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文库
□佃特起复御笔宣和五年三月十八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五、《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一三(第五册第四一三九页)
保和殿大学士通议大夫、上清宝箓宫使佃系随龙之人,可特起复,不许辞免。
宋光宗诚斋二字石本(左题云「赠侍读杨检详」,下有「淳熙十六年八月戊子」识语。)戊申 清 · 翁方纲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三十六
诚斋斋名本魏公,发挥易传淳熙中
经术之用乃至此,十事磊磊抒精忠。
以消天变励人事,抉擿本原如发蒙。
诚之时义大且远,究宣蕴蓄于东宫
是时光宗已四十,系鞋礼近非幼冲。
三朝见闻想习熟,两字挥洒何雍容。
当时宫僚有故事,余尤沈同非同。
玉渊酒半再拜请,清赏印识隃麋浓。
后三载秋筠守记,论思即召来大蓬
一十五年江畔卧,劝读录草嗟遭逢。
二圣含豪传秘法,两宫问寝馀深衷。
此石此书斋壁勒,一字一泪精神通。
吉水祠前水萧瑟,明珠夜夜飞玉虹。
裔孙手装旧墨本,跋语半泐追无从。
识是己酉八月朔,六百秋耿光熊熊。
尤家吴家有此否,墨花涌注章江东。
期尔后人勤力学,凛如铭训滋益恭。
传家忠孝照万古,浩然正气蟠长空光宗书「遂初」字以赐尤袤,书匪懈堂扁赐吴瑊。)
高俅挂服讫出参治事御笔宣和五年正月十三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一四、《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一二(第五册第四一三八页)
高俅父亡持服,随龙,见领军职,不合丁忧
可降敕照会,仍令挂服讫出参治事。
太子妃服议 南朝宋 · 徐爰
 出处:全宋文卷四十
宫人从服者,若二御哭临应著缞时从服者悉著缞,非其日如常仪
太子既有妃期服。
召见之日,还著公服,若至尊非哭临日幸东宫太子见亦如之,宫臣见至尊,皆著朱衣(《宋书·礼志》二,《通典》八十二,大明五年,有司奏右丞徐爰参议。)
庚午秋日忠显寺寺僧设酒殽款曲甚至临别出画马小图一幅索予赋诗予既被酒奋笔以寓所怀 明 · 张宁
房星夜堕渥洼水,八尺龙骧就中起。
一朝职贡入天闲,蹀躞康庄五云里。
尾长窣地香尘浮,目光夹镜寒不流。
千金之价不足数,顷刻万里能周游。
奚官牵出连钱动,仰首长鸣金勒重。
乌骓赤兔尚腾骞,骥騄乘黄伏翔踊。
玉门关苜蓿肥,黄尘白草相依微。
何当汗血向沙漠,奋身霄汉随龙归。
虞恭公碑全拓本后丙寅 清 · 翁方纲
 押铣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六十
唐初温与颜,才并宫僚选。
颜氏文学称,温以名位显。
太原昆季閒,大临元恺践。
琅然飏对音,圭璞非雕瑑。
不闻苏卿节,归来陟鼎铉。
千秋岑家笔,倍价羊公岘。
顾惟旧史论,窦酷邻温褊。
当时廷争语,谁剖忠与谝。
荩臣迈古风,所矜岂口辨。
此碑三致意,与史同关键。
刘书吴创欤,吊古怀增缅。
深意苦不传,𡙇落昏苔藓
艰哉残画中,今始光芒展。
湘江八十翁,寸楷抵箸篆。
三公郎中后,纸续永和茧。
腾渊积百琲,尝鼎珍一脔。
化度醴泉铭,衣裳孰弁冕。
石边敲砺馀,几识书与撰。
纤魄隐林雾,疏星翳云巘。
旧本偶幸逢,吾甥助功蒇。
暑月到旬,岩兰日手搴。
驰书泾阳翁,匮纸增箧衍。
林侗赵崡辈,似未深留眄。
九嵏游如昨,昭陵迹谁阐。
我图邕师塔,合作嵩阳卷。
雨馀梦欧缘,松响苏斋荈。
忆借顾苓跋,印记颐堂趼。
高丽月氏,熟事犹滋舛(碑内高丽月氏二事,近人颇多失考。)
铦锋馀二千,何辞手装剪。
坐卧索靖书,妙借语一转。
诸王殇服 南朝宋 · 庾蔚之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二
嗣子之体,不以成人为义,故经有诸侯嫡子之殇服。
臣子不殇君父,宫臣得服斩耳。
自馀亲自依其本服。
《记》云:「能执干戈以死社稷,则以成人服之」。
先儒又推年未二十而冠婚及为大夫者,皆不为殇。
至若诸侯继体象贤,君临一国,事过大夫远矣,而可反殇之乎(《通典》八十二。)
刘侍郎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六、《性善堂稿》卷七
正闻《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盖谓己先知之而后可以觉其所未知,己先觉之而后可以觉其所未觉也。
己则未见,何以使人之见?
己则未闻,何以使人之闻?
是故审声于聋,考色于盲,是犹索金于窭人之子,其不得亦宜耳。
伊尹尧舜君民之学,然后可以使君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
甘盘有天人之学,然后可以使其君保乂有邦,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此三代之际有其学而见之于用者也。
孔子有经天纬地之学而定公莫能用,故其学独传于门人,载于六经;
孟子有居仁由义之学而齐宣莫能用,故其学亦传于门人而载于七篇。
此三代以降而不获于用者也。
迩者储宫既建,博求天下儒学之士以为文辅,侍郎实与其选,天下有识皆欣然相庆,曰是可谓得师矣。
侍郎之学造之也深,存之也至,察之也精,而养之也久,是不可谓无其学而苟于充其位者也。
且正何以知之?
夫圣贤之学,内外交相养而已。
养之于内,则礼义之悦我心者不可无以发之;
养之于外,则进退周旋之际,起居饮食之间,亦不可无以示之。
内外各得其养,而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在是矣。
侍郎太学时,必欲以其师白鹿书院之规揭之学以养之于外,又欲以其师《大学》、《中庸》、《语》、《孟》之书讲之诸生而养之于内,正是以知侍郎之学盖有所自,今者之除,非无其学而苟于充位以为荣者也。
今既数月矣,而朝夕辅导之方、左右启迪之具,不识尚可得而闻乎?
正窃谓辅导太子,启迪开谕者固不一端,然明经义以资益其聪明,谨游从以涵养其性情,是二者盖其事之大者焉。
太子之学,何学也?
将学为人君、为人父之道也。
欲学为人君者,当先学其所以为臣之道,不能尽夫所以为人臣之道,则亦不能得夫所以为人君之道矣。
欲为人父者,当先学其所以为人子之道,不能尽夫所以为人子之道,则亦不能得夫所以为人父之道矣。
故为人子而孝者必能为慈父,为人臣而忠者必能为仁君。
是道也,载之六经,故太子不可不讲明经义。
夫所谓讲明经义者,非若文生才士破碎章句、穿凿义理以幸于有司也,是将以格物致知,将以诚意正心,将以齐家治国,是三者而已。
是故辅导之选,惟其学不惟其科第,惟其道德不惟其文采。
盖有文采者未必知道,有科第者未必知学,而帝王之学无所用乎文采科第也。
夫六经之义浩如渊海,学者所造当有先后,孰先而始,孰后而终,是不可不知也。
夫圣人之立言,语其精者固未尝遗其粗,语其末者亦未尝遗其本。
本末精粗,本自一贯,然其亲切著明,造之而易入,讲之而易明者莫若《论语》。
是以明经之序,当先《论语》,次七篇,次而《大学》,次而《中庸》,次而《诗》,次而《书》,次而《礼》,次而《春秋》,而终之以《易》焉。
夫《易》穷理尽性之书,而《论语》者切问近思之书也。
学者必先切问近思而后可以穷理尽性,则不躐等不陵节,圣人之道为可得,圣人之事业为可有矣。
孔子晚而后学《易》,而后之学者乃以谈《易》为先。
周公作《周官》,概言教国子而不专言教太子之法,盖位有贵贱,学无等差,自太子达于庶子以及公卿大夫之子一而已。
然所谓教国子者,教之以诗书、教之以礼乐而已。
当是时,文王之《易》其发明天人之蕴亦已备矣,然终未以为教,三《易》之法特掌于太卜周公之意必有所在,发明经义以辅导太子者亦不可不知也。
今夫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居移气,养移体,是不可不图之于其初也。
今士大夫家求师以教其子者固不可不谨,然至于朋友游从之间亦岂可不察?
先生相与言必以仁与义,市井相与言必以财与利。
闻仁义之言久熟,则必悦于仁义而欲为仁义矣;
闻财利之言久熟,则必悦于财利而欲为财利矣。
此自然之义也。
自昔帝王之资,聪明睿知,未有不过人者,苟于性习之未远,嗜欲之未流,熏之以诗书之气,濡之以礼义之味,则日就月将,有不难致者,故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夫天下之道二,正与不正而已。
朝夕与正人处,则耳闻正大之言,目见正大之行,熏习渐染,夫安得不正?
朝夕与不正人处,则口习邪僻之言,身习邪僻之行,熏陶变化,夫安得而正?
是故欲其进德而毋败于德,欲其修业而毋怠于业,则其居处之间,游从之际,必皆有以为之虑而后能得也。
且其所与居处者何人也,是不可不知也;
其所与游从者何人也,是不可不知也。
左右前后罔非正人,则谁与为不善?
左右前后皆非正人,则谁与为善?
所与居处、所与游从而皆得乎逸民处士,则诱之以声色之奉而伤其性,导之以货利之事而损其行者必无之矣,如是则吾之进说必欣欣乎其乐闻也。
所与居处、所与游从而不离乎近习小人,则引之以《诗》、《书》之正道、启之以先王之法言者亦必无之矣,如是则吾之进说必戛戛乎其难入也。
岂可自谓吾惟以说经为职,而于其居处游从之间漠然不为之虑,而望其能进德修业乎?
惠帝四皓以为羽翼,肃宗李山人与之共事,本朝真宗白云先生之往来,是皆可为后世法。
程子尝建言乞择老成宫人内臣侍哲宗,而经筵祗应人亦皆在遴选。
春坊内外供给之人若皆得谨愿者为之,为益亦不细矣,此谨游从以辅导太子者,又不可不知也。
正又尝求之于古,得可以为戒者二,可以为法者三。
可以为法者,商高宗、周文王、滕文公是已;
可以为戒者,尧之丹朱、舜之商均是已。
古之帝王未有不尊师敬友以成其圣德者。
古今之称大圣人者必曰尧舜,然皆以精一执中为学,盖学则为圣为贤,不学则为愚为不肖,理之必然耳。
丹朱、商非其无以为师者,又非其无以为友者,卒之不肖焉,何也?
夫人之生或不幸而有疾,虽欲学之而才有不逮,勉焉尽其至可也。
商均者不知其才之何如,而丹朱以傲闻,是其才亦有过人者,而卒之不肖,则不学之罪也。
使其知学,去邪以从正,去恶以从善,沛然其谁能禦之?
此其可戒者也。
夫古之圣人虽曰生而知之,然考其行事未有不学者。
高宗自谓旧学于甘盘,盖其少时已得甘盘而师之,讲之已熟,行之已至。
观其得说,之议论至于启心沃心之说,光明照彻,焕然于千载之下,中兴之功盖有不足为者,是皆其幼学之力有以致之也。
文王之为世子也,仁孝之实见于躬行者已不可及,然犹孜孜汲汲,养老乞言,尊师重道,不自满假,故君人之大德、事君之小心,自其为世子时已自成之。
战国诸侯谁能以学为事者?
滕文公知敬孟子,故孟子一见遽告以尧舜之道、性善之说,此不惟有受道之质,而好学之心亦可见矣。
他日问礼问为国,孟子所以告之者皆王道之纲、仁政之,惜其未能始终师用孟子而至于王也。
然其好学之心卓然如此,视齐宣、梁惠沉酣于功利鄙浅之说者万万耳,此可为法者也。
今之宫僚可谓备矣,然独侍郎力辞兼职,乞专一赞谕,是殆以春宫德业进不进为己任者,故正辄以其浅陋之说进于左右。
正不肖不学,无所取才,然区区所以望侍郎者不敢以望于人,惟侍郎加察。
濂溪彭推官宿崇胜院诗后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八、《性善堂稿》卷一五
濂溪雅好佳山水,复喜吟咏。
吾乡北岩、钓鱼、巴岳、龙多皆其胜处,意其当时经游所赋所题必有存者,每至其处从容搜访,不复可得。
嘉定十二年冬邸吏报至,正蒙恩知重庆军府事。
温泉寺僧于过道得片石,髣髴若有字画者,拂拭之,见其姓名,曰:「新使君每诵说濂溪先生,此其笔迹耶」?
则以告吾友罗坚甫坚甫以告。
时正方集濂溪遗文且修其年谱,得之喜甚。
此序乃濂溪自述其平日所历,比其他所记最为详备。
濂溪初仕时年方踰冠,从而讲学者已如此,亦足见其闻道之甚早也。
谨按明道十四五、伊川十三四从濂溪学问,遂厌科举,慨然有求道之志。
其后推官之子一见明道,叹其老成,遂以女妻之,其讲闻之久盖有所自矣。
推官以其子贵赠尚书濂溪既盛称其诗,而明道亦谓其治经术,以能诗名世,慷慨有大节,仕不得志,未老而以东宫官退居。
二先生所推如此,然正阅《百家诗选》及《江西宗派》皆无之。
呜呼,前辈远矣,后生日趋于文,贵华而贱实,遂使大雅清风之作日以湮晦,可胜叹哉!
正恐此刻躏藉之馀久而漫灭,遂摹刻二石,一置郡斋,一置濂溪祠堂,以示吾党之士。
十四年四月十二日
江学士东之还蜀 明 · 戴缙
七言律诗 押齐韵
仙掌高寒日欲低,宫臣恩赐返巴西
好从紫禁辞金马,闲对青山咏碧鸡。
燕峤别时犹雪色,锦城归去有莺啼。
知君词赋云霄重,扬马千秋可并齐。
礼敬太子生母议 南朝宋 · 刘休仁
 出处:全宋文卷十三
礼云,妾既不得体君,班秩视子为序,母以子贵,经著明文,内外致敬贵妃,诚如庆绪议。
天子姬嫔,不容通音介于外,虽义可致虔,不应有笺表(《宋书·礼志》二,泰始二年九月,有司奏皇太子所生陈贵妃礼秩既同储君,未详宫臣朝臣并有敬否。妃主在内相见,又应何仪?博士王庆绪议云云,尚书令建安王休仁议,诏可。)
礼敬太子生母议 南朝宋 · 王庆绪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五
百僚内外,礼敬贵妃,应与皇太子同,其东朝臣隶,理归臣节(《宋书·礼志》二,泰始二年九月皇太子所生陈贵妃礼秩既同储宫,未详宫臣朝臣并有敬不。妃主在内相见,又应何仪。博士王庆绪议。)
让领太子太傅手启 南齐 · 萧嶷
 出处:全齐文卷六
陛下以睿孝纂业,万宇惟新,诸弟有序,臣屡隆爱,叨授台首,不敢固辞,免仰祗宠,心魂如失。
负重量力,古今同规。
臣穷生如浮,质操空素,任居鼎右,已移气序,自顷以来,宿疾稍缠,心虑恍惚,表于容状,视此根候,常恐命不胜恩。
加以星纬屡见灾祥,虽脩短有恒,能不耿介。
比心欲从俗,启解今职,但厝辞为鄙,或贻物诮,所以息意缄嘿,一委时运,而可复加宠荣,增其颠坠。
储傅之重,实非恒选,遂使太子见臣必束带,宫臣皆再拜,二三之宜,何以当此。
陛下同生十馀,今惟臣而已,友于之爱,岂当独臣钟其隆遇。
别奉启事,仰祈恩照。
臣近亦侍言太子,告意子良,具因王俭申启,未知粗上闻未?
福庆方隆,国祚永始,若天假臣年,得预人位,唯当请降貂珰,以饰微躯,永侍天颜,以惟毕世,此臣之愿也。
服之不衷,犹为身灾,况宠爵乎!
殊荣厚恩,必誓以命请(《南齐书·豫章王嶷传》)
杂体诗三十首 其十二 陆平原机羁宦 南梁 · 江淹
储后降嘉命,恩纪被微身
明发眷桑梓,永叹怀密亲。
流念辞南澨,衔怨西津
驱马遵淮泗,旦夕见梁陈
服义追上列,矫迹宫臣
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民。
契阔承华内,绸缪逾岁年。
日暮聊总驾,逍遥观洛川
殂殁多拱木,宿草凌寒烟。
游子易感慨,踯躅还自怜。
愿言寄三鸟,离思非徒然(同上)
焚黄文(四)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九、《华阳集》卷三二
天子以去年冬十一月郊见上帝,礼成肆赦,遂举封赠之典。
故皇考自太子少师赠太子太保,皇妣自咸安郡夫人加赠太宁郡夫人
东宫官三公,有三少太保,公之列也;
封号之格,有大郡,有小郡,大宁,郡之大也。
潜德隐耀,与位俱升,纶言下告,光动闾里。
某不肖窃国厚恩,略无补报。
既老得谢,光被显亲之泽,教忠在耳,且感且惭。
谨涓令日,上冢焚黄,躬致薄奠,庶格灵享。
焚黄文(五)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九、《华阳集》卷三二
国家设官之法,天子置三公三少,而东宫亦置焉;
命妇之号,封国者称夫人,而列郡亦称焉。
其名虽同,而尊卑等级,固有次第。
去年冬,天子将郊见上帝,有司既戒,而疆吏以虏骑侵轶闻,乃诏改卜。
唯是庆赐之泽,凡所以宠绥列位者,断自长至,一切以旧典从事
惟我皇考,历东宫官,至太师矣,今加赠少保,是为天子之三少,遂正一品。
先妣累赠郡号,今加荣国夫人,升郡而为国,盖亦视一品而为称。
训词褒美,枌梓辉耀。
敬念先考妣之德,积厚而不施,用能传芳后人,膺此异数。
某老矣,不复能报国恩,但当以畴昔教忠之言,贻厥子孙,庶或克承,以慰地下之望。
躬陈薄奠,展墓焚黄。
想像生存,哀荣感切。
唐末至五代 · 徐夤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引电随龙密又轻,酒杯闲噀得嘉名。
千山草木如云暗,陆地波澜接海平。
洒竹几添春睡重,滴檐偏遣夜愁生。
阴妖冷孽成何怪,敢蔽高天日月明。
参政张献子(旧东宫官 南宋至元初 · 王义山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曾侍龙楼晓色催,真仙那肯下蓬莱。
离方共睹重光日,震位欣闻长子雷。
奉使祇应天上去,运筹暂作幄中来。
老夫羞把诗怀袖,只为明公秀才
国臣为太子妃服议 南齐 · 王俭
 出处:全齐文卷十
《礼》「庶人为国君齐衰」,先儒云,庶人在官,若府史之属是也。
又诸侯之大夫妻,为夫人服繐衰七月,以此轻微疏远,故不得尽礼。
皇孙自是蕃国之王公,太子穆妃是天朝之嫡妇。
宫臣得申小君之礼,国官岂敢为夫人之敬。
当单衣白帢合素带哭于中门外,每临辄入,与宫官同(《南齐书·礼志》下。建元二年太子穆妃薨,南郡王闻喜公国臣疑制君母服,俭又议。)
宫臣太子妃服议 南齐 · 王俭
 出处:全齐文卷十
《礼记·文王世子》:「父在斯为子,君在斯为臣」。
汉魏以来,宫僚充备,臣隶之节,具体在三。
庾翼妻丧,王允、滕弘(《南史》作「含」。)府吏宜有小君之服,况臣节之重邪?
宜依礼为旧君妻齐衰三月,居官之身,并合属假,朝晡临哭,悉系东宫
今臣之未从官在远者,于居官之所属宁二日半,仍行丧成服,遣笺表,不得奔赴(《南齐书·礼志》下。建元二年皇太子妃薨,前宫臣疑所服,左仆射王俭议。又略见《南史》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