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大相国寺碑
夫圣不徒作作必有因化不徒开开必有摄故大事所
会一法所传若天若人或贤或达虽万牙出地而三兽
渡河使不闻者闻未悟者悟岂虚也哉此寺伽蓝古废
建国有濮州之像自安业而来及逝将复归坚守常住

人至万且千飞声殷雷用壮敌国坐如清泰安如须弥
有若部人郭宾者生心起谤双目失明有若部人陈振
者兴言诳徒㗋肿及舌皆追悔自昔痊平在今或没身
为奴或铸钟依佛延和初载奉诏改为大相国寺复置
额焉先天中内府降财御书题额睿宗通梦灵应肇发
临遣硕德 僧真谛
载驰载驱乃慰乃止昭宣渥命宠锡
神幡吏人候迎法侣围绕豁廛里罗郊原者不可胜计
夫以金仙圣容之表先主感之代 …… (第 1b 页)
骇噭隐天网謍地理刹那昭应一念信心有无识生幽
执鬼物莫不休复净域贞观 真谛
矣有若大者不槬小
者不窕则州鸠之听曷以臻其间欤其词曰
大雄立号兮考彼华钟震发三界兮以觉其聋俾我群
(第 12b 页)
 万有奇用功 百有奇伻来俾濂记之呜呼佛之法身犹
如虚空本无去来何有生灭其示八相以觉群迷不过□本
垂迹俾同人法而巳本则 真谛
迹则俗谛真俗混融皆不思
议之事乌可以异观哉况八万四千无非度门触类而入洪
纤毕达姑以入灭论之实具华严五 (第 1b 页)
  送慧日师入下竺灵山教寺受经序
西竺之书动数百万言虽其广博漫衍若大海杳无津
涯其义趣未尝不著明剀切可以习而通之自判教诸
师各执一说甲是乙非学者始不知夫所趍矣天台智
者国师以五时八教判东土诸经五时则华严鹿苑方
等般若法华涅槃也八教则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
也其规模宏深节目森严可谓尽矣至 真谛
三藏则不
然以涅槃等经为渐华严之经为顿顿渐之外别无他 (第 36b 页)
  跋金刚经后
先佛所说大部般若合六百卷凡四处一十六会而此
金刚经实当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姚秦鸠
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生人)始用华言翻定元魏菩提流支 陈真

随笈多唐玄奘义净相继各有所译号为六家唯什
本详略适中甚得义趣而梁萧统复分第为三十二故
今称盛行于世其 (第 57a 页)
,一时之杰也。是岁弘始八年,岁次鹑火。(《释藏迹》八。)

思益经序

  此经天竺正音名毗陀沙 真谛,
是他方梵天殊特妙意菩萨之号也。详听什公传译其名,翻覆展转,意似未尽,良由未备秦言,名实之变故也。察其
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虚而照, 真谛
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难曰 ……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 真谛,
真谛
无免马之遗,般若无不穹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见,寂泊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夫物无以自 ……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夫 真谛
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 真谛。”
真谛
则般若之缘也,以缘求智,智则知矣。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 ……,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 真谛
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大真,真故非 真谛
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 真谛
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 真谛,
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 真谛
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哉!

  难曰:论云“不取”者 ……而无所见者也。”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云: “真谛
无相。”故般若无知者,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 真谛
也?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 ……,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 真谛
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 真谛,
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 ……情哉?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然则 真谛
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辩哉?然不能杜默,聊复历言以拟之。试论之曰:《摩诃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 真谛
也。”寻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视听,寂寥虚豁,然后谓 真谛
者乎?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 ……岂待宰割以求通哉?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日有即虚之称。然则三藏殊文,统之者一也。故《放光》云:“第一 真谛
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无得之伪号,无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虽伪而非无。是以言真未尝有,言伪未尝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经》云: “真谛
俗谛,谓有异邪?答曰:无异也。”此经直辩 真谛
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 ……邪?则邪见非惑;谓物有邪,则常见为得。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然则非有非无者,信 真谛
之谈也。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


  △超境第五

  无名曰: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然其所统,俗谛而已。《经》曰: “真
谛何邪?涅盘道是。俗谛何邪?有无法是。”何则?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称有,无有所以称无。然 ……提者,追踪以悟理,故冀于后代同闻。(《释藏摄》二)

百论序

  《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 ,开
真谛之要论也。佛泥洹后八百馀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独悟,俊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故能辟 ……托海宫,逮无生忍意在傍宗,载隆遗教,故作论以折中。其立意也,则无言不穷,无法不尽,然统其要归,则会通 二谛,
以真谛故无有,俗谛故无无。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虽无而有
谓歌哭诤讼,有诸讠宣华,不及山野为僧居止也。经教欲令在山中,皆有成文。老子云:「善贷且善成。」此道惠 物也。
鹿苑,说《四真谛》处。灵鹫山,说《般若法华》处。坚固林,说泥洹处。庵罗园,说不思议处。今旁林艺园制苑
目击高情,无存老迹,旨迹两亡,索宗无所。论所谓无侮于道本,当无侮于何地哉?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 佛者,
则是真谛实义,沿文可见矣。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若无所沿,而玄德于方寸者,此自足下
若食肉者,是障念根,若食肉者,是障定根,若食肉者,是障慧根,举要为言,障三十七道品,若食肉者,是障四 真谛,
若食肉者,是障十二因缘,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罗密,若食肉者,是障四弘誓愿,若食肉者,是障四摄法,若食肉
,于兹顶戴,楼祛外道,结舌无辞,百流异出,同归一海,万义区分,总乎成实,岂止鼓腹涅槃,旗靡辙乱,鸡鸣 真谛,
丧精掩色?多历年所,复寡英才,粤我大梁,炎图启运,皇帝含天包地之德,春生夏长之仁,以本誓愿,率化斯土
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 真谛,
一名俗谛。 真谛
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 真谛
、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说,应云一 真谛。
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数过于二,亦名有前后,于义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因真而生,正可 ……一义谛,以二义说,正言此理。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 真谛
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 真谛
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 ……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名,不得别义。

  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 真谛
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动,不关 真谛,
令旨又答, 真谛
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

  又咨,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令旨又答 ……;二美俱陈,岂有所局?

  吴平世子萧励咨曰:通旨云第一义谛世谛,褒贬立名;真俗二谛,定体立名。寻 真谛
之理,既妙绝言虑,未审云何有定体之旨?令旨答曰:谈其无相,无真不真;寄名相说,以真定休。

  又咨:若真无谛无体,今寄言辨体,未审 真谛
无相,何不寄言辨体?令旨答:寄言辨体,犹恐贬德。若复寄言辨相,则有累虚玄。

  又咨: 真谛
玄虚,离于言说;今既称有真,岂非寄言辨相?令旨答:寄有此名,名自是相。无伤此理,无相虚寂。

  又 ……辨名,名不当理,未审此寄,将何所说?令旨答:虽不当理,为接引众生,须名相说。

  宋熙寺慧令咨曰: 真谛
以不生为体,俗谛以生法为体;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为当体中相即,为当义中相即?令旨答云:体中相即, ……果是就人明即?令旨答:约人见为二,二谛所以名生;就人见明即,此亦何妨?

  始兴王第五男萧华咨曰: 真谛
称真,是实真不?令旨答曰:得是实真。又咨:菩萨会真之时,为忘俗忘真不?令旨答:忘俗忘真,故说会真。 ……岂得非待?

  又咨:第一是待;既称第一是谛,待于第一,何不名为第二?若俗谛是待,而不称第二;亦应 真谛
是待,不名第一?令旨答:若称第一是待,于义已足,无假说俗第二,方成相待。

  又咨:若世谛之名,不 ……无所形待?令旨答:第一褒真,既云相待,知名是待,直置可知?

  光泽寺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 真谛。
未审能知之智,是谓 真谛,
是谓俗谛?令旨答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

  又咨:有智之人,为是 真谛,
为是俗谛?令旨答:若呼有智之人,即俗谛。又咨:未审俗谛之人,何得有 真谛
之智?令旨答:圣人能忘于俗,所以得有真智。

  又咨:此人既冥无生,亦应不得称人?令旨答:冥于无生,不得言人?寄名相说,常自有人。

  灵根寺慧令咨曰:为于 真谛
中见有,为俗谛中见有?令旨答曰:于 真谛
中横见有有。

  又咨:俗谛之有,为实为虚?令旨答:是虚妄之有。

  又咨:为当见妄,为当见有? ……未见无生,故非真智。何妨此智未真,而习观真境。岂得以智未真智,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宠咨曰: 真谛
不生不灭,俗谛有生有灭,真俗两义,得言有异?谈其法体,只得是一,未审体从于义,亦得有二不?令旨答曰:
  兹锋郁壮,妙辩纵横;慧舍两雪,智包三藏。故五时之说既陈,七处之礼斯聚。片般若之妙源,显无生之 真谛。
心注入流,意含五忍。能使六地震动,四花普雨,折木盖鳞,开罗散翮。香鸟步花,驯游于云圃;瑞雀飞环,翔舞
极睇,周堵如云。铭曰:

  往劫将谢,灾难孔多。炎炎烈火,淼淼洪波。聚为丘岳,散成江河。俗缘浮诡, 真谛
遐长。匪因希向,曷寄舟梁。标功显德,事归道场。祁祁法众,同兹无我。振锡经行,只林宴坐。或期寂灭,或念
,离续无已。往所行恶,造既由心。行恶之时,其心既染。既染之心,虽与念灭。往之所染,即成后缘。若不本诸 真谛,
以空灭有,则染心之累,不卒可磨。今者兴此愧悔,磨昔所染。所染得除,即空成性。其性既空,庶罪无所托。布
衷。窃依前古总入于集,虽俗观为烦,而道缘成业矣。(出《三藏记集杂录》)

出三藏记集序

  夫 真谛
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训,会于义空之门;一音震辩,应乎群有之境。自我师能仁
域。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 真谛。
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
与仁,不能自免,深味鄙句,理存显然。」(《广宏明集》二十五。)

杨辇

  辇,未详。

流拘那罗陀
  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尘唯识,言乖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续高僧传》一 ,拘那罗
陀华言亲依,或云波罗未陀, 云真
谛,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尽命弘述,达于肇之遗文,其犹若是,况中百门观,爰洎方等深经,而不至增乎?世谚咸云,肇之所作,故是诚 实真
谛,地论通宗,庄老所资,猛浪之说,此实巨盅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夫神道不形,心敏难绘,
,默许敷奏。尔乃开甘露门,出入正道,千辐云回,来仪鹿苑。四天献器于高掌,二商荐肴于两谓。故缘行录勋, 则陈
如先封;真谛开赏,则邪舍继袭。或朋类蒙荣,或兄弟感泽,揖不肖于初果,表有德于十地。依准古礼,巡省方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