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谢致仕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叨窃过多,居怀惭惧。
衰残垂尽,久合退休。
圣度之优容,灼愚衷之恳请。
俯从其欲,更锡以恩。
感极涕○,愧深汗浃中谢。)
伏念臣奋身寒远,遭世休明。
徽考擢之学宫,俾联台属;
渊圣起之海峤,令备谏员。
伏从睿明临御以来,顾如凡庸,倖冒尤甚。
郎官亟迁柱史,由铨部入直琐闱。
累月司刑,辄升华于内阁
期年执法,遂进长于列曹。
莫或为之先容,无非出于洪造。
虽折骨绝筋,誓图报效;
而穷年毕世,蔑著事功。
敢言川泳云飞,实迫钟鸣而漏尽。
忱辞屡渎,方虞忤意于冕旒;
明命俄颁,何意矜情于蝼蚁。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尧天广大,文日照临。
纳四海于德泽之深,沐群工以恩波之渥。
不迷物性,每尽下情。
念臣尝与论思,心惟忧国;
察臣率多狂直,志在爱君。
是蒙覆焘之私,使全始终之节。
碎身曷报,没齿难忘。
犬马恋深,曾是轩墀之物;
云天望绝,徒倾葵藿之心。
事未定于盖棺,死犹期于结草。
遗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民国《顺昌县志·文徵》卷一
佚老山间,已负捐躯之誓;
归全牖下,敢忘报德之心。
念平生遭遇之由,累世眷怜之厚。
正冠待尽,雪涕明忠中谢。)
伏念臣振迹寒微,逢辰休显。
越自泮雍之选,浸膺台省之除。
遂缀从班,稍尘要路。
记言柱史,曾微直笔之称;
择吏铨曹,又蔑得人之效。
以至琐闼论事,邃幄谈经。
并出误恩,举非素望。
因求补郡,继欲引年。
方驰谢事之章,遽被还朝之诏。
迂愚无取,乃承乏于中司
嫌怨已深,复升华于八座。
顾天地之赐极矣,而蝼蚁之报缺然。
自取讥弹,敢辞黜免。
尚联内阁,仍奉真祠。
终还已褫之官,更允就閒之请。
微生何幸,晚节知荣。
岂谓忧逐喜来,病与衰会。
始经旬月,已在膏肓。
马渤牛溲,已听医师之用舍;
鼠肝虫臂,一随造物之推移。
观自性之本空,岂残骸之可恋。
尚留馀息,请毕愚衷。
恭惟皇帝陛下孝悌通于神明,忠信行乎蛮貊。
以上圣无以加之德,成万世不可及之功。
故恢帝王敦朴之风,躬祖宗勤俭之实。
杜智谋而不用,兵甲以深藏。
益壮基图,大同夷夏。
然人情解缓,不生于艰棘之初;
而治道因循,常起于宴安之后。
山溜穿石,蚁穴溃堤。
实平世之所难焉,惟明主乃能察此。
三苗格舜,伯益尝戒于无虞;
西旅宾王,召保犹期于谨德。
忽兹不务,非臣所知。
愿于既安且治之初,纳此至愚甚陋之说。
此生已瞑,讫无补于明时;
厚德难忘,徒有期于再世。
代谢赐元圭御制批答并议状表秀州仪曹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龙墀称庆,莫参之观;
册府传休,叨被羲图之锡。
恩荣猥及,欢惧交深中谢。)
恭惟皇帝陛下天德出宁,神道设教。
万邦无斁,庶政惟和
人歌下武之继文,世仰重华之协帝。
是兴神物,适兹地平而天成;
莫非王臣,孰不手舞而足蹈。
眷惟遐逖,靡与观瞻。
肆颁制作之全文,俾睹希阔之盛事。
盖圣神在上,无远迩之间;
而典礼于时,乃教化之原。
欲将感格于无形,岂容秘啬而不示。
矧天心昭著,何止数十;
而盛德谦抑,至于再三。
如臣何知,获此荣观。
声猷允塞,已彰神动而天随;
播告聿修,更协云行而雨施。
恍如在鹓鸿之列,粲然觌缫组之华。
郡邑生辉,吏民胥庆。
臣敢不钦承休命,深体至怀。
赐尽丘山,曲尽使臣之礼;
命轻蝼蚁,誓殚报国之忠。
贺正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
更端,夏正肇序。
诞布始和之政,茂迎交泰之祥。
庶事一新,殊方来贺。
恭惟皇帝陛下乘时出震,继照明离。
道并世兴,体一元而运化;
恩随天施,与万物以为春。
故得四表之欢,亦尚一人之庆。
臣叨膺郡寄,式谨诏颁。
奉璧称觞,莫预鹓鸿之列;
望云就日,徒倾葵藿之心(《高峰文集》卷四。)
「来贺」
下原注:「或云『盛德惟新,群伦胥悦』。」
贺皇子冠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礼重成人,况主器之长子;
冠加元服,爰正位于东宫
一人以宁,万邦惟庆。
恭惟皇帝陛下道为天向,德实民归。
使寿富而多男,时惟天命;
观会通以行礼,于棐民彝。
矧与处者正人,既克迈于成德
举历代之废典,耸四海之具瞻。
寿考万年,资以干蛊而用誉;
本支百世,裕乎开国以承家。
臣叨守左符,忻闻嘉事。
休祥协应,称觞莫厕于鹓鸾;
福禄来崇,贺厦徒勤于燕雀。
代谢赐燕乐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德盛而乐备,适兹百年之兴;
器正则精中,用作万邦之式。
自云天而肇锡,与民社以同欢中谢。)
此盖皇帝陛下道冒群生,仁敷率土。
身度既调于钟鼎,天和徐播于埙篪。
虽比八音,靡有惉懘焦急之患;
肆颁列辟,曾无幽閒僻陋之殊。
盖声音之道,政实与通;
而中和之纪,情不能免。
宜皆用之乡人邦国,岂独奏之宗庙朝廷。
恩同雨露之均,化甚风雷之速。
臣敢不钦承休命,深体至怀。
俾淫哇之馀,见睍而聿消;
偕礼义之俗,闻《韶》而忘味
洋洋盈耳,尚惭季子之庶几;
巍巍成功,徒颂周王寿考
代贺夏祭德音赦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祀正坤仪,举百王之废典;
恩敷涣号,洽四表之欢心。
暖然与物以为春,洒若配天而施泽。
臣某诚欢诚忭,顿首顿首。
窃以尊天尊地,奉事岂容或偏;
曰阴曰阳,相类固当有别。
俗儒习乎闻见,世主乐于因循。
谓复古为迂谈,以合祭为令典。
共遵一辙,何啻千年!
西京汾阴之祠时则得,而方泽适非其所;
若东汉城北之兆位则正,而季春适乖其宜。
世将道隆,礼自圣作。
恭惟皇帝陛下体天立极,稽古阐猷。
新一代之章程,卒累圣之功绪。
于是郊丘判于南北,时日顺于夏冬。
坛制再成,登降初瞻于天步;
地祇皆出,精纯允塞于渊衷。
矧景象之旁臻,若祥光之下烛。
百神受职,万国倾心。
宜迅发于德音,以加惠于庶狱。
臣某叨守符竹,获奉札书。
咸与惟新,敢怠承宣之责;
求膺多福,益祈持载之休。
代进连理木图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圣人在上,同四海一家
天瑞应诚,致殊本而连理。
嘉生有晔,协气同流。
虽云荡荡难名,不敢默默但已中谢。)
窃以休徵必缘类至,珍符非可以求之。
厥并穗连柯之祥,实惟同条共贯之象。
矧乃冥交异干,初若一体而无疵;
中擢秀枝,复同二气之所化。
宜甘露醴泉之所沾润,若景星庆云之所照临。
曾是僻陋之邦,获此神异之产。
兹盖皇帝陛下道侔覆载,功备生成。
宽裕温柔足有容,木因得性;
诙诡谲怪通为一,天且弗违。
景贶之丕昭,实至和之交畅。
臣适守兹土,倍剧欢悰。
咸宁之书,敢耀光于爝火;
豫章之表,祈永寿于南山
代贺立皇太子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储副天下之公器,允属元良
理义人心所同然,孰不鼓舞。
礼行盛旦,庆浃敷天(中贺。)
窃以德厚者位崇,号显者数异
稽之于《书》,建后王所以若天道;
考之于《记》,养世子所以训国人。
顾时君每以为难,惟上圣行所无事。
恭惟皇帝陛下齐驱尧、禹,迈迹汤、文。
以百姓之心为心,非先王之法不法。
况主器之长子,实有道之曾孙。
念行则留而守则从,载隆国本;
宜出有师而入有保,益致君尊。
光动前星,润增少海。
咸自一人之庆,蔚为万世之休。
臣叨守左符,钦闻嘉命。
承华修谒,莫陪鹓鹭之趋;
魏阙驰诚,宁忘燕雀之贺。
代写赐日历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治历明时,盖欲先天而钦奉;
承流宣化,要知布政之攸宜。
赐受匪轻,兢荣增剧。
切以天者道所自出,时乃治之由兴。
日官推步其大端,不差于翲忽;
守臣考观于新度,式谨于权舆。
凡以为民,本之作事。
恭惟皇帝陛下聪明时宪,历数在躬。
转玑窥衡,齐神尧之七政;
用天因地,叙大禹之九功。
暨声教于朔南,居德刑于冬夏。
正欲和天人而无间,岂惟同正朔之所加。
臣敢不推本圣心,恪勤岁事。
槐庭赞育,虽自出于元功;
菖叶劝耕,尚勉追于循吏。
贺皇太子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恭审皇太子殿下受册礼成者。
祗荣宝册,正位青宫。
俨铜辇之聿新,捧琼章而共庆。
恭惟皇太子殿下岐嶷间世,元良自天。
海润山辉,金昭玉粹。
允为龙楼之孝至,肆膺鹤禁之典崇。
义当群心,欢弥率土。
某限拘职守,徒剧贺诚。
珠履盈庭,念尘踪之莫测;
箕宿介寿,岂臆颂之敢私。
代进献白龟贺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
臣某言:访得白龟一枚,其大如钱,色泽温润如玉,神采灿然,不类常龟。
考之传记,实惟一人万寿之祥。
臣不敢隐默,随表上进者。
灵由天产,出为治世之祥;
色莹玉华,瑞表圣人之寿。
繄神物所未尝见,非盛德曷云能来。
受命有符,均庆无外(中贺。)
恭惟皇帝陛下体元立极,迈古成勋。
道格幽明,恩渐动植。
诸福并生于协气,四灵宜蓄于嘉休。
是招雷属之精,亟显莲巢之瑞。
涂中曳尾,不蕲千岁之藏;
坐下出头,爰兆万年之永。
允类凤凰之见治,更同贤哲之昌邦。
灵沼波深,无复疑于罝网;
彤庭日暖,犹想负于羲
臣叨被使令,惭辜报称。
究心夙夜,每怀《天保》之章;
辅世明昌,敢后宁王之宝。
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高峰文集》卷四。)
中贺:四库本作「臣某诚欢诚忭,顿首顿首」。
代谢赐历日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奉若天道,必窥测以求端;
钦授人时,将顺乘而兴治。
承流之庶事,爰被赐以君恩。
责匪轻,抚躬增惕中谢。)
窃以阴阳固有常度,历象要属治朝。
协五纪以定岁月日时,讫四海而示分至启闭。
差不容于杪忽,妙实行于鬼神。
恭惟皇帝陛下历数在躬,聪明时宪。
神尧之七政,叙大禹之九功。
万物由宜,诸福毕至。
是谓和天人而无间,岂容同正朔之所加。
臣敢不推本圣心,恪勤岁事。
归馀于闰,庸讵人物之非天;
施实于民,孰知帝力之于我。
嘉王贺冬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朋阳来复,爱景迎长。
气应卦以潜升,道与天而俱运。
恭惟皇帝陛下体元用妙,抱一建中。
允符刚长之祥,诞受简穰之福。
臣依光宸极,沐渥天枝。
品物咸亨,共庆休嘉之旦;
景命有仆,倍深祈颂之情。
嘉王贺皇后冬笺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日行南陆,云瑞西郊。
初阳应候于黄钟,亚岁藏仪于紫禁。
恭惟皇后殿下德侔坤载,化迈雎风。
品类潜亨,助生成于万物;
神明协相,配寿考于一人。
臣夙奉训慈,居蒙庇渥。
愿颂萝图之永,长依兰殿之光。
代谢赦表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三、《高峰文集》卷四
好生大德,每恳恻于天慈;
霈泽庞恩,俄顺从于人欲。
欢腾有截,庆浃无垠。
恭惟皇帝陛下体道御图,乘时兴治。
观省极阴阳之妙,和同臻福禄之多。
适兹本属年纪,元辰建月。
用祈永命,有来《天保》之章;
诞锡庶民,爰孚涣汗之号。
涤濯湔拂乎抵冒之狱,还定安集于沾濡之民。
发于诚心,廓此嘉惠。
尧法天运,虽荡荡以难名;
舜尽人伦,益业业而致孝。
臣叨膺委寄,获预颁宣。
歌舞圣时,曷胜情于蝼蚁;
推原德意,庶效力于涓尘。
转对言州县废格德音奏状吏部侍郎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四、《高峰文集》卷五
臣自获侍清光,两蒙陛下垂问闽中盗贼事。
圣慈恻怛,靡间遐陋。
日者偏师一出,悉已荡除。
亟推涣泽,加惠善良,德至渥也。
然臣窃闻之,州县官吏废格德音,尚仍旧态。
或追积欠,谓非今赦所蠲;
或因和籴军粮,复行科配;
或被贼驱虏之人,执据归业,百端邀乞,不即给还物产。
大抵赦书多只略行张挂,随即收藏。
盖奸贪之吏,尚欲取之于民,故不乐使之通知。
虽赦书有许越诉之文,彼凋瘵远民,讵能自达于朝廷?
臣愿严降指挥,专责诸监司受理诉词,不得辄有阻抑。
如州县推行,敢有一事违戾,并重置典刑。
庶几圣泽实及于民,一方幸甚。
转对论屯田奏状绍兴九年三月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四、《高峰文集》卷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
臣尝谓国不可一日无兵,而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被于江淮,不知几万数,初无储蓄之备,日待哺于东南之民,已不胜其困矣,可不为之虑哉?
然救此患者,莫若屯田。
朝廷亦尝行之于淮南,乃今阅数矣,曾未闻其有补,岂措画之方、劝相之诚有未至乎?
何其效之迟也!
臣有说于此。
郭子仪河中军尝乏食,乃自耕一亩,将校以是为差,于是士卒皆不劝而耕。
是岁河中野无旷土,军有馀粮,史传所载,不可诬也。
以此知在主将加意而已。
夫子仪之事,固不可以强大将,然自偏裨而降,独不可勉之以身率乎?
陛下诚诏之曰:「将校有如郭子仪之躬耕者,朝廷当加旌赏」。
彼亦必以为荣而胥劝矣,此一说也。
昔汉之盛时,力田者与孝弟同科,盖务农重谷,所以劝之者不得不尔。
臣观比年行军之赏,以功迁资者动以万计。
诚诏之曰:「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
彼以执耒之安,方操戈之危,岂不特易?
此赏诚行,万顷不难得,将无不耕之田矣,此二说也。
臣又闻诸葛亮武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每患粮不继,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江淮之民,流离失业者甚众,顾未有以安集之耳。
诚诏之曰:「假尔种粮,复尔赋租,虽有士卒,不汝侵扰」。
主将之可恃如此,则彼有转相劝率,负耒耜而来者矣。
夫争鱼者濡,逐兽者趋,利之所在,人乐赴之。
死且不避,而况无死之惧乎?
此三说也。
三说诚行,则兵食足而民力纾矣。
非徒如此,种粟既多,则人相与出力以禦外患,而军势亦益张矣。
岂小补哉!
臣愿陛下以是属之诸将可乎?
是谓经远之谋,富强之术,而中兴之资也。
若夫贪尺寸之功,为侥倖之举,与夫觇彼之所为而辄务胜之,抑末也。
臣恐或为所欺,反自取困弊耳,非计之得也。
愿陛下虚心而加择焉,天下幸甚。
议庙祧申尚书省刑部侍郎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四、《高峰文集》卷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南宋文范》卷三二
臣某闻天子之庙四亲二祧,与太祖而七,古之制也。
然礼有以义起者,故周以后稷为始祖,而文、武虽亲尽而不祧,非礼之经也。
后世有始封如后稷,则为太祖可也。
得天下如文王武王,则不祧可也。
如其不然,则当遵古制而已。
是以汉高帝以崛起有天下,为汉之太祖,而太公以上无与焉。
本朝艺祖有天下,虽战争揖逊与汉不同,而崛起则类也。
然则东向而为太祖,夫复何疑?
然又有可以义起者,如太宗皇帝既有一天下之大功,又实我之祖,则异时长居昭而不祧,谁曰不然?
自此而降,亲尽则祧,不必为后世有功有德之说可也。
何以言之?
汉以孝文之德、孝武之功为不迁之宗,后世有不以为然者,为其出于一时之见,而非古制也。
是以本朝议不祧之庙,或欲以仁宗,或欲以神宗,纷纷之论,已随时而异同矣。
要之,宗庙者,子孙所以追奉其祖先者也,何暇议其功德之厚薄而去取之哉?
故后世非如周文、武之得天下,天下之所共与而不可遏,则自太祖而下,循序而祧,礼之常也。
况初不著于太祖之先者乎?
乃若后世执兄弟为一世之说,以谓太祖太宗止合作一室,此又不通之论。
既谓之太祖,居独尊之位,则继及者岂得与并?
惟在昭穆之列,则可以世论耳,此正当以义论也。
至于三年一祫祭,《礼》谓合食于太祖之庙,是以太祖为主也,则东向之尊,焉可易哉!
然本朝自前祫祭,僖、顺、翼、宣四祖咸在,未得如周以后稷为主,与享者皆其子孙。
是以姑遵晋、魏以来故事,虚东向之位,盖从权也。
自今七庙已备,则虽千万世,太祖常居东向之尊,夫复何疑!
断自太祖,则四祖神主迁之别宫,当祫则即而享之。
前代每行之,而议论之士皆以为当矣,又复何疑!
前乎太祖者,迁之别宫,即而享之,则后乎太祖者,宜藏之夹室,合食于一太祖之庙,从可知矣。
五年一禘,请以商人、周人禘义明之,则当禘僖祖为宜。
盖禘之祭最疏,为其虽远,亦不可忘而已。
设为生太祖而禘宣祖,则失禘之义矣。
既曰禘其祖之所自出,岂必近而亲者耶?
乞将磨勘合转一官回授故祖父奏状刑部侍郎 宋 · 廖刚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四、《高峰文集》卷五、《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二○(第二册第二○一四页)
臣近准吏部关报,取会臣年劳磨勘转官者。
伏念臣故祖父丕行修于乡,以长者称,事臣曾祖母甚孝。
曾祖母享年九十有三,臣祖父享年亦八十有八,相继皆见五世孙,世所未有,人以为臣祖父纯孝所致。
而臣于诸孙,特所钟爱,教以忠孝,言犹在耳。
圣恩,致身侍从
臣祖父虽有美行,无缘沾恩。
臣辄昧死上干天听,乞依刘大中近例,许臣将今来磨勘合转一官,回赠臣故祖父丕一官。
伏望圣慈俯从臣子之欲,特赐处分,臣不胜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