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扬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五十七卷目录
扬州府部汇考五
扬州府关梁考二
扬州府封建考
扬州府公署考
扬州府关梁考二
扬州府封建考
扬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七百五十七卷
扬州府部汇考五
扬州府关梁考二
《府志》兴化县盐务桥 在字桥里,一名高桥,即东岳庙桥。中和桥 在字桥里,一名登瀛桥,即八字桥。东来之水自此折而北,中和永福两桥跨之,参差如八字然。
永福桥 在太平里,一名长安桥。
太平桥 在储秀里,一名沧浪,即县桥。
崇儒桥 在文林里,一名崇福,今称文林。淌水桥 在文林里西大街,古名惠政,知县傅佩塞之,今废。
崇武桥 在西营一铺,一名马桥,水自惠政折而北,经此出西关,今亦堙。
少府桥 在迎恩里,一名迎恩,即城隍庙桥。罗汉桥 在升仙里宝严寺前,西接内隍水南分,一支入升仙荡。
毓英桥 在毓英里,一名毓秀,即南门高桥。广福桥 在通利里,即东寺桥,水自中和桥北来,经其下。
读书桥 在通利里,即北门高桥。知县詹士龙读书于此。
富安桥 在通济里北门大街。
玉带桥 在中营二铺,与富安东西相望,知县傅佩凿玉带河建此。
宁武桥 在西营二铺,一名英武。
毓水桥 在西营二铺。
南津桥 即南闸桥。
济民桥 即北闸桥。
左家桥 在阳山里。
通文桥 在百花洲上。
济川桥 跨海陵溪,久废。
土桥 在县北十八里,杨侍郎果有记。
凤凰桥 在县北四十里长乡,仲舍人居此。丰乐桥 在县西河口镇,与高邮州分界处。万善桥 在胜湖里龙珠禅院前,森鉴禅师建。邑人袁继凤诗:策杖迢遥谒上方,石头路滑不须防。衰年司马经秋病,落日垂虹饮涧长。分隔迷津思宝筏,到来彼岸即慈航。入门却笑青青柳,漏泄东风一两行。李国宋诗:牛车真乘往来稀,法演无生有是非,愁绝津梁疲此老,不知岐路几人归。
龙舌津 在城东。
南津 在城南。
宝应县
嘉定桥 旧名孝仙桥,在县东,跨市河。唐尉迟恭建,宋嘉定间改今名。明崇祯四年,堤决冲颓。十一年知县刘达重修,俗呼县桥。
广惠桥 在儒学,东跨市河。唐尉迟恭建。明崇祯四年,堤决冲颓。十一年知县刘达重修,俗呼新桥。
忠佑桥 在县东南城隍庙前。明嘉靖四年重建,知县闻人诠撰碑记。
通济桥 又名小桥。
玉带桥 在县西,顺治二年建。
仓桥 在西门内,顺治二年建。
瑞芝桥 在东门内,宋元丰三年建。产芝五茎,因名。明隆庆三年,邑人张元敬重建。
爱莲桥 在儒学西。
岳神桥 在东岳庙南。
张仙庙桥 在张仙庙左。
便民桥 在东门外,俗呼民便桥。元末废。明启祯间重建。
通海桥 旧名遗爱桥,在北门外邑厉坛西。明万历四十三年重建。
铁桥 在北门外邑厉坛东。
五里桥 在县五里泛光湖口。
老和尚桥 在七里沟。
潘家大桥 在瓦沟溪。
扛桥 在界首北。
智者桥 在泛水。农夫朱国卿者,年七十无子,
尽出所积白金建桥,乔侍读名之曰智者桥。白田渡 在南门渡口巷西。
三里渡 在县北三里。
白马渡 在白马湖边。
黄浦渡 在黄浦镇。
𥟖城渡 在黎城镇。槐楼渡 在槐楼镇。
蒋家渡 在县西十五里。
晏村渡 在县西南七十里。
五里泾渡 在黎城之西南。
泰州
迎恩桥 在南门内大街。
丰利桥 跨市河南水门入第一桥也,自南村负草来鬻者,多聚于此,俗呼高草桥。旧名募春。宋淳熙三年建,近圮省祭夏时雨募修。
登仙桥 宋乾道元年建,南水门入第二桥。乐真桥 宋淳熙十二年守万钟建。嘉定七年守李洪重建,南水门入第三桥。
嘉定桥 在街心。宋绍兴十年王守创开东西市河,建此。嘉定七年修,以年号名。明洪武七年,守张遇林重修,旧名日中桥,俗名八字桥,又名小市桥。
太平桥 宋淳熙十一年,守万钟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又圮明洪武三年守张遇林建,南水门入第四桥。也以近税务,俗呼税务桥。泰宁桥 宋淳熙十一年守万钟建,嘉定十一年李骏重建,南水门入第五桥也。
王家桥 系板桥,《旧志》不载。
迎准桥 在北门内,今名且乐桥,俗呼姐姐桥。以上诸桥皆跨市河。
北水关板桥 《旧志》不载。
太和桥 即今州桥,以近州,故名。或云上下有圈,名周桥,或云周孟阳建,名周桥。
凤凰桥 在州治南,跨长堤,旧贡院前。今废。度僧桥 在南山寺,西今存小砖桥。
天宁桥 在光孝寺东。宋嘉定十三年,守李骏建寺,旧名天宁,故名。
伏龙桥 在州治西南,旧传宋太祖从周世宗兵至泰,避难桥下,及太祖受禅,遂名。今惟片石。三思桥 以近州。令讼者至是三思而行,故名。今为沟。
嘉庆桥 以桥成于嘉定宝庆之间而名。淳祐元年守陈垓修。今改为板桥。
经武桥 宋嘉定十三年守李骏开新河,创教场建。
金兰桥 跨太子港,上以易断金如兰之义名之。
利名桥 宋淳熙十二年守万钟建。明洪武二年守张遇林重修,又名泰宁。
小桥 跨东市河。
又小桥。
如皋县
宣化桥 在县治南,旧名闸桥,邑人刘士茂捐修。
惠政桥 在县后,东西各一。
通江桥 在县东。
迎春桥 在县东。
安定桥 在县东南。
集贤桥 在儒学东。
云路桥 在儒学,左右各一。
杨家桥 在县东南。
丰乐桥 在县西。
谢恩桥 在县西。
德义桥 在县西北,乡耆陈元复重修。
霞山桥 在县西北。
红桥 在观音堂,左右各一。
庆裕桥 在北门外。
玉带桥 在城东。岁久圮,邑绅衿宗范、邓士英等捐赀修建。
西门外吊桥
通济桥 在东门外。
卢家坝桥 在县东七里。
林梓桥 在县东五十里。
通济桥 在县东四十里丁堰。
隆兴桥 在丁堰西,旧名鬼桥。
豋津桥 在县东六十里白蒲。
仁和桥 在县东九十里马塘。
迎恩桥 在马塘。
嘉定桥 在马塘东。
丰利桥 在县东七十里。
卞家桥 包家桥 永丰桥
永宁桥 鱼骨桥 安桥
欧家桥 以上七桥俱在丰利。
砖桥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掘港。
东宾桥 在掘港。
汊陵桥 在县西三里。
镇安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十九都。
窑子桥 在县西一里。
仓桥 在县西潘泾,旧为便民仓,今为仓池。
境南桥
菖蒲沥桥 在县西九里。
杨花池桥 在县南十八里。
宋家桥 在县南十九里。
大名河桥 在县南三十里。
王庄桥 在县南八十里。
沿江马桥
立发桥 在县北三十里。
惠民桥 在西场镇。
通州
平济桥 在州治前。宋太平兴国间,郡人刘义等造。明正统间,郡人陈敏构亭其上。万历四年知州林云程易石。皇清康熙九年,知州王廷机重建。
中正桥 在察院左唐总章二年,郡人张景芳造。
文武桥 近儒学与守禦所。旁有大圣庙,俗又名大圣桥,宋淳熙八年,郡人王觉寿造。
崔家桥 在锦绣巷口。宋建炎间,郡人崔敦熙造。
文津桥 在学前。一名泮宫桥,郡人张元芳重建。
乐家桥 在大圣庙北。
丁家桥 在乐家桥北,皆东西跨河。
元武桥 俗名五铺桥。
印虎桥 在元武桥东北。
印龙桥 在印虎桥东。一曰浴丰,以河塞废。市桥 在平济桥西。
虹桥 在市桥西。宋开庆元年,郡人姚亮等造。展龙桥 在虹桥西。
玉带桥 在展龙桥南,明洪武中造。
凤凰桥 在玉带桥南。
小石桥 在寺街后。
拱辰桥 在小石桥北。明隆庆二年指挥秦鹏建。
黄家坝桥 在拱辰桥西北。
通圣桥 在东水关内。
通贤桥 在学前。
通天桥 在西水关内。
东水关桥
西水关桥 俱在城外。
通济桥 即南门吊桥。元至元中,郡人周茂等建。明天启元年,郡人陈实功易名。
望仙桥 在通济桥南。元至正六年,郡人赵公造。明成化中,兵部员外徐宗重建。
锁澜桥 在东岳庙前。
江家桥
马家桥 俱在兴化寺东。
避风港桥
众安桥 在望江楼外。明万历四年,知州林云程重建。
涧桥 在望江楼外一里。明洪武中郡人沈万三造。天启四年陈实功易石。
段家桥 在望江楼外二里。
永丰桥 在望江楼外三里。
白塘桥 在城东三里,俱陈实功重建。
三元桥 在东门外。明崇祯中郡人张元芳建。龙津桥 在崇川书院前。明正统中知州孙徽构木为之。成化中知州郑重易石,旧名龙王庙,桥判官史立模,改今名。
石磊桥 在龙津桥右,又名迎春。明正统中知州孙徽造。
板桥 在城东。
永庆桥 郡人徐文耀造。
高桥 二桥俱在城北。
端平桥 在西门外,郡人王觉寿等造明正统中知州刘复孙徽相继重修。
积善桥 一名起凤,又名丰乐。明天顺中郡人崔广造,成化中陈炳易石。
铁钱桥 石有钱纹,今废。
永兴桥
湾桥 郡人顾能造。
延庆桥 便民桥 兴济桥
通济桥 在白蒲镇,落成之日龙见于河,又名见龙。
天生港桥 在西乡。
鱼骨桥 在馀中。
拱圣桥 飞龙桥 米市桥
太平桥 俱在石港。
太平桥 在西亭,士人杨彬造。
平政桥 澄清桥 川上桥
龙门桥 俱在海门。
扬州府封建考
《通志》《府志》合载汉淮南王 英布高祖四年秋七月封。
荆王 贾高祖从兄,六年春正月封,以淮东五十三县。
淮南厉王 长高祖子,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击杀荆王,贾遂立长为淮南王,兼有衡山郡地,后迁死。按《通鉴》:衡山,去六安西南九十里。淮南王 安长子。文帝六年冬十月,淮南长谋反,废徙蜀道死。十六年封长子阜陵侯,为淮南王。
淮南王 喜城阳王章子,文帝封后,仍徙城阳。江都易王 非景帝子,前二年封汝南王,吴楚反,讨平之徙王江都治,故吴国子建嗣。元狩间反,自杀国除。
广陵厉王 胥武帝子。元狩。元年淮南王安谋反,自杀。六年夏,立胥为广陵王,宣帝五凤。四年广陵王胥有罪,自杀国除。元帝初元二年复立胥子霸为广陵王。
广陵王 子荆。光武建武十四年封。永平十年,荆有罪,自杀。封荆子元寿为广陵王。
晋
淮南王 允武帝。太康十年冬十一月立皇太子允为准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广陵王 遹淮南王允子,武帝孙,后惠帝立为太子。
宋
淮南王 子孟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诞反,广陵伏诛,立子子孟为淮南王。陈
淮南王 叔彪高宗,太建八年封。后魏
广陵王 羽孝文帝弟,太和元年封羽薨,子恭嗣。建明二年尔朱世隆立广陵王恭为帝。北齐
淮南王 仁光武帝子,河清二年封。宋
广陵郡王 元俨太宗子。太平兴国二年封。广陵郡庄孝王 宗谊濮王允让子。广陵郡康简王 德雍魏王廷美子。
元
镇南王 脱欢世祖子。至,元二十一年封。镇南王 帖木儿不花泰定帝。泰定三年封,镇扬州子孛罗,不花袭。明
扬王 陈恭外戚,太祖洪武元年追封。扬州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江都县附郭〉府治 先在开明桥西骆驼岭。明洪武三年,知府周原福移建通泗桥西北。天顺间,知府王恕;成化间,知府郭岑;弘治间,知府王铎;正德间,知府孙禄相继修拓中为正堂。堂后为川,堂东西军器库、大积库。两廊列吏廨,中当甬道,立戒石。亭前为仪门,左为銮驾库,右为土地祠。仪门外为二门:左为理刑厅,今裁署存厅。南为清昼堂。二门右南为司狱司,前为大门川。堂之后为知府宅,西为库官宅吏舍,阴阳学之左有县官厅。东南隅有卫官厅,街东西各有门,构楼其上,东曰望海西曰奠江,置钟鼓于二楼,上申明旌善,亭俱在府治东。
清军同知署 在府治街南。
江防同知署 在府治左。
管河通判署 在府治右。
督粮通判署 在管河厅相近。
江防同知分署 别建瓜洲。
经历署 在管河厅前。
检校署 在经历署相近。
照磨署 在检校署相近。
督抚都察院 在府西南。
海防道 在府东南。
盐法察院 在开明桥东南。
两淮盐运使司 在大东门外。
游击府 在教场西。
户部分司衙门 在钞关内。
广恤所 在府治西。
盘诘厅 在各城门内。
税课司 在南门内。
瓜洲税课司 在本镇通江桥西。
阴阳学 在府治大门左。
医学 在府治大门右。
僧纲司 在天宁寺。
道纪司 在明真观。
军储仓 在府治东。
义仓 在广储门。
江都县治 旧在城庆年坊,宋建炎后徙桂枝坊,元徙治北关外,明徙儒林坊,洪武七年知县盛惟中建。正统七年知县陈骥,成化十年知县陆愈先后重修,堂后为知县署。
县丞署 在正堂东。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主簿署西。
东察院 在府治左。
西察院 在府治右。
漕储道 在瓜洲镇。
砖厂公馆 在瓜洲镇。甘泉新署 在甘泉镇。
邵伯巡检司 在县北四十五里。
瓜洲巡检司 在县南四十里。
万寿巡检司 在县东四十里。
上官巡检司 在县西六十里。
预备仓 六处:一在西门内,一在邵伯镇,一在宜陵镇,一在丰乐乡,一在扬子桥,一在大桥镇。便民仓 在便益门外。
养济院 在北门外。
外州县
仪真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即宋真州治也。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知县贾彦良因州治,旧址建。永乐中知县王恺、正德中知县杨文俊、嘉靖初知县熊彰、隆庆初知县申嘉瑞相继修拓。皇清知县童钦承胡崇伦再修。堂后为知县宅。
县丞署 在正堂东。
主簿署 今废。
典史署 在旧主簿署前。
漕抚行台 在县东南,今废。
察院 一在县东儒学右,一在城隍庙东。明万历间知县唐邦佐复建,二所于资福寺左。
盐法公馆
旧江口巡检司 在县东南十里。
税课局 在县南一里。
清江闸闸官厅 在县东南二里。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俱在县治相近。
广实仓 在澄江桥东。
预备仓 在县东一里。
泰兴县治 南唐时建于柴墟。宋乾德后徙。今城在东北隅。明洪武二年知县吕秉直改建,天顺八年县丞张淮重葺,堂后为知县宅。
县丞署 在正堂东,今官裁署废。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官裁署废。
典史署 在正堂东南。
察院 在县东。
公馆 在县西。
口岸镇察院 在跨鹤桥北,名柴墟馆。
口岸巡检司 在城西四十五里。
黄桥巡检司 在城东四十五里。
印庄巡检司 在童桥镇。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相近。
僧会司 在庆云寺。
道会司 在延祐观。
预备仓 在儒学东北。
兑军仓 在周家桥。
高邮州治 明洪武元年,知州黄克明建。正统后,知州韩简谢在李袭芳先后修拓,堂后为知州宅。
州同知署 在正堂东。
州判署 在州同署前。
管盐判官署 在正堂西,今裁。
吏目署 在州判署前。
东察院 在州治前。
西察院 在州治西。
工部分司 在州治中市桥西。
府馆 在中市桥北。
泰邮公馆 在盂城驿。
时堡巡检司 在州东北百二十里。
阴阳学 医学。
僧正司 道正司 俱在州治相近。
广储仓 在高公桥北。
预备仓 在市河西,有东西南北四仓。
兑军仓 在北门外。
兴化县治 在城北隅。明洪武元年,知县徐士诚建。嘉靖间知县陈洪范、胡顺华增修。堂后为景范堂,北为知县宅。
县丞署 主簿署
典史署 俱分列堂之东西,今主簿裁署废。察院 在县治东。
府公馆 在察院东。
税课局 河泊所 今俱废。
安丰巡检司 在县东北六十里。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宝应县治 明洪武十一年,知县刘维则建。嘉靖中,知县闻人诠、马仲芳、蒋遵正、李缵、陈可大相继修建。县署在堂北。
县丞署 主簿署
典史署 俱分列堂之东西。
察院 在县东。
工部分司 在槐楼镇。
府公馆
南湖馆 在南门外。
北城馆 在北门外。
河泊所 在东门外。
槐楼巡检司 在县南二十里。
衡阳巡检司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预备仓 在县治西。
泰州治 在城东北隅。明洪武三年,知州张遇林,即古海陵县基建。景泰间知州刘纶,成化间知州陈志先后修刱。知州宅在堂东北。
州同知署 在堂之西北。
州判署 在堂西。
吏目署 在堂东。
巡抚察院 在州治东。
海防兵备道 在州治南。
东察院 在州治东南。
府公馆 在州治南。
税课局 在州西南。
河泊所 在北门。
海安巡检司 在州南一百里。
西溪巡检司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
宁乡巡检司 在州北六十里。
阴阳学 医学
僧正司 道正司
如皋县治 明洪武元年,知县宗行简建。正统间知县曹立,弘治间知县刘文宠相继修葺。知县宅在堂北。
县丞署 在堂东。
典史署 在堂西。
察院 在县治东。
府馆 在县治西。
石庄巡检司 在县南六十里。
掘港巡检司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西场巡检司 在县北三十里。
通州治 明洪武元年,知州熊春建。正统后知州孙徽、徐泽、傅锦、蒋孔旸、夏邦。谟、郑舜臣、屈希尹林云、程先后修葺。堂北为知州宅。
州同知署 在正堂东,今裁废。
州判署 在正堂西。
吏目署 在正堂稍南。
察院 在州治东。
石港场察院
海防道署 在察院西。
河泊所 在南门外。
公馆 在西门外。
税课局 在南门内。
狼山巡检司 在白蒲镇。
石港巡检司 在石港场。
阴阳学 医学
僧正司 道正司
通济仓 在察院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