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释法瓒
释法瓒
齐州人也。
安心寂定乐居岩穴。
头陀苦行是所缠怀。
隐于泰岳之阜。
开蒙训接善知方便。
兼以达解谛义时扬清论。
致有覆丧。
坐无辍讲。
待移之诮兴世
初闻之。
深自𧹞怍曰。
问非切并不欲困人。
谓言彼解何言致毙。
因遂杜口不事言论。
闭谒寻闲披玩而已。
开皇十四年
文帝省方招访名德。
人有述其清旷者。
乃下敕延之。
与帝同归达于京邑
住胜光寺。
肃肃禅侣拥彗门庭。
以身范世复见斯日。
仁寿置塔。
敕令送舍利于齐州泰山神通寺
南燕慕容德
僧朗禅师之所立也。
事见前传。
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
并散营寺。
上下诸院十有馀所。
长廊延袤千有馀间。
三度废教人无敢撤。
欲有犯者辄现形以锡杖撝之。
病困垂死。
求悔先过。
还差如初。
井深五尺由来不减。
女人临之即为枯竭。
烧香忏求还复如故。
寺立已来四百馀载。
佛象鲜莹色如新造。
众禽不践于今俨然。
古号为朗公寺。
以其感灵即目故。
天下崇焉。
开皇三年
文帝以通徵屡感故。
改曰神通也。
初至寺内即放圆光。
乍赤乍白时沈时举。
或如流星。
人众同见。
井水涌溢。
酌而用之。
下后还复又感群鹿自然至塔。
虽鼓吹众闹驯附无恐。
又感鹅一双从四月三日
终于八日
恒来舆前立听梵赞。
恰至埋讫迹绝不来。
斯之感致罕闻于古。
具以闻。
后导以禅定时扬法化。
言无严切而密附怀抱。
遂终没于所住。
释宝岩
释宝岩
幽州人
标意十地。
次综毗昙。
未究成实。
故于宗部涉猎繁焉。
户牖玄文疏条本干。
时传富博。
而性殊省事不乐谈说。
苦祈敷散精理载扬。
住京下仁觉寺。
守道自娱无事交厚。
仁寿下敕召。
送舍利于本州弘业寺。
元魏孝文之所造也。
旧号光林。
依峰带涧面势高敞。
多挟徵异事遵清肃。
故使行僻之徒必致惊悚。
由斯此众滥迹希过。
自开皇将末。
舍利到前山。
恒倾摇未曾休止。
及安塔竟山动自息。
仁寿初岁。
天降剃刀三十三枚。
用甚铦利。
而形制殊别。
今僧常用以剃剪也。
又初造石函。
明如水镜。
文同马瑙光似琉璃。
内外照彻紫焰光起。
函外生文如菩萨像。
及以众仙禽狩师子林树。
杂相非一。
四月三日夜放大光明照天地。
有目皆见。
事了还。
不测其卒。
释法朗
释法朗
蒲州人
学涉三藏偏镜毗尼。
开割篇聚不阻名问。
加复器用平直无受轻陵。
决断刚正未私强禦。
后住胜光披究律典。
经其房户莫不懔然。
仁寿二年
敕召送舍利于陕州大兴国寺
寺即皇考武元本生处也。
故置寺建塔。
仰谢昔缘。
达州境。
大通善法演业三寺。
夜各放光。
不知何来。
而通照寺内彻无障。
善法寺中见三花树形色分明四月二日灵胜寺中夜忽放光。
五色彩云合成一盖。
通变为紫。
比灵舆入城。
云盖方散。
又有五色彩云。
从乾巽二处缠糺而来。
至于塔上相合而住。
及掘塔基下深五尺。
获一异鸟状如鸲鹆。
色甚青黄。
巡行基趾。
人捉无畏。
唯食黄花。
三日而死。
又青石为函。
忽生光影。
表里洞彻现诸灵异。
东西两面俱现双树。
树下悉有水文生焉。
函内西面现二菩萨。
南边金色北边银色。
相对而立。
又二菩萨坐花台上。
各长一尺并放红紫光明。
函内南面现神尼像。
合掌向西。
函唇西面又见卧佛。
右胁而偃。
首北面西。
函外东面双树间。
现前死鸟倾卧。
须臾起立。
鸟上有三金花。
其鸟西南而行。
至卧佛下住立不动。
凡此光相从已至未形状俨然。
命人图写。
上纸素讫。
方渐歇灭。
及将下日。
忽然云起。
如烟如雾团圆翳日。
又如车轮。
云色条别。
又如车辐轮辐。
云色皆如红紫。
人皆仰视其相叹怪希遇。
藏瘗既了。
天还明净失云所在。
当斯时也寺院墙外咸见幡盖围绕。
谓言他处助来供养。
事了追问一无踪绪。
庆斯神瑞。
登即奏闻。
晚还京师以疾而卒。
释慧眺初唐 ? — 639年3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庄姓
襄州人少出家。
以小乘。
游学齐徐青海诸州间。
隋开皇末
还住乡里之报善寺。
象王哲公。
方开三论于下龙泉寺
闻而讥曰。
三论明空。
其人必著空。
言未已。
即舌出三尺许。
目鼻耳流血。
昏不知人者七日。
有伏律师
过而谓之曰。
毁经之罪。
甚于五逆。
汝其烧香忏悔前失。
从之疾殊差。
因舆往哲所。
发愿归命。
哲亡。
徙居香山神足寺。
每以四时集众。
开华严经。
谢夙愆。
贞观十一年四月三日
尝于寺后松林坐禅。
忽有三人。
形服都丽。
拜求授菩萨戒。
俄复进曰。
禅师利根。
遽能深信大乘。
若不尔者。
千佛出世犹处地狱。
辄大哭不自胜。
寻化士俗。
造华严大品法华维摩思益佛藏三论等。
各一百部。
以施。
十三年三月九日竟迁化于佛前。
翘勤之际。
春秋八十馀。
释慧眺
姓庄氏
少出家。
以小乘为业。
游学齐徐青海诸州。
数论之精驰誉江汉
开皇末年
还住乡壤之报善寺承象王哲公在下龙泉讲开三论心生不忍曰。
三论明空。
讲者著空。
当发言讫。
舌出三尺。
鼻眼两耳并皆流血。
七日不语。
有汰律师
闻其拨略大乘。
舌即挺出。
告曰。
汝大痴也。
一言毁经罪过五逆。
可信大乘方可免耳。
乃令烧香发愿忏悔前言。
舌还收入。
便舆往哲所。
誓心敛迹惟听大乘。
哲之云亡。
为设大斋于墓。
又建七处八会广请道俗。
百日既满。
即往香山神足寺。
足不踰阃常习大乘。
每劝诸村年别四时讲华严等经。
用陈忏谢。
常于众中显陈前失。
独处一房常坐常念。
贞观十一年四月三日
在寺后松林坐禅。
见有三人。
形貌都雅赤服。
礼拜请受菩萨戒讫。
白曰。
禅师大利根。
若不改心信大乘者。
千佛出世犹在地狱。
闻此重嘱。
涕泗交流大哭还寺。
在讲者房前宛转呜咽不能得言。
以水洒醒。
乃更大哭。
绕佛忏悔。
用此为恒。
又劝化士俗。
造华严大品法华维摩思益佛藏三论等各一百部。
至十三年三月九日中时。
佛前礼忏因此而终。
春秋八十馀矣。
自终七日
林树变白大泉浑浊。
过此方复。
斯亦知过能改无过者同。
诚可嘉矣。
寺去城邑将五十里。
从受归戒者七千馀人。
填赴山河为建大斋于墓所。
三十法师各开一经。
用津灵造。
僧德山
释德山
姓山氏
莫测何人。
忽弃妻子入山修道。
须发不暇削。
衣食不暇给。
唯息缘静念为得性也。
人莫知其观行。
视其相状如得定者
时游化竹林龙池
开悟道俗。
以清简为本。
每云。
烦乱之法道俗同弊。
故政烦则国乱。
心烦则意乱。
水清则鱼石可见。
神清则想倒可识。
学清简者尚自諠烦。
况在乱使焉可道哉。
后入马鞍山
每多毒蛇。
噬人必死。
然山来往都不为害。
诸馀僮侍晨夕所行。
一无所惧。
曾蹋被啮。
以水洗之。
寻尔还复。
后还天敕山夏坐树下。
人来所逢虎迫逐。
便入绳床下。
虎蹲床前。
曰。
床下佛子肉味可胜贫道耶。
即脱衣以施。
虎屈起而永去。
后其小子于访获。
曰。
尔来何为。
曰久不奉见。
生死不知。
故来定省。
曰。
汝去各自觅活。
更来与杖。
去后数年又来。
取杖欲捶之。
儿却住曰。
阇梨遇儿如他人。
他人可受打耶。
大笑曰。
吾不打尔者。
必更来败我道意。
遂长去。
山年九十馀。
终于山谷舍。
益州草堂寺旭上者。
不知何许人。
少居草堂。
唯以禅诵为业。
馀无所营。
蜀土尤尚二月八日四月八日
每至二时四方大集驰骋游遨。
诸僧忙遽无一闲者。
而旭端坐竹林泊然寂想。
瓶水自溢炉香自然。
诸人城西看了相从参之。
旭俨然不动等同金石。
三日之后方复如常。
四众敬而异之。
故睹如朝日之初出。
同共目之为旭上也。
年九十八。
释玄览初唐 ? — 644年4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李氏
房子人
兄弟凡五。
其季也伯父蒲之万泉
无子命为嗣。
心慕出家。
遂北逃。
超禅师汾州
其伯复遣寻获以归。
终无留意。
乃曰。
我身属伯。
心则属诸佛也。
贞观初
入京蒙度。
隶名弘福寺
每谓法属曰。
誓必捐弃苦木。
以警流俗。
十八年四月初吉
忽以衣幞。
知寺僧。
身著单衣。
东至渭阴洪陂坊临水诵礼讫。
即投身水中。
众趋拯之以出。
曰。
吾方仰学大士能舍难舍。
幸勿遮止也。
众悟听其所欲为。
乃复合掌发愿。
唱佛名号。
没涡湍中。
三日而后获尸水上。
共起塔本寺以葬。
先是久不归。
同住颇怪之。
访问靡知其处。
寻解所留之幞。
以验其踪迹。
内有遗文书一纸曰。
敬白十方三世诸佛。
弟子玄览
自出家来一十二
虽沾僧数。
大业未成。
今欲脩行檀波罗蜜
如萨埵投身。
尸毗割股。
鱼王肉山等前圣模范。
衣物具在。
请依佛律。
呜呼临终之际。
其周详委悉如此。
亦足以见其用心矣。
释玄览
姓李
随州房子人
毗季五人。
最处其末。
伯父任蒲州万泉
久而无子。
养之若亲。
年十三心慕出家。
深见俗过。
遂逃迸山谷。
北达汾州超禅师所。
见其言情博远。
即依而出家。
令既失之。
遣人罗捕。
虽复藏窜不免捉获。
口云身属伯耳。
心属诸佛。
终无俗志。
愿深照也。
伯乃悯而放之。
贞观年初入京蒙度。
配名弘福。
常乐禅诵礼悔为业。
每语法属曰。
虽同恒业而誓欲舍身。
至贞观十八年四月
初脱诸衣服。
总作一幞。
付本寺僧。
惟著一覆单衣。
密去至京东渭阴洪陂坊侧。
临渭水称念礼讫。
投身滢中。
众人接出。
告众曰。
吾誓舍身命久矣。
意欲仰学大士难舍能舍诸经正行。
幸勿固遮两妨其业。
众悟意故乃从之。
即又入水。
合掌称十方佛。
广发弘愿已投于旋涡中。
三日后其尸方出。
村人接之起塔本寺。
怪其不归顾问无处。
便开衣幞乃见遗文。
云敬白十方三世诸佛。
弟子玄览
自出家来一十二
虽沾僧数大业未成。
今欲修行檀波罗蜜
如萨埵投身尸毗割股鱼王肉山。
经文具载。
请从前圣教附后尘。
衣物众具任依佛教。
临终之人多不周委。
名学等见其遗文。
往寻究云。
僧照唐末至五代 879 — 94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范阳张氏子也。
年十四。
以秀伟聪寤之姿。
沙弥
悯忠寺
再历岁。
即能暗诵最胜王大悲维摩法华等经。
其深文奥义。
甫十数年。
亦已淹贯。
天祐中
杖锡南届。
中山元帅王处直邀住法华寺
至易定。
太傅陇西李公表荐。
赐紫方袍。
至真大师号。
扶风马公请为僧正
非其志。
洛阳
或命于法林寺
开法华经席。
都阙浩穰。
象龙辐辏。
其服膺稛载者多矣。
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灭。
春秋七十。
腊五十四。
太傅李公方以侍中守洛。
躬饬丧礼。
四月三日
维于城南。
获舍利明润。
通守济阳丁公为树塔。
葬之广化寺南冈。
僧照
姓张氏
范阳人也。
年十四出家投悯忠寺
聪晤绝俦神仪伟秀初受经偈日诵数千百言。
目所览者过于宿习。
吐论知见有老成之风。
遂度为沙弥
受具已来历于再闰。
暗诵经典已踰六大部矣。
即最胜王大悲维摩法华等经。
傍加听寻经论十数年间。
深文伏义蓝出青矣天祐中游方南下。
爰届中山
元戎王处直请住法华寺
相次易帅请之。
太傅陇西公连表荐赐紫方袍加至真大师
次则扶风马公。
请为僧正
非所好也。
及抵洛阳有命开法华经讲止法林院。
况乎都阙浩穰象龙辐凑。
之唱导翕如于下风伏膺矣。
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灭于讲院。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
四众号慕。
侍中李公倾易定。
曾为外护复守洛宅。
饰终丧礼悉以资奉。
四月三日迁神于城南行茶毗法。
收舍利红润可数百粒。
济阳丁公为保釐之簉职。
为树塔于广化之寺南冈。
平昔讲凡七十馀座。
勤勤为法门生颇多。
宰臣马公孙最所钦重。
前后赠诗仅数十首。
洛中为美谈矣。
李景直北宋
简介
崇宁五年(1106)洪州知州安抚使
大观元年(1107)4月3日放罢,落职。
释道因南宋 ? — 1167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因字草庵
姓薛氏明州人
年十七,受具戒。
遍历讲坛,屡参禅室,读四明不二门指要钞》有省,历主永明宝云、广受、治平延庆
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
甚适我怀,今将行矣。
”乃令举所述弥陀赞,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歛念坐寂,三日手足犹暖。
释水盛元 1276 — 1347
水盛
字竺源
自号无住翁
饶之乐平范氏子
十七依罗山院尝公。
尝使从儒者学。
而师每习禅定。
且针指出血。
书金刚经。
尝呵之。
师云。
学儒可敌生死耶。
从度走。
月庭忠公于蒋山。
端坐一室。
以三百六十骨节。
八万四千毫窍。
及山河大地。
咸摄入一念。
始觉变易。
继凝定。
双瞳与合为一。
污从眦流。
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
见色闻声。
渐摇撼不动。
遂发愿云。
吾此生不能作佛。
当入无间地狱也。
傍观者。
为之吐舌。
俄过匡庐
止东林。
复奋云。
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
加精进力。
夜参。
半至极切孤危之际。
捐命一跃不觉。
如出荆棘之丛。
所履之地忽尔平沉。
而秋空素月。
连娟独炤。
返观自身。
湛湛澄澄。
唯一念不忘耳。
洎归罗山
方全体顿现。
偶阅妙喜明心见性。
非桑门事之辞。
又复致疑。
越五载。
会孤舟济公于蒋山。
有所言不契。
复往无为。
见无能教公。
举济言质之。
无能云。
为汝不解故也。
师忽大省。
尽脱去玄妙知解。
历观从前所悟。
皆梦中尔。
无能。
抚其背而记之云。
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师辞去。
东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
既隐于南巢。
巢民柳氏。
割山地建兰若。
以栖师。
地当五峰之下。
旧有龙潭五所。
闻师至。
悉乘风雷徙去。
天历己巳
遣官以聘起师。
西湖之妙果。
师弘阐宗旨。
震撼四方。
学徒一集。
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
时已行役僧之令。
师引退。
返南巢故隐。
而向慕者。
愈众。
宗藩宣让王。
累遣使者致师。
师以老病固辞。
淮西廉访使斡公王伦徒。
监察御史常公道夫。
尤极趍仰。
集贤学士公立
月湾先生吴公存
与师为世外交甚笃。
月湾至有晚始闻道之叹。
师常瞩学徒云。
凡剃发染衣。
当洞诸佛心宗。
行解相应。
以正悟之境。
灵灵自炤。
岁久月深。
具大无畏。
如透水月华。
万浪千波。
触之不散。
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师生平实證实悟者。
故亦用是以诲人也。
师制行峻绝。
有壁立万仞之意。
广信祝蕃远尝云。
番阳竺源
吴中断崖。
其人类孤峰悬崖。
可仰望而不可攀跻。
人称之为实录
至正丁亥夏四月
召四众戒饬之。
引纸膝上书偈。
端坐而逝。
将葬。
是夜有光。
如匹练自天际下烛。
交相通贯。
未几。
散布五峰之顶。
复合于塔中。
三夕乃止。
巢之居民。
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五十又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姓范氏乐平人也。
母氏徐,生盛时,祥光照室。
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
年十七依罗山院僧常。
初就塾师讲习文义,而每从静坐习禅定,且刺指濡血书《金刚经》。
常呵之曰:“汝不先明文理,顾能深入禅关耶。
曰:“学佛了明生死,岂若儒者拘守章句乎。
”及受度,谒月庭忠于蒋山,而孤舟济方居首庭,以皖山蒙山者诲之。
抚几叹曰:“吾已见二老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豪窍,及河山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眸,与念为一,汗从背出,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撼摇不动,乃自信法决可證。
因取所携帙,以火焚之,且发愿云:“吾生非深入佛海,当入无间狱也。
”闻者惊叹。
俄过匡庐,止东林,闻有僧所见不异云门,往叩焉。
僧以无诚心让之。
复自厉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如临万人敌,如操滩上舟,不遑他接,夜牛参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所履之地,忽尔平沈,而秋空素月,娟娟独照,返观自身,湛湛澄澄。
唯一念之不忘,犹以坠于断灭,益进弗懈,或静或动,未尝间断。
洎归罗山,方全体顿见,十方世界,举皆现前,参之诸祖契證,如镜照镜,坦然明白,自以为开悟。
掌藏钥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不能释者数日。
或谓之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
子何太滞也。
”于是胸中又荡然如洗,然不敢谓已至也。
越五年,重晤济于蒋山,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摩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
云:“此形神俱妙而已。
”济云:“不然,子他日当知之。
”复往无为(州)见无能,教以济所举之言质之。
无能云:“为汝弗解故也。
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无能抚其背而祝之曰:“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复辞去,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之凤游山。
海印如方长荐福,请分座说法。
久之,往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延居之。
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及至,悉乘风雷徙去。
元天历己巳,起主西湖妙果寺,弘阐宗旨,震憾四方,学侣云蒸,有不远数千里而来者。
郡守戍将虚己求道,日不暇给。
时军书旁午,令僧充役,请于郡守刘公,特免其科繇。
未几,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遗使者欲邀致之,以老病固辞。
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召四众戒勖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将入涅槃。
吾其时矣。
”引纸书偈,端坐而逝。
尝自营葬塔于山下,是夜有光如匹练,交烛通贯,顷之,散布峰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数十里聚观,骇之。
弟子慧月、慧观等奉遗骨瘗焉。
寿七十三,腊五十三。
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
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
然其淬砺学徒,必使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自照,久之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盖一生实證实悟,故以之诲人,真切如此。
所著语录,虞公邵庵既为之序而行之。
宋文宪公濂,复捃其事而铭其塔。
吴伯通明 1441 — 1502
维基
吴伯通(1441年—1502年)字原明号石谷,四川顺庆府广安州浓溪镇人,民籍,治《易经》,年二十四岁中式天顺八年甲申科第三甲第八十九名进士
四月初三日生,行二,曾祖吴海祖吴友能;父吴辅;母辛氏。
具庆下,妻欧氏,兄伯良,弟伯淳
家宅在广安州青莲庵以南六十里的地方。
州学增广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三名举人,会试中式第十五名。
授官大理寺右评事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升任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在河南兴建书院四所。
成化十九年(1483年),父丧丁忧去职。
后起为浙江提学副使,转云南按察使
弘治十一年(1498年),转贵州按察使
同年冬辞官回乡。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月病卒,墓在广安州东北。
其留存在世有吴伯通达意稿三十四卷及著作《嘉禾瑞麦诗》* 大理寺右寺副* 成化十一年正月,升河南按察司佥事佥事* 成化十四年三月提调学校* 弘治二年十一月,浙江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 弘治九年四月,升云南按察使* 成化十四年三月提调学校* 弘治十年二月,六科言其才力不及,例应调用,而十三道言其老懦无为,例应致仕,调贵州按察使* 弘治十二年正月,罢归
罗循明 1464 — 1533
维基
罗循(?
—1533年),字遵善号双泉陕西汉中府白河县民籍,江西吉水县人
同进士出身
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陕西乡试第三名举人
弘治十二年,登己未科二甲六十八名进士刑部观政十四年南京刑部广东司主事,在职五月,父丧丁忧
十七年起复,补工部都水司主事,管徐州漕运工部分司
正德三年任满,改兵部武库司主事四年升车驾司署员外郎巡视皇城
五年员外郎、署武选司郎中六年春出为镇江府知府次年淮安府八年八月山东按察司副使,整饬徐州淮扬登处兵备十年继母李氏去世丁忧归。
十三年起复补密云兵备副使,因镇守太监张信密云兵备为冗员,请求裁撤,遂辞官归乡。
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反,响应王守仁平叛。
嘉靖六年(1527年)以荐复除山东副使,以病力辞。
嘉靖十二年四月三日卒于家,
陈叔颐明 1504 — 1563
维基
陈叔颐(1504年—1563年)字子贞号玉山陕西省西安府泾阳县人,军籍。
闰四月初三日生,行三,治《易经》,由府学生中式陕西乡试第二十九名举人,年二十九岁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会试第五十名,第二甲第三十一名进士
观通政司政,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十九年(1540年)七月光禄寺少卿二十二年正月行祈谷礼于玄极宝殿,陈叔颐等一十四员陪祀不至,降三级调外任辰州府同知十二月革职为民。
胡守恒明末清初 ? — 1642
维基
胡守恒(?
—1642年),南直隶庐州府人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进士胡守恒和同榜的胡士昌无锡胡之竑同姓且同乡,有都称安定先生,于是通谱。
初授浙江湖州府推官,选擢编修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大军肆虐江北,连陷潜山全椒四月张献忠舒城胡守恒参将孔廷训等率民共守。
后来廷训降敌,三日后城陷,守恒不屈被杀。。
释隆琦明末清初 1592 — 1673年4月3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隆琦字隐元
姓林氏黄檗人也。
生有灵徵,幼志凝重。
因父远游不归,绝意婚娶,附舟诣补陀祷祝,睹大士境界,遂欲轶尘。
乃礼黄檗鉴源为师,薙染易服。
遍造诸方,潜颖真参,心光灿发。
密云金粟,径往依之,始露头角,机锋酬酢,迥出寻常,密云甚相契重。
逮受黄檗请,乃偕还旧山,结茅于师子岩。
隐安继主檗山本同,则延之领众,因继其法。
费隐既受别请,林御史汝翥与士众请居祖席,始出世焉。
坐夏十稔,指踰三千,鞭龙策象,声光远播。
万里扶桑,梯航申礼,祈教彼土,恳请尤挚。
亦自知信于东倭,实有宿缘,当为了之。
故扬帆破浪,海若效灵,遂底长
岛主欣迎,万象云拥。
驻锡兴福,益以崇福,兼兹二刹,法雨所施,罔不沾溉。
受请普门,国王、大将军咸来致敬,宠锡优渥,珍服名香,络绎充积。
亦漠然,惟思流通正教,弘我佛旨。
但每念祖庭,时有故山之思,国王感其眷恋,乃于太和山更起梵宫,仍名黄檗,以慰其心。
移居未久,举首座性瑫自代,退隐松堂,国王为建寿塔,优游泉石,十有馀载。
预知报谢,乃示微疾,彼国王臣慰问再四,皆裁偈酬答,端居而化,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三日也。
寿八十有二,腊五十有三。
得法者二十二人,有《七会语录》。
貌魁伟,秉性刚正,苦行高谊,具在年谱。
檗山大众仰其馀徽,为筑衣钵塔,释如幻弘为之记铭,见《瘦集》。
方拱乾明末清初
维基
方拱乾(1596年—1666年方拱乾),名若策字肃之号坦庵直隶桐城县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学者。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夏四月初三日出生。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少詹事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入,明亡。
当时,方拱乾同多数大臣被关押,“以美婢四名贿赂贼将罗姓”,得以逃脱南归。
顺治九年,以江督马国柱推荐,起补弘文院学士,不久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南闱科场案”获罪,其五子方章钺因与主考官方犹“联宗”而中举人,皇帝令刑部将方章钺“速拿来京,严行详审”,后与章钺发配宁古塔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家属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依《大清会典事例》得以赎罪,十月赦还,将别之际,在壁上题下〈书屋壁〉一诗,“莫言万里无人境,兀兀三年认作家。”。
康熙元年(1662年)回到江南故土,流寓扬州荷阴客舍,以卖画为生。
同年,因“衰年性健忘,似多漏轶记”,手写《绝域纪略》。
康熙五年(1666年)卒。
有六子六女。
龚彝明末清初 ? — 1662年3月16日
维基
龚彝(?
—1662年),字和梅云南顺宁府(今凤庆)人。
年轻时在鲁史蜢璞岩读书,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
崇祯年间,官南京兵部员外郎,官至兵部郎中
南明时,随永历帝奔滇,加封为兵部侍郎永历帝入缅甸之后,龚彝返回顺宁
后与詹事雷跃龙春坊闪仲俨一起加入孙可望的大西军。
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孙可望派遣杨畏知龚彝广东肇庆四月初六日到达肇庆,献上黄金三十两、琥珀四只、马四匹,并请封秦王,由于金堡袁彭年反对,永历帝不允。
永历帝被清兵俘押回昆明吴三桂同意龚彝宴请永历帝
龚彝永历帝时伏地痛哭,以头触地三日而死。
善焘清 1817 — 1861
维基
宗室善焘(1817年10月9日—1861年2月14日)嘉庆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子时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五日酉时),原名图山字溥泉
清朝远支宗室镶白旗第三族奕字辈。
道光八年(1828年)中式戊子科宗室乡试举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恩科第二甲第六十六名进士出身
五月,选翰林院庶吉士
十三年(1833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七月,以编修充任日讲起居注官
八月,升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随即转左春坊左中允
九月,升翰林院侍讲
国史馆协修功臣馆提调官
十月,帮办翰林院事
十四年(1834年)八月,以侍讲甲午顺天乡试同考官
十月,转翰林院侍读
十二月,升国子监祭酒
十五年(1835年),以祭酒稽查右翼宗学
乙未恩科乡试磨勘官,因发生遗漏及未经查询遭交部议处。
十六年(1836年)三月二十二日,以祭酒署理大理寺卿
九月初七日,擢太仆寺卿。
十七年(1837年)四月二十一日,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九月初八日,会奏受理「福建嘉义县民人谢相以酷押毙命、纵盗加冤等词赴都察院衙门京控案」。
十八年(1838年)三月,派赴西陵查看红桩;随道光帝先农坛,行礼九推。
四月,以左副都御史殿试读卷官
六月,充拔贡朝考覆试阅卷大臣考试恩监阅卷官行在前引大臣
八月二十日,擢任刑部右侍郎
九月十五日,兼授镶红旗汉军副都统,管理镶红旗汉军新旧营房事务
十一月十五日,调镶黄旗满洲副都统,管理镶黄旗满洲新旧营房事务
十二月,暂署步军巡捕五营右翼总兵,兼充崇文门右翼监督
十九年(1839年)正月二十八日,改授兼步军营右翼总兵,暂署左翼总兵
二月初四日,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三月,奏报:「滇省起运丁酉年、黔省起运戊戌年等铜、铅船只,迄今均未据咨报行抵何处,查本局库贮铜斤只敷本年九月分鼓铸之用,应请敕下沿途各督抚等实力催趱,倘有藉词逗遛、地方官不实力催趱,该督抚即指名严参
四月,以疏防「四道口岳谷庄劫案」罚俸一年;充考试试差阅卷大臣
五月,署正黄旗汉军副都统
六月,特命协同右侍郎吴其浚督理京省钱法;偕同步军统领宗室奕经、左翼总兵宗室恩桂奏请严禁宛平昌平交界之妙峰山娘娘庙香会,获准。
七月至九月,派遣盘查圆明园银库、稽查城内七仓、京通十七仓,稽查镶白旗汉军旗务。
九月初三日,卸任右翼总兵,同月卸任右翼监督
二十年(1840年)正月,暂代内大臣班
三月,以户部右侍郎署理步军营右翼总兵
考试试差阅卷大臣庚子会试覆试阅卷官庚子恩科乡试覆试阅卷官对引大臣
四月,因宝泉局铜斤被窃,请将防范不严之大使赓德等人撤职察议,获准。
五月至七月,遵旨查看天坛各坛、太庙社稷坛树株,并查明锯钐及应除枯枝情形,请工部会同太常寺查明载册详慎办理,获准。
八月,奉派会同兵部尚书裕诚赴盛京履勘估价永陵启运殿、盛京清宁宫凤凰楼工程。
十月,署理镶黄旗护军统领
十二月十三日,调吏部右侍郎,仍兼署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充对引大臣
二月,奏报户部库存白铅短缺,请旨催促宝泉局铸造钱文
五月十九日,会同吏部都察院大理寺会议具题「福建噶玛兰厅寄居民人林逊雨戳伤林阙身死」案之律例见解及官员处分。
七月二十二日,会同吏部兵部都察院大理寺会议具题「福建台湾县革兵陈金声等轮奸犯奸婢女连招内伤身死」案之律例见解及官员处分。
八月,充崇文门副监督
九月,以吏部右侍郎兼署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兼署右翼总兵
十二月,偕同署步军统领宗室恩桂、署左翼总兵麟魁奏言:「畿辅五营枪兵仅一千名,拟将原设之藤牌兵三百八十三名均行裁撤,改为枪兵,并于各营差防兵丁内挑取六百十七名,以足一千之数,合旧额计二千名轮流操演,以资捍卫」,得旨允准施行。
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以吏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右侍郎
二月,以吏部右侍郎署理京营左翼总兵,充考试汉缺御史阅卷大臣
五月,再署理京营左翼总兵
七月,奉派拣选太常寺读官
十月二十一日,授兼京营右翼总兵
充覆核朝审、清查内仓大臣
十二月,实授兼镶红旗护军统领
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初三日,转吏部左侍郎,仍兼镶红旗护军统领、右翼总兵初五日,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仍兼右翼总兵
闰七月十六日,授马兰镇总兵总管内务府大臣
九月,偕同宗室永康、宗室载鈖奏报明陵寝十项急修,请旨交本年查勘岁修工程大臣勘估修理。
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奏陈皇陵青桩以外官山界内树株被窃之情况。
偕同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会议〈巡防章程〉四条:「一、官山深僻之处应酌添拨汛,以期周密;一、青桩内外居民应编保甲以戢奸宄;一、营汛获犯应送地方官审办以免滥责;一、官山一带应申明巡查旧制以凭考覈。
」交部议准施行。
七月,因疏忽景陵陈设各物件被老鼠齧伤,遭交部议处。
八月,奉派修理景陵陈设,遭处分降二级留任。
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奏报修缮端悯固伦公主园寝飨堂、移请神牌事宜。
三月二十七日,因病陈请告退总兵职,开缺回旗,四月初一日允准。
六月,因「直隶民人李鉴堂京控案」审办疏失,遭交部议处。
七月,处分刑部失察积压案件历任官员,遭罚俸一年。
二十七年(1847年)八月十九日,赏给副都统衔,充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十二月到任。
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以参赞大臣兼署乌里雅苏台将军
八月,奏陈循例拨给科布多饷银事宜。
九月,派员巡查乌里雅苏台所属金矿无偷挖情形。
十一月,与定边左副将军札拉芬泰、参赞大臣车林多尔济共同捐资助饷。
十二月十四日,召回京师当差。
三年(1853年)三月,返抵京师
五月十七日,授盛京工部侍郎
先是,盛京刑部主事明禄禀请盛京将军宗室奕兴代奏陈情;盛京刑部侍郎元则「奏参明禄乖僻妄为、协领塔芬布、佐领恩合父子挟制上司」各一摺,十二月咸丰帝刑部尚书柏葰前往盛京偕同善焘审讯。
四年(1854年)正月盛京刑部侍郎书元再度奏参「协领塔芬布、佐领恩合父子狼狈为奸、将军奕兴曲为袒护」,咸丰帝申明一并交柏葰善焘审理
二月,因解任承德县知县延瑞以冤抑难伸等词呈请代奏,善焘将延瑞供词直接咨送军机处,被咸丰帝责怪不知慎密,遭降级留任。
同月,会同柏葰审讯完结定拟具奏,分别将明禄、塔芬布、恩合发遣、奕兴革职交宗人府议处、书元交吏部议处;另奏请于盛京将军衙门设立谳局,被咸丰帝否决。
盛京工部侍郎充牛马税监督善焘军务未蒇、经费浩繁,奏请将现存牛马羡馀全数捐输,获准。
五年(1855年)五月,奉派会同盛京将军英隆监收奉天官庄榖石。
八月初四日,调盛京刑部侍郎
六年(1856年)七月初八日,调盛京工部侍郎
九月,奏报盛京宫殿因连日阴雨导致坍塌渗漏、应行修理情形。
十二月初三日,召京,署理正黄旗汉军副都统;次日,授正红旗蒙古副都统
七年(1857年)正月初八日,署理山海关副都统
正月十五日,调正白旗满洲副都统
二月十二日,因病奏请开缺回旗。
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五日卒,年六十四岁。
张凯嵩晚清 1820 — 1886
维基
张凯嵩(1820年—1886年)字云卿粤卿月卿钺卿,室名赐閒楼、金碧小琼庐、复园湖北江夏人
张凯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分配至广西以知县即用,历宣化怀集临桂知县
李星沅劳崇光均推荐其才能,于咸丰五年(1855年)升任庆远知府
任内剿平土匪王得胜等,升左江道,改代理右江道
不久庆远失守,革职留任。
咸丰八年(1858年),连同按察使蒋益澧重新攻克庆远,官复原职,代理按察使,不久正式任职,又迁布政使
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刘长佑浔州筹划剿抚,张凯嵩率兵配合,克复阳朔,因功接替刘长佑巡抚
同治二年(1863年),徵召布政使刘坤一围剿大成国馀党黄鼎凤等部。
同治三年(1864年),攻克天平寨,生擒黄鼎凤。
贵县平定,朝廷赏头品顶戴。
疏陈左右江积匪未清,议三路进兵,以刘坤一统七营留防浔州,易元泰统十一营由宾州迁江思恩,李士恩统水陆八营由横州南宁,节节进剿。
八月, 失泗城与窜匪廖万福之泗城知府吴其逵被撤职,张凯嵩徵召邓云襄为泗城知府,进攻廖军。
廖部将军李老使、游标韦晚等被擒。
廖军退于富州的那良。
张凯嵩会同滇、黔两省清军围剿。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廖军令公杨通潮被俘。
3日,廖万福被俘斩首。
刘坤一克大、江口、平,斩贼首梁安邦,南宁河道始通。
元泰剿上林,平之。
刘坤一江西巡抚去,以同知刘培一代领其军,将亲赴南宁督战,会伪康王汪海洋窜粤,将入广西,诏凯嵩驻防浔州
同治五年(1866年)凯嵩南宁,进攻山泽,督诸军穴地轰城,夺山入,擒伪平章苏仲熙等。
孙仁广单骑走旺陇,追斩之。
山泽为贼所踞十馀年,至此悉平。
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云贵总督
当时云南形势混乱,张凯嵩在赴任途中,行至巴东,即三次上疏称病,结果因规避被褫职。
光绪六年(1880年),以五品京堂重新起用,授通政使参议,迁内阁侍读学士,代理顺天府,授贵州巡抚
光绪十年(1884年),调任云南,请求在省城设立开采五金总局,发展矿业,与内阁学士周德润勘测中越边界。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任上。
清史稿》有传。
著《奏疏》28卷,《退庐诗存》及《退庐文牍》10卷、《抚滇奏疏(四卷)》等。
顾德邻
维基
顾德邻顺天府宛平县人清朝官员。
顾德邻早年经京师大学堂派遣留学日本,后来在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
毕业归国后,1908年,他29岁时参加了清朝学部所办的留学生考试,成绩最优等,获法政科进士
在参加第二届廷试的留学毕业生中名列一等,以主事按所学科目分部录用。
宣统元年四月初三日(1909年),宪政编查馆奏调顾德邻等人充任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