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绛中唐 764 — 830
裴相国张秘书赠马诗 中唐 · 李绛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高才名价欲凌云,上驷光华远赠君。
念旧露垂丞相简,感知星动客卿文。
纵横逸气宁称力,驰骋长途定出群。
伏枥莫令空度岁,黄金结束取功勋。
杏园联句(以下二首又见刘禹锡白居易集)828年 中唐 · 李绛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群上司空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绛上白二十二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居易主客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禹锡
省试恩赐耆老布帛(一作崔宗诗) 中唐 · 李绛
五言排律 押元韵
涣汗中天发,殊私海外存。
衰颜逢圣代,华发受皇恩。
烛物明尧日,垂衣辟禹门
惜时悲落景,赐帛慰馀魂。
厚泽沾翔泳,微生保子孙。
盛明今尚齿,欢奉九衢樽。
花下醉中联句828年 中唐 · 李绛
五言排律 押灰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共醉风光地,花飞落酒杯(绛送刘二十八
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禹锡白侍郎
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居易兵部相公
且当金韵掷,莫遣玉山颓(绛送庾阁长
高会弥堪惜,良时不易陪承宣主客
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禹锡吏部
我辈寻常有,佳人早晚来嗣复白侍郎
寄言三相府,欲散且裴回居易,时户部相公同会)
太清宫观紫极舞赋(以大乐与天地同和为韵)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开元中。赐海内以正朔。
示天下以礼乐。舞紫极于宫庭。
飨元元于云幄。乃树以旌旃。
设以宫悬。由中出以表静。
用上荐于告虔。盛德之容。
昭之于行缀。至和之节。
奉之以周旋。激乎流音之下。
存乎大乐之先。八佾以敷。
肃然舞于清庙。九奏之作。
杳若享乎钧天。如是则文始不得盛于汉日。
大章未可比于尧年。振万古而独出。
岂百王之相沿。洎乎秉翟而叙。
候乐以举。协黄钟。
歌大吕。乍阳开于箫管。
忽阴闭于祝敔。淹速以度。
正直是与。若中止而离立。
复徐动而进旅。和之感物。
应鸟兽以跄跄。礼以成文。
垂衣裳之楚楚。由是俾有司夙夜在公。
候吉日鼓钟于宫。方将万舞。
爰节八风。于以易其俗。
于以告厥功。因乎所自。
制在其中。申敬也其恭翼翼。
宣滞也其乐融融。齐无声于合莫。
感有情而统同。则其业之所肄。
习之则利。作兹新乐。
著为故事。享当其时。
舞于此地。退而成列。
周庙之干戚以陈。折而复旋。
鲁宫之羽籥斯备。美乎冠之象以峨峨。
舞其容以傞傞。合九变之节。
动四气之和。散元风以条畅。
皇化之宏多。是时也。
天地泰。人神会。
舞有容。歌无外。
故曰作乐以象德。有功而可大。
宪宗得贤兴化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陛下兴圣怀。发德音。
追帝皇之高风。绍祖宗之丕烈。
思延钓筑之士。想致唐虞之化。
非臣凡近愚昧。所宜获承圣言而祗应清问也。
臣闻圣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
思发于志。故易曰。
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
况其迩者乎。又曰。
先天而天勿违。后天而奉天时。
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
周成王泣启金縢。皇天为之反风。
宋景公诚发德言。妖星为之退舍。
天人相感。今古同时。
记曰。川泽通气。
山川出云。嗜欲将至。
有开必先。言圣灵相通。
有感而应也。今陛下以上圣之资。
抚易化之运。积励精思理之志。
求希代济时之贤。感于诚怀。
劳于梦想。言出于口。
行加于人。神祗将必效灵。
才俊固当接武。岂惟殷宗求于傅说
周文获于渭滨。愿言必从。
志诚斯感。惟圣人为能之。
抑臣又闻奏必观其实不观其文。信其行不信其言。
若欲天下副陛下之诚。从陛下之化。
自非圣躬行之。以导其下。
则无由而致。未有表正而影不直。
声鸣而响不答也。今陛下以常士之礼。
而待拔俗之贤。以九品之禄。
而望超代之器。是由垂蜗蚓之饵。
以钓吞舟之鳞。设弓弋之𥐊。
以罗垂天之翼。固不可得而致也。
文王养老而伯夷太公出。昭王礼士而邹衍乐毅至。
故必以身先之。以诚致之。
未有不应者也。陛下诚能正身励巳。
尊道贵德。亲信端士
远弃邪佞。尽忠进直者奖之。
希合从谀者斥之。与大臣言。
敬而信之。不使小人参其事。
与贤士游。亲而礼之。
不令不肖者搆其隙。唯义所比。
不论亲疏。惟仁是行。
不论贵贱。去冗官无益于时者。
则禄及才能矣。出宫女之希御幸者。
则时无怨旷矣。简繁数之仪。
则礼得其节矣。除靡曼之奏。
则乐得其和矣。将帅廉。
则士卒勇矣。官师公。
则治化洽矣。法令行。
则下不违矣。教化笃。
则俗必迁矣。如此。
则圣问周达。德声遐宣。
可使金石孚变。鸟兽率舞。
而况于人乎。将必贤哲慕义。
英彦赴响。伊尹必负鼎而来。
吕望必投钓而起。由余必弃戎而委质。
宁戚必舍牛而效用。三杰成功于高祖
四七展才于光武。龙吟则山云起。
虎啸则谷风生。自然之应也。
然后陛下坐明堂。朝偫后。
兴教化。作礼乐。
正风俗。厚人伦。
远比尧舜兴崇。近与祖宗合德。
时臻至理。代称中兴。
则向者圣念所思。睿心企及。
何远之有哉。唯陛下勤行之尔。
若言之不至。无至也。
伏惟陛下念之。伏惟陛下勤之而巳。
宪宗论朋党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臣历观自古及今。帝王最恶者是朋党。
奸人能揣知上旨。非言朋党。
不足以激怒主心。故小人谮毁贤良。
必言朋党。寻之则无迹。
言之则可疑。所以搆陷之端。
无不言朋党者。夫小人怀私。
常以利动。不顾忠义。
自成朋党。君子以忠正为心。
以惩劝为务。不受小人之佞。
不遂奸人之利。自然为小人所嫉。
谮毁百端者。盖缘求无所获。
取无所得故也。忠正之士。
直道而行。不为谄谀。
不事左右。明主顾遇则进。
疑阻则退。不为他计苟安其位。
以此常为奸邪所搆。以其无所入也。
夫圣贤合迹。千载同符。
忠正端悫之人。所以知奖。
亦是此类。是同道也。
非为党也。岂可使端良之人。
取非僻之士。然后谓非朋党也。
陛下亲行尧舜之道。高尚禹汤之德。
岂谓上与数千年尧舜禹汤为党。是道德同也。
孔子圣人也。颜回巳下十哲。
希圣者也。更相称赞。
为党乎。为道业同乎。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又曰吾不复梦见周公。远者二千年。
近者五百年。岂谓之党。
是圣人德行同也。后汉末。
名节骨鲠忠正儒雅之臣。尽心匡国。
尽节忧时。而宦官小人。
憎嫉正道。同为搆陷。
目为党人。遂起党锢之狱。
以成亡国之祸。备在史册。
明若日月。岂不为诫乎。
诗人嫉谗佞之人曰。取彼谗人。
投畀豺虎。可为三复也。
论谏臣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陛下此言。似非圣意。
恐有邪佞之人。以误天心。
且自古圣王。未尝不纳谏则昌。
拒谏则亡。故夏禹拜昌言。
武延直谏。所以光于史策也。
史传备载历代帝王置敢谏之鼓。立司过之史。
木铎徇路。以采风谣之词。
商旅谤市。以详得失之政。
成汤德格于皇天。而称改过不吝。
颜回希圣四科之首。而美不二过。
则知虽至圣贤。不免有过。
所贵能改。不至顺非。
若无谏诤。何以知过。
故书云汝无面从。又曰从谏如流。
太宗圣武削平天下。奄宅万国。
而惧臣下不谏。诱之使言。
至于李大亮孙伏伽之俦。皆以上疏谏事。
并蒙褒奖。魏徵王圭
事大小皆献直言。谏诤切直。
用裨圣德。故太宗振英声于万古。
王魏流芳名于千载。未闻尧舜汤文武之君洎我太宗
窒谏路以自拥蔽。不闻其过。
唯失道之君。恶闻巳过。
夏桀殷纣周幽秦王。以拒谏诤饰非。
反道败德。直言者谓之诽谤。
正谏者谓之妖邪。忠臣结舌。
端士养迹。故不知巳过。
遂至亡国。向者四君招谏使言。
闻过辄改。易覆车之辙。
启忠臣之心。则当政化益光。
宗社永固。殷武安得有鸣条牧野之战。
戎人汉祖安得有骊山轵道之师。且今补阙拾遗。
天后所置。使在左右。
司察得失。昔施之于女主。
今黜之于圣时。国史之中。
何以示后。微臣切为陛下惜之。
夫臣下贡言于至尊如天。臣卑如地。
加以日月之照。雷霆之威。
小臣昼度夜思。将有上谏。
本欲陈谏十事。至时已除五六。
逮于缄封上进。又削其半。
其得上达者。十无二三。
何哉。启忤意之言。
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
相时避祸者也。自非圣主知直言有益于已。
正谏有裨于时。温言容纳。
奖励劝导。忠臣抱义不顾其身。
怀忠不避其祸。苟有致君济时之益。
不识触忌冒讳之诛。何哉。
尽节之臣。竭忠之士。
顾食君之禄。推事君之道而致然也。
君上纳忠如是之急也。臣下上如是之难也。
所以明主须宥其过。恂恂纳谏。
切言者赏之使必进。极谏者褒之使必行。
然后圣德明光。大化宣畅。
今黜责谏臣。使直士杜口。
非社稷之利。朝廷之福也。
陛下询于微臣。不敢不陈愚疑。
延英论兵制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今边上空虚。兵非实数。
守将贪滥。背公徇私。
虚人既多。实兵须少。
力既不敌。坐受伤残。
今府藏未充。国力犹阙。
未得广添兵马。且须即日处置。
就其易行。得效速者。
京西京北。并有神策军镇兵。
本置此者。祗防蕃寇侵轶。
俾其禦难战斗也。不使其鲜衣美食。
坐费衣粮尔。今寇贼为患。
来如飘风。去如骤雨。
两京节度使本兵既少。须与镇兵合势。
犄角驱逐。镇军须倍道急趋。
同力剪扑。而牵属左右神策。
须申状取处分。夫兵不内御
须应机合变。失之毫釐。
差以千里。蕃寇方驱掠杀戮之际。
百姓涂于草莽。方云入京。
远取中尉处分。何异暍渴而穿井待水。
馁馑而耕俟食。岂可及事机乎。
纵其将领谙识事体。星言应接。
缘是禁卫将士。无惧节使之心。
进退前却。号令不及。
既行刑不得。则与无兵同。
今须便据所在境兵马及衣粮器械。割属当道节度
使法令画一。丰约齐同。
赴急如发机。前战不旋踵。
则兵威必振。贼气自消。
陛下无惊急之忧。生灵无驱掠之患。
若安处无事之地。坐仰厚赐之恩。
寇至以申状为名。不曾禦敌。
节将以礼管成例。待以平交。
徒有镇遏之声。都无讨逐之力。
圣恩更此处分。岂为久远之制。
延英论边事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自古及今。戎狄与中国并。
虽代有衰盛强弱。然常须边境备拟。
烽候精明。虽系颈屈膝而亭障未尝一日弛其备也。
何者。夷狄无亲。
见利则进。不知仁义。
惟务侵盗。故强则寇掠。
弱则卑伏。此其天性也。
是以圣王以禽兽蚊蚋待之。其至也则驱除之。
其去也则严备之。今北虏蕃臣。
复多历年载。虽实有功于社稷。
报之以厚。施者巳倦。
求者未厌。满其意。
则曰事当宜尔。悍气益骄。
酌其中。则曰效之难图。
怨辞立至。故印马益广。
望价转多。无厌之心。
实难为足。若有如此。
异日必有不顾恩德。为患封疆。
寇至而谋。则事不及矣。
今西北两都。皆无备拟。
兵但虚数。坐盗衣粮。
将无成功。岁邀官爵。
衣甲器械之类。破官钱空有其名。
部伍训练之方。务酒乐都亡其制。
古者兵无二事。志在杀敌。
将无异望。专在诛寇。
器用犀利。斥候精明。
若有烟尘。负为力战。
若无警急。即营生业。
今则不然。战士采拾以供上命。
惟责程课。不恤饥寒。
主将刻削以结内宠。不辑戎事。
惟济巳身。今戎狄继来婚嫁。
于国情实。巨细必知。
边塞空虚。有无咸悉。
至于山川要害。道涂险易。
巳皆探知熟习。委曲谙识。
脱或见利忘义。因便乘间。
风尘暴至。羽檄交驰。
急诏徵兵。无及系累之苦。
闭避逃祸。宁救驱掠之灾。
使边人仰天而呼。望国而泣。
蓄甲不足以卫疆场。命将不足以把寇雠。
此圣主所宜图之不可忘于终食之间也。伏望诏敕边镇节度
俾其虚实有无。少阙事宜。
分析闻奏。仍请于八座丞郎两省中。
选择公忠清干不挠之臣奉使。各与大镇节度使
各与点阅军中。访问理事
一时上闻。然后申明制度。
增缉募兵。谨其殿最。
行其赏罚。罪不在舍。
刑罚必加。功有可褒。
爵赏必及。如此。
则陛下高枕。边人永宁。
古人曰。备豫不虞。
有备无患。此经国之常制也。
崇国学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自三代哲王巳降。奄有天下者。
未尝不崇建太学。尊重名儒。
习千戚羽籥之容。盛樽俎揖让之礼。
以兴教化。以致太平。
天子亲入视学皇太子行齿冑之礼。
斯所以化成天下也。故记曰。
如欲化民成俗。必由学乎。
当征讨之急。则先武事。
治平之运。则尚文德。
二柄相须。百王不易。
汉光武于兵草之中。投戈讲艺。
魏太祖于扰攘之际。崇立学校。
历代之于儒道。如此急也。
后汉儒学之盛。太学至有三万人。
讽先圣之言。酌当代之务。
鸿名硕德。匡国济时。
未有不游于太学。以跻于显位者也。
国家自高祖初立。关中便修太学
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黉舍。
大加儒训。增置生徒。
各立博赡。鸿儒硕学。
盛于朝列。质疑应问。
酌古辨今。咸徵经据。
并传师法。故朝廷无不根之论。
蕃夷有慕义之名。风教大成。
礼乐咸备。贞观之理。
谓之太平。至于开元中
亦宏国学之制。复睹儒道之盛。
太学兴废。从古及今。
皆兴于理化之时。废于衰乱之代。
所以俾风俗趋末而背本。好虚而忘实。
盖由国学废讲论之礼。儒者靡师资之训。
自是以降。不本经义。
不识君臣父子之道。不知礼乐制度之方。
和气不流。悖乱遂作。
其师氏之废。如是之害也。
今天下遭逢圣明。荡除瑕秽。
前代所不能举。而陛下举之。
百王所不能行。而陛下行之。
万方倾耳。兆人企踵。
思望圣化。希承德风。
而德盛道隆。阙弦歌之雅咏。
政流化洽。鲜儒学之高风。
顷自羯胡乱华。乘舆避狄。
中夏凋耗。生人流离。
儒硕解散。国学毁废。
生徒无鼓箧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
马厩园蔬。殆恐及此。
伏惟陛下挺超代之姿。发振俗之令。
复崇太学。重延硕儒。
精选生徒。奖宠博士
备徵天下名德专门之士。增饰学中屋室厨馔之制。
殿最讲习之优劣。彰明义训之得失。
明立科品。使有惩劝。
拔萃出偫者。縻之以禄。
废业怠教者。寘之以刑。
自然儒雅日兴。典坟日重。
先王之日盛。太学之训日崇。
陛下垂拱明庭。受釐清禁。
使师氏教德。不独美于周时
桥门观礼。岂复谢于汉日。
伏希天造。特鉴愚言。
起兹废坠。宏于教化。
冀裨圣教。以助皇风。
奉命进录历代事宜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臣等先奉进止。
令检寻历代至国朝已来圣帝明王忠臣义士君臣合体事迹可观者。
检五十条进呈。
欲于御座置屏风观览者。
伏以自□圣王。
皆忧勤庶政。
未尝不取鉴于前代。
致理于当时。
太宗亦命魏徵等博采历代事迹。
撰偫书政要。
致在坐侧。
常自省阅。
书于国史。
著为不刊。
今陛下以天纵圣姿。
日慎一日。
精求道理。
容纳直言。
犹更参验古今。
鉴美恶。
朝夕观览。
取则而行。
烈祖之用心。
必致贞观之盛理。
臣等谨依撰录。
都五十条。
贤愚成败。
勒为两卷。
随状进上。
其偫书政要。
太宗之书。
其中事迹周备。
伏望圣听日新。
成不讳之朝。
致无为之化。
陈时务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太宗之理天下也。
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
魏徵王圭规谏阙失。
温彦博戴冑以弥缝政事。
李靖李绩训整戎旅。
故夷狄畏服。
寰宇大安。
犹孜孜求理。
开导直言。
旰食宵衣。
不敢漏溢。
岂复当时务于自逸乎。
陛下视今日事何如汉文时。
文帝汉之明主。
恭俭节用。
身衣皂绨。
清净为理。
刑措不用。
戎狄面内。
干戈偃戢。
贾谊上言。
犹以当时如厝火积薪之下。
火未燃而以为安。
其忧危如此。
今中夏河南北申蔡。
有五十馀州。
法令所不及。
德泽所未加。
西戎侵盗。
近以泾陇灵宁等州为界。
京城远者不过千里。
近者数百里。
烽燧相接。
边界屡警。
此陛下焦心涸虑。
废寝忘食之时。
岂可高枕而卧也。
论任贤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自古及今帝王。未有不任贤则理。
用邪则乱。明著史传。
不敢备陈。夫圣主理当代之人。
祗选当时之贤。极其才分。
便可致理。岂借贤于异代。
以理今日之人。近代北齐杨遵彦则理。
高阿那肱则乱。隋代高颎则理。
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圭姚崇宋璟则理。
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事状横于目前。
理乱存于史策。夫致贤之路。
历代不同。大凡王者不以至尊轻待臣下。
不以已能盖于凡器。折节下士
卑躬礼贤。天下贤能之人方出。
是岩穴无晦迹之俦。朝廷有佐时之器矣。
论任贤第二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尧舜亦以知人为难。
况近代浇薄。
真伪不分。
固不易知也。
然以事小验之。
必十得七八。
任官清廉。
无贪秽之迹。
当事坚正。
无阿容之私。
章疏谏诤。
无希望依违之苟。
在左右献纳。
无邪佞愉悦之辞。
言必及远大。
行不顾财利。
如此则可谓近于贤矣。
若言必谄谀。
动关名利。
攻人之短。
不扬人之美。
求巳之售。
不量巳之分。
观望主意。
以希合为心。
逢迎君意。
以恩幸为志。
为主招怨。
为身图利。
斯可谓之小人也。
验之以行事。
参之以舆议。
然后用之。
委用以后。
名声相副。
则当任之。
既任之。
则当久之。
使代天下之绩。
久而化成。
然后圣君垂拱而治矣。
贤者行理端直。
身寡党援。
拔擢贤彦。
则小人怨谤。
杜塞邪径。
则奸人搆陷。
制度画一。
则贵戚毁伤。
忠正进用。
则谀佞攻击。
夫用贤岂容易哉。
自非圣主明君。
悬鉴情伪。
不使毁谤得行。
疑似生隙。
尽其才器。
极其智用。
然后政化可得而兴。
齐桓公管夷吾
一则仲父
二则仲父
齐国大理。
是任之不疑也。
管仲桓公曰。
既任君子。
而以小人参之。
此最害霸也。
古人以求贤不至。
则贤者不出。
故喻以蜗蚓之饵。
以求吞舟之鳞。
设釜钟之禄。
以致济代之器。
不可得也。
陛下但以数事验之以言。
校之以实。
采之于众。
任之以权。
则贤不肖得矣。
伏惟圣智详察。
请授乌重允河阳节度使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臣请案守谦密言。
圣恩商量。
昭义兵马使乌重允部署军中。
事不获巳。
须与节度使者者。
臣窃以此处置。
实非所宜。
比者以从史受命。
不由朝廷。
遂致生彼邪心。
致兹恶迹。
今重允驱逐从史。
忽领旌旄。
两河闻知。
必生怨望。
谓陛下密以官爵。
诱其将校
逐其主帅
人情虽惬。
国体巳伤。
若以重允主兵。
势须便与。
即是威福不在朝廷。
于事体之间。
与从史何异。
议者若云重允见主权。
必不受制。
臣观事势。
实恐不然。
何者。
伏缘从史怀恶蓄奸。
罔上违命。
所以重允得仗义献款。
以顺为名。
其众遂伏。
今重允若不顾宪章。
以力取位。
即其同列。
宁息偏辞。
傥失众心。
前事岂远。
以此事理。
必无异图。
纵军中有状。
请与重允。
此时之事。
必非忠心。
其流辈既多。
当不愿重允独得。
别与一镇。
少惬众心。
伏望圣恩先令密谕重允。
授以河阳节度使
元阳泽潞节度使
则人情大伏。
国体得全。
且重允忽自军校
授以河阳
拔于行间。
恩生望外。
岂于此际。
更有迟回。
弃义亏忠。
遣福取祸。
虽至愚下。
亦必不然。
元阳功效素高。
公望又积。
泽潞接近。
久亦承风。
今若除授。
便径入潞府。
慰劳将士家口。
恤其贫乏。
各使安存。
三军闻知。
自然感悦。
重允既得方镇。
元阳又惬人心。
如此处置。
必无差误。
机事可惜。
实所痛心。
威柄一失。
岂可复得。
伏望圣恩不以臣愚昧。
特赐省览。
断自宸虑。
成此圣功。
辄敢献陈。
伏候圣旨。
李吉甫密奏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伏以臣与郑絪。先后悬殊。
不相往来。臣约其事体。
必无此理。郑絪甚读书。
颇识事体。得称佳士。
素有英名。虽不知其才术如何。
至于君臣大义。不合不知去就。
若身居宰相。参陛下密谋。
便敢泄之于奸臣。虽术同犬彘。
性如枭獍。亦不至此。
颇知古今。洞识名节。
事出万端。情有难测。
莫不同列有不便之势。专权有忌前之心。
造为此辞。冀其去位。
若不过陈危事。安得激怒上心。
伏望陛下深赐详熟。无令人言陛下惑于谗佞也。
裴武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右。裴武甚谙练时事。
往陷在河中李怀光贼中。事迹可称。
今所衔命。不合绝有乖错。
大抵贼多变诈。难得实情。
以臣愚虑思度王承宗恐国家必有征讨。
请割德棣两州。且得安全。
尚有四州之地。亦足保其富贵。
求安之计。必是此心。
然邻道博东平范阳。与王承宗势同事等。
恐他时亦为朝廷所割。必是为邻道所搆。
兼以利害鼓动。不得守其初心。
此必然之理也。伏望且寻访之。
裴武所上表。只得上承宗初时意。
便且奏来。后必恐邻境胁制诱动。
遂有后变。计裴武不敢不尽其心。
今陛下择裴武使凶逆悖乱之邦。一不如意。
便有贬责。臣恐今后奉使贼中。
无复得诚实。其后奉使者皆以武为诫。
依阿可否之间。必曰其言及表章。
则如此之深。心则臣不可保。
不可显言是非。陈列事状。
若朝廷不得实状。别处置或有乖错。
非国家所利也。若受贼中财赂。
言语不实。则须重责。
以惩奸欺。又言先于裴垍宅宿。
裴武久为朝官。甚谙制度。
裴垍身为宰相。特授恩私。
必无未见而便宿宰相家。固无此理。
昧劣如此。两人犹不敢至是。
况皆是详练时事之人。计必无此事。
必有搆伤裴垍裴武。陛下不可不深察也。
刘从谏求为留后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臣伏以兵机尚速。
久即计生。
威断贵定。
疑即变起。
人情未一。
乃可伐谋。
事势巳分。
则难命中。
刘悟八月十日得病。
计是日便死。
逗留掩匿。
奏报巳迟。
朝廷既知。
又数十日都未有处分。
中外人意。
共惜事机。
昭义兵众。
必不尽同从谏之乱。
纵有同者。
不过所厚一二千人。
直使一半叶同。
尚有一半守顺。
从谏不曾久主兵马。
威惠未加于人。
又此道素亦贫穷。
非时必无优赏。
今朝廷但速除近泽潞四面一将帅昭义节度
令倍程赴镇。
从谏未及铺置。
新使巳到潞州
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
疾雷不及掩耳。
真从天上落也。
新使既到潞州
军心自有所系。
从谏无位。
何名主张。
又设使未到巳前。
谋挠朝命。
臣亦料得必无能为。
若欲多分兵马守境。
则事须给付器械。
将校等既得器械。
又巳有正节度使
岂肯更为从谏腹心。
若欲少分兵马。
则不足抗拒新使之人。
事宜物理。
昭然可知。
臣前月十七日巳面陈论。
并具状闻奏讫。
至今又二十馀日。
未有处分。
潞州三军。
会朝廷意旨。
将欲效顺。
即虑忽与从谏
将欲同恶。
又却恐除别人。
傥更被奸人为画狡计。
虚张赏设钱数。
兵士觊望。
尤难指挥
今则巳似太迟。
失于制置
若更稽缓。
事恐转生。
伏望速赐裁断。
仍先下明敕符。
赐新节度使五十万匹物。
令宣示三军。
以其从来忠节。
故有此赐。
便节级赏设。
续除刘从谏一军郡刺史
从谏既粗有得。
必且择利而行。
万万之中。
无一二违拒。
必若不从指挥
臣亦以为不假攻讨。
盖山东三州。
难自存立。
若欲旁连魏镇。
即须厚赂交通。
若拟自保封疆。
即须终日备禦
四面受敌。
必不支持。
数月之间。
定见覆败。
况又闻山东官健。
巳不许自蓄刀兵。
足明军心殊未得一。
帐下之事。
亦在不疑长短。
方义无便授从谏之理。
今更于意外料度。
从谏事急。
将所亲厚三二千人。
散授魏镇。
必亦虏缚。
送归阙廷。
上取忠义之名。
下快雠怨之志。
此必然之理也。
在魏博镇州
留一从谏
亦何所利。
其将士三二千。
既是从逆得散。
却亦是国家一事。
纵横揣度。
股掌无逃。
又以为直使山东之人。
未得其便。
僶俛受制。
依违俟时。
朝廷亦只要明敕四面诸军。
严兵保境。
令公私来往。
勿使商旅通流。
迟不一年。
枭首必至。
若或舍此数计。
事或后时。
即非愚臣所知。
亦必他日追悔。
臣不胜忧愤激切之至。
仆射中丞相仪制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左右仆射
师长庶寮。
开元中名之丞相
其后虽去三事机务。
犹总百司之权。
表状之中。
不署其姓。
尚书巳下。
每月合衙上日。
百寮列班。
宰相居上。
中丞御史
列位于廷。
礼仪之崇。
中外特异。
所以自武德贞观巳来。
圣君贤臣。
布政除弊。
不革此礼。
谓为合宜。
苟有不安。
寻亦合废。
近年缘有才不当位。
恩加特拜者。
遂从权便。
不用旧仪。
酌于偫情。
事实未当。
今或有仆射初除。
中丞院门相看。
即与欲参何殊。
中丞新授。
亦无见仆射处及参贺处。
仆射先至。
中丞后来。
宪度乖宜。
尊卑倒置。
傥人才忝位。
自合别授贤良。
若朝命守官。
岂得有亏法制。
伏望下百寮详定事体。
使永可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