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江苏省南京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25440
人物库14887
活动2387
人物库 魏晋
姚泓后秦 388 — 41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姚泓 416年—417年
永和 416年二月—417年八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8—417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国君字元子
羌族。
姚兴长子。
性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病,将以为嗣而疑,久之,始立为太子
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
喜谈论学术,尤好诗咏。
死,继位,改元永和
王室贵族姚愔、姚济、姚恢相继起兵叛。
诸羌及并州胡数万人叛。
刘裕乘机北伐。
永和二年东晋军临长安出降,被杀于建康
在位二年。
全晋文
字元子,兴长子,以晋义熙十二年僭即皇帝位改元永和
在位二年,刘裕擒送建康市斩之。
许靖蜀汉 ? — 2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22 【介绍】: 三国蜀汝南平舆人字文休
少与从弟许劭俱知名。
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
灵帝死,董卓秉政,周毖吏部尚书,与共谋任用韩馥荀爽等。
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
怒,杀
惧,奔依扬州陈祎。
后入,为巴郡广汉太守
刘备,以为左将军长史太傅
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
丞相诸葛亮亦敬事之。
全三国文·卷六十
字文休
汝南平舆人灵帝时举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
董卓秉政,迁御史中丞
后惧诛出奔,展转孔胄、陈祎、许贡王朗间。
孙策渡江,又奔士变。
后入刘璋以为巴郡广汉太守
蜀郡太守
先主定蜀,以为将军长史
及即汉中王位,以为太傅章武元年司徒
明年卒,有集二卷。
焦先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河东人字孝然
东汉末避乱扬州
献帝建安初还留陕界。
关中乱,避于河济间,结草为庐,食草饮水,饥则为人佣作,不冠不履,佯狂避世。
魏国建立,太守贾穆、董经均往探视,与食不食,与语不语。
后病死。
年八十九。
曹休曹魏 ? — 2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28 【介绍】: 三国魏沛国谯人字文烈
曹操族子。
征伐,为骑都尉,迁中领军。
魏文帝,以为征东大将军,击破吴将吕范,拜扬州
明帝立进封长平侯,迁大司马
太和二年,征,吴军伪降,深入,战不利,士卒乱,病卒。
谥壮
温恢曹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太原祁人字曼基
汉末大乱,尽散家财,州里高之。
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等,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为曹操所信重。
魏文帝立,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迁凉州刺史持节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
满宠曹魏 ? — 2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2 【介绍】: 三国魏山阳昌邑人字伯宁
年十八,为郡督邮
曹操兖州,辟为从事,累迁汝南太守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从征荆州
关羽襄阳,助曹仁樊城,力战待援,退关羽封安昌亭侯
魏文帝即王位,破吴于江陵,拜伏波将军
黄初五年,拜前将军
明帝立封昌邑侯
屡退吴孙权军。
曹休死后,以前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太和四年,拜征东将军
官至太尉
性刚毅,有谋略。
卒谥景
全三国文·卷二十七
字伯宁山阳昌邑人
少为郡督邮
曹公辟从事,又辟署西曹属,除许令,迁汝南太守,从平荆州,还行奋威将军,屯当阳;复召为汝南太守,赐爵关内侯,屯樊城封安昌亭侯
文帝时扬武将军,更拜伏波将军封南乡侯,迁前将军
明帝时进封昌邑侯,领豫州刺史,代曹休都督扬州,拜征东将军
景初中征为太尉正始三年卒,谥曰景侯
孙权孙吴 182 — 2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252 【介绍】: 即吴大帝
三国吴皇帝,吴郡富春人字仲谋
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连结刘备,大破曹操赤壁,据有江表。
又在彝陵之战中,打败刘备
曹丕称帝,吴王
黄龙元年,称帝于武昌,国号,旋迁都建业
在位时曾遣船航海,至夷洲(台湾)。
又在山越地区设郡县,促进江南开发。
设农官,行屯田。
但赋役繁重,用刑残酷,人民反抗者多。
位二十四年,卒谥大皇帝
孙权(182—252) 即(三国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也是古代江夏城黄鹤楼的始创者。
字仲谋
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出于军事战略需要,“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黄鹤楼景区内原有“磨剑池”,相传孙权曾在此磨剑。
全三国文·卷六十三
帝讳字仲谋,坚次子。
建安五年,曹公表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十四年刘先主表为车骑将军,领徐州
二十四年,曹公表骠骑将军,领荆州封南昌侯
魏黄初二年封吴王改元黄武
太和三年称尊号,改元黄龙
后又改元三:嘉禾赤乌、大元。
在位二十四年。
谥曰大皇帝
蒋济曹魏 ? — 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9 【介绍】: 三国魏楚国平阿人,字子通
初仕郡计吏。
曹操丹阳太守
文帝立,上《万机论》,为散骑常侍
曹仁败,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
征为尚书
明帝时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景初中,征役繁多,年谷饥俭,上疏切谏。
齐王曹芳时,迁太尉
司马懿曹爽封都乡侯
卒谥景
全三国文·卷三十三
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建安中仕郡计吏州别驾,拜丹阳太守,寻为扬州别驾,免。
曹公为丞相,辟为主簿,徙西曹属。
文帝即王位,转相国长史
及受禅,出为东中郎将,进散骑常侍,后复为东中郎将,征拜尚书
明帝时封关内侯,迁中护军,又迁护军将军
齐王即位,徙领军将军进封昌陵亭侯,迁太尉
曹爽诛,进封都乡侯
卒,谥曰景侯
有《万机论》十卷。
乐琳曹魏 ? — 2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7 【介绍】: 三国魏阳平卫国人
乐进子。
累官扬州刺史
诸葛诞举兵反,袭扬州,斩
文钦曹魏 ? — 2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8 【介绍】: 三国魏沛国谯人字仲若
骁勇粗猛。
魏明帝太和中五营校督,历庐江太守
曹爽诛后,进前将军,为扬州刺史
高贵乡公正元中,与毌丘俭同起兵讨司马师,兵败奔吴。
吴以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谯侯
甘露中,魏将诸葛诞寿春起兵,投,吴遣援之,与意见相左,被杀。
全三国文·卷四十一
字仲若谯人
明帝时五营校督,出为牙门将,转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寻加冠军将军
齐王时前将军,代诸葛诞扬州刺史
高贵乡公初,与毌丘俭举兵讨大将军司马师,兵败入,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封谯侯
后救诸葛诞,为所杀。
毌丘俭曹魏 ? — 2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5 【介绍】: 三国魏河东闻喜人字仲恭
初袭父毌丘兴高阳乡侯爵,为平原侯文学
魏明帝时,为尚书郎,迁羽林监,累迁荆州刺史
青龙中从征辽东,徙幽州刺史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以功进封安邑侯
齐王芳正始七年,击破进掠辽东之高句骊军,迁左将军,转镇南将军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以不满司马氏专朝政,与扬州刺史文钦举兵讨司马师,兵败被杀。
全三国文·卷四十
字仲恭河东闻喜人将作大匠兴子,为平原侯文学
明帝初为尚书郎,迁羽林监,出为洛阳典农,迁刑州刺史
青龙中幽州刺史,加渡辽将军护乌丸校尉,以功封安邑侯,寻迁左将军,领豫州刺史,转镇南将军,徙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正元二年,矫明元郭太后诏讨司马师,众溃见杀。
有集二卷。
诸葛诞曹魏 ? — 2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8 【介绍】: 三国魏琅邪阳都人字公休
诸葛丰后。
初以尚书郎荥阳
魏明帝时,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以浮华免官。
夏侯玄等友善,为“八达”之一。
后起为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预讨王淩毌丘俭
见司马氏专权,等被杀,心不安。
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征为司空,不就,据寿春反魏,称臣于吴,为司马昭击败,被杀。
全三国文·卷四十
字公休琅邪阳都人
黄初中尚书郎荣阳
明帝时入为吏郎,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免。
齐王时复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寻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封山阳亭侯,徙镇南将军
高贵乡公时,复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进封高平侯,转征东大将军,征为司空,不受,遂反,大将军司马昭讨斩之。
孙礼曹魏 ? — 2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0 【介绍】: 三国魏涿郡容城人字德达
曹操幽州,辟为司空军谋掾。
为鲁相,有治绩,历山阳平原阳平太守,入为尚书
魏明帝修宫室,固谏,罢役。
临崩,拜大将军长史,佐曹爽
出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
吴将全琮率师数万来攻,率卫兵力战退敌。
后任荆州刺史、迁冀州
以事为劾罢。
复起为并州刺史
败后,入为司隶校尉,迁司空封大利亭侯
卒谥景
全三国文·卷二十七
字德达涿郡容城人
曹公平幽州,召为司空军谋掾,徙相,历山阳郡太守
明帝时入为尚书,受遗诏拜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
齐王初出为阳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徵拜少府,出为荆州刺史,迁冀州
以奏事忤曹爽,劾废在家。
期年除城门校尉,出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匈奴中郎将
诛,入为司隶校尉,迁司空封大利亭侯
嘉平二年卒,谥曰景侯
孙奋孙吴 ? — 27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孙奋 齐王 252年—253年 孙权五子。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封齐王,建兴二年(253年)因擅杀官吏而被废为庶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0 【介绍】: 三国吴吴郡富春人字子扬
孙霸弟。
孙权太元二年封齐王,居武昌
游猎无度,不遵礼法。
诸葛恪诛,欲往建业观变,傅相谢慈谏,杀之,坐废为庶人。
章安孙亮太平三年封章安侯
孙皓时,民间讹言当为天子。
所杀。
王浚西晋 206 — 2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06—285 【介绍】: 西晋弘农湖人,字士治小字阿童
恢廓有大志,为羊祜所知。
巴郡太守,两任益州刺史,有惠政。
力排众议,主张灭吴。
武帝泰始八年起,大造舟船,密作攻吴准备。
咸宁五年,奉命率军攻
次年,烧断吴人所置横江铁锁,直取建康,吴主孙皓出降。
官至抚军大将军
卒谥武
全晋文·卷四十三
字士治弘农湖人。
河东从事,后参羊祜征南军事,转车骑从事中郎,除巴郡太守,转广汉太守,迁益州刺史封关内侯,拜龙骧将军,监益梁诸军事,进平东将军假节。
吴平,拜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封襄阳县侯,迁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转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
太康六年卒,年八十,谥曰武
有《集》二卷。
曹不兴孙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弗兴
三国吴建安吴兴人
以善画称。
孙权尝使画屏风,误落墨点,就势画作蝇。
既进,以为真蝇,举手弹之。
尤以画龙见长,亦善虎、马。
孙权赤乌十年康居国康僧会建业为创立建初寺不兴模写佛像。
后以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
(⊙ 《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
石苞西晋 ? — 2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2 【介绍】: 西晋渤海南皮人字仲容
初为县吏
后为司马师中护军司马,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
东莱琅邪太守,迁徐州刺史
又为司马昭所器重。
讽魏帝禅位。
晋武帝代魏,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镇淮南
士马强盛。
武帝所疑,免官。
后起为司徒
卒谥武
全晋文·卷三十三
字仲容渤海南皮人
,为景帝中护军司马。
徙邺,典农中郎将,历东莱琅邪太守,迁徐州刺史,又迁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
以平诸葛诞功拜镇东将军
封东光侯,寻代王基都督扬州诸军事陈留王时进征东大将军,迁骠骑将军
晋受禅,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拜司徒泰始九年卒,谥曰武
司马师曹魏 208 — 25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师 晋景王、晋景帝、景帝 司马懿长子,曹魏权臣。咸熙元年(264年)五月晋王司马昭追谥为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08—255 【介绍】: 三国魏河内温人字子元
司马懿长子。
魏明帝景初中,拜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
齐王芳正始十年,助父杀曹爽,以功封长平乡侯
父死,以辅军大将军辅政。
嘉平四年,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专朝政。
六年,杀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等,废齐王芳,立魏文帝高贵乡公髦
正元二年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率军镇压。
死后弟昭继专朝政。
侄炎建晋朝追尊为景帝
全晋文·卷一
帝讳字子元宣帝长子。
景初中散骑常侍,迁中护军
嘉平元年封长平乡侯,加卫将军
三年抚军大将军宣帝辅政,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寻废齐王,迎立高贵乡公
正元二年卒,谥曰忠武
晋国建,追尊曰景王
受禅,追尊曰景皇帝
庙号世宗
孙登孙吴 209 — 2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09—241 【介绍】: 三国吴吴郡富春人字子高
孙权长子。
黄龙元年,立为太子
迁都建业,以上大将军陆逊武昌,领宫府留事。
在镇不欲烦民,射猎常避良田,尝失物,觉得其人,不忍致罚。
早卒,谥宣太子
全三国文·卷六十五
字子高大帝长子。
魏黄初二年立为太子,立二十一年,卒,谥曰宣太子
康僧会孙吴 ? — 2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0 【介绍】: 三国吴僧。
康居人
明解三藏,博览群书。
孙权赤乌三年建业,为其立佛寺。
孙皓立,会亟说正法。
译《阿难念弥陀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等。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
以疾卒。
全三国文·卷七十五
会,天竺人,幼随父居交阯,年十馀出家,其先康居人,因谓之康僧。
汉末入,吴主权以为博士
赤乌中建初寺,造舍利塔
中国有寺塔自此始,天纪四年吴平,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其先康居国人也。
父商于中夏
往来海上。
遂家于交趾
生会。
会幼孤为沙门
弘雅有识量。
笃志好学善属文。
孙氏有江左
佛教未化。
会志在振兴。
赤乌十年
建业
营立茆茨。
设像行道。
国人初见沙门
惊异之。
有司以闻。
权曰是汉明帝所梦。
佛神之遗风耶。
诏至问状。
会曰如来大师
化已千岁。
然灵骨舍利。
神变无方。
阿育王奉之。
为塔至八万四千。
此其遗迹也。
权曰舍利可得乎。
曰可得。
权曰。
苟可得则当为塔之。
不然面谩之罪其无赦。
会请期以七日
于是戒其属曰。
法之废兴。
在此一举。
宜加意焉。
至期无应。
又展七日
又无应。
权曰。
果面谩我。
趣烹之。
会惧更请展期。
以死求之。
七日夜
闻有声铿然出瓶中。
视之五色之光错发。
大呼曰。
获舍利矣。
黎明进之。
权与公卿聚观。
大惊曰。
希世之瑞也。
会因言。
舍利威神。
一切世间无能坏者。
权使力士碎之。
砧椎俱陷。
而光明自若。
于是塔之佛陀里。
又为寺号建初。
志其始也。
教法因大兴。
权薨。
皓嗣位。
不道。
尽毁神祠。
波及寺宇。
臣寮谏曰。
先帝感瑞创建。
其可毁哉。
遣张昱诘会。
会挫其词理。
昱屈乃去。
会送至门。
昱指寺傍淫祠曰。
玄化远被。
近者不革。
何哉。
会应声曰。
疾雷破山。
聋者不闻。
非雷之罪。
天下之理。
通则万物悬应。
阻则肝胆之间。
不啻楚越。
昱以会才高闻。
皓迎至之。
问曰。
佛之所谓善恶报应可得闻乎。
对曰。
明主以孝慈治天下。
则赤鸟翔而老人现。
仁德育万物。
则醴泉洌而嘉禾生。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
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
人得而诛之。
易称。
积善馀庆。
诗言。
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皓曰。
然则周孔已明。
安用佛教。
对曰。
周孔不欲深言。
故粗示其略。
佛教不止浅言。
故详示其要。
皆为善也。
圣人唯恐为善之不多。
陛下以为嫌。
何也。
皓无以詶之。
遂罢。
宿卫治圃。
得金像。
皓使置秽处。
蒙不洁。
以为笑乐。
俄得肿疾。
呻吟彻昼夜。
卜之曰。
坐犯大神。
祷诸神祠不效。
宫人有奉佛者曰。
盍亦祷诸佛乎。
皓悟迎像殿上。
龛而供事之。
且请会说法。
会指其理要晓譬之。
皓求读沙门戒本。
会取本业百二十五愿。
分二百五十事。
以示皓。
而使皓于行住坐卧。
增益其善意。
皓既受五戒。
疾良已。
乃严饰其像。
而身事之。
凶虐为稍减。
会译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经。
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
天纪四年四月吴亡。
九月会殁。
晋咸和中苏峻叛。
火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脩完之。
平西将军赵诱谓人曰。
言塔有光诞也。
俄光五色出塔顶。
肃然增敬。
又于寺东。
重造小塔云。
会未至吴时
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
一名越
月氏人
又有支谶支亮。
亮字纪明
学于
又学于亮。
博观群书。
通六国语。
为人颀瘠而黑。
眼白童子黄。
时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小是智囊。
献帝末避地于吴。
权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东宫
吴志略之云。
释僧会
俗姓康氏
其先康居国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
会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居忧。
服阕出家。
厉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志好学。
明解三藏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辨于枢机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赤乌十年初达建业
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而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常。
事应检察。
曰。
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
即召会诘问。
有何灵验。
会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曜无方。
阿育王起塔及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乃谓会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会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曰。
此欺诳将欲加罪。
会更请三七日。
又特听。
会谓法侣曰。
宣尼有言。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法云应降。
而吾等无憾。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会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会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令试之。
会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大嗟伏。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至孙皓即位法令苛虐废弃淫祀毁坏佛寺。
尝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皓。
皓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祝诸庙求福。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遍。
烧香忏悔。
皓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会即随入。
皓具问罪福之由。
会为敷析辞甚精要。
皓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皓见慈愿广普益增善意。
既就会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尊奉。
会在吴朝亟说正法。
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天纪四年皓降
九月会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帝咸和中苏峻作乱。
焚会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世不奉法傲蔑三宝。
入此寺谓诸道人曰。
久开此塔屡放光明。
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是敬信。
于寺东更立一小塔。
唐高宗永徽中复见形于越。
称是游方僧。
而神气瑰异。
见者悚然。
罔知阶位。
时寺纲紏诘其由骂驱逐之。
会行及门。
乃语之曰。
康僧会也。
苟能留吾真体。
楅尔伽蓝。
跬步之间立而息绝。
既而双目微瞑。
精爽不销。
举手如迎揖焉。
足跨似欲行者。
众议偃其灵躯寘于窀穸。
人力殚绝略不倾移。
遂迁于胜地别立崇堂。
越人竞以香花灯烛缯䌽幡盖果实衣器请祈心愿多谐人意。
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
其妇女生产。
兵士荤血触污僧蓝。
人不堪其秽恶。
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
且曰。
君侯领越之藩条。
托为迁之军旅。
语罢拂衣而去。
寻失踪迹。
李公喜而骇。
且记其言。
后果赴是郡。
上官讫便谒灵迹。
认当时言者即斯僧也。
命撤军家勒就营幕。
又匹妇夜临蓐席且无脂烛邻无隙光。
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
其夫旦入永欣认会貌。
即是授火救产之僧。
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
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
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
感应盻蚃。
各赴人家。
不可周述号超化禅师
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趾
会年十馀岁。
二亲并终。
至孝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笃至好学。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多所综涉。
辩于枢机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一名越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字纪明
资学于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莫不精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其为人细长黑瘦。
眼多白而睛黄。
时人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
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共尽匡益。
但生自外域。
故吴志不载。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
已妙善方言。
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辞旨文雅又依无量寿中本起。
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皆行于世。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
初达建邺营立茅茨设像行道。
吴国以初见沙门
睹形未及其道。
疑为矫异。
有司奏曰。
有胡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
即召会诘问。
有何灵验。
会曰。
如来迁迹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神无方。
阿育王
起塔乃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会曰。
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会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静室。
以铜瓶加凡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亦复如之。
曰。
此寔欺诳将欲加罪。
会更请三七。
又特听。
会谓法属曰。
宣尼有言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灵应降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鎗然有声。
会自往视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而曰。
希有之瑞也。
会进而言曰。
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会更誓曰。
法云方被苍生仰泽。
愿更垂神迹以广示威灵。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舍利无损。
大叹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政。
法令苛虐废弃淫祀。
乃及佛寺并欲毁坏。
曰。
此由何而兴。
若其教真正。
与圣典相应者。
当存奉其道。
如其无实皆悉焚之。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会。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会应机骋词。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既退会送于门。
时寺侧有淫祀者。
昱曰。
玄化既孚此辈何故近而不革。
会曰。
雷霆破山聋者不闻。
非音之细。
苟在理通。
则万里悬应。
如其阻塞则肝胆楚越。
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马车迎会。
会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
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会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而老人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恶亦如之。
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
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教之明训。
曰。
若然。
则周孔已明。
何用佛教。
会曰。
周孔所言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劝沮。
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虽闻正法。
而昏暴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得一金像高数尺呈
使著不净处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尤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永不差愈。
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具语意故。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
问讯道人。
请会说法。
会即随入。
具问罪福之由。
会为敷析辞甚精要。
先有才解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会以戒文禁秘不可轻宣。
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会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会所住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莫不必奉。
会在吴朝亟说正法。
性凶粗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会于建初寺译出众经。
所谓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出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并妙得经体。
文义允正。
又传泥洹呗声。
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经序。
辞趣雅便义旨微密。
并见于世。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会遘疾而终。
是岁晋武太康元年也。
至晋成咸和中
苏峻作乱。
焚会所建塔。
司空何充复更修造。
平西将军赵诱
世不奉法傲慢三宝。
入此寺。
谓诸道人曰。
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虚诞不经所未能信。
若必自睹所不论耳。
言竟塔即出五色光。
照曜堂刹。
肃然毛竖。
由此信敬。
于寺东更立小塔远由大圣神感。
近亦康会之力。
故图写厥像传之于今。
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寔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馀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
孙皓打试舍利。
谓非其时。
余案将坏寺。
诸臣咸答。
康会感瑞大皇创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时。
故数家传记。
咸言。
孙权感舍利于吴宫。
其后更试神验。
或将也。
其先康居人
世居天竺
其父因商贾。
移于交阯
会年十馀岁。
二亲并亡。
以至性奉孝
服毕出家。
励行甚峻。
为人弘雅有识量。
明解三藏。
博览六经。
天文图纬。
多所综涉。
颇属文翰。
孙权已制江左
而佛教未行。
先有优婆塞支谦
字恭明
本月支人。
来游汉境。
初汉桓灵之世。
支谶
译出众经。
有支亮。
资学于识。
又受业于亮。
博览经籍。
莫不精究。
汉献末乱。
避地于吴。
孙权闻其才慧。
召见悦之。
拜为博士
使辅导东宫
韦曜诸人。
共尽匡益。
以大教虽行。
而经多梵文。
乃收集众本。
译为汉语。
吴黄武元年
至建兴中
所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瑞应本起等。
四十九经。
曲得圣义。
并注了本生死经等。
吴地初染大法。
风化未全。
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
乃杖锡东游。
吴赤乌十年初。
建业
营立茅茨。
设像行道。
有司奏曰。
有番人入境。
自称沙门
容服非恒。
事应检察。
曰。
昔汉明梦神。
号称为佛。
彼之所事。
岂其遗风耶。
即召会诘问。
有何灵验。
会曰。
如来迁迹。
忽逾千载。
遗骨舍利。
无方。
阿育王起塔。
八万四千。
夫塔寺之兴。
以表遗化也。
以为誇诞。
乃谓会曰。
若能得舍利。
当为造塔。
如其虚妄。
国有常刑。
会请期七日。
乃谓其属曰。
法之兴废。
在此一举。
今不至诚。
后将何及。
乃共洁斋靖室。
以铜瓶加几。
烧香礼请。
七日期毕。
寂然无应。
求申二七。
亦复如之。
曰。
此欺诳。
将欲加罪。
会更请三七。
又特听。
会谓法属曰。
灵应降。
而吾等无感。
何假王宪
当以誓死为期耳。
三七日暮。
犹无所见。
莫不震惧。
既入五更。
忽闻瓶中铿然有声。
会自往视。
果获舍利。
明旦呈
举朝集观。
五色光炎。
照耀瓶上。
自手执瓶。
泻于铜盘。
舍利所冲。
盘即破碎。
大肃然惊起曰。
希有之瑞也。
会进言曰。
舍利威神。
岂直光明相而已。
乃劫烧之火不能焚。
金刚之杵不能碎。
命令试之。
乃置舍利于铁砧磓上。
使力者击之。
于是砧磓俱陷。
舍利无损。
大嗟服。
即为建塔。
以始有佛寺。
故号建初寺
因名其地。
为佛陀里。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孙皓即正。
法令苛虐。
废弃淫祠。
乃及佛寺。
诸臣佥曰。
佛之威力。
不同馀神。
康会感瑞。
大皇创寺。
今若轻毁。
恐贻后悔。
遣张昱诣寺诘会。
昱雅有才辩。
难问纵横。
会应机骋辞。
文理锋出。
自旦之夕。
昱不能屈。
昱还。
叹会才明。
非臣所测。
愿天鉴察之。
大集朝贤。
以车马迎会。
会既坐。
问曰。
佛教所明善恶报应。
何者是耶。
会对曰。
夫明主以孝慈训世。
则赤乌翔。
老人星见。
仁德育物。
则醴泉涌。
而嘉苗出。
善既有瑞。
恶亦如之。
易称积善馀庆。
诗咏求福不回。
虽儒典之格言。
即佛之明训。
曰若然。
则周孔已明。
何用佛教。
会曰。
周孔所言。
略示近迹。
至于释教。
则备极幽微。
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
修善则有天宫永乐。
举兹以明。
劝沮不亦大哉。
当时无以折其言。
虽闻正法。
而昏异之性不胜其虐。
后使宿卫兵入后宫治园。
于地中得一立金像。
高数尺。
使著不净处。
以秽汁灌之。
共诸群臣笑以为乐。
俄尔之间。
举身大肿。
阴处犹痛。
叫呼彻天。
太史占言。
犯大神所为。
即祈祀诸庙。
永不差愈。
采女先有奉法者。
因问讯云。
陛下就佛中求福不。
举头问曰。
佛神大耶。
采女云。
佛为大神。
心遂悟。
采女即迎像置殿上。
香汤洗数十过。
烧香忏悔。
叩头于枕。
自陈罪状。
有顷痛间。
遣使至寺请会说法。
会即随入。
见问罪福之由。
会为敷析。
辞甚精要。
欣然大悦。
因求看沙门戒。
会乃取本业百三十五愿。
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卧。
皆愿众生。
见慈愿广普。
益增善意。
即就会受五戒。
旬日疾瘳。
乃于会所住处。
更加修饰。
宣示宗室。
莫不必奉。
会在吴朝。
亟说正法。
性𠒋粗。
不及妙义。
唯叙报应近事。
以开其心。
会于建初寺
译出众经。
如阿难念弥陀经。
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等。
又小品及六度集杂譬喻等。
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等三经。
并制序。
至吴天纪四年四月
降晋。
九月
会遘疾而终。
乃晋武太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