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別集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耳潜传
而言秘诀者。有执我宗普字觉字者。有言彼
宗妙字道字者。是皆私偷此镜入彼邪域。致
为尘垢蔽蒙不 明宗
体。虽得此镜之名而不
得其用也。殊不知慈照立此四字深有意焉。
昧者不知执之失度。况又有言在家为弥陀 (第 0320a 页)

半夜穿云入市廛。

曰。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

曰。石女
唤回三果梦。木人坐断六门机。乃云。句里 明宗
即易。
宗中辨的即难。良久。云。还会么。冻鸡未报家林晓。隐
隐行人遇雪山。

辞世云。梦幻空花。六十 (第 0607a 页)
眼。玄觉云。且道。从上座实不会。为
复怕钵袋子沾著伊。故灯录收从。入法嗣之
列。浦尝示众云。直须旨外 明宗。
莫向言中取
则。僧问行不思议处如何。浦云。青山常举足。
白日不移轮。以斯验之。首座从公皎然可见。
(第 0254a 页)
本者。诸行皆
以大涅槃心为本。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
无皮毛靡附。心为本故。其宗得立。

问。若欲 明宗。
只合纯提祖意。何用兼引诸佛
菩萨言教。以为指南。故宗门中云。借虾为眼。
无自己分。只成文字圣人。不入 …… (第 0418a 页)
而山崩海枯。帝王亲师。朝野归命。丛林取则。
后学禀承。终不率自胸襟。违于佛语。凡有释
疑去伪。显性 明宗。
无不一一广引经文。备彰佛
意。所以永传后嗣。不坠家风。若不然者。又焉
得至今绍继昌盛。法力如是。證验 …… (第 0419b 页)
觅法鸡足
山间问迦叶。大士持衣在此山。无情不用求
专甲。斯则岂可运见闻觉知之心。作文字句
义之解。若 明宗
达性之者。虽广披寻。尚不见
一字之相。终不作言诠之解。以迷心作物者。
生斯纸墨之见耳。故信心铭云。六 …… (第 0420a 页)
十问以定纪纲。还得
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还逢缘对
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 明宗。

道相应不。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
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还因差别问难。
种种徵诘。能 (第 0421a 页)
是光明。广说
无因缘竟。末后云。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
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是知因
明宗。
非无所以。从缘入道。终不唐捐。方便
之门。不可暂废。又夫宗镜中。才说一字。便是
谈宗。更无前后。以说 (第 0764a 页)
略分别故。今斯录者。虽无广大
制造之功。微有一期述成之事。亦知钞录前
后。文势不全。所冀直取要诠。且 明宗
旨。如从
石辩玉。似披沙拣金。于群药中。但取阿陀之
妙。向众宝内。唯探如意之珠。举一蔽诸。以本
摄末 (第 0422a 页)
。不落有
无之境。是以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师有
默传。密付之宗。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表
示。若 明宗
之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昭昭而
溢目腾辉。何假神通之显现。晃晃而无尘不
透。岂劳妙辩之敷扬。为不达 (第 0449a 页)
岂虚言哉。切不可迷性
徇修执权害实。弃本逐末。认妄遗真。据世谛
之名言。执无始之熏习。将言定旨。立解 明宗。
一向合尘。背于本觉。如昔人云。妄情牵引何
年了。辜负灵台一点光。又真觉大师歌云。觉
即了。不施功。 (第 0496c 页)
如幻相。善观因缘。而不分别。是以若欲舍劣
就胜。厌异忻同。欲令凡圣一伦。垢净平等者。
无有是处。但 明宗
镜。万法自齐。即究竟出离
三界火宅义。亦是与诸子同住秘密藏义。如
云。若夫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以 (第 0542b 页)
。明一切法。当
体自解脱。色大故般若大。色如虚空。万法例
尔。故知诸佛凡有所说。虽约事言。皆是即相 明宗。
终无别意。故法华经云。十方谛求更无
馀乘。唯宗一法矣。

灵辩和尚华严论问云。大
小净秽。相各差别。 (第 0557c 页)
病药。又此一百句解脱。委曲披陈。
是最后指归。究竟垂示。则涅槃之秘藏。祖佛
之正宗。所以具录全文。證 明宗
镜。请不厌繁
览。所冀子细明心。斯乃解缚之原。迷悟之本。
若心解则一切解。与真性而相应。若心缚则
(第 0598c 页)
。以其不灭不来。成功成业。
因不虚弃。事不唐捐。则知万法俱不迁矣。岂
更犹豫于动静之间哉。若能触境而 明宗。

神于即物。假使天翻地覆。海沸山崩。尚不见
动静之兆眹。况其馀之幻化影响乎。

问。一
切真俗等法 (第 0608c 页)
万法之原。是以具录要文。同 明宗
镜。七认名
认体异者。谓佛法世法。一一皆有名体。且如
世间称大。不过四物。如智论云。地水火风。是
(第 0616c 页)
心之旨。义
理昭彰。解虽分明。行须冥合。因解成行。行成
解绝。不可一向执解。背道述宗。行解相应。方 明宗
镜。如首楞严经所明。全为见性修行。不
取多闻知解。所以如来。诃阿难言。非汝历劫
辛勤證修。虽复忆持十 (第 0624c 页)
中。
如量境界。若但證如理之旨。普贤大用不得
现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
具此二门。方 明宗
镜。所以善财一生。能办多
劫之行。古释云。善财既因毗目仙人善友力。
瞬息之间。或有佛所。见经不可说不 (第 0655b 页)
。非离文字解脱。法华经云。若有利根。智慧
明了。多闻强识。乃可为说。大凡参玄之士。须
具二眼。一己眼 明宗。
二智眼辩惑。所以禅宗
云。单明自己。不了目前。如此之人。只具一眼。
理孤事寡。终不圆通。只翼单轮。岂 (第 0660a 页)
只为
迷性徇文。背心求道者。假以言说。指归自心。
从此一向内观。舍诠究理。斯则岂不是因言悟
道。藉教 明宗。
为此之人。不无利益。遂使初心
学者。信有所归。便能息外驰求。回光反照。顿
见自己。了了明心。如正饮醍 (第 0675b 页)


答。非是正因。但是因初寄言简
过。亦非小乘不许。大乘。自许。因于有法上转。
三支。皆是共故。初 明宗
因。后申问答。初文有
二。初辩宗。次解因。且初宗。前陈言真故极成
色。五个字。色之一字。正是有法。馀 (第 0718a 页)
大乘
人。虽是肉眼。而名佛眼。二乘虽具天眼。不名
佛眼。又云。见如来性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
若实 明宗
见性。即肉眼而明佛眼。以智照为
眼故。台教约五。品初位中。以凡夫心。同佛所
知。用所生眼。齐如来见。 (第 0861c 页)
根时。见
闻如幻瞖。若摄境归心时。三界若空华。则瞖
灭尘消。觉圆心净。如是解者。则是因指见月。
藉教 明宗
者也。若执指为月。迷心徇文者。如
经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
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第 0918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