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書類
易類
詩類
孟子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紀事本末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法華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宝曰受天明命惟德永昌契丹盗而取之至周郭
威更以玉作二宝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
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冯道 书之今所用乃威所作宝也
五代史田令孜为监军盗传国玺入蜀而埋之于庭
永平二年尚食使欧阳柔治令孜故第穿 (第 9a 页)
威更以玉作二宝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
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冯道 书之今所用乃威所作宝也
五代史田令孜为监军盗传国玺入蜀而埋之于庭
永平二年尚食使欧阳柔治令孜故第穿 (第 9a 页)
洞冥记董谒字仲玄尝游山泽负挟图书患其繁重
拾𣗳叶以代书简言其易卷怀也 砚北杂志郑康成
言易诗书春秋简长尺二寸每简三十字孝经半之论
语简八寸盖古今简册字有定数每一简三十字 演
繁露近者太学课试尝出文武之政在方策赋试者皆
谓策为今之书策不知今之书策乃唐世叶子古未有
是也
印板 孔氏杂说昔时文字未有印板多是写本至后
唐明宗长兴三年 宰相冯道 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
校正九经刻板印卖从之至周广顺中蜀毋昭裔又请 (第 2a 页)
刻印板九经于是蜀中文字复盛 七脩𩔖藁印板笔
谈以为始于 冯道 奏镂五经柳玭训序又云尝在蜀时
书肆中阅印板小学书则印板非始于五代矣意唐时
不过少有一二至五代刻五经后 …… (第 2b 页)
册为巾箱板以其可置于中箱也
陆深燕闲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
像遗经悉令雕撰此印书之始又在 冯瀛王 先矣 笔
丛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考 …… (第 2b 页)
王氏谈录作书册黏叶为上虽岁久脱烂苟不逸去
寻其叶第足可抄录次叙初得董子繁露数卷错乱颠
倒伏读岁馀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缀之弊也 笔
丛凡装有绫者有锦者有绢者有护以函者有标以号
者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焉闽多不装
卷帙 归田录唐人藏书作卷轴后有叶子似今策子
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笔丛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
轴至装辑成帙疑皆出雕板之后然六朝已有之阮孝
绪七录大抵五卷以上为一帙 偃曝谈馀古竹简之
后皆易楮书之束而为卷故曰一卷二卷自 冯瀛王 刻
板后卷变为册犹曰卷者甚无谓 笔丛书之分四部
也实魏荀勖始之一曰甲部纪六艺小学等书一曰乙
部纪诸子 (第 5b 页)
拾𣗳叶以代书简言其易卷怀也 砚北杂志郑康成
言易诗书春秋简长尺二寸每简三十字孝经半之论
语简八寸盖古今简册字有定数每一简三十字 演
繁露近者太学课试尝出文武之政在方策赋试者皆
谓策为今之书策不知今之书策乃唐世叶子古未有
是也
印板 孔氏杂说昔时文字未有印板多是写本至后
唐明宗长兴三年 宰相冯道 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
校正九经刻板印卖从之至周广顺中蜀毋昭裔又请 (第 2a 页)
刻印板九经于是蜀中文字复盛 七脩𩔖藁印板笔
谈以为始于 冯道 奏镂五经柳玭训序又云尝在蜀时
书肆中阅印板小学书则印板非始于五代矣意唐时
不过少有一二至五代刻五经后 …… (第 2b 页)
册为巾箱板以其可置于中箱也
陆深燕闲录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
像遗经悉令雕撰此印书之始又在 冯瀛王 先矣 笔
丛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考 …… (第 2b 页)
王氏谈录作书册黏叶为上虽岁久脱烂苟不逸去
寻其叶第足可抄录次叙初得董子繁露数卷错乱颠
倒伏读岁馀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缀之弊也 笔
丛凡装有绫者有锦者有绢者有护以函者有标以号
者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焉闽多不装
卷帙 归田录唐人藏书作卷轴后有叶子似今策子
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
笔丛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
轴至装辑成帙疑皆出雕板之后然六朝已有之阮孝
绪七录大抵五卷以上为一帙 偃曝谈馀古竹简之
后皆易楮书之束而为卷故曰一卷二卷自 冯瀛王 刻
板后卷变为册犹曰卷者甚无谓 笔丛书之分四部
也实魏荀勖始之一曰甲部纪六艺小学等书一曰乙
部纪诸子 (第 5b 页)
者其可以恶于人乎哉
后唐明宗与 冯道 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
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
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 …… (第 25a 页)
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雘喟然叹曰天以火戒我
岂宜增以侈耶岁尝旱已而雪㬥坐庭中诏武德
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 宰相
冯道
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
然曰吾何以堪之吏有犯赃辄寘之死曰此民之
蠹也以诏书褒廉吏 …… (第 25b 页)
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五代兵戈扰攘生民涂炭
明宗在位十年兵革粗息生民少安独能以祈谷
重农为务闻 冯道 所陈聂夷中诗记录讽诵道又
尝陈言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因令侍臣讲说
其义嘉纳之史称宽仁爱人信乎 (第 26a 页)
后唐明宗与 冯道 从容语及年谷屡登四方无事道曰
臣常记昔在先皇幕府奉使中山历井陉之险臣忧马
蹶执辔甚谨幸而无失逮至平路 …… (第 25a 页)
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雘喟然叹曰天以火戒我
岂宜增以侈耶岁尝旱已而雪㬥坐庭中诏武德
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 宰相
冯道
然曰吾何以堪之吏有犯赃辄寘之死曰此民之
蠹也以诏书褒廉吏 …… (第 25b 页)
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五代兵戈扰攘生民涂炭
明宗在位十年兵革粗息生民少安独能以祈谷
重农为务闻 冯道 所陈聂夷中诗记录讽诵道又
尝陈言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因令侍臣讲说
其义嘉纳之史称宽仁爱人信乎 (第 26a 页)
在于敬谨其天资沈毅必能祗载者矣
刘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
来言执礼惟温叟焉
窦仪禹钧子学问优博弟俨侃称僖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当时号为窦氏五龙 (第 56b 页)
刘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
来言执礼惟温叟焉
窦仪禹钧子学问优博弟俨侃称僖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当时号为窦氏五龙 (第 56b 页)
魏野献诗 药名诗
下观杨子小 五更三七上八
官职是国家底 冯道 诗(论 (第 5a 页)
冯/道 附)
上寿失容 张齐贤诗
望火马日游神 香印
避讳 …… (第 5a 页)
欺朕耳 冯道 诗
(第 29b 页)
冯道 诗虽浅近而近理有诗云穷达皆由命何劳发
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
自生请君观此理天 …… (第 29b 页)
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
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
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论 冯道
世讥 (第 29b 页)
冯道 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节考其所言所行
未尝诡随免于乱世盖天幸耳石晋之末契丹结衅
无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 (第 30a 页)
下观杨子小 五更三七上八
官职是国家底 冯道 诗(论 (第 5a 页)
冯/道 附)
上寿失容 张齐贤诗
望火马日游神 香印
避讳 …… (第 5a 页)
欺朕耳 冯道 诗
(第 29b 页)
冯道 诗虽浅近而近理有诗云穷达皆由命何劳发
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
自生请君观此理天 …… (第 29b 页)
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
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
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论 冯道
冯道 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节考其所言所行
未尝诡随免于乱世盖天幸耳石晋之末契丹结衅
无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 (第 30a 页)
官到㡳是男儿彦威时为宣武节度使
窦氏五龙
谏议大夫窦禹钧子五人俱进士及第 冯道 诗云燕
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时
号窦氏五龙
见客问三事
李昉为相每见客必问三 (第 17b 页)
窦氏五龙
谏议大夫窦禹钧子五人俱进士及第 冯道 诗云燕
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时
号窦氏五龙
见客问三事
李昉为相每见客必问三 (第 17b 页)
籍川笑林
非常不敢说
五代时冯瀛王 门客讲道德经首章有道可道非常
道门客见道字是冯名乃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
不敢说
大舜善与人同赋 (第 17b 页)
非常不敢说
五代时冯瀛王 门客讲道德经首章有道可道非常
道门客见道字是冯名乃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
不敢说
大舜善与人同赋 (第 17b 页)
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五子登科
窦禹钧生五子仪侃你俨侃皆相继登科 冯瀛王 赠
禹钧诗云灵椿一树老丹桂五枝芳
房相苍头
石熙载少时于嵩阳道中遇一叟曰真太平宰相也
吾幼为唐 (第 9a 页)
五子登科
窦禹钧生五子仪侃你俨侃皆相继登科 冯瀛王 赠
禹钧诗云灵椿一树老丹桂五枝芳
房相苍头
石熙载少时于嵩阳道中遇一叟曰真太平宰相也
吾幼为唐 (第 9a 页)
出也
以司空王祥为太尉 注采汉晋春秋云云按祥知拜
之不可然其自处何以并在杨彪下也厥后 冯道 受郭
威之拜复折而事周是以唯大节不可夺为难
罢屯田官以均政役 法久渐敝当时罢之必有以也
当合司马芝传 (第 15a 页)
以司空王祥为太尉 注采汉晋春秋云云按祥知拜
之不可然其自处何以并在杨彪下也厥后 冯道 受郭
威之拜复折而事周是以唯大节不可夺为难
罢屯田官以均政役 法久渐敝当时罢之必有以也
当合司马芝传 (第 15a 页)
耶律德光杀杨承勋而敬塘赦李彦珣不如其君父
远矣
张彦泽传偏将药元福独留(至/)契丹遁去 元福之策
固善亦惟诸将皆百战之馀所以能然
传戎王宣语 戎王宣言旧史文也
彦泽遣控鹤指挥使李筠以兵监守 此又一李筠非
周三臣之李筠也
与其逃于沟窦而不免不若往见之 何如死国难耶
王景崇赵思绾传 二人不必立传但附守贞传后可
矣 冯道 传 冯定远云欧公作 (第 13b 页)
冯道 传平叙而人品自具
无溢美亦无溢恶古人不过也此文胜于唐六臣传按
六臣传许裴枢或过此六人之无耻何所逃也陈 …… (第 13b 页)
南渡所保者李煜钱镠故地
其事金则刘旻之故事也
战于高平(至/)军威大振 是役与唐庄宗夹寨之战略
相似 冯道 谓世宗未可比太宗顾独不得比庄宗乎
四夷附录契丹阿保机遣使者解里随顷(至/)克用闻之
大恨 阿保机欲邀 (第 17a 页)
远矣
张彦泽传偏将药元福独留(至/)契丹遁去 元福之策
固善亦惟诸将皆百战之馀所以能然
传戎王宣语 戎王宣言旧史文也
彦泽遣控鹤指挥使李筠以兵监守 此又一李筠非
周三臣之李筠也
与其逃于沟窦而不免不若往见之 何如死国难耶
王景崇赵思绾传 二人不必立传但附守贞传后可
矣 冯道 传 冯定远云欧公作 (第 13b 页)
冯道 传平叙而人品自具
无溢美亦无溢恶古人不过也此文胜于唐六臣传按
六臣传许裴枢或过此六人之无耻何所逃也陈 …… (第 13b 页)
南渡所保者李煜钱镠故地
其事金则刘旻之故事也
战于高平(至/)军威大振 是役与唐庄宗夹寨之战略
相似 冯道 谓世宗未可比太宗顾独不得比庄宗乎
四夷附录契丹阿保机遣使者解里随顷(至/)克用闻之
大恨 阿保机欲邀 (第 17a 页)
系世业履道则为衣冠失绪则为匹/夫来护儿儿作宰相虞世南儿作木匠忠贤文武固无)
(种/也)改乡里(五代史 后唐冯道 瀛州人也唐长兴二年敕/瀛州景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朝)
(汉里改为行孝里洛阳庄贯河南府洛阳县三州 …… (第 29b 页)
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此/词义虽浅规谏道深臣讽诵之实觉有理帝深纳之)
久雨无妨圣政(长兴三年帝谓 冯道 曰春雨稍多久未/晴霁何也道对曰水旱作沴虽是天之)
(常道然季春行秋令臣之罪也更望/陛下广敷恩宥久雨无 (第 30a 页)
妨圣政矣)好宰相(明宗初入/洛遽谓近)
(臣安重诲曰先帝时 冯道 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遂大用长兴中)
(平章事明宗谓侍臣曰 (第 30a 页)
冯道 性纯俭顷在德胜寨所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及以)
(父忧退归乡里耕耘樵牧与农夫杂处 …… (第 30a 页)
帝语诸宰相曰自刺史以上伺)
(玉愈即得除授/其待任如此)名动殊俗(虏遣使加徽号于晋晋亦献/徽号于虏命 宰相冯道 充使)
(及行将达西楼虏长欲自出迎道虏之群僚奏/天子无迎宰相礼乃止其名动殊俗也如此)禅僧放
鹰(或人 (第 31a 页)
问 冯道 于少帝曰道好平时宰相无以济其艰/难譬如禅僧不可令致鹰也由是出为司州节度使)
平时宰相(上/)是非相 …… (第 31a 页)
事行之后勿)
(俾有辞邠曰陛下但禁声有臣等在左右闻/者缩颈未几灭族其负气寡识多此类也)对垂堂语
(周 冯道 初仕后唐明宗时平章事长兴初帝御中兴殿/召对奏曰陛下宫中无事游幸近郊则可矣然或御马)
(涉历山险万一马 …… (第 52b 页)
责授莱州司户)
食桃不康见李思戒(唐长兴四年帝对宰臣曰诸州镇/数上言有螟蝗民力尚贫将来何)
(以得济 冯道 奏曰天灾流行古今常所不免自陛下临/御八年七年丰稔今岁圣躬违豫岁亦微灾乃知九州)
(四海民之消长系一人 (第 53b 页)
(种/也)改乡里(五代史 后唐冯道 瀛州人也唐长兴二年敕/瀛州景州景城县庄来苏乡改为元辅乡朝)
(汉里改为行孝里洛阳庄贯河南府洛阳县三州 …… (第 29b 页)
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此/词义虽浅规谏道深臣讽诵之实觉有理帝深纳之)
久雨无妨圣政(长兴三年帝谓 冯道 曰春雨稍多久未/晴霁何也道对曰水旱作沴虽是天之)
(常道然季春行秋令臣之罪也更望/陛下广敷恩宥久雨无 (第 30a 页)
妨圣政矣)好宰相(明宗初入/洛遽谓近)
(臣安重诲曰先帝时 冯道 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甚好宰相遂大用长兴中)
(平章事明宗谓侍臣曰 (第 30a 页)
冯道 性纯俭顷在德胜寨所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及以)
(父忧退归乡里耕耘樵牧与农夫杂处 …… (第 30a 页)
帝语诸宰相曰自刺史以上伺)
(玉愈即得除授/其待任如此)名动殊俗(虏遣使加徽号于晋晋亦献/徽号于虏命 宰相冯道 充使)
(及行将达西楼虏长欲自出迎道虏之群僚奏/天子无迎宰相礼乃止其名动殊俗也如此)禅僧放
鹰(或人 (第 31a 页)
问 冯道 于少帝曰道好平时宰相无以济其艰/难譬如禅僧不可令致鹰也由是出为司州节度使)
平时宰相(上/)是非相 …… (第 31a 页)
事行之后勿)
(俾有辞邠曰陛下但禁声有臣等在左右闻/者缩颈未几灭族其负气寡识多此类也)对垂堂语
(周 冯道 初仕后唐明宗时平章事长兴初帝御中兴殿/召对奏曰陛下宫中无事游幸近郊则可矣然或御马)
(涉历山险万一马 …… (第 52b 页)
责授莱州司户)
食桃不康见李思戒(唐长兴四年帝对宰臣曰诸州镇/数上言有螟蝗民力尚贫将来何)
(以得济 冯道 奏曰天灾流行古今常所不免自陛下临/御八年七年丰稔今岁圣躬违豫岁亦微灾乃知九州)
(四海民之消长系一人 (第 5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