明其推尊如此亦犹夫子有从周之
 语初非外夫二代而不之取也 石经
既完复学士大
 夫咸谓是役也所关甚重诚不可以无纪且因而发
 挥诸经之大义亦不为无益乃以记文属之不肖窃 (第 16b 页)
 许孚远曰余观石经大学编次殊不可晓二千馀年

 忽有此本多出好事者为之也
 毛奇龄曰 大学石经
今世所行系唐开成间所镂石
 虽非汉熹平蔡邕旧迹然与郑注礼记原文并无异
 同至明嘉靖间忽有魏正始本 (第 8a 页)
石经
出于甬东丰考
 功坊家其文但有变纂不分章节增颜渊问仁二十
 二字删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谓修身在正其 …… (第 8a 页)
 松等为正五经卫觊邯郸淳钟会等以小篆八分刻
 之于石始行礼记而大学中庸传焉考魏史正始中
 诸儒虞松等挍过 石经
魏邯郸淳钟会以古文小篆
 八分书之于石𥪡在汉碑之西则魏正始中原有五
 经书石之事其云政和则宋徽宗年 …… (第 8b 页)
 其言之纰漏不辨自明至万历甲申南户曹唐氏伯
 元得其书于吉安邹氏遽疏请颁布学官会其疏以
 别事与中贵忤遂驳奏不行然其疏词则有云 石经
 
大学魏虞松受之贾逵逵父徽与其师杜子春俱受
 业刘歆当汉武时周礼出岩屋间归秘府五家之儒
 皆不可得见至 …… (第 9a 页)
 之传义也唐氏不明五家为何家周礼何礼谬加礼
 记二字于传义之上固属可笑且当时有两贾逵一
 在熹平间受春秋者一在政始与虞松等同挍 石经

 
若前贾逵则去松等远不及授受而在后贾逵则又
 焉得有马融相推逵解独行之事此真呓语也又其
 言曰若注疏大 …… (第 9b 页)
 其曰非秘府不录何以称焉

 毛先舒曰 石经
大学出于嘉靖时丰道生自谓家藏
 魏政和中石拓古文云其本传自贾逵复有虞松述
 贾逵之言曰孔伋穷居于宋惧 …… (第 10b 页)
 以驳其伪周从龙亦著遵古编谓大学当复注疏古

 本以王文成守仁之论为归考魏无政和年号断石
 经为妄且谓其有四大拙以攻管说第 石经
本食而
 不知其味下有颜渊问仁二十二字则从龙更从之
 谓旧原有之为唐玄宗削去者今自应补入又以诚
 意 (第 11a 页)
章有曾子曰则从贾逵定以为是子思之书道生
 并有 石经
中庸民鲜能久矣句后便接道其不行矣
 夫通为一章辟如行远章在费隐章后鬼神为德章
 在达孝章后则从龙又尽 (第 11a 页)
述/徒夸浮愿言宣仁化树续垂千秋 吴礼部集)
(原吴莱答陈彦理遗石经寄诗索石鼓文作本横山先/生多古玩 太学石经
分我半魏公世藏资州 金石录)
(中还散乱当时爱奇巧收拾笔画昭回映云汉流转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真可惋 …… (第 31b 页)
业昌作诗刻字传永久辞高二雅文三仓遗碣累累/至今在鬼护神呵更显晦自岐徙汴复入燕幸遭珍重)
(休明代鸿都 石经
久已讹此鼓完好曾不颇文庙之中/戟门畔几回剔藓为摩娑固知至宝非容易合令安顿) (第 34a 页)
 乙卯辅臣进呈诸路未发上供钱粮数上曰江浙京
湖积年拖欠皆虚数绍兴十年以前除形势及第二等
以上户外悉蠲除之乃出榜晓示官吏故违许之越诉
于朝 庚申户部尚书张澄乞诸路坑治委的有名无
实去处令宪漕司别立酌中课额仍觉察无令有力之
家计嘱幸免致下户受弊上曰宁于国计有损不可有
害于民若富藏于民犹国外府不然民贫为盗常赋且
将失之此有若所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者也 己巳

上幸太学祇谒先圣止辇于大成殿门外步趋升降退
御敦化堂命礼部侍郎秦熺执经国子司业高闶讲易
泰卦权侍郎正刺史已上并与坐讲毕赐诸生席于庑
下啜茶而退遂幸养正持志二斋观诸生肄业之所赐
闶三品服熺与学官皆迁官诸生授官免解赐帛如故
事 壬寅太师秦桧言陛下文德诞敷干戈载戢乃者
祇谒先圣遂幸 太学躬行
之化乃在斯举臣不胜庆幸
乞宣付史馆仍许拜表称贺上曰非卿力主和戎之议 (第 76b 页)
   而魏书刘芳传引洛阳记谓国子学宫与天子
   宫对太学在开阳门外又以国子学与太学岐
   为两地考郦道元水经注洛水东经国子 太学

   石经
北汉魏以来置太学于国子堂云云是东
   汉太学讲堂本名国子堂故又号为国子太学
   即博士讲肄之地并 …… (第 19b 页)
   府南有国子学堂内有孔子像颜渊问仁子路
   问政在侧盖即所谓国子学而于开阳门外之
   太学则但云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堂
   前有 石经
碑高祖题为劝学里而已并未言魏
   朝别有营搆是三学分建虽有其文而未行其
   生徒讲肄者实止国子一 …… (第 28b 页)
  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
  书学博士二人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
  子为生者 石经
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馀书算学
  博士二人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
  生者二分其经以为业九章海 (第 33b 页)
 馀年潦倒贫困赴选集于京师是时韩魏公当国恢

 献小诗自达其一联曰建业关山千里远长安风雪
 一家寒魏公深怜之令篆 太学石经
因此得复官任
 华州推官而卒
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直澄心堂每幞被入直至飞虹
 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 (第 7b 页)
   卢植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少事
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
列女娼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
既归阖门教授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及窦武援
立灵帝秉机政朝议欲加封爵植虽布衣以武素有名

誉乃献书规武劝辞大赏以全身名且请依古礼置诸
子官徵宗室贤才训道爵用以强干弱枝武不能用州
郡数命皆不就建宁中徵为博士乃起熹平四年九江
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
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
五经文字植上书请立毛诗周礼左氏博士会南夷叛
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
清静弘 (第 9a 页)
 陈彦理昨以汉石经见遗今承寄诗索石鼓文
    答以此作        吴 莱
   横山先生多古玩 太学石经
分我半魏公世藏
   资州本金石录中还散乱当时爱奇巧收拾笔
   画昭回映云汉流傅到我乃不远虬甲凤毛 (第 29b 页)
今亡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代之)
立六宗祠(增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六年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祠于洛城西北) 太学石经(增后汉书灵帝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祠先蚕(增后汉书礼仪志明帝永平二年三月祠先蚕/礼以少牢唐六典季春吉已享先蚕于西郊)
乡饮酒(增后汉 (第 4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