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子华之东阳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郑侯身甚否而意甚泰。家愈贫而学愈富。言政必及王。言性必及道。言文必及经。而动不踰闲。贞不绝俗。年出三十。其志未光。抑有由哉。夫风之行也。则万窍怒号。时之止也。不能动纤毳。士不用则块尔而已。遇则云蒸雨随。是牵于时而不由于已。郑侯虽有洛下之才。淹中之学。其如时止何。传曰。美恶周必复。吾子困于臲卼。星几周矣。或者其将复乎。予材薄体弱。曩遇晋陵守独孤公。方执文柄。为当时律度。见视有终日不违之叹。公既问服。予将绝弦。寝门衔悲。适觏吾子。子即晋陵之出也。一见而观其礼。再见而同其志。志同而忘其言。悲叹两集而不知其止。迩来盖一纪矣。诗人赋繁霜之月。予滞于吴。子游东阳。当逆旅之次。送乘桴之士。命旨酒。登高楼。酣歌气振。人莫知者。夫物不可以终聚。必受之以散。离会不纪。何用文为。既而叙行。且以见志。
送灵沼上人游寿阳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上人形就而心和。行独而志洁。辱与仆游。殆三十年矣。初用文合。晚以道交。淡而文。文而敬。他人未之知也。今年春。予有幽忧之疾。谒长桑氏于东南。上人以无住为乐。将迈乎寿阳。相待形骸之外。相忘江湖之上。比夫世閒重事者。不同日矣。彼都人士高阳许生孟容开封郑侯通诚。皆于上人有忘言之契。想与夫二君道旧之暇。必荷锡而游。问小山丛桂何在。濠上鯈鱼乐否。子至东越。亦访支许故事。归而于虎邱之精庐。先出后期。以志少别云尔。
送沙门鉴虚上人归越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至人不在方。实相无所住。此沙门鉴虚所以顺理而随世也。适游皇都。谈天于重云之殿。今也于归。将休于沃洲之山。泛然无事。独与道俱。遇物成不迁之论。閒吟有定后之作。可谓远也矣。曩予师来越。业天台之道。追石门之游。尔来已十数年。长松飞泉。寝寐吟想。送子于往。情如之何。东南高僧有普门元浩。予甚深之友也。相遇之际。幸说鄙夫扰扰俗状。且当澡灌心垢。再期于无何之乡。
送皇甫尊师归吴兴卞山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尊师以齐物为师。抱神为事。有年数矣。外则质貌苍古。遗是非于耳目。内则冲气浩然。卷虚无于橐籥。常诵道德上下篇。往来吴中诸山。如浮云独鹤。自适其适。吾陋。且遁迹不暇。又焉识其所以。戊辰仲夏。觌于山阴精舍。于时方牧追右军许迈之期。下走作壶邱御寇之遇。亦既合契。于焉饱和。百骸自理。滓浊如洗。先是师藏道书于卞山之下。留止未几。忽乎将行。不受一毫之施。且轻千里之别。有以见无待之情矣。予欲脱形神于鞅绊。蹈方外之逸轨。有志未就。心马火驰。命养空而游。相从于赤水之上。师乎师乎。斯言不苟也夫。
送韦十六进士及第后东归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益都有司马扬王遗风。生尝薄游西南。览其江山。颇奋文辞。叹蜀解嘲四子讲德之式。及夫秀士升贡。有司处之以上第。时辈归之以高名。飘飘然有排大风摩青天之势。今岁后四月。谢诸朋游。轻骑东出。且以五䌽之服。拜庆于庭闱。荣哉孝乎。是往也。予尝与生为五湖之游矣。今则系在柱下。不能奋飞。送归如何。为愧为羡。大雅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盖虽有杂佩。不如此诗。辍而为好。以志少别。
送元锡赴举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自三闾大夫作九歌。于是有激楚之词。流于后世。其音清越。其气凄厉。吾友君贶者。实能诵遗编。吟逸韵。所作诗歌。楚风在焉。初元之明年。予与君贶兄洪俱参淮南军事。属河外尘起。羽书狎至。每沈迷簿领之际。一见夫人清扬。则烦襟洗如也。又常爱其人也。澹然其静也。旷然其适也。泛然其无不与也。且从宾荐之礼。以赴扬名之期。又见其志也。秋气云暮。芜城草衰。亭皋一望。烽戍满目。边马数声。心惊不已。感离别于兹辰。限乡关于远道。孰曰有情。而不叹息。伤时临歧者。得无诗乎。
维摩经略疏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圣非道不生。道非教不明。教非人不行。是三者相依而住。道有大小权实。故净名以在家成化。人有圣贤浅深。故智者以初依启法。然后因言遣言。即象忘象。俾后学有以得正真之终始。游道义之门户。祖而述之。存乎其人。天台上人比邱然公。纂智者之法裔。探毗耶之妙赜。一贯文字之学。会归解脱之渊。以为昔智者大师之演是经也。备偏圆顿渐之义。尽方等生苏之体。其旨远。其道微。微言在兹。兹用不惑。故常外阐其训。内澄其照。凡百学者。望崖而归。尝谓门弟子曰。祖师所述。其道甚著。而嗜者或病其繁。习精者则遗其粗。吾欲因而就之。以伸其教。删而裁之。以存其要。何如。弟子比邱众作礼以请。公于是削其浮辞。合为十轴。不失旧则。其义惟明。与前部偕行。号为净名略疏。原夫圣人有以见生生根器之不齐也。故用四教五味。经而纬之。有以见万法弛张之不殊也。故用一道一乘。会而成之。然则圣人随感以利物。故其数不得不差。贤哲因感以立诚。故其业不得不传。观其所感。则毗耶之与天台。杜口之与立言。虽阶位不同。广略异宜。至于赴机施化。其揆一也。肃尝受经于公门。游道于义学。虽钻仰莫能。而嗟叹不足。故序其述作之所以然著乎辞。疏成之岁。岁在甲辰。吾师自晋陵归于佛龛之夏也。
陪独孤常州观讲论语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晋陵守河南独孤公。以德行文学。为政一年。儒术大行。与洙泗同风。公以为使民悦以从教。莫先乎讲习。括五经英华。使夫子微言不绝。莫备乎论语。于是俾儒者陈生。以鲁论二十篇。于郡学之中。率先讲授。乃季冬月朔。公既视政。与二三宾客。躬往观焉。已而公遂言曰。昔文翁用儒变蜀。蜀至于鲁。当大历初元。新被兵馑之苦。今御史大夫赞皇李公为是邦。悯学道阙。开此庠序。自后孝秀并兴。与计偕者岁数十人。子衿之诗。起而复废。乡饮酒之礼。废而复兴。至于今。风俗遂敦。美矣哉。仁人之化也。抠衣之徒。承其波流。得不勉欤。既诲而厉之。又悦以动之。朱轮迟迟。逮暮而归。士有获在左右。睹公之施教。退谓人曰。夫四时继气而成物。仁贤继功而成化。是学校也。非赞皇不启。非我公不大。鼓之以经书。润之以仁义。君子得之。以修词立诚。小人仰之。以迁善远罪。泱泱乎不知所以然。以致夫政和而人泰。旧史记前召后杜。而南阳移风。民到于今称之。矧赞皇植学之本。与我公道之以德。德则有成。而未播于叙述。后人谓之何哉。鄙不佞。谨纪公之雅训。或传诸好事者云尔。
导引图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气之贯万物也盛矣。本乎天者。资之以生。本乎地者。资之以成。古之善为道者。知气之在人。不利则郁。郁则伤性。伐其命而不可援也。于是乎张而翕之。导而引之。熊经鸟伸。吐故纳新。使流于六藏。畅于四支。浃于肌肤之会。固其筋骸之刺。然后百病不生。耳目聪明。可以保神。可以尽年。和之至也。故歧伯得之。为轩辕师。广成子得之。千二百岁而身不衰。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霸。后学得之。隐名山而游人閒。寿考者不可详而纪矣。原其所出。皆以歧伯为祖。有浮山隐居朱少阳者。得其术于黄帝外书。又加以元化五禽之说。乃志其善者。演而图之。被以章目。凡三篇。究其所由。盖久视之门。户枢之善喻者也。少阳年涉期颐。神气转壮。每至虚空之中。自试此法。或屈或伸。或盘或旋。或回互翕辟。终日不倦。每振寂邮肯綮之际。必𥒐然响。然用力甚微。而合于桑林之舞。此又技之甚尤异者也。暇日以所述示予。予喜而序之。以寘篇首。俾博览者以知还年之一路。道者之雅戏云。
观石山人弹琴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天宝中。言雅乐者称马氏琴。石侯尝得其门而入矣。故其曲高。其声全。余尝观其操缦。味夫节奏。和而不流。淡而不厌。凛其感人而忘夫佚志。已而谓余曰。鄙夫徒能弹之。而至和乐独善其身。足使情反乎性。吾闻其语矣。未辨其方也。敢问何为而臻哉。古之聪明睿智。其能为乎。余愀然曰。善乎夫子之问。是道也。吾尝闻诸师矣。夫人生无其节则乱。故圣人道之天和。作乐以救之。于是乎有五弦之琴。以畅五音。以协五行。以宣五常。以纪五事。后世圣人。以为五弦备其本而未行其变。变而裁之。莫先乎文武之用。于是究夫刚柔。复益其弦者。非他也。文武之道也。亦犹八卦既列。复因而重之。然后既可以动天地而鼓万物。尽变化而感鬼神。极圣人之能事。反百虑于一致。此琴之以为贵也。故虞帝以之。乃歌南风。禹汤以之。而作夏頀。周文武以之。万邦协和。卜代三十。成康以之。刑措不用。仲尼以之。见文王之象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若琴道不行。则君子之道消。而王泽不下。故殷纣失之。而弃河海。幽厉失之。而周道中绝。晋悼失之。师旷一弹而国大旱。琴之兴废。与理乱相并。夫备殷荐以配祖考肃相。庶几神降。则不可废于郊庙矣。若夫和平其志气。畅达于动用。使邪物不接。则不可废于律度矣。故自有国有家。下逮于庶人。莫不尤重焉。君子所居。于是有左琴右书。士无故不彻。盖谓是也。周穆载云和空桑龙门之琴。禹贡峄阳之桐以为之。历代善琴之士。与幽兰白雪之号。则吾子其自知己。夫何言哉。问曰。若如所云。则今之为琴者多矣。君子之风。何其未扇欤。对曰。琴乐之雅者也。雅者正也。正者谓能宣正其声。而行正道。今夫郑卫之移人久矣。其人或正。则其位未大。其位未大。故正声未被。君子风薄。不其然乎。夫雅乐之所贵者。岂取清商流徵不失度曲而已。彼各有所起也。言毕。石君善之。俾予纪其辞。遂号为序云。
河南府仓曹参军厅壁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仓曹掾禄秩位次。载于甲令。在汉魏閒。与参军事其职各异。五府州及郡皆有其官。北齐天保中。又授参军以系官曹之号。盖取夫以文吏而参武事。隋由之。国家亦因之。河南府领二十六县。为主东郡。环地千里。邦畿之内。征赋之入。凡蓄聚之物。皆于其司。一郡之移用。郡吏之稍食又出焉。故其务殷。其事积。常为他曹剧。居之者不勤则废。不廉则败。不明则耗斁干没之患生。其职或擢登南宫及御史府。故有司常综其名实。考其功绩。然后授之。伊阳张君阌乡李君。今并为其官。李以贞固称。张用文敏著。予谓命官之职事。与二掾之才美。不可以不纪。遂直笔书之。其两曹位次。与前政名氏。端如贯珠。列于记之左右。
吴县令厅壁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在春秋时。列国各有属邑。其主者。鲁谓之宰。楚谓之尹。晋谓之大夫。秦时天下始置令长。宅一同之内。操赏罚之柄。有民人焉。有社稷焉。风俗成败本乎身。黎元安否系乎政。其体大矣。自京口南被于浙河。望县十数。而吴为大。国家当上元之际。中夏多难。衣冠南避。寓于兹土。参编户之一。由是人俗舛杂。号为难治。加以州将有握兵按部之重。邑居当水陆交驰之会。承上抚下之勤。征赋邮传之繁。百倍他县。夥乎其中。不可胜纪。大历十一年。天官精选可以长民者。于是范阳卢公由太原府祁县令为之。公外宽内明。敬事而信。政本于仁。饰身以文。下车三年。阖境之人。安土乐义。而不知安乐之所从来。盖平之以和也。士君子立身。论道之通塞。不论位之升降。吴县下畿服一等。公俯而为之。抑选部为官择人。而公履道从政。所由然也。予知公者。敢录其实。书于东序。以播其令闻。时十四年二月甲子。翰林学士梁肃记。
郑县尉厅壁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自华而东。东距洛师。抗雄都。临大道。其县有七。若壤接天府。号因旧国。郑为之首。又斜瞵其六焉。天官每铨士补吏。常属意于此。三科之选。其人尤精。比畿服之偏者。难易相隔。不啻数等。其地望可知也。元年春。光正之后。贤侯才子。曰兰陵萧倕。以贞敏恪慎。再命为尉。掌仓曹出纳。与工德修饰之事。事举职修。而令名随之。暇日谓子曰。是邑之作非旧也。初在于州东北隅。广德中。以贼臣周智光以河潼叛。放暴兵爇官寺。且胁诱将吏。生立已祠。而栋宇斯崇。及王师致诛。牧民者从便宜而重改作。乃刷灭凶慝之遗尘。徙而治焉。是厅盖祠之馀也。嘻。曩者凭而为妖。今乃即而为政。合于大顺。用鉴将来。是宜书之。以告昧者。予于是著之屋壁。且以纪夫人之美。若风俗疆土。与置邑之年代分于尉。今监察御史黎逢尝编为郑志。藏在州府中。可覆视也。故不书。时御史中丞董公为邦之三载。秋九月。安定梁肃记。
通爱敬陂水门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岁在戊辰。扬州牧杜公命新作西门。所以通水庸。致人利也。冬十有二月。土木之工告毕。从事徵其始。请刻石以为记云。书载浚畎浍距川。传称为川者决之使导。然道与政损益。政举则道举。政污则道污。污则革。革则久。贤哲之治也。当开元以前。京江岸于扬子。海潮内于邗沟。过茱萸湾。北至邵伯堰。汤汤涣涣。无隘滞之患。其后江派南徙。波不及远。河流浸恶。日淤月填。若岁不雨。则鞠为泥涂。舟楫陆沈。困于牛车。积臭含败。人中其气。为疾为瘵。长民者时兴人徒。以事开凿。既费累钜万。或妨夺农功。殚财竭力。随导随塞。人不宽息。物不滋殖。百有馀年矣。贞元初。公由秋官之贰。出镇兹土。既下车。乃验图考地。谋新革故。相川原。度水势。自江都而西。循蜀冈之右。得其浸曰句城湖。又得其浸曰爱敬陂。方圆百里。支辅四集。盈而不流。决而可注。图以上闻。帝用嘉允。乃召工徒。修利旧防。节以斗门。酾为长源。直截城隅。以灌河渠。水无羡溢。道不回远。于是变浊为清。激浅为深。洁清澹澄。可灌可鉴。然后漕挽以兴。商旅以通。自北自南。泰然欢康。其夹堤之田。旱暵得其溉。霖潦得其归。化硗薄为膏腴者。不知几千万亩。野人诵曰。膴膴原田。自今以始。岁其丰年。都人诵曰。沔彼流水。我邦是纪。钟美不知。向非我公有先物之知。移俗之才。则曷能运可大之谋。蠲累世之弊。繇旬朔之劳。致无疆之逸。宜乎人之永叹也如此。按陂塘本魏广陵守陈登所设。时人爱其功而敬其事。故以名之。谢文静成堰。又以召公之德为称。有魏以还五百馀载。不朽之绩。及公而三。皆在斯邦。不其盛欤。水门之作。将以重成功。示长利。非登临游宴之为。嘻。后之人抑可以知。
昆山县学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学之制。与政损益。政举则道举。道污则政污。昆山吴东鄙之县。先是县有文宣王庙。庙堂之后有学室。中年兵馑荐臻。堂宇大坏。方郡县多故。未遑缮完。其后长民者或因而葺之。以民尚未泰。故讲习之事。设而不备。大历九年。太原王纲以大理司直兼县令。既而释奠于庙。退而叹曰。夫化民成俗。以学为本。是而不崇。何政之为。乃谕三老主吏。整序民。饰班事。大启宇于庙垣之右。聚五经于其閒。以邑人沈嗣宗躬履经学。俾为博士。于是遐迩学徒。或童或冠。不召而至。如归韨焉。公听治之暇。则往敷大猷以耸之。博考明德以翼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揭而厉之。使自趋之。故民见德而兴行。行于乡党。洽于四境。父笃其子。兄勉其弟。其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佥曰。公之设教。矫其末不堕其本。易其俗不失其宜也。传曰。本立而道生。昔崔瑗有南阳文学志。王粲有荆州文学志。皆表儒训。以著不朽。遂继其流为县学记。俾来者知我邑经艺文教之所以兴。是岁龙集乙卯。公为县之明年也。
常州建安寺止观院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沙门释法禺。启精舍于建安寺西北隅。与比邱众劝请天台湛然大师转法轮于其閒。尊天台之道。以导后学。故署其堂曰止观。初南岳祖师受于惠文禅师。以授智者大师。于是乎有止观法门。大旨止谓之定。观谓之慧。演是二德。摄持万行。自凡夫妄想。讫诸佛智地。以经微言。括其源流。正其所归。圆解然后能圆修。圆修然后能圆證。此其略也。自智者五叶传至今。大师当像法之中。诞敷其教。使在家之徒。拨邪反正。如大云降雨。无草木不润。升其堂者甚众。其后进入室。不十数人。法禺与居一焉。予以为法门有三观。遂徵之此堂。盖非缘不成。空也。有之以为利。假也。不广不狭不奢不陋。中也。又以净名之喻宫室。谓于虚空然后不能成。随其心净。则一切境净。作一物而观者获数善焉。又况我大师居之。为斯人之庇乎。小子忝游师门。故不敢不志。时大历九年冬十一月日记。
李晋陵茅亭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赵郡李兖(一作政)仲山。大历中由秘书郎为晋陵令。思所以退食修政。思所以端已崇俭。乃作茅亭于正寝之北偏。功甚易。制甚朴。大足以布函丈之席。税履而跻宾位者。适容数人。则仲山约身临人。颛固一之道可知矣。解龟后。继其任凡六七人。每居于斯。必称作者之美。而仲山安贫养性。寓于旧邑者。十有二年。方牧知之。又檄而摄焉。仲山清德之嗣。孝于家。勤于官。其摄也。念前之非久。政之未成也。乃必躬必亲。必诚必信。慎思不懈。而众务咸叙。未有及者。必访问咨度。择善而从之。则其治足徵也。君子谓仲山居处恭。执事敬。出入一纪。再临斯人。有以见位不苟进。仕不苟行。大来必俟时。于是乎始矣。予曩睹亭之起。今又观进德之美。辄直笔志之。谓之晋陵茅亭记。时贞元元年夏五月记。
京兆府司录西厅卢氏世官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御史中执法范阳卢公。用直清之德。掌中邦宪。恭睦之道。用宏家法。尝谓其属监察御史梁肃曰。我王父广阳公。以明德懿识。向用休福。羽仪于中朝。我伯父嗣公。以文学政事。载扬茂烈。光绩于前人。皆肇久史职。发于京兆纪纲之任。洎予之季曰侃。亦能恪慎不懈。践修其官。继处于廨之右堂。惟二代徽在兹。侃也允迪在兹。吾子尝号史臣。宜存于篇。以示后裔。肃辞不得命。以为在昔司马氏世序天地。郑武庄世为卿士。宋鱼氏之左师。晋籍父之司典。下洎乎乐之制氏。历之畴人。俱以传业。彰乎旧史。故传称善守先代雅咏。维其有之。虽大细不伦。职事或异。其纂修一也。惟京之大。惟兆之众。天子之都。四方之极。纠而辖之。是称司录。其地剧。其选精。常与殿中兰台。南宫郎位。旋相出入。初广阳公讳齐卿。由司仓掾为之。骤登郎官。更贰本府。布泽于彭滑幽徐之人。端护春宫。崇赠少保。开元初。嗣公讳成务。罢录岐下军事。实居其任。其后作牧于寿于杭于濮于洺于魏。继受元社。以处太原。咸有嘉绩。藏在册府。今户部郎侃。始远哲昆联事之嫌。诏解柱后惠文。以就斯职。中丞之拜也。又有台府临察之避。在官之属。其为人而廉。文而不害。在选部辨论。三登试言第。考兹任也。详敏称一时之最。荐绅先生评天下之事。谓如广阳之家风。施于子孙。中丞之仁德。至于兄弟。斯尽美矣。若三世居一官。同一署。递以全德。扬于当时。又难能也。噫。古人所称。方斯其类乎尔。小子拜命著纪。书于本厅之东序。用阐夫广阳之宗。且为名臣世官之表。时贞元庚午闰四月。梁肃记。
盐池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黄河自昆崙山东会溟涨。九折回互。盐泉各一。儒者书以为海目。则郇瑕氏之地。渎流其长。观乎北浴陵阜。南濒山麓。湛湛烟碧。浩无春冬。蒸腾云霓。出入日月。亦云广矣。虽吞噏坰隧。代增淳卤。而利倍农穑。有殷家邦。贸惟从山。涌不加海。交两都之轨逵。延万贾之资货。是人不厌也。当武后圣政。务述省方。鸣銮载临。流潦旋败。洎皇明道发。泽渐殊垠。天之既启。盐乃旋复。非夫蟠虬神应。坤次灵孕。亦曷能旌昏明。筹负胜矣。帝所宜念。贲然来思。分天牧以莅。择藩佐而贰。贤能鲜坠于事。则其允字通闬闳。扼拓矶之左隅。邻大邑之东部。崇府库。岁望乎储蓄。枢管键。夕俟乎闭藏。兹乃虑终于始也。邦贵康食。戒之克勤。人非忘劳。道在悦使。大命日下。巡功岁移。广岸砥平而可砺。修畦绮分以如织。是时也。春光夺。炎气兴。洪沟浚。白波腾。或滀或汩。以泙以漰。状云泄而雨骇。或花明而雪凝。京坻蕴崇。豆区嘉量。隶户徵算。盐人揭书。民无不供。先薄税以从赋。君孰与足。逮黎庶而必分。固非擅权利。贵货易。土登陆而雷軿流。日骤水而云舻击。星律有变。给用无绝。传曰。山泽林盐。国之宝也。兹其是焉。若周物揆情。易人推类。施之求报。大道之元德也。明则启祚。圣人之知变也。降人纳污。明君之藏垢也。羹餗调膳。贤人之入用也。包四美而世济。资百工而国贞。将以树善永年。非石无以纪。垂裕裔冑。非文无以扬。则我晋宝达于万方也。
神仙传论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予尝览葛洪所记。以为神仙之道。昭昭焉足徵已。试论之曰。夫人之生。与万物同。彼由妄而生。由生而死。生死相沿。未始有极。圣人知其本虚也。其体无也。示以大道。俾性其情无妄。而反诸本焉。反本则不生。不生则不死。然后能周游太虚。出入万变。朝为羲农。暮为尧舜。或存而亡。或亡而存。天地莫能覆而载也。阴阳莫能陶而蒸也。寂然不见其眹。矘乎不识其门。是之谓至神。至神也者。视天地四海。若毫末而已。万古之前。亿载之后。若一息而已。列御寇谓不生者能生。不化者能化。盖谓彼也。不性其情者则不然。其用有际。其动有待。存亡相制。倚伏相系。其道有数。数穷则坏。故列御寇谓生者不能不死。死者不能不化。盖谓此也。彼仙人之徒。方窃窃然化金以为丹。鍊气以存身。觊千百年居于六合之内。是类龟鹤大椿。愈长且久。不足尚也。噫。后之人迭为所惑。不思老氏损之之义。颜子不远之复。乃驰其智用。以符箓药术为务。而妄于灵台之中。有所念虑。其末也。谓齿发不变。疾病不作。以之为功。而交战于夭寿之域。号为道流。不亦大哀乎。按神仙传凡一百九十人。予所尚者。唯柱史广成二人而已。馀皆生死之徒也。因而论之。以自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