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25440
人物库14887
活动2387
人物库 魏晋
范汪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南阳顺阳人字玄平
少孤贫好学。
起家参护军事。
庾亮平西参军,从讨郭默进爵亭侯
佐吏十余年,甚相钦待。
鹰扬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征拜中书侍郎
桓温为安西长史,伐蜀,委以留府。
蜀平,进爵武兴县侯,自请为东阳太守,有惠政。
召入迁中领军、本州大中正
司马昱作相,除汪都督冀四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
后从北伐,以失期免为庶人。
屏居吴郡,从容讲肆,不言枉直。
年六十五卒。
谥穆
全晋文
字玄平,坚从子,苏峻之乱,参护军庾亮军事,贼平,赐爵都乡侯,随府迁平西参军,从讨郭默进爵亭侯,辟司空郗郤鉴掾,除宛陵,复参征西军事,转州别驾,迁鹰扬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徵拜中书侍郎,迁吏部尚书,寻为骠骑何充长史,又为桓温安西长史,蜀平,进爵武兴县侯,迁除东阳太守,入为中领军本州大中正,简文辅政,除安北将军都督徐兖青冀四州扬州晋陵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坐事免,卒赠散骑常侍谥曰穆,有集十卷。
钱广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吴兴人
历阳内史陈昶之司马。
昶兄陈敏扬州反,自称楚公广周玘命,遣其属斩昶,为内应勒兵于朱雀桥,共灭
罗含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桂阳耒阳人字君章
弱冠,州三辟不就,后为郡功曹桓温补征西参军
雅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
宜都太守廷尉长沙相。
年老致仕。
中散大夫
年七十七卒。
全晋文
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为州主簿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后为桓温征西参军,转州别驾,又转征西户曹参军,迁宜都太守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寻徵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转廷尉长沙相,致仕,加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七,有集三卷。
僧道安前秦 314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
扶柳人俗姓卫
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
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
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
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
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
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
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
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为外兄孔生所养。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岁阅书。
一目五行。
其父惊叹。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师皮相之。
以为愚。
使饷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从师求经。
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还其师。
又求他经。
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
且万言。
一夕又以还其师。
师问看未。
对皆诵遍。
其师以为不诚。
按经使覆之。
一字不遗
师大异之。
为落发。
受具足戒。
游学至邺中。
佛图澄
澄与语大惊曰。
天下士也。
东土佛法所赖。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学。
覆讲如水传器。
众争设难曰。
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
飞辨注射。
众莫敢仰视。
时人语曰。
漆道人。
惊四邻。
后避难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
讲阴持入
从受业焉。
顷之创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冀州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
石虎没。
彭城王嗣立。
乃广脩花林园房舍。
中使昌蒲
以国难未纾。
冉闵方叛。
天灾旱蝗。
𡨥贼纵横。
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
将依陆浑
慕容俊之兵又逼。
南投襄阳
新野
分使法汰诣扬州
法和诣蜀。
慧远四百馀辈。
夜雷雨乘电光以进。
见人家。
悬马篼二柳间。
可容斛许。
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问。
何以识其姓名。
指抑篼而已。
襄阳
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
又总录经。
至年月传译人名。
以授学者。
征西将军桓朗。
江陵
强载以俱。
及还以白马隘陋。
清河张殷之宅。
檀溪寺。
建塔五层。
辟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
施铜万斤。
承露盘
谓弘忠曰。
露盘已托汰公营之。
请回此铜。
以铸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诺。
像成放光起行。
异常相。
每法聚。
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
结珠弥勒像。
以作證。
观者敬慕。
有一外国铜像。
形制古异。
久置未尝设。
使弟子治其髻。
则一舍利在焉。
光𦦨炳焕。
映蔽堂陛。
众惊异之。
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
先以书通好。
然后诣既见自赞曰。
四海习凿齿
徐曰。
弥天释道安
时以为名对。
齿以书抵谢安石
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相见之耳。
在樊沔十五年
常讲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诏曰。
法师以道德。
照临人天。
使大法流行。
为生民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符坚攻襄阳
得安而喜。
谓其臣权翼曰。
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但得一人半耳。
问为谁。
安公一人。
凿齿半人也。
关中
住五重寺。
众数千人。
沙门出家。
皆随师姓。
曰。
师莫如释迦如来也。
乃以释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
四姓出家。
皆称释种。
与经若合符节。
博学。
工文章。
蓝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铭。
以问安。
曰。
鲁襄公所铸。
又得一铜斛。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横梁。
昂则升低则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黄钟容半合。
亦有篆铭。
以问安。
曰。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坚敕侍从
有疑皆师于
时谚曰。
学不师
义不中难。
坚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建邺未伏。
坚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谏不从。
坚出东苑。
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
天子法驾。
侍中倍乘。
道安毁形。
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登辇。
于是跪而掖之以登。
坚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
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宇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具有格训。
傥如高论。
王无省四方之文乎。
对曰。
必不可者。
宜驻跸洛阳
枕戈畜锐。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坚不听。
遣精锐二十五万。
为前锋。
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
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坚单骑而遁。
设法门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
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无敢违者。
每与弟子法遇
立誓弥勒像前。
愿生内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寄宿讲堂。
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礼讯问其来意。
云相为而来。
云。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曰甚可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生处。
乃举手指天。
即见云开。
西北楼阁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
二月八日殁。
葬城中五级寺。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其未殁也。
加眉谷隐士王嘉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苌长安僭号。
且与符登相持。
在城内。
召问
朕得登否。
曰略得。
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斩之。
后登为子兴所杀。
兴字子略云 字子年
洛阳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谈笑。
问以事则随答。
若调戏状。
即不可解。
久之多验。
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
及南征。
使问休咎。
无他言。
但乘使者马。
向东行数百步。
尽脱靴帽。
解弃衣服。
奔还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陇上见之。
仍遗书。
初安罗什姑臧
劝坚迎之。
而什亦谓是东方菩萨。
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时号印手菩萨。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为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年十二出家。
神圣聪敏。
貌甚寝陋。
不为师之所重。
数岁之后。
方启师求经。
师与辨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以暗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不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
敬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遇佛图澄
因事澄为师。
及石氏将乱。
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
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
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
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百升谓是神人。
厚相赏接。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籍高名。
及闻至止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凿齿
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荅。
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甚理愿见瑞相。
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
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
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窄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
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答曰。
甚可脱耳。
请问来生所生之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又曰。
当浴圣僧方果所愿。
具示浴法。
设浴。
见有数十小儿入寺。
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
久之不见。
开室而巾湿水减。
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中使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陆浑
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方学士竞往师之。
征西将军桓朗子江陵
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行上世。
道运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曰。
弥天释道安
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符坚素闻名。
每云。
襄阳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
云。
此古篆书。
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云。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
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仆射谢安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登辇。
俄而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王无省方之文乎。
曰。
若銮驾必动。
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可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
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内。
与符登相持甚久。
乃问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所谓负债者也。
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所谓略得者也。
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罗什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既笃好经典志在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释道安齐名。
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本姓卫
诸伪秦书并云。
常山扶柳人也。
□□孩稚而家婴世祸。
外兄孔氏鞠养之。
年七岁。
便解者音读书。
五经文义稍已通达。
迄于志学。
邪好佛道。
年十八乃出家。
性甚聪敏。
□□又别立禅房以栖。
静胜果成列。
华药布满。
名曰檀溪寺。
符坚遣使。
送外国金薄倚像。
高七尺一躯。
金坐像一躯。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
每讲席一建振发。
风采纲领。
玄宗开张。
慧目理思。
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
时年五十二矣。
□□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
于弥勒像前立誓愿。
同生兜率。
□□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来求寄憩。
形色萧猥。
服章垢悴。
以房舍迮狭。
置讲堂中。
中宵有起者。
见讲堂不开。
而于窗间跃出。
维那
呼共语。
问。
何事来此。
希告以实。
答曰。
不敢相欺。
法师来耳。
曰。
我罪根深浅。
讵可度耶。
答曰。
法师罪甚不多。
易为功德。
曰。
何方自励。
可得免度。
曰。
故应浴僧。
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
曰。
浴僧力所能办。
罗汉何由可致。
曰。
但荣其具。
能相为致之。
曰。
既已降屈相。
能微见神力。
开悟众心。
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
重霄既褰。
见天宫伎乐。
阖寺道俗无不必睹。
久乃撝之。
泯然还合。
复还讲堂。
因入澡灌中。
倏尔在外。
于是辞别而去。
乃大劳浴僧。
浴僧事讫。
更多煮香阳。
净诸浴室。
果致罗汉数十人。
化作寺中小儿。
室前共戏。
俄而失去。
闻有浴声。
阳物尽用。
先与隐士王嘉
同在城内。
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
往候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知所言并前去。
吾有小责未了。
不得俱。
初无疾欲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葬五级寺中。
□□尝与及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佛前。
共立誓愿。
愿生兜率。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
门阶户席皆璩旧物。
岩见怆然而悲。
纵恨其独与璩狎。
并嫉其风望。
恐为人所辅
恶而害之。
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
今在玄集寺中。
桓玄为之颂。
戴洋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吴兴长城人字国流
好道术,善风角,妙解占候卜数。
吴末为台吏。
扬州刺史、庐江太守大官多问吉凶于
元帝将登阼,使择日。
后为祖约典军,迁督护
败,往寻阳
桓宣以为参军
陶侃庾亮时往咨访。
庾翼以为占候,年八十余卒。
僧支遁东晋 314 — 3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66 【介绍】: 东晋僧。
河东林虑人,或曰陈留人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
俗姓关
少任心独往,尝于馀杭山沉思道行。
年二十五出家。
游京师,为当时名士所激赏。
后隐郯,居𧖰山,与王羲之谢安等游。
晋哀帝曾请其赴京都建康讲《道行般若经》。
善草隶,好作诗。
又好养鹰马,自云“爱其神骏”。
善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有见解。
著《即色游玄论》,主张“即色是空”,创般若学即色义。
今有辑本《支遁集》。
全晋文
字道林姓关陈留人
或云河东林虑人
年二十五为僧,居吴之支山,后居剡之沃州
哀帝征讲于东安寺,寻归,太和初卒。
有集十三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道林
出关氏。
陈留人
或曰林虑人
少有爽气。
神悟天纵。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见之曰。
造微之功。
当不减辅嗣耳。
陈群殷融尝念卫玠神情。
后进无能继者。
及见
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隐居馀杭
年二十五为沙门
讲说句读脱略。
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之曰。
九方歅相马。
略其玄黄。
取俊逸耳。
王洽刘惔毁浩许询郤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
皆一时名士。
为方外交。
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谈庄周曰。
夫以适性为逍遥。
是不然。
且桀蹠以残害为性。
岂亦逍遥乎。
于是注逍遥篇。
学者宗之。
东还支山寺。
晚欲入剡中。
谢安吴兴
以书抵曰。
思君日积比辰尤甚。
知欲还剡自治。
为之怅然。
人生如寄耳。
自顷风流得意事。
殆磨灭都尽。
唯终日戚戚。
迟君一来相尉耳。
山县闲静。
差可养痾。
计不减剡。
而医药易致。
幸副积想也。
王羲之会稽
名。
未之信。
曰见之乃定。
还剡。
路由稽山
羲之
惊其风度曰。
逍遥篇尚记之乎。
为作数千言。
粲然天就。
披露理窟。
羲之首肯之。
延住灵嘉寺。
欲日夕见之。
久之入沃洲小岭。
建精舍。
讲授众千指。
晚移石城山栖光寺。
木食涧饮。
注安般四禅诸经。
并著即色游玄论。
圣不辨知论。
道行旨归。
学道式等。
追踪马鸣龙胜
山阴
维摩
许询为都讲。
通一义。
众意不能难。
设一难。
又意不能通。
而宾主之辨。
相寻无穷。
听者多自言得旨。
诘之辄失。
哀帝请讲般若。
朝野悦伏。
王濛极精思。
作数百语诣
曰。
与君别久。
而君语了不长。
何也。
惭叹曰。
绛钵之王也。
郤超问谢安
谈何如嵇中散
曰。
嵇努力裁得半耳。
又问何如殷浩
曰。
亹亹请辨。
恐当抗行。
超拔渊源
有惭德。
郤超与亲旧书曰。
林公神理所通。
玄拔独悟。
数百年来。
绍隆大法。
令真理不绝。
一人而已。
留京师三年
上书乞归山林。
诏可之。
资给发遣。
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
并饯离于征虏亭。
子叔前至。
而坐。
谢安石后至。
值蔡暂起。
移就其处。
蔡还合其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遂收迹剡山。
人有遗马者。
受之。
有讥之者。
曰。
吾爱其神俊。
聊复畜之耳。
有饷鹤者曰。
尔冲天之物。
宁当为人耳目玩乎。
遂放之。
幼与师论物类。
谓用鸡卵不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亡。
忽见形。
投卵于地。
㲉破。
雏行。
由是感悟。
蔬食终身。
尝经馀姚坞。
信宿不去。
或问其意。
谢安石相从于此。
未尝不移旬。
今触情是愁耳。
乃移坞中。
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殁。
寿五十三。
葬坞中。
戴逵过其墓曰。
德音未远。
拱木已繁。
计神理不俱。
气运尽耳。
有同学法处者。
精义入神。
亡。
叹曰。
匠石废斤于郢人
伯牙绝弦于钟子。
吾质亡矣。
作悼章成。
放笔而化。
文集十卷。
时东土。
复有竺法仰。
亦以慧解致闻。
王坦之所重。
亡后见形诣王。
勖以行业。
支遁
字道林
本姓关氏
陈留人
或云河东林虑人
幼有神理聪明秀彻。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甚重之曰。
造微之功不减辅嗣
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
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
及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早悟非常之理。
隐居馀杭山。
深思道行之品。
委曲慧印之经。
卓焉独拔得自天心。
年二十五出家。
每至讲肆善标宗会。
而章句或有所遗。
时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而善之曰。
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
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
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
并一代名流。
皆著尘外之狎。
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
谈庄子逍遥篇云。
各适性以为逍遥。
曰。
不然。
夫桀蹠以残害为性。
若适性为得者。
从亦逍遥矣。
于是退而注逍遥篇。
群儒旧学莫不叹服。
后还吴立支山寺。
晚欲入
谢安吴兴书曰。
思君日积计辰倾迟。
知欲还剡自治。
甚以怅然。
人生如寄耳。
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终日戚戚触事惆怅。
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
一日当千载耳。
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
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
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
王羲之时在会稽
素闻名未之信。
谓人曰。
一往之气何足言。
既还剡经由于郡。
王故诣观其风力。
既至。
王谓曰。
逍遥篇可得闻乎。
乃作数千言。
标揭新理才藻惊绝。
王遂披衿解带。
流连不能已。
仍请住灵嘉寺。
意存相近。
俄又投迹剡山。
沃洲小岭立寺行道。
僧众百馀常随禀学。
时或有堕者乃著座右铭
以勖之曰。
勤之勤之。
至道非弥。
奚为淹滞。
弱丧神奇。
茫茫三界。
眇眇长羁。
烦劳外凑。
冥心内驰殉赴钦渴。
缅邈忘疲。
人生一世。
涓若露垂。
我身非我。
云云谁施。
达人怀德
必危。
寂寥清举。
濯累禅池。
谨守明禁。
雅玩玄规。
绥心神道。
抗志无为。
寮朗三蔽。
冶六疵。
空同五阴。
豁虚四支。
非指喻指。
绝而莫离。
妙觉既陈。
又玄其知。
婉转平任。
与物推移。
过此以往。
勿思勿议。
敦之觉父志在婴儿。
时论以才堪经赞。
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
乃作释矇论。
晚移石城山
又立栖光寺。
宴坐山门游心禅苑。
木喰涧饮浪志无生。
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
追踪马鸣蹑影龙树。
义应法本不违实相。
晚出山阴讲维摩经。
法师
许询为都讲。
通一义。
众人咸谓无以厝难。
设一难。
亦谓不复能通。
如此至竟两家不竭。
凡在听者咸谓审得旨。
自说得两三反便乱。
至晋哀帝即位
频遣两使徵请出都。
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
白黑钦崇朝野悦服。
太原王濛
宿构精理。
撰其才词往诣作数百语。
自谓莫能抗。
乃徐曰。
贫道与君别来多年。
君语了不长进。
惭而退焉。
乃叹曰。
实缁钵之王何也。
谢安
林公谈何如嵇中散
曰。
嵇努力裁得去耳。
又问何如殷浩
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
拔直上渊源
实有惭德。
后与亲友书云。
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
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淹留京师涉将三载。
乃还东山。
上书告辞曰。
顿首言。
敢以不才希风世表。
未能鞭后用愆灵化。
沙门之义法出佛圣。
彫纯反朴绝欲归宗。
游虚玄之肆。
守内圣之则。
佩五戒之贞。
毗外王之化。
谐无声之乐。
以自得为和。
笃慈爱之孝。
蠕动无伤。
衔抚恤之哀。
永悼不仁。
秉未兆之顺。
远防宿命。
挹无位之节。
履亢不悔。
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
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
故令历代弥新矣。
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勌。
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
清风既邵莫不。
幸甚。
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
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
绝小涂之致泥。
辔于夷路。
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
王者非圆丘而不禋。
得一以永贞。
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
君君而下无亲举。
神神而咒不加灵。
玄德交被民冥祐。
六合。
成吉祥之宅。
洋洋大晋。
为元亨之宇。
常无为而万物归宗。
执大象而天下自往。
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
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
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
弘公器以厌神意。
铨衡以极冥量。
所谓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
菜蔬长阜漱流清壑。
褴缕毕世绝窥皇阶。
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
奉明诏使诣上京。
进退惟谷不知所厝。
自到天道屡蒙引见。
优以宾礼策以微言。
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
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
踧踖侍人流汗位席。
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
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
今德非昔人。
动静乖哀。
游魂禁省。
鼓言帝侧。
将困非据何能有为。
且岁月僶俛感若斯之叹。
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
延首东顾孰能无怀。
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薄。
以鸟养鸟所荷为优。
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
裹粮望路伏待慈诏。
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而坐。
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
谢便移就其处。
蔡还合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
人尝有遗遁马者。
爱而养之。
时或有讥之者。
曰。
爱其神骏聊复畜耳。
后有饷鹤者。
谓鹤曰。
尔冲天之物。
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
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
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寻亡。
忽见形投卵于地。
㲉破雏行。
顷之俱灭。
乃感悟。
由是蔬食终身。
先经馀姚坞山中住。
至于名辰犹还坞中。
或问其意。
答云。
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
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
后病甚。
移还坞中。
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三。
即窆于坞中。
厥冢存焉。
或云终剡。
未详。
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
周昙宝为之作诔。
孙绰道贤论以向子期
论云。
支遁向秀雅尚庄老。
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
又喻道论云。
支道林者。
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
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
此远流之所以归宗。
悠悠者所以未悟也。
后高士戴逵行经墓。
乃叹曰。
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
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有同学法虔。
精理入神先亡。
叹曰。
昔匠石废斥于郢人
牙生辍弦于钟子。
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
中心蕴结余其亡矣。
乃著切悟章。
临亡成之。
落笔而卒。
所著文翰。
集有十卷。
盛行于世。
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
慧解致闻。
王坦之所重。
亡后犹见形。
诣王勖以行业焉。
竺慧达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刘氏
又曰萨何。
并州西河人
以猎为业。
既而死。
历游地狱。
大怖。
有道人慰安之。
且为说法曰。
吾汝前世师也。
当速往丹阳会稽吴郡
阿育王塔像。
悔洗夙罪。
俄复生。
乃弃家为沙门
宁康中
京师
夜见长干寺刹尾有异色。
即诣再拜环绕之。
忽光迸刹下。
钁之得三石碑。
覆铁函一。
开之有银函。
又开之有金函。
藏舍利三颗。
爪甲一。
绀发一螺。
引之长数丈。
函旁有款识。
周宣王时
阿育王所造。
八万四千之一也。
简文帝先为三层之塔。
以奉安之。
太元十六年
孝武帝又加三层其上。
咸和中
丹阳高悝
张侯桥浦中。
得金像无趺。
有旁行书详之曰。
阿育王第四女所造。
车载而归。
至长干巷。
车不行。
因从牛所如即入寺。
遂留之。
又一年。
临海男子张系。
世渔于海口。
得铜莲华趺。
不敢藏。
以送县进之。
有诏安金像之足。
如钥合。
然有五梵僧。
曰。
昔得像于天竺
至邺遭乱埋河边。
已而寻之失所在。
比梦像出江东为君所获。
故来瞻礼耳。
与俱至长干。
像即放光。
五僧云。
其顶后尚有圆光相。
后当得之。
咸安元年
交州合浦蜑董宗之采珠海困果得之。
以为奇瑞。
表进之。
有诏安像之背。
如函盖焉。
凡四十馀年。
东西散失。
而复并一处。
非灵异乎。
供事久之。
遂东游。
吴郡拜瞻石像。
石像者。
建兴元年
有渔于松江者。
每夜见光。
疑为海神。
传之道俗。
居士朱应。
偕东灵寺帛尼。
沪渎口。
见二巨人浮而至。
视之石质也。
背有志。
一名维卫
二名迦叶。
迎置通玄寺。
留通玄三年
忏洗不懈。
又至会稽
拜瞻鄮岭山塔。
此塔亦阿育王所造。
有灵光发塔顶。
倾诚忏洗。
尽酬地狱道人之诫。
后不知所终。
竺慧达
姓刘
本名萨河
并州西河离石人
少好田猎。
年三十一忽如暂死。
经日还苏。
备见地狱苦报。
一道人云。
是其前世师。
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阿育王塔像。
礼拜悔过以忏先罪。
既醒即出家学道。
改名慧达
精勤福业。
唯以礼忏为先。
晋宁康中京师
先是简文皇帝长干寺造三层塔。
塔成之后每夕放光。
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
便往拜敬晨夕恳到。
夜见刹下时有光出。
乃告人共掘。
掘入丈许得三石碑。
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
函中又有银函。
银函里金函。
金函里有三舍利。
又有一爪甲及一发。
发申长数尺。
卷则成螺。
光色炫耀。
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
此其一也。
既道俗叹异。
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
施安舍利。
晋太元十六年
孝武更加为三层。
又昔晋咸和中丹阳高悝
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
无有光趺。
而制作甚工。
前有梵书云。
育王第四女所造。
载像还至长干巷口。
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
乃任牛所之。
径趣长干寺
尔后年许。
临海渔人张系世。
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
即取送县。
县表上上台。
敕使安像足下。
契然相应。
后有西域五僧诣云。
昔于天竺阿育王像。
至邺遭乱藏置河边。
王路既通寻觅失所。
近得梦云。
像已出江东高悝所得。
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
即引至长干。
五人见像歔欷涕泣。
像即放光照于堂内。
五人云。
本有圆光今在远处。
亦寻当至。
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
于海底得一佛光。
刺史表上。
晋简文帝敕施此像。
孔穴悬同光色一重。
凡四十馀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
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
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
浮在吴松江沪渎口。
渔人疑为海神。
延巫祝以迎之。
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
时有奉黄老者。
谓是天师之神。
复共往接飘浪如初。
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
闻而叹曰。
将非大觉之垂应乎。
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
稽首尽虔歌呗至德。
即风潮调静。
遥见二人浮江而至。
乃是石像。
背有铭志一名惟卫
二名迦叶。
即接还安置通玄寺。
吴中士庶嗟其灵异。
归心者众矣。
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
昼夜虔礼未尝暂废。
顷之进适会稽礼拜𨞆塔。
此塔亦是育王所造。
岁久荒芜示存基蹠。
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
因是修立龛砌。
群鸟无敢栖集。
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
道俗传感莫不移信。
郡守孟顗。
复加开拓。
东西觐礼屡表徵验。
精勤笃励终年无改。
后不知所之。
谢安东晋 320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0—385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安石
少有重名。
善行书。
初无处世意,累辟不就。
王羲之许询支遁等放情丘壑。
年四十余始出仕。
为桓温司马
晋孝武时,进中书监录尚书事。
前秦强盛,晋军屡败。
太元八年前秦大军南下,次淝水江东震动,任征讨大都督,使弟谢石与侄谢玄加强防御,指挥作战,终获大胜。
封建昌县公
继又使等北征,收复洛阳、兖等州,进都督扬、江、荆等十五州军事。
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受排挤,出镇广陵
旋疾卒。
谥文靖
全晋文·卷八十三
字安石,尚从弟,寓居会稽,屡徵不就。
年四十馀,桓温请为征西司马,除吴兴太守,徵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
孝武即位,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总中书事;又领扬州刺史,进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司徒复加侍中都督扬、青五州幽州燕国诸军事假节,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
苻坚入寇,加征讨大都督
破、进拜太保都督、司、、幽、并、、益、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
寻为会稽王道子所构,出镇广陵之步丘。
卒赠太傅,更封庐陵郡公谥曰文靖
竺法义晋 ? — 38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史失其氏族。
善讲法华。
王导孔敷友善。
兴宁中江左
止于始宁保山
弟子常百馀。
供事观世音像。
咸安二年
忽患心气。
夜梦一人破腹洗肠。
觉即愈。
太元五年殁。
诏塔之。
弟子昙爽庐于旁。
因建寺。
新亭精舍。
沙门昙宗寺记云。
惠义不知何许人。
年九岁。
竺法深
法义问曰。
仁利是君子所行。
孔丘何故罕言。
深答曰。
缘物鲜能行。
故希言之耳。
年十三。
伏膺道门。
修治戒行。
标秀之称。
与日而升。
好大乘学。
尤精法华。
瓦官寺
王导孔敷并通风契。
后居始宁保山
徒众四十馀人。
皆是高胜道士
领会玄微。
四时不替。
咸安二年
遇笃病。
针石不差。
唯专念观世音。
久忽梦。
沙门出其肠胃。
去其垢疾。
清水洗濯。
还内肠中。
既窹豁然顿愈。
晋孝武即位
以其名德延出京华。
常所师咨。
供给甚厚。
春秋七十四。
太元五年卒。
帝以钱十万。
新亭岗为墓。
起塔三层。
时有释普随释惠鉴升卒中居于临海
并有德素(云云)。
竺法义
未详何许人。
年十三遇深公便问。
仁利是君子所行。
孔丘何故罕言。
深曰。
物鲜能行是故罕言。
深见其幼而颖悟。
劝令出家。
于是栖志法门从深受学。
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后辞深出京。
复大开讲席。
王导孔敷并承风敬友。
至晋兴宁中
更还江左憩于始宁保山
受业弟子常有百馀。
至咸安二年
忽感心气疾病。
常存念观音。
乃梦见一人破腹洗肠。
觉便病愈。
傅亮每云。
吾先君与义公游处。
每闻说观音神异莫不大小肃然。
晋宁康三年孝武皇帝遣使徵请出都讲说。
晋太元五年卒于都。
春秋七十有四矣。
以钱十万买新亭岗为墓。
起塔三级。
义弟子昙爽。
于墓所立寺。
因名新亭精舍。
宋孝武南下伐凶。
銮旆至止式宫此寺。
及登禅复幸禅堂。
因为开拓。
改曰中兴。
元嘉末童谣云。
钱唐出天子。
乃禅堂之谓。
故中兴禅房犹有龙飞殿焉。
今之天安是也。
晋成帝东晋 321 — 34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衍 显宗 成帝 325年—342年
咸和 326年二月—334年
咸康 335年—342年 八年六月晋康帝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1—342 【介绍】: 即司马衍
东晋皇帝,字世根
明帝子。
五岁即位,由庾太后临朝称制,王导庾亮辅政,事决于
咸和二年苏峻祖约以讨为名起兵反。
明年攻陷建康,逼迁于石头城
后由陶侃温峤联军讨平苏峻,因国库空竭,无所兴革。
在位十七年。
庙号显宗
全晋文·卷十
讳衍字世根明帝长子。
太宁三年三月立为皇太子闰八月即位,改元二。
咸和咸康在位十七年,谥曰成皇帝庙号显宗
僧昙备东晋 324 — 3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4—396 【介绍】: 东晋女尼。
丹阳建康人
俗姓陶
事母至孝。
年及笄,出家为尼。
精勤戒行,日夜无怠。
晋穆帝永和中,何后为立永安寺
名誉日广,远近投集者三百人。
昙备
本姓陶
丹阳建康人也。
少有清信愿修正法。
而无有昆弟。
独与母居。
事母恭孝宗党称之。
年及笄嫁徵币弗许。
母不能违听其离俗。
精勤戒行日夜无怠。
晋穆皇帝礼接敬厚。
常称曰。
久看更佳。
章皇后何氏曰。
京邑比丘尼鲜有昙备之俦也。
永和十年后为立寺于定阴里。
名永安(今之何后寺是)谦虚导物。
未尝有矜慢之容。
名誉日广。
远近投集。
众三百人。
年七十三。
泰元二十一年卒。
弟子昙罗。
博览经律机才赡密。
敕续师任。
更立四层塔讲堂房宇。
又造卧像及七佛龛堂云。
支昙籥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
月支人。
寓居建业
少出家,后憩吴虎丘山寺
晋孝武帝初,敕请止建初寺
从受五戒,敬以师礼。
善呗弄,传尝梦天神授法,觉因制新梵,清响妙绝。
支昙籥
本月支人。
寓居建业
少出家清苦蔬食。
憩吴虎丘山
晋孝武初。
敕请出都止建初寺
孝武从受五戒。
敬以师礼。
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
尝梦天神授其声法。
觉因裁制新声。
梵向清靡四飞却转。
反折还喉叠哢。
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造。
始终循环未有如籥之妙。
后进传写莫匪其法。
所制六言梵呗传响于今。
后终于所住。
年八十一。
张大豫前凉 ? — 38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张大豫 凤凰 386年二月—386年十一月
简介
张大豫(?
—387年),前凉王张天锡世子
淝水之战后,张天锡南奔东晋前秦长水校尉王穆藏匿了张大豫,与他一起奔河西,依附秃发思复鞬,秃发思复鞬送他们到魏安
魏安人、齐肃、张济等聚兵数千人,迎张大豫为主。
386年二月,攻克吕光占据的昌松郡,捉住了太守王世强。
吕光使辅国将军杜进进击,杜进兵败,张大豫兵临姑臧(今甘肃武威)
王穆谏曰:「丰城固,甲兵精锐,逼之非利;不如席捲岭西,砺兵积粟,然后东向与之争,不及期年,可取也。
张大豫不从,自号抚军将军凉州牧改元凤凰,以王穆为长史,传檄郡县,建康太守李隰、祁连都尉严纯皆起兵响应,有众三万,据守杨坞。
张大豫从杨坞改屯姑臧城西,王穆和秃发思复鞬子秃发奚于帅众三万屯守城南;吕光出击,斩秃发奚于。
387年张大豫西郡攻入临洮,掠民五千馀户,保据俱城。
吕光率领彭晃、徐炅攻张大豫张大豫广武,王穆奔建康
八月广武人押解张大豫送到姑臧吕光张大豫
司马恬东晋 ? — 39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恬 谯敬王 351年—390年 司马无忌长子,太元十五年(390年)正月去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元愉
司马无忌子。
袭爵谯王
少拜散骑侍郎
累迁御史中丞
忠正有干局。
尝奏劾桓温
有勋望才用。
晋孝武帝深仗之。
官至领镇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
卒谥敬
全晋文·卷十五
字元愉无忌子,嗣封谯王
散骑侍郎,累迁散骑常侍黄门郎御史中丞
简文即位,迁右卫将军,司雍秦梁四州大中正,拜尚书,转侍中,领右卫将军,补吴国内史,又领太子詹事
孝武时复为御史中丞,拜都督兖青冀幽并扬州晋陵徐州之南北郡军事,领镇北将军、假节兖青二州刺史
太元十五年薨,赠车骑将军谥曰敬王
桓冲东晋 328 — 3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8—384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
桓温弟。
初拜鹰扬将军
数从征伐有功。
累迁江州刺史
卒,孝武帝诏拜中军将军、扬、豫二州刺史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代掌兵权。
谢安辅政,惧逼,自解扬州刺史职,求外出。
徐州刺史,镇京口
复出为荆州刺史,镇江陵
孝武帝太元三年前秦围攻襄阳屯兵上明,不敢救。
四年襄阳陷,守将朱序被俘。
兵内侵,请遣精锐三千赴京都,谢安以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拒不听。
淝水之战,闻坚破,虽屯兵西线,牵制前秦兵力,仍以惭耻发病卒。
全晋文
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彝第五子,除鹰扬将军、镇蛮护军西阳太守,迁宁朔将军义城新野郡太守,镇襄阳,以从破姚襄功进征虏将军,赐爵丰城公,寻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领镇蛮护军西阳谯二郡太守,进监江荆益三州军事南中郎将宁康初中军将军都督扬江豫三州军事、扬豫二州刺史假节,寻解扬州、改授都督徐兖豫青扬五州之六郡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将中军京口、假节,加侍中,寻解徐州,迁镇姑孰太元中荆州刺史,镇上明,卒赠太尉谥曰宣穆
袁宏东晋 328 — 3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28—376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彦伯小字虎
袁猷孙。
有逸才,文章绝美。
少孤贫,以运租自业。
因讽咏史诗而为谢尚所重,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记室
重其文笔,使综书记
尝倚马作文,顷刻得七纸,殊可观。
性刚直,故位不显。
谢安扬州刺史时,出为东阳太守
撰《后汉纪》。
另有《竹林名士传》、《三国名臣颂》等。
全晋文·卷五十七
字彦伯小字虎,瑰弟猷之孙。
永和初谢尚安西参军,累迁桓温大司马记室,入为吏部郎,除东阳太守
有《后汉纪》三十卷,《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集》二十卷。
桓伊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铚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
桓宣族子。
频参诸府军事,迁淮南太守
以绥御有方,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中,与谢玄等大破前秦苻坚封永修县侯
进号右军将军
次年桓冲卒,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绥抚荒杂,宽恤为物,能得众心。
官至护军将军
喜音乐,善吹笛,为江左第一。
又能挽歌,与羊昙、山松时谓三绝。
王徽之赴京师,泊舟溪侧,遇,令人请奏笛。
素不与徽之相识,便下车,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相传琴曲《梅花三弄》系据其笛曲《三调》改编而成。
全晋文
字叔夜小字野王谯国谯人,历王濛刘惔诸府大司马参军,授淮南太守,进建威将军,加督豫扬军事历阳太守,封宣城县,进西中郎将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肥水之捷,以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迁都督江荆豫三州军事假节江州刺史,徵拜护军将军,卒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烈
司马尚之东晋 ? — 40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尚之 谯忠王 391年—402年 司马恬长子,元兴元年(402年)二月为桓玄叛军杀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2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伯道
司马恬子。
袭爵谯王
初拜秘书郎
累迁建威将军豫州刺史
与弟司马允之司马恢之等各拥强兵,势倾朝廷。
司马道子、元显父子倚以为援。
晋安帝元兴元年,元显伐桓玄,命尚之为后部,兵败,死。
谥忠
全晋文·卷十五
尚之字伯道,恬子,为秘书郎,迁散骑侍郎,出为振威将军广陵相。
寻嗣,封谯王,为骠骑咨议参军
以讨王恭功,拜建威将军豫州剌史、假节,寻进号前将军,讨桓玄,兵溃被擒,斩于建康市。
安帝反正,追赠卫将军谥曰忠王
孙恩东晋 ? — 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2 【介绍】: 东晋琅邪人字灵秀
世奉五斗米道。
叔父泰以天师道聚众见杀,流亡海岛。
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元显当权。
安帝隆安三年,元显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当兵,群情激忿,因聚众起事。
上虞,陷会稽吴中八郡一时响应,众至数十万。
自号征东将军
寻为谢琰刘牢之所破,逃入海岛。
次年,再破馀姚上虞
谢琰败死,朝廷大震。
五年从水路至京口,图取建康
东晋倾全力防守,入海至郁州,为刘裕所败。
元兴元年,攻临海,为辛景所破,赴海自沉。
桓谦东晋 ? — 41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桓谦 天康 404年—405年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0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字敬祖
桓冲子。
初以父功封宜阳县开国侯,累迁吴国内史。
晋安帝元兴初,将伐桓玄,以为持节都督荆益梁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称帝,领扬州刺史封新安王
元兴三年桓振江陵,佯尊安帝。
护帝。
败,奔姚兴
义熙二年,助谯纵
后攻江陵,为刘道规所斩。
全晋文
字敬祖,冲第二子,初以父功封宜阳县侯,累迁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孙恩之乱出奔,徵拜尚书,元显引为骠骑咨议参军,转司马,元兴初为西中郎将持节都督荆益宁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寻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加中军将军改封宁都侯,拜尚书令,加散骑常侍,迁侍中卫将军开府录尚书事,桓玄篡位,封新安王,领扬州刺史诛,依桓振败,奔姚兴遣入,为谯纵募兵东下,刘道规破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