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江苏省扬州市” 相关资源
诗文库17768
人物库4697
活动1756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八卷目录

 扬州府部汇考六
  扬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扬州府户口考

职方典第七百五十八卷

扬州府部汇考六

扬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府县《志》合载本府〈江都县附郭〉
扬州府儒学 在府后儒林坊。明洪武中,知府周原福即旧规重建。正统间知府韩宏建更衣、采芹二亭。天顺八年御史张黼。成化间知府郑岑先后修葺。嘉靖四年燬于火,知府易瓒重建,八年知府韩文镜先后重修。皇清康熙十九年,巡盐御史中山郝浴捐修,有碑记知府崔华有募修学,宫文教授秦钜伦朱虹、训导丁德明先后募修。
维扬书院 在府西门内。
安定书院 在府治东北三元坊。
甘泉书院 在府广储门外。
江都县儒学 宋以前无考。绍兴间建州学,以县学附焉。元亦止,立府学。明洪武七年,始分设,知县宋启建于县北开明桥西骆驼岭上;成化六年,知府郑岑创讲堂五楹,七年巡按董韬建大成殿,知府周源创建明伦堂及正心、诚意二斋。嘉靖十一年,知府吴桂芳复改讲堂为尊经阁。皇清康熙九年,教谕吴伯琮捐修。康熙十九年,巡盐御史中山郝浴捐修。康熙二十二年,教谕许维梴训导汪和中重修尊经阁、文峰阁、黉门外周以围墙,东西设立圈门,为玉带巷。
安石书院 在县邵伯镇。
五贤书院 在县瓜洲城北。
社学 宋嘉泰二年,教授乔行简建堂,曰养正。设两序,东曰上达,西曰幼仪。明初诏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之俊秀者。万历崇祯间,兵备道熊尚文、郑二阳先后修设。皇清康熙元年奉旨置学,知府金镇复议修学延儒焉。
外州县
仪真县儒学 宋仁宗庆历四年始建学宫于军城长乐坊,在城内西南隅,后迁城东门。内列十斋,皆南向。东曰安德、务德、象德、耀德、耸德,西曰上德、观德、建德、成德、果德。后以果德为武学,上德为县学。大成殿北有堂,曰丽泽、曰议道,有阁曰稽古。学东有乡射堂,靖康兵火一础,不存。绍兴七年郡守张好古请城南榷货务,废屋二十楹,复建。十八年知州洪兴祖重修,二十九年郡博汪彦中上议于郡守董将,复还旧址。隆兴二年复燬于兵。乾道三年知州张郯名讲堂曰由圣,立四斋曰率性、正心、诚身、克己。堂后为直舍,舍后开轩以丽泽,旧名扁之。绍熙三年运判赵师𢍰、郡守赵预创门屋五、楹并三,大门立御碑亭于泮桥外,以大成殿额漫漶𢍰,乃易书。五年知州韩梴甃讲堂两庑,绘三礼之制于壁,复葺旧射圃。开禧丙寅金人犯真城,咸罗拜殿庑下,故学宇得独存。嘉定五年教授尤森建厅事,九年郡守李道传绘濂溪、明道、伊川、晦庵四先生像建堂于讲堂右。十年知州事丰有俊创小学于东庑之。东郡博士陈京创五廒,以仁、义、礼、智、信为次,勒养士。岁入之额于石计,岁所入可赡四百人。十二年教授杨焯继之,自开禧兵火祭器典籍之属,荡然。至是购书籍,治祭器,稍复其旧。十四年运判兼知州事吴机捐郡帑三千缗,属博士陈临重修,于是增筑内墙,重盖大成殿,黼藻像貌易外门,新之建由礼亭于门侧,俾诸生出入,官带如大学。然咸淳五年知州事吕师龙重修学舍,增广生,徒置学田益廪饩几榻之属,靡不悉具。元泰定二年,知州张震新庙学,广教养,铸祭器以饰祀事,至正末河南兵起江淮骚乱,乃迁祭器,寄润州学,遂为彼有。今祗遗樽爵数事,制极精工,咸有职官名氏,与今器不类。明洪武二年四月,罢州学改仪真县学,二十七年知县刘文刚重建大成殿饰。
先圣像始建戟门,并文昌祠,创学仓于明伦堂西。
三十年知县康彦民重建两庑神厨库。永乐元年知县徐善重建两斋曰时习,曰启蒙。宣德七
年,知县李升徙大成门。正统九年重建讲堂斋舍,明年复建尊经阁于讲堂后。十三年知县孙礼重修讲堂斋,庑大成殿、棂星门、泮池石桥、明伦堂、射圃观、德亭仓库,神厨牲所。文昌集贤诸祠改时,习启蒙斋,为进德育材。天顺元年,知府王恕同知蔡坚、刘兰,知县王士谦重修。成化十三年,教谕彭道莳植松槐,森荫堂庑。嘉靖元年知县李文瀚建会馔堂三间于明伦堂东,二年重修棂星门及宫墙诸圮败者,立科第,题名碑记。四年巡按御史李东毁,元妙观以其地界入学基,巡盐御史张珩亦撤,文昌祠改祠名宦乡贤。六年盐法御史雷应龙毁诸淫祠像,知县周宠以其铜造祭器。七年盐法御史李佶、朱廷立相继捐帑赎,重修学庙。工部分司主事戴鲸特倡议改建,遂请于漕抚都院。唐龙令知县王皞督迁明伦堂于。
文庙右建尊经阁于庙后,规制愈宏。九年易像为
木主,十一年奉诏立敬一箴,亭并五箴,注勒石亭在尊经阁前,凡七碑。十二年教谕王銮知县艾夔请于督学御史,闻人诠发公羡建讲堂五楹并教谕正衙于明伦堂后。十三年县丞杨廷献奉制建启圣祠于庙东。二十六年知县雷亨复改建明伦堂于庙后,迁儒学门于棂星门之东。四十三年知县沈乔楠以诸生议请于抚按两院,诸监司共得公帑二千缗及乡宦生员,诸国子生合捐赀若干,复迁庙及明伦堂尊经阁于旧址。棂星戟门庑舍悉从改筑,更进德斋为居仁育材斋,为由义儒学门内,为省牲所。稍北为启圣祠,次为敬一亭,又北为名宦祠,为乡贤祠改教谕衙于庙庑西,凡三重。南向次为两训导衙制如教谕俱面南。隆庆元年知县申嘉瑞重甃泮池于棂星门外,改桥门度泮西地百步馀为射圃,泮东地百步馀建青云楼四,楹前为堂三间,面凿横沼,方广约十二丈。万历乙酉迁学宫于资福寺,即大雄殿,为大成殿,仍其前巨浸为泮池树棂星门于泮池内。殿后建明伦堂,堂后建尊经阁,东偏南为教谕衙,稍北建启圣祠,西偏南为训导衙,二稍北建名宦乡贤祠各一,儒学门在棂星门左青云楼。又在儒学门左东引淮水入泮造石桥,跨之其门,斗房宇亦以僧舍相换。二十六年知县苏守一重修,移庙向稍东,造栅栏于屏墙外,建东西二坊曰腾蛟曰起凤。学后培土山。四十年知县欧阳照修学宫,建文昌阁于巽方,扁曰奎光。天启三年知县牛翀元修儒学改建坊,名曰金声玉振。皇清顺治九年春,扬州江防同知李淮教谕左国林率诸生捐费重修。十年两淮运副朱懋文捐诸商公费重修明伦堂,知县牟文龙以提学佥事张能鳞檄修学宫,葺居仁、由义二斋。康熙四年知县胡崇伦训导丁亮重建居仁斋,并葺明伦堂。五年教谕舒文灿捐赀筑宫垣二百馀丈,葺大成殿,暨两庑戟门,增教谕衙左辅屋三间,宫墙内外遍植桃李柳数百馀株。六年教谕文灿建启圣祠于敬一亭,故址。是年冬十一月,巡盐御史宁尔讲捐俸一百两暨教谕舒文灿合捐俸重建东庑新棂星门,并儒学大门。二十三年邑绅许松龄监生吴爱同捐赀重建明伦堂五间,重修居仁、由义二斋。二十八年重建大殿五间。三十二年知县马章玉捐赀重修奎光楼三层。
学田 明隆庆元年,知县申嘉瑞置城内小教场田地,城外濠水田,每年租银四十四两一钱九釐五毫二丝,徵于佃户。贮县库听候督学支给生员公费此,后又有新置田四处,本学付佃收租西门外五十亩,北门外十四亩,五里铺三十亩,旧江口一百二亩,至今仍存。
泰兴县儒学 在县治东踰隆兴桥,西临小河,即旧城河也,始不可考。宋绍兴间重建,元季火于兵。明洪武二年吕令秉直建,永乐间王令政修,正统间典史周略教谕祝敬修建明伦堂及戟门两庑,后主簿、卢昱、柯彬典、史丁全,教谕陈经琢石甃桥,邑令林翘修棂星门,隆令琦筑两垣,县丞潘镇、郡丞李绂相继买地建学门及教谕训导宅于戟门之东。正德间邑令郑浙鼎新之北,徙大成殿,距棂星门二十丈许,两旁为祭器库,翼以两庑,前为戟门。戟门之东西为名宦、乡贤二祠,祠前为碑亭,亭南为泮池,池有三桥。大成殿俊为明伦堂,堂左右二斋,东曰潜心,西曰养正。堂北为射圃,后为土山,明伦堂后为会馔堂,今废。嘉靖八年颁御制敬一箴署教事、泰州通判汪瑛建敬一亭于会馔堂后。九年改大
成殿,曰先师庙,戟门曰庙门。十三年朱令篪建启圣祠于
明伦堂东,建敬修所敷教堂及号房三十楹于街南,指挥使张锦、太学生张镛所让地也,今所与房俱废,改射圃亭,曰观德亭,今废。隆庆元年邑令许希孟移二碑亭于泮池,南拓泮池,地增棂星门石柱二,曰江汉、秋阳。撤敷教堂房,凿大池为鶤化池,建浴沂亭。朱令南雍竟其工亭,今废池成甃,以石署桥门,曰淮海。万历四年刘令伯渊建二坊于学之两旁,名曰腾蛟,曰起凤,建二亭于池左右,为诸生憩息之所。今废。高令桂陈令继畴相次重修,改腾蛟、起凤坊曰兴贤,曰育才。典史张大绅、董其事,十六年段令尚绣改淮海桥门曰天池鶤化门。池南为屏。崇祯间诸衿请引外河水,东西开导汇入鶤化池,造棂星楼于棂星门左,今废。东西栅门立坊,曰礼门、曰义路,移教谕训导宅于尊经阁后。皇清康熙十二年,御史季振宜倡诸绅士捐赀重修,
殿庑堂阁丹雘维新。二十五年教谕荆子迈于署,后笔架山下浚池种莲,名曰绀寒池,筑台山,上多植梧柳,名曰光霁台,与郎家潭、书带桥互相掩映,又题堂额曰君子堂。
书院 在县城内东隅。明天启间建,今废。社学 五处:一在城东朝阳桥西;一在城南文明桥南;一在城西济川桥北;一在永丰镇巡检司西,并邑令朱篪建;一在口岸镇庆元桥东,彭令祥建。
学田 明嘉靖十三年,朱令篪建。置田六百五十亩,坐落王家港四隅,立石为记,田为江潮齧没。万历间陈令继畴丈量,仅存一百七十七亩九分二釐,后俱坍入于江。天启崇祯间,孟令名世田令见龙相继续置瑞像寺、余家庙、周光祖、邵荣、杨枝乔、诸匡、秦家港等田共计四百八十五亩四分内,秦家港田八十三亩荒。
学租 学田出办,折价银一十九两六钱八分六釐。
高邮州儒学 在州治东九十步。宋至和二年,知军事邵必始建武学,以处多士,除教授一人、学录一人。庆元二年,知军事陈巩重加修葺。开禧二年,郡守林伯成以旧制,规模狭小,撤而广之。元末兵燬。明洪武元年,知州黄克明重建儒学。十七年,同知彭蠡重修。天顺三年,学正吴志尹训导王建募,义官王文中辈建讲堂三楹于明伦堂后,今废。天顺四年,义民周全又大修。弘治九年,知州程宪于街南购民居,辟杏坛,通濯衣河。正德五年,同知沈赉重修明伦堂。隆庆二年,知州赵来亨命乡省祭王体耆民夏新改明伦堂为五间,东西各建库三间,进德斋八间,修业斋八间。隆庆六年,知州范惟恭广杏坛地址,王体夏新移泮池于杏坛,寻复改入棂星门内,池上建砖桥一座,名跃龙桥,今废。亭一间,名跃龙亭,崇祯间复移于杏坛旧址。坛前门三楹,门左右建官舍各一区,移学前屏墙于濯衣河南岸。学左筑青云台,建青云楼。学右有忠孝祠,今废。
先师庙居学宫之中,为殿五间。嘉靖十三年,知州
徐诰重建东西庑,各十二间。知州范惟恭重立,旧有像,后改用主。前为戟门五间,临街为棂星门三座,棂星门左为学门,门之直北四十步为题名碑亭,亭折西为义路,又折北四十步为明伦堂,堂在殿后,堂东为东库,即进德斋;西为西库,即修业斋;堂后为御制敬一箴亭三间,亭后为尊经阁五间。嘉靖三十一年,知州查秉直建,今废。阁后有上阜高丈馀,上有仰止亭、郎中徐捷建,后改为启圣祠。由明伦堂甬道折西为礼门,门折北十馀步为学正宅,宅有门、有厅、有寝室、有厢房、有书房。隆庆五年学正施之蕃修葺。宅前两旁为号舍十二间,今颓废。又前为馔堂三间,馔厨一间,神厨三间,宰牲房一间,学仓一所,在馔堂前,今废。宅西为射圃圃,内有观德亭三间,圃存亭废。学门内路东为训导宅二所,有门、有厅、有寝室。学宫东有李公祠房三楹,崇祯间废祠变价。因偪近学宫,改为儒学官署。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州吴之俊学正詹尹吉重修,殿上重置石栏。康熙二十年,学正余恭训导鲍鸿请于州牧李倍茂、河厅聂文魁重修。
兴化县儒学 旧在南津里沧浪亭上。宋天圣间,知县范仲淹建。元末燬于兵燹。明洪武三年,知县徐士诚始改建文林,里面南城背市河。嘉靖三十七年知县程鸣伊修葺。
先师殿旧名大成殿,东西庑在殿两翼,旧各三间。
景泰三年,知县崔时雍增为五间,泮池有桥,名曰步蟾桥。桥前有屏、有坊榜曰泮宫。成化戊子通判魏铭建,四周绕以栅栏,今用砖壁间之。栏东西有坊曰圣域、曰贤关。内题曰龙翔曰凤。翥儒学门在大殿东,明伦堂在大殿后,前有轩堂,内钟鼓各一。魁字门在明伦堂中,李文定廷擢第一易金字进德斋,堂东翼修业斋,堂西翼义路门。堂东门礼门,堂西门敬一亭,即后堂址。嘉靖九年,知县杨恺奉旨建尊经阁,在敬一亭后。嘉靖元年,知县曹辐建文昌祠,在学门内东。旧号房地启圣祠在训导宅后,土地祠在进德斋南隅,名宦祠。旧在观德亭前,今移戟门左翼。东乡贤祠旧在启圣祠后,今移戟门右翼。西射圃在礼门外,洪武二十五年,诏辟射圃赐诸生弓矢,并立演武厅,后废。明末重辟,今复废。省祭所在射圃旁教谕,宅在敬一亭西,宅门在明伦堂后观德堂,即演武厅,今为朋乐堂,属教谕宅内。训导宅初在旧乡贤祠西,后移启圣祠前,旧号房地,今俱废。文昌阁,明万历十九年,知县欧阳东凤于学宫东南附城为台,建阁其上,高出城表,相者云龙首昂,文运昌,今废基尚存。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程起鹏重修大殿两庑。二十三年,复加修葺,焕然一新。
社学 明正统四年诏:郡县每里立社学二所,兴化七十二里共一百四十四所。《旧志》止存其四:一在广福寺西;一在废税课局;一在永兴仓东;一在北门外。今渐次俱废。
学田 计田八百四十九亩,在县东戴窑庄,每岁租草千束,银十六两。
学租 学租本远年寺观及城近壕隙地居民所佃住者。明万历三年,知县李安仁查申督学,御史李升租送学。每岁徵租银七十三两六钱六分,为贫士婚丧油炭公用之费。至十四年督学御史房乃命立石以示,久远嗣。后知县欧阳东凤亲率申明亭老人估勘等,则为地共五千三百八十五丈有零,折田八百九十七亩五分一釐二毫,每亩岁纳租银九分,计徵租银八十两七钱七分六釐。申呈督学御史柯永为定例,今汇解学道支销报部,无有赡给贫士者矣。水租 居民佃占水面者,别有租。岁徵银十三两额,给贡生路费银六两,馀则每年元宵用以采买大成殿及两庑、启圣诸祠、明伦堂并两衙斋灯烛。
宝应县儒学 在县署南广惠桥之西。宋嘉定间知县贾涉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县王骥训导朱撝循复故址,六年知县李恢训导于会修,二十八年教谕李顺增拓基地,永乐十四年教谕顾凯重葺,正统七年知县朱瑗更建,后知县龙准、曾瓒、韩立、黄敖、徐祺相继增建,嘉靖十八年知县宋佐修,三十六年燬于倭,三十七年通判姜寿知县蒋遵正修葺,四十一年知县李瓒增建,四十二年知县陈可大重修大成殿三间,东西两庑,各十间,祭器库一间,神厨一间,戟门三间,泮池并桥、棂星门三间,启圣祠三间,文昌祠名宦祠乡贤祠,射圃厅各三间,明伦堂三间,博文、约礼斋各三间,敬一亭三间,科第名碑亭一间,号房十间。万历时教谕孔承先广学前街改儒学门为三间,又因署县事,于宅后建尊经阁,后知县韩介耿随龙相继增修,益恢廓之移泮池于戟门外,周三百步,韩介请于巡按御史改小南门,曰迎秀,尽买学前地为衢达迎秀门。皇清顺治十四年,邑人朱尔远胡克济等督工重修。
社学 二:一在府馆西街南,旧在委巷内。明嘉靖三年巡按御史李柬憎其僻隘,命知县刘恩以民人仲还地易之,重建,今圮。一在通济桥南街东,五年知县闻人诠,即废税课局,名之,今废。学田 在八浅者三百亩。明万历三年知县李涞置,在磨旗墩者。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徐翴置。
学河 自跃龙关引运河之水堰,而为渠入城,注爱莲池,又自爱莲池穿渠经棂星门东入市河。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县李瓒开,后知县韩介、耿随龙相继疏浚,别浚一河,从广惠桥折而西,环绕城中,曰玉带河。
泰州儒学 在州治南。唐置吴州始建学,至元燬于兵。明洪武初,知州张遇林,即故址建。如皋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北南。唐保大十年建,即今中禅寺地。宋绍兴初迁于县西南,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县谢得珉创建。十一年,知县刘若衡增修。十五年,知县周鼎改建。正统七
年,知县贾立增建。成化七年,知县蔡彝教谕周鼎。十四年,知县向翀、嘉靖四年知县梁乔升继修。十九年,巡盐御史吴悌、焦琏知,县黎尧勋移建今地。二十一年,巡盐御史胡植、二十九年知县陈雍修。三十二年,巡盐御史黄国用次第增修,三十八年,知县童蒙吉重修,万历二年七月风潮毁塌,四年知县郑人逵修始筑,宫墙易土以砖。九年巡盐御史任养心修,十年署篆江都教谕马晨修,二十三年,知县陈焕修。二十八年,知县张星修。三十年,教谕黄梦麒移建泮池石梁二座。三十八年,巡盐御史蒋以化檄建尊经阁五间。四十三年,知县李廷材修棂星门两庑西斋。四十五年,知县熊奋渭修明伦堂两庑。天启三年,知县李衷纯增修。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崔凤宾修。康熙十年,贡生苏世威募筑,四围宫墙易地为砖。知县赵弘化修东西两牌坊。
文正书院 在如皋县东水关内。
学田 学道项下田共四处:一县西夏家园,田二顷三十亩,原系佃户张勤承种,每年纳租银五两零六分系。嘉靖三十九年知县童蒙吉置,后崇祯十年间系佃户张国等承种,详允加增银二两四钱四分,共七两五钱。一县南官庄,田一顷一亩六分六毫,原系佃户孙煜等承种,每年纳租银四两。后于崇祯十年间系佃户孙文昌等承种,详允加增一两九钱一分,共银五两九钱一分。一县北八里庄,田八十亩。天顺八年教谕周鼎置,原系佃户曹忠承种,每年纳租银一两八钱,后于崇祯十年间,详允加增银九钱共银二两七钱。一县南天生港,田四十一亩九分,因江潮坍没,续迁久安小圩,系佃户杨文秀承种,每年纳租银一两二钱五分,后于崇祯十年间详允加增银七钱五分,共银二两。以上旧额共四百五十三亩五分六毫,原共租银十二两一钱一分,崇祯十年详允加增租银六两,共一十八两一钱一分,系佃户张国等承种,纳租。皇清康熙三年,又续奉详允开垦学田一百二十九亩,佃户杨联春承种,每年上纳租银五两八钱五釐,总共二十三两九钱一分五釐,额解学道衙门交纳,于康熙二十年五月奉请旨酌量等事,奉裁一半充饷,解赴藩司交纳一半,仍解督学道。康熙二十二年奉旨依复全解学道衙门,本学田共一十一处。一儒学前,仇诤信,地一十二亩六分有奇,该租银四两九钱。嘉靖三十九年知县童蒙吉置,地在学前,今改为射圃。一县北十三里许家庄西官,田五十亩,该租银二两。一县南六十里天生港西薛琴,田十二亩四分一釐一毫,该租银六钱,万历十三年置。一县北三十里杨蛮河北陈林,田二十一亩有奇,该租银一两六钱,万历十四年置。一县北二十里张家庄石成瑜,田六十六亩,内草场四十三亩,熟田二十三亩,该租银三两三钱。万历四十一年置。今史六配承佃。一县东一百一十里马家塘孔家庄管日坤,田七十三亩八分,该租银三两三钱,万历四十二年置。一县东一百里丰利场桑昂,田一十七亩八分,该租银一两二钱,万历三十九年送学,四十五年承佃。一县西丁孝子茔外,田七亩,该租银三两。生员丁确送供香火。一县东白蒲镇河南官,田二十四亩,该租银八钱。一汤家湾田一区一杨家河,田一区,此二区,不知何人置,入向系两斋训导收租,今俱不可考。
通州儒学 在州治东中。为先师庙翼,以两庑。前为戟门,门之左为名宦祠,右
为乡肾祠,前为泮池,跨以石桥,又前为棂星门,门之左为学门,冠以魁星阁。阁内北行数十武为魁星垣,其东向而入者,曰礼门。由礼门而进,中为明伦堂,当庙之北。堂之东为斋者,二曰进德曰修业,后改为号舍。堂之西有斋,曰兴贤。斋之南为祭器库,堂后为敬一亭,亭后为尊经阁,阁后有隙地,为射圃。阁之东为启圣祠,祠前为宰牲所,当西庑之后而南又为志道。堂东西各列号舍,凡五十间。前为仪门学正宅一,训导宅三,并在明伦堂西。宋太平兴国五年,知州曾环始建学于城东一里许。乾兴元年知州王随移学于东门内建立大成殿、讲堂、稽古阁、大观。四年知州朱彦植墙门建射亭,改壮武营射堞,未几燬于兵。绍兴二年知州康渊置斋舍。二十三年判官方云翼署州事复创学于治东旧址。淳熙七年知州杨布廓堂庑增赡学,粮至淳祐壬寅又燬于兵。咸淳元年知州冯弼教授黄焱重
建斋庑墙垣。八年郡人兵部侍郎印应雷重建学斋。元至正元年,大将军张弘纲监郡卜颜不花、郡守郭公教授罗汶成重建大成殿,前教授鲍义叔置学田,至褚孝锡复增之。明洪武二年知州熊春重修学。正统九年知州刘复郡人佥事陈敏、千户陈瑄等修大成殿、明伦堂三斋,建两庑戟门、棂星门、观德亭。十二年知州孙徽重修殿堂,增筑斋地。天顺六年知州崔富加修。成化六年知州郭定重建明伦堂祭器库。知州郑重相继重修置号舍三十间。弘治间知州傅锦修殿庑易棂星门,以石构堂,后轩门及泮宫桥,又建学门三间。十五年,知州𥟖臣辟射圃。正德九年知州蒋孔扬重建戟门神厨鼎,及名宦、乡贤二祠。嘉靖二年,知州张承恩重修明伦堂。四年,知州曹曙重建三斋。九年巡,盐御史朱廷立命知州钟汪建尊经阁、敬一亭,兼增号舍。十六年,州同知舒缨修正乐器、乐舞。二十一年,巡盐御史胡植命知州李充拙建志道堂,号舍五十间。三十二年,巡盐御史黄国用命知州游天廷重建尊经阁。隆庆元年,知州郑舜臣重修学。万历四年知州林云程重修尊经阁。十年,知州邝祖禹修学。十一年,学正叶遴重修乐器。二十七年,知州王之城,三十五年,教授褚用章。四十三年,知州张献图。天启三年,知州周长应相继修学。七年,训导杨文桢建鳣堂,葺斋舍,修泮宫及龙翔、凤翥二坊。崇祯三年,知州董发、帷学正张尔侯捐俸修祭器。雅乐十一年,知州方大猷学正刘、永庆郡人张元芳重修殿宇墙垣,改魁星阁,治文津桥。皇清顺治二年,知州唐虞泰修学。十三年,提学佥事张能鳞、知州彭士圣、训导张超载重修。康熙二年,知州毕际有修泮宫坊。九年,知州王廷机、学正赵我后重修两庑,改文津桥于东西两岸。十年,我后捐俸重建敬一箴亭,修正殿射圃。十年,总镇诺迈知州王宜亨捐修棂星门、泮池、黉池。书院 四:一在察院东,同知舒缨建。一在东门外;判官史立模建。一在狼山,知州林云程建,今皆废。一:在石港,御史陈其学建。
社学 九:七在城之各坊,二在海门,废治。

扬州府户口考

    《通志》《府志》合载府属总
原额人丁三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二丁,于顺治三年十二年逃亡故绝人丁九千三百二十丁,于顺治十二年十四年审增人丁二万一百六十七丁。
顺治十四年实在人丁三十八万五千九百六十九丁。
康熙元年审增,实在人丁三十九万七千九百一十三丁六分一釐五丝。
康熙六年实在人丁三十九万七千九百一十三丁六分一釐五丝,除海门县奉蠲逃亡人丁五千一丁,又原优免人丁二百四十八丁,康熙十一年审增并海门县,裁改海门乡,归并通州,实在人丁三十九万七千六百六十三丁六分一釐五丝。
康熙十六年审增实在人丁四十万九千一百八十三丁六分一釐五丝。
康熙二十二年审增实在人丁四十一万五千一百七十一丁九分一釐五丝,内除优免本身一丁三千八百二丁,实在当差并不免馀丁共四十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九丁九分一釐五丝,额外归并省外卫所,原额军丁三千七百四十二丁五分,又清出空閒官舍馀丁一千五百三十三丁,内除裁汰城操备倭楼铺门军,并领种赡运领驾漕船军丁二千五百八十九丁。原无编派丁银外,于康熙二十年审增通州,归并通州,所军丁五丁。
康熙二十二年实在军丁二千六百九十一丁五分。
以上实在当差人丁及归并省外卫所军丁,共四十一万四千六十一丁四分一釐五丝。
江都县
原额五万四千一百三十六户,共人丁六万三千五百三十三丁。
于康熙十五年分审增人丁二千六百四丁,
又于康熙二十年分审增人丁二千三百六十五丁,
康熙二十二年分实在人丁六万八千五百二丁。
仪真县
原额二千九百一十六户,共九则人丁共一万一千八百九十二丁。
顺治十二年八月内详奉开,除故绝人丁三百三十四丁,实在人丁一万一千三百二十九丁,又审增人丁一百五十一丁。
顺治十四年审增人丁一千三百三十四丁。康熙元年审增人丁五百七十三丁。
续于康熙十一年审增人丁二千七百九十二丁。十五年审增人丁二千一百五十三丁。二十年审增人丁九百一丁,连前实在并审增及馀不免人丁,共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一丁。
泰兴县
原额四万一千五百八十一户,共人丁四万六千二百五十四丁。
于康熙元年审增人丁五百四丁。
又于康熙十五年审增人丁五百一十四丁,今共实在人丁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丁,实在当差人丁四万六千八百八十七丁,优免解部充饷在内。
高邮州
原额三万二千五百五十户,共原额人丁实在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二丁。
顺治十四年审增人丁二千五百丁。
康熙元年审增人丁一千五百九十五丁,共人丁三万一千一百三十六丁。
康熙十年因屡年水患,民多逃亡,总漕具题。奉旨查减审除人丁,共一万三百三十二丁,存实在人丁二万八百四丁。
康熙二十年审定人丁三万二千一百三十一丁九分一釐,优免解部充饷在内。
兴化县
原额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七户,共人丁三万九百六十一丁。
顺治十四年审增人丁二千三十七丁,通共计三万二千九百九十八丁。
康熙六年河堤岁决,人民转徙。十五年水漫半城,漂溺者众。疾疫流行,死者无算。十六年审过逃流四千四百六丁,亡故八千八百六十六丁,止存实在一万九千七百二十六丁,优免解部充饷在内。
宝应县
原额五千七百七十户,共人丁二万六千三百一十五丁。实在当差人丁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六丁,又因连年水灾,江苏巡抚慕为编审为经国之要等事,开除逃亡丁一千四百五十丁,止存实在二万四千五百六丁,优免解部充饷在内。
泰州
原额六万四千三百三户,共人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五丁。河泊所人丁三千二百一十丁,实在人丁三千一百八十六丁。
于顺治十四年民里审增人丁三百五十丁,又于康熙元年审增人丁一千六百一十丁,二共增丁一千九百六十丁。本州并河泊所审增人丁及不免人丁通共六万八千九百九十一丁。
康熙十一年分屡因水灾,之后奉文查报人丁一万五千八百五十七丁。故绝人丁一万五千九百九十六丁。通共逃流、故绝人丁三万一千八百五十三丁。
康熙二十年编审民里,实共见在人丁六万八千六百一十二丁,河泊所实共见在人丁三千二百七十丁。以上二共实见在人丁七万一千八百八十二丁,优免解部充饷在内。
如皋县
原额一万九百六十六户,共人丁二万七千七百九十四丁。
顺治七年审增六千二百六十八丁。
顺治十二年审增四千一百六十五丁。
康熙元年审增三千五百六十七丁。
康熙十一年审增一千三百五十七丁。
康熙十五年审增三千七百一十九丁。
康熙二十年审增八百九丁,实共见在人丁四万七千六百七十九丁,优免解部充饷在内。
通州
原额一万九千七百八十六户,共人丁四万九
千六百八十三丁。
顺治十四年审增人丁一万三百六十三丁。康熙元年审增人丁一千二十四丁,内优免人丁六百三十八丁,续奉文吏承,不免乡绅、举贡生员止免本身一丁,共免人丁三百二十六丁,馀不免人丁三百一十二丁。
康熙十一年审增人丁八百五十丁。
康熙十五年审增人丁五百二十八丁。
康熙二十一年审增人丁六百一十丁,实在当差人丁共六万二千七百三十二丁。
又海门乡户口共一千二百六十三户,原额人丁四千二百四十六丁。
康熙二十年编审缺额人丁三百二十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