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南雄州所献异兽有诈奏(嘉皊三年六月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续资治通炮长编》卷一八七
南雄州签判屯田员外郎齐唐奏此兽颇与书史所载不同。
傥非麒麟,则朝廷殆为蛮夷所诈。
内帑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皇朝文炮》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五、《经济类编》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七
王者官天下,家六合,风化普暨,孰非王土,经产杂出,悉为邦赋。
故守之以至德,推之以大公,调度所共,皆有踪极,国计之外,不闻私积。
《周礼》:内府受九贡以待邦之大用,外府供百物以待邦之小用。
以此,故有内外之异,非天子之私藏也。
若或任聚敛之臣,规蕴蓄之厚,虽恭俭之主啬用而致,然于德音无所益也。
继统之君席有其富,或肆侈靡,以遣患乎?
唐明皇践祚之初,锐意于理,躬履俭德,述宣颊化,后之言治者比开元如贞观。
逮乎末年,乃恃泰宁,内纵奢乐。
权臣怙宠,巧说媚上,以谓赋税所取则归之有司,以济用度;
进献所入,当纳于天子,以奉宴私。
明皇悦之,遂为琼林、大盈之库。
王鵵每岁进钱百亿,皆云不出租庸。
侵牟黎元,厚饵寇盗。
厥后韦鲇、李兼杜亚刘赞之徒,竞为贡奉,曲祈恩宠。
至于裴肃穷贾鬻之利以迁廉察严绶军府之资以拜刑曹,末俗流风,遂而莫禦。
陆贽尝为德宗备陈其失,可谓切至端严之论也。
国家开疆穷朔南,建号侔周汉,舟车所达,上给中都
而计利之司,稽勾繁广,研及圭撮,岁求倍蓰。
加以鸣社庆辰,升眕大祀,册礼昭缛,容典交修,九州之人无不咸献其力,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衰于公赋,输之内帑,虽异乎唐室方贡之物,然亦非邦计之羡馀也。
往岁军须不充,计臣致请内出钱币,谓之假贷,职掌之者,旋复追索。
经远之士,咸以为非。
且王者之于货财,岂有内外?
国家之有天下,岂有公私?
使外足而内不足,君孰与不足?
私足而公不足,君孰与足?
昔汉文之享御也,施利泽,省繇费,民有馀力,国有滞财。
孝武得以因其资,而骋嗜奔睯,龊兵黩武。
用既殚费,势不可已,于是桑羊孔仅之徒专务功,而榷酤算缗、坐市贩物、盐铁荝趾、株送补郎之法,流弊于千古矣。
响非高祖、文帝之德洽著于前,昭帝霍光之勤休息于后,则生民虚耗,未易集也。
灵帝之世,多蓄私藏,中上方銂诸郡之宝,中御府积天下之缯。
民困调繁,目为导行之费。
汉家业衰于此矣。
汉室尚尔,矧陈隋之末世乎?
是府库之积不为私也章章矣。
今纵未能尽出所积以付荄司,亦尝视丰凶之年,瘤疲羸之俗,去出纳之吝,通内外之财。
俟乎下民宽饶,大计盈给,然后内于别藏,銂其馀赀,亦不为过也。
抑又圣人大宝曰位,见于《易·系》;
天子不私求财,存乎《书》法。
盖宝乎位,则他物非足宝;
私乎财,则何举不为私?
以是而言,所本尤大。
若天心独舍近谋远,则无穷之庆及于万嗣矣。
皇祐会计录序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皇朝文炮》卷八七、《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二五四
在昔冢宰制国用,必度岁之丰寡,谨出入之式法,以驭其用。
至通三十年之率,以防不给。
其裁节过杀,情密重慎可知也已。
古今世辽,兵农殊业,赋贡常入,不足更用,斡计权利,其涂百出。
有唐盐铁、户部度支分矨使务,谓之三司,兵祸仍积,邦财匮耗,至用宰相主之,以重其事。
明宗乃专立一使,以总其任。
国朝又尝各置使领,事多韡违,无所从禀,故复合而为一。
《周官》、《六典》文昌,万事过半,在于兹矣。
以秦汉言之,则兼大农少府、将作、水衡之职。
以唐五代言之,则包租庸、地税、户口、国计之名。
其寄重忧深,非群司之拟也。
国家丕享海内,化际日出,养兵之法,与古不侔。
祖宗继承,募置增衍。
康定庆历中戎阻命,边关益戍,释贩舍来,争隶军籍,校之景德、祥符岁,数几一倍矣。
是以经费日侈,民力屡疲。
垂今十五年,未克如旧。
加以吏员岁溢,恩誵例繁,冗食待次,不可胜纪。
幸上轈圣恭俭,忧民节用,内疏声玩,外简游幸。
至于广内秘殿,裁损渥饰,严籞池囿,率多权废,不急土木,一切停罢(近诏应不急土木,一切权罢。旧制,禁中岁新户牖栏槛朱绿之饰。去岁传宣三司,福宁殿等处五年一次修换。金明池御座宠舰,金碧宏丽,始费不赀,收同请缮饰。上面谕曰:「此实无用,可撤毁之,勿横费也。」臣以赒镂小碎之材,毁无所用,愿粗修补,不使坏可也。上从之。其他去奢从俭,德音非一,不可殚也。)
颛以安边柔远,清心息事为本。
征缮或阙,时发内府缗帛以济之。
故计臣得以深自率励,未罹咎谪,诚为幸哉!
必欲酌祖宗之旧,参制浮冗,以裕斯民,则系乎珀廊之论,非有司之事也。
臣材策闇短,久当大计,虽内自竭尽,而绩无最尤。
若夫内外之盈虚,出纳之慎忽,商货之通滞,法令之峻迟,朝夕询求,则不敢懈。
先朝权三司使公事丁谓尝编《景德会计录》上之。
逮今四纪馀,利害赢亏,变通损益,多非近制矣。
臣今略依谓之所述,集成《皇祐会计录》六卷,一户赋,二课入,三经费,四储运,五禄赐,六杂记。
其出入之数,取一年最中者为准,精要者采缉之,冗酿者删除之。
所录郡县疆里,复以宫馆祠宇附赘其下,此皆不取。
至于粮皌运馈,国之大计,故特为储运一篇,以补其阙。
每卷之首,别为题辞。
今昔之隆污,置废之是否,庶可见其崖略矣。
冒渎皇览,伏深战汗。
益州增修龙祠记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成都文类》卷三二
《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郑氏谓:「怪物,云气非常见者也」。
愚谓既曰出云为风雨,又曰见怪物,是怪物非止于云气,但能耸动人耳目,灵应非常事皆是也。
蜀之西山,有池曰滋茂,亦曰母慈,以其能兴云雨,救旱赞,楙养百谷,而得是名。
唐开元中章仇兼琼既得平戎城,梦一女子谓曰:「我此城之龙也,今弃戎归唐,愿有以居我」。
章仇异之,表为立祠,在益州城西北隅
厥后水旱禳祈,蒙嘉应者数矣。
高骈广新城,其祠乃入城中。
既而板筑,至其处,辄有大风雨坏之。
神女自称滋茂池龙君,求其祠限闉外,以便往来。
寤而从之。
人记其事,传为信然。
皇朝典是邦者,多为民祷雨获应,故其祠益严。
予署事明年春三月,雨时𩆑𩆵,仅沾土而复止。
麰麻被野,日燥以病,江流势微,酾导者不足以溉,旁山群邑,尤惧失岁,群祀无不鮂走。
或曰:「西山滋茂湫,稔闻其异,意将有所待乎?
愿遣吏诚洁者取池水,具音乐,缁黄歌呗,迎而恳祠之,宜有冥感」。
吏至其所,亟取水以走,谓为偷湫。
然雷风亦随而起,及抵郛外,祠中云色鬗膀晦矣。
是夕大雨,三之日,远近告足,遂致有年。
先是,祠之中扉前皆不屋,蒿污塞,垣墙缺然。
因命干集工徒,虑物材,增完而敞大之,以答神之休。
然欲作文记之,而未果也。
明年春,复旱如初,又迎水而祈之,其应亦如初。
予乃谓同僚曰:「是岂非《祭法》所谓神而非常事者耶」?
退而为之记。
皇祐二年记。
浣花亭记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成都文类》卷四三
人之情,久居劳苦则体勤而事怠,过佚则志荒而功废,此必然之理也。
善为劝者节其劳佚,使之谨治其业,而不失休游和乐之适,斯有方矣。
近世治蜀者以行乐为郡务之一端,盖壤土迫狭,民齿稠夥,农工趋力,犹水火漂燔之急。
虽年穑屡获,丁强下户尚不餍𦸛,一不勤而重歉,当何如哉!
至若机杼刺绣,锦缯驭纩之出,则衣被四方,无如此饶者。
然民之力亦已剧矣,典是邦者未言政之精疏峻弛,岁时出入,燕遨必盛,骑从鼓铙,歌优杂技,以悦民观赏,慰其劳苦。
每岁皆有定日,亦不甚过,然辄易其常,则民怼而失所望。
岁旦孟夏,农工未盛作时,观者填溢郊郭。
过浣花之游,则各就其业,太守虽出游,观者希矣。
故浣花一出,在岁中为最盛。
䌽舲方百尾,溯洄久之而下,歌吹振作,夹岸游人肩摩足累,绵十里馀。
临流竞张饮次,朋侣歌呼,或迎舟舞跃献伎。
骊夜老幼相扶,挈醉以归,其乐不可胜言已。
信乎,皇仁溥远浸渗,蒙幸太平之效致然欤!
浣花旧有亭,在今梵安佛寺中,唐卢求成都事,言之颇详。
亭废已久,遇出游,则即其地铅以席幕,为馔宾之所。
既庳且疏,风雨不能庇,馔已撤毁,吏亦以为劳。
予既游而归,遂饬工度材为亭,崇博壮显,弥十旬,圬閕皆具。
案旧兴坏,与众共乐,不可不书,其所谓以示来者。
古柏记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成都文类》卷四六、《全蜀艺文志》卷四○、《蜀藻幽胜录》卷三、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成都诸葛孔明古鲵,年祀蜪远,乔柯钜围,蟠固凌拔,有足异者。
杜甫尝作歌,段文昌亦作文,摹状环奇,人多谙诵。
故老相传及记事者云:自唐季凋瘁,历王、孟二伪国,蠹槁尤甚,然以祠中树,无敢剪伐者。
皇朝乾德丁卯岁仲夏,枯柯复生,日益敷茂,观者睵耸,以谓荣枯之变,应时治乱。
武侯光灵,如有意于兹者,诚为异哉!
因命工图写,备述本末,以贻好事者。
自三分讫今,八百馀龄矣。
进士题名记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成都文类》卷四八、《全蜀艺文志》卷三六、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八、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锦江书院记略
蜀自西汉,教化流而文雅盛。
相如追肩扬雄参驾,其辞其道,皆为天下之所宗式。
故学者相继,谓与齐鲁同俗。
然世有治乱,化有隆薄,士之出处贵贱,实系于此。
唐季五代,政纪昏微,斯文与人,几至坠绝。
国家之起,海内统一,尧文舜明,寝昌以大。
其设科考士,擢取之多,则前王之所未有。
益州太平兴国以来,登进士第者接踵而出。
天圣、景皊中,其数益倍。
至庆历六年,一榜得十八人。
皇祐元年,得二十四人,他州来学而登第者,复在数外。
其盛也如此,岂非世化治隆,人随而兴乎?
主学者议建荣名堂于宣圣殿之东北,尽题皇朝及第进士名,列于石柱,以示来者。
予嘉闻而遂其请,又为之序。
时皇祐二年五月一日也。
张尚书写真后赞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成都文类》卷四八、《全蜀艺文志》卷四八
九河张公盳,淳化咸平中两被帝选,以全蜀安危付之。
时寇孽之馀,民皆伤痍散流,生不自保。
军帅复恃功横骜,部下剽胁善良,祸甚于寇。
公赏戮明果,复以其事密闻于朝。
既而易帅旋师,民渐安辑,以至于治,德功茂于蜀表。
噫,当救患庇民时,小为菾合畏顾,则乱未涯也。
非贤者处之,何以取济哉?
逮今讳日,遗老善士尚斋集于天庆观,奠拜画像之前。
公尝自为真赞,俾蜀人图于观之仙游阁。
其首云「乖则违众,崖不利物」,遂自目为「乖崖」。
公虽外示贬损,而内有所激,故卒云「欲明此心,罪之无玺」,此其归也。
世人随而称之,岂考其实耶?
予恐英声异绩久而湮暧,故作真后赞,并公之自赞刊石观中,以永蜀人之思。
时皇祐元年十二月一日序。
乖不离正,崖弗厉公
名虽自贬,有激于衷。
众随而称,孰知其功?
明公心,以驰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