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

 第八十卷目录

 荒政部汇考十三
  金二〈承安三则 泰和三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崇庆一则 至宁一则 宣宗贞祐三则 兴定五则 哀宗正大一则 天兴二则〉
  元一〈太宗二则 世祖中统四则 至元二十六则〉

食货典第八十卷

荒政部汇考十三

金二

承安元年六月甲寅,上以百姓艰食,诏出仓粟十万石减价以粜之。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
承安二年,发米为粥食贫民,以薪贵无禁樵采,并命提刑司预画荒政。
《金史·章宗本纪》:二年冬十月甲午,大雪,以米千石赐普济院,令为粥以食贫民。十一月乙巳,以薪贵,敕围场地内无禁樵采。十二月乙酉,谕宰臣:今后水潦旱蝗、盗贼窃发,命提刑司预为规画。
承安四年,免被旱州县夏税,敕京、府、州、县设粥食贫民。
《金史·章宗本纪》:四年冬十月乙未,敕京、府、州、县设普济院,每岁十月至明年四月设粥,以食贫民。按《续文献通考》:四年四月,免被旱州县夏税。
泰和四年,以久旱修举荒政,敕饥民所鬻男女,官赎之。
《金史·章宗本纪》:泰和四年夏四月甲寅,以久旱,下诏责躬,求直言,避正殿,减膳撤乐,省御厩马,免旱菑州县徭役及今年夏税。遣使审系囚,理冤狱。十二月辛丑,敕陕西、河南饥民所鬻男女,官为赎之。
泰和五年,作糜粥食贫民。山东阙食,赐钱赈之,并遣使推排兵荒边地。
《金史·章宗本纪》:五年三月甲戌,命给米诸寺,自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作糜以食贫民。十一月癸巳,山东阙食,赐钱三万贯以赈之。按《食货志》:五年,以西京、北京边地常罹兵荒,遣使推排之。旧大定二十六年所定三十五万三千馀贯,遂减为二十八万七千馀贯。
《续文献通考》:五年十月,敕京、府、州、县设普济院,每岁十月至明年四月设粥,以食贫民。
泰和六年,以蒲察五斤,尝以赈饥冒专擅之罪特迁其官
《金史·章宗本纪》:六年三月甲午,尚书省奏,迁右振肃蒲察五斤官,从之。明昌初,五斤尝为奉御,出使山东,至河间,以百姓饥,辄移提刑司开仓赈之,还具以闻。上初甚悦。太傅徒单克宁言:陛下始亲大政,不宜假近侍人权,乞正专擅之罪。诏杖之二十。克宁又以为言,乃罢之。后上思之,由泰州都军召为振肃。
卫绍王大安二年六月,大旱。下诏罪己,振贫民阙食者。是岁大饥。
《金史·卫绍王本纪》云云。
崇庆元年,赈诸路旱灾。
《金史·卫绍王本纪》:崇庆元年五月,河东、陕西大饥,斗米钱数千,流莩满野。十一月,赈河东南路、南京路、陕西东路、山东西路、卫州旱灾。
至宁元年正月,赈河东陕西饥。
《金史·卫绍王本纪》云云。
宣宗贞祐二年,以贫民阙食,定鬻恩例格,又从高汝砺奏平汴京谷价
《金史·宣宗本纪》不载。按《胥鼎传》:鼎知大兴府事,兼中都路兵马都总管。贞祐二年正月,鼎以在京贫民阙食者众,宜立法振救,乃奏曰: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遂定权宜鬻恩例格,如进官升职、丁忧人许应举求仕、官监户从良之类,入粟草各有数,全活甚众。按《高汝砺传》:贞祐二年六月,宣宗南迁,次邯郸,拜汝砺为参知政事。次汤阴,上闻汴京谷价腾踊,虑扈从人至则愈贵,问宰臣何以处之。皆请命留守司约束,汝砺独曰:物价低昂,朝夕或异,然籴多粜少则贵。盖诸路之人辐辏河南,籴者既多,安得不贵。若禁止之,有物之家皆将闭而不出,商旅转贩亦不复入城,则籴者益急而贵益甚矣。事有难易,不可不知,今少而难得者谷也,多而易致者钞也,自当先其所难,后其所易,多方开诱,务使出粟更钞,例谷价自平矣。上从之。
贞祐三年,增沿河阑籴法抑贩粟之弊京师谷贵禁其出境河东宣抚副使以比岁旱蝗请罢邀籴按《金史·宣宗本纪》:三年三月戊寅,谕尚书省,岁旱,议弛诸处碾硙,以其水溉民田。夏四月丙申,河南路蝗,遣官分捕。上谕宰臣曰:朕在潜邸,闻捕蝗者止及道傍,使者不见处即不加意,当以此意戒之。丙辰,谕田琢留山西流民少壮者充军,老幼者令就食于邢、洺等州,欲趣河南者听。八月乙卯,增沿河阑籴之法,十取其八,以抑贩粟之弊,仍严禁私渡。按《食货志》:三年十月,命高汝砺籴于河南诸郡,令民输挽入京,复命在京诸仓籴民输之馀粟。侍御史黄掴奴申言:汝砺所籴足给岁支,民既于租赋之外转挽而来,亦已劳矣。止将其馀以为归资,而又强取之,可乎。且籴此有日矣,而止得三百馀石,此何济也。诏罢之。十二月,附近郡县多籴于京师,谷价腾踊,遂禁其出境。又按《志》:三年十二月,上闻近京郡县多籴于京师,谷价翔踊,令尚书省集户部、讲议所、开封府、转运司,议所以制之者。户部及讲议所言,以五斗出城者可阑籴其半,转运司谓宜悉禁其出,上从开封府议,谓:宝券初行时,民甚重之。但以河北、陕西诸路所支既多,人遂轻之。商贾争收入京,以市金银,银价昂,谷亦随之。若令宝券路各殊制,则不可复入河南,则河南金银贱而谷自轻。若直闭京城粟不出,则外亦自守,不复入京,谷当益贵。宜谕郡县小民,毋妄增价,官为定制,务从其便。又按《志》:三年十二月,河东南路权宣抚副使乌古论庆寿言:绛、解民多业贩盐,由大阳关以易陕、虢之粟,及还渡河,而官邀籴其八,其旅费之外所存几何。而河南行部复自运以易粟于陕,以尽夺民利。比岁河东旱蝗,加以邀籴,物价踊贵,人民流亡,诚可悯也。乞罢邀籴,以纾其患。
《续文献通考》:三年十月,命有司葺閒舍,给薪米,以济贫民,期明年二月罢,俟时平则赡之以为常。贞祐四年,罢河北遮籴,令停私贩之禁,并止搜括藏粟。
《金史·宣宗本纪》:四年夏四月丙申,河北行省侯挚言:比商贩粟渡河,官遮籴其什八,商遂不行,民饥益甚。请罢其令。从之。六月丁未,河南大蝗伤稼,遣官分道捕之。秋七月乙卯,以旱蝗,诏中外。己未,敕减尚食数品及后宫岁给缣帛有差。按《食货志》:四年五月,山东行省仆散安贞言:泗州被灾,道殣相望,所食者草根木皮而已。而邳州戍兵数万,急徵重役,悉出三县,官吏酷暴,擅括宿藏,以应一切之命。民皆逋窜,又别遣进纳闲官以相迫督。皆怙势营私,实到官者才十之一,而徒使国家有厚敛之名。乞命信臣革此弊以安百姓。诏从之。又按《志》:四年,河北行省侯挚言:河北人相食,观、沧等州斗米银十馀两。伏见沿河诸津许贩粟北渡,然每石官籴其八,商人无利,谁肯为之。且河朔之民皆陛下赤子,既罹兵革,又坐视其死,臣恐弄兵之徒得以藉口而起也。愿止其籴,纵民输贩为便。诏从之。又制凡军民客旅粟不于官籴处粜,而私贩渡河者,杖百。沿河军及讥察权豪家犯者,徒年、杖数并酌决从重,以物没官。上以河北州府钱多,其散失民间颇广,命尚书省措画之。省臣奏:已命山东、河北榷酤及滨、沧盐司,以分数带纳矣。今河北艰食,贩粟北渡者众,宜权立法以遮籴之。拟于诸渡口南岸,选通练财货官,先以金银丝绢等博易商贩之粮,转之北岸,以回易籴本,兼收见钱。不惟杜奸弊,亦使钱入京师。从之。又上封事者言:比年以来屡艰食,虽由调度征敛之繁,亦兼并之家有以夺之也。收则乘贱多籴,困急则以贷人,私立券质,名为无利而实数倍。饥民惟恐不得,莫敢较者,故场功甫毕,官租未了,而囤已空矣。此富者益富,而贫者益贫者也。国朝立法,举财物者月利不过三分,积久至倍则止,今或不期月而息三倍。愿明敕有司,举行旧法,丰熟之日增价和籴,则在公有益,而私无损矣。诏宰臣行之。按《侯挚传》:四年正月,拜尚书右丞。是时,河北大饥,摰上言曰:今河朔饥甚,人至相食,观、沧等州斗米银十馀两,殍殣相属。伏见沿河上下许贩粟北渡,然每石官籴其八,彼商人非有济物之心也,所以涉河往来者特利其厚息而已,利既无有,谁复为之。是虽有济物之名,而实无所渡之物,其与不渡何异。昔春秋列国各列疆界,然晋饥则秦输之粟,及秦饥,晋闭之籴,千古讥之。况今天下一家,河朔之民皆陛下赤子,而遭罹兵革,尤为可哀,其忍坐视其死而不救欤。人心惟危,臣恐弄兵之徒,得以藉口而起也。愿止其籴,纵民输贩为便。诏尚书省行之。按《胥鼎传》:四年二月,拜枢密副使,权尚书左丞。时河南粟麦不令兴贩渡河,鼎上言曰:河东多山险,平时地利不遗,夏秋荐熟,犹常藉陕西、河南通贩物料。况今累值兵戎,农民寖少,且无雨雪,阙食为甚。又解州屯兵数多,粮储仅及一月。伏见陕州大阳渡、河中大庆渡皆邀阻粟麦,不令过河,臣恐军民不安,或生内患。伏望朝廷听其输贩,以纾解州之急。从之。又言:河东兵革之馀,疲民稍复,然丁牛既少,莫能耕稼,重以亢旱蝗螟,而馈饷所须,徵科颇急,贫无依者俱已乏食,富户宿藏亦为盗发,盖绝无而仅有焉,其憔悴亦已甚矣。有司宜奉朝廷德意,以谋安集,而潞州帅府遣官于辽、沁诸郡搜括馀粟,悬重赏诱人告讦,州县惮帅府,鞭箠械系,所在骚然,甚可怜悯。今大兵既去,惟宜汰冗兵,省浮费,招集流亡,劝督农事。彼不是务,而使疮痍之民重罹兹苦,是兵未来而先自敝也。愿朝廷亟止之,如经费果阙,以恩例劝民入粟,不犹愈于强括乎。诏趋行之。按《陈规传》:规为监察御史。贞祐四年正月,上言:伏见沿河悉禁物斛北渡,遂使河北艰食,人心不安。昔秦、晋为雠,一遇年饥则互输之粟。今圣主在上,一视同仁,岂可以一家之民自限南北,坐视困馁而不救哉。况军民效死禦敌,使复乏食,生亦何聊,人心一摇,为害不细。臣谓宜于太阳、孟津等渡委官阅视,过河之物,每石官收不过其半,则富有之家利其厚息,辐辏而往,庶几公私俱足。宰执以河南军储为重,诏两渡委官取其八,二以与民,至春泽足,大兵北还,乃依规请。制可。
兴定元年,诏伤稼诸处,给种改莳,听贩粮以宽民。又议除流亡户赋役,及添徵军须钱,立和籴赏格。
《金史·宣宗本纪》:兴定元年夏四月戊午,单州雨雹伤稼,诏遣官劝谕农民改莳秋田,官给其种。五月壬辰,延州原武县雨雹伤稼,诏官贷民种改莳。十月庚子,上谓宰臣曰:朕闻百姓流亡,逋赋皆配见户,人何以堪。又添徵军须钱太多,亡者讵肯复业,其并议除之。宰臣请命行部官阅实蠲贷,已代纳者给以恩例,或除他役,或减本户杂征四之一。上曰:朕于此事未尝去怀,其亟行之。按《食货志》:元年,上颇闻百姓以和籴太重,弃业者多,命宰臣加意焉。六月,以户部郎中杨贞权陕西行六部尚书,收给潼、陕军马之用,奏籴贩粮济河者之半,以宽民。从之。八月,立和籴赏格。兴定二年,免水灾处租,治三司官不实报罪。又以侯挚请,命抚辑民饥。
《金史·宣宗本纪》不载。按《食货志》:二年,御史中丞完颜伯嘉奏:亳州大水,计当免租三十万石,而三司官不以实报,止免十万而已。诏命治三司官虚妄之罪。七月,以河南大水,下诏免租劝种,且命参知政事李复亨为宣慰使,中丞完颜伯嘉副之。按《侯挚传》:兴定元年冬,挚升资德大夫,兼三司使。二年二月,挚上言:山东、河北数罹兵乱,遗民嗷嗷,实可哀恤,近朝廷遣官分往抚辑,其惠大矣。然臣忝预执政,敢请继行,以宣布国家德信,使疲瘵者得以少苏,是亦图报之一也。宰臣难之,无何,诏遣挚行省于河北,兼行三司安抚事。既行,又上言曰:臣近历黄陵冈南岸,多有贫乏老幼自陈本河北农民,因敌惊扰故南迁以避,今欲复归本土及春耕种,而河禁邀阻。臣谓河禁本以防闲自北来者耳,此乃由南而往,安所容奸,乞令有司验实放渡。诏付尚书省,宰臣奏宜令枢府讲究,上曰:民饥且死,而尚为次第何耶。其令速放之。兴定三年,尚书省请广营积贮,不许。逃户复业者,免一切苦役。
《金史·宣宗本纪》:三年九月丁酉,尚书省请申命侯挚广营积贮,上不许,曰:徵敛已多,今更规画,不过复取于民尔。防秋稍缓,当量减戍兵,用度幸足,何至是邪。按《食货志》:三年,令逃户复业者但输本租,馀苦役一切皆免。能代耕者,免如复户。有司失信擅科者,以违制论。
兴定四年,以河南水灾,诏免杂徵,并命有司招亡户,复业免租劝种。
《金史·宣宗本纪》:四年八月乙亥,上谕宰臣,河南水菑,唐、邓尤甚。其被菑州县,已除其租。馀顺成之方,止责正供,和籴、杂徵并免。仍自今岁九月始,停周岁桑皮故纸折输。流民佃荒田者如上优免。十一月甲午,河南水,遣官劝课。按《食货志》:四年,省臣奏:河南以岁饥而赋役不息,所亡户令有司招之,至明年三月不复业者,论如律。又按《志》:四年,河南水灾,逋户大半,田野荒芜,恐赋入少而国用乏,遂命唐、邓、裕、蔡、息、寿、颍、亳及归德府被水田,已燥者布种,未渗者种稻,复业之户免本租及一切差发,能代耕者如之,有司擅科者以违制论。
兴定五年,诏河北艰食,民南来者,速令渡之。京东饥,遣使安抚,并发粟赈贫民。
《金史·宣宗本纪》:五年八月壬子朔,上谕枢密,河北艰食,民欲南来者日益多,速令渡之,毋致殍死。九月甲申,以京东岁饥多盗,遣御史大夫纥石烈胡失门为宣慰使,往抚安之。闰十二月壬寅,发上林署粟赈贫民。
哀宗正大八年夏四月丁巳朔,旱灾州县,差税从实减贷。
《金史·哀宗本纪》云云。
天兴元年,括京城粟。
《金史·哀宗本纪》:天兴元年八月戊午,括民间粟。丙子,诏罢括粟,复以进献取之。闰九月辛酉,再括京城粟,以御史大夫合周、点检徒单百家等主之。丙寅,括粟使者兵马都总领完颜九住以粟有蓬稗,杖杀孝妇于省门。十一月丁未朔,赐贫民粥。壬子,京城人相食。癸丑,诏曹门、宋门放士民出就食。按《斜卯爱实传》:爱实累官翰林直学士,兼左司郎中。天兴元年八月,括京城粟,以转运使完颜珠颗、张俊民、曳剌克忠等置局,以推举为名,珠颗谕民曰:汝等当从实推唱,果如一旦粮尽,令汝妻子作军食,复能吝否。既而罢括粟令,复以进献取之。前御史大夫内族合周复冀进用,建言京城括粟可得百馀万石。朝廷信之,命权参知政事,与左丞李蹊总其事。先令各家自实,壮者存石有三斗,幼者半之,仍书其数门首,敢有匿者以升斗论罪。京城三十六坊,各选深刻者主之,内族完颜久住尤酷暴。有寡妇二口,实豆六斗,内有蓬子约三升,久住笑曰:吾得之矣。执而以令于众。妇泣诉曰:妾夫死于兵,姑老不能为养,故杂蓬秕以自食耳,非敢以为军储也。且三斗,六升之馀。不从,竟死杖下。京师闻之股栗,尽投其馀于粪溷中。或白于李蹊,蹊颦蹙曰:白之参政。其人即白合周,周曰:人云花又不损,蜜又得成。予谓花不损,何由成蜜。且京师危急,今欲存社稷耶。存百姓耶。当时皆莫敢言,爱实遂上奏,大概言:罢括粟,则改虐政为仁政,散怨气为和气。不报。时所括不能三万斛,而京城益萧然矣。自是之后,死者相枕,贫富束手待毙而已。上闻之,命出太仓米作粥以食饿者,爱实闻之叹曰:与其食之,宁如勿夺。为奉御把奴所告。
天兴二年,括蔡城粟,纵饥民出城,采食菱芡水草。按《金史·哀宗本纪》:二年九月己未,括蔡城粟。十月辛巳,纵饥民老稚羸疾者出城。甲申,给饥民船,听采城壕菱芡水草以食。
《续文献通考》:二年八月,蔡州加设四隅和籴官。

元一

太宗十年,以诸路旱蝗,诏停免田租。
《元史·太宗本纪》:十年秋八月,陈时可、高庆民等言诸路旱蝗,诏免今年田租,仍停旧未输纳者,俟丰岁议之。
十一年秋七月,以山东诸路灾,免其税粮。
《元史·太宗本纪》云云。
世祖中统元年,赈各处民饥,减免科差。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八月癸亥,泽州、潞州旱,民饥,敕赈之。十一月戊子,发常平仓赈益都、济南、滨棣饥民。按《食货志》:元年,以各处被灾,验实减免科差。又按《志》:元年,平阳旱,遣使赈之。
中统二年,以诸路民饥,诏赈恤和籴,又迁贫民就食河南。
《元史·世祖本纪》:二年六月乙巳,赈火少里驿户之乏食者。辛亥,转懿州米万石赈亲王塔察儿所部饥民。秋七月癸亥,赈和林饥民。八月甲寅,赈桓州饥民。九月辛未,置和籴所于开平,以户部郎中宋绍祖为提举和籴官。按《食货志》:二年,迁曳捏即地贫民就食河南、平阳、太原。
《续文献通考》:二年,始以钞一千二百锭,于上都、北京、西京等处籴三万石。
中统三年,赈甘州,沙、肃二州饥,免济南民差税,并发粟赈之。
《元史·世祖本纪》:三年秋七月癸酉,甘州饥,给银以赈之。闰九月甲申朔,沙、肃二州乏食,给米、钞赈之。己丑,济南民饥,免其赋税。庚戌,发粟三十万赈济南饥民。按《食货志》:三年,济南饥,以粮三万石赈之。是年七月,以课银一百五十锭济甘州贫民。又按《志》:是年闰九月,以济南路遭李璮之乱,军民皆饥,尽除差发。又按《志》:三年,以蛮寇攻掠,免三义沽灶户一百六十五户其年丝料、包银。
中统四年,遣使和籴东京,又灾伤等路减租,赈复有差。
《元史·世祖本纪》:四年三月壬辰,遣扎马剌丁和籴东京。八月壬子,彰德路及洺、磁二州旱,免彰德今岁田租之半,洺、磁十之六。甲子,以西凉经兵,居民困弊,给钞赈之,仍免租赋三年。丙寅,以诸王只必帖木儿部民困乏,赐银二万两给之。壬申,滨、棣二州蝗,真定路旱。诏西凉流民复业者,复其家三年。十一月甲申,诏以岁不登,量减阿述、怯烈各军行饷。东平、大名等路旱,量减今岁田租。按《食货志》:四年,以秋旱霜灾,减大名等路税粮。又按《志》:四年,以钱粮币帛赈东平济河贫民,钞四千锭赈诸王只必帖木儿部贫民。又按《志》:四年,以西凉民户值浑都海、阿蓝䚟儿之乱,人民流散,免差税三年。
至元元年,敕诸路和籴尹马钦出粟赈饥。诏加奖谕,又减免银税有差。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春正月癸卯,敕北京、西京宣慰司、隆兴总管府和籴以备粮饷。五月己丑,以平阴县尹马钦发私粟六百石赡饥民,又给民粟种四百馀石,诏奖谕,特赐西锦五端以旌其义。丙申,赐诸王钦察银万两,济其所部贫乏者。按《食货志》:元年,诏减明年包银十分之三,全无业者十之七。是年四月,逃户复业者,免差税三年。
至元二年,以粟钞粮米赈给诸路饥贫。
《元史·世祖本纪》:二年三月乙未,辽东饥,发粟万石、钞百锭赈之。五月辛亥,检覈诸王兀鲁带部民贫无孳畜者三万七百二十四人,人月给米二斗五升,四阅月而止。六月己卯,千户阔阔出部民乏食,赐钞赈之。秋七月辛酉,益都大蝗饥,命减价粜官粟以赈。按《食货志》:二年,以钞百锭赈阔阔出所部军。
《江南通志》:二年十一月,上海县饥,诏发义仓粮及募富人出粟赈之。
至元三年,赈饥和籴。
《元史·世祖本纪》:三年三月戊戌,赈水达达民户饥。按《食货志》:三年,以东平等处蚕灾,减其丝料。
《续文献通考》:三年,济南饥,以粮三千万石赈之。七月,以课银一百五十锭济甘州贫民。又按《续通考》:三年,南京等处和籴四十万石。
至元四年,免蚕灾民户丝料。诸路饥贫蝗旱处,以粮钞币帛赈之,并免其租。
《元史·世祖本纪》:四年六月壬戌,以中都、顺天、东平等处蚕灾,免民户丝料轻重有差。秋七月甲寅,诏亦即纳新附贫民,从人借贷困不能偿者,官为偿之,仍给牛具、种实及粮食。十二月丙子,赈亲王移相哥所部饥民。是岁,山东、河南、北诸路蝗,顺天束鹿县旱,免其租。
《续文献通考》:四年,以钱粮币帛,赈东平济南贫民,钞四千锭赈诸王只必帖木儿部贫民。
至元五年,蠲赈益都路饥,被水诸处,并免田租。按《元史·世祖本纪》:五年九月癸丑,中都路水,免今年田租。己丑,益都路饥,以米三十一万八千石赈之。十二月戊寅,以中都、济南、益都、淄莱、河间、东平、南京、顺天、顺德、真定、恩州、高唐、济州、北京等处大水,免今年田租。按《食货志》:五年,以益都等路禾损,蠲其差税。又按《志》:五年,益都民饥,验口赈之。
至元六年,始立常平义仓。诸路水旱蝗饥处,赈米免税赋有差。
《元史·世祖本纪》:六年春正月甲戌,益都、淄莱大水,恩州饥,命赈之。二月丁酉,赈欠州人匠贫乏者米五千九百九十九石。开元等路饥,减户赋布二疋,秋税减其半,水达达户减青鼠二,其租税被灾者免徵。三月戊午,赈曹州饥。夏四月甲午,大名等路饥,赈米十万石。五月丙午,东平路饥,赈米四万一千三百馀石。六月丁亥,河南、河北、山东诸郡蝗。癸巳,敕:真定等路旱蝗,其代输筑城役夫户赋悉免之。癸卯,东昌路饥,赈米二万七千五百九十石。九月壬戌,丰州、云内、东胜旱,免其租赋。冬十月丁亥,广平路旱,免租赋。十一月庚午,济南饥,以米十二万八千九百石赈之。十二月己丑,高唐、固安二州饥,以米二万六百石赈之。按《食货志》:六年,以济南、益都、怀孟、德州、淄莱、博州、曹州、真定、顺德、河间、济州、东平、恩州、南京等处桑蚕灾伤,量免丝料。又按《志》:六年,东平、河间一十五处饥,验口赈之。又按《志》:常平起于汉之耿寿昌,义仓起于唐之戴冑,皆救荒之良法也。元立义仓于乡社,又置常平于路府,使饥不损民,丰不伤农,粟直不低昂,而民无菜色,可谓善法汉、唐者矣。今考其制,常平仓世祖至元六年始立。其法: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义仓亦至元六年始立。其法:社置一仓,以社长主之,丰年每亲丁纳粟五斗,驱丁二斗,无粟听纳杂色,歉年就给社民。
至元七年,以岁饥罢宫城修筑役夫,诸路旱蝗饥歉处,减免银丝租赋。部曲告饥者,令就食他所。
《元史·世祖本纪》:七年二月丁丑,以岁饥罢修筑宫城役夫。三月庚子朔,尚书省臣言:河西和籴,应僧人、豪官、富民一例行之。制可。戊午,益都、登、莱蝗旱,诏减其今年包银之半。五月丁未,东京路饥,免今年丝银十之三。壬戌,大名、东平等路桑蚕皆灾,南京、河南等路蝗,减今年银丝十之三。秋七月乙丑,山东诸路旱蝗。免军户田租,戍边者给粮。八月己巳,赈应昌府饥。诸王拜荅寒部曲告饥,命有车马者徙居黄忽儿玉良之地,计口给粮,无车马者就食肃、沙、甘州。九月丙寅,西京饥,敕诸王阿只吉所部就食太原。山东饥,敕益都、济南酒税以十之二收粮。冬十月丁亥,以南京、河南两路旱蝗,减今年差赋十之六。己丑,赈山东淄莱路饥。十一月丁巳,复赈淄莱路饥。
至元八年,赈诸路饥,并蠲前年灾伤丝料。又诏以和籴诸河仓粮,贮常平仓。
《元史·世祖本纪》:八年春正月壬辰,赈北京、益都饥。二月癸卯,四川行省也速带儿言:比因饥馑,盗贼滋多,宜加显戮。诏令群臣议,安童以为:强窃盗贼,一皆处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仍旧待命。辛酉,赈西京饥。三月己丑,赈益都等路饥。夏四月戊午,以至元七年诸路灾,蠲今岁丝料轻重有差。五月丁丑,赈蔚州饥。按《食货志》:八年,以粮赈西京路急递铺兵卒。又按《志》:常平仓:至元八年以和籴粮及诸河仓所拨粮贮焉。
《续文献通考》:八年,验各路粮粟价直,增十分之一,和籴三十九万四千六百六十石。
至元九年,免去岁灾伤处租赋,以籍田所储粮,及官仓,赈民不足。
《元史·世祖本纪》:九年二月戊戌,以去岁东平及西京等州县旱蝗水潦,免其租赋。三月甲戌,赈济南路饥。夏四月甲寅,赈大都路饥。五月乙酉,诏安集荅里伯所部流民。六月癸巳,敕以籍田所储粮赈民,不足,又发近地官仓济之。甲午,高丽告饥,转东京米二万石赈之。秋七月丁巳,赈水达达部饥。八月癸丑,赈辽东等路饥。九月戊寅,赈益都路饥。
至元十年,发米赈诸路虫灾,及霖雨害稼高丽荒歉。诏生券军营北京界,仍运米赈之。以没入赃,赈贫乏不能自存者。
《元史·世祖本纪》:十年六月乙酉,赈诸王塔察儿部民饥。秋七月庚寅,河南水,发粟赈民饥,仍免今年田租。九月辛巳,辽东饥,弛猎禁。壬辰,中书省臣奏:高丽王王植屡言小国地狭,比岁荒歉,其生券军乞驻东京。诏令营北京界,仍敕东京路运米二万石以赈高丽。是岁,诸路虫蝻灾五分,霖雨害稼九分,赈米凡五十四万五千五百九十石。
《续文献通考》:十年,御史台臣言:没入赃罚,为钞一千三百锭。诏有贫乏不能自存活者,以没入之赃赈之。
至元十一年,诸路虫灾凡九所,发粟米赈民饥。按《元史·世祖本纪》:十一年,诸路虸蚄等虫灾凡九所,民饥,发米七万五千四百一十五石、粟四万五百九十九石以赈之。
至元十二年,赈吉里迷新附饥民。水旱饥歉等处,赈粟米贷粮有差。
《元史·世祖本纪》:十二年二月甲辰,命开元宣抚司赈吉里迷新附饥民。是岁,卫辉、太原等路旱,河间霖雨伤稼,凡赈米三千七百四十八石、粟二万四千二百六石。按《食货志》:十二年,濮州等处饥,贷粮五千石。
至元十三年,开元路饥,弛屠杀之禁。水旱缺食,等处以米粟及钞赈之,并免田租。
《元史·世祖本纪》:十三年夏四月戊辰,以河南兵事未息,开元路民饥,并弛正月五月屠杀之禁。是岁,东平、济南、泰安、德州、涟海、清河、平滦、西京西三州以水旱缺食,赈军民站户米二十二万五千五百六十石,粟四万七千七百十二石,钞四千二百八十二锭有奇。平阳路旱,济宁路及高丽沈州水,并免今年田租。至元十四年,除河南、山东、河泊课发官廪赈大都贫民,并免被水县田租。
《元史·世祖本纪》:十四年五月辛亥,以河南、山东水旱,除河泊课,听民自渔。十二月丁卯,以大都物价翔踊,发官廪万石,赈粜贫民。乙亥,冠州及永年县水,免今年田租。是岁,赈东平、济南等郡饥民,米二万一千六百十七石、粟二万八千六百十二石、钞万一百十二锭。
至元十五年,蠲赈诸路水旱民饥,置甘州和籴提举司。
《元史·世祖本纪》:十五年春正月癸巳,西京饥,发粟一万石赈之,仍谕阿合马广贮积,以备阙乏。二月癸亥,咸淳府等郡及良平民户饥,以钞千锭赈之。三月壬寅,以诸路岁比不登,免今年田租、丝银。夏四月戍午,以江南土寇窃发,人心未安,命行中书省左丞夏贵等,分道抚治军民,检覈钱榖;察郡县被旱灾甚者、吏廉能者,举以闻;其贪残不胜任者,劾罢之。六月丁卯,置甘州和籴提举司,以备给军饷、赈贫民。冬十月辛酉,赈别十八里、日忽思等饥民钞二千五百锭。十二月戊申,赣榆县雹伤稼,免今年田租。是岁,西京奉圣州及彰德等处水旱民饥,赈米八万八百九十石、粟三万六千四十石、钞二万四千八百八十锭有奇。至元十六年,以江南旧漕运米赈军民饥,并减水旱处田租驿路质卖子女选官抚治之
《元史·世祖本纪》:十六年二月壬午,以江南漕运旧米赈军民之饥者。三月甲戌,以保定路旱,减是岁租三千一百二十石。六月癸卯,以临洮、巩昌、通安等十驿岁饥,供役繁重,有质卖子女以供役者,命选官抚治之。秋七月丙寅,以赵州等处水旱,减今年租三千一百八十一石。冬十月辛卯,赈和州贫民钞。
《续文献通考》:十六年,以两淮盐引五万道,募客旅中粮。
至元十七年,以广中民不聊生,遣使往抚给粟钞赈贷中外路民饥,仍免赋税徭役。
《元史·世祖本纪》:十七年春正月辛亥,磁州、永平县水,给钞贷之。二月辛丑,以广中民不聊生,召右丞塔出、左丞吕师夔廷诘坏民之由,命也的迷失、贾居贞行宣慰司往抚之。三月癸亥,高邮等处饥,赈粟九千四百石。五月癸丑:高丽国王王睶以民饥,乞贷粮万石,从之。秋七月己酉,以秃古灭军劫食火拙畏吾城禾,民饥,命官给驿马之费,仍免其赋税三年。冬十月癸巳,诏谕和州诸城招集流移之民。十一月丁卯,诏以末甘孙民贫,除仓站税课外,免其役三年。十二月丙申,赈巩昌、常德等路饥民,仍免其徭役。
至元十八年,以粟钞及金银币帛,赈给诸路饥贫民。鬻妻子者,官与赎还。旱灾虫伤处,免今年租。
《元史·世祖本纪》:十八年春正月癸卯,发钞及金银付孛罗,以给贫民。二月丙戌,浙东饥,发粟千二百七十馀石赈之。丙申,以辽阳、懿、盖、北京、大定诸州旱,免今年租税之半。夏四月辛巳,通、泰二州饥,发粟二万一千六百石赈之。五月甲辰,遣使赈瓜、沙州饥。庚申,严鬻人之禁,乏食者量加赈贷。六月丙寅,敕赛典赤、火尼赤分管乌木、拔都怯儿等八处民户。谦州织工百四十二户贫甚,以粟给之,其所鬻妻子官与赎还。八月壬辰,以开元等路六驿饥,命给币帛万二千匹,民鬻妻子者官为赎之。九月甲子,给钞赈上都饥民。十一月壬午,昌州及盖里泊民饥,给钞赈之。是岁,保定路清苑县水,平阳路松山县旱,高唐、夏津、武城等县蟊害稼,并免今年租,计三万六千八百四十石。至元十九年,江南水,真定旱,发廪赈之。真定民流移江南者,给粮使还,并诏发钞和籴。
《元史·世祖本纪》:十九年秋七月乙酉,发米赈乞里吉思贫民。八月辛亥,江南水,民饥者众;真定以南旱,民多流移;和礼霍孙请所在官司发廪以赈,从之。九月丁巳朔,赈真定饥民,其流移江南者,官给之粮,使还乡里。辛巳,发钞三万锭,于隆兴、德兴府、宣德州和籴粮九万石。按《食货志》:十九年,减京师民户科差之半。又按《志》:十九年,真定饥,赈粮两月。
至元二十年,停去年旱灾郡税粮。诏有司,今后灾伤,不即申奏行视者,罪之。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年春正月丙寅,以燕南、河北、山东诸郡去岁旱,税粮之在民者,权停勿徵,仍谕:自今管民官,凡有灾伤,过时不申,及按察司不即行视者,皆罪之。壬申,御史台言:燕南、山东、河北去年旱灾,按察司已尝阅视,而中书不为奏免,民何以堪。请权停税粮。制曰:可。十二月甲午,给钞四万锭和籴于上都。癸卯,发粟赈水达达四十九站。戊申,赈女直饥民一千户。按《食货志》:二十年,以水旱相仍,免江南税粮十分之二 又按《志》:二十年,以帛千疋、钞三百锭,赈水达达地贫民。
至元二十一年,诏发储粮赈告饥民户。又和籴于上都立常平仓。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一年夏四月戊申,火儿忽等所部民户告饥,帝曰:饥民不救,储粮何为。发万石赈之。冬十月戊辰,立常平仓,以五十万石价钞给之。按《续文献通考》:二十一年,以河间、山东、两浙、两淮盐引,募诸人市粮。九月,发盐引七万道、钞三万锭,于上都和籴。
至元二十二年,命招集流徙饥民,合剌禾州饥户,给牛种并籴米赈之。又命海运及收籴粮,减价出粜。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二年五月庚寅,敕朵儿只招集甘、沙、速等州流徙饥民。秋七月己卯,以米千石廪瓮吉剌贫民。九月戊辰,汪惟正言巩昌军民站户并诸人奴婢,因饥岁流入陕西、四川者,彼即括为军站。帝曰:信如所言,当鸠集与之,如非己有而强欲得之者,岂彼于法不知惧耶。冬十月己亥,以钞五千锭和籴于应昌府。戊午,都护府言合剌禾州民饥,户给牛二头、种二石,更给钞一十一万六千四百锭,籴米六万四百石,为四月粮赈之。按《食货志》:京师赈粜之制:至元二十二年始行。其法于京城南城设铺各三所,分遣官吏,发海运之粮,减其市直以赈粜焉。凡白米每石减钞五两,南粳米减钞三两,岁以为常。按《续文献通考》:二十二年,诏江南民田秋成,官为定例收籴,次年减价出粜。
至元二十三年,以钞米赈诸路饥,并免租赋赈粮减粜,又以铁课籴粮充常平仓。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三年二月辛丑,遣使以钞五千锭赈诸王小薛所部饥民。秋七月壬申,平阳饥民就食邻郡者,所在发仓赈之。丁丑,斡脱吉思部民饥,遣就食北京,其不行者发米赈之。辛巳,八都儿饥民六百户驻八剌忽思之地,给米千石赈之。八月丙申,发钞二万九千锭、盐五万引,市米赈诸王阿只吉所部饥民。己亥,平阳路岁比不登,免贫民税赋。辛酉,甘州饥,禁酒。十一月丙子,以涿、易二州良乡、宝坻县饥,免今年租,给粮三月。平滦、太原、汴梁水旱为灾,免民租二万五千六百石有奇。戊寅,遣使阅实宣宁县饥民,周给之。十二月乙未,辽东开元饥,赈粮三月。乙卯,大都饥,发官米低其价粜贫民。丙辰,遣蒲昌赤贫民垦甘肃閒田,官给牛、种、农具。按《食货志》:二十三年,大都属郡六处饥,赈粮三月。又按《志》:常平仓:至元二十三年定铁法,以铁课籴粮充焉。
至元二十四年,诸路饥荒贫乏处,赈以粮钞绢米。其丝银赋税,减免有差。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四年春正月戊辰,皇子奥鲁赤部曲饥,命大同路给六十日粮。戊子,以钞万锭赈斡端贫民。西边岁饥民困,赐绢万匹。二月癸巳,雍古部民饥,发米四千石赈之,不足,复给六千石米价。乙未,真定路饥,发沿河仓粟减价粜之。以真定所牧官马四万馀匹分牧他郡。闰二月癸亥,以女直、水达达部连岁饥荒,移粟赈之,仍尽免今年公赋及减所输皮布之半。乙酉,大都饥,免今岁银俸钞,诸路半徵之。三月乙卯,辽东饥,弛太子河捕鱼禁。六月壬申,北京饥,免丝银、租税。八月丁亥,沈州饥,又经乃颜叛兵蹂践,免其今岁丝银、租赋。九月庚子,给诸王八八所部穷乏者钞万一千锭。以西京、平滦路饥,禁酒。戊申,咸平、懿州、北京以乃颜叛,民废耕作,又霜雹为灾,告饥,诏以海运粮五万石赈之。十一月庚子,大都路水,赐今年田租十二万九千一百八十石。是岁,浙西诸路水,免今年田租十之二。按《食货志》:二十四年,免北京饥民差税。是年,扬州及浙西水,其地税在扬州者全免,浙西减二分。又按《志》:二十四年,斡端民饥,赈钞万锭。是年四月,以陈米给贫民。七月,以粮给诸王阿只吉部贫民,大口二斗,小口一斗。
至元二十五年,诸路饥给米蠲租以赈之,复葺兴、灵二州仓,输米以备赈给。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五年春正月乙巳,蛮洞十八族饥饿,死者二百馀人,以钞千五百锭有奇市米赈之。丙午,杭、苏二州连岁大水,赈其尤贫者。己酉,发海运米十万石,赈辽阳省军民之饥者。二月庚申,辽阳、武平等处饥,除今年租税及岁课貂皮。辛酉,忙兀带、忽都忽言其军三年荐饥,赐米五百石。甲戌,盖州旱,民饥,蠲其租四千七百石。己卯,豪、懿州饥,以米十五万石赈之。京师水,发官米,下其价粜贫民。三月丙戌,诸王昌童部曲饥,给粮三月。夏四月丙辰,莱县、蒲台旱饥,出米下其直赈之。癸酉,尚书省臣言:近以江淮饥,命行省赈之,吏与富民因缘为奸,多不及于贫者。今杭、苏、湖、秀四州复大水,民鬻妻女易食,请辍上供米二十万石,审其贫者赈之。帝是其言。五月丁酉,平江水,免所负酒课。减米价,赈京师。壬寅,运米十五万石诣懿州饷军及赈饥民。六月庚申,赈诸王荅儿伯部曲之饥者及桂阳路饥民。壬申,睢阳霖雨,河溢害稼,免其租千六十石有奇。乙亥,以考城、陈留、通许、杞、太康五县大水及河溢没民田,蠲其租万五千二百石。秋七月甲申朔,复葺兴、灵二州仓,始命昔宝赤、合剌赤、贵由赤、左右卫士转米输之,委省官督运,以备赈给。丙戌,真定、汴梁路蝗。运大同、太原诸仓米至新城,为边地之储。以南安、瑞、赣三路连岁盗起,民多失业,免逋税万二千六百石有奇。发大同路粟赈流民。保定路霖雨害稼,蠲今岁田租。庚子,胶州连岁大水,民采橡而食,命减价粜米以赈之。霸、漷二州霖雨害稼,免其今年田租。乙巳,诸王也真部曲饥,分五千户就食济南。八月癸丑,诸王也真言:臣近将济宁投下蒙古军东征,其家皆乏食,愿赐济南路岁赋银,使易米而食。诏辽阳省给米万石赈之。壬申,安西省管内大饥,蠲其田租二万一千五百石有奇,仍贷粟赈之。丙子,发米三千石赈灭吉儿带所部饥民。赵、晋、冀三州蝗。丁丑,嘉祥、鱼台、金乡三县霖雨害稼,蠲其租五千石。九月癸未,甘州旱饥,免逋税四千四百石。己丑,献、莫二州霖雨害稼,免田租八百馀石。十一月壬午,巩昌路荐饥,免田租之半,仍以钞三千锭赈其贫者。辛卯,兀良合饥民多殍死,给三月粮。丙申,合迷里民饥,种不入土,命爱牙赤以屯田馀粮给之。十二月庚辰,六卫屯田饥,给更休三千人六十日粮。因雨雹、河溢害稼,除民租二万二千八百石。按《食货志》:二十五年,南安等处被寇兵者,税粮免徵。
《续文献通考》:二十五年,桑哥言:自至元丙子置应昌和籴所,其间必多盗诈,宜加钩考。从之。
至元二十六年,命诸路灾伤处,给米,蠲租,减直,赈粜,并移饥民就食他所。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六年春正月辛卯,拔都不伦言其民千一百五十八户贫乏,赐银十万五千一百五十两。二月己未,发和林粮千石赈诸王火你赤部曲。壬戌,合木里饥,命甘肃省发米千石赈之。丁卯,绍兴大水,免未输田租。己巳,皇孙甘不剌所部军乏食,发大同路榷场粮赈之。三月庚辰,安西饥,减估粜米二万石。甘州饥,发钞万锭赈之。夏四月己酉,辽阳省管内饥,贷高丽米六万石以赈之。壬子,孛罗带上别十八里招集户数,令甘肃省赈之。癸丑,宝庆路饥,下其估粜米万一千石。丙辰,命甘肃行省给合的所部饥者粟。丁巳,遣官验视诸王按灰贫民,给以粮。五月癸未,移诸王小薛饥民就食汴梁。己亥,辽阳路饥,免往岁未输田租。辛丑,泰安寺屯田大水,免今岁租。六月辛亥,桂阳路寇乱水旱,下其估粜米八千七百二十石以赈之。辛巳,辽阳等路饥,免今岁差赋。移八八部曲饥者就食甘州。合剌赤饥,出粟四千三百二十八石有奇以赈之。丁丑,济宁、东平、汴梁、济南、棣州、顺德、平滦、真定霖雨害稼,免田租十万五千七百四十九石。秋七月己卯,驸马爪忽儿部曲饥,赈之。辛巳,两淮屯田雨雹害稼,蠲今岁田租。庚寅,黄兀儿月良等驿乏食,以钞赈之。八月壬子,霸州大水,民乏食,下其估粜直沽仓米五千石。辛酉,大都路霖雨害稼,免今岁租赋,仍减价粜诸路仓粮。壬戌,漷州饥,发河西务米二千石,减其价赈粜之。癸亥,诸王铁失、孛罗带所部皆饥,敕上都留守司、辽阳省发粟赈之。癸酉,台、婺二州饥,免今岁田租。九月丙申,平滦、昌国等屯田霖雨害稼。甲辰,以保定、新城、定兴屯田粮赈其户饥贫者。冬十月癸酉,平滦水害稼。以平滦、河间、保定等路饥,弛河泊之禁。闰十月癸未,命辽阳行省给诸王乃蛮带民户乏食者。乙酉,通州河西务饥,民有鬻子、去之他州者,发米赈之。丁亥,左、右卫屯田新附军以大水伤稼乏食,发米万四百石赈之。丙申,河南宣慰司请给管内河间、真定等路流民六十日粮,遣还其土,从之。甲辰,武平路饥,发常平仓米万五千石。赈保定等屯田户饥,给九十日粮。檀州饥民刘德成犯猎禁,诏释之。十一月戊申,敕尚书省发仓赈大都饥民。丁巳,平滦、昌国屯户饥,赈米千六百五十六石。丁卯,赈文安县饥民。己巳,发米千石赈平滦饥民。武平路饥,免今岁田租。桓州等驿饥,以钞给之。十二月丁丑,蠡州饥,发义仓粮赈之。辛巳,平滦大水伤稼,免其租。徙瓮吉剌民户贫乏者就食六盘。丁亥,河间、保定二路饥,发义仓粮赈之,仍免今岁田租。木邻站经乱乏食,给九十日粮。庚寅,秃木合之地霜杀稼,秃鲁花之地饥,给九十日粮。乙未,命甘肃行省赈千户也先所部人户之饥者,给钞赈黄兀儿月良站人户。庚子,武平饥,以粮二万三千六百石赈之。伯颜遣使来言边民乏食,诏赐网罟,使取鱼自给。拔都昔剌所部阿速户饥,出粟七千四百七十石赈之。癸卯,发麦赈广济署饥民。是岁,免灾伤田租:真定三万五千石,济宁二千一百五十四石,东平一百四十七石,大名九百二十五石,汴梁万三千九十七石,冠州二十七石。按《食货志》:二十六年,绍兴路水,免地税十之三。是年六月,以禾稼不收,免辽阳差税。又按《志》:二十六年,京兆旱,以粮三万石赈之。是年,又赈左右翼屯田蛮军及月儿鲁部贫民粮,各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