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編年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載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承汉书曰何汤字仲弓豫章南昌人/受学于桓荣为高弟建武中拜郎中)上微行夜还汤
 闭门不纳朝廷嘉之又东径国子 太学石经
北周礼
 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
 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之上庠下庠夏后氏之东序
 西 …… (第 29b 页)
 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
 塞街陌矣今碑上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
 古篆隶三字 石经
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
 为字取其孳乳相生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 …… (第 30a 页)
 隶字言齐太公(朱云脱/六字)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
 古隶(初学记/作馀)同今书證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
 传古文出邯郸淳 石经
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
 石长八尺广四尺刻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
 十丈魏文帝又刊典论六碑附于其次 …… (第 31a 页)
 典等名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
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八年(按阳嘉止四年/无八年郦注所)
 (引碑文无从/查核姑阙疑)立碑文云建武二十 …… (第 31b 页)
 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用作工
 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八年八月作毕碑南面刻颂
 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 石经
北有晋辟雍行礼碑是
 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 (第 31b 页)
石经
 
沦缺存半几毁驾言永久谅用怃焉(洛阳伽蓝记汉/国子学堂之前)
 (有三种字 (第 31b 页)
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作篆蝌蚪隶三/种字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八碑馀皆残毁复有) (第 31b 页)
 (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隶字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 东观馀论 石经
在洛阳本在洛宫前御史台中)
 (年久摧散洛中好事者时时得之若骐骥一毛虬龙/片甲今张焘龙学家有十版最多 …… (第 32a 页)
 (臣下皆缺当是著书者姓名或云此即蔡邕书姓名/既亡无以辨之独刻者陈兴姓名甚完何其幸与此)
 (盖鸿都 石经
然经各异手书不必皆蔡邕也三字者/不见真刻独此一字者乃当时所刻字画高古精善)
 (殊可宝重小金石录汉 (第 32a 页)
石经
灵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则蔡邕 字八分书也后汉儒林传序云为古文)
 (篆隶三体者非也盖蔡邕所书乃八分 (第 32a 页)
而三体 石经/
乃魏时所建也 隶释水经云光和六年立石于太)
 (学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中又刻古篆隶三字 (第 32a 页)
石/经
盖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成则光和也隋志有一) (第 32a 页)
 (字 石经
七种三字 (第 32b 页)
石经
三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又云魏立一字 (第 32b 页)
石经
其说自相矛盾新旧唐志)
 (有今字 (第 32b 页)
石经
七种而注论语云蔡邕作又有三字 (第 32b 页)
石/经
古篆两种盖唐史以隶为今字也观遗经字画之)
 (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不啻/霄壤岂魏人笔 (第 32b 页)
帝使来
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因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仲
弓尝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纳朝廷嘉之又
东经国子 太学石经
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
记曰古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 …… (第 25b 页)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
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悉
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 石经

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取其孳乳相生
故文字有六义焉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鲁恭王得孔子 …… (第 26b 页)
隐起
为𨽻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唯三字是古
馀同今书證知𨽻自出古非始于秦魏初傅古文出
邯郸淳 石经
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石长八尺 …… (第 27a 页)
广四尺列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丈魏文
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隶释 石经
残碑曰水经光和六年立石于太学
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始中又刻古篆𨽻三字 (第 27b 页)
石经
盖诸儒受诏在熹平而碑成则光和年也隋志有一
(第 27b 页)
石经
七种三字 (第 27b 页)
石经
三种其论云汉镌七经皆蔡邕书又云魏立一字 (第 27b 页)
石经
其说自相矛盾新旧唐志
有今字 (第 27b 页)
石经
七种而注论语曰蔡邕作又有三字 (第 27b 页)
石经
古篆两种盖唐史以𨽻为今字也观遗经字画之
妙非蔡中郎辈不能为以黄初后来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岂魏人笔力 (第 27b 页)
可到当以水经为据三体者
乃魏人所刻儒林傅云为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又𨽻续三体 石经
左傅遗字曰 (第 27b 页)
石经
见于范史帝纪及
儒林宦者傅皆曰五经蔡邕张驯傅则曰六经惟儒林傅云为古文篆𨽻三体书法郦氏水经云汉 (第 27b 页)


于太学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篆𨽻三字 (第 27b 页)
石经
唐志有三字 (第 28a 页)
石经
古篆两种曰尚书曰左传独隋志所书
异同其目有一字 (第 28a 页)
石经
七种三字 (第 28a 页)
石经
三种既以七经为蔡邕书矣又云魏立一字 (第 28a 页)
石经
乃其误也范蔚
宗时三体 (第 28a 页)
石经
与熹平所镌并列于学宫故史笔误书其事后人袭其讹错或不见石刻无以考正赵氏
虽以一字为中郎所书而未尝见三体 (第 28a 页)
者欧阳氏以三体为汉碑而未尝见一字者近世方勺作泊宅编
载其弟匋所跋 石经
亦为范史隋志所惑指三体为汉字至公羊碑有马日磾等乃云魏世用其所正定
之本因存其名可谓缪论一清按景伯据水 (第 28a 页)
经之事实辨后汉书隋志之牴牾定一字为汉刻三字为魏
碑其言简而核他说纷纭不足录也吾杭杭编修世骏撰 石经
考异荟萃群籍足补亭林顾氏之缺四明
全庶常柤望更增广之搜剔益无遗漏 (第 28a 页)
石经
之陈迹一旦显于千百年之后也又按郦氏之言亦非也据 …… (第 28a 页)
论刋石立于庙门之外不云于
太学也搜神记乃云诏刋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裴世期曰昔从征西至洛阳历观旧物见典论 石经

太学者尚存而庙门外无之问诸长老云晋初受禅即用魏庙移此石于太学非两处立也窃谓此言不
然盖以搜神记所 (第 28b 页)
云为非也盖 石经
立于太学典论自在庙门之外道元以晋移为魏立恐不如世期目
睹耳闻之较实也又三少帝纪注引搜神记以典论为魏明 (第 28b 页)
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
其刋石立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 石经
并以永示万世至齐王绍位之初西域献火浣布子桓夙谓不然
于是刋灭此论而天下笑之今云文帝刋附亦误也)
陆机言 …… (第 28b 页)
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
东有一
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
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
年用工作 (第 29a 页)
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碑
南面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 石经
北有晋辟雍
行礼碑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
停故 (第 29a 页)
石经
沦缺存半毁几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
有三雍之文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雍处晋永嘉中王 (第 29a 页)
皇帝使来
识视良是遂坚缚之刻记年月日以名焉何汤仲弓尝
为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又东径国
太学石经
北周礼有国学教成均之法学记曰古者
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亦有虞氏上庠下庠夏
后之东序西序殷人之左学 …… (第 17b 页)
咸取正焉及碑始立
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馀两填塞街陌矣今碑上
悉铭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𨽻三字 石经
魏 …… (第 18a 页)
初传古文出邯郸淳 石经
古文转失淳法树之于堂西
石长八尺广四尺刻石于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广三十
丈魏文帝又刋论典六碑附于其次陆机 (第 18b 页)
言太学赞别
一碑在讲堂西下刻石龟碑载蔡邕韩说高堂溪等名
太学弟子赞复一碑在外门中今二碑并无 石经
东有
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八年立碑文云建武二十七年造
太学年积毁坏永建六年九月诏书修太学刻石记年
用工作 …… (第 18b 页)
刻颂表里镂字犹存不破汉 石经
北有晋辟雍行礼碑
是太始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不同物不停故 (第 19a 页)
石经
沦缺存毁几半驾言永久谅用怃焉考古有三雍之文
今灵台太学并无辟雍处晋永嘉中王弥刘曜入洛焚
毁二学尚髣髴 (第 19a 页)
 疑互取定儒师部为一百六十非缘经见者略而不

 集
九经字样一卷
 唐翰林待诏唐元度撰开成中元度奉诏覆定 太学
 石经
字文以来补张参之阙更作九经字样为七十
 六
经典分毫正字一卷
 唐太学博士欧阳融撰辨正经典字文使不得 (第 16a 页)
令/祖太学博士)
(元康世家金陵多记唐事书未成而卒令于崇宁间继/成南唐书三十卷恢金陵人宋华州推官尝篆 太学石)
(经
博物强记臧否人物能诗○案南唐诸书有烈祖开/基志十卷 (第 1b 页)
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其馀
亦多鉴拔皆如其言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建宁中徵为博士复拜九江太
守以疾去时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
臣少从故南郡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
臣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 (第 8a 页)
 (右四十二人见/伊洛渊录)
贾易(明叔/无为)
范仲 (革阳/)

晏敦复(景初/临川)
许景衡
吴给(敦仁/)
邹柄(德久/毗陵)
时紫芝
谢佃(用休/瑞安) 沈躬行(彬老/永嘉)
陈经郛(邦弟经/) (第 8a 页)
 (右四十二人见/伊洛渊录)
贾易(明叔/无为)
范仲 (革阳/)

晏敦复(景初/临川)
许景衡
吴给(敦仁/)
邹柄(德久/毗陵)
时紫芝
谢佃(用休/瑞安)
沈躬行 (彬老/
永嘉)
陈经郛(邦弟经/) (第 8a 页)
    兴仰稽圣功同符光武之语又有洒宸翰于

    九经永光庠序焕云章于八法冠绝钟王之
    语御书 太学石经
乃高宗时事则方为南渡
    初人矣昔司马迁作史记始立十表梁书王
    僧虔传称其旁行斜上体仿周谱 (第 1b 页)
  延熹五经
后汉蔡邕传及张驯传皆云奏求正定六经文字而灵
帝纪云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儒林传序云诏诸儒正定
五经刻于石碑卢植传云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
文字李巡传云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考邕
传注引洛阳记亦祇有尚书周易公羊传礼记论语晋 (第 1b 页)
羊欣笔法魏郦元水经注亦祇言五经意熹平四年邕
等所奏求正定者六经暨光和六年书丹立石祇五经
(杨慎以光和六年为初刻熹平四年为再刻赵崡石/墨镌华因之是并忘光和在熹平之后可谓颠倒缪)
(盭/矣)
 鄞县全祖望云孔氏春秋正义谓汉初为传训者皆
 与经别行故 石经
书公羊传并无经文按隋志别有
 一字春秋一卷在公羊传九卷之外当是黄初时邯
 郸淳书以补之也 (第 2a 页)
佐卒迁之时李已升任无有敢能言之
者矣自宋迄今四百年而此碑始不为吾庠所有物岂
亦有数哉
朱彝尊杭州府学 宋石经
跋云宋高宗皇帝御 (第 16a 页)
石经

绍兴十三年知临安府事张徵摹勒上石淳熙四年诏
知府赵磻老建阁于太学题曰光尧 (第 16a 页)
石经
之阁置石其
下洪迈曾惇杨冠卿叶绍翁李心傅陈骙王应麟潜说
友纪之详矣宋亡学废为肃政廉访司治所西僧杨琏 …… (第 16b 页)
 

 
 
 
 
 
 
 
  石经
考异卷下 (第 17b 页)
    世骏石经考异之详辨而视顾氏之书已为
    较备且炎武详于汉魏而略于唐宋斯同则
    于唐 宋石经
引据特详又斯同虽在世骏前
    而世骏作考异时未见此书故此书之所详
    者考异或转未之及要之合 (第 1b 页)
  石经论语十卷
右伪蜀张德钧书缺唐讳立石当在孟知祥未叛之前
其文脱两字误一字述而第七举一隅下有而示之三
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又有我字卫灵公第十五敬
其事而后其食作后其禄与李鹗本不同者此也 宋石经
  宋史赵克继传
赵克继秦王廷美曾孙善楷书尤工篆𨽻仁宗时诏与 …… (第 34a 页)
 宋之石经出诸明人之手必有可观而反不获传于
 世岂不深可惜哉 唐石经止楷书一体其石刻在
 今西安府学 宋石经
集当时善篆𨽻者分书必用篆
 𨽻二体乃后人皆不获见而金人亦鲜有言及者岂
 此刻遭汴京之覆竟毁坏无馀 (第 35b 页)
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
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
两填塞街陌
卢植传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
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
特多回穴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 …… (第 2a 页)
 张驯传拜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 宦者传
汝阳李巡等五人称为清忠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
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
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

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
  魏石经
晋书卫恒传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
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 石经

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魏书江式传魏陈留邯郸淳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
六书精究闲理以书教诸皇子又 (第 3a 页)
建三字 石经
于汉碑
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 (第 3a 页)
少异(据卫恒书势所言则三/字 石经
非邯郸淳书)
  晋 (第 3b 页)
石经
晋书裴頠传转国子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经(通典裴/頠为祭)
(酒奏立太学起讲堂/筑门刻石以写五经)
   (第 3b 页)
石经
历代存毁之迹
晋书赵至传诣雒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 (第 3b 页)
石经(世说/注嵇)
(绍序曰先君在太/学写石经古文)
石季龙载记遣国子博士诣雒阳写石经 (第 3b 页)
  晋石经
晋书裴頠传转国子祭酒奏修国学刻石写经(通典裴/頠为祭)
(酒奏立太学起讲堂/筑门刻石以写五经)
  石经历代存毁之迹
晋书赵至传诣雒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世说/注嵇)
(绍序曰先君在太/学写 石经
古文)
石季龙载记遣国子博士诣雒阳 (第 3b 页)
石经

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四月帝至雒阳观 (第 3b 页)
石经 
高祖
纪太和十七年九月壬申幸太学观 (第 4a 页)
石经 
刘芳传芳
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昔汉世造三字 (第 4a 页)
石经

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
询访时人号为刘石经 冯熙传除车骑大将军开府
都督洛州 (第 4a 页)
 胡恢(梦溪笔谈金陵人丨丨博学强记善篆𨽻坐法失官时韩魏/公当国恢献诗曰建业关山千里远长安风雪一家寒公怜)
 (之令篆 太学石/经
因得复官)
 圣武恢(扬雄交州牧箴大汉受命中/国兼该南海之宇丨丨是丨)霸略恢(司马光太行山诗在/昔王 (第 10a 页)
𨽻坐法失官潦/倒贫困时韩魏公当国献诗自达其一联云建业关)
(山千里远长安风雪丨丨丨魏公深/怜之因令篆 太学石经
遂得复官)鸡鸭寒(老学庵笔记淮南谚/曰鸡寒上树鸭寒下)
(水验之皆不然有一媪曰鸡寒上距鸭寒下嘴耳上距 (第 14b 页)
 (水号/牂柯)大阐(李邕清凉寺碑皇帝丕弘妙教丨丨元宗杜/甫哀苏源明诗制可题未乾乙科已丨丨)

增增阐(后汉书应劭传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丨丨圣听)光阐(晋书裴頠传时以/陈准子匡韩蔚子)
(嵩并侍东宫頠谏曰匡嵩幼弱未识人理立身之节东宫寔体夙/成之表而今有童子侍从之声未是丨丨遐风之弘理也又赫连)
(勃勃载记哲王继轨丨丨徽风徐/陵表陛下嗣临宝历丨丨大猷)再阐(晋书刘元海载记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
(叶重晖炎先丨丨李峤大酺诗表元猷丨丨紫极重光唐无名氏 太学石经
赋元化式敷厥德既彰于有截声诗丨丨斯文庶表于)
(无/穷)翼阐(晋书庾阐传阐吊贾谊辞有云三五亲誉/其轨 (第 19a 页)
埶不俱栖立可离也苏辙毛君上书求归未报诗此)
(心丨丨谁能劝祗/有丁宁诏莫违)裁定(后汉书卢植传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愿得将能书生二人)
(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丨丨圣 (第 24a 页)
功)
(尊君亲上/然后丨丨)小学(礼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丨丨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后汉书卢植传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
(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得失庶裁定圣典 (第 25a 页)
延笃从论解经传多所驳正后儒服虔等以为折中位
至侍中
卢植灵帝时为九江太守时始立 太学石经
以正五经
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
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穴(回穴犹/纡曲)臣前以周 …… (第 24b 页)

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于太学门外
(雒阳记曰太学在雒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五丈广三/丈堂前 石经
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
(羊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二碑毁礼记 …… (第 25b 页)
下侍郎平章事兼国子祭酒初文宗诏国子
监九经石本所司校勘尚有舛误传于永久必在精详
宜令率更令韩泉充详定 石经
官就集贤院校勘仍旋
送国子监上石开成二年十月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
十卷 …… (第 35a 页)
后唐杨凝式明宗天成初为给事中凝式精选通儒校
定三馆图书
马缟为太子宾客长兴三年四月敕近以遍注 石经

刻印板委国学每经差专知业博士儒徒五六人勘读
并注今更于朝官内别差五人充详勘官太子宾客马
缟太常丞 …… (第 35b 页)
匠人雕刻每五百纸与减一选所减等第优与选转官
资时宰相冯道以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等取
西京郑覃所刋 石经
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汉隐帝乾祐元年四月国子监上言在监雕印板九经
内只周礼仪礼公羊榖梁四经未有印 …… (第 36a 页)
雕镌幸遇圣明克终盛事播文德于有截
传世教以无穷谨具陈进先是后唐宰相冯道李愚重
经学因言汉时崇儒有三字 石经
唐朝亦于国学刋刻
今朝廷日不暇给无能别有刋立尝见吴蜀之人鬻印 …… (第 36b 页)
及其家
隋刘焯信都人为县功曹高祖开皇中与左仆射杨素
等于国子学共论古今滞义素等莫不服其精博时运
雒阳 石经
至京师文字磨灭莫能知者奉敕与刘炫等
考定后因国子释奠与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诸儒咸
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 (第 44a 页)
书乐志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丨丨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
(水经注榖水又东径国子 太学石经
北蔡邕以嘉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磾义郎张训韩说)
(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 (第 4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