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道安前秦 314 — 385
习凿齿 前秦 · 释道安
 押灰韵
《晋书》曰:道安曰:
猛虎当道食,不觉蚊虻来(○《御览》九百四十五。○逯案。习氏嘲道安曰:大鹏从南来。众鸟皆戢翼。何忽冻老鸱。腩腩低头食。则此乃道安答什。)
答郤超书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米千斛,弥觉有待之为烦(《世说·雅量篇》注作“愈觉”,《释藏辇》八,又百五。)
道行般若多罗蜜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
地合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
两忘玄莫,隤(一作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
夫永寿莫美乎上乾,而齐之殇子;
神伟莫美于凌虚,而同之涓滞;
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
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
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
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
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
名教远想者,智度之蘧庐也。
然存乎证者,莫不𪾸其生无而惶眩(一作“契其无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不忿其荡冥而诞诽。
道动必反,优劣致殊,眩诽不其宜乎!
不其宜乎!
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定,莫不以成,众行得字而智进,全名诸法参相成者,求之此列也。
且其经也,进咨第一义以为语端,退述权便以为谈首,行无细而不历,数无微而不极,言似烦而各有宗,义似重而各有主,琐见者庆其迩教而悦寤,宏哲者望其远标而绝目,陟者弥高而不能阶,涉者弥深而不能测,谋者虑不能规,寻者度不能尽,暨窈冥矣,真可谓大业渊薮,妙矣者哉!
然凡谕之者,考文以征其理者,昏其趣者也;
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
何则?
考文则同异每为辞,寻句则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卒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拟之义矣。
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
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故曰远离也。
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统鉴诸法,因后成用,药病双亡,谓之观也。
明此二行于三十万言,其如视诸掌乎!
颠沛造次,无起无此也。
佛泥洹后,外国高士,钞九十章,为道行品。
桓灵之世,朔佛斋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
然经既钞撮,合成章投,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
由是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
仕行耻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斥重省删,务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
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谶全本,其亦应然,何者?
钞经删削,所害必多。
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诫也。
安不量末学,庶几斯心,载咏载玩,未坠于地,检其所出,事本终始,犹令折伤玷缺,戢然无际,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
永谢先哲,所蒙多矣。
今集所见,为解句下,始况现首,终隐现尾,出经见异,铨其得否,举本证钞,敢增损也。
幸我同好,饰其瑕谪也(《释藏淡》一,又《迹》七。)
增一阿含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四阿含义同。
中阿含首已明其旨,不复重序也。
增一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
数终十,今加其一,故曰增一也。
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
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
外国岩岫之士,江海之人,于四阿含多咏味兹焉。
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兜祛勒国人也,龆龀出家,孰与广闻,诵二阿含,温故日新,周行诸国,无土不涉。
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
武威太守赵文业出焉,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亡;
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
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略、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
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须蜜僧伽罗刹传。
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
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
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
惧法留世久遗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诸经班班有其中者,今二阿含各为新录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见经寻之差易也。
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凡诸学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
而今已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
斯谆谆之诲,幸勿藐藐听也。
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
中本起康孟详出,出大爱道品,乃不知是禁经比丘尼法,堪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
此二经,有力道士乃能见当以著心焉,如其轻忽不以为意者,幸我同志鸣鼓攻之可也(《释藏形》一,又《迹》九。)
人本欲生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人本欲生经者,照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
本者,痴也。
欲者,爱也。
生者,生死也。
略举十二之三以为目也。
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绸缪于八缚者也。
十二因缘于九止,则第一人亦天也,四谛所鉴,鉴乎九止;
八解所正,正乎八邪。
邪正则无往而不恬,止鉴则无往而不愉。
无往而不愉,故能洞照傍通;
无往而不恬,故能神变应会。
神变应会,则不疾而速;
洞照傍通,则不言而化。
不言而化,故无弃人;
不疾而速,故无遗物。
物之不遗,人之不弃,斯禅智之由也。
故经曰:“道从禅智,得近泥洹”。
岂虚也哉?
诚近归之要也。
斯经似安世高译为晋言也,言古文悉,义妙理婉,睹其幽堂之美,阙庭之富者或寡矣。
安每览其文,欲疲不能。
所乐而现者,三观之妙也;
所思而存者,想灭之辞也。
敢以余暇,为之撮注,其义同而文别者,无所加训焉(《释藏祸》八,又《迹》六。)
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
佛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楗陀越土,甄陀罽贰王师焉。
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道地经》,其所集也。
又著此经,宪章世尊,自始道成迄于沦虚,行无巨细,必因事而演,游化夏坐,莫不曲备,虽普耀本行度世诸经载佛起居至谓为密,今揽斯经,所悟复多。
传其将终言: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诚不虚者。
立斯树下,手援其叶,而弃此身,使那罗延力大象之势,无能移余如毛发也。
正使就邪维者,当不憔此叶。
言然之后,便即立终,罽贰王自临而不能动,遂以巨絙象挽,未始能摇。
即就邪维,炎叶不伤,寻升兜术,与弥勒大士高谈彼宫,将补佛处贤劫第八。
建元二十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斋此经本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文业请令出焉。
佛念为译,慧嵩笔受,正值慕容作难于近郊,然译出不襄,余与法和对检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了也。
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一卷,伐鼓击柝之中,而出斯一百五卷,穷通不改其恬,讵非先师之故迹乎(《释藏宜》一,又《迹》十。)
阿毗昙八楗度论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
众祐有以见道果之至赜,拟性形容执乎真像,谓之大也。
有以道慧之至齐,观如司南察乎一相谓之法,故曰大法也。
中阿含世尊责优陀邪曰:“汝致诘阿毗昙乎”?
夫然,佛以身子五法为大阿毗昙也(戒定慧名,无漏也。)
佛般涅盘后,迦旃延(义第一也)以十二部经浩博难究,撰其大法为一部八楗度四十四品也。
其为经也,富莫上焉,邃莫加焉,要道无行而不由,可不谓之富乎?
至德无妙而不出,可不谓之邃乎?
富邃洽备,故能微显阐幽也。
其说智也周,其说根也密,其说禅也悉,其说道也具。
周则二八用各适时,密则二十迭为宾主,悉则味(一作昧)净遍游其门,具则利钝各别其所,以故为高座者所咨嗟,三藏者所鼓舞也。
其身毒来诸沙门,莫不祖述此经,宪章鞞婆沙,咏歌有余味者也。
然乃在大荒之外,葱岭之表,虽欲从之,末由见也。
建元十九年罽宾沙门僧伽禘婆,诵此经甚利,来诣长安比丘释法和请令出之。
佛念译传,慧力僧茂笔受,和理其旨归,自四月三(一作二)十日出,至十月二十三日乃讫。
其日检校译人,颇杂义辞,龙蛇同渊,金鍮共肆者,彬彬如也。
抚然恨之,余亦深谓不可,遂令更出,夙夜匪懈,四十六日而得尽定,损可损者四卷焉。
至于事须悬解起尽之处,皆为细其下。
梵本十五千七十二首庐(四十八万二千五一作三百四言。)
秦言十九万五千二百五十言,其人忘因缘一品,云言数可与十门等也。
周览斯经,有硕人所尚者三焉:以高座者尚其博,以尽漏者尚其要,以研机者尚其密。
密者,龙象翘鼻,鸣不造耳,非人中之至恬,其孰能与于此也?
要者八忍九断,巨细毕载,非人中之至练,其孰能致于此也?
博者众微众妙,六八曲备,非人中之至懿,其孰能综于此也?
其将来诸学者游盘于其中,何求而不得乎(《释藏》一,又《迹》十。)
安般注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安般者,出入也。
道之所寄,无往不因;
德之所寓,无往不托。
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
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
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
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
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
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
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
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
彼我双废者,守于唯守也。
故修行经以斯二法而成寂,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辩者也。
夫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有何难也?
安般居十念一,于五根则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属唯念品也。
昔汉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闻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此经其所译也。
兹乃趣道之要径,何莫由斯道也?
魏初康会为之注义,义或隐而未显者,安窃不自量,敢因前人,为解其下,庶欲蚊翮以助随蓝,雾润以增巨壑也(《释藏迹》六。)
阴持入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阴持入者,世之深病也:驰骋人心,变德成狂,耳聋口爽,耽醉荣宠,抱痴投冥,酸号三趣。
其为病也,犹癞疾焉,入骨彻髓,良医拱手;
犹蹎蹶焉,来则冥然,莫有所识。
大圣悼兹,痛心内发,忘身安赴涂炭,含厚德忍舞击,观罗密于重云,止罝网于八极,洪痴不得振其翼,巨爱不得逞其足。
采善心于毫芒,拔凶顽于虎口。
以大寂为至乐,五音不能聋其耳矣;
以无为为滋味,五味不能爽其口矣。
曜形浊世,拯擢难计。
陟降教终,潜沦无名。
诸无著等,寻各腾逝。
大弟子众,深惧妙法混然废没,于是令迦叶集结阿难所传,凡三藏焉,该罗幽廓,难度难测也。
世雄授药必因本病,病不能均,是故众经相待乃备,非彦非圣,罔能综练。
自兹以后,神通高士,各为训释。
或揽撰诸经以为行式。
譬璎玑欤?
择彼珠珍,以色相发,佩之冠之,为光为饰。
喻绘事欤?
调别众彩,以图晖列。
诸明睿者,所撰亦然,此经则是其数也。
有舍家开士,出自安息字世高,大慈流洽,播化斯士,译梵为晋,微显阐幽,其所敷宣,专务禅观,醇玄道数,深矣远矣,是经其所出也。
阴入之弊,人莫知苦,是故先圣照以止观,阴结日损,成泥洹品,自非知机,其孰能与于此乎?
从首至于九绝,都是四十五药也。
以慧断知入三部者,成四谛也。
十二因缘讫净法部者,成四信也。
其为行也,唯神矣,故不言而成;
唯妙矣,故不行而至。
统斯行者,则明白四达,立根得眼,成十力子,绍胄法王,奋泽大千。
若取证则拔三结,住寿成道,径至应真,此乃大乘之舟揖,泥洹之关路。
于斯晋土,禅观弛废,学徒虽兴,蔑有尽漏。
何者?
禅思守玄,练微入寂,在取何道,犹觇于掌,堕替斯要,而悕见证,不亦难乎?
安未近积罪,生逢百罹,戎狄孔棘,世乏圣导。
潜遁晋山,孤居离众,幽处穷壑。
窃览篇目,浅识独见,滞而不达,夙宵抱疑,咨诹靡质。
太阳比丘竺法济,并州道人支昙讲,陟阻冒寇,重茧远集。
此二学士高明博通,诲而不倦者也。
遂与析盘畅碍,造兹注解。
世不值佛,又处边国,音殊俗异,规矩不同,又以愚量圣,难以逮也。
冀未践绪者,少有微补,非敢自必,析究经旨(《释藏迹》六。)
了本生死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四信妙舆者,众祐之宝轩也。
以运连缚倒见众生。
凡在三界,罔弗冠痴佩婴,舞生死而趋阴堂,揖让色味,骖惑载疑,驱驰九止者也。
既则狎贤侮圣,从其奸慝,贪剑恚戚,枭截玄路,群诽上要,殃祸备尝矣。
世雄顾悯,深图变谋,法旌曜于重霓,道鼓震于雷吼,寂干障乎八纮,慧戈陷乎三有,于是破痴冠,决婴佩,升信车,入谛轨,则因缘息成四喜矣,故曰了本生死也。
了犹解也,本则痴也,顽也。
如来指举一隅,身子伸敷高旨,引兴幽赞,美矣,盛矣。
夫计身有命,则随缘缚,谤佛毁信,若弥纶于幽室矣。
夫解空无命,则成四谛,照然立信,若日殿之丽乾矣。
斯乃五十六药之崇基。
渊乎!
盖众行之宗也。
开微成务,孰先者乎?
佛始得道,隆建大哀,此经则十六之一也。
其在天竺三藏圣师莫不以为教首而研几也。
汉之季世,此经始降兹士,雅邃奥邈,少达旨归者也。
魏代之初,有高士河南支恭明为作注解,探玄畅滞,真可谓入室者矣。
俊哲先人足以折中也。
然童蒙之伦,犹有未悟。
故仍前迹,附释未训,苟非穿凿以紫乱朱也。
傥孤居始进者,可以辨惑焉(《释藏迹》方。)
十二门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十二门者,要定之目号,六双之关径也。
定有三义焉,禅也、等也、空也。
用疗三毒,绸缪重病,婴斯幽厄,其日深矣。
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花殿,嬉乐自娱,莫知为苦,尝酸速祸,困惫五道,夫唯正觉乃识其谬耳。
哀倒县之苦,伤蓬流之痛,为设方便,防萌塞渐,辟兹慧定,令自浣涤,挫锐解纷,返神玄路,苟非至德,其道不凝也。
夫邪僻之心,必有微著,是故禅法,以四为差焉。
贪淫囹者,荒色悖蒸,不别尊卑,浑心耽缅,习以成狂,亡国倾身,莫不由之。
虚迷空醉,不知为幻,故以死尸散落自悟,渐断微想,以至于寂,味乎无味,故曰四禅也。
瞋恚圄者,争纤芥之虚声,结沥血之重咎,恩亲绝于快心,交友腐于纵忿,含怒彻髓,不悛灭族。
圣人见强梁者不得其死,故训之以等,丹心雠亲,至柔其志,受垢含苦,治之未乱,淳德邃厚,兕不措角,况人害乎?
故曰四等也。
愚痴城者,诽古圣,谤真谤,慢二亲,轻师傅,斯病尤重矣。
以慧探本,知从痴爱,分别未流,了之为惑,练心攘慝,狂病瘳矣,故曰四空也。
行者挹禅海之深醴,溉昏迷之盛火,激空净之渊流,荡痴尘之秽垢,则皎然成大素矣。
行斯三者,则知所以宰身也。
所以宰身者,则知所以安神也。
所以安神者,则知所以度人也。
然则经无巨细,出自佛口,神心所制,言为世宝。
慧日既没,三界丧目,经藏虽存,渊玄难测,自非至精,孰达其微?
于是诸开士应真,各为训解,释其幽赜,辩其差贯,则烂然易见矣。
穷神知化,何复加乎?
从十二门己后,则是训传也。
凡学者行十二门,却尽神足,灭外止粗,谓之成五道也。
三向诸根,进消内结,谓尽诸漏也。
殆入尽漏,名不退转。
诸佛嘉叹,记其成号。
深不可测,独见晓焉,神不可量,独见精焉。
陵云轻举,净光烛幽,移海飞岳,风出电入,浅者如是,况成佛乎?
是乃三乘之大路,何莫由斯定也。
自始发迹,逮于无漏,靡不周而复始。
习兹定也,行者欲崇德广业,而不进斯法者,其犹无柯而求伐,不饭而求饱,难以获矣。
醒悟之士,得闻要定,不亦妙乎?
安宿不敏,生值佛后,又处异国,楷范多阙,仰希古烈,滞而未究,寤寐忧悸,有若疾首。
每惜兹邦禅业替废,敢作注于句末。
虽未足光融圣典,且发蒙者傥易览焉。
安世高善开禅数,斯经似其所出,故录之于末(《释藏迹》六。)
大十二门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淫义存乎解色,不系防闲也;
有绝存乎解形,不系念空也。
色解则冶容不能转,形解则无色不能滞。
不转者,虽天魔玉颜,窈窕艳姿,莫足倾之,之谓固也。
不滞者,虽游空无识,泊然永寿,莫足碍之,之谓真也。
何者?
执古以御有,心妙以了色,虽群居犹刍灵,泥洹犹如幻,岂多制形而重无色哉!
是故圣人以四禅防淫,淫无遗焉;
以四空灭有,有无现焉。
淫有之息,要在明乎万形之未始有,百化犹逆旅也。
怨憾之兴,兴于此彼。
此彼既兴,遂成仇敌,仇敌适成,勃然赫怒。
赫怒已发,无所不至。
至不可至,神幽想狱,乃毒乃辛,欣之甘之。
是以如来训之以等,等所难等,何往不等?
等心既富,怨本息矣,岂非为之乎未有,图难于其易者乎?
夫然,则三事凶耽,废然息矣;
十二重关,廓然辟矣。
根立而道生,觉立而道成,莫不由十二门。
立乎定根以逆道休也。
大人挥变,荣光四塞,弹撇安明,吹沫千万,默动异刹,必先正受。
明乎匪禅,无以统乎无方而不留;
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
禅定不愆,于神变乎何有也!
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此经世高所出也,辞旨雅密,正而不艳,比诸禅经,最为精悉。
案经后记云:“嘉禾七年建邺司隶舍写”。
缄在箧匮,向二百年矣。
冥然不行,无闻名者。
比丘竺道护于东垣界贤者经中得之,送诣濩泽,乃得流布。
得经之后,俄而其家遇火,护若不睹,为灰炭矣,自然将丧斯禅也,后死者不得与闻此经也。
此经也,八音所诲,四道作□,训约无乏,文重无简矣。
精义入神,何以上乎!
前世又为悬解,一家之传,故筌而次之。
然世高出经贵本不饰,天竺古文文通尚质,仓卒寻之,时有不达。
今为略注,继前人之末,非敢乱朱,冀有以寤焉(《释藏迹》六)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
其本俱出于阗国持来,其年相去无几。
光赞,于阗沙门祇多罗以泰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
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
先光赞来四年,后光赞出九年也。
放光,于阗沙门无义罗执梵、竺叔为译,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遗,于天竺辞及腾每大简焉。
光赞,护公执梵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
每至事首,辄多不便,诸反覆相明又不显约也。
考其所出,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
斯经既残不具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
中山和上遣人于仓垣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及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
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昔在赵魏并得其第一品,知有兹经而求之不得。
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
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
寻之玩之,欣有所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
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
正者等也,不二入也。
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
故其为经也,以如为首,以法身为宗也。
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
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
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
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
由是其经万行两废,触章辄无也。
何者?
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
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
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辙者也;
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
高谈其辙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
其所以指南,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贡高,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者也。
宜精理其辙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
何者?
诸五阴至萨云若,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也。
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
可道,故后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己也。
常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
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
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释藏迹》七。)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昔在汉阴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篇。
及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
然每至滞句,首尾隐没,释卷深思,恨不见护公叉罗等。
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梵天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卢,首卢三十二字,梵数经法也。
即审数之,就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案,此数不合,当有脱误。)
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检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
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
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
其一纸二纸异者,出别为一卷,合五卷也。
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梵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梵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己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俗有易(案此二语有脱字。)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乎?
正当以不闻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匠之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梵本难系者也;
叉罗支越斫凿之巧者也,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矣。
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书》为质朴,而删令合今,则马、郑所深恨者也。
近出此撮,欲使不杂,推经言旨,唯惧失实也。
其有方言古辞,自为解其下也。
于常首尾相违句不通者,则冥如合符,厌如复析,乃见前人之深谬,欣通外域之嘉会也。
于九十章,荡然无措疑处,毫芒之间,泯然无微疹,已矣乎(《释藏迹》八。)
道地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道地者,应真之玄堂,升仙之奥室也。
无本之城,杳然难陟矣。
无为之墙,邈然难逾矣,微门妙闼少窥其庭者也。
盖为器也犹海与?
行者日酌之而不竭,返精者无数而不满。
其为像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辩之者几矣;
恍忽无行,求矣漭乎其难测。
圣人有以见因华可以成实,睹末可以达本,乃为布不言之教,陈无辙之轨,阐止启观,戒成定谛。
髦彦六双率由斯路,归精谷神于乎羡矣。
夫地也者,包润施毓,稼穑以成,镠镣琼琛,罔弗以载,有喻止观,莫近于此,故曰道地也。
昔在众祐,三达遐鉴,八音四辩,赫奕敷化,识病而疗,声典难算。
至如来善逝而大训绝,五百无著迁而灵教乖,于是有三藏沙门,厥名众护,仰雅诸行,布在群籍,俯悯发进,不能悉洽,粗述众经,撰要约行,目其次序以为一部二十七章。
其于行也,要犹人首与?
可终身戴,不可须臾下。
犹气息与?
可终身通,不可须臾闭。
息闭则命殒,首下则身殪。
若行者暂去斯法,奸宄之慝入矣。
有开士世高者,安息元子也。
禅国高让,纳万乘位,克明俊德,改容修道,越境流化,爰适此邦。
其所传训,渊微优邃。
又析护所集者七章,译为汉文,音近雅质,敦兮若朴,或变质从文,或因质不饰。
皇矣世高审得厥旨。
夫绝爱原,灭荣冀,息驰骋,莫先于止;
了痴惑,达九道,见身幻,莫首于观;
大圣以是达五根,登无漏,扬美化,易顽俗,莫先于正。
靡不由兹也。
真可谓盛德大业,至矣哉!
行自五阴尽于成坏,则是苦谛漏尽之迹也。
神足章者,则是禅思五通之要也。
五十五观者,则是四非常度三结之本也。
人之处世,矇昧未祛,熙熙甘色,如飨大牢。
由处秽海,幽厄九月
既生迍邅,罹遘百凶,寻旋老死,婴苦万端,漂溺五流,莫能自返。
圣人深见,以为苦证,游神八路,长陟永安。
专精稽古,则佚乐若此;
关情纵欲,则酸毒如彼,二道显著,宜顺所从。
石以淬璧,剥坚截刚,素质精深,五色炳灿。
由是论之,可不勉哉!
子生不辰,值皇网纽绝,𤞤狁猾夏,山左荡没,避难濩泽,师殒友析,周爰咨谋,顾靡所询。
雁门沙门支昙讲、邺都沙门竺僧辅,此二仁才,聪明有融,信而好古,冒险远至,得与酬酢,寻章察句,造此训传,希权与进者暂可微寤,蚊蚋奋翼以助随岚,蚁垄增封嵩岳之顶,岂其能益于高猛哉!
探赜奥邈,唯八辈难之,况末学小子,庶几兹哉!
天竺圣邦,道岨辽远,幽见硕儒,少来周化。
先哲既逝,来圣未至,进退狼跋,咨嗟涕洟。
故作章句,伸已丹赤,冀诸神通照我颙颙,必枉灵趾烛谬正阙也(《释藏迹》十。)
十法句义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有欲之激,百转千化,摇荡成教,亦何得一端乎?
是故正觉因心所迁,即名为经。
邪止名正,乱止名定,方圆随器,合散从俗。
随器故因质而立名,从俗故缘对而授药。
立名无常名,则神道矣;
授药无常药,则感而通故矣;
即已不器,又通其故,则诸行泛然,因法而结也。
二三至十,在乎其人,病有众寡,以人为目耳,譬药分剂,有单有复,诊脉视色,投药缘疾,法参相成,不其然乎?
自佛即幽,阿难所传,分为三藏,纂乎前绪,部别诸经。
小乘则为《阿含》,四行中《阿含》者,数之藏府也;
《阿毗昙》者,数之苑薮也。
其在赤泽,硕儒通人,不学《阿毗昙》者,盖阙如也。
夫造舟而济者,其体也安;
粹数而立者,其业也美。
是故般若启卷,必数了诸法。
卒数以成经,斯乃众经之喉襟,为道之枢极也,可不务乎!
可不务乎!
于戏!
前徒不忘玄数者,鹙鹭子也。
于兹继武,有自来矣。
笃斯业者,或不成也。
爰晋土者,世高其俊也。
伟哉数学,渊源流,抱德惠和,播馨此域,安虽希高迹,末由也已。
然旋焉周焉,臧焉修焉,未坠地也。
并一不惑以成积习,移志,蹈远,移质缘以高尚,欲疲不能也。
人亦有言曰:圣人也者,人情之积也。
圣由积靡炉锤之间,恶可己乎?
经之大例,皆异说同行。
异说者,明夫一行之归致;
同行者,其要不可相无,则行必俱行。
全其归致,则同处而不新。
不新故顿至而不惑,俱行故丛萃而不迷也。
所谓知异知同,是乃大通
既同既异,是谓大备也。
以此察之,义焉廋哉!
义焉廋哉!
夫玄览莫美乎同异,而得其门者或寡矣;
明白莫过乎辩数,而入其室者鲜矣。
昔严调撰《十慧章句》,康僧会集《六度要目》,每寻其迹,欣有寤焉。
然犹有阙文行未录者,今钞而第之,名曰《十法句义》。
若其常行之注解,若昔未集之贻后,同我之伦,傥可察焉(《释藏迹》十。)
鞞婆沙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阿难所出十二部经,于九十日中佛意三昧之所传也。
其后别其径至小乘法,为《四阿含》,阿难之功于斯而已。
迦旃延子撮其要行,引经训释,为《阿毗昙》四十四品,要约婉显,外国重之。
优波离裁之所由为《毗尼》,与《阿毗昙》、《四阿含》并为三藏
身毒甚珍,未坠于地也。
其后《昙摩多罗刹集修行》,亦大行于世也。
又有三罗汉,一名尸陀盘尼,二名悉达,三名鞞罗尼,撰鞞婆沙,广引圣证,言辄据古释《阿毗昙》焉,其所引据,皆是大士真人佛印印者也。
悉达迷而近烦,鞞罗要而近略,尸陀最折中焉。
其在身毒,登无畏座,僧中唱言,何莫由斯道也!
其经犹大海与?
深广浩汗,千宝出焉;
犹昆岳与?
蒐峨幽蔼,百珍之薮,资生之徒,于焉斯在。
兹经如是,何求而不有乎?
秘书郎赵政文业者,好古索隐之士也,常闻外国尤重此经,思存想见,然乃在昆岳之右艽野之西,眇尔绝域,末由也已。
建元十九年罽宾沙门僧伽跋证讽诵此经四十二处,是尸陀盘尼所撰者也,来至长安,赵郎饥虚在往求出焉。
其国沙门昙无难提笔受为梵文,弗图罗刹译传,敏智笔受,为此秦言,赵郎正义起尽,自四月出至八月二十九日乃讫,梵本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二首卢,长五字也,凡三十七万六千六十四言也。
秦语为十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五字。
经本甚多,其人忘失,唯四十事是释《阿毗昙》十门之本,而分十五事为小品回著前,以二十五事为大品而著后,此大小二品,全无所损。
其后二处是忘失之遗者,令第而次之。
赵郎谓译人曰:“《尔雅》有‘释故’‘释言’者,明古今不同也。
昔来出经者,多嫌梵言方质,而改适今俗,此所不取也。
何者?
传梵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嫌文质?
文质是时,幸勿易之。
经之巧质,有自来矣,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
众咸称善,斯真实言也。
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
余欣秦土忽有此经,挈海移岳,奄在兹域,载玩载咏,欲疲不能,遂佐对校,一月四日,然后乃知大方之家富,昔见之至狭也。
恨八九之年方窥其牖耳。
愿欲求如意珠者,必牢装强伴,勿令不周沧海之实者也(《释藏迹》十)
比丘大戒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
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
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
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
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
具此三者,于取道乎何有也?
夫然,用之有次,在家出家,莫不始戒以为基址也。
何者?
戒虽检形,形乃百行舟舆也,须臾不矜不庄,则伤戒之心入矣。
伤戒之心入,而后欲求不入三恶道,未所前闻也。
故如来举为三藏之首也。
外国重律,每寺立持律,日月相率说戒,说戒之日,终夜达晓,讽乎切教,以相维摄,犯律必弹,如鹰隼之逐鸟雀也。
大法东流,其日未远,我之诸师,始秦受戒,又乏译人,考校者鲜,先人所传,相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
余昔在邺,少习其事,未及检戒,遂遇世乱,每以怏怏不尽于此。
至岁在鹑火,自襄阳至关右,见外国道人昙摩侍讽《阿毗昙》,于律特善,遂令凉州沙门竺佛念写其梵文,道贤为译,慧常笔受,径夏渐冬,其文乃讫。
考前常行世戒,其谬多矣,或殊失旨,或粗举意。
昔从武遂法潜得一部戒,其言烦直,意常恨之。
而今侍戒规矩与同,犹如合符,出门应辙也,然后乃知淡乎无味,乃真道味也。
而嫌其丁宁,文多及复称,即命慧常,令斥重去复。
常乃避席谓:“大不宜尔!
戒犹礼也,礼执而不诵,重先制也,慎举止也。
戒乃径广长舌相三达心制,八辈圣士珍之宝之,师师相付,一言乖本,有逐无赦。
外国持律其事实尔。
此土《尚书》,及与《河》《洛》,其文朴质,无敢措手,明只先王之法言而慎神命也,何至佛戒,圣贤所贵,而可改之以从方言乎?
恐失四依不严之教也。
与其巧便,宁守雅正。
译梵为秦,东教之士,犹惑非之,愿不刊削,以从饰也”。
众咸称善。
于是案梵文书,唯有言倒时从顺耳,前出戒十三事中,起室与檀越议,三十事中至大姓家及绮红锦绣衣及七因缘法,如斯之比,失旨多矣。
将来学者,审欲求先圣雅言者,宜详揽焉。
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蒲萄酒之被水者也。
外国云戒有七篇,而前出戒皆八篇。
今戒七悔过,后曰尸叉罽赖尼,尸叉罽赖尼有百七事明也。
如斯则七篇矣。
又侍尸叉罽赖尼有百一十事,余嫌其多。
侍曰:“我持律许口受,十事一记,无长也”。
寻僧纯在丘慈国佛陀舌弥许得比丘尼大戒来,出之正与侍同,百有一十尔,乃知其审不多也。
然则比丘戒不止二百五十,阿夷戒不止五百也(《释藏》百一)”。
疑经录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外国僧法学皆跪而口受,同师所受若二十转以授后学,若有一字异者,共相推校,得便摈之,僧法无纵也。
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标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
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
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
安敢预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
今列意谓非佛经者如左,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倍焉(《释藏迹》五。)
注经及杂经志录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日月丽天,众星助耀;
雨从云降,滮池佐润,由是丰泽洪沾,大明焕赫也,而犹有焦火于云夜,抱瓮汉阴者,时有所不足也。
佛之著教,真人发起,大行于外国,有自来矣。
延及此土,当汉之末世,晋之盛德也。
然方言殊音,文质从异,译梵为晋,出非一人。
或善梵而质晋,或善晋而未备梵,众经浩然,难以折中。
窃不自量,敢预僧数。
佐化之名,何得素餐终日乎?
辄以洒埽之余暇,注众经如左,非敢自必必值圣心,庶望考文时有合义,愿将来善知识不咎其默守,冀抱瓮燋火,谠有微益。
《光赞折中解》一卷,《光赞钞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者,分别尽漏,而不证八地也。
源流浩汗,厥义幽邃,非彼草次可见宗庙之义也,安为《折疑准》一卷,《折疑略》一卷,起《尽解》一卷。
《道行品》者,般若钞也。
佛去世后,外国高明者撰也。
辞句质复,首尾互隐,为《集异注》一卷。
《大小十二门》者,禅思之奥府也。
为各作注,大作注十二门卷,《小十二门》一卷。
了本生死者,四谛四信之玄薮也。
为《注》一卷。
《密迹金刚经》、《持心梵天经》,此二经者,护公所出也。
多有隐义,为作《甄解》一卷。
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者,大乘之妙目也。
为《解》一卷。
《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
为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多念之要药也。
为《解》一卷。
阴持入者,世高所出残经也。
渊流美妙,至道直径也。
为《注》二卷。
《大道地》者,修行钞也,外国所钞。
为《注》一卷。
众经众行,或有未曾共知者,安集之为《十法句义》一卷,连杂解共卷。
义指者,外国沙门于此土所传义也。
云诸部训异,欲广来学视听也,增之为《注》一卷。
九十八结者,《阿毗昙》之要义。
为《解》一卷,连约通解共卷。
又为《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诸天,混然淆杂,安为录一卷。
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已来,迄今晋宁康二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
《答沙汰难》二卷,《答法将难》一卷,《西域志》一卷(《释藏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