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易類
釋家類
別集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俱无性实尘识。而有因缘假名尘识。 真谛

假实俱无也。问何以知世谛俱有 (第 0137c 页)
真谛
俱无
耶。答今问。识有自体。为无自体。若有自体
则是常。无自体则无识。并现业品。识既尔
尘亦然。故有 …… (第 0137c 页)
。如来所
有性即是世间性。能如是解乃是识佛。又论
破十四种佛。谓空有四句。一计佛是世谛有。
二计佛是 真谛
空。三计佛具为二谛摄。四计
佛非空有出二谛外。次四句小乘计佛无常。
大乘计佛是常。三三身合论具常无常 …… (第 0140b 页)
曰若如是破下第三章料简如来。
前问次答。问曰。若空有四句并非佛者应当
无佛。外人云。佛若非世谛有则是 真谛
无。
若非二谛便出二谛外非有非无。既具破此
四句。应当无佛。则龙树是邪见阐提。又夫
论有佛不出小乘无 …… (第 0143b 页)
弟子知法性外更无有法。若佛出 真谛
外如
此之人非是于佛亦非弟子。妄想之心作此
释也。又楞伽及此论明法界法性如实际涅
槃是异名。云何言佛 (第 0144a 页)
出涅槃外佛出 真谛

耶。下半正呵外人。于如来灭后分别有无。
问惑者何故于如来灭后分别有无。答众生
见佛灭度无复有佛。 (第 0144a 页)
时因缘生是有。此二转也。
亦为是假名惑者复云。既是空。即作无解。
故今明。只空是假。何故尔。成论师明 真谛
空非假。故今更反掷。只空即是假。即弹空心。
彼即谓。若尔是二谛相即前有即空。今空即
有。只是空有二谛 …… (第 0152a 页)
问他义。汝世谛有因果。真
无因果。则一边有。一边无。一边破。一边不
破。若说真则破世谛因果。说世则破 真谛

因果。若因果无因果二理并则如二角。又如
画石。若真俗混成一物则俱失二谛。若破于
空义下第二别明无 …… (第 0154a 页)
槃名为有法。
第二释云。以空为涅槃。即是实相。实相名第
一义谛。三释云。涅槃非真非俗。世谛是粗有。 真谛
为妙无。涅槃异彼粗有。亦不同妙无。故
出二谛外。四释云。四句内并非至极起出
四句方是涅槃。唯四师不同 …… (第 0155a 页)
是涅槃耶。又今日妙有
昔日断无俱非者。离此以外更何处有涅槃
耶。又有所得大乘人闻有无非是涅槃。便
真谛
洞遣。故有无俱非。若然世谛必应
有也。又此是外难于内。若有无俱非便是
方广。又有无俱非行道。安心置何 …… (第 0157a 页)
事灭故是不生。此品大意明。此十二
由痴惑生。则智者不为。故知非是真实。非
实故所以即空。如是正观便入 真谛
名为正
灭。长行如文也。

* 观邪见品第二十七

此是第二次破邪见也。问小乘前明因缘。次
破邪见。 (第 0164b 页)
 (二十一)魏书佛老志 (二十二)初祖达磨大师
(论) (二十三)昭明太子 (二十四)刘协出家 (二十五)
双林傅大士 (二十六)惠约法师 (二十七)高王
经缘起 (二十八)译佛祖偈始末 (二十九)隐士

阮孝绪 (三十)古今书籍之数 (三十一)逆贼
侯景反 (三十二)梁史魏徵论

(三十三)简文帝(三十四)北齐台宗惠文禅师

(三十五)元帝(三十六) 真谛
三藏(三十七)荆山居
士陆法和(三十八)北齐诏稠禅师

(三十九)敬帝(四十)北齐敕陆脩静与昙显角试 (第 0480a 页)
年作婴儿。七年作
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六年行苦
行。三十五成道。四十五年中。教化诸众生。 真谛
及西域记并同此说。金光明经报恩
经等。同说佛寿八十年也。甲子但七十九
年。略释偈曰(言五明者。瑜伽释 (第 0495b 页)
太子问大士。何不论义。答曰。菩萨所说非
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
理。复有何言。帝曰。何为 真谛。
答曰。息而
不灭。帝曰。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
如此则居士未免流俗。答曰。临财无苟得。
临难 (第 0550a 页)
凡五主三十三
年国入于隋。其二十四年与周同政。九载
与隋同政。时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
那陀罗。陈言 真谛。
十四年间随处译经论
疏传等四十八部。凡二百三十二卷云。

真观法师释门龙象也。时徐仆射领军禦
世。欲 (第 0555a 页)
浊之体既彰。善恶之源是显。然
后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利益之
功同归于理。于是乎像法来于西国。 真谛
流于中夏。洞贯千古。真实之理无以穷。囊
括九围。玄妙之门莫能究。言乎妄想则五
蕴皆空。现乃真容则一毫 (第 0661a 页)
究乎精微言殚乎物范。纪情括性。未出乎
域中。原始要终。讵该于化内。况乎法身无
相。高超于象帝之先。 真谛
绝称。迥出乎思
议之表。英猷茂实代有人焉。如意者。俗姓
乎延氏。太原人也。世传缨冕。累叶播迁代
郡。 (第 0710c 页)
不自寂静摄
斯调。障不自遣对治方销。德不自备勤修乃
饶。六蔽既除则真如可显。三障未灭则菩提
极遥。故 真谛
离垢净之相。俗谛立是非之条。
指事必假于分别。论法岂宜于混淆。六度不
可为坠苦之业。三毒不可为出世之 …… (第 0193a 页)
为萨婆若(如者反)
其理也解脱如此。失其旨者过患如彼。何得
为非而不惧崇邪以为是。夫见舟见水皆非 真谛。
而将涉大川非舟不济。病体药性均
是空虚。而人由病殒病因药除。犀角鸩毛等
类泡沫。而饮鸩者死服犀者活。 (第 0193c 页)
理虽玄将恐同彼断常。常犹不可。况复断耶。
然则有无之肆。乃是边见之所存。故中论
云。不破世谛故则不破 真谛。
又论云。诸法
若实则无二谛。诸法若空则无罪福。若无罪 (第 0229b 页)
氏之王于兹顶戴。楼祛外道结舌无辞。百流
异出同归一海。万义区分总乎成实。岂止鼓
腹涅槃旗靡辙乱。鸡鸣 真谛
丧精掩色。多历
年所复寡英才。粤我大梁。炎图启运。皇帝含
天苞地之德。春生夏长之仁。以本誓愿率化
(第 0244b 页)
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于二谛即是就
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万累
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 真谛。
二名俗谛。 (第 0247c 页)
真谛
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 (第 0247c 页)
真谛
俗谛以
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
次第言说。应云一 (第 0247c 页)
真谛。
二俗谛。一与二合。数
则为三。非直数过于二。亦名有前后。于义非
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由真而生。 …… (第 0247c 页)
说。第一义谛以二义说。正言此理德既
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
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 真谛
审实是真。俗
谛审实是俗。 (第 0247c 页)
真谛
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
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
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 …… (第 0247c 页)
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明不得别
异。又咨。真俗既云一体。未审 真谛
亦有起动。
为当起动自动不关 (第 0248a 页)
真谛。
令旨又答。真理寂
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又咨。未
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 …… (第 0248a 页)
。二美俱陈。岂有
所局。

吴平世子萧励咨曰。通旨云。第一义谛世
谛。褒贬立名。真俗二谛定体立名。寻 真谛

理既妙绝言虑。未审云何有定体之旨。令旨
答曰。谈其无相无真不真。寄名相说以真定
体。又咨。若 (第 0249a 页)
真谛
无体。今寄言辨体。未审真 …… (第 0249a 页)
寄言辩名。名不当理。未审此寄将何所
说。令旨答。虽不当理。为接引众生须名相
说。

宋熙寺慧令咨曰。 真谛
以不生为体。俗谛以
生法为体。而言不生即生。生即不生。为当体
中相即。为当义中相即。令旨答云。体中相 …… (第 0249b 页)
旨。果是就人明即。令旨答。约人见为
二。二谛所以名生。就人见明即此亦大妨。

始兴王第五男萧晔咨曰。 真谛
称真。是实真
不。令旨答曰。得是实真。又咨。菩萨会真之
时。为忘俗忘真不。令旨答。忘俗忘真。故说会 …… (第 0249b 页)
第一。岂得非待。又咨。
第一是待。既称第一。世谛待于第一。何不名
为第二。若俗谛是待而不称第二。亦应 真谛
是待不名第一。令旨答。若称第一是待。于义
已足。无假说俗。第二方成相待。又咨。若世谛
之名不称第二。 …… (第 0249c 页)
无所形待。令旨
答。第一褒真。既云相待。世名是待。直置可
知。

光宅寺法云咨曰。圣人所知之境。此是 真谛。
未审能知之智。为是 (第 0249c 页)
真谛。
为是俗谛。令旨答
曰。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言即真。
又咨。有智之人。为是 (第 0249c 页)
真谛。
为是俗谛。令旨
答。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又咨。未审俗谛
之人。何得 (第 0249c 页)
真谛
之智。令旨答。圣人能忘于
俗。所以得有真智。又咨。此人既冥无生。亦应
不得称人。令旨答。冥于无生不得 (第 0249c 页)
言人。寄名
相说常自有人。

灵根寺慧令咨曰。为于 真谛
中见有。为俗谛
中见有。令旨答曰。于 (第 0249c 页)
真谛
中横见有俗。又咨。
俗谛之有为实为虚。令旨答。是虚妄之有。又 …… (第 0249c 页)
旨答。未见无生故非真智。何
妨此智未真。而习观真境。岂得以智未真而
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宠咨曰。 真谛
不生不灭。俗谛有生
有灭。真俗两义得言有异。谈其法体只得是
一。未审体从于义。亦得有二不。令旨答曰。 (第 0250a 页)
长安城
创译一本。名舍卫国。暨于后魏宣武之世。有
流支三藏。于洛阳城重翻一本。名舍婆提。江
南梁末有 真谛
三藏。又翻一本名祇树林。隋
初开皇。有佛陀耶舍三藏。又翻一本名祇陀
林。大唐有玄奘三藏。又翻一本名誓 (第 0260a 页)
。报应之缘匪一。洎
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
之祸。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好异者望 真谛
而争归。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庭。
遂使殊俗之典。郁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
居一乘之后。流遁忘返 (第 0283c 页)
。若
食肉者是障念根。若食肉者是障定根。若食
肉者是障慧根。举要为言。障三十七道品。若
食肉者是障四 真谛。
若食肉者是障十二因
缘。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罗蜜。若食肉者是障四
弘誓愿。若食肉者是(障四摄法。若食肉者 (第 0296a 页)
相生离续无
已。往所行恶造既由心。行恶之时其心既染。
既染之心虽与念灭。往之所染即成后缘。若
不本诸 真谛
以空灭有。则染心之累不卒可
磨。今者兴此愧戒磨昔所染。所染得除即空
成性。其性既空庶罪无所托。布发顶 (第 0331c 页)
尔乃开甘露门出
八正道。千辐云回来仪鹿苑。四天献器于高
掌。二商荐肴于初请。故缘行录勋则陈如先
封。 真谛
开赏则耶舍继袭。或朋类蒙荣。或兄
弟感泽。邑不肖于初果。表有德于十地。依
准古礼巡省方岳。振旅六城治 (第 0347b 页)
滥此译人之失致有斯谬也法
集等经言毛道头凡夫或言毛头
凡夫者皆误也仡音鱼乞反。

** 金刚般若经  真谛
法师译

支提
或言脂帝浮都此云聚相谓累
宝及石等高以为相也。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 (第 0865b 页)
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
经云晋言无垢秽又义云离尘
服或云消瘦衣或称莲花服或
言閒色衣皆随义立名耳 真谛
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
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
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

利戟
居逆反字林有枝 (第 1022b 页)
当三译。一晋太始三年。法护译一卷。名仁
王般若。次秦罗什出。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蜜。次梁承圣三年。 真谛
于洪州宝因寺译。
名仁王般若。并疏六卷。然则晋本初翻方言
尚隔。梁朝所译隐而不行。伪秦之经传流
宇内 (第 073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