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道因南宋 ? — 1167
法智大师乾道元年十二月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四明法智大师帖,门人如楷请以为跋。
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既久,见似人者而喜,不亦去国滋久,思人之深乎?
于戏!
愚去大师之世已久,思大师之音已深,今睹笔迹,宛然平生,不啻似人者。
欣慕不足,感泣以书。
乾道乙酉岁除,门人道因再拜谨跋。
天竺忏主上四明法师乾道二年正月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法智、慈云二导师,法门连枝也。
所谓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而宫商相宣,金玉谐和,翼赞台宗,为有力者。
由是人人知恶可弃,知善可为,至今东南号为易治也
此书门人清湜欲刊诸石,请以为跋。
然雉川丹并之东,力疾以书,揽野色映湖光,出观而读,想像容止,感激于怀,聊为之书。
乾道丙戌上元,门人道因谨跋。
净土馀说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乐邦文类》卷四
经有云弥陀是法界身者,有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者,有丈六者,有八尺者,有城广十千由旬者,有浴池广八万四千里者,有疑城者,有边地者,有胎宫者、饭有食者,有华叶二百五十由旬者,有大如车轮者,有父母者,有魔王者,有不严土如释迦者。
然诸经论往往更有不同者,岂一时赴机之权耶?
曰:安可谓之权乎?
且吾释迦王三千大千世界,则此一四天下果报,尚且有殊,岂诸国皆同乎?
应身同居,其犹若是也,矧三身四土乎?
况弥陀摄受十方念佛众生,高下浅深,抑亦不等,恐不啻大千界而已,岂止十千由旬之局哉,又况三身四土乎?
由是而知不同之说为若此也。
然诸经论不明言之者,既欲使行者专注一境,所以不必多及之也。
矧如向所叙者,即多及之相乎?
然此唯四明深达之,尝解五浊轻重、同居净秽,曰:「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四教初心及戒善者,皆能五浊轻薄,感同居净。
圆观轻浊,依正最净,比于馀经修众善行,其相天殊」。
他闻此说,以谓四明:「是何义欤?
夫金翅瞰龙于九渊,贯于七金,栖息于铁围之上,井蛙信之乎」?
法智大师曾太守乞地书刻石记崇宁元年闰六月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六
法智大师作此书,求置后园地段作今院宇建立基趾。
其言恳至,其书勤劬,慕在兴隆,广兹形胜。
道因收藏有岁,惜其遗踪,恐未及见闻,刻之坚石
时崇宁元年壬午闰六月望日,比丘道因立。
草庵录纪天童四明往复书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法智学行高妙,凡所著作,莫不立宗旨、辟僻邪,开奖人心到真实地。
《指要钞》中引《圭峰后集》比决幽奥,而天童凝禅师者一见喜之,但谓其所引少有参错,欲法智改正之而已。
书简往返凡二十许,其末至有云「千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使大法流衍百世无瑕玭」者也。
余昔亲见此帖,字划如钟繇,语如韩退之,真可爱也。
或谓法智以此聊为改正,又闻《指要》既出,雪窦显禅师特出山羞斋为庆。
仍有榜具美其事,余未尝见之。
尝睹广智初主南湖法席时,显公虽已老,亦榜煎茶,但记其高头大麻笺,其字小古,以此知法智之时不虚也。
在昔禅教一体,气味相尚,至有如此者。
草庵录纪日本国师问事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日本国师尝遣徒杭海,致问二十于法智法智答之,皆深于理致也。
广智嗣法席,复遣其徒绍良等二人赍金字《法华经》,如贽见之礼,因哀泣致敬,请学于轮下。
三载,其道大成,还国大洪台学。
曾鲁公碑其塔,具道之。
草庵教苑馀事纪往复书中事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法智既结社,焚身誓生安养
内翰杨公大年闻其风,累申劝请,仍勤致数问,有问净土是何人境界者,有问法华梵网皆魔王所说者。
此杨公以理夺事而问之也,法智乃以即理之事而答之。
则曰:「即此见闻,更无道理」。
又曰:「佛之与魔,相去几何」?
后杨公启谢所答问曰:「恭闻了义,尤涤昏蒙,盖龙像之剧谈,续云雷之雄韵」。
其终幅则曰:「有疑必争,罔关于人我;
敌面相示,其达于本源」。
至曰「惟少室之宗风,本露山之笑视,以至黄蘖痛杖于临济,船子挥揖于夹山」者,此杨公以禅夺教也。
法智复启,殊不领略其说。
盖昔禅教互相为谋,至是则不然。
则知大宗师手段,当自有体。
四明门下纂成十类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六
类集之兴,盖备学者看读得其要。
始者自仁首座法智之讲闻援引之多,遂录其文,以成五类;
霅川岳公居法智轮下,博学强记,足成其七;
后得仙都聪师钞,以为十。
又佛慧才公重新增葺,复有吉公再加铨次。
于玄句止观,参以三大部记洎净名光明等疏,并益以记钞。
其繁者削之,略者补之,首尾五师修治,方为善本。
广智法师尝示众曰:「类集之行,得失相半。
得在学人探寻知其要意,失在忘其本文义势起尽。
文外当更推之,不可但谓秖此耳」。
矧今之日,四方教肆,多尚点读斯文,岂不失于元本唯求枝叶者乎!
但教典不有之处,或得于是,庶可朝暮温故知新,不唐学问也。
果由此而识大辂,固不当以椎轮为贵矣。
草庵教苑遗事纪法智讲贯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六
全三学法智门下之高者也,作《法智行业录》,其间言法智传持四十年,《妙玄文句》讲七八遍,《摩诃止观》五遍,其馀小部或讲十遍,以至不可得记其数者。
时人语曰:法智讲经明觉颂,慈云谈辩梵才诗。
夫如是,法智真讲经者也。
世号讲者,十载有一部未终者,安在其能七八至不可胜纪耶?
或谓余曰:古今不同也,今之人既尚展演说,须入时。
余对之曰:大凡学道直须远追古人,若里巷儿女辈,结束粉饰当入时也,此痴人,何足与语!
念佛心要颂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乐邦文类》卷五
释迦如来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天台智者又言实相为体。
凭兹二说,以为心要,则十万亿刹,若临明镜矣。
聊成拙颂,自印其心,或有知音,能随喜否?
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
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
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
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
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
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
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
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
宝云开山通法师忌疏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宝云振祖集
右伏以道无今古,学有宗承
一滴分流,千车共辙。
功勋莫大,中兴知自于根源;
授受非常,正教弘传于师弟。
先推嫡嗣,法智、慈云而间生;
钦仰师翁,道德、形仪而如在。
恭惟传持教观宝云大尊者台崖的派,鹫岭耿光。
分为不尽之明灯,散作无方之法雨。
垂形海国,化迹神洲。
真慈隐妙德之身,梦幻应苾刍之像。
流芳甬水,一家之至教重辉;
大备鄞江,二子之敷宣烈焰。
白毫异相,檀那已播于伽陀;
乌石殊方,窣睹竞分于室利。
某等叨逢胜化,获睹肖容。
但有翘勤,徒增悁结。
今则孟冬届候,讳日斯临。
倾诚聊备于蘩,匪薄少伸于追远。
伏乞我祖享我差无差之供,示我来不来之仪。
凭兹微妙之缘,感以中和之气。
则使民康物阜,时和岁丰。
醍醐上味而处处灌神,白牛太车则人人脂轴。
家令辙,四海同遵。
情与非情,咸归秘藏。
但某无任拜手归依之至。
谨疏。
庆忏礼佛会疏 南宋 · 释道因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三六、《乐邦文类》卷四
右伏以弥陀依众生心而发现,众生依弥陀智愿而出缠。
应外无机,即众生心中之诸佛;
机外无应,乃诸佛心中之众生。
生佛一如,感应同致。
百非皆遣,四运俱推。
如是则念念不生疑,声声皆解脱。
欣逢妙事,愿结胜因。
裒聚资粮,广邀缁素。
大众之道心俱发,十年之胜集偶圆。
内外欣欢,恭伸庆忏。
伏惟弥陀慈父、释迦导师一折一摄而共熟机缘,无党无偏而同成胜业。
所冀远近情尽,净秽见忘。
不待弥勒之下生,速證寂光之上品。
铁钩钩象,尽陪莲社之游;
蜡印印泥,即预华池之上。
投身殒命,刻骨铭肌,上扣洪慈,仰惟昭鉴。
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