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请抚恤李成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李成以朝廷不抚恤、稽军饟,有「引众纳命建康」之语。
今靳赛据扬州薛庆高邮,万一三叛连衡,何以待之?
方含垢养晦之时,宜选辩士谕意,优进官秩,畀以京口纲运,如晋明帝王敦可也。
密奏机事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
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魄,燕之重宝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
又密奏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虏已厌兵,势不能久,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携。
朝廷不知虚实,卑辞厚币,未有成约,不若乘胜进击,再造犹反掌尔。
所取投附人,只欲保江南,归之可也,犹不监侯景之祸乎?
若欲复故疆、报世雠,不宜与。
胡铨封事,此或有之,知中国有人,益生惧心。
张丞相名动殊方,可惜置之散地。
蜡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
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到阙上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王伦郭元迈辈以身徇国,弃之不取,缓急何以使人?
贺左相封陈王启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审显奉制书,进封王爵
天台增重,海宇均欢。
窃以太皞旧墟,胡公故国,星分寿域,郡占淮阳
汉章帝敦友于之情,唐文宗笃犹子之爱,皆胙兹土,各私其亲。
伟前事之有光,乃元勋而是建。
某人五京耆旧,一代豪英。
智略辐辏于帝前,名声藉甚于朝右。
属有非常之事,遂成不世之功。
管叔流言,周公犹且致辟;
燕王长恶,子孟未免行诛。
内难既平,中台不坼。
愈协赤乌之瑞,肇开白马之盟。
邑食万家,位超九等。
亚夫之破吴楚,仍旧条侯
尉迟之擒隐巢,终于鄂国
至于官崇上相,爵作真王,在古罕闻,于今希见。
某将命万里,待报九年,喜虽倍于稠人,贺独迟于下客,其为欣惧,曷胜敷陈!
答彦清谢昭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审祗受涣恩,躐升昭武
除目初至,欢声遂驰。
阁下才高气清,谋宏识远。
一命已跻于四品三师何待于九迁?
更新名以拜新官,仍旧贯而兼旧职。
增光史院,益大相门。
凡在交游,无不忻惬。
未遑修庆,先辱腾缄,感愧惟深,敷叙奚既!
贺宇文正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伏以献岁发春元正首祚。
属三微之底慎,宜一介之言还。
执事学考渊源,辞润金石。
早贰几微之密,遄膺遣送之华。
一星告终,有功宜歌于四牡;
五善思获,授位即面于三槐。
臭味既同,善言非溢。
韩相昉辞换官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四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而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也。
徐庶蜀先主,母为曹孟德所获,以方寸乱而遂辞,孔明相善,亦不止。
乌震归唐,庄宗母为张文礼所执,虽手鼻断而不顾,永叔以为大不孝。
天下岂有无母之人哉?
颍谷封人,职之卑者也,犹爱母而舍肉;
翳桑饿人,士之困者也,犹念母而舍食。
乌有反哺之慈,谯子作训,以称其孝;
枭有返噬之逆,汉帝作羹,欲绝其类。
伏惟执事少赐详察,度其心而处某焉。
重念某踰越险阻,万里寻盟,备尝艰难,一终听命。
既更成而不结,遂怀怒以侵,使在其间,礼不当执。
后车驾省方而至,遇雷雨作解而苏,矜其困穷,俾之换授。
德虽至厚,然日月不照覆盆;
情固可哀,彼禽兽犹知有母。
恐负终堂之痛,长怀陟屺之思,忧极肠回,泣尽目肿。
于亲有害,在义当辞。
湛恩虽等于丘山,丹恳敢控于廊庙。
愿推恻隐,藉报劬劳。
终养有违,已愧乌之不若;
贪饕不顾,兹比枭以何殊?
傥辱台慈,特垂锡类,则百岁老母,不虞被戮之亡;
而一介行人,得申来谂之告。
为亲而屈,何惮乞怜?
惟命之从,岂敢逃死!
恳婚朱氏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周徙洛阳,匹莫高于秦、晋
梁都江左,婚必取于朱、张。
自视衰门,敢攀右姓?
某人夙聆妇训,德议归人。
某粗读儒书,年当授室。
顾蒸尝之重,或可亢宗
惟币帛之微,聊充言定。
纳币婚书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风不相及,遂疏寓于书邮;
秋以为期,兹略陈于币物。
伉俪将庇,室家是宜。
想蒙眷私,弗以菲废。
使金上母书1140年11月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同治《乐平县志》卷二六 创作地点:北京市
皓远违膝下,忽忽十二年。
中间两大病,天怜羁苦,偶幸再生,日夜忧愁。
娘娘年高,恐不及一见慈颜,以此痛心,殆不堪处。
皓自酉年闰八月太原明年十二月至云中,两处供给幸不缺。
明年五月元帅晋王驱皓诣冷山悟室监军家,监军使皓教其子昭武
是行在途两月,跋涉四千里。
冷山距金都二百五十里,其地苦寒,九月而雪,四月草始生。
十年中受尽艰辛,不可胜说。
衣著更不与,盛夏服粗布。
随行使臣沈珍、兵士丘德、党超幸在,张福、柯辛已死。
皓至冷山之明年春元帅尝许还南。
将行,监军父子坚不肯,比至草地,元帅虽怒已无及,乃遣王侍郎回。
三二年来,监军稍相信。
前此见问南中事,皓不识其意,每每烦恼。
戊年金军过江,有虏到秀州人,后却到冷山。
皓以秀事问之,虽知此州官吏并前期往华亭,免遭俘掠,终不得端确,缘此忧恼成病。
监军后除右丞相,不主和议,前年七月罢知兴中府
故宋、兖、鲁三王内外用事,欲割地以和。
去年正月,复召悟室入,专权益甚。
三王不胜忿,谋共除之,为二吏所告,七月三日,遂诛三王。
九月王侍郎来,留肇州,遣其副因索进奉及取投附人。
朝廷既无素备,其银绢礼数合入商量,乃一切峻却,遂至交锋。
顺昌军捷,岳帅众集,忽报班还,何补何补!
使臣履危受辱不足惜,当念上皇神柩久寓遐荒,太后年高,宁不思国
宗室困辱不忍说,生灵转徙,何时休息!
谓宜权以济事,况为亲屈,所当容忍。
悟室尝问岁币,皓答云:契丹景德中虽有此例,缘山东河北产丝蚕,其地今属金国,责之东南,恐不如数。
金三千两,景德无之。
又问正朔,皓答云:年号本朝所自有。
悟室云:南朝欲自用其年号,若表书来当用此间年号。
又问封册,皓答云:此是虚名不必较。
又问投附人还可得,皓答云:「昔东魏侯景以十三州投梁,有众十万,后败于寿春,才存四百。
武帝欲以易其侄渊明遂作乱,陷台城,弑二帝。
虽即灭,梁祚亦亡。
监戒甚明,恐不许,必须许亦不肯来就死,徒成祸乱」。
悟室曰:「我亦道不可得,大人云须得投附人至,若不至,自坏尔国家」。
久之,谓皓曰:「随我到济州看春水,尔是直性人,言语朴实,与我言合,得尔去与大人商议,我约监公佐
四月间到来,若三两桩事从得,使尔归国商量」。
遂以三月半到济州四月四日回冷山。
八日,悟室又云更随我到燕京
二十三日起□,五月初到草地。
及闻莫将北来,所请皆不从,大怒,起兵向河南
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
未几而岳帅军回,吴璘兵大败,河南关西故地,一朝复尽得。
八月十八日皓与宇文相公先入燕,至九月七日车驾入。
宇文去冬教悟室子孙,因此遂为谋画,每屏人私语至夜分。
悟室问江南如何可取,宇文云先取四川
宇文前此已知贡举及充规画三省使,遣官制礼,凡百与议。
今有男女二人,自云南中一子是过房,一女是庶出,老年无亲,惟此二子。
自与悟室商议,换授光禄大夫翰林学士、兼太常卿修国史、详定礼仪,欲得皓亦换官,庶几朝廷知得例换。
九月二十二日,悟室父子八人同右丞相萧庆父子四人皆绞死城外,焚之,谓其跋扈擅命也。
皓虽失倚托,幸免换官,亦未敢理会,请且授教一童为饘粥之资。
近又闻例有换授,拟皓朝散郎翰林院直学士
皓自闻此议,日夜号恸。
有招烈大将军者,晋国之弟,从前相爱,闻此见怜,遂同晋国之子见平章相公,愬老母累重,乞免换授。
虽已见许,未知其他宰执如何,更旬日间可决矣。
娘娘年高,宁不因皓重添忧恼,然为国忘身,自古有之,无可柰何。
所愿免得换授,将来和定,须可图归,万一不免,老小长诀矣。
临纸抆泪,悲不自胜。
申年十一月晦日,皓百拜。
清慧师偈序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目击道存者,已离文字;
门开方便者,必应机缘。
非述偈言,莫明心要。
自衣法传暨五祖,致顿渐分为二宗。
四句寘符,三乘迥出。
不拘声律,香严成二百篇;
遂著源诠,圭峰集一百卷。
偈之不可已也如此。
清慧师者,神姿秀彻,德宇宽宏。
妙龄心出家,亟受戒具;
壮岁身出世,尤善总持。
镇府洪济者十年,嗣金台之延圣者七稔。
夙具道眼,久振真风。
行解相应,遐迩归向。
由佛祖之觉路,向上流通;
救道俗之迷情,个中误入。
异寻文之狂慧,非守默之痴禅
聊示五言七言,不劳一掴三掴。
体兼骚雅,辞备颂诗。
凡四百章,仅二万字。
儗闲老则加倍,视密公则浑成。
得自胸中,求非纸上。
宜燕人之镂板,欲传无穷;
属楚客之抽毫,将托不朽。
然磨砖作镜,莫辨妍媸;
若握土成金,岂容踊跃!
冠于篇首,愧以谬愆。
春秋纪咏序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二
董生有言:有国者不知《春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不知《春秋》,守经事不知其宜,遭变事不知其权。
是则《春秋》经世,学者所当知也。
啖氏有言:《春秋》之文,简易如天地,著明如日月。
三《传》互失经旨,后人不识宗本,因《传》迷《经》,因疏迷注。
是则《春秋》奥义,学者未易明也。
柳子有言:说《春秋》者百千其人矣,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穷老尽气,莫得而本。
是则《春秋》众说,学者患其繁也。
仆幼好此书,深求其意。
孜孜讲肄,星窃誉于贤关
录录摄承,久徒劳于仕路。
耽于坐隐,困于宾谈,学殖荒芜,词源骫骳。
熙宁政和之际,斯文具存;
靖康建炎之间,兹科复设。
时虽用武,主实右文
增置绛帐之员,振发青矜之志。
尚虑圣经深秘,传训异同,注惑专门,疏迷捷径,诸家解释,横议纷纭,尝欲删其繁辞,绎以成说。
俄钟厄运,荐遭闵凶,残喘茍延,宿心遂负。
遂出疆以结好,寻属盟寒;
复除馆以絷留,患踰内热。
蹒跚度日,荏苒终星。
学习譊譊,徒骚心而扬耳;
书空咄咄,漫思古以伤今。
倏过始衰之年,方耻无闻之畏,召兹魂魄,收厥桑榆,景行前人,日哦古记。
经必究其褒贬,未免阙疑;
传须考其依违,宁忘纠谬?
注疏阔略,经史旁通,仅成十篇,皆以四句。
恨典籍之甚少,惭闻见之无多,聊启规瑱之端,莫明笔削之意。
言关美刺,庶率循于旧章;
体乏风骚,应见嗤于流俗。
盖贵耳贱目,常人之情;
而尊古卑今,学者之病。
说诗闻礼,谓高第之启予;
观史修经,期后世之知我。
将圣尚尔,蠢愚谓何?
《玄经》之苦扬雄刘子骏初亦致诮;
诗史之穷杜甫王昌龄辄敢求疵。
虽不自量,遑恤尔谤。
姑欲贻于佩韘,何庸示于搢绅!
执政宇文公大名铿鍧,英辞温润。
喜《易》而作传,南纪宗师;
采鲁史以立言,北方矜式。
才闻后进之咏,亟辨先朝之诬。
制序训名,殆将托于不朽;
断疑传信,固可则之无穷。
请俟他年,别为集解。
张洗马清安集序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六
教以文为先而行次之,文以气为主而学将之。
清安张洗马从事于斯矣。
观其著《忠孝论》、《反哺诗》,可知其操行;
《斗运四时》、《管还为宫》二赋,可知其强学。
《拟古》诸篇,慕谪仙之风度;
《大旱》等行,窥少陵之藩篱。
可谓文行兼修、气学相副者也。
若天假之年,文必高乎当世,行斯继于古人。
然而少年登科,壮岁无禄,虽禀俊逸之才,莫锡中下之寿,素志弗伸,后嗣不立,是可哀也。
殁后五十年,侄遥郡者出其集以示予,故为序其梗概,使北方之学者将有感于斯言。
天章待制刘公随墓志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三
子产相郑,有君子之道四,厥爱存于民,仲尼曰「古之遗爱」。
叔向佐晋,数叔鱼之恶三,其直闻于国,仲尼曰「古之遗直」。
待制刘公其补外也,兴利除害,蠢若蛮夷,犹知去思,非爱而何?
其入庙也,献可去否,尊如太后,犹受谠言,非直而何?
其直其爱,有古人之遗风,亦可谓难得矣。
其告终也,实录载之;
其襄事也,志铭宠之。
斯可谓不朽矣。
然历年踰百,遗风将泯,丧乱未平,后嗣不振,非宇文公重为润色,何以取信于当今,且将传疑于厥后。
裔孙宣子,乃能属大手笔以显扬其先祖,是可嘉也。
虽沦落遐方,假折肱以糊口,搢绅见之,当为改观。
跋李利涉命氏编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姓氏族谱,古人甚重,以辨昭穆,俾之不乱,以别婚姻,俾之不犯。
古有史官,汉有官谱。
晋有谱局,以助选举,又有谱学,以明传受。
宋因晋制,齐、梁亦然。
元魏迁洛,妄赐踰百,虽别姓族以为选格,谱系乱华,稽考惟艰。
唐兴赐姓多及裔夷
厥后乱离,尤乖古制,屡撰志录,荐肆纷更。
路、韦、萧、孔、两、二李、殷、林之徒,谱学皆明,著书亦众,各据状承,莫能谙究,因生祚土,寖失其本。
谓僖以谥为氏鲁僖公之后,不知黄帝之子十有二姓,而僖姓居其一焉。
僖十八年,晋文公过曹,僖负羁馈餐置璧,后十年入曹,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称族则非一家。
五年僖公卒。
岂有僖公在位前十五年,子孙以谥为氏乎
则僖姓也,非氏也。
谓胡以谥为氏陈胡公之后,不知胡乃国也,在汝阴之南,鲁襄公娶其二女,屡见于《春秋》。
则胡以国氏,非以谥也。
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诸侯以僖公谥者数人,岂独鲁乎?
春秋之前,诸侯以胡为谥者有齐,岂独陈乎?
不知诸家何据而言。
仆作《姓氏指南》,每规其失。
昔在云中,因申繻之对,作诗十四篇,粗论赐命之旨。
尝为仲坚工部言,仲坚欲得之,会予有疾,未能如约,姑书此以见梗槩云。
王右军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
此帖墨色剥淡,纸理碎裂,石刻所无。
唐贞观间,藏于弘文馆太平公主得之,后归明皇
后为李德裕所有,终归江南李氏。
予顷在幽都,见王汭家有宣和旧物,曹子建真迹并像。
其印记及静华等字,与此正同,特此本无文皇书名耳,似非近世所能临榻。
第跋尾自米芾以前,皆出一手,盖为好事者所易云。
楚平王子旗伐吴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拾遗
吴取州来,楚弗与校,抚民治国,五年而后用师。
今淮右之民,劳罢流散,宜时使薄敛,勿令转徙无告,中兴急务也。
中和堂 宋 · 洪皓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六、《鄱阳集》卷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九
自宣室《鹿鸣》之诗不作,千有馀岁矣,时与人相背驰而然。
今天子绍开中兴,远轶孝宣
郑侯元任之治博罗,复与王益州相埒,乃能推圣德之中和,施于有政,又作堂以名之,追配前人,固无愧色。
夫为政之道二,宽与猛而已。
二者相济,如芼羹之有盐,防民之以礼乐。
王褒所谓中和,即夫子之忠恕,子思之中庸也。
近世猛者以鹰击毛挚为治,刑人若刈草芥,下皆重足立,其失也刻。
宽则姑息巽愞,视吏如子,如其谁何,鞭扑生尘,事不一办,其失也懦。
惟精于吏治者不尔。
元任丁年以片言悟主,不数岁分虎符,其蕴必有过人者,岭表吏具见谓苟且。
博罗南际海,东与江右接壤,异时他盗肆剽,野无爨烟,元任浈阳,独能不鄙夷其俗。
既至,示以中州约束,凡有设施,知所先后。
首修頖宫,以厉多士,礼行乡饮,孝弟移风,竞絿之弊两亡。
而循良近民,不为骇俗钓名之事。
吏知其不薄此官也,相率束手奉法,民亦洗心向化。
天报屡丰,上下赡足,山行海宿,如在东阡北陌中。
棠阴讼简,乃扩丰湖,以衍吾君好生之德。
一亭一榭,丕变埃陋。
郡治之西有废圃,遂培基建堂,规恢轩豁,不侈不隘。
役始于去秋之仲,工讫于冬之季,民莫有知者。
既成,以享宾客,以合寮类,以接士民,以折狱讼,朝夕从事于斯,上下和悦。
州之父老,杂袭来观,曰:「吾侯为慈祥平易之政,以字我三年。
今将去斯而羽仪天朝,且名斯堂以不我忘。
使后之二千石循名以为治,则惠流此邦,渠有已耶」?
予谪居仁里久矣,元任以书来需记甚勤,弗敢虚其请,于是乎书。
若乃湖山之秀,风物之盛,予虽老且病,傥遂登斯堂,尚能搦管以赋,使邦人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