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王荣北宋 947 — 10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16 【介绍】: 定州人
少有膂力,善射,时人目为“王硬弓”。
太宗时以战功官至侍卫马军都虞候峰州观察使,出为定州行营都部署
性粗率,侵取官地莳蔬,吝惜公钱,不以劳将士,母老不迎养,供给甚薄。
诏罢,督责,授右骁卫大将军,迁右羽林军大将军
真宗咸平二年,以随征失粮除名配均州
景德中官至河南府驻泊都监
许衮北宋 949 — 1005
全宋文·卷一三二
许衮(九四九——一○○五)字公仪,燕(今北京河北一带)人。
开宝八年太宗开封尹,试其文擢为首。
覆策于廷,复在高等,释褐江宁府狱曹掾。
太宗即位,除均州防禦推官,拜太子右赞善大夫通判苏州
俄拜奉常博士、领曹南郡,移倅弋阳郡
咸平中,以本官直昭文馆、判登闻鼓院,受命修注记。
官至兵部员外郎
景德二年卒,年五十七。
事迹详范仲淹《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范文正公集》卷一二)。
主要活动
  • 987年-989年,京东西路曹州(曹县),曹州知州
  • 990年-992年,江南东路信州(上饶),信州知州
  • 992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鼓司
  • 995年-997年,河北路怀州(河南省沁阳市),怀州知州
宋湜北宋 950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1000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持正
宋泌弟。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累官翰林学士知审官院。
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迁给事中枢密副使
真宗北巡,得疾卒。
谥忠定
好学善谈论,晓音律,精弈棋,书法多为人传效。
有文集。
全宋诗
宋湜(九五○~一○○○)字持正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初仕通判梓州盐院
著作郎直史馆
雍熙三年(九八六),以右补阙知制诰
苏易简知贡举判刑部
因事降均州团练副使
淳化五年(九九四),再知制诰
至道元年(九九五),拜翰林学士,兼修国史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改给事中、充枢密副使
三年卒,年五十一。
谥忠定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
宋湜(九五○——一○○○)字持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雍熙三年右补阙知制诰,同知贡举判刑部
至道元年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兼修国史
真宗咸平元年给事中,充枢密副使
真宗北巡,三年正月卒于澶州,年五十一。
刑部尚书谥忠定,又谥惠定
有文集二十卷。
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主要活动
  • 980年,进士
  • 985年-987年,淮南东路通州(南通市),通州知州
  • 986年-99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制诰
  • 988年-991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尚书刑部
  • 995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通进银台司
  • 995年-99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翰林学士,998年10月除枢密副使
  • 99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官院
  • 996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三班院
  • 996年-99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知审刑院
  • 998年-1000年,京畿路汴京(开封),枢密副使,1000年1月卒于澶州
尹洙北宋 1001 — 10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1—1047 【介绍】: 宋河南府人,字师鲁
尹源弟。
仁宗天圣二年进士
历知光泽伊阳等县,有能名。
召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贬,奏称师友被罪,不可苟免,黜监唐州酒税。
曾上《叙燕》、《息戍》诸篇,论述西北军政,言之甚切。
西夏宋时,屡为陕西帅府判官,数上疏论兵事。
历知、渭等州,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坐以公使钱为部将偿债,贬监均州酒税。
性内刚外和,博学有识度,与欧阳修等提倡古文,世称河南先生
有《河南》。
全宋诗
尹洙(一○○一~一○四七)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官绛州正平主簿
历知光泽伊阳县
召为馆阁校勘
景祐三年(一○三六)范仲淹贬,以为仲淹忠亮有素,自承为仲淹之党,贬监唐州酒税。
康定元年(一○四○),为永兴军经略判官
庆历元年(一○四一),坐擅发兵,徙通判濠州
三年,改太常丞泾州,历知渭州庆州潞州
五年,因在泾州时争议营造水洛城事被诬陷,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七年卒,年四十七。
有《河南》二十七卷。
事见《安阳》卷四七《尹公墓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八《尹师鲁墓志铭》,《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尹洙诗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春岑阁钞本《河南先生文集》为底本,参校《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北京图书馆藏黄丕烈校明钞本(简称明钞本)、清光绪三年刊《三宋人集》翻嘉庆十二年秦瀛校本(简称光绪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全宋文·卷五八一
尹洙(一○○一——一○四七)字师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仲宣次子,源弟。
天圣二年进士,调绛州正平主簿,历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
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召试,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范仲淹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独上书愿与俱贬,遂落校勘,复为掌书记、监唐州酒税。
作《叙燕》、《息戍》及《述享》等九篇,言朝廷军政之弊甚切。
大将葛怀敏辟为陕西经略判官,因诸将兵败好水川,降为濠州通判
韩琦秦州,奏为秦州通判,迁知渭二州,兼泾原路经略公事。
坐城水洛与边将异议,徙知潞州
又坐以公使钱为部将偿债,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庆历七年病卒,年四十七。
少尝师事穆修,深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实欧、苏古文之前导。
有《五代春秋》(存)、《河南先生文集》二十七卷。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八)。
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主要活动
  • 1024年,进士
  • 103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监察御史
  • 1043年,秦凤路泾州(泾川),泾州知州,7月改知渭州
  • 1043年-1044年,秦凤路渭州(平凉),渭州知州,1044年5月改知庆州
  • 1044年,永兴军路庆州(庆阳),庆州知州
  • 1044年,河东路晋州(山西省晋城市),晋州知州
  • 1044年-1045年,河东路潞州(山西省长治市),潞州知州
释法施南北朝
释法施
姓江
武当人
少而弘直。
神智难测。
形无定方。
出处不滞。
巴陵显安寺。
娑罗树下宴默。
而人亦莫之顾也。
依荆南记云。
晋永康元年
僧房床下忽生一树。
随伐随生。
如是非一。
树生逾疾。
咸共异之。
置而不剪。
旬日之间植柯极栋。
遂移房避之。
自尔已后。
树长便迟。
但极晚秀夏中方有花。
叶秋落与众木不殊。
多历年稔人莫识也。
后外国僧见攀。
而流涕曰。
此娑罗树也。
佛处其下涅槃。
吾思本事所以泣耳。
而花开细白不足观采。
元嘉十一年
忽生一花。
形色如芙蓉树。
今见在此。
亦一方之奇迹也。
隋末丧乱。
称兵非一。
萧铣时罗县
拊背指巴陵城曰。
天子城也。
后果王之米极平贱。
诫深藏。
人不测其言。
于后米斗直万五千。
饥馁者众。
如此记授来事若指诸掌。
赵郡伐伪梁。
问。
今事如何。
遗双铜筋。
曰。
令我同矣。
遂举众归化
百姓咸赖。
其德弘矣。
尝于江陵北头陀。
虎来床侧。
人来语虎曰。
佛子闭目。
虎即低头闭目。
斯遇猛兽如家犬者。
斯人在斯。
诵胜天王一部。
静念出观诵而美之。
而精进牢强越于常伍。
后潜形高迈。
李申子南宋
全宋诗
李申子字思齐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理宗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曾游北岩
事见《金石苑》。
全宋文·卷六○六四
李思齐淳熙二年荆南将军统制、权知均州
四年金州都统六年镇江府驻劄。
见《宋会要辑稿》兵六之二、兵一四之四八、食货五○之二八。
彭汉老南宋
简介
绍熙五年(1194)均州知州
庆元四年(1198)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主要活动
  • 1194年-1196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
  • 1198年-1200年,广南东路广州(广州市),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杨彦明北宋
简介
靖康元年(1126)均州知州
建炎二年(1128)正月,金人陷均州,遁去。
主要活动
  • 1126年-1128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1128年正月,金人陷均州,遁去
杨恢南宋
简介
建炎二年(1128)均州知州,金兵入犯,坚守。
主要活动
  • 1128年-1129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金兵入犯,坚守
陈执方北宋
简介
庆历二年(1042)衡州知州
庆历三年(1043)7月罢。
庆历六年(1046)兴化军知军
皇祐二年(1050)均州知州
嘉祐二年(1057)任判鼓司
嘉祐三年(1058)曹州知州
嘉祐六年(1061)郑州知州
嘉祐六年(1061)陈州知州
主要活动
  • 1042年-1043年,荆湖南路衡州(衡阳市),衡州知州,1043年7月罢
  • 1046年-1048年,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兴化军知军
  • 1050年-1051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
  • 105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鼓司
  • 1058年-1059年,京东西路曹州(曹县),曹州知州
  • 1061年,京西北路郑州(郑州),郑州知州
  • 1061年-1062年,京西北路陈州(淮阳县),陈州知州
徐玑南宋 1162 — 12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2—1214 【介绍】: 温州永嘉人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
徐定子。
任县,由武当长泰,未赴。
工诗,与赵师秀翁卷徐照并称永嘉四灵。
亦善书法。
有《山泉集》、《二亭集》。
全宋诗
徐玑(一一六二~一二一四)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诗学唐人,与同时赵师秀翁卷徐照合称永嘉四灵。
以荫入仕,历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龙溪县
武当,改长泰,未至官。
宁宗嘉定七年卒,年五十三。
有《二亭诗集》。
事见《水心文集》二一《徐文渊墓志铭》。
 徐玑诗,以民国南陵徐乃昌影宋刻《永嘉四灵诗》丁集编为第一,清顾修读画斋《南宋群贤小集》(简称顾本)多出影宋本之诗编为第二
校以明潘是仁刻《宋元四十三家集》本(简称明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末。
应松湖南宋
全宋文·卷六七六六
应松湖嘉泰间人,曾通判隆兴府,知均州楚州
按「松湖」当为字号,其名则未详。
刘彝北宋 1017 — 10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86 【介绍】: 福州闽县人字执中
幼从胡瑗学。
仁宗庆历六年进士
朐山,有惠政。
神宗时都水丞,改知虔州,著《正俗方》,以医易巫
直史馆,知桂州
以禁与交阯人互市而失、廉、邕三州坐贬,除名为民。
哲宗元祐初召还,卒于道。
有《七经中义》、《水经注》、《明善集》、《居阳集》等。
全宋诗
刘彝(一○二一~一○九一)字执中福州(今属福建)人。
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淳熙三山》卷二六)。
邵武尉,调高邮簿,移朐山
神宗熙宁初制置三司条例司官属,以言新法不便罢。
后除都水丞,转两浙转运判官,知虔州桂州
九年(一○七六),交阯攻陷、廉、邕三州,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安置随州,又除名为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
哲宗元祐六年都水丞召,病卒于道,年七十(《淳熙三山》卷八)。
有《明善集》三十卷、《居阳集》三十卷,已佚。
宋史》卷三三四、《东都事略》卷八六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四
刘彝(一○一五——一○九一)字执中福州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幼从胡瑗学,登庆历六年进士第,为邵武尉,调高邮簿,移朐山
颇有政绩。
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
熙宁初,为制置三司条例官属,以言新法非便罢。
都水丞,为两浙转运判官,知虔州
熙宁七年加直使馆,知桂州
交阯陷钦廉邕三州,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安置随州
又除名为民,编隶涪州,徙襄州
元祐初,复以都水丞召还,病卒于道,年七十。
著有《洪范解》六卷、《七经中义》一百七十卷、《赣州正俗方》二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阳集》三十卷等。
见《宋史》卷三三四本传及卷二○六、二○七《艺文志》。
主要活动
  • 1046年,进士
  • 1068年-1069年,荆湖北路江陵府(荆州市),荆湖北路转运判官
  • 1069年-1070年,两浙路杭州(杭州市),两浙路转运判官
  • 1069年-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都水监丞,9月已在任。
  • 1072年-1074年,两浙路处州(丽水),处州知州
  • 1072年-1074年,江南西路虔州(赣州),虔州知州,1074年3月16日知桂州
  • 1074年-1075年,广南西路桂州(广西省桂林市),桂州知州兼安抚使
窦夔南宋
简介
嘉泰三年(1203)均州知州
开禧二年(1206)8月罢。
主要活动
  • 1203年-1206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1206年8月罢
韩维北宋 1017 — 10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98 【介绍】: 开封雍丘人字持国
韩绛弟。
以父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
以荐入官。
英宗朝,迁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
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
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
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
以兄入相,出知河阳
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然以为王安石《三经新义》可与先儒之说并行。
门下侍郎,为忌者所谗,分司南京
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
有《南阳集》。
全宋诗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
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
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
仁宗时欧阳修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
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
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银台司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
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二年(一○九五)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
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
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为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
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
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
《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绛弟。
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知太常礼院,颍王府记室参军
英宗时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银台司
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汝州开封府襄州
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学士知制诰知通进封驳事
出知河阳许州,加资政殿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
元祐初门下侍郎
二年,出知邓州颍昌府,后以太子少傅致仕。
绍圣中责授崇信军节度副使均州安置。
元符元年,复左朝议大夫,卒,年八十二。
封南阳郡公,所著有《南阳集》。
事迹详《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七《韩侍郎维传》,《宋史》卷三一五本传。
主要活动
  • 1017年-1036年,河南许昌市,不详,不详
  • 1037年-1050年,河南开封,将作监主簿,参加解试,奏名礼部,因父韩亿时为参知政事,为避嫌,没有继续应考。遂受荫入官,任将作监主簿
  • 1051年-1062年,河南开封,国子监主簿,入京时,作诗赠孙永。
  • 1063年,河南开封,太常丞、记室参军,为太常丞,充记室参军
  • 1064年-1065年,河南开封,记室参军,为直集贤院、诸王府记室参军
  • 1066年,河南开封,知制诰,上《论范镇请郡劄子》
  • 1067年,河南开封,权同知贡举,权同知贡举
  • 1067年,河南开封,龙图阁直学士,除龙图阁直学士
  • 1067年-1068年,安徽阜阳,知颖州,知颖州
  • 1069年,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 1070年-1071年,河南开封,知开封府,复知开封府,兼侍读学士,充群牧使。
  • 1071年,河南开封,翰林侍读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 1071年,河南许昌,知许州,初帝欲命韩维为御史中丞,韩维以兄韩绛居政府,力辞。遂出知襄州,改许州。
  • 1071年,河南开封,翰林侍读学士,与邵雍交游唱和
  • 1072年,河南开封,吏部郎中,为吏部郎中兼侍读学士
  • 1072年-1073年,湖北襄樊,知襄州,乞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襄州
  • 1074年,河南开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以翰林学士承旨被召回京,知开封府。不久天降大雨,韩维作《久早喜雨》
  • 1074年,河南开封,知开封府,对延和殿
  • 1074年-1079年,河南孟县,知河阳,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河阳。维自以言不用,数求去,会兄绛入相,又援故事乞补外,遂出。
  • 1080年,河南开封,通议大夫,为通议大夫、崇政殿学士
  • 1081年-1082年,河北定州,知定州,知定州
  • 1082年,河南许昌,知颖昌府,知颖昌府
  • 1083年-1084年,河南许昌,提举崇福宫,提举崇福宫。数引疾求罢,於是从其请
  • 1085年,河南开封,侍读学士,知陈州。未行,诏兼侍读,加大学士
  • 1085年,河南开封,资政殿学士,为资政殿大学士,仍依守尚书例给俸廪
  • 1086年,河南开封,资政殿大学士,上《乞不进读祖宗时事难以通变于后世者奏》
  • 1086年-1087年,河南开封,门下侍郎,以资政殿大学士韩维为门下侍郎。为仪仗使
  • 1087年,河南开封,知邓州,罢门下侍郎。为资政殿大学士、知邓州。刘颁作《寄韩持国》,维依韵和之。
  • 1087年-1088年,河南临汝,知汝州,未赴、改知汝州
  • 1089年,河南许昌市,崇信军节度副使,回归故里
  • 1090年-1091年,河南许昌市,知颖昌府,知颖昌府
  • 1092年-1096年,河南许昌市,为太子少傅致仕,为太子少傅致仕
  • 1097年,河南许昌市,崇信军节度副使,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均州安置。经三子求情,哲宗特许其回归故里
完颜拔离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完颜银术可弟。
太祖天辅间,从灭辽。
太宗天会间,从破太原
完颜宗翰围汴,与银术可略地襄、邓,入均州,克颍昌府,追宋高宗扬州
熙宗天眷间,从撒离喝陕西,累迁元帅左监军
谥敏定
晁仲熙北宋 1019 — 10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开封祥符人字子政
晁迥孙。
以荫授将作监主簿
以才干称,累迁知均州,有伪称携御供而索馈者,辨明其诈而依法处置。
判国子监,领祠禄十余年。
平生自奉甚薄,乐赒人之急。
僧慧忠唐 ? — 775年12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诸暨冉氏子也。
其出家行道之自。
史不详载。
始居均之武当山
开元中
邓州刺史中书侍郎王琚
太常少卿赵颐贞
白崖山党子谷。
问答之顷。
深有證入。
于是归以闻于上。
即遣中使孙朝进。
奉诏迎至。
待以师礼。
初居千福寺西禅院
代宗临御。
光宅寺
十有六年
随机说法。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
自谓得它心通。
上令与相见。
三藏礼拜。
立忠之右。
问曰。
汝得它心通。
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
藏云在西川看竞渡。
再问。
藏云。
在天津桥看弄猢狲。
三问藏罔措。
咄云。
者野狐精。
他心通在什么处。
一日唤侍者
侍者应诺。
如是三唤。
皆诺。
云将谓吾孤负汝。
却是汝孤负吾。
南泉到参。
问什么处来。
答云江西
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
答云。
只者是。
云。
背后底。
泉无语。
示众云。
禅宗学者。
应遵一乘佛语。
了义契自心源。
不了义者。
互不相许。
如狮子身虫。
夫为人师者。
若涉名利。
别开异端。
则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
斤斧不伤其手。
象所负。
非驴所堪。
肃宗问师。
得何法。
云。
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
帝云见。
云。
钉钉著。
悬挂著。
又问。
如何是十身调御。
起立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老僧过净瓶来。
又问。
如何是无诤三昧。
云。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云此意如何。
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鱼军容问师。
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
摩童子顶云。
惺惺直须惺惺。
历历直须历历。
已后莫受人谩。
与子璘供奉论义。
既升座。
供奉云。
请师立义。
云立义竟。
奉云。
是什么义。
云。
果然难破。
便下座。
耽源问。
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
云幸自可怜生。
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
化缘将毕。
代宗
代宗云。
灭度后。
子将何所记。
云。
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
云就师借取塔样。
良久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
右胁卧而寂。
塔灵龛于党子谷。
谥大證
代宗后诏应真。
举无缝塔话问之。
真良久云会么。
云不会。
真述偈云。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唐肃宗慧忠禅师
如何是十身调御。
师乃起立曰。
会么。
曰不会。
师曰。
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
如何是无诤三昧。
师曰。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师曰。
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
师都不视之。
曰朕是大唐天子。
师何以殊不顾视。
师曰。
还见虚空么。
帝曰见。
师曰。
他还眨目视陛下否。
后涅槃时至。
乃辞代宗
代宗曰。
灭度后。
将何所记。
师曰。
造取一无缝塔。
帝曰。
就师取塔样。
师曰。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乞诏问之。
师迁化后。
帝诏问应真。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应真后住耽源山。
韩纬北宋
简介
皇祐二年(1050)解州知州
治平三年(1066)均州知州
治平三年(1066)南雄州知州
主要活动
  • 1050年-1053年,永兴军路解州(解州镇),解州知州
  • 1066年,广南东路南雄州(广东省南雄县),南雄州知州
  • 1066年-1069年,京西南路均州(均县),均州知州
僧法聪北魏 468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
五台北寺,独重律部。
姚秦时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始专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传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长有成立。
净施相继悉以回。
造经藏三千馀卷。
凡言论之可弘赞者。
莫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陟武当
所在扬化。
惟务燕默。
筑室于襄阳伞盖山。
以资栖息。
晋安王承风来造。
马骑将从欲进而却。
王怒竟反。
夜感恶梦。
且夕更往。
人马辟易如初。
王乃洁斋尽敬至寺。
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
顷之水波腾涌。
少须水灭。
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
方入水火定也。
坐绳床上。
旁有二虎如立侍。
王却走。
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
因告以境内多虎患。
为入定。
俄致十七大虎。
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
又命其徒以布故衣。
系虎颈。
期以七日复来。
王偶于所期日。
设斋众才集。
虎亦群至。
遽解去其布。
而与之食。
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
取食于之手中。
曰此雄龙也。
又游灵泉有五色鲤。
曰此雌龙也。
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
其左右有凶贪者。
数十人。
谋夜劫所施物。
而虎咆哮遮道。
见钜人倚松树立。
树仅至其膝。
持金刚杵。
忿怒见于色。
谋者惧不敢前。
恲𢥏达旦。
过午乃得反。
王诘其故以实告。
遂奏闻。
诏造禅居寺以邀焉。
则别以人代。
不自往。
复诏徐摛就其地。
灵泉寺
白鹿白雀依以栖止。
尝行田野。
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
为三诵解脱首楞严。
而猪悉散走无馀。
屠怒将驱之。
而手足若束缚者。
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
见之如前三诵。
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
长沙寺遣僧诣丐雨。
果沾洽。
庐陵王迎至京辇。
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
因欲奉之还台。
潜遁至湘东
王躬。
师事之。
督亲信陈旻白意。
谓旻曰。
如不允者。
于汝乎有罚。
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
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
太清三年
高祖崩。
湘东王执政
斥祖所御之宫为寺。
而名之天宫。
以延
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
殿放光彻旬日。
王亟命。
易寺名为宝光。
构浮图僧房讲堂。
舍玩物作露盘其上。
王以暇日于焉。
述般若义。
述义之夜。
每放光照数里。
宣帝尤加礼敬。
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
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
端坐如生。
形柔顶暖。
手屈二指。
异香竟月。
寿九十二。
释法聪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风操逾厉。
净施厚利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
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部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猛火洞燃。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
多弊虎灾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
众集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不往住度人安之。
又敕徐摛
就所住处造灵泉寺
周朝改为静林。
隋又改为景空。
大唐仍于隋号。
住禅堂。
每有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迎出都。
有事不遂。
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天宫寺迎以处之。
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
其寺见有碑记。
广叙徵异景空。
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释法聪
姓梅氏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无求滋馔。
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止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
梁晋安王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就手中取食。
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将有守护。
竟夜回遑日午方返。
王怪其来晚。
方以事首。
遂表奏闻。
下敕为造禅居寺。
不往住。
度人安之。
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将事加手。
并屹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空网而返。
荆州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固辞不许。
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
永住巴峡空晋鸿上。
湘东王柏木为寝殿。
及感放光旬日不歇。
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
并王服玩作露盘。
立为宝光寺
居之。
王述般若义。
每明日将竖义。
殿则夜放光明。
照数里不假灯烛。
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
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
端坐如生形柔顶煖。
手屈二指异香不歇。
年九十二。
姓梅
南阳新野人
八岁出家。
卓然神秀。
正性贞洁身形如玉。
蔬藿是甘。
无求滋馔。
及长成立。
风操逾厉净施厚利。
相从归给。
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
备穷记论。
年二十五。
东游嵩岳
西涉武当
所在通道。
惟居宴默。
因至襄阳伞盖山。
白马泉
筑室方丈。
以为栖心之宅。
入谷两所置兰若舍。
梁晋安王
来都襄雍。
承风来问。
将至禅室。
马骑将从。
无故却退。
王惭而返。
夜感恶梦。
后更再往。
马退如故。
王乃洁斋。
躬尽虔敬。
方得进见。
初至寺侧。
但睹一谷。
猛火洞然。
良久伫望。
忽变为水。
经停倾仰。
水灭堂现。
以事相询。
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
堂内所坐绳床。
两边各有一虎。
王不敢进。
乃以手按头著地。
闭其两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礼。
因告境内多被虎灾。
请求救援。
即入定。
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
便与受三归戒。
敕勿犯暴百姓。
又命弟子。
以故衣系诸虎颈。
满七日已。
当来于此。
王至期日。
设斋众集。
诸虎亦至。
便与食解布。
遂尔无害。
其日将王临白马泉
内有白龟。
手中取食谓王曰。
此是雄龙。
灵泉
有五色鲤。
亦就手食。
云此雌龙。
王与群吏嗟赏其事。
大施而旋。
有凶党左右数十人。
夜来劫所施之物。
遇虎哮吼。
遮遏其道。
又见大人倚立禅室。
傍有松树
止至其膝。
执金刚杵。
将有守护。
遂表奏闻。
徐摛就所住处。
灵泉寺
住禅堂。
白鹿白雀。
驯伏栖止。
行往所及。
慈救为先。
忽遇屠者。
驱猪百馀头。
三告曰。
解脱首楞严。
猪遂绳解散去。
诸屠大怒。
将事加手。
并仡然不动。
便归过悔罪。
因断杀业。
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
如前三告。
引网不得。
方复归心。
空网而返。
荆川苦旱。
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
使还大降。
陂池皆满。
高祖庐陵王重请下都
确乎不许。
后至庐阜
骠骑威王
因从受戒。
劝请还台。
志存虚静。
潜溯西上。
遁隐荆部神山
湘东王承闻。
驰驾山门。
师襄之礼。
频请下都
固辞不许。
武陵上蜀。
从受归戒。
宣帝
亦同前敬。
每入道场。
必涕泗翘。
仰普贤授记。
天花异香。
音乐冥发。
梁大定五年九月
无疾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