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太宗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文帝慈孝,宽仁弘厚。躬修玄默,以俭率下,奉生送终,事从约省。美声塞于宇宙,仁风畅于四海。(《御览》八十八。)文帝思(《书钞》作「急」。)贤甚于饥渴,用人速于顺流。(《北堂书钞》十一、《御览》八十八。)《三国魏文纪》注引王沈《魏书》曰︰「文学诸儒,或以为孝文虽贤,其于聪明,通达国体,不如贾谊。帝由是著《太宗论》曰:」
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
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
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
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
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特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魏志·文帝纪》注引《魏书》)
交友论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夫阴阳交,万物成;
君臣交,邦国治;
士庶交,德行光。
同忧乐,共富贵,而友道备矣。
《易》曰:「上下交而其志同」。
由是观之,交乃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非特士友之志也(《初学记》十八引《魏文帝集》)
受禅告天文延康元年十一月辛末)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皇帝臣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
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
汉主以神器宜授于臣,宪章有虞,致位于
震畏天命,虽休勿休。
群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群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
祗承皇象,敢不钦承。
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群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惟尔有神,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篇名缺 其一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夫阴阳交,万物成;
君臣交,邦国治;
士庶交,德行光。
同忧乐,共富贵,而友道备矣。
《易》曰︰「上下交而其志同」。
由是观之,交乃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非特士友之志也(《初学记》十八引《魏文帝集论》,疑即《典论》之误。)
论郤俭等事 其五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陈思王(此当是后人所改,论内称文帝太子,则其时临菑侯也。)辩道论》云: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至之。
甘陵甘始庐江左慈阳城有郤俭。
能行气,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人
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
然尝试郤俭辟谷百日,犹与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
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能如是!
左慈修房中之术,差可以终命,然非有志至精,莫能行也。
甘始老而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
王使郤孟节主领诸人连江叶氏本《博物志》七、今本五。案︰《三国志‧华佗传》注、《艺文类聚》七十八、《辨正论》、《广宏明集》并载此论,录之,得千二百数十字,尚有佚脱。《典论》未必全载,故但据《博物志》录之。)
论郤俭等事 其七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博物志》又云:魏王所集方士名,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他字元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师、阳城郤俭字孟节庐江左慈字元放,右十六人。
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
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
《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自叙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初平之元,董卓杀主(《御览》九十三作《弑帝》,五百九十二作「弑主」。)鸩后,荡覆王室。
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
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
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
遂迁大驾,西都长安
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灭。
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御览》作「能」。今案《文纪》注所引正作「能」。)骑射矣。
以时之多难(「难」字依《御览》九十三加。),故每征,余常从。
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
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
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
逐禽辄十里,驰射常驰射常(《艺文类聚》七十四作「出」,《御览》七百四十六无「驰」字,作「射常出」。)百步,日多体健(《御览》九十三作「日夕体倦」。),心每不厌。
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北堂书钞》十作「貉」。)貊贡良弓,燕、代献名马。
时岁之暮春,勾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草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御览》五百九十二有「馀」字。)
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
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
喜笑曰:「乃尔」!
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
若若夫(「夫」字依《御览》九十三加。)驰平原,赴丰草,要(《御览》七百四十六作「逐」。)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御览》七百四十六作「斯乃妙尔」。)」。
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拊手曰「善」。
余又(《初学记》九作「幼」,当误。)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
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
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御览》五百九十三有「甚」字。)精熟。
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初学记》有「酒」字。),宿闻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
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
酒酣耳热,方食芋蔗(《艺文类聚》八十七作「干蔗」,《御览》七百十、又九百七十四作「甘蔗」。今案︰《文纪》注作「芊」,误。),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意不平,求更为之。
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
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果寻前,余却脚鄛,正截其颡,坐中惊视。
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
一坐尽欢。
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
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
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
余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
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文纪》注作「每每」,仿依《御览》九十三、五百九十二删一「每」字。)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
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
《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
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
至若智而能愚,勇而能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下,以付后之良史(「所著」下三十四字依《御览》九十三加。《三国志‧魏文纪》注。)
剑铭(《文选‧七命》注引《典略》曰︰「太子丕《剑铭》曰︰「流采色似采虹。」盖剑铭是篇名。言剑可以概刀,言太子丕者,蒙下文增加。)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昔者周鲁宝赤刀孟劳,雍狐之戟,屈卢之矛,孤父之戈。
楚越太阿纯钩,徐氏匕首。
凡斯皆上世名器,君子虽有文事,必有武备矣!
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
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
其始成也,五色充炉(《书钞》、《御览》如此,《初学记》作「跃炉」。)巨橐自鼓。
灵物髣佛,飞鸟翔舞,以为宝器九。
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
刀三: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
匕首二:一曰清刚,二曰扬文
露陌刀一,曰龙鳞
因姿定名,以铭其柎。
工非欧冶子,金非昆吾,亦一时之良也。
铭曰︰惟建安廿有四载(《书钞》未改本如此,下又作「廿四年」,《初学记》、《御览》作「二十四年」,转写变其词耳。)二月甲午(《书钞》如此,《艺文类聚》作「壬午」,《御览》作「丙午」。推是年二月癸未朔壬子晦日食,无壬午也。甲午十二日丙午廿四日。)太子(《艺文类聚》、《文选》注、《初学记》、《御览》皆作「丕」,《书钞》作「卒」,知旧本作「丕」,隶丕字也。)造百辟宝剑三(当有其一字。)
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厉以礛[(本注音「监」。)石者](本注音「诸」。礛[石者],青石也。)饰以文玉,表以通犀。
光似流星,名曰飞景。
其二名流采,色似采虹,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四两(华锋铭缺。)
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长四尺三寸三分,重三(疑作「二」。)斤十两;
其三锋似霜(《书钞》未改本如此,当有脱字。《艺文类聚》作「铿似崩霜」,《文选》注作「坚而似霜」,《御览》作「鉴似崩霜」,崩疑明之误。),刀身剑铗,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
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
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状如龙文,名曰龙鳞(《北堂书钞》未改本一百二十二引九条、一百二十三引六条,《艺文类聚》六十引六条,《文选‧七命》注引三条,《初学记》十引一条、二十二引二条,《六帖》二引一条、十三引二条,《御览》三百四十三引二条、三百四十六引一条,合订成篇。案:《书钞》、《艺文类聚》、《御览》引魏文帝《露陌刀铭》曰︰「于铄良刀,胡鍊亶时。譬诸麟角,靡所任兹。不逢不若,永世宝持。利用卫身,以威弗治。」不云《典论》,故置弗录。)
论周成汉 其二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艺文类聚》十二引魏文帝《周成汉昭论》曰︰
或方周成王汉昭,佥高成而下昭。
余以为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禀贤妣之贻诲,周召为保傅,吕尚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仁义之声,所谓沈渍玄流,而沐浴清风者矣。
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犹启诸《金縢》,稽诸国史,然后乃悟。
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縢》之教言,岂不暗哉?
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体不承圣,化不胎育。
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
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然而德与性成,行与体并,年在二七,早智夙达。
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有启《金縢》信国史而后乃寤哉?
使夫昭、成均年而立,易世而化,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案:此即《典论》也。《御览》删改,持论顿殊。但《类聚》不引《典论》,做附录之。
终制黄初三年冬十月,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礼,国君即位为椑,椑音扶历反。
存不忘亡也。
松之按:礼,天子诸侯之棺,各有重数;棺之亲身者曰椑。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吕氏春秋: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徒。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玙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文选》注作「体」。)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閒,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三国志‧魏文帝纪》。案:陈寿但出篇名,不言《典论》。据《文选‧七哀诗》注引《典论》曰︰「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堀,至乃烧取玉匣金缕,体骨并尽。」知《终制》是《典论》之一篇也。)
诸物相似乱者(案:《博物志》言魏文帝所记,而上文多引《典论》,明此亦《典论》也。)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武夫怪石似美玉,蛇床乱蘼无,荠苨乱人参,杜衡乱细辛,雄黄似石留;
黄鳊鱼相乱,以有大小相异;
敌休乱门冬,百步似门冬,房葵似狼毒;
钩吻菫与华相似,拔楔与卑解相似,一名狗脊
有二种,苗花如一,唯味小异,苦者不中食。
野葛食之杀人,家种之,三年不收,后旅生,亦不可食连江叶氏本《博物志》七。)
篇名缺 其一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天下无切玉之刀,火浣之布(《抱朴子‧内篇》论仙云︰「魏文帝穷览洽闻,自呼于物,无所不经。谓天下无切玉之刀,火浣之布。及著《典论》,尝据言此事。)
篇名缺 其二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搜神记》十三。汉世西域旧献火浣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青龙三年二月西域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
篇名缺 其四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苏林(《三国王粲传》注引《魏略》曰︰「字孝友文帝作《典论》所称苏林者也。)
谏治宫室发美女疏 曹魏 · 杨阜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臣闻明主在上,群下尽辞。
圣德,求非索谏;
太禹勤功,务卑宫室;
成汤遭旱,归咎责己;
周文刑于寡妻,以御家邦;
汉文躬行节俭,身衣弋绨;
此皆能昭令闻,贻厥孙谋者也。
伏惟陛下奉武皇帝开拓之大业,守文皇帝克终之元绪,诚宜思齐往古圣贤之善冶,总观季世放汤之恶政。
所谓善治者,务俭约、重民力也;
所谓恶政者,从心恣欲,触情而发也。
惟陛下稽古世代之初所以明赫,及季世所以衰弱,至于泯灭,近览汉末之变,足以动心戒惧矣。
曩使桓、灵不废高祖之法,文、景之恭俭,太祖虽有神武,于何所施其能邪?
而陛下何由处斯尊哉?
今吴、蜀未定,军旅在外,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言之若轻,成败甚重。
顷者天雨,又多卒暴,雷电非常,至杀鸟雀。
天地神明,以王者为子也。
政有不当,则见灾谴。
克己内讼,圣人所记。
惟陛下虑患无形之外,慎萌纤微之初,法汉孝文惠帝美人,令得自嫁;
顷所调送小女,远闻不令,宜为后图。
诸所缮治,务从约节。
《书》曰:「九族既睦,协和万国」。
事思厥宜,以从中道,精心计谋,省息费用。
吴、蜀以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
如此以往,祖考心欢,其犹病诸。
今宜开大信于天下,以安众庶,以示远人(《魏志·杨阜传》)
谏帝送葬平原公主 曹魏 · 杨阜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文皇帝、武宣皇后崩,陛下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备不虞也。
何至孩抱之赤子而可送葬也哉(《魏志·杨阜传》)
条奏魏代汉谶纬 其一 曹魏 · 许芝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
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
又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
又有积虫大穴天子之宫,厥咎然,今蝗虫见应之也。
又曰:「圣人以德亲比天下,仁恩洽普,厥应麒麟以戊己日至,厥应圣人受命」。
又曰:「圣人清净行中正,贤人福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
《春秋汉含孳》曰:「汉以魏,魏以征」。
《春秋玉版谶》曰:「代赤眉者魏公子」。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
白马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
当涂高者魏也;
象魏者,两观阙是也;
当道而高大者魏。
魏当代汉。
今魏基昌于许,汉徵绝于许,乃今效见,如李云之言许昌相应也。
《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
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
或以杂文为蒙其孙当失天下,以为汉帝非正嗣,少时为董侯,名不正,蒙乱之荒惑,其子孙以弱亡。
《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
不横一,圣聪明。
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
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
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
《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
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
言午,许字。
两日,昌字。
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
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
《易运期》又曰:「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臣闻帝王者,五行之精;
易姓之符,代兴之会,以七百二十年为一轨。
有德者遇之,至于八百,无德者不及,至四百载。
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数十年,汉行夏正,讫今四百二十二岁。
高祖受命,数虽起乙未,然其兆征始于获麟。
获麟以来七百余年,天之历数将以尽终,帝王之兴,不常一姓。
太微中,黄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见,以为黄家兴而赤家衰,凶亡之渐。
自是以来四十馀年,又荧惑失色不明十有馀年。
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复扫太微。
天子气见东南以来二十三年白虹贯日,月蚀荧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蚀,皆水灭火之象也。
殿下即位,初践祚,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泽盈溢,广被四表,格于上下。
是以黄龙数见,凤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献见于郊甸;
甘露醴泉,奇兽神物,众瑞并出。
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
黄帝受命,风后受河图;
舜、禹有天下,凤皇翔,洛出书;
汤之王,白乌为符;
文王西伯赤鸟衔丹书;
武王代殷,白鱼升舟;
高祖始起,白蛇为征。
巨迹瑞应,皆为圣人兴。
观汉前后之大灾,今兹之符瑞,察图谶之期运,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
夫得岁星者道始兴
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有周之分也野也。
高祖入秦,五星聚东井,有汉之分野也。
今兹岁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
而天之瑞应,并集来臻,四方归符,襁负而至,兆民欣戴,咸乐嘉庆。
《春秋大传》曰:「周公何以不之鲁?
盖以为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而王」。
周公反政,《尸子》以为孔子非之,以为周公不圣,不为兆民也。
京房作《易传》曰:「凡为王者,恶者去之,弱者夺之。
易姓改代,天命应常,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伏惟殿下体之盛明,膺七百之禅代,当汤武之期运,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图谶所载,昭然明白,天下学士所共见也。
臣职在史官,考符察徵,图谶效见,际会之期,谨以上闻(《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条奏魏代汉谶纬 其二 曹魏 · 许芝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建安三年十二月戊辰,有新天子气见于东南,到今积二十三年
建安十年,茀星出库楼,历犯氐、房宿,北入天市,犯北斗、紫微,氐为天子宿宫,路寝所止。
房为天子明堂,政教之首。
北斗七星主尊辅、象近臣。
紫微者,北极最尊。
此除扫汉家之大异也。
建安十八年秋,岁星、镇星、荧惑俱入太微,逆行,留守帝坐百有余日。
岁星入太微,人主改姓。
镇星入太微,内有兵乱,人主以弱。
三者,汉改姓易代之异也。
建安十九年正月白虹贯日
《易传》曰:「后妃擅国,白虹贯日」。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朔己亥,日蚀。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茀星晨见东方,二十余日久,出西方,犯历五车、东井五诸侯文昌轩辕、太微,锋炎刺帝坐。
茀者除旧布新,亡恶兴圣之异也。
建安二十四年二月晦壬子,日蚀。
日者阳精,月为侯王,而以亥子日蚀,皆水灭火之异也。
延康元年九月十日黄昏时,月蚀荧惑,过人定时,荧惑出营室,宿羽林。
月为大臣侯王之象;
荧惑火精,汉氏之行。
占曰:「汉家以兵亡」。
延康元年九月二十日,《剥》卦天子气不见,皆崩亡之异也。
荧惑火精,行缩日一度有余,故太史令王昱以为汉家衰亡之极。
荧惑大而赤色;
光不明,赤而小,与小星无别,皆赤家衰亡之异也。
《易传》曰:「上下流通圣贤昌,厥应帝德凤皇翔,万民喜乐无咎殃」。
《易传》又曰:「圣人受命,厥应凤皇下,天子虏」。
《易传》又曰:「黄龙见,天灾将至,天子绌,圣人出」。
黄龙以戊己日见,五色文章皆具,圣人得天受命,黄龙以戊寅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
《易传》又曰:「圣人清静行中正,贤人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
《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
白马令甘陵李云上事,言许昌气见,当涂高已萌,欲使汉家防绝萌牙。
今汉都许,日以微弱,当居许昌以失天下。
当涂高者,魏也;
魏者,象魏两阙之名,当道而高大者也。
魏当代汉,如李云之言也。
《春秋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
说者以蒙孙直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惑以弱亡。
汉帝少时名为董侯,名不正,蒙乱荒惑,其子孙以弱亡也。
《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
不横一,圣明聪。
四百之外,易姓而王。
天下归功致太平」。
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也。
《易运期》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
其为主,及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
言午,许字。
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
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
《易运期》又曰:「鬼在山,禾女运,王天下(《宋书·符瑞志上》。案:此与《魏志》注所载小同而大异。)」。
告瑞玺议太和六年 曹魏 · 高堂隆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一
案典,瑞,天子有事,必告宗庙,以象生也。
凡宗庙,祖尊而祢亲,祭祀告事,皆先尊而后亲。
往者得瑞玺,以告宗庙而奠于亲庙,此则告于尊奠于亲故事。
明比文皇帝、文思皇后,其为慈亲一体也。
告之曰:质明,守官筵于庙堂之奥,设玉几近南,设洗于阼阶东南,酒人设醴酒于堂,脯人、醢人执笾脯、豆醢于洗北西面,公位于阼阶西南北面,太常位于阼阶北面,差出公后,百执事叙立于卿后,执玺使者立公西北东面。
博士差退,唯笾人、豆人不拜,馀皆拜。
拜讫,解剑纳履。
博士引公,祝道盥,升自阼阶。
博士立于高皇室户外西东面,祝先入室南面,入户内西面;
博士并引卿与从公笾人、醢人、百执事皆从升;
博士使者升阶,如在廷之位。
卿受脯于户外,入于筵前,醢人以醢授卿,卿拜兴受,设于笾北。
兴出,俟事于大皇帝室南面,祝酌酒奠笾南,祝道公。
博士使者执邸受瑞玺于户,祝西面立于户外东,使者还复位,公奠玺于几东。
兴复位,祝入,公再拜稽首,兴立。
漏移一刻,公执玺邸授使者户外,遂造太皇帝、武皇帝文皇帝,皆如高皇出。
礼毕之后,可使都督黄门兼诸官告瑞于文思皇后寝堂,如庙之礼(《通典》五十五)
奏请魏王受禅 曹魏 · 陈群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六
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
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
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
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
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魏志·武帝纪》注引《魏略》,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