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跋章草弥陀经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黄某伏遇先大门大资政特进远忌之日,谨自恭书《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仰伸追报。
伏愿乘此尊经妙力,超生极乐净方,一切有情,并同今愿。
政和六年九月二十三日谨题。
段柯古靖居寺碑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段柯古博综坟素,著书倬越可喜。
尝与张希复辈敖上都诸寺,丽事为令,以段该悉内典,请其独徵,皆事新对切。
今观《靖居碑》,亦昼上人以其博涉三学,故诿录寺赞也。
文伤太拥酿,要为不凡。
虽奇涩不至若樊绍述《绛碑》之甚,然亦轧轧难句矣。
大中中作,而左金吾长史颜稷所书,殊有楷法。
唐中叶以后,书道下衰之际,故弗多得云。
政和六年十月十八日黄某长睿父于楚栖凤堂书。
跋所书十七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张彦远以为王草中烜赫著名帖,信然。
仆得善本,每喜临学。
此卷虽不足以追䡮逸轨,故自有合作者。
信笔偶书,不暇择纸,尚不愧裴行俭云。
黄长睿父题,政和六年岁在丙申十月十八日,于山阳栖凤堂书。
跋古文韵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政和六年冬,以郑公《四声集古韵》及宗室克继所广本二书参写,并益以三代钟鼎彝器款识及周鼓秦碑、古文、古印章、碑首,并诸字书所有合古者益之,比旧本殊广,以备遗忘。
作隶字书者多有讹舛,亦姑藏之,以广异闻,观者其自辨之。
十一月丙申山阳栖凤堂亲写,十二月丙戌广陵瓜步舟中记之。
云林子书。
跋黄庭内景经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东晋兴宁二年,太岁甲子,上真司命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丹阳句曲山,以上清诸真经授弟子琅琊王公府舍人杨君,使作隶字书出,以传护军长史许君父子。
魏传《青箓文》所谓「起安启年,经乃始传。
得道之子,当脩玉文」。
《黄庭内景》乃其一也,亦名《琴心文》,又名《太帝金书》,又名《东华玉篇》。
自杨、许仙去,大传于世。
而积载既久,转写多误,如以「尊」为「前」,以「通」为「遍」,以「胥」为「骨」,以「飞」为「绯」,此例甚众。
华阳《登真隐诀》所载乃杨、许旧本,可以据依。
今参雠众本,而以《隐诀》是正,庶几不失真语云。
政和七年岁在丁酉正月丙辰云林子黄某丹阳东斋书。
杨少师书迹年谱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政和七年二月十七日,因观景度诸帖,聊次其岁月先后,及记其书迹所在,以备考證云。
武阳黄某书。
钟繇贺捷表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
欧阳文忠《集古录》谓,世传钟繇《贺捷表》称「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以问孙思恭思恭以为闰十月
良是。
但云:据《吴志》,权闰十月才征羽,至十二月获之,正月乃传羽首至洛阳,则钟繇安得于闰十月先贺捷也?
又再题云:建安二十四年冬,曹公军于靡陂,而曹仁等破羽后未尝出征履险冒寒之后。
又古人笺启不书年。
此二事可疑。
今案《魏志》,是年十月,操自汉中还,孙权上书,以讨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
未至,徐晃攻羽,破之,羽走。
王军靡陂,至正月始还洛阳孙权取首至。
《吴志》称:闰月征羽,十二月获之。
案《志》称十月洛阳南征羽,至来年正月始还,则正当寒际,故云「履险冒寒」也。
操未至,而徐晃已攻羽,破之,羽走。
则此表所谓征南将军徐晃并力,而羽已被矢刃者,正是也。
则此表与《魏志》所书正合,非伪也。
盖此表特贺闰月徐晃之破羽,非谓贺十二月权之杀羽也,因此致疑。
又按古人笺启多不用年,至表奏则与笺启异,其称年无疑。
又《魏志》,是年九月相国钟繇免。
故此表于闰十月但称东武亭侯耳,皆与史合。
其曰「南蕃」者,蕃音皮,谓南皮郡也。
东武南皮之属,故并著之。
今人读为蕃镇之蕃,误矣。
此表世传本有二,字虽大小殊,而其体小异不同,盖后人临摹之变耳。
政和七年五月十三日(《东观馀论》卷下。)
此下原有「征南将贺十二月权之杀羽也」十二字,文义不属,据津逮本、库本删。
钟繇贺捷表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今考《魏志》,是年十月曹操自汉中还洛阳孙权上书乞讨羽自效。
闰月,王乃南征。
未至,徐晃攻羽,破走之。
王军靡陂,至正月始还,而传羽首至洛。
《吴志》称:闰月,征羽,十二月,获之。
闰十月南征,以正月还洛,往复正当寒际,此表所谓「履险冒寒」,正是也。
未至,而闰月中徐晃已破羽,走之。
表所谓「征南将军徐晃并力,而羽已被矢刃」者,正是也。
征南将军耳。
其曰「矢刃」者,谓羽为破,虽未即杀之,而羽已被创矣。
至十二月始追获之。
徐晃之破羽在闰十月孙权之杀羽在十二月
闰十月上操表,乃贺是月之破羽,非贺十二月之杀羽也。
则此表与史书正合,非伪明甚。
又按古人笺启多不用年,至表奏则用年者有之,若刘琨晋元帝表称「建兴元年」是也。
文忠谓古人表不书年者,其未之考乎。
又《魏志》:是年九月相国钟繇免。
闰十月表但称东武亭侯耳,皆与史合。
其曰「南蕃」者,蕃音皮,谓南蕃郡也。
东武,南蕃之属,故并著之。
或读为蕃镇之蕃,误矣。
跋章草鸡林纸卷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政和丁酉岁五月二十一日,于丹杨城南第暴旧书,得此鸡林小纸一卷,已为人以郑卫辞书盈轴矣。
窃矜其远物,而所书未称,顾纸背尚可作字,因以索靖体章草《急就》一卷藏于家。
运笔结字颇合作,庶几颜文忠牒背书藁旧事云。
纸最十二枚,书最二千一百五十字。
武阳黄某长孺父书。
跋草书洛神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此赋草书,世传王大令书,然结体殊不类献之,而颇似智永,疑其遗迹也。
至《洛神》小楷,则子敬书无疑矣。
世以小王好书此赋,故凡有《洛神》书本,皆归之子敬
东汉诸碑,流俗多以为蔡邕书,岂尽中郎笔迹哉!
要当鉴以心目而弗信耳传为佳。
政和七年六月六日黄某长孺父书。
浔阳石本头眩方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治头眩方》,世传王逸少,今绛州石帖中有此帖,甚著于世。
政和丁酉岁六月七日襄州教授丹阳陈君孝友见过,云:崇宁间彭谏议君时守浔阳,役兵于山间斸石,得一大石,中空,内有小石若碑版然,视之有刻文,即此碑也。
大石未破时,坚完无际,不解何缘中有此碑,殊可异也。
陈之父时亦官浔阳,得此拓本,陈因以见遗。
视之,比《绛帖》差纵逸,结字至有工拙。
要之此本当在绛刻前,但不知何世所刻。
逸少尝在江州,岂晋以后好事者因移写于斯石欤?
意其薶没既久,土或变石,故是刻藏于石间,理不足怪。
世或以此帖为虞永兴书,恐未必然,或虞尝临此书,故微翻其体。
今世所有魏晋诸帖中,往往唐人临模尔。
洪纤拘放,结体不一,真赏其能自辩之。
是月九日黄某长孺父于丹阳东斋书。
王子敬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袁昂子敬书,以为「河朔少年,充悦沓拖」,此书结体正尔。
而《晋书》谓其瘦如隆冬枯树,非笃论也。
此帖摹传殊逼真,与官帖所录有间矣。
跋楞严白伞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政和丁酉岁夏六月,于南徐州城南宅延庆精舍释祖一祝本,自书梵文。
二十二日广陵中书黄某题。
北齐勘书图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仆顷岁尝见此图别本,虽未见画者主名,特观其人物衣冠华虏相杂,意后魏、北齐间人作。
及在洛,见王氏本题云《北齐勘书图》,又见宋公次道书,始知为杨子华画。
其所写人,如邢子才魏收辈,岂在其间乎?
宜其模矩乃尔。
今观此本,益知北土人物明甚,则知子华之迹为无疑。
阎令子华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踰。
今详其迹,信然。
第它本尚馀两榻,有启轴隐几而仰观者,有执卷支如意而沈思者数辈。
盖当时画此,弗但一通也。
匡乂《资暇》谓托始于唐崔宁,今北齐画图已有之,则知未必始自唐世。
亦犹萧梁已有紫囊盛笏,而唐史谓始于张九龄者同也。
观者宜审定之。
政和丁酉岁八月五日武阳黄某长孺父于楚州衮华堂观。
跋按乐图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周昉丹青始以道佛像及写真知名,故画章敬寺壁,图赵纵像,《画史》称之。
洛阳南宫有《杨真人降真》及《琼楼仙人》等画,盖妙绝一时。
今世但传其子女而已,是可叹也!
此图尤有思致,而设色浓淡得顾、陆旧法,故可珍爱。
织锦回文图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回文类聚》卷首
苏蕙织锦回文诗,所传旧矣。
少常沈公复传其画,繇是若兰之才益著。
然其诗回旋书之,读者惟晓外绕七言,至其中方则漫弗可考矣。
若沈公之博,亦谓辞句脱略,读不成文。
殊不知此诗织成本五色相宣,因以别三、四、五、七言之异,后人流传,不复施采,故迷其句读,非辞句之脱略也。
政和初,予在洛阳,于居士王晋玉许得唐程士南效此诗,并申諴之释,而后晓然是诗之初不舛脱,盖沈公未尝见此本耳。
然申諴所释,但依士南之设色,其七言数火,其色反黄,四言数金,其色反绿,于五行为弗类。
意苏氏诗图之色为不尔。
今因冠诗于画,遂别而正之,三、四、五、七言之诗各随其行而为之色,观者见其色,则诗之言数可知已。
至于士南之文既有释者,则赋采自从其旧,而并录于卷首云。
国初,钱镇州惟治尝有宝子垂绶连环之诗,亦锦文之遗范,而世罕传,故聊附卷左,以资书隽言鲭之馀味焉。
七年九月二十七日会稽黄某长孺父于山阳衮华堂书。
跋钱镇州回文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镇州诗虽未脱五季馀韵,然回旋读之,故自娓娓可观。
题者多云宝子」,弗知何物。
以予考之,乃迦叶之香炉上有金华,华内乃有金台,即台为宝子,则知宝子乃香炉耳,亦可为此诗證。
但圜若重规然,岂汉丁缓被中之制乎?
张曲江集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谠言如在,高风可仰。
政和丁酉十月初吉,楚衮华堂观。
陈碧虚所书相鹤经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
厥后,魏钟元常士季晋王世将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于迁就汉隶,运笔结体既圜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
今传世者若钟书《力命表》、《尚书宣示》、世将晋元帝二表、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帖》,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刑具存。
江左六朝,若谢宣城、萧挹辈,虽不以书名世,至其小楷,若齐海陵王开《善寺碑》,犹有遗范。
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
唐初犹尔,独欧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遽不及二人远甚,而楷法弥远矣。
隋世善书者多,其间丁道护者不今不古,遒媚有法。
今观碧虚子陈君小楷,殊得道护笔势,亦可谓有意于古者也。
案《隋经籍志》、《唐艺文志》,《相鹤经》皆一卷。
今完书轶矣,特马总《意林》及李善鲍照《舞鹤赋》钞出大略,今此本是矣。
而流俗误录著王丞相集中,且多舛午。
今本虽非全篇,然比世传它本最精善,真可垂永云。
政和七年十月十一日,于山阳衮华堂观。
武阳黄长睿父书。
吴道玄地狱变相图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九、《东观馀论》卷下
吴道玄作此画,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旁之像;
而变状阴惨,使观者掖汗毛耸,不寒而栗,因之迁善远罪者众矣,孰谓丹青为末技欤?
政和七年岁丁酉十二月二日武阳黄某长孺父书。
同观者外弟鄱阳张熹子昭建安翁招士修。
时寓楚之衮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