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张缙南宋
简介
开禧三年(1207)淮南西路转运判官
嘉定元年(1208)6月放罢。
鲍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德彰
进士
安仁令
福建勤王兵谋作乱,谕之乃止。
召除军器监,使钩考东南财赋。
分收阃兵,入置宿卫
右司员外郎,进直敷文阁、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卒。
杜琳南宋
简介
绍兴十一年(1141)庐州知州安抚使
沈绅北宋
全宋诗
沈绅字公仪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会稽续志》卷六)。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以尚书屯田员外郎荆湖南路转运判官清嘉庆湖南通志》卷二○九)。
神宗元丰中,知庐州(《会稽掇英集》卷三)。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八九一
沈绅字公仪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宝元元年进士
仁宗时历官大理寺丞屯田员外郎都官员外郎,知宣州温州
治平四年,以尚书屯田郎中湖南转运判官
熙宁元年,以司封郎中福建提点刑狱
后知苏州
元丰间又知庐州
官终太常少卿
参见《会稽续志》卷六,《文恭》卷一二,《泊宅编》卷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一,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一二三,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九○,光绪《安徽通志》卷一一五及本书所收诸文。
宋登科记考
字公仪
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
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
司封郎中、知庐州
方滋宋 1102 — 11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2—1172 【介绍】: 严州桐庐人字务德
方元修子。
以荫入仕。
历知秀、静江广、福、明、庐、镇江建康荆南绍兴平江等州军府,所至务尽其职,发奸擿伏,严而不苛,经理财赋,缓而不弛,颇著治绩。
又曾入朝权刑部侍郎,兼权户部
两次出使金国,吐论平正,应答自如,为金人所推重。
后以敷文阁学士提举宫观
全宋文·卷四二九三
方滋(一一○二——一一七二)字务德严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以荫补迪功郎干办江南东路茶盐公事。
绍兴九年以言者论罢。
明年秀州、除直秘阁,再落职。
楚州,除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直秘阁、知静江府,进直敷文阁、知广州,移知福州
三十一年京西转运副使
明年庐州,移知镇江府
隆兴改元以言者论罢。
起知鄂州步军司,复知镇江府
乾道改元两浙转运副使权刑部户部侍郎敷文阁待制、知建康府,假吏部尚书,加敷文阁直学士、知荆南
以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乾道八年卒,年七十一。
见《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方公墓志铭》。
田师中南宋
全宋文·卷四二九四
田师中张俊部将子亡,以子妇适师中,亲如父子。
建炎元年兵官三年统制官
绍兴十一年庐州观察使平江军节度使十二年殿前都虞候鄂州诸军都统制二十一年太尉
三十一年奉祠,为万寿观使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一四○、一四四、一六二、一九二,《南宋书》卷一七。
韩宗道北宋 1027 — 1097
全宋诗
韩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
神宗熙宁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转运判官
入为开封府判官,出提点河北西路刑狱,历知庐州凤翔府潞州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权户部侍郎,改刑部,以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
绍圣初,知成都,改瀛州
三年,知杭州
四年卒,年七十一。
事见《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韩综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韩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综子。
以荫补将作监主簿,三迁为大理评事
嘉祐四年进士第,知馀姚县
熙宁中,累官至两浙西路提刑
元丰中,历知庐州工部户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户部侍郎
六年,加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再为户部侍郎
绍圣中,历知陈、、杭等州。
四年卒,年七十一。
曾肇韩宗道墓志铭》(《金石萃编》卷一四二)。
孙觉北宋 1028 — 10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90 【介绍】: 高邮人字莘老
少从胡瑗学。
仁宗皇祐元年进士
嘉祐中编校昭文馆书籍,授馆阁校勘
神宗即位,历右正言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
熙宁中因反对青苗法,谪知广德军历湖、庐等州,后召为太常少卿,改秘书少监
哲宗立,拜御史中丞
以疾提举舒州灵仙观。
有文集、奏议、《易传》、《春秋经解》等。
全宋诗
孙觉(一○二八~一○九○)字莘老高邮(今属江苏)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明嘉靖《维扬志》卷一九),调合肥主簿
嘉祐中,进馆阁校勘
神宗即位,直集贤院,为昌王府记室
右正言,徙知通州
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知谏院审官院
王安石,出知广德军
四年,徙湖州(《嘉泰吴兴》卷一四)。
六年,移庐州(同上)。
历知、徐诸州及应天府,入为秘书少监
哲宗立,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进御史中丞
以疾请罢,提举舒州灵仙观。
元祐五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八),年六十三。
有文集四十卷、《荔枝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东都事略》卷九二、《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一五八二
孙觉(一〇二八——一〇九〇),字莘老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胡瑗受学,登皇祐元年进士第,调合肥主簿
嘉祐中,进馆阁校勘
神宗即位,直集贤院,擢右正言
通判越州,徙知通州
熙宁二年,诏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
因条奏青苗法病民,与王安石异议,出知广德军,徙知、庐、苏、福、、徐等州,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易秘书少监
哲宗即位,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进吏部侍郎
御史中丞,以疾请罢,除龙图阁学士侍讲提举醴泉观,求舒州灵仙观以归。
元祐五年卒,年六十三。
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经社要义》六卷,《春秋经解》十五卷(存),《春秋学纂》十二卷等。
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王安道南宋
简介
绍兴九年(1139)泗州知州
绍兴十年(1140)淮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等事。
绍兴十年(1140)2月时在任。
绍兴十四年(1144)秀州知州
绍兴十四年(1144)庐州知州安抚使
徐辉南宋
简介
嘉定二年(1209)淮南西路转运判官
嘉定三年(1210)4月放罢。
谢献子南宋
简介
绍兴十三年(1143)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绍兴十三年(1143)淮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绍兴十三年(1143)舒州知州
李斯立
全宋诗
李斯立舒州东山灵仙道士
尝从苏轼游,享年逾八十。
事见《舆地纪胜》卷四六《淮南西路·安庆府》。
郑侨年南宋
全宋文·卷三九九一
郑侨年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亿年弟。
建炎四年五月,以集英殿修撰主管亳州明道宫添差通判宣州
绍兴十一年八月,以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易为两浙市舶
又任转运判官提举浙西茶盐。
二十五年四月,以右朝请大夫、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特转行一官知庐州十一月罢,十二月建武军节度副使南安军安置。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三一、职官六一之四九、食货三一之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三、一六八、一七二,《宋史》卷三一。
李端愿北宋 ? — 10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潞州上党人字公谨
李端懿弟。
以外戚七岁授如京副使
历知郢二州,本路转运使献羡财数十万被赏,端愿上言其常赋三折,民不堪苦,遂夺赏。
英宗初,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进对劝帝亲揽权纲,以系人心,不宜退托而失天下望。
神宗时太子少保致仕。
哲宗立,进太子太保
全宋文·卷一五二五
李端愿(?
——一○九一),字公谨开封(今河南开封)人,遵勖子。
以母穆献公主恩,七岁授如京副使
累进邢州观察使镇东军留后,知庐州
英宗初,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拜武康军节度、知相州
请归,除醴泉观使
神宗时,以太子少保致仕。
哲宗立,进太子太保
元祐六年卒。
宋史》卷四六四有传。
赵善湘南宋 1170 — 12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2 【介绍】: 明州人字清臣
宁宗庆元二年进士
历知常、湖、和、庐等州,累官至江淮制置使,击败李全淮东,进兵部尚书
理宗嘉熙间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以观文殿学士致仕。
有《洪范统论》、《春秋三传通议》等。
全宋诗
赵善湘(一一七○?
~一二四二),字清臣鄞(今浙江宁波)人。
濮安懿王五世孙。
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调金坛县
五年,知馀姚县
开禧元年(一二○五)添差通判婺州
嘉定元年(一二○八),判无为军淮南转运判官淮西提点刑狱
历知常州湖州和州庐州镇江府
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为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
绍定元年(一二二八),兼江东转运副使
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授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改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淳祐二年卒。
有诗词杂著三十五卷,已佚。
事见《宝庆四明》卷一、一○,《宋史》卷四一三有传。
全宋文·卷六八七五
赵善湘(?
——一二四二),字清臣,宗室,寓鄞县(今浙江宁波)
庆元二年进士第
金坛县,历知馀姚县开禧元年通判婺州
嘉定中历知常州湖州和州庐州镇江府
宝庆二年建康府
绍定元年江东转运副使,转江淮安抚制置使
嘉熙中庆元府绍兴府
淳祐二年卒。
著有《周易约说》等多种,今仅存《洪范统一》一卷。
见《宝庆四明》卷一、一○,《宋史》卷四一三本传。
贾直清南宋
简介
绍兴三年(1133)淮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绍兴十八年(1148)江南西路转运副使
绍兴十八年(1148)江南西路转运判官7月已在任。
绍兴二十七年(1157)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11月罢。
杜林南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杜林绍兴间庐州
见《宋朝事实》卷一八。
吕惠卿北宋 1032 — 11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12 【介绍】: 泉州晋江人字吉甫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王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
神宗熙宁初,累迁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参与制订新法。
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同修《三经新义》。
知谏院,为翰林学士
熙宁七年,任参知政事,坚行新法。
后与王安石交恶,出知陈州延州太原府
哲宗绍圣中,历知延安府,筑米脂诸寨以备西夏侵扰。
徽宗时,因事安置宣州,移庐州
有《庄子解》及文集。
全宋诗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晋江(今属福建)人。
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调真州推官
神宗熙宁初,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
熙宁七年(一○七四),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王安石复相,出知陈州
十年,知延州
元丰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
哲宗元祐初扬州,寻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
绍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
以破夏有功,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杭州洞霄宫(《乾道临安》卷三)。
崇宁初,以武昌军节度使大名
五年(一一○六)知杭州
大观元年(一一○七),责授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醴泉观使致仕。
政和元年卒,年八十。
有《东平集》一百卷,已佚。
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吕参政惠卿传》,《东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嘉祐二年进士,为真州推官
秩满入都,与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
熙宁初安石当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与谋,凡所建请,章奏皆出其手。
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后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
知谏院,为翰林学士
熙宁七年安石罢相,荐为参知政事,遂叛安石
八年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延州
元丰五年单州六年太原
哲宗即位,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
再责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
绍圣中,复资政殿大学士,知延州,加银青光禄大夫,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
徽宗立,移知杭州,徙大名
崇宁五年,复知杭州
坐其子闻妖人言不告,责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
政和元年卒,年八十。
开府仪同三司
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议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经传》四卷(存)、《孝经传》一卷、《论语议》十卷、《庄子解》十卷等。
见《吕参政惠卿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四)。
宋史》卷四七一有传。
李平一北宋
简介
熙宁四年(1071)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
熙宁七年(1074)广南西路转运副使
熙宁八年(1075)广南西路转运使
熙宁十年(1077)8月降为屯田郎兼庐州盐矾务。
钱□南宋
简介
嘉定六年(1213)淮南西路转运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