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易類
經解類
四書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正史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載記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醫家類
譜錄類
術數類
兵家類
釋家類
道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詔令奏議類
禪宗部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玄部
續道藏
    蕙田弃此诏不可易
显庆三年又诏曰古称釐降唯属王姬比闻县主适人
皆云出降娶王女者亦云尚主滥假名器深乖礼经其
县主出嫁宜称适娶王女者称娶仍永以为式
显庆四年十月诏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
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

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装
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
咸亨四年以左金吾将军裴居道女为皇太子弘妃十
月乙未皇太子弘纳妃毕曲赦岐州赐酺三日 中宗
本纪神龙元年九月禁昏娶之家父母亲亡停丧
成礼
景龙二年以安乐公主出降假皇后仗出于禁中以盛
其仪帝及后 (第 35b 页)
军大总管兵部尚书郭元振为右军大总管既而
竟不行 二年八月癸卯制曰咸雒京师建都惟旧乃
眷时迈卜御斯在自 中宗
入关于今八载省方之典久
而莫修遂使水漕陆挽方春不息劳人夺农卒岁何望
关东嗟怨朕实闵焉思欲宁人而休转运 (第 40a 页)
 褚亮传高祖猎亲格虎亮恳愊致谏帝礼纳其言
唐书高宗本纪显庆二年十一月乙巳猎于滍南壬子
讲武于新郑 五年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
龙朔元年十月丁卯猎于陆浑戊辰猎于非山
旧唐书高宗本纪总章二年九月己亥发自九成宫壬

寅停华林顿大蒐于岐
唐书高宗本纪咸亨二年十二月癸酉猎于昆阳 四
年闰五月丁卯禁作簺捕鱼营圈取兽者
上元元年十一月乙酉猎于华山回武原
通典高宗永徽元年冬出猎在路遇雨因问谏议大夫
谷那律曰油衣若为不得漏对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
矣上大悦因此不复出猎
唐书 中宗
本纪神龙元年十月癸亥幸龙门乙丑猎于 (第 26b 页)
 十七年六月以旱不视朝诏曰政惭稽古诚阙动天
和气愆于阴阳亢旱涉于春夏靡爱斯牲莫降云雨之

泽详思厥咎在予一人今避兹正殿以自尅责尚食常
膳亦宜量减
显庆元年二月上封人奏称去岁粟麦不登百姓有食
糟糠者帝命取所食视之惊叹手诏曰上封人所进食
极恶情之忧灼中宵辍寐永言给足取愧良深岂下乏
常供上甘珍馔宜令所司常进之食三分减二
上元二年四月久旱避正殿减膳
唐书高宗本纪仪凤三年四月以旱避正殿

旧唐书高宗本纪永淳元年正月乙未朔以年饥罢朝

唐书 中宗
本纪神龙二年十二月京师旱河北水减膳
睿宗本纪先天二年二月以雨霖避正殿减膳
元宗本纪开元三年五月以旱避 …… (第 75b 页)
 (高氏愈曰荒岁不/乐忧民之忧也)
春官大司乐大凶令弛县(注凶凶年也弛释下/之若今休兵鼓之为)
汉书宣帝本纪本始四年正月诏曰今岁不登令乐府
减乐人使归就农业

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初四年春正月元日会彻乐不设
充庭车(注以年饥/故不陈)
魏书宣武帝本纪延昌元年四月帝以旱撤悬
唐书高宗本纪上元二年四月以旱撤乐
旧唐书 中宗
本纪神龙二年十二月京师亢旱令撤乐
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七年闰七月以旱彻乐
册府元龟太和七年闰七月诏曰时泽 (第 79a 页)
 山阴陆氏曰孝常行也今载而高之则以不能丧者

 多故也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
 宗
中而已高宗中而高焉故曰中而高之故谓之高
 宗
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
三月而练冠 (第 37b 页)
 和声之形状肃肃雍雍肃肃是敬猊雍雍是和猊

 方氏悫曰穆穆者敬以 和皇
皇者正而美济济者出
 入之齐翔翔者翕张之美齐齐言致齐而能定皇皇
 言有求而不得匪匪言行而有文翼翼言载 (第 27a 页)
前式其孝子之家为已死者伤见生者十亡八九
则孝礼颓焉民人则生理罢焉王家则国事紊焉又闻
周公无逸篇述殷王 中宗
享国七十五年高宗享国五
十九年祖甲享国三十三年自时厥后惟耽乐之从或 (第 33b 页)
唐书 中宗
神龙元年五月韦后表请天下出母终者制
服三年优诏许之
玄宗天宝六载正月赦文五服之统所宜企及三年之
数以 (第 27b 页)
 (碑曰遭离母忧五五断仁是也服又曰唐时武韦二/后皆以妇乘夫欲除三纲变五 以申尊母之义故)

 (高宗上元元年十二月壬寅天后上表请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 中宗
神龙元年五月丙申皇后表请天)
 (下士庶为出母三年服其意一也彼且欲匹二圣于/天王陪南郊以亚献而况区区 …… (第 23a 页)
 (渐天后父在为母齐衰三年之请其意在乎临朝也/故中宗景龙二年二月庚寅大赦天下内外五品以)
 (上母妻各加邑号一等无妻者听授其女而安乐公/主求立为皇太女遂进鸩于 中宗
矣 又曰唐人所) (第 23a 页)
便于体今之佛经罗什所译姚兴与之对翻而兴
命不延国亦随灭梁武帝身为寺奴齐明太后以六宫
入道皆亡国殄家近 孝和皇帝
𤼵使赎生太平公主武
三思等度人造寺身婴夷戮为天下笑五帝之时父不
丧子兄不哭弟致仁寿无凶短也下逮三王 (第 13b 页)
   神主
旧唐书崔祐甫傅安禄山陷洛阳士庶奔迸祐甫独崎
危于矢石之间潜入私庙负木主以窜
归崇敬傅崇敬谏东都太庙不合置木主谨案典礼虞
主用桑练主用栗作桑主则埋栗主作栗主则埋桑主
所以神无二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也东都太庙是则
天皇后所建以置武后木主 中宗
去其主而存其庙盖 (第 47a 页)
 (元中政在宫壸始增祖宗之谥玄宗末奸臣窃命累/圣之谥有加至十一字者案周之文武言文不称武)

 (言武不称文岂盛德所不优盖群臣称其至者故也/故谥多不为褒谥少不为贬今谥号渝古请自 中宗)
 (
以上皆从初谥当时百官集议儒学之士皆从真卿/议独袁傪谓陵庙玉册皆已刋刻不可轻改事遂寝)
 (后世议谥益 (第 53a 页)
 比丘欲食先烧香呗案法师行香定坐而讲所以解
 秽流芬也斯乃中夏行香之始唐高宗时薛元超李
 义府为太子设斋行香 中宗
设无遮斋诏五品以上
 行香不空三藏奏为神尧而下七圣忌辰设斋行香
 至文宗朝宰臣崔蠡奏国忌设斋行香事无 (第 15b 页)
 (其无知秖为烦耳唐武后崩将合葬乾陵给事中严善/思建言尊者先葬卑者不得入且玄阙石门冶金锢)
 (隙非攻凿不能开神道幽静多所惊黩合葬非古也/使神有知无所不通若其无知合亦何益 中宗
不纳)
 (东坡曰诗云榖则异室死则同穴古今之葬皆为一/室独蜀人为一坟而异藏其间为通道高不及肩广) …… (第 7a 页)
 (为朱顿然后其说为可信也然葬埋之术莫尚于唐/宋亦莫盛于唐宋自当时而观之唐则有若三原高)
 (祖之献陵敬宗之庄陵武宗之端陵九嵏太宗之昭/陵梁山高宗之乾陵龙泉 中宗
之定陵丰山睿宗之)
 (桥陵金粟玄宗之泰陵武将肃宗之建陵檀山代宗/之元陵嵯峨德宗之崇陵金瓮顺宗之丰陵 (第 27b 页)
 (祖不祔于皇姑归葬于女氏之党以示其未/成妇殇而死者乃妄为嫁娶岂礼之意乎)
 (顾湄曰迁葬者如魏武帝之于仓舒 唐中宗
之于重/润代宗之于倓是也嫁殇者如魏明帝之于女淑是)
 (也是皆徇一已之私昵而悖先王之法禁者也周之/盛 (第 2a 页)
 为愚乎且阴阳之说设为可信吉凶之应贵贱当同

 今天下臣庶之家夫妇莫不同穴未闻以为忌也独
 国家忌之有何义理 唐中宗
庸昏之主尚能守礼法
 尽孝心责严善思愚惑之论卒祔乾陵其为高宗子
 孙历世延永是合葬非不利也老臣位至三 …… (第 14b 页)
 书省参考如铚言遂改名永祐然汉平帝后汉殇帝

 十国刘䶮同曰康陵本朝顺祖亦曰康陵后魏明帝
 后周宣帝 唐中宗
同曰定陵本朝翼祖亦曰定陵前
 汉惠帝唐懿宗皇后同曰安陵本朝宣祖亦曰安陵
 唐太宗曰昭陵本朝仁宗曰永昭 (第 30b 页)
 芹城小志庆陵葬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
 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
 贞皇后郭氏 孝和
恭献温穆徽慈皇后王氏孝纯渊
 静慈肃皇后刘氏 (第 45b 页)
    狂弃礼以逃世患真千古之罪人也
隋书五服之丧受册及之职仪卫依常式唯鼓乐从而

不作若以戎事不用此制
旧唐书唐绍善三礼景龙二年韦庶人上言自妃主及
命妇宫官葬日请给鼓吹 中宗
特制许之绍上疏谏曰
窃闻鼓吹之乐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为警卫
故棡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 (第 31a 页)
 (而用为治丧之节不知起于何时呜呼正礼不行/而群然以邪说为正礼庸非司世教者之责哉)
唐书姚崇治令曰今之佛经罗什所译姚兴与之对翻
而兴命不延国亦随灭梁武帝身为寺奴魏胡太后以

六宫入道皆亡国殄家近 孝和皇帝
发使赎生太平公
主武三思等度人造寺身婴夷戮为天下笑五帝之时
父不丧子兄不哭弟致仁寿无凶短也下逮三王国 (第 26a 页)
 注(又造瓦之具旋转者也董仲舒曰泥之在均惟甄者之所为)又乐器礼乐记乐所以立均尚书疏堂上之乐皆受笙均 
(堂下之乐皆受磬均后汉律历志冬夏至陈八音听五均注均长七尺系以丝以节乐音)又均服戎服也左传僖五年均服 
 振振亦作袀(又地名均古麋国在襄阳唐书 中宗
纪嗣圣元年太后迁帝房州又迁于均)又集韵王问切正韵禹愠切𡘋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