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秘书监包府君集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文章之道。
与政通矣。
世教之污崇。
人风之薄厚。
与立言立事者邪正臧否皆在焉。
故登高能赋。
可以观者。
可与图事。
诵诗三百。
可以将命。
可与专对。
子产入陈。
以文辞为功。
仲尼弟子。
文学命科。
文学者或不备德行。
德行者或不兼政事。
于戏。
才全其难乎。
有唐故秘书监丹阳公包氏讳佶字幼正
烈考集贤院学士大理司直秘书监讳融
实以文藻盛名。
扬于开元中
洎公与兄起居何。
又世其业。
竞爽于天宝之后。
一动一静。
必形于文辞。
由是议者称为二包
孝友之美。
闻于天下。
拟诸孔门。
则何居德行。
公居政事。
而偕以文为主。
不其伟欤。
讽谕其从政
则执度行志。
率诚会理。
不苟晦昧以挠其守。
故其言体要。
而动有事功。
易称君子之光。
传美忠文之实。
公之谓也。
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大历丁巳岁夏四月
有唐文宗常州刺史独孤公薨于位。
秋九月既葬。
门下士安定梁肃
咨谋先达。
稽览故志。
以公茂德映乎当世。
美化加乎百姓。
若发扬秀气。
磅礡古训。
则在乎斯文。
斯文之盛。
不可以莫之纪也。
于是缀其遗草三百篇为二十卷。
以示后嗣。
乃系其辞曰。
夫大者天道。
其次人文。
在昔圣王以之经纬百度。
臣下以之弼成五教。
德又下衰。
则怨刺形于歌咏。
讽议彰乎史册。
故道德仁义。
非文不明。
礼乐刑政。
非文不立。
文之兴废。
视世之治乱。
文之高下。
视才之厚薄。
唐兴
接前代浇醨之后。
承文章颠坠之运。
王风下扇。
旧俗稍革(一作作者迭起)
不及百年。
文体反正。
其后时寖和溢。
而文亦随之。
天宝中作者数人。
颇节之以礼。
洎公为之。
于是操道德为根本。
总礼乐为冠带。
以易之精义。
诗之雅兴。
春秋之褒贬。
属之于辞。
故其文宽而。
直而婉。
辩而不华。
博厚而高明。
论人无虚美。
比事为实录。
天下凛然。
复睹两汉之遗风。
善乎中书舍人崔公祐甫之言也。
常州之文。
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
故议论最长。
其或列于碑颂。
流于咏歌。
峻如嵩华。
浩如江河。
若赞之命。
为诰为典。
为谟为训。
人皆许之。
而不吾试。
论道之位。
宜而不陟。
诚哉。
公讳
字至之
秘书监府君之中(一作第四)子。
道与之粹。
天授之德。
聪明博达。
刚毅正直。
中行独复。
动静可则。
孝弟(一作仁厚)积为行本。
文艺成乎馀力。
凡立言必忠孝大伦。
王霸大略。
权正大义。
古今大体。
其中虽波腾雷动。
起伏万变。
而殊流会归。
同志于道。
故于赋远游啸台
见公放怀大观。
超迈流俗。
仙掌函谷二铭延陵八阵图记。
见公识探神化。
智合权道。
于议郊祀配天之礼吕諲卢弈之谥。
见公阐明典训。
综覈名实。
若夫述圣道以扬儒风。
陈留郡文宣王福州学碑
美成功以旌善人。
则张平原颂李常侍姚尚书严庶子韦给事韦颖叔铭郑氏孝行记李睢阳怀州碑。
纂世德以贻后昆。
则先秘书监灵表。
之义。
于是有对策文。
演释氏之奥。
于是有镜智禅师碑。
论文变之损益。
于是有李遐叔集序。
称物状以怡情性(一作称物状之美而畅其情性)
于是有琅琊溪述卢氏竹亭记。
抒久要于存殁之閒。
则祭贾尚书相里侍郎郎中(一作员外叔子文。
其馀纪物叙事。
一篇一咏。
皆足以追踪往烈。
裁正狂。
噫。
天其以述作之柄授夫子乎。
不然。
则吾党安得遭遇乎斯文也。
初公视肃以友。
肃仰公犹师。
每申之话言。
必先道德(一作德礼)而后文学
且曰。
后世虽有作者。
六籍其不可及已。
朴而少文
而无根。
有以取正。
贾生史迁班孟坚云尔。
唯子可与共学。
当视斯文。
庶乎成名。
肃承其言。
大发蒙惑。
今则已矣。
知我者其谁哉。
遂衔涕为叙。
俾来者于是观夫子之志。
若立身行道。
始终出处。
皆载易名之状。
故不备之此篇。
补阙李君前集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
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财成典礼。
厚人伦之义。又其次所以昭显义类。
立天下之中。三代之后。
其流派别。炎汉制度以霸。
王道杂之。故其文亦二。
贾生马迁刘向班固。其文博厚。
出于王风者也。枚叔相如扬雄张衡
其文雄富。出于霸涂者也。
其后作者。理胜则文薄。
文胜则理消。理消则言愈繁。
繁则乱矣。文薄则意愈巧。
巧则弱矣。故文本于道。
失道则博(一作传)之以气。气不足则饰之以辞。
盖道能兼气。气能兼辞。
辞不当则文斯败矣。唐有天下几二百载。
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次则燕国张公说宏茂广波澜。天宝已还。
李员外萧功曹贾常侍独孤常州比肩而出。故其道益炽。
若乃其气全。其辞辨(一作其辞源辨博
驰骛古今之际。高步天地之閒。
则有左补阙李君。君名翰。
赵郡赞皇人也。天姿朗秀。
率性聪达。博涉经籍。
其文尤工。故其作。
叙治乱则明白坦荡。纾徐(一作馀)条畅。
端如贯珠之可观也。陈道义则游泳性情。
探微豁冥。涣乎春冰之将泮也。
广劝戒则得失相维。吉凶相追。
焯乎元龟之在前也。颂功美则温直显融。
协于大中。穆如清风之中人也。
议者又谓君之才。若崇山出云。
神禹导河。触石而弥六合。
随山而注巨壑。盖无物足以遏其气而阂其行者也。
世所谓文章之。舍君其谁欤。
弱冠进士登科。解褐卫县
其后以书记再参淮南节度军谋。累迁大理司直
天子闻其才。召拜左补阙
俄加翰林学士。夫士之处世。
用舍系乎才。进退牵乎时。
始君筮仕。值蔽善者当路。
故屈于下位天宝末房公琯韦公陟荐公充史官谏司之任当国者不听乃已)。中岁多难。
时方用武。故委于外藩。
及夫入宣室而挥宸翰也。方用人文以饰王度
则因疾罢免。嘻。
昔之君子贤人。运与事并。
得信其志者寡矣。其馀属雅道丧缺。
黄钟毁弃。若孟子轗轲。
士安多病。亦何可胜论。
惟斯文足以振当世。馀烈足以遗后嗣。
此之谓不朽。君既退。
归居于河南之阳翟。家愈贫而禄不及。
志愈迈而文益壮。暇日以尝所述作三十卷。
目为前集。命予序之。
君与予实有伯喈仲宣之义。故书于篇。
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沛乎圣人。
在穆清之中。
合四序。
茂万物。
二月之吉
殷天人之和。
肇以是日。
中和节
原夫中以立天下之本。
和以通天下之志。
明君所以总万邦也。
奉时以协气。
播气以授人。
元侯所以承王命也。
于时上元甲子之六岁。
地平天成。
河清海晏
君臣高会。
由内及外。
粤我主公牧扬州
领东诸侯。
既承湛露之泽。
且修式燕之礼。
乃邀中贵人。
及我上介部从事
列将偫吏。
大官重客。
峨星弁。
执象笏。
脱剑曳绶。
列于宾席者。
百有馀人。
火旗在门。
雷鼓在庭。
合乐既成。
大庖既盈。
左右无声。
旨酒斯行。
乃陈献酬之事。
乃酣无算之饮。
于是偫戏坌入。
丝竹杂遝。
毬蹈槃舞橦悬索走之捷。
飞丸拔距扛鼎踰刃之奇。
迭作于庭内。
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
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
更奏于堂上。
风和景迟。
既乐且仪。
自朝及暮。
惟节有度。
君子谓福禄之所浃。
在是命矣。
既醉。
小子辄起而言曰。
大君有命。
令节兹始。
我公宴喜。
于以受祉。
歌以发德。
诗以颂美。
于胥乐兮。
胡可废己。
公曰善。
乃俾坐客。
偕以六韵成章。
授为序。
上以志王泽所及。
次以纪方镇之欢。
末以示将来盛事云尔。
晚春崔中丞林亭会集诗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德充则体和。道胜则境静。
抑常理也。前左冯翊崔公。
意遗富贵。迹叶幽旷。
与浩气为徒。故不导引而寿。
以善闭为事。故无江湖而閒。
春池始平。芳草如织。
乃启虚馆。延偫贤。
鸣琴漉酒。以侑谈笑。
搴英玩华。以赏景物。
修竹满座以环合。紫藤垂旒以萦结。
地有沧洲之趣。鸟无城郭之音。
信上智之高居。人閒之方外者也。
于时众君子饱公之和。惜日不足。
顾相谓曰。夫养正在我。
叙位在时。今朝廷虚老更之席。
以待。公实旧德。
行将论道不暇。焉可晦而息乎。
盖诗可以兴。可以偫。
盍歌咏之。以志斯会。
且用祝公以君子万年。受兹介福焉尔。
贺苏常二孙使君邻郡诗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古之厚风俗。美教化。
必播于歌咏。垂于无穷。
故风有二南之什。传称兄弟之政。
其事尚矣。二孙邻郡诗者。
道州刺史李萼晋陵郡伯仲二守之作也。二公修懿文之烈。
成变鲁之政。地无夹河之阻。
人有同舟(一作风)之乐。抑近古未之有也。
道州诗而美之。属而和之者。
凡三十有七章。溢于道路。
盖云盛矣。初伯氏用雅度硕画。
柱下史(一作方书)。出壅麾幢。
四领江郡。仲氏以茂学达才。
尚书郎京兆上饶兴元贞元閒。
偕以治行闻。天子器之。
于是仲有吴苑之寄。伯受晋陵之命。
庱亭以东。御儿以北。
面五湖。负大江。
城十二县。环地二千里。
政教同和。风雨同节。
礼让同俗。熙熙然有太平之风。
每岁土膏将起。场功向毕。
二公各约车舆。将命者十数人。
循行邑里。劳之斯耕。
喻之斯藏。民乐其教。
且饱其和。然后用笾豆斝。
展友爱于交壤之次。绰绰怡怡。
有裕有欢。二邦之人。
于斯观德。可谓之荣矣。
本夫诗人之志有四焉。美其德。
美其位。美其政。
美其。信可以编诸唐雅。
昭示后学。岂止于涂歌里诵。
遐迩悦慕而已。肃尝辱二公之眷。
谨序篇首。庶采诗者得之。
陈于太师。以知吴风。
周公瑾下诗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赵文子九原。有归欤之叹。
谢灵运适朱方。兴墓下之作。
怀德异世。或感旧一时。
而清词雅义。终古不歇。
十三年春。予与友人欧阳仲山旅游于
里巷之閒。有坟岿然。
问于人。则曰吴将军周公瑾之墓也。
予尝览前志。壮公瑾之业。
历于遗墟。想公瑾之神。
息驾而吊。徘徊不能去。
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
利兵南浮。江汉失险。
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
燎火一举。楼船灰飞。
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
以魏祖之雄武。披攘踯躅。
救死不暇。袁彦伯赞是功曰。
三光三分。宇宙暂隔。
富哉言乎。于是时弥远而气(一作名)益振。
世逾往而声不灭。有由然矣。
诗人之作。感于物。
动于中(一作感于物象)。发于咏歌。
形于事业。事之博者其辞盛。
志之大者其感深。故仲山有过墓之什。
廓然其虑。粲乎其文。
可以窥盘桓居贞之道。梁父閒吟之意。
凡有和者。当系于斯文。
云门寺诗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上德与汗漫为友。
无江海而閒。
其次则仁智相从。
有山水为乐。
故合志同方。
贤者有柴桑之隐。
游道同趣。
吾徒为云门之会。
其造适一也。
先会一日。
沙门释去諠命我友。
相与探玉笥。
会稽
然后溯若耶。
凤林而南。
意欲脱人世之羁鞅。
穷林泉之遐奥。
于是舍舟清澜。
反策閒原。
递杳霭而历岖嵚。
入深翠以泛回环。
遂至于云门。
观其偫山謺翠。
秦望拔起。
五峰巉巉。
列壑沈沈。
上摩碧落。
旁涌金界。
其下则百泉会流。
蓄为澄潭
涵虚镜彻。
激濑玉漱。
泠泠之声。
与地籁唱和。
不待笙磬。
而五音迭作。
眺听不足。
则凝思宴息。
恍焉疑诸天楼观。
列在咫尺。
庭衢之中。
别有日月。
既而动步真境。
静聆法音。
漆园一指之喻(一作论)
诣净名无住之本。
万累(一作虑)如洗。
百骸坐空。
为弱丧。
轻世界于枣叶
盖道由境深。
理自外奖故也。
昔之远公庐山
谢客石门
道流胜赏。
今古一贯。
曷可不赋。
贻云山羞。
乃各为诗。
以志斯会。
同乎道者
陇西李公受高阳齐霞举。
约会未至。
亦请同赋此篇。
用广夫游衍之致云。
谢舍人赴朝廷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初公以文似相如。得盛名于天下。
大历再居献纳。俄典书命。
时人谓公视三事大夫。犹寸步耳。
尔来六七年。同登掖垣者。
已迭操国柄。而公方自庐陵守入副九卿
器大举迟。不其然欤。
前史称汉文帝贾生语至夜半。且有不早见之叹。
矧公才为国华。识与道并。
当钦明文思之日。继宣室前席之事。
必将敷陈至论。超履右职。
使贤能者劝。彼棘寺竹刑。
岂君子淹心之地乎。亦既撰吉。
晋陵主人于夫子有中朝班列之旧。是日惜欢会不足。
乃用觞豆宴酬。以将其厚意。
意又不足。则陈诗赠之。
属而和者凡十有一人。小子适受东观之命。
从公后尘。行有日矣。
存乎辞者。祗以道诗人之意而已。
至于瞻望不及之思。不敢自序云。
奉送泉州席使君赴任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使君至德初以一命领太原。俄历御史丞相军事。
所从之主。则李侍中王黄门其人。
当时议者谓翰音上腾。非决起所及。
展转禄仕。三十馀年。
乃以宰邑功次除晋安守。其恬于名利如是。
体命者欤。后时然乎。
传称士任重而道远。惟先尚书文公。
茂德盛名。光乎前朝。
吾子淑慎其身。伯父覆露。
银章皂盖。秩二千石
方将布王泽以牧闽人。得不谓重且远乎。
行当变未善之俗。使至齐鲁
然后祗承优命。超处蕃阃。
乃其盛也。七月之吉
火云在天。征车徂东。
瞻望不及。所当慎者。
残暑而已。岂以远道为戒哉。
掺袂如之何。序以道意。
李补阙少室养疾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司马相如当汉六叶。为言语侍从之臣。
今天子用人文化成。亦以君有相如之才。
擢居谏职。且掌宸翰。
赋颂书奏。粲然同风。
夫君子之道。与命与时。
三者并。则不期达而达。
不然。则或鼓或罢。
或塞或通。是以长卿屡去其官。
而君亦以疾退息。各其时也。
君曩时祭夏圭(一作主)颂。比于驭龙射虎。
其词最盛。如夏云秋涛。
变化腾涌。蔚乎当代。
学者诵之。及夫朝夕论思。
上尤所器异。故乞身之表七上。
而后赐告。有以见圣王之爱才也。
夫贤者境不静。则神不怡。
身不安则疾不去。故夫子暂游江湖。
乐其静也。复还少室
就其安也。易传称养正则吉。
矧夫气甚和。志甚迈。
兴愈赡而才未竭。是行也。
方憩于云林之中。陶然自养。
以饵浩气。然后阶浮云。
翼疾风。登紫垣
步清汉。当此时。
无妄之疾。抑自去不暇。
安肯住于肌肤閒哉。始君未为近臣。
时论有积薪之叹。及其造退。
朝廷厚优贤之礼。今也于归。
君子赋考槃之诗。此数者。
足以观子之义。不可以不序焉尔。
耿拾遗归朝廷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国家方偃武事。
行文道。
命有司修图籍。
且虑有阙文遗编。
逸诗坠礼。
分命史臣。
求之天下。
汲冢墓陵山穴之徒。
必从而搜焉。
拾遗耿君。
于是乎拥轻轩。
奉明诏。
有江湖之役。
黾勉已事。
将复命阙下。
七月乙未
改辕而西。
将朝夕论思。
左右帝扆。
用广夫天禄石渠之籍。
托讽于吟咏情性之作。
之聪明。
魏丙之谟猷。
拾遗之才之美。
其翰飞远迩。
不可度已。
众君子盖将贺不暇。
彼吴秦离别。
于我何有。
作者之志。
小子承命而序之。
朱拾遗赴朝廷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上将以道莅天下。先命大臣举有道以备司谏
朱君长通拾遗之拜。时议以为明天子在上。
百僚奉职于下。化既成矣。
而犹广献纳以通讽谕。圣人之心其至矣。
长通以比兴之文。名震翰林
又以元远之致。升闻天朝。
其静也。眄沧海以遂志。
其动也。披白云以受诏。
吴中贤士大夫。相贺不暇。
长通方移疾饵药。不出东山者三年。
或曰。以君之才之识。
宜行而止。宜语而默。
且君命召。其可以久乎。
由是不俟驾。亦不敢言病。
献岁之吉。涉江而西。
夫宴息以宏道。由道以致远。
位在乎忠。道在乎辞。
拾遗之志如此。彼离别之难。
秦吴之远。前期之不易。
皆付之樽中可也。又曷足置于心胸閒。
偫贤于是乎酒酣歌诗。以代杂佩之赠。
窦拾遗赴朝廷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至哉圣人。
在穆清之中。
注意左右献纳之臣。
于是扶风窦易直华阴擢拜左拾遗
诏下之日。
士大夫相见而喜曰。
易直举矣。
直道其行乎。
顷之。
会国家举风力以变元气。
阐文明以张四维。
上曰。
五谏寂寥。
七臣安在。
由是献可弼违者悚以奉职
而君亦朝服贲然。
时然后行。
七月初吉
整车祀軷。
安定梁肃举觞以祝曰。
夫有其道而不得其位。
得其位而不得其时。
昔人所以为叹也。
君以懿文当百寮师师之盛。
履王臣謇謇之位。
行见夫刺带彤墀之下。
高议明堂之侧。
宣上德。
抒下情。
唯夫子是望。
彼吟咏风骚。
优游之事。
又曷足为长者言耶。
非歌诗无以见惜别之志。
不可以不赋。
韦拾遗嵩阳旧居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高人出于华族。
冠冕处乎山林。
于士仪见之矣。
在魏周际。
逍遥韦公。
语默之閒。
全清净之道。
閒馀二百载。
之子以纯懿贞粹。
烈祖之踪。
一门清风。
光映今古。
可谓全美也已。
初士仪与孔君述眷同隐于嵩邱
上嗣位。
举逸民。
孔以谏议大夫徵。
且调护太子
乘舆还自汉中
吾子方徜徉于之下。
鹤板入谷。
左拾遗
固辞献纳之任。
遂有江湖之适。
议者称孔之兼善。
吾子之自得。
出处一辙。
消息同符。
然后知刻意而高。
待时而动者。
俱失其道理矣。
扬州刺史杜公。
蕴伊邵之望。
禽息之风。
士仪依仁游道。
几历寒暑。
既浩然有归思。
乃忽乎以将行。
子尝同召谏官
同被儒服。
所不同者。
执李公之御。
与蹈颍阳之尘而已。
会脱缰锁。
随烟霞。
访吾子于嵁岩之侧。
岂或碌碌久为躁静之异乎。
先言寄怀。
且以序众君子考槃之什。
奉送刘侍御上都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才全者必几于道。志正者必安于时。
初刘君以文章游翰林。深于文者以公干越石为比。
中岁有迈世志。脱略缨弁。
住江湖閒。论者又比之阮始平陶元亮
未几。诏掌柱下方书。
出参蜀汉军事。俄复自适其适。
岷江。浮湘潭
敷浅原而东。君子谓君涉履所至。
司马子长。遂留滞吴南。
以道自居。其名益振。
其致愈远。向非才全志正。
又曷由光茂如是乎。今轩尧在上。
伊傅作辅。方举贤能。
以熙众职。故刘君朝服贲然。
将如京师御史延陵包公。
祖而觞之。且曰。
易传不云。立诚以居业
论语不云。邦有道则智。
吾子居可大之业。当则智之时。
是往也。将贺不暇。
岂怆别乎。二三子尚未醉。
盍各赋诗。以代疏麻瑶华之赠。
中丞既歌首章。命和者用古意。
皆以一百字成之。凡七篇。
周司直太原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今年春。上以副丞相鲍公领太原尹。
假节主河东诸侯。北门宴闲。
夷夏是赖。秋七月
其部从事大理司直周颂广陵赴焉。是宜复命。
礼也。初朝廷谓晋阳国家之丰沛。
天下劲兵所处。故以推毂之任付鲍公。
公谓三军经用。仰淮湖之馈。
非仁智不足任也。故以汎舟之役咨司直
司直器略宏远。文敏忠信。
夫文则经远。敏则有功。
忠信则厚事。三务既成。
单车而还。议者谓司直道将光大乎。
不然。时之与才。
何其参会也。夫蹑搏风之便者。
其翼必大。搆大厦之重者。
其材必广。顷鲍公田尚书郎为韩侯之佐。
三四年閒。董戎于藩。
穆如清风。文武为宪。
司直之懿文硕画。翔集翰林之上。
陵厉之势。不可度已。
非光大而何。士有不佞。
尝辱盛府之召。之子于役。
我心载驰。因赋思雁门一章。
盖取夫欲往从之。路远莫致云尔。
送前长水(一作安)裴少府海陵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秋风木落。
临水一望。
远客之思多矣。
而裴侯复告予将归故国。
伤怀赠别之诗。
于是乎作也。
夫道胜则遇物而适。
文胜则缘情而美。
裴侯温粹在中。
英华发外。
既乘兴而至。
亦虚舟而还。
与夫泣穷途咏式微者。
不同日矣。
若悲秋送远之际。
宋玉之所以流叹也。
况吾侪乎。
皇甫七广州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予同郡皇甫生。肤清气和。
敏学而文。尝纂家范数千言。
自远祖汉太尉元晏先生以还。门风世德。
焕耀篇录。生聿修之志可观矣。
予闻玙璠在璞。与珷玞等耳。
及夫琢而成器。则价重当世。
以吾子之质。且琢之不已。
名者公器。其可避乎。
镇南杜公。负佐世之才。
有盛名于天下。门闾之宾。
唯吾子属。斯往也。
亦以赴知己而沽善价。吾侪赠之以诗。
盖勉行而已。岂以远道为戒乎。
唯酒可以破别愁。众君子不可以不醉焉尔。
送张三十昆季西上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恒卫大陆之閒。
土厚风淳。
世生伟人。
大名大节之后。
著于天下。
唯张氏为盛。
曩予得其叔季。
曰芃曰苞。
冠章甫
游翰林
盖相知矣。
而未深也。
閒八九年。
又相遇于江淮閒。
则叔也秀才登科。
已知名于代。
季也立诚居业
为后进之表。
加以直强毅。
恭宽信敏。
文史足用。
弛张不穷。
向吾所称土风伟人。
盖此也。
今年。
上求士于四方。
扬州扶风公尝得叔为门闾之宾。
因以充选。
议者谓扶风举贤不避亲。
叔得举不以私。
则其才可知也。
季属文以气为主。
以经为师。
宗伯之贤。
从州党之赋。
则其志可知也。
大历末
应诏京师
时子伯氏以文德都丝纶之任。
博约之道。
于予最深。
绝弦之悲。
仰前修而未远。
断金之契。
于吾子而益厚。
别者人所不免。
况予情乎。
凡道不合则信不深。
言不尽则意不见。
序所以尽言而信道焉尔。
金玉尔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