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读唐遗录六绝 其四 成汭 宋 · 王庭圭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劳役三年成巨舰,出师未战失江陵
不知雷满和州载,始悟齐山截海名。
贵池县赵簿启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三、《梅岩文集》卷八
西昌主簿之餐,花满松庭;
秋浦少府之树,瓜香戍。
行矣执弓刀而徼逻,庶乎裨符檄之勿稽。
联事为荣,通名为谨。
惟君世绵石,家住霞城。
神尧子一十八人,时维帝胄;
天台山万八千丈,钟此地灵。
温然白璧之无瑕,直若朱弦而不挠。
高第既同于唐,擢进士科
清官盍比于汉刘,望天禄阁
尚烦麟族,以重鸾栖。
簿领有是人,其愿为金濑徘徊之地;
贵池壮哉县,恐难留玉林潇洒之贤。
高士且不屑之,大贤岂久郁者。
證以我朝典故,张商英通州而擢寺丞
参之前代姓家,赵宗儒陆浑而登宰相
况为龙种,式傒凤泥。
次焱趑趄嗫嚅而拙有馀,牢漉仃儜而贫愈甚。
熊丸教切,粗识一丁;
乌哺恩深,妄谋三釜。
我固倖牛溲马勃之见取,人或笑獐头鼠目而求封。
母线儿衣,得与圜桥之冠带;
君恩御墨,遂抛利市之襕衫。
乃以东鲁之儒,而作南昌之尉。
将营甘旨,岂较酸寒。
切庇管辖之司,庶安巡捕之职。
习凿齿,悔三十年之徒劳,荆州,虽万户侯而不愿。
同僚幸甚,临楮跃然。
谨奉启事,专人捧诣。
楚宫 明末清初 · 王鸣雷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题诗西过襄王墓,记得巴山寺里钟。
梦阻细腰思窈窕,水生多叶怨芙蓉。
虚无环佩行阴洞,髣髴精灵下碧峰。
重到荆州王粲,乱山侵草马头东。
饭牛歌刘向别录所载) 春秋卫国 · 宁戚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
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
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遇合部
顾命 春秋楚国 · 沈诸梁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礼记。缁衣》引叶公之顾命云云,注:「叶公县公叶公子高也。临死遗书曰《顾命》」。案此文见《逸周书。祭公篇》。叶乃祭字之误,郑望文为解,非其实也。今姑从郑录之。)
张持操携徐献之侍郎书见访兼出示著述中兴论诸杂文为赋诗一篇以文轴还之他日亦录寄献之 宋 · 王庭圭
君不能徒步上书献天子,又不能移书帝城结王公。
欲将笔力(原作刀,据四库本改。王本作刀笔)扛九鼎,纸上有说能平戎。
宣和治极久忘战,羯奴骑马嘶淮甸
是时犹屯百万师,无人北向放一箭。
大臣搏手知何为,草间公卿儿女啼。
至今谋国无上策,读君断藁令人悲。
君家人物照青汗,曲江犹识胡雏乱。
他年论事要回天,应向荆州寻好汉。
为秦破从连横献书楚王 战国魏国 · 张仪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馀万,车千乘,骑万匹,如丘山。
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
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
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
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
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史记》作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史记》作大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馀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拒扡关。
扡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
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
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
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
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
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圭死者七十馀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史记》作危)于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扃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共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战国策》十四,又《史记。张仪传》,少未廿一字。)
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文选卷十九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
咸阳,熙邯郸
从容郑卫溱洧之间。
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
鸧鹒喈喈,群女出
此郊之姝,华色含光。
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袪,赠以芳华辞甚妙。
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
絜斋俟兮惠音声。
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
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登徒子好色赋 战国楚国 · 宋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
玉曰:「体貌娴丽,所受于天也;
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
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
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
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嫣然一笑阳城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登徒子则不然。
其妻蓬头挛耳,齞唇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
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
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
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
谓不如彼矣。
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
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
王曰:「试为寡人说之」。
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五都
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
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
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臣观其美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
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
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复称诗曰:「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
因迁延而辞避
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
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
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文选》)
燕将书 其一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
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燕国大乱,君臣过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
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
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
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
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管仲桓公中钩,篡也;
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身也。
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
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
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
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
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
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
公其图之(《战国策》十三:燕将保守聊城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读而去。)
李察判竹溪四首 其四 南宋 · 何梦桂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百不如人万事休,白头独欠识荆州
相逢不觅封侯印,但问君王乞一丘。
燕将书 其二 战国齐国 · 鲁仲连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
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
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
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
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
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笄笑。
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无反外之心,是孙膑之兵也。
能见于天下。
虽然,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
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桓公中其钩,篡也;
公子纠不能死,怯也;
束缚桎梏,辱也。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
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身死而不反于齐,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
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
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
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与鲁君计。
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弃忿之节,定累世之功。
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
愿公择一而行之(《史记。鲁仲连传》,《战国策》有删节,亦有多出字句。据下文言燕将见书泣三日自杀,知《史记》此书取之《鲁连》,非本《战国策》者也。故并载之。)
余十岁时从亡兄仲氏侍先父摄帅江陵郡蜡梅数百株一昔盛开予为记之仲兄颇赏爱以为工今十六七年矣属感前事重赋七言以纾余悲 南宋 · 李壁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病眼清晨欲泫霜,谁将幻色对山房。
十年犹记湖阴梦,几度愁闻汉苑香。
腊雪近春才一白,好花得地更深黄。
祇应无复当时意,草木何知我自伤(以上同上书卷二八一一引《雁湖集》)
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 唐 · 郑薰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
运巨壑者。必资帆楫之便。
以鼓其波涛。筑广厦者。
必坚柱石之材。以完其结构。
故明王圣帝。立国保家。
莫不求竭忠宣力之臣。配帆楫柱石之用。
懋崇基业。宏济艰难。
百代通规。千载相遇。
孰称全德。其故开府仪同三司内侍监致仕楚国仇公乎。
公讳士良字匡美
海丰兴宁人也。宋大夫牧。
以忠烈正直书于春秋。公实其裔焉。
其后香以文雅仕于东汉。儒以议论贵乎北燕
蝉联圭冕。晖映简册。
代著奇节。率多令人。
史编家谱。一二详焉。
显公之曾祖考皇朝正议大夫内给事赐绯鱼袋讳上客府君。忠昭事任。
绩懋声猷。躬行正途。
克嗣先业。烈祖皇朝议大夫内常侍赐紫金鱼袋讳奉诠府君
名以才彰。功由道著。
王氏教让。羲之巳行。
于公高门定国方大。
皇考讳文晟府君。精持贞廉。
高挹尘俗。位以命屈。
庆因善馀。厥惟楚公
克振勋德。追赠特进左监门卫将军
赐紫金鱼袋。申公之诚孝也。
公年未弱冠。入仕东朝
是时宪宗皇帝主器承华。体元储两
亲奉再饭。共欢九龄。
助澄少海之澜。更阐前星之耀。
永贞十年授掖庭局宫教博士。赐绯鱼袋。
元和初以旧恩本固。新渥弥隆。
既颁侍从之勤。首举宠迁之命。
宣徽供奉官赐紫金鱼袋。
检身极敬。奉辇施劳。
励自牧于撝谦。表无私于应对。
闰六月朝散大夫内侍省内给事宣徽供奉官如故。
材力彰于省局。周旋美于禁闱。
骤议甄升。更加命秩。
冬十月内常侍。馀如故。
未周星纪。三历显途。
既洽讴谣。且明恩泽。
虞卿再见。为赵上卿
荀爽九旬。登汉三事。
允膺时议。彼或多惭。
三年以本官充内外五坊使。寻或迁宣徽供奉官
发彼五豝。辅驺虞之仁化
殪此大兕。咏吉日于蒐。
外抚之暴横自消。中野之井闾知感。
十年大中大夫内侍省内常侍。寻以本官充平卢军监军使
全齐旧壤。继代邀恩。
甲兵盛充。贡赋不入。
公闻其叛涣。谕以忠贞。
爰革非心。几至效顺。
明年诏徵。又以内侍依前宣徽供奉官
吴寇据淮。天兵在野。
逗遛不进。沮败为忧。
使臣往谕中旨。遂命公以本官及职充淮西行营宣慰使
至则大布皇泽。益励军威。
四远瞻风。万夫振气。
而又尽得机要。既还奏闻。
竟至成功。期为显效。
十五年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充内外五坊使
仍赐上柱国。又进封南安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驱兽而无害五谷。
充庖而有事三田。蕙圃兰塘。
落飞驻走。助开三面之网。
勤施一目之罗。鄙长杨之大誇胡人。
笑上林之务矜楚使。条令既肃。
巡游尽欢。其冬复加冠军大将军
长庆初五坊使。以本县进封开国子
寻进侯爵。食邑一千户。
宣徽供奉官皆如故。二年凤翔监军使
进封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亶父旧疆。缪公遗政。
郡邑则武安留守扶风则马谟擅名。
杂于版屋之郊。号为难治之俗
公揽辔即路。下车抚戎。
三军畏威。百姓怀惠。
宝历二年徵。复为宣徽供奉。
以本爵进封郡食邑二千户
寻除鄂岳监军使。傍连荆楚
南接湖湘。闾阎皆土著之安。
货贝有山积之富。兵不坚利。
人皆惰游。公深赞训齐。
同为勖勉。知方有勇。
自我而能。太和元年入为宣徽供奉官
转内坊典内侍省。秩清事简。
优逸自娱。莫展长才。
郁于偫论。俄拜右神策军副使
公于是端肃以贰戎政。廉让以播军声。
屏卫益严。暴悍知禁。
二年擢为右领军卫将军内外五坊使。讲事一时。
农不易陇。选徒百队。
人不告劳。鲜扁而布青林。
行事而无遗兖。貙貗古法。
蒐狝新规。指顾之间。
莫非尽善。六年真拜内侍省事
馀如故。明年转大盈库。
领染坊。依前知省事
恩泽浃于寰瀛。宠赐周于藩服。
绮罗万段。锦绣千筐。
每极珍华。曾无滥恶。
又元黄朱紫。染彩文章。
靡不精鲜。悉中程度。
以赏能陟于飞龙使。本官并仍旧。
御闲二六。天骥三千。
异骨峰生。深沟血溢。
亲习尽驰驱之妙。偫分多驵骏之奇。
刍秣尤精。稿秸常羡。
九年五月左神策军中尉左街功德使将军省事如故。
练达戎机。总亲护禁。
典理爪牙之卫。左右心膂之师。
宽不丧威。简不旷务。
气励熊罴之勇。手持虎豹之韬。
恩由忠深。士以诚感。
张孺骖乘。孝宣乃安。
赵喜宿卫显宗加厚。
左骁卫将军。馀如故。
既而郑注挺妖。李训附会。
列奏伪瑞。固邀銮舆。
图害腹心。渐逞奸毒。
公先机立断。禁旅遽齐。
坐遏凶渠。保护帝辇。
指名魁首。俄顷追擒。
其馀躁竞进取之徒。枝连叶著之党。
或志谐狂计。罔自正身。
或迹比顽童。居然就祸。
莫不尽苞恢网。同抵国章。
由是宗社乂宁。中外协睦。
非夫忠谋天假。广业神通。
其孰能如此乎。及于庙堂议功。
公在第一。优诏加特进本卫上将军
中尉省事如故。位轻于德。
赏不配勋。难许冲谦。
终升峻级。寻迁骠骑大将军
开成五年开府仪同三司卫上将军封楚国公
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三百户
颁恩常例。非私受也。
会昌元年又加食实封二百户。寻擢为观军容使
兼统左右三军。奖旧常仪
昭异渥也。公每念祸伏福中。
禄为身累。将持盈满。
莫过退休。三年
以寒暑内侵。针凿罕效。
因求散秩。用遂素怀。
乃除内侍监将军省事如故。
寻又连表陈让。固辞恩荣。
优诏以本官致仕。其年六月二十三日
薨于广化里之私第。享年六十有三。
呜呼。身随运往。
名寄勋留。一代推雄。
九原表杰。天子悼之。
罢朝两日。赠扬州大都督
公弱冠以辨智取位。强仕以干蛊居官。
及莅大政。以机略致勋劳。
臻于贵寿。以恬退保终始。
事在简册。爵极天人。
出入七朝。显扬三纪。
秩以功艺进。道由忠直彰。
击鞠广场。则驰先百马。
弯弧迥野。则飞落双雕。
故得侍娱游则三领五坊。承顾问则八加供奉。
元和中卢从史上党兵劲。
阴结叛臣。宪宗皇帝护军中尉吐突公统戎专征。
密勿神算。诱至幕下
缚送阙庭。是时公适在军。
助成丕绩。其或扬镳宣命。
电扫雷惊。每播深恩。
亲当横阵。两河平殄。
颇预其功。虽不自矜。
实传众口。而多材多艺。
强记博闻。举策画若应神明。
簿书无逃心目。而又精鉴。
冠绝当时。门馆宾僚
荐延功行。必求明德。
用辅圣朝。则有秉忠正之心。
匡赞之任。才表正佐。
出为国桢。康济偫生。
辉华四海者矣。然后知卫将军七击匈奴
封侯九国。崔骠骑六征绝塞。
列将八人。特美高勋。
岂膺贤弼。以今方古。
我德为优。以四年正月二十三日
归葬于万年县宁安乡凤栖原社季村。夫人安定胡氏祔焉。
礼也。夫人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御史大夫户部尚书承恩之女。
性德天才。标冠族。
叶组紃之懿范。彰图史之贞规
法度所以正家。柔闲所以遵道。
洎祥开凤兆。德协鹊巢。
芳徽溢于闺闱。令则洽于姻族。
以公勋位峻重。累封至鲁国夫人
壬戌岁先公而殁。有男五人。
宣徽使银青光禄大夫内侍省内给事赐紫金鱼袋曰从广。次光禄大夫检校散骑常侍持节曹州诸军事曹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南安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曰亢宗
閤门使朝散大夫内侍省内府局丞赐绯鱼袋曰从源。次邠宁监军使中散大夫内侍省内侍局丞赐绯鱼袋曰从渭。
幼曰从潩。皆禀过庭。
早通诗礼。承恩入仕。
共效忠勤。为明庭之羽翰。
作私室之符瑞。不忘素业。
自致青云。宜乎懿德有后。
信不诬矣。大中纪号五年
克平四裔。东南款化。
西北开疆。三耀舒光。
八纮无事。皇帝念功轸虑。
录旧申恩。惟楚公永贞时祖宫有翼戴之劳。
元和时宣徽有委遇之渥。今则已悲封树。
未刻松铭。乃命举其殊庸。
勒在贞石。用传不朽。
昭示将来。特诏词臣
俾其撰述。臣薰恐惶直叙。
不敢虚美。谨为铭曰。
仇氏之先。本宋大夫
就义轻死。名昭册书。
厥后闻人。汉香燕儒。
乃生楚公。前修不渝(其一)
焯焯楚公俊乂迈德。
克抱才器。必循典则。
天资忠孝。神助正直。
高揭勋名。几摧奸慝(其二)
从史负力。潜通镇郊。
上将授诏。缚归天朝。
楚公佐成。众不敢摇。
东国大定。尘氛自消(其三)
蔡寇不庭。诛行原野。
偫校伤败。师无进者。
楚公衔命。汗血波泻。
貔貅鼓气。城垒连下(其四)
注训勃戾。妖淩北宫
和銮在御。狂祲来冲。
楚公奋臂。甲士趋风。
克歼渠孽。乃建殊庸(其五)
五坊三居。公畋有节。
宣徽八人。密议攸竭。
再监戎阃。将校感悦。
一牧郊垌。骅骝夐绝(其六)
佐佑帝室。手提禁师。
士伍胥附。皇心勿疑。
持满先戒。居高不危
悬车告谢。彭薛肩随(其七)
骇起截飙。哀缠逝水。
空留洪烈。永载青史。
精爽何之。壮猷已矣。
京兆开阡。寿堂在此(其八)
仕承泰运。殁偶昌期。
徽音不泯。令嗣衔悲。
圣念既勤。爰斲丰碑。
事功难究。有腼色丝(其九)
川常不移。已列。
元室虽闭。清风靡歇。
作皇代之英臣。期终古兮无绝(其十)
江陵耆老书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太原王生尝移耆老书。
江陵故楚也。
子胥亲逐其君臣。
夷其坟墓。
且楚人之所宜怨也。
江陵反为之庙。
世享其𬽦。
谓耆老而忘其君父也。
吾以为不然。
楚人之性剽悍。
大能复其𬽦雠。
其后自怀王入武关。
楚人怨秦。
不忘干戈。
况其人之性。
能忘之所以破其国家而事之乎。
且今江陵之人。
牵牛羊而祀其庙者。
将祈年谷而获凶荒。
祷疾病而得死亡者乎。
如厚其饩而虚其报。
江陵之不可祠而不祀矣。
若果祈年谷而得丰穰。
祷疾病而获康强。
有其饩而寻其报。
则破人之国而居其土。
辱人之君而受其飨。
遇一食而自忘楚人之杀其父兄。
自为无勇也。
何独江陵之人而忘习雠乎。
吾以为其庙申包胥之庙也。
包胥有复楚之功。
年代寖远。
楚人以子胥尝封诸申。
故不谓包胥耳。
不然。
则子何为飨人之食。
江陵何为事仇人之神乎。
耆老得书。
速易其版曰申胥之庙。
无使人神皆愧耳。
上书说秦昭王 战国楚国 · 黄歇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九
天下莫强于秦楚。
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
臣请言其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
致至徐广曰:「至或作安。」)
则危,累棋是也。
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
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忘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
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盛桥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
王又举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入邢,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
王休甲息众,二年而后复之;
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
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齐秦之椰绝楚赵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徐广曰:「单亦作殚。」)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何以知其然也?
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次之祸;
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
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
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集解》引《战国策》渚作江。)之浦。
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
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
从此观之,楚国,援也;
邻国,敌也。
《诗》云:「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
此正吴之信越也。
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
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何则?
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
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折颈摺颐徐广曰:「一作颠」),首身分离,暴骸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
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
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
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
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也。
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
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
王虽有之,不为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
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铚、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
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
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
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
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
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未能,其于禁王之为帝有馀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壹举事而树怨于楚。
徐广曰:「迟,一作还。」)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
王襟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
若是而王以十万戍,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
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弱赵也。
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史记。春申君传》)
客中秋思 明末清初 · 薛始亨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蠹简慵披掩绛纱,一身憔悴寄天涯。
越乡病忆同庄舄楚国忧思类景差
蟋蟀吟低孤枕月,蟏蛸织落半檐花。
难成易断还家梦,空有秋霜入鬓华。
陈朝散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九、《卢溪文集》卷三九
连甍万室,悉瞻刺史之天;
积粟千箱,实富扬州之地。
当交广椎埋之出入,系舳舻转漕之盈虚。
故兹巨人,展此剧郡。
恭惟某斗间异气,天下奇材,忠孝萃一门之弟兄,议论作诸儒之口舌。
宏文大策,耸台阁以风生;
奸夫盗儿,闻姓名而胆落。
今者盘错已割,匕箸自惊。
吏迹不到于闾阎,贪夫自投其印绶,里无喧雀,耳绝鸣枹。
喜闻桑梓之邦,睹此神明之政。
何武之为二千石,好奖称进士之贤;
李白不用万户侯,但愿识荆州之面。
官箴有守,墙仞益高,拜伏末由,企瞻徒切。
王舍人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九、《卢溪文集》卷三八
伏蒙知府舍人安福县持书礼至山中者。
窃以乌公出镇之三月,先搜处士之庐;
陈蕃为郡于南州,特设高人之榻。
考之前古,号为美谈
苟不得人,徒成乱俗。
如某本无魁梧奇伟之质,适丁方隅横溃之时。
邹阳可曳之裾,耻为游说;
虞翻不媚之骨,动辄忤人。
由是归休,往而不反。
初非高隐,敢当太守之威仪;
正坐羁穷,恐类山人之索价。
岂有门阑未造,介使先驰,礼币荐颁,翰笺沓至?
朵云奇逸,下垂蓬室之光;
一纸慇勤,实戴荆州之重。
恭惟某官名盖天下,学为儒宗,以英豪挺拔之资,跻侍从论思之列。
厌螭头之注记,请麟符而布宣。
号令精明,兵民静肃。
全家饱暖,无非五裤之恩;
环堵恬安,例获二天之庇。
况兹庸品,敢盗虚名!
非不知冯岱相见于符融,礼勤州郡;
林宗一遇于元礼,名动京师
实缘衰病之交攻,未即奔驰而捧谒。
心摇云表,望极龙门,厚礼已过于陈羔,报语无嫌于买菜。
刘君鼎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卢溪文集》卷三六
刘君鼎于余同里闬,蓬蒿之径,屋瓦相望。
少余五十岁而生,丱角喜读书为文,常执经问字于诸老先生,先生称之曰:「此奇童子,未易测也」。
余独虑其年太少而尚奇,未必遵举场之尺度。
又数年将冠矣,乃告之曰:「君子之学,当明道德,通经旨,自然学成而名显于时。
不必务为雄侈奇怪之文,如捕龙蛇、搏虎豹之为者」。
他日复取其近所为观之,则尽蘖去牙角,如骑良马行平地,骎骎无跌蹶之虞矣。
自此过余书堂无虚日,若将卒业焉。
会余以诗语得罪窜夜郎,别余于郊外而泣曰:「此别无相见之期,吾学不进,而屡战不胜,将汩汩为庸人矣」。
后八年,秦太师薨,尽放流人以归,君鼎复迎我于郊外,言论志气与其为文益增胜于前时。
又学不已,遂登高第,授鄂州江夏主簿
鄂州今为上流剧镇,屯军数万,负抱吴楚,上荆州,控川峡,下洞庭,望九江
藩垣屏翰之任,皆国之大臣,监统大将必材雄伟能、张皇国威、应变出奇者,然后为之。
今君去为主簿,勿以主簿为卑而不著鞭于其间,将见材智之士负其艺于大众中。
一遇识拔,遂以头角自出而崭然显名于世者,非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