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慧因隋末唐初 539 — 62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
太常宝之后。
祖朴散骑常侍
元显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材。
世济其美。
年十二。
开善寺慧熙法师出家。
年十五。
建初寺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
其名誉已被远近。
然心慕禅悦。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请授观法。
又造长干辨法师禀三论。
久之辨遁世远引。
悉以其徒三百馀人委之开导。
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如坐亡。
但其肢体柔温如故。
经七日而后苏。
其徒请问所以。
徐曰。
试看箱内有何物。
侍者随言看之。
得帛两束。
曰此衬遗耳。
谓始使者引部从丝竹相迎曰。
请法师
继而见有衮冕者肃入曰。
阎罗王也。
即堂上坐夏讲大品般若。
每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意已经三月矣。
乃复仅尔耶。
噫非妄想颠倒何如。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尤归敬。
隋仁寿三年
诏补禅定寺知事上座
频开三论。
并制疏文。
入国朝。
举十六德纲记僧务。
居其一焉。
京寺故崇菩萨戒。
后进具戒者。
其羯磨法无不依。
左仆射萧瑀刑部尚书沈叔安并钦仰奉承。
于兹二纪。
贞观元年二月十三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有九。
先是戒弟子法仁。
使如法住无令一生空过。
至后夜分整容正坐。
众闻异香满室而已。
及道俗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音。
遂塔而树铭焉。
其文则萧钧所作也。
仁亦勤学有名。
释慧因
俗姓于氏
吴郡海盐人也。
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散骑常侍
元显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世济其美。
禀灵温𥙿清鉴俭通。
徽音深靡缁素钦属。
十二出家。
开善寺慧熙法师
志学之年。
听建初琼法师成实。
曾未具戒便齐入室。
慧声广被道众相推。
而欣味静心未指章句。
乃诣钟山慧晓智瓘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道思逾肃。
师袭宏略曲尽幽微。
而悟言神解独酌标致。
又造长干辩法师
禀学三论。
穷实相之微言。
弘满字之幽旨。
写水一器。
青更逾蓝。
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忽感幽使。
云王请法师
部从相諠丝竹交响。
当即气同舍寿。
体如平日。
时经七夕若起深定。
学徒问乃云。
试看箱内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妄想颠倒知何不为。
吾被阎罗王召。
夏坐讲大品般若。
于冥道中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五苦次第。
非夫慈该幽显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祈神游异域。
陈仆射徐陵
高才通学。
尚书毛喜
探幽洞微。
时号知仁。
咸归导首。
隋仁寿三年禅定寺
搜扬宇内远招名德。
因是法门龙象乃应斯会。
既德隆物议大众宗归。
遂奉为知事上座
训肃禅学柔顺诱附。
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同思启旦。
又寺初胜集四海一期。
名德相亚通济斯美。
又寔兼之矣。
频讲三论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学者高奉。
大唐弘运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当其一焉。
以身御法不令而行。
让以得之屈己成务。
故京寺宿望心敬遵承。
咸崇菩萨戒师。
后进具戒者。
无不依而羯磨。
左仆射萧瑀
器局贞亮玄风凝远。
刑部尚书沈叔安
温彝弘雅达信通神。
并崇仰钦承于兹二纪。
定慧两明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莫测其位。
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未终初夜告弟子法仁曰。
各如法住。
善修三业无令一生空过。
当顺佛语勿变服扬哀。
随吾丧后事不可矣。
乃整容如常。
潜思入定于后夜分正坐而终。
咸闻异香满室。
遂迁坐于南山至相寺
于时攀辕扶毂。
道俗千馀送至城南。
又闻天乐鸣空。
弟子等为建支提塼塔。
勒铭封树。
兰陵萧钧掣文。
仁是乡人少所供奉。
清净身心修行念定。
卑弱著性有名门学。
姓于
吴郡海盐人。
太常宝之后胤。
祖朴。
散骑常侍
元显
中书舍人
并硕学英才。
禀灵温裕。
十二出家。
琼法师授成实。
曾未具戒。
便齐入室。
乃诣钟山慧晓智璀二禅师
请授调心观法。
定水既清。
道思逾肃。
又造长干辨法师
禀学三论。
穷寔相微言。
辨后归静山林。
便以学徒相委。
受业弟子五百馀人。
踵武传灯。
将三十载。
陈太建八年
安居之始。
忽感幽使云。
请法师
部从相諠。
丝竹交响。
当即气舍。
时经七夕
若起深定。
学徒问。
乃云试看箱内。
见有何物。
寻检有绢两束。
曰。
此为䞋遗耳。
重问其故。
曰吾被阎罗王召夏坐。
讲大品般若于寔道中。
谓经三月。
又见地狱众相。
五苦次第。
悲夫慈该幽显。
行极感通。
岂能赴彼冥圻。
神游异域。
隋仁寿三年
禅定寺
搜扬寓内。
远招名德。
遂奉知事上座
频讲三论。
并制文疏。
要约标控。
学者高举。
大唐弘运。
重兴佛日。
举十大德。
当其一焉。
定慧两明。
空有兼照。
弘法四代。
常显一乘。
而莫竞物情。
喜怒无色。
故游其道者
莫测其位。
贞观元年二月十二日
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有九。
僧善隋 ? — 605年3月11日
僧善
姓席氏
绛郡正平人
童少出家。
便从定业。
汲郡林落泉方公齐名。
各聚其类。
依岩服道。
往还骆驿白鹿太行抱犊林虑等山。
振名四远归宗殷满。
有弟子僧袭者。
悯斯汾曲往延通化
以山众常业恐有乖离。
虽经频请曾未之许。
袭曰。
前后邀迎三十馀度。
元元之情情无已已。
磨踵有尽誓心难舍。
乃从焉。
居住马头山中大行禅道。
蒲虞晋绛荷襆相諠。
众聚繁多遂分为四部。
即东西二林杯盘大黄等处是也。
皆零房别室星散林岩。
宴坐所指十一切入而为标据。
徒属五百肃然静谧。
仁寿之岁其道弥隆。
及疾笃将极。
告弟子曰。
吾患腹中冷结者。
昔在少年。
山居服业。
粮粒既断。
懒往追求。
啖小石子用充日给。
因觉为病耳。
死后可破肠看之。
果如所言。
又累曰。
各勤修业不劳化俗。
癈尔正务。
若吾终后不须焚燎外损物命。
可坐于瓮中埋之。
大业初年三月十一日
加坐如生。
卒于大黄岩中。
道俗依言而殡。
僧袭本住绛州
结心定业。
承习善公不亏其化。
晚住晋州宝严寺
充僧直岁。
监当稻田。
见杀水陆诸虫不胜其酷。
因掷弃公名追崇故业。
师终日他行不在。
借访时人又并终没。
遂赍诸供度就山设会。
悲恸先迹顾奉无由。
寻其遗骸莫知所在。
忽闻爆声振裂。
响发林谷。
见地分涌瓮出于外。
骸骨如雪唯舌存焉。
红赤鲜映逾于生日。
因取骨舌两以为塔。
袭以贞观十五年正月九日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有四。
临终神思安隐称念而逝。
晋州西小榆山沙门僧集者。
苦节山林聚徒禅业。
养蛇畜鼠。
驯附可以手持。
常现左右驱逐不去。
有俗人来辄便自隐。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房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刘武周隋末唐初 ? — 6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武周 天兴 617年三月—620年四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2 【介绍】: 河间景城人,迁居马邑
马邑鹰扬府校尉
炀帝大业十三年与同郡张万岁等杀太守王仁恭,聚兵万余人,自称太守
依附突厥,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郡,受封为定杨可汗,自称帝,年号天兴。
唐高祖武德二年突厥连胜唐军,攻取太原晋州浍州
次年李世民所败,逃投突厥
后拟从突厥逃归马邑,事泄被杀。
释昙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材器宏伟。
故凡智度唯识摄大乘性相之旨罔弗淹练。
苟负笈踵门者。
皆充然有所得。
而悦服不已。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晋州
而置塔于州之法吼寺。
得胜地也。
释昙遂
雍州人
初学大论。
后味唯识。
研精摄论选其幽理。
每言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难息。
故得名称高远。
有通美焉。
然复慎守根门勤修戒检。
住真寂寺掩关励业。
仁寿中年
下敕送舍利于晋州法吼寺。
初停公馆。
放大光明照精舍门朗如金色。
又放黄白二光。
从道场出。
久久乃灭。
又从舍利舆所。
至于塔基。
而放瑞光。
三道虹飞色如朝霞耿然空望。
下塔之内又放光明。
隐显时现。
大都为言七日之内。
瑞灵杂沓相仍不绝。
还京服业。
迄于唐运。
八十馀卒矣。
陈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猗氏人
性质直恭谨。
北周时杨坚僚属,典家事,为所信重。
北齐晋州
齐师盛,欲出战,固止不得,乃捉马鞚。
怒,拔刀斫其额,血流而辞气不挠。
感而谢之,厚加礼敬。
及入,拜给事黄门侍郎,每典机密
封魏城县男,终太府卿
陆彦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魏郡临漳人,字云房
陆卬弟。
好学能文。
初仕北魏襄城王元旭引为参军事
北齐时,历中书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以审慎受信用。
齐亡,入北周,转少纳言
,拜尚书左丞,转吏部侍郎
后出为汾州刺史,卒于任。
与兄友悌孝义,时人称之。
仲孝俊
全隋文·卷二十八
孝俊济州人,为汝南郡主簿,举秀才,除晋州司法
僧道逊隋至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
夙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为宗极。
弟道谦。
俱为昙延法师弟子。
晚住蒲州仁寿寺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自蕃。
王府宰台省
群僚并迂驾造展咨谒馀训或匇遽。
不遇者心怀愧悚如有所负
以德自持等视贵贱虽复往来曾不将迎大业之乱。
道关抵京夜息逆旅中。
其家五男子皆群盗所乘马殊壮。
谋窃之。
见马傍有十丈夫状雄伟。
擐甲执兵怒立。
盗因却走。
徐察之无有也。
复进而所见如初。
至四五乃已。
盗惧明日遂以其情白求忏悔。
国朝起义。
而蒲未拔寺僧有素如无礼于者。
尤欲以城叛。
既而城拔被执。
将戮以徇。
涕泣请于执事曰。
此僧之过。
寔由教导不至而然耳。
幸以戮
执事悯其诚而释之。
贞观中
或请讲涅槃固辞。
固以请。
曰。
非敢辞也。
吾恐不终此席耳。
且复相烦往王城谷当为讲之。
明日至谷中升座。
道俗齐集。
遽曰。
世界法尔。
不久当终敢辞大众云。
何偈后请寄来生遂释题至偈。
而疾作经三日乃卒于山谷中。
寿七十五。
陈尸之次夕。
有异华绕出其地。
茎长一二尺许。
鲜荣方色如款冬。
而形相远不类。
或折置瓶中。
经年犹自若。
晋州一士人性好猎。
尝识闻逊之亡奇瑞如此。
乃诣其地而哭以悔过。
顷之亦得华如前者。
长尺许。
道谦学禀十地有闻关表。
旋以所住仁寿路当要冲。
劳于酬应。
去而游历山水。
爱王城谷之胜而栖止焉。
贞观元年卒。
寿六十七。
哭之不胜哀。
子道基阇维收骨。
起塔树碑。
颂德沙门行友文。
释道逊
姓张氏
河东虞乡人也。
神气高邈器度虚简。
善通机会鉴达治方。
子史流略尝颇游处。
护法御众诚其本据。
大通群籍。
偏以涅槃摄论。
为栖神之宅也。
与弟道谦发蒙相化。
俱趣昙延法师
正法城堑道俗宗归。
观属天伦可为法嗣。
乃度为弟子。
荷担陪随。
游栖宫阙讲悟谈述。
皆簉下筵欣叙玄奥。
每思击节。
故听涉乃多而特览其纲要。
登预讲释屡结炎凉。
三晋英髦望风腾集。
晚住蒲州仁寿寺
聚徒御化树业当衢。
然以地居方会。
宾旅凑从季俗情多纵凡度。
既行向背憎爱由生。
道会晋川
行光河表。
日延主客资给法财。
皆委僧储通济成轨
或有所匮者。
便课力经。
始周告有缘。
德洽民庶。
为无不遂。
所以方远传誉更振由来。
自蕃王府宰台省群僚。
并纡驾造展。
咨谒馀训或匆遽不过者。
心愧悚战。
如谓有所失矣。
斯固德动物情。
为若此也。
癊道自资坐镇时俗。
虽复贵贱参请。
曾无迎送。
加以言笑温雅谈谑任时。
接晤缘机并称词令。
而奉禁守节不妄亏盈。
频致祥感时所重敬。
大业末岁妖气云奔。
因事返京夜停关首。
所投主人家有五男。
又勾外盗。
马壮。
欲共私之。
夜往其所。
乃见十人围绕其马形并雄怒擐甲执兵。
众盗同怖。
因之退缩。
细寻不见。
又往趣之还见如初。
无敢近者。
进退至五遂达天明。
既不见人。
知是神感乃合面归忏焉。
其冥通显益如此例也。
又以仁让之性出自天心。
预见危苦。
哀怜拯济无择怨憎。
通情尽一。
唐初廓定未拔蒲州
与寺僧被拥城内。
时有一僧恒欲危害。
非类加谤乃形言色。
虽闻此曾不辍虑。
既规不遂乃欲翻城。
事发将戮并无救者。
涕泣辞谢于执事曰。
此僧为过事属身。
教导未通故为罪衅。
此则过由起。
宜当见戮。
苦复设谏。
执事知是其敌。
而不忍见逊之云云。
遂即释放。
自此已后更发仁风。
据事引之。
达量之弘者矣。
贞观中年冬
有请讲涅槃者。
预知将终苦不受请。
前人不测意故郑重延之。
乃告曰。
所以固辞者。
不终此席耳。
不免来意且后相烦。
遂往王城谷中。
道俗齐集。
登座主题已告四众曰。
世界法尔不久当终。
敢辞大众。
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
恰至偈初即觉失念。
经才三宿卒于山所。
春秋七十有五。
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
阖境同号若丧考妣。
当夜雪降周三四里。
乃扫路通行。
陈尸山岭。
经夕忽有异花绕尸周匝披地踊出。
茎长一二尺许。
上发鲜荣。
似款冬色而形相全异。
七众惊奉悲庆諠山。
有折将入城示诸耆宿。
内水瓶中者。
至明年五月犹不萎悴。
后拔之于地。
方始枯矣。
其冥祥所感希世如此。
晋州有人性爱游猎。
初不奉信。
有传逊之祥兆达其耳者。
乃造山觅之。
花灭尸亡唯睹空处。
仍大哭曰。
生不蒙开信。
死不蒙花瑞。
一何无感。
必神道有徵。
愿重灵相。
言讫地踊奇花还长尺许。
欣慰嘉应。
遂折取而归通告乡川。
由斯起信。
并近年目信可妄传乎。
弟道谦。
学行之美少劣于兄。
而讲解十地有闻关表。
以仁寿住寺既滨关路。
每因此嚣尘地接京都亟劳人事。
乃顾言幽遁历观山水。
谷号王城。
因而栖处。
时复登高临远。
摛体风云具引名篇。
高调清逸道俗宾会。
又聚山门谈谑引心未曾虚老。
贞观元年卒于山舍。
春秋六十七。
抚之洒泪。
与弟子道基等阇毗遗阴。
收其馀尘散之风府。
追惟恩悌。
为造释迦塼塔一躯。
勒碑树德沙门行友为文。
僧道因隋末唐初 587 — 658
释道因
姓侯氏
濮阳人也。
禀祜居醇含章纵哲。
覃吁之岁粹采多奇。
髫龀之辰殊姿特茂。
孝爱之节慈顺之风。
率志于斯心以极。
年甫七岁丁于内艰。
嗌粒绝浆殆乎灭性。
成人之德见称州里。
免丧之后思酬罔极。
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诣灵岩寺求师诵习。
曾不浃旬通涅槃经二帙。
举众惊骇谓为神童。
落发已来。
砥砺其行揣摩义章
即讲涅槃。
宿齿名流咸所叹服。
及升上品旋学律仪。
又于彭城嵩法师所传摄大乘。
嵩公懿德玄猷兰薰月映。
门徒学侣鱼贯凫趋。
讲室谈筵为之嚣隘。
遂依科戒而为节文。
年少沙门且令习律。
晓四分者方许入听。
因夏腊虽幼业行攸高独于众中迥见推揖。
每敷摄论即令覆讲。
后隐泰岳凡经四秋。
将诣洛中。
属昏李陵夷法纲严峻。
僧无徒侣弗许游方。
于是杖锡出山孑焉超迈。
恐罗刑宪静念观音。
少选之间有僧歘至。
皓然白首请与偕行。
迨至铜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际莫知所在。
咸谓善逝之力有感斯见。
未几避难三蜀居于多宝寺
好事者素闻道誉。
乃命开筵摄论维摩
听者千数。
时有宝暹法师
东海人也。
殖艺该洽尤善大乘。
昔在隋朝英尘久播。
学徒来请接武磨肩。
暹公傲尔其间。
仰之弥峻每至因之论席肃然改容。
沈吟久之方用酬遣。
抗音驰辩雷惊波注。
尽妙穷微藏牙折角。
益州总管邓国公窦琎行台左仆射国公窦轨长史申国公高士廉范阳公卢承庆
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
并国华朝秀重望崇班
共籍芳声俱申虔仰。
乃于彭门山寺习道安居。
此寺往经废毁院宇凋弊。
慨然构怀专事营缉。
未移再稔蔚成净场。
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
缅惟法尽将翳龙宫。
遂于寺之北岩刻书经典。
穷多罗之秘[袌-包+矢]。
尽毗尼之正文。
纵尧世之洪水襄陵
任赵简之北山燎狩。
必无他虑。
与劫齐休。
既而清猷远畅峻业遐昭遂简宸衷乃纡天綍。
追赴京邑大慈恩寺
玄奘法师翻译。
校定梵本兼充證义
师偏奖赏之。
每有难文同加参酌新翻弗坠有力焉。
慧日寺楷法师者。
聪爽温赡声蔼鸿都。
首建法筵请开奥义。
帝城缁俗具来咨禀。
欣焉相顾得所未闻。
研几史籍尤好老庄。
咀其菁华含其腴润。
包四始于风律。
综五声于文绪。
故所讲训内外该通。
其专业者涅槃华严大品维摩法华楞伽等经十地地持毗昙智度摄大乘对法佛地等论及四分等律。
其摄论维摩仍著章疏。
已而能事毕矣。
示疾终于长安慧日寺
显庆三年三月十一日也。
春秋七十二。
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
二月八日窆于彭门光化寺石经之侧。
道俗送葬数有数千。
弟子玄凝等。
嗣其香火。
至龙朔中中台司藩大夫李俨制碑。
欧阳通书焉。
姚察南北朝末隋初 533 — 606
全隋文·卷十三
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太常信九世孙。
梁大宝初,为南郡王左常侍司文侍郎,除南郡王行参军,兼尚书驾部郎
避乱还乡。
承圣初,除原乡,入为著作佐郎
陈天嘉初,拜始兴王功曹参军,补嘉德殿学士
光大初,转始兴王中卫记室参军,仍领佐著作
大建初,补宣明殿学士,除散骑侍郎左通直,补东宫学士,迁尚书祠部郎
拜宣惠宜都王录事参军,历仁威淮南王平南建安王二府咨议参军,除戎昭将军
后主即位,兼东宫通事舍人
至德初,除中书侍郎,转太子仆,授忠毅将军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进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度支尚书,迁吏部尚书
陈亡入,授秘书丞
袭父僧坦爵北绛郡
仁寿中,侍晋王昭读。
炀帝即位,授太子舍人
大业二年,卒于东都,年七十四。
有《汉书训纂》三十卷,《汉书集解》一卷。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释道辩
释道辩
齐人。
泰山灵岩寺
居无常所。
游行为任。
经史洞达偏解数术。
以大业年中来游襄部。
年过七十。
又与同邑僧神
相随杖策。
登临眺望山水。
多所表诣如曾闻见。
行至禅居寺南岭望云
此寺达者所营。
极尽山势。
众侣繁盛清肃有馀。
如何后锐于前起阁。
寺僧非唯寡少。
更增諠诤。
相接曾未经涉。
恰如其言。
于是盘游诸寺。
备陈胜负。
莫不幽通前识鉴彻精灵。
又至诸墓亦陈休咎。
有士俗忘姓名。
去者请为图其坟茔。
巡历岘原示其一所曰。
此中安墓足食丰财。
入地三尺获一升。
又深一丈获石二片五彩交映。
斯曰财缘。
依言掘凿果获石。
遂行卜葬。
至今殷有。
襄州袁山松者。
博览经诰。
时号儒宗。
学广故来寻造。
杨子太玄王弼易道。
用相探瞋。
曰。
杨王道术未足研寻。
可赐愚徒无闻智者。
勃然变色。
抑扬。
曰。
公学未周。
信其前述。
可除我固。
当为指归。
便引太玄经云。
又于玄象偏所留心。
曾不寝卧夜便露视。
审宿度之所次。
察孛彗之光景。
便告人云。
吾昔于裕法师所。
学观七曜。
告余云。
晋朝道安
妙于此术。
人虽化往遗文在焉。
其所注素女之经。
最为要举。
恨失其本。
何得之
时有一僧偶然获本。
请为披决。
得欣然。
即为销摘。
此僧茫味情犹梦海。
遂以惠之。
曰。
目弥天。
诚非虚称。
学统弥纶数术穷尽。
此虽四纸文综无遗。
要约包富灵台所尽。
于时月临井宿。
便云。
事在西楚
可告道俗。
营水备。
不盈两夕汉江大涨。
汛溢襄邑城隍将没。
预见之明其类若此。
所得财物并用市金。
将事合丹拟延其寿。
人告来盗不可行之。
便云。
盗假遁甲六丁。
吾明此术。
常以月朔加气。
何得相欺。
吾不畏也。
义宁年。
与神南游岭表。
不知所往。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李询南北朝末隋初 540 — 5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588 【介绍】: 陇西成纪人字孝询
初仕北周,以军功位大将军封高平郡公
杨坚为相,从高颎同心协力平尉迟迥乱,进位上柱国
改封陇西郡公
,引杜阳水灌三畤原,民人赖其利。
隰州总管
卒谥襄
全隋文·卷九
字孝询,穆兄贤之子。
,为纳言上士
内史上士,兼掌吏部
建德中,拜司卫上士,历仪同三司长安,迁英果大夫,加位大将军封高平郡公
大象初,为行军元帅长史,进位上柱国改封陇西郡公
隋受禅,检校襄州总管,寻拜隰州总管
卒,谥曰襄
华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汲郡临河人
性孝。
家贫,为佣以养母。
母病则忧,容貌毁悴。
及母终,绝栉沐,发尽秃落,庐于墓侧以守制。
世乱,军队过境,常相戒勿犯孝子。
乡人赖以获全者甚众。
李騊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郡高邑人
有才辩。
李义深子。
初仕北齐尚书郎
尝聘于陈。
后为寿阳道行台左丞,与王琳同陷于陈。
北周末逃归。
,为永安太守
终于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