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李伦清南宋
简介
建炎三年(1129)均州知州8月到任。
绍兴三年(1133)太平州知州
绍兴九年(1139)淮南东路转运判官
主要活动
  • 1129年-1130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8月到任
  • 1133年-1136年,江南东路太平州(当涂),太平州知州
  • 1139年-1141年,淮南东路待考(待考),淮南东路转运判官
陆圻明末清初 161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4—?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钱塘人字丽京一字景宣学者称讲山先生
贡生
入清弃举业,以医为业。
康熙初,因南浔庄氏《明史》狱牵连被捕,寻得释。
广东为僧,法名今龙,一说入山为道士
有《威凤堂文集》、《从同集》。
清诗别裁集
字丽京浙江钱塘人
○《渔洋诗话》谓丽京晚年远游不归,或云在岭南为僧,名今龙,而朱竹垞太史谓其入武当道士,终莫能定也。
总之不知所终云。
字丽京钱塘贡生
有从同集。
陈皆唐 730 — 8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802 【介绍】: 许州颍川人字士素
玄宗天宝中左监门兵曹太子通事舍人
肃宗乾元中、居汉南,为襄阳节帅来瑱梁崇义从事,累迁殿中侍御史节度判官
均州刺史,历施、叙二州刺史
德宗贞元十四年,迁台州刺史
卒官。
有《道德经注》、《黄庭内景经义》、《阳子》、《论语后传》等。
格喜南宋
简介
绍兴六年(1136)均州知州
绍兴八年(1138)2月进官。
主要活动
  • 1136年-1138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1138年2月进官
彭筠南宋
全宋文·卷三九九五
彭筠建炎中复州,为陈规所逐。
绍兴初归降朝廷,历官修武郎閤门祗候,添充统制军马,破刘超
閤门宣赞舍人均州兵马都监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四、七一、七七。
慎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归安人
嘉靖间岁贡均州学正,捐俸置庙器。
任国子监典籍
张松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一说海盐人
善搏击,师事孙十三老,自言其法起于武当丹士张三峰嘉靖时传于宁波,而松溪为最著。
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闻松溪名,求试。
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死,众僧始骇服。
门徒三四人,叶近泉为之最。
王默南宋
简介
绍兴八年(1138)均州知州
绍兴九年(1139)郢州知州
主要活动
  • 1138年-1143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
  • 1139年,京西南路郢州(钟祥市),郢州知州
白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隩州人字文举
宣宗贞祐三年进士
初为应奉翰林文字,累官枢密判官,论建每中事机。
京城被攻,请哀宗出就外兵,留荆王监国,帝从之。
任为右司郎中
帝至归德,命华召邓州兵入援。
,从守将移剌瑗降,宋署为均州提督
后又从孛术鲁久住(范用吉)杀均州守将蒙古
主要活动
  • 1215年,进士
徐梦龙南宋
简介
嘉定七年(1214)均州知州权发遣
嘉定九年(1216)1月罢。
主要活动
  • 1214年-1216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权发遣1216年1月罢
应谦之南宋
全宋文·卷七○四○
应谦之字亨甫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
朱熹门人。
绍熙元年进士第
嘉定间襄阳府,移知均州
十一年,金兵围随州枣阳军,游兵至汉上,谦之弃城走,坐降罢两官。
官终江西提刑
刘克庄《玉牒初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儒林宗派》卷一○,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
主要活动
  • 1190年,进士
  • 1216年-1218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1218年2月弃城走
  • 1225年-1227年,江南西路赣州(赣州市),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李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杭州钱塘人字公粹
李玮弟。
以荫补閤门祗候
通事舍人西上閤门副使,累迁均州防御使、知相州
神宗熙宁中,擢宣州观察使、知颍州
哲宗初,进泰宁军留后、提举万寿观
复知相州
卒年七十四。
全宋诗
李珣字公粹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史》卷二四二《李宸妃传》)。
仁宗时以荫为閤门祇候,累迁德州防禦使
神宗熙宁十年(一○七七),为宜州观察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六)。
哲宗元祐五年(一○九○)提举醴泉观(同上书卷四五○)。
卒,年七十四。
宋史》卷四六四有传。
主要活动
  • 1075年-1077年,京西北路颍州(阜阳市),颍州知州
  • 1077年-1088年,河北路相州(河南省安阳市),相州知州,1088年以疾乞归
  • 1090年,河北路邢州(河北省邢台市),邢州知州
席固北周 504 — 5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64 【介绍】: 北周襄阳人字子坚
梁元帝时兴州刺史
西魏文帝大统中以地附宇文泰,拜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丰州刺史封新丰县公
后转湖州刺史进爵静安郡公,官至昌归宪三州诸军事昌州刺史
孙亶北宋
全宋文·卷二○二七
孙亶熙宁三年十二月均州军事判官入为三司令式删定官,五年为编修三司敕,七年为签书宁军判官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八、二一九、二五五。
康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高宗时内侍省押班,亲幸用事。
刘光远被劾,受其金,力为营救。
后累官至均州观察使
卒谥忠定
沈括北宋 1031 — 10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1—1095 【介绍】: 杭州钱塘人字存中
沈遘从弟。
仁宗嘉祐八年进士
神宗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仪器,招卫朴造《奉元历》。
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力斥辽夺地之谋,途中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主免下户役钱,被劾出知宣州
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防御。
元丰五年,坐事谪均州团练副使,徙秀州
晚年居润州梦溪园
博学善文,熟知天文、地理、化学、生物、律历、音乐、医药、典制等。
有《梦溪笔谈》、《苏沈良方》、《长兴集》等。
全宋诗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虽幼于沈遘,但辈分为之叔。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父周荫为海州沭阳主簿
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
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馆阁校勘
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提举司天监
六年奉使察访两浙
七年,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八年,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次年罢知宣州
元丰三年(一○八○)延州,加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两年后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谪均州团练副使
哲宗元祐初秀州,后移居润州
绍圣二年卒,年六十五。
著有《长兴集》四十一卷及《梦溪笔谈》等。
宋高布曾合沈遘西溪》、沈辽《云巢集》为《吴兴沈氏三先生集》,至明中叶时重刻,惜《长兴集》已散失大半,诗一篇不存。
一九八五年为纪念沈括逝世八百五十周年,胡道静辑有《沈括诗词辑存》。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沈括诗,以《沈括诗词辑存》为底本。
由于材料从类书、方志等搜录,多有异文,此次整理时又作校订和补正。
另从《永乐大典》、《诗渊》等书中,辑得集外诗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八四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迁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知通银台司
熙宁七年河北西路察访使。
次年出使辽国,力斥其夺地之谋。
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熙宁末,因事降知宣州
元丰三年,除鄜延路经略使、知延州
五年,坐首议筑永乐城,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元祐初秀州,晚年居润州梦溪园
绍圣二年卒,年六十五。
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
有《梦溪笔谈》(存)、《苏沈良方》(存)、《长兴集》(残)等著述四十馀种。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又参胡道静《沈括事迹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梦溪笔谈校證》附录)。
主要活动
  • 1054年,江苏沭阳,沭阳县主簿,以父荫初仕任海州沭阳县主簿
  • 1055年-1062年,江苏东海,知东海县,摄东海县令
  • 1063年,进士
  • 1063年-1065年,河南开封,扬州司理参军,本年,举进士第,授扬州司理参军
  • 1065年-1068年,河南开封,编校昭文馆书籍,奉诏解扬州司理参军任,赴京任编校昭文馆书籍,参预详定浑天仪
  • 1068年-1070年,河南开封,昭文馆校勘,自昭文馆编校迁昭文馆校勘
  • 1071年,河南开封,大理寺丞;昭文馆校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大理寺丞、昭文馆校勘任上,十一月丙戌授检正中书刑房公事
  • 1072年,河南开封,史馆检讨;提举司天监;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昭文馆校勘、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任上。七月己亥充史馆检讨
  • 1073年,河南开封,集贤院校理;史馆检讨;提举司天监;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任上。三月乙丑加集贤校理
  • 1074年,河南开封,同修起居注;集贤院校理;史馆检讨;提举司天监;检正中书刑房公事,在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任上,加同修起居注衔
  • 1074年,河南开封,右正言,之前上《浑仪》等三议及浑仪制器,授右正言,并赐银绢各五十
  • 1074年,河南开封,知制诰,兼知通进、银台司公事,授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长
  • 1074年,河北正定,河北西路察访使;知制诰,在知制诰任上,八月丙戌代章惇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 1074年,河北正定,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河北西路察访使;知制诰,在知制诰、河北西路察访使任上。八月辛卯,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
  • 1074年-1075年,河北正定,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河北西路察访使;知制诰;判军器监事,在知制诰、河北西路察访使、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任上,受命兼判军器监(代章惇之职)
  • 1075年,河南开封,知制诰;判军器监事,在知制诰、判军器监事任上,受命重详定九军阵法
  • 1075年,江苏扬州,知制诰;判军器监事;淮南两浙灾伤体量安抚使,在知制诰、判军器监事任上,受命为淮南两浙灾伤体量安抚使
  • 1075年-1076年,安徽凤阳,权发遣三司使公事;知制诰,以淮南两浙灾伤体量安抚使身份巡视淮南东路,行至钟离,得诏召还,受命权发遣三司使
  • 1076年-1077年,河南开封,权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制诰,在权三司使任上,约在本年12月拜翰林学士,作《除翰林学士笏记》
  • 1078年,安徽宣城,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因侍御史知杂事蔡确弹劾,沈括由翰林学士、起居舍人、权三司使改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 1079年-1080年,安徽宣城,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在知宣州任,复龙图阁待制
  • 1080年-1081年,河南开封,龙图阁待制、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自知宣州改任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 1082年,陕西延安,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在知延州、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任上。以出兵守安疆界、应付边事有劳,迁龙图阁直学士
  • 1082年-1084年,陕西绥德,均州团练副使,以应对西夏“措置乖方”,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 1085年-1088年,湖北安陆,秀州团练副使,或以哲宗登基大赦之故,改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自随州出发赴秀州,途经安陆
  • 1089年-1096年,江苏镇江,光禄少卿、分司南京,以秀州团练副使身份谪居秀州,有诏由秀州团练副使改授左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许于外州军任便居住,沈括因此迁居润州梦溪
张颉北宋 ? — 10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鼎州桃源人,祖籍江宁字仲举
张颙弟。
仁宗皇祐元年进士
江陵推官
岁饥,朝廷遣使安抚,因条献十事,救荒卓有成效。
益阳县,召土人耕垦,御蛮有方。
后历任监司知州,所至及严致理。
哲宗时累官户部侍郎
苏辙以其深文狡狯而论之九罪,执政以为虽无德而有才,不报。
逾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任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州
湖北溪瑶叛,复徙知荆南,至都门暴卒。
全宋诗
张颉(?
~一○九○),字仲举,其先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徙鼎州桃源(今属湖南)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调江陵府推官
嘉祐末益阳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
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虔州(同上书卷二五)。
十年,为广南西国营转运使(同上书卷二八三)。
元丰间历知广、凤翔等州府(同上书卷三○九、三三二、三四五、三五九)。
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河北路都转运使(同上书卷四○七)。
徙知瀛州荆南(同上书卷四四九)。
五年卒。
事见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五、一六,《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九
张颉(?
——一○九○),字仲举鼎州桃源(今湖南桃源)人。
皇祐元年进士,调江陵推官,知益阳县,累迁开封府判官提点江西刑狱、广东转运使
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改知荆南,复徙广西转运使
未几,以直集贤院知齐、沧二州,进直龙图阁、知桂州
久之,因劾罢职知均州
哲宗立,还故职,知凤翔广州,召为户部侍郎
踰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为河北都转运使
元祐四年徙知瀛州五年,改知荆南,至都门暴卒。
所历以严致理,深文狡狯,苏辙尝论其九罪。
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并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
主要活动
  • 1049年,进士
  • 1069年-1070年,江南西路洪州(南昌市),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1070年7月言事?
  • 1073年-1075年,淮南江浙荆湖等路真州(江苏省仪征市),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发运副使
  • 1074年-1075年,江南西路虔州(赣州),虔州知州
  • 1076年,秦凤等路待考(待考),秦凤等路转运副使
  • 1077年-1086年,广南西路桂州(桂林市),广南西路转运使,1078年11月罢任
  • 1077年-1090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江陵府知府兼安抚使,7月为广南西路转运使1078年1月冲替1090年至都门暴卒
  • 1078年-1079年,京东东路齐州(济南市),齐州知州
  • 1079年-1080年,河北路沧州(河北沧州),沧州知州
  • 1080年,秦凤路熙州(临洮),熙州知州
  • 1080年-1082年,广南西路桂州(广西省桂林市),桂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0年-1082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使
  • 1081年-1086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广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81年-1086年,广南东路连州(广东省连州市),连州知州
  • 1083年-1084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1084年4月改知广州
  • 1085年-1086年,秦凤路凤翔府(扶风),凤翔府知府
  • 1086年-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户部侍郎
  • 1087年,河北路大名府(河北省大名县),河北路转运使
  • 1089年-1090年,河北路瀛州(河北瀛州),瀛洲知州兼安抚使
僧慧思陈朝 515 — 5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77 【介绍】: 南朝陈僧。
武津人俗姓李
慧文受正法。
临海王光大二年避难居南岳,闻名而从之者如市。
陈宣帝迎之住栖玄寺。
相传遇雨不湿衣,履不沾泥。
寻还山。
天台宗三祖。
有《四十二字门》,《无净行门》等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津李氏。
少以兹恕。
为乡闾重。
方家居。
梦梵僧劝之薙落遂从焉。
然所居寺污杂。
独清慎。
若素有所训饬者。
及禀具操行弥隆笃。
日诵法华经且千遍。
殆庵居野人烧庵。
因患疠疾。
复为缮治忏悔。
乃平差。
尝梦僧数百。
其一谓曰。
汝先受戒非胜。
既遇清众。
宜更翻坛加戒。
方唱羯磨。
忽惊寤。
由是常坐不卧。
悉见三生所行事。
于定中。
又梦。
弥勒弥陀为之说法。
又见其身。
与诸眷属。
人弥勒龙华会
独念以为我于释迦末法。
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何其幸耶。
且瓶水常满。
童侍卫
偶阅妙胜定经。
荐脩定学。
时禅师惠文方聚徒授法。
竟往咨询。
不惮劳苦。
昼则营务。
夜即摄心。
倏更冬夏。
了无所證。
来夏倍加勇猛。
始三七日。
发小静观。
即动八触。
发本初禅。
已而障起。
四肢缓弱难行。
念此病者。
皆从业生。
业从心起。
业非可得。
反见心源。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销除。
旋发空定。
心境廓然。
夏竟无获。
自伤空过。
放身倚壁。
未及壁顷。
霍然开悟法花三昧。
大乘法门。
一念明达
十六特胜。
背舍除入。
即得通彻。
后蒙鉴最等师印可。
四方景慕。
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
用摄自他。
众杂谤兴。
奸谋鸩毒。
皆莫之害。
顾语其徒曰。
昔佛在世。
且不免焉。
而况我哉。
中州佛法。
不久有难。
吾思所以避之。
忽空中有声。
曰可往武当南岳
齐武平初
嵩阳
南至光州
时以梁孝元倾覆之乱。
路梗莫前。
姑止大苏山者数年。
然重法轻生之士。
虽当兵冲。
归之如市。
施利填委。
而供给裕。
造经开讲。
靡惮殷繁。
江陵智顗代讲次问。
一心具万行如何。
曰。
此特大品次第意耳。
授汝以法花行法三七境界。
则汝向所疑判矣。
又问。
师所證地。
是十地耶。
曰非也。
吾十信铁轮位耳。
陈光大初
徙归南岳
每曰。
吾寄此山十载尔。
已往其必远游乎。
衡阳一岩下曰。
古寺基。
吾昔坐禅。
贼斩吾首。
自尔命终。
故有今身。
侍者从其言掘之。
果获砖瓦器用。
及骸骨等。
奉骨敬礼。
为起塔焉。
居久之。
或以北僧受齐募。
破坏南岳形胜
谗于上者。
遣使察之。
方两虎当道吼跃。
使惊却走。
数日更进。
壹不以介意。
已而谋者三人。
其一暴死。
其二为𢮓狗啮死。
上因不复问。
初三谗之未死也。
于山中一日蜂螫其额。
俄大蜂啮所螫者杀之。
而置首前。
盖亦其徵验云。
诏住京师之栖玄寺。
寻游瓦棺。
冒雨不湿。
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
遇诸途。
以为神。
举朝属目。
大都督吴明彻尤加敬。
间以犀枕赠。
夏侯孝威
明彻别将也。
欲见所赠枕。
偶到寺礼觐。
遽语孝威曰。
欲见吴仪同枕乎。
命出示之。
一日孝威家。
忽空中有声曰。
急洒扫。
圣人至矣。
顷之至。
大建九年。
戒弟子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
常脩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
及常坐等行者。
吾自供给。
如无。
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
如是三问。
略无答者。
因屏众敛念寂然。
其徒灵辨年尚幼。
恸哭声彻内外。
忽开目曰。
汝是恶魔。
何故惊动娆乱吾耶。
出去。
乃复摄心端坐。
以尽。
众觉香气满室。
顶煖身软颜色如生。
陈太建九年。
六月二十二日也。
春秋六十有四。
身相挺特。
牛象行视。
顶有肉髻。
行大慈悲。
奉菩萨戒。
至如衣被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
故其属率易以布。
寒则艾纳。
凡所著作。
皆口授。
未尝刊治。
出四十二字门二卷。
无诤行门二卷。
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各一卷。
行世。
释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
闾里称言颂逸恒问。
尝梦梵僧劝令出俗。
骇悟斯瑞辞亲入道。
所投之寺非是练若。
数感神僧训令斋戒。
奉持守素梵行清慎。
及禀具足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常坐综业。
日惟一食不受别供。
周旋迎送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三十馀卷。
数年之间千遍便满。
所止庵舍野人所焚。
遂显厉疾求诚乞忏。
仍即许焉。
既受草室持经如故。
其人不久所患平复。
又梦梵僧数百形服瑰异。
上坐命曰。
汝先受戒律仪非胜。
安能开发于正道也。
既遇清众。
宜更翻坛祈请师僧三十二人。
加羯磨法具足成就。
后忽惊寤方知梦受。
自斯已后勤务更深。
剋念翘专无弃昏晓。
坐诵相寻用为恒业。
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
转复精进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供事严备。
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
叹禅功德。
便尔发心修寻定友。
时禅师慧文
聚徒数百。
众法清肃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从受正法。
性乐苦节营僧为业。
冬夏供养不惮劳苦。
昼夜摄心理事筹度。
讫此两时未有所證。
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
始三七日发少静观。
见一生来善恶业相。
因此惊嗟倍复勇猛。
遂动八触发本初禅自此禅障忽起。
四肢缓弱不胜行步。
身不随心。
即自观察
我今病者皆从业生。
业由心起。
本无外境。
反见心源业非可得。
身如云影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消除。
又发空定心境廓然。
夏竟受岁慨无所获自伤昏沈。
生为空过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间霍尔开悟。
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
十六特胜背舍除入。
便自通彻不由他悟。
后往鉴最等师。
述己所證。
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四方钦德。
学徒日盛机悟寔繁。
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
敷扬引喻用摄自他。
众杂精粗是非由起。
怨嫉鸩毒毒所不伤。
异道兴谋谋不为害。
乃顾徒属曰。
大圣在世不免流言。
况吾无德岂逃此责。
责是宿作。
时来须受。
此私事也。
然我佛法不久应灭。
当往何方以避此难。
时冥空有声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当南岳
此入道山也。
齐武平之初
背此嵩阳。
领徒南逝高骛前贤。
以希栖隐。
初至光州
值梁孝元倾覆国乱前路梗塞。
权止大苏山
数年之间归从如市。
其地陈齐边境。
兵刃所冲。
佛法云崩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
皆轻其生重其法。
忽夕死庆朝闻。
相从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
供以事资。
诲以理味。
又以道俗福施。
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华。
琉璃宝函庄严炫曜。
功德杰异大发众心。
又请讲二经。
即而叙构。
造尽莫非幽赜。
后命学士江陵智顗
代讲金经。
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
为释曰。
汝向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苦节此。
后夜一念顿发诸法。
吾既身證不劳致疑。
受法华行法。
三七境界难卒载叙。
师位即是十地。
曰非也。
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时以事验。
解行高明根识清净。
相同初依能知密藏。
又如仁王。
十善发心长别苦海。
然其谦退言难见实故本迹叵详。
后在大苏。
弊于烽警。
山侣栖遑不安其地。
又将四十馀僧经趣南岳
陈光大六月二十二日也。
既至告曰。
吾寄此山正当十载。
过此已后必事远游。
又曰。
吾前世时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值一佳所。
林泉竦净见者悦心。
曰。
古寺也。
吾昔曾住。
依言掘之。
果获之房殿基墌僧用器皿。
又往岩下。
吾此坐禅。
贼斩吾首。
由此命终。
有全身也。
佥共寻觅。
乃得枯骸一聚。
又下细寻便获髅骨。
思得而顶之。
为起胜塔。
报昔恩也。
故其往往传事验如合契。
其类非一。
自陈世心学莫不归宗。
大乘经论镇长讲悟。
故使山门告集日积高名。
致有异道怀嫉密告陈主。
北僧受齐国募掘破南岳
敕使至山。
见两虎咆愤。
惊骇而退。
数日更进。
乃有小蜂来螫额。
寻有大蜂吃杀小者。
衔首前飞扬而去。
陈主具闻。
不以诫意。
不久谋罔一人暴死。
二为猘狗啮死。
蜂相所徵。
于是验矣。
敕承灵应
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
曰此神异人。
如何至此。
举朝属目道俗倾仰。
大都督吴明彻
敬重之至奉以犀枕。
别将孝威
往寺礼勤。
在道念言。
吴仪同所奉枕者。
如何可见。
比至思所将行致敬。
便语威曰。
欲见犀枕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忽有声告。
洒扫庭宇。
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
须臾到。
威怀仰之言于道俗。
故贵贱皂素不敢延留。
人船供给送别江渚。
思云。
寄于南岳止十年耳。
年满当移不识其旨。
及还山舍。
每年陈主三信参劳。
供填众积。
荣盛莫加。
说法倍常神异难测。
或现形小大。
或寂尔藏身。
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
临将终时。
从山顶下半山道场。
大集门学连日说法。
苦切呵责闻者寒心。
告众人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常坐苦行者。
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相利益。
如无此人吾当远去。
苦行事难竟无答者。
因屏众敛念。
泯然命终。
小僧云辩
见气乃绝号吼大叫
便开目曰。
汝是恶魔。
我将欲去。
众圣畟然相迎极多。
论受生处。
何意惊动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因更摄心谛坐至尽。
咸闻异香满于室内。
顶暖身软颜色如常。
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取验十年宛同符矣。
春秋六十有四。
江东佛法弘重义门。
至于禅法。
盖蔑如也。
慨斯南服。
定慧双开。
昼谈理义夜便择。
故所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
此旨不虚。
南北禅宗罕不承绪。
然而身相挺特。
能自胜持。
不倚不斜。
牛行象视。
顶有肉髻异相庄严。
见者回心不觉倾伏。
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
讷于言过方便诲引。
行大慈悲奉菩萨戒。
至如缯纩皮革。
多由损生。
故其徒属服章。
率加以布。
寒则艾纳用犯风霜。
自佛法东流。
几六百载。
惟斯南岳慈行可归。
余尝参传译屡睹梵经。
讨问所被法衣。
至今都无蚕服。
纵加受法不示得成。
故知若乞若得蚕绵作衣。
准律结科斩舍定矣。
约情贪附何由纵之。
思所独断高遵圣检。
凡所著作口授成章。
无所删改。
造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行门两卷。
释论玄。
随自意。
安乐行。
次第禅要。
三智观门等五部各一卷。
并行于世。
释慧思
俗姓李氏
武津人也。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
常梦梵僧劝令出俗。
骇悟斯瑞辞亲入道。
数梦神僧劝令斋戒。
唯一食不食别供。
所止庵舍。
野人焚其所居。
遂显疠疾求诚忏悔。
所患平复。
又梦梵僧数百形服镶异。
上座命曰。
汝先受戒律仪非胜。
安能开发于正道也。
既遇清众宜更翻坛。
祈请师僧四十二人加羯磨法。
具足成就后忽惊悟。
方知梦受。
复梦弥勒。
弥勒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并同供养。
又梦随弥勒与诸眷属同会法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豁然开悟。
转复精进。
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
供养严备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自大苏山将四十馀僧径趋南岳
既至谓徒曰。
吾寄此山期十载。
以后必事远游。
师曰。
吾前生曾居此处领徒。
陟岭见一所林泉胜异。
古寺也。
吾昔居之。
掘地果得僧用器皿殿宇基址。
又指两石下得遗骸。
乃建塔。
今三生塔是也。
又于东畔灵岩之傍建台。
为众讲般若法。
正当大岳之心。
般若寺是也。
南北学徒来者云集。
师患无水。
忽见岩下润。
以锡杖卓之。
果得一泉。
犹未周续。
有二虎引师登岭。
跑地哮吼。
泉水流迸。
虎跑泉是也。
或问。
何不下山教化众生。
一向目视云汉作么。
师曰。
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
更有甚么众生可度者。
江左佛学盛学义门。
南度定慧双举。
道风既盛名称普闻
俄有道士生妒害心。
密告陈主诬师。
乃北僧受齐国券。
斸断岳心钉石兴妖。
帝遂遣使追师使至石桥。
见二虎跑愤大蛇当路。
使惊乃誓曰。
我见思禅师当如佛想。
若起恶心任汝所伤。
虎蛇乃退。
使见师再拜以事白。
未至之前。
师见一小蜂来螫(音栻)其面。
即为大蜂咬杀。
衔至师前。
师入定观之。
知是宿冤欲相娆害。
师谓使曰。
使者先去贫道续来。
七日后飞锡而往四门。
关吏齐奏。
师入帝已惊异。
及师朝见帝遂下迎。
复问左右。
卿等见此僧何如人。
对云。
常僧。
帝曰。
朕见其踏宝花乘空而至。
乃迎师入殿供养。
道士罪以欺罔欲尽诛之。
师恳帝曰。
此宿冤。
愿陛下赦之。
乃可其奏。
敕彼道士给师役使。
师奏辞还山。
帝饯以殊礼。
未几道士诬师者一人暴死。
一人为犬所啮而毙。
应蜂兆矣。
自是每年陈主三信参劳荣盛莫加。
而神异难测。
遇雨不湿履泥不污。
或现形大小。
或寂尔藏身。
是年六月临将终时。
连日说法。
苦切呵责。
闻者寒心。
至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
小师灵辨号恸。
乃开目曰。
何惊动吾耶。
痴人出法。
言讫长往。
姓李
武津人
少以弘恕慈育知名。
尝梦梵僧。
劝令出俗。
辞亲入道。
数感神僧。
训令斋戒。
奉持守素。
梵行清慎。
及禀具足。
道志弥隆。
迥栖幽静。
常坐综业。
日唯一食。
不受别供。
周旋迎送。
都皆杜绝。
诵法华等经。
三十馀卷。
数年之间。
千遍便满。
又梦梵僧数百。
形服瑰异。
上座命曰。
汝先受戒。
律仪为胜。
祈请师僧四十二人。
加羯磨法。
具足成就。
后忽惊悟。
方知梦受。
自斯已后。
勤务更深。
尅念翘专。
无弃昏晓。
坐诵相寻。
用为恒业。
由此苦行。
得见三生所行道事。
又梦弥勒。
弥陀。
说法开悟。
故造二像。
并仝供养。
又梦随从弥勒。
与诸眷属。
同会龙华
心自惟曰。
我于释迦末法。
受持法华。
今值慈尊。
感伤悲泣。
豁然觉悟。
转复精进。
灵瑞重沓。
瓶水常满。
供养严备。
若有天童侍卫之者。
因读妙胜定经。
叹禅功德。
便尔发心修定。
时禅师慧文
道俗高尚。
乃往归依。
从受正法。
昼夜摄心。
又于来冬。
束身长坐。
系念在前。
始三七日。
发少静观。
见一生来。
善恶业相。
因此惊嗟。
倍复勇猛。
遂动八触。
本初禅。
自此禅障忽起。
四肢缓弱。
不胜行步。
身不随心。
即自观察
我今病者。
皆从业生。
业由心起。
本无外境。
反见心源。
业非可得。
身如云影。
相有体空。
如是观已。
颠倒想灭。
心性清净。
所苦消除。
又自伤生为空过。
深怀惭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间。
霍尔开悟。
法华三昧。
大乘法门。
十六特胜。
便自通彻。
后往鉴最等师。
述己所證。
皆蒙随喜。
研练逾久。
前观转增。
名行远闻。
四方钦德。
学徒日盛。
机悟日繁。
乃以大小乘中。
安慧等法。
敷扬引喻。
用摄自他。
时冥空有声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当南岳
是入道山也。
齐武平之初
背此嵩阳。
领徒南逝。
初至光州
值梁孝元倾覆国乱。
前路挭塞。
权止大苏山
数年之间。
归从如市。
其地陈齐边境。
兵及所冲。
佛法云崩。
五众离溃。
其中英挺者。
皆轻生重法。
跨险而到者。
填聚山林。
供以事资。
诲以理味。
又以道俗福施。
造金字般若。
二十七卷。
金字法华。
琉璃宝函。
壮严炫曜。
功德杰异。
大发众心。
又请讲二经。
即而叙搆。
后命江陵智顗
代讲金经。
至一心具万行处。
有疑焉。
为释曰。
汝向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华圆顿旨也。
吾昔夏中苦节此。
后夜一念。
顿发诸法。
吾既身證。
不劳致疑。
即咨受法华。
行法三七。
又咨师位。
即是十地。
曰。
非也。
吾是十信铁轮位耳。
时又将四十馀僧。
径趣南岳
陈光大二年。
六月二十二日。
至止告曰。
吾寄此山。
正当十载。
过此已后。
必事远游。
又曰。
吾前世时。
曾履此处。
巡至衡阳
直一佳明。
林泉疏净。
见者悦心。
曰。
古寺也。
吾昔曾住。
依言掘之。
果获房殿基墌。
僧用器皿。
又往严下。
吾此坐禅。
贼斩吾道由此命终。
有全身也。
佥共寻觅。
乃得枯体一聚。
又下细寻。
便获髅骨。
思得而顶之为起胜塔。
敕承灵应
乃迎下都止栖玄寺。
尝往瓦官。
遇雨不湿。
履泥不污。
僧正慧皓
与诸学徒。
相逢于路曰。
此神异人。
如何至此。
举朝属目。
道俗倾仰。
大都督吴明彻
敬重之至。
奉以屖枕。
别将夏侯孝威
往寺礼觐。
在道念言。
吴仪同所奉枕者。
如何可见。
比至思所。
壮行致敬。
便语威曰。
欲见犀枕。
可往视之。
又于一日。
忽有声告。
洒扫庭宇。
圣人寻至。
即如其语。
须臾到。
威怌仰之。
人船供给。
送别江渚。
思云寄于南岳
止十年耳。
年满当移。
每年陈主。
三信参劳。
供填众积。
荣盛莫加。
说法倍常。
临将终时。
从山顶下半山道场。
大集门学。
连日说法。
苦切诃责。
闻者寒心。
因屏众敛念。
泯然命尽。
小僧灵辩。
见气乃绝。
号吼大叫
便开目曰。
汝是恶魔。
我将欲去。
众圣畟然相迎。
极多论受生处。
何意惊动。
妨乱吾耶。
痴人出去。
因更摄心。
谛坐至尽。
咸闻异香。
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取验十年
宛同符契。
释慧耀南北朝末隋初 525 — 603年3月6日
释慧耀
姓岐
襄阳人
少沈密。
讷言敏行。
人共重之。
受具后历游访道。
至郑川命师所。
又往衡岳思师所。
咸伏膺请益观用清明
思公于众曰
公于实相观善有玄趣。
居山数年。
值思长往。
欲绝迹武当以希素尚。
行至巴丘曰。
此地禅律罕闻。
可随行化。
江陵导因道懿法师
闻志焉相携。
西上居导因寺。
积十四年不出户庭惟味禅静。
智顗返乡。
叹为故乡不乏贤友足为模楷遗法也。
因是道俗稍来礼谒。
耀杜门密行不偶时俗。
仁寿二年
暮告人曰。
吾不愿恼此众僧。
欲往内华寺可以闲放。
众固留不许。
至三年二月有疾。
见思命二师来迎。
至三月六日跏坐直身而卒。
年七十九。
遂葬于内华。
未终前。
寺中三十馀人。
咸梦宝刹倾倒。
及明异口同音而说之。
昔日导因。
天皇寺是也。
见有柏殿五间两厦。
梁右军将军张僧瑶。
自笔图画。
殿其工正北卢舍那相好威严。
光明时发。
殿前五级亦放光明。
祥徵休咎故不备述。
由此奇感聊附此焉。
庾季才南北朝末隋初 516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603 【介绍】: 新野人字叔奕
幼颖悟,八岁诵《尚书》,十二习《周易》。
好占玄象。
尝与梁元帝论星历。
北周宇文泰令掌太史,赏赐有加。
时梁之士族没为贱隶,季才散所得赐物,购求其亲故。
宇文泰悟,乃令免梁俘为奴婢者数千口。
杨坚为相时尝夜召季才而问,季才以“天道精微,难可意察,以人事卜之,符兆已定”对。
及入,授散骑常侍,后以年老,屡求去职,不许。
有《灵台秘苑》、《垂象志》、《地形志》等。
全隋文·卷十二
季才字叔奕新野人,家于江陵
梁大同中庐陵王绩辟荆州主簿,历湘东王外兵参军西台建,累迁中书郎,领太史封宜昌县伯
江陵陷,入魏,参掌太史
周武成中,补麟趾学士,累迁稍伯大夫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建德中,迁太史中大夫,加上仪同封临颍伯
宣帝初,加骠骑大将军开府
隋受禅,授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公,出为均州刺史
未之任,免。
仁寿三年卒,年八十八。
有《灵台秘苑》一百十五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