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四厢乐歌三首 其一 正旦大会行礼歌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晋书》乐志曰:魏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及太和中左延年驺虞、伐檀、文王三曲。更自作声节。其名虽存。而声实异。唯因鹿鸣。全不改易。每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后行礼。东厢雅乐常作者是也。后又改三篇。第一曰于赫篇。咏武帝。声节与古鹿鸣同。第二曰巍巍篇。咏文帝。用延年所改驺虞声。第三曰洋洋篇。咏明帝。用延年所改文王声。第四曰复用鹿鸣。鹿鸣之声重用。而除古伐檀。古今乐录曰:汉故事上寿用四会曲。魏明帝青龙二年。以长笛食举第十一古大置酒曲代四会。又易古诗名曰羽觞行。用为上寿曲。施用最在前。鹿鸣以下十二曲名食举乐。而四会之曲遂废。○《晋书》乐志曰:泰始中。使傅玄荀勖张华各造正旦大会行礼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歌诗。乃更作行礼诗四篇。又为正旦大会、王公上寿歌诗并食举乐歌诗。合十三篇。又以魏氏歌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以问司律中郎将陈颀。颀曰:被之金石。未必皆当。故造晋歌。皆为四言。唯王公上寿酒一篇。为三言五言焉。
于皇元首,群生资始。
履端大享,敬御繁祉。
肆觐群后,爰及卿士
钦顺则元,允也天子。
明明天子,临下有赫。
四表宅心,惠浃荒貊。
柔远能迩,孔淑不逆。
来格祁祁,邦家是若。
光光邦国,天笃其祜。
丕显哲命,顾柔三祖。
世德作求,奄有九土。
思我皇度,彝伦攸序。
惟祖惟宗,高朗缉熙。
对越在天,骏惠在兹。
聿求厥成,我皇崇之。
式固其犹,往敬用治(○《宋书》乐志。《类聚》四。《乐府诗集》十三。《诗纪》三十九。又古今岁时杂咏一引第一章。)
曹丕引里语 魏晋 · 无名氏
 押侵韵
典论论文曰: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云云。斯不自见之患也。
家有敝(《御览》作弊。)帚,享之千金(○《文选》五十二。《御览》五百九十九。)
曹丕引里语 魏晋 · 无名氏
典论太子篇序云。里语曰:
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意林五。)
凌仙赋 晋 · 李颙
 押侵韵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三
瞻蓬莱之秀屿,冀东叟之可寻,将乍至而反坠,患巨浪之相临(《初学记》六,案:《广弘明集》有《大乘赋》,谓是魏李颙作,检《魏书》、《北史》,未见其人也。今姑隶入元魏文,此不录。)
羊太常辛夫人传(《御览》八百十五题如此) 晋 · 羊秉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夫人字宪英,卫尉肃侯毗之女(已上从《御览》补。),聪明有才鉴。
文帝陈思王争为太子,既而文帝得立,抱毗颈而喜曰:「辛君知我喜不」?
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君主宗庙社稷者也。
代君不可以不戚;
主国不可以不惧。
宜戚而喜,何以能久?
魏其不昌乎」!
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
司马宣王将诛,因出,闭城门。
大将军司马鲁芝府兵,犯门斩关,出城门赴,来呼敞俱去。
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
宪英曰:「天下事不可知。
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
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以后事付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
曹爽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行以骄奢,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曹爽耳」。
敞曰:「然则事就乎」?
宪英曰:「得无殆就。
之才非太傅之偶也」。
敞曰:「然则敞可以无出乎」?
宪英曰:「安可以不出!
职守,人之大义也。
凡人在难,犹或恤之;
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不可也。
且为人死,为人任,亲昵之职也。
从众而已」。
敞遂出。
宣王果诛
事定之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
钟会镇西将军,宪英谓从子羊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
曰:「将为灭蜀也」。
宪英曰:「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
曰:「季母勿多言」。
其后请子琇为参军
宪英忧曰:「他日见钟会之出,吾为国忧之矣。
今日难至吾家,此国之大事,必不得止也」。
琇固请司马文王文王不听。
宪英语琇曰:「行矣,戒之!
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
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唯仁恕乎,汝其慎之」!
琇竟以全身。
宪英不好华丽,上夫人《鼠军》子帔,缘以绵,不肯服;
从外孙胡母扬上夫人锦被,夫人反卧之(已上六句从《御览》补。案:如《御览》,则全篇皆称夫人,今称宪英者,《世语》改耳。)
年至七十有九,泰始五年(《魏志·辛毗传》注引《世语》。案:《晋书》全用此。)
晋承汉统论 东晋 · 习凿齿
 出处:全晋文
或问:“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
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
答曰:“此乃所以尊晋也。
但绝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
“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跱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
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俯眉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
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
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
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
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世说·文学篇》注此下有累世二字)之交争,开(《世说》注作廓)九域之蒙晦(《世说注》有大字),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
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
“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
有静乱之功,则鼎立。
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
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
共工伯有九州,秦政奄平区夏,鞭挞华戎,专总六合,犹不见序于帝王,沦没于战国,何况暂制数州之人,威行境内而已,便可推为一代者乎!
“若以晋尝事魏,惧伤皇德,拘惜禅名,谓不可割,则惑之甚者也。
何者?
隗嚣据陇,公孙帝蜀,蜀陇之人虽服其役,取之大义,于彼何有!
且吴楚僭号,周室未亡,子文、延陵不见贬绝。
宣皇帝官魏,逼于性命,举非择木,何亏德美,禅代之义,不同,校实定名,必彰于后,人各有心,事胡可掩!
定空虚之魏以屈于己,孰若杖义而以贬魏哉!
夫命世之人正情遇物,假之际会,必兼义勇。
宣皇祖考立功于汉,世笃尔劳,思报亦深。
魏武超越,志在倾主,德不素积,义险冰薄,宣帝与之,情将何重!
虽形屈当年,意申百世,降心全己,愤慨于下,非道服北面,有纯臣之节,毕命曹氏,忘济世之功者也。
“夫成业者系于所为,不系所藉;
立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
是故汉高禀命于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远嗣,不论近而计功,考五德于帝典,不疑道于力政,无承楚之号,汉有继周之业,取之既美,而己德亦重故也。
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定之往昔而足为来证者。
当阳秋之时,吴楚二国皆僭号之王也,若使楚庄推鄢郢以尊有德,阖闾三江以奉命世,命世之君、有德之主或藉之以应天,或抚之而光宅,彼必自系于周室,不推吴楚以为代明矣。
况积累累功,静乱宁众,数之所录,众之所与,不资于燕哙之授,不赖于因藉之力,长辔庙堂,吴蜀两毙,运奇二纪而平定天下,服魏武之所不能臣,荡累叶之所不能除者哉!
“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
夫有定天下之大功,为天下之所推,孰如见推于暗人,受尊于微弱?
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比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
即情而恒实,取之而无惭,何与诡事而托伪,开乱于将来者乎?
是故故旧之恩可封魏后,三恪之数不宜见列。
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
“昔周人咏祖宗之德,追述剪商之功;
仲尼明大孝之道,高称配天之义。
后稷勤于所职,聿来未以剪商,异于司马氏仕乎曹族,三宗之寓于魏世矣。
且夫魏自君之道不正,则三祖臣魏之义未尽。
义未尽,故假涂以运高略;
道不正,故君臣之节有殊。
然则弘道不以辅魏而无逆取之嫌,高拱不劳汗马而有静乱之功者,盖勋足以王四海,义可以登天位,虽我德惭于有周,而彼道异于殷商故也。
“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而不化哉?
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
若由未悟,请于是止矣(《晋书·习凿齿传》)
抗表陈情 后秦 · 释道恒
 出处:全晋文
六月二十八日诏,敕尚书令夺恒标等法服。
承命悲惧,五情失守,俯仰惶惭,无地自厝。
恒等诚才质闇短,染法未久,所存既重,眷慕亦深。
猥蒙优诏,褒饰过美,开谕诲励,言理备至。
但情之所安,实怀罔已,法服之下,誓毕身命。
兼少习佛法,不闲世事,徒法非常之举,终无殊异之功;
虽有拔能之名,而无益时之用,未见秋毫之补,将有山岳之亏,窃为陛下不取也。
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管宁之操,陛下天纵之圣,议论每欲远辈,今乃冠巾两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之下。
愿折至尊之高怀,遂匹夫之微志,在宥群方,靡不自尽。
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使四方义学之士,萃于京师,新异经典,流乎遐迩,大法之隆,于兹为盛。
方将阐扬洪化,助明振晖,嗣祇洹之遗响,扇灵鹫之馀风,建千载之轨模,为后生之津涂,而恒等岂可独出于明时,不得伸其志愿伏愿?
鉴其元元之情,特垂旷荡通物之理,更赐明诏,听遂微心,则衔恩九泉,感德累劫,不胜战慄,谨奏以闻(《十六国春秋》六十二,“道恒道标抗表陈情”云云。又略见《高僧传》六《释道恒传》,作等答曰云云,其文删节,未知此何所本。)
怨歌行 曹魏 · 曹植
《诗纪》云。技录、乐府解题皆以为古辞。文章正宗作曹子建。○逯案。《乐府诗集》四十一怨诗行下引王僧虔技录曰:荀录所载。古为君一篇。今不传。又引乐府解题曰:古词云。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云云。《诗纪》本此。又案。《乐府诗集》五十三引古今乐录曰:魏曲五篇。一、明明魏皇帝。二、大和有圣帝。三、魏历长。四、天生烝民。五、为君既不易。并明帝造。以代汉曲。其辞并亡。是古今乐录以此为魏明帝诗。而《书钞》又引作魏文帝。众说纷歧如此。今据艺文《类聚》、《乐府诗集》、文章正宗等。仍编入曹植诗中。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成王金縢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芙蓉赋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四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
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以擢茎。
退润王宇,进文帝(二语从《文选》刘休玄《拟古诗》注补。)
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綷䌨(二语从《初学记》补,一本作「璀璨」。)
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枎木;
其扬晖也,晃若九日出旸谷。
芙蕖骞翔,菡萏星属。
丝条垂珠,丹茎加绿。
焜焜烨烨,烂若龙烛。
观者终朝,情犹未足。
于是姣童媛女,相与同游。
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艺文类聚》八十二,《初学记》二十七,《御览》九百九十九)
九咏 其十一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四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文选》魏文帝《燕歌行》注引曹植《九咏》注)
文帝受禅章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五
陛下以圣德龙飞,顺天革命,允答神符,诞作民主。
乃祖先后积德累仁,世济其美,以暨于先王。
王勤恤民隐,劬劳戮力,以除其害,经营四方,不遑启处,是用隆兹福庆,光启于魏。
陛下承统,缵戎前绪,克广德音,绥静内外,绍先周之旧迹,袭文武之懿德,保大定功,海内为一,岂不休哉(《艺文类聚》十三)
文帝受禅上礼章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五
陛下以明圣之德,受天显命,良辰即祚,以临天下,洪化宣流,洋溢宇内。
是以溥天率土,莫不承风欣庆,执贽奔走,奉贺阙下。
况臣亲体至戚,怀欢踊跃(《艺文类聚》十三)
文帝诔表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五
陛青云而诞德(《文选》沈约《齐安陆王碑文》注)
文帝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七
孝文即位,爱物检身。
骄吴抚越,匈奴和亲。
纳谏赦罪,以德怀民。
殆至刑错,万国化淳(《艺文类聚》十二)
汉二祖优劣论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八
客有问余曰:「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受命拨乱之君,比时事之难易,论其人之优劣,孰者为先」?
余应之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
官由亭长,□自亡徒。
招集英雄,遂诛强楚。
光有天下,功齐汤武。
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
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
寡善人之美称,鲜君子之风采。
惑秦宫而不出,窘项座而不起。
计失乎郦生,忿过乎韩信
太公是诰,于孝违矣。
败古今之大教,伤王道之实义。
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鸩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
亡赵幽囚,祸殃骨肉。
诸吕专权,社稷几移。
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
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傥之节,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
又其枭将尽荩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
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
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勋而遗元功也。
不然斯不免当世之妄。
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
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
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
殷尔雷发,赫然神举。
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
神光前驱,威风先逝。
军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
夫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
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
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
光武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
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
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
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
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
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
股肱有济济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
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
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
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
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
乃规弘迹而造皇极,创帝道而立德基。
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
旌德则靡愆,言行则无秽
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
卒能握乾图之休徵,应五百之显期。
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
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
故曰光武其优也(《艺文类聚》十二,《御览》四百四十七)」。
辩道论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八
夫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言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
淮南王安诛于淮南,而谓之获道轻举。
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
其为虚妄,甚矣哉!
中兴笃论之士有桓君山者,其所著述多善。
刘子骏尝问言:「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
时庭下有一老君山指而谓曰:「此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腐朽,而子骏乃言可不衰竭,非谈也」。
君山援榆喻之,未是也。
何者(案:此下有脱文)
余前为王莽典乐大夫,《乐记》云:「文帝魏文侯乐人窦公,年百八十,两目盲,帝奇而问之,何所施行。
对曰:『臣年十三而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事,教臣鼓琴。
臣不能导引,不知寿得何力」。
君山论之曰:「颇得少盲,专一内视,精不外鉴之助也」。
先难子骏,以内视无益;
退论窦公,便以不外鉴證之,吾未见其定论也。
君山又曰:「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生之必死,君子所达,夫何喻乎?
夫至神不过天地,不能使蛰虫夏潜,震雷冬发,时变则物动,气移而事应。
仲君者,乃能藏其气,尸其体,烂其肤,出其虫,无乃大怪乎?
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甘始庐江左慈阳城有郗俭。
能行气导引,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
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
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
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然始等知上遇之有恒,奉不过于员吏,赏不加于无功,海岛难得而游,六绂难得而佩,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
余尝试郗俭绝谷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
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如是。
然不必益寿,可以疗疾而不惮饥馑焉。
左慈善修房内之术,差可终命,然自非有志至精,莫能行也。
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
然始辞繁寡实,颇有怪言
余尝辟左右,独与之谈,问其所行,温颜以诱之,美辞以导之,语余:「吾本师姓韩,字世雅
尝与师于南海作金,前后数四,投数万斤金于海」。
又言:「诸梁时,西域胡来,献香罽腰带、割玉刀,时悔不取也」。
又言:「车师西国,儿生,擘背出脾,欲其食少而努行也」。
又言:「取鲤鱼五寸一双,令其一著药,俱投沸膏中,有药者奋尾鼓鳃,游行沉浮,有若处渊,其一者已熟而可啖」。
余时问:「言率可试不」?
言:「是药去此逾万里,当出塞,不自行,不能得也」。
言不尽于此,颇难悉载,故粗举其巨怪者。
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韨栾大之徒也。
殊世而齐恶,奸人异代而等伪,乃如此邪?
又世虚然有仙人之说。
仙人者,倘猱猿之属与,世人得道,化为仙人乎?
夫雉入海为蛤,燕入海为蜃。
当其徘徊其翼,差池其羽,犹自识也。
忽然自投,神化体变,乃更与鼋鳖为群,岂复自识翔林薄巢垣屋之娱乎?
牛哀病而为虎,逢其兄而噬之,若此者何贵于变化邪?
夫帝者,位殊万国,富有天下,威尊彰明,齐光日月。
宫殿阙庭,焜耀紫微,何顾乎王母之宫,昆仑之域哉?
夫三鸟被致,不如百官之美也;
素女常娥,不若椒房之丽也;
云衣雨裳,不若黼黻之饰也;
驾螭载霓,不若乘舆之盛也;
琼蕊玉华,不若玉圭之洁也。
而顾为匹夫所罔,纳虚妄之辞,信眩惑之说。
隆礼以招弗臣,倾产以供虚求。
王爵以荣之,清闲馆以居之,经年累稔终无一验。
或没于沙丘,或崩于五柞。
临时虽复诛其身,灭其族,纷然足为天下一笑矣。
若夫玄黄所以娱目,铿锵所以耸耳,媛妃所以绍先,刍豢所以悦口也。
何必甘无味之味,听无声之乐,观无采之色也。
然寿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
善养者终之,功扰者半之,虚用者夭之,其斯之谓矣(《博物志》,《后汉·甘始传》注,《魏志·华佗传》注,《艺文类聚》七十八,《御览》三百七十六,又八百十一,又《辨正论》,《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一)
文帝(并上表) 其一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九
陛青云而诞德(《文选》沈约《齐安陆王碑文》注引曹植《上文帝诔表》。)
文帝(并上表) 其二 曹魏 · 曹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九
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
于时天震地骇,崩山陨霜。
阳精薄景,五纬错行。
百姓吁嗟,万国悲伤。
若丧考妣,恩过慕唐。
擗踊郊野,仰想穹苍。
佥曰何辜,早世殒丧。
呜呼哀哉!
悲夫大行,忽焉光灭。
永弃万国,云往雨绝。
承问荒忽,惛懵哽咽。
袖锋抽刃,叹自僵毙。
追慕三良,甘心同穴。
感惟南风,惟以郁滞。
终于偕没,指景自誓。
考诸先记,寻之哲言。
生若浮寄,唯德可论。
朝闻夕逝,孔志所存。
皇虽壹没,天禄永延。
何以述德?
表之素旃。
何以咏功?
宣之管弦。
乃作诔曰:
皓皓太素,两仪始分。
中和(《御览》一作「冲利」)产物,肇有人伦。
爰暨三皇,实秉道真。
降逮五帝,继以懿纯
三代制作,踵武立勋。
季嗣不维,网漏于秦。
崩乐灭学,儒坑礼焚。
二世而歼,汉氏乃因。
弗求古训,嬴政是遵。
王纲帝典,阒尔无闻。
求光幽昧,道究运迁。
乾坤回历,简圣授贤。
乃眷大行,属以黎元。
龙飞启祚,合契上玄。
正行定纪,改号革年。
明明赫赫,受命于天。
仁风偃物,德以礼宣。
祥惟圣质,嶷在幼妍。
研几六典,学不过庭。
潜心无罔,抗志青冥。
才秀藻朗,如玉之莹。
听察无响,瞻睹未形。
其刚如金,其贞如琼。
如冰之洁,如砥之平。
爵公无私,戮违无轻。
心镜万机,揽照下情。
思良股肱,嘉昔
搜扬侧陋,举汤代禹。
拔才岩穴,取士蓬户。
唯德是萦,弗拘祢祖
宅土之表,道义是图。
弗营厥险,六合是虞。
齐契共遵,下以纯民。
恢拓规矩,克绍前人。
科条品制,褒贬以因。
乘殷之辂,行之辰。
金根黄屋,翠葆龙鳞。
绋冕崇丽,衡紞维新。
尊肃礼容,瞩之若神。
方牧妙举,钦于恤民。
虎将节,镇彼四邻。
朱旗所剿,九壤被震。
畴克不若?
孰敢不臣?
县旌海表,万里无尘。
虏备凶彻,鸟殪江岷。
摧若涸鱼,乾腊矫鳞。
肃慎纳贡,越裳效珍。
条支绝域,侍子内宾。
德侪先皇,功侔太古。
上灵降瑞,黄初叔祐:河龙洛龟,陵波游下。
平钧应绳,神鸾翔舞。
数荚阶除,系风扇暑。
皓兽素禽,飞走郊野。
神钟宝鼎,形自旧土。
云英甘露,瀸途被宇。
灵芝冒沼,朱华荫渚。
回回凯风,祁祁甘雨。
稼穑丰登,我稷我
家佩惠君,户蒙慈父。
图致太和,洽德全义。
将登介山,先皇作俪。
镌石纪勋,兼录众瑞。
方隆封禅,归功天地。
宾礼百灵,勋命视规。
望祭四岳,燎封奉柴。
肃于南郊,宗祀上帝。
三牲既供,夏禘秋尝。
元侯佐祭,献璧奉璋。
鸾舆幽蔼,龙旂太常
爰迄太庙,钟鼓锽锽;
颂德咏功,八佾锵锵。
皇祖既飨,烈考来享。
神具醉止,降兹福祥。
天地震荡,大行康之。
三辰暗昧,大行光之。
皇绤绝维,大行纲之。
神器莫统,大行当之。
礼乐废驰,大行张之。
仁义陆沈,大行扬之。
潜德隐凤,大行翔之。
疏狄遐康,大行匡之。
在位七载,元功仍举。
将永太和,绝迹三五。
宜作物师,长为神主。
寿终金石,等算东父。
如何奄忽?
摧身后土。
俾我茕茕,靡瞻靡顾。
嗟嗟皇穹,胡宁忍务?
呜呼哀哉!
明鉴吉凶,体远存亡。
深垂典制,申之嗣皇。
圣上虔奉,是顺是将。
乃创玄宇,基为首阳
拟迹谷林,追尧慕唐。
合山同陵,不树不疆。
涂车刍灵,珠玉靡藏。
百神警侍,来宾幽堂。
耕禽田兽,望魂之翔。
于是俟大队之致功兮,练元辰之淑祯。
潜华体于梓宫兮,冯正殿以居灵。
顾望嗣之号咷兮,存临者之悲声。
悼晏驾之既疾兮,感容车之速征。
浮飞魂于轻霄兮,就黄墟以灭形。
背三光之昭晰兮,归玄宅之冥冥。
嗟一往之不反兮,痛閟闼之长扃,咨远臣之渺渺兮,成凶讳以怛惊。
心孤绝而靡告兮,纷流涕而交颈。
思恩荣以横奔兮,阂阙塞之峣峥。
顾衰绖以轻举兮,迫关防之我婴。
欲高飞而遥憩兮,惮天网之远经。
遥投骨于山足兮(《文选》潘岳《寡妇赋》注引「愿投骨于山足?」),报恩养于下庭。
慨拊心而自悼兮,惧施重而命轻。
嗟微躯之是效兮,甘九死而忘生。
司命之役籍兮,先黄发而陨零。
天盖高同而察卑兮,冀神明之我听。
独郁伊而莫愬兮,追顾景而怜形。
奏斯文以写思兮,结翰墨以敷诚。
呜呼哀哉(《魏志·文帝纪》注)
魏文帝洛京宗庙未成祠武帝于建始殿 南朝宋 · 何承天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四
案《礼》,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庶人无庙,故祭于寝。
帝者行之,非礼甚矣(《宋书·礼志》三。)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 南朝宋 · 颜延之
 出处:全宋文卷三十七
圣虑难原,神应不测。
中散所云,中人自竭,莫得其端,岂其浅斥,所可深抽。
徒以魏文大布,见刊异世,滕修虾须,取愧当时。
故于度外之事,怯以意裁耳。
足下已审其虚实,方书之不朽,独鉴坚精,难复疑问
聊写馀怀,依答条释。
事纬殃福,义杂胡华,虽存简章,自至烦文。
过此已往,余欲无言。
答曰:若如论旨,以三画为三才,则初拟地爻,三议天位。
然而遁世无闷,非厚载之目。
君子乾乾,非苍苍之称。
果两仪罔托,亦何取于立人
但爻有中和,宜应君德耳。
释曰:闻之前学,淳象始于三画,兼卦终于六爻。
三画立本,三才之位,六爻未变,群龙所经。
是以重卦之后,则以出处明之。
故遁世乾乾,潜藏皆行,圣人适时之义,兼之道也。
若以初爻非地,三位非天,以为两仪罔托,立人无取,未知足下前论三才同体,何因而生?
若犹受之系说,不轶师训,何独得之复卦,丧之单象。
如羲文之外,更有三才。
此自春秋新意,吾无识焉。
且遁世乾乾,虽非载覆之名。
一体之中,未失高卑之实。
岂得以变动之辞,废立本之义。
又知以爻在中和,宜应君德。
若徒有中和之爻,竟无中和之人,则爻将何放?
若中和在德,则不得人皆中和。
体合之论,固未可殊越。
答曰:上仁上义,便是许体仁义者为三才。
寻又云,侨札未获上附,伊颜宜其下丽,则黄裳之人,其犹弗及。
虽赜之旨,高下无准,故惑者未悟。
释曰:所云上仁上义,谓兼总仁义之极,可以对飨天地者耳,非谓少有耻爱,便为三才。
前释已具,怪复是问。
四彼城中,唯王是体。
知三此两仪,非圣不居,易者同归,可无重惑。
案东鲁阶差,侨札理不允备,何由上附至位;
依西方准墨,伊颜未获法身,故当下丽生品,来论挟姬议释。
故两解此意,冀以取了;
反致辞费,圣作君师。
贤为臣赀,接畅神功,影响大业,行藏可共,默语亦同。
体分至此,何负黄裳。
议者徒见不得等位元首,横生诮恨而不知引之极地,更非守节之情。
指断如斯,何谓无准?
答曰:夫阴阳陶气,刚柔赋性,圆首方足,容貌匪殊,恻隐耻恶,悠悠皆是。
参体二仪,必举仁义为端耳。
释曰:若谓圆首方足,必同耻恻隐之实,容貌匪殊,皆可参体二仪。
蹻蹠之徒,亦当在三才之数邪?
若诚不得,则不可见横目之同,便与大人同列?
悠悠之伦,品量难齐。
既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又云力行近仁,畏罪强仁。
若一之正位,将真伪相冒。
庄周云:「天下之善人寡,不善人多」。
其分若此,何谓皆是?
答曰:知欲限以名器,慎其所假,遂令惠人洁士,比性于毛群;
庶几之贤,同气于介族,立象之意,岂其然乎?
释曰:名器有限,良由赀体不备。
虽欲假之,疑阳谓何?
含灵为人,毛群所不能同;
禀气成生,洁士有不得异。
象放其灵,非象其生。
一之而已,无乃诬漫
答曰:已均被同众云云,特灵之神,既异于众,得生之理,何尝暂同。
生本于理,而理异焉,同众之生,名将安附?
若执此生名,必使从众,则混成之物,亦将在例邪?
释曰:吾前谓同于所方,岂得生之可异?
足下答云,非谓不然。
又曰奚取不异之生,必宜为众,是则去吾为众,而取吾不异。
岂有不异而非众哉!
所以复云故当殊其特灵,不应异其得生耳。
今答又谓得生之理,何尝暂同。
生本于理,而理异焉。
请问得生之理,故是阴阳邪?
吾不见其异,而足下谓未尝暂同。
若有异理,非复煦蒸邪。
则阴阳之表,更有受生途趣,三世讵宜坚立,使混成之生,与物同气,岂混成之谓?
若徒假生名,莫见生实,则非向言之匹,言生非生,即是有物不物。
李叟此说,或更有其义。
以无诘有,颇为未类。
答曰:谨为垣坊云云,始云皇圣设侯物之教,谨顺时之经,将以反渐息泰。
今复以方开所泰为难,未详此将难鄙议,为讥圣人也。
释曰:前观本论,自九谷以下,至孔钓不纲,始知高议,谓凡有宰,作皆出圣人躬为尸匠,以率先下民也。
孤鄙拙意,自谓每所施为,动必有因。
圣人从为之节,使不迁越
此二怀之大断,彼我所不同。
吾将节其奢流,故有息泰之说。
足下方明备设,未知于何去甚?
而中答又云:所谓甚者,圣人固已去之,不了此意,故近复以所泰为问。
答云:未详谁难,或自忌前报。
答曰:市庖之外云云,夫禋瘗茧栗,宗社三牲,肜膮豆俎,以供宾客
七十之老,俟肉而饱,岂得唯陈草石,取备上药而已。
而忧不立者,非谓洪论难持,退嫌此事,不可顿去于世耳。
释曰:神农定生,周人备教,既唱粒食,而言上药;
既用牺牢又称苹蘩
祭膳之道,故无定方。
前举市庖之外,复有御养者,捐夺刳沦之滞,以明延性不一。
非谓经世之事,皆当取备草石,然芼拳之功,希至百龄,朮之懿,亟闻千岁。
由是言之,七十之老,何必谢恩于肉食,但自封一域者,舍此无术耳。
想不可顿去于世,犹是前释所云,不能顿夺所滞也。
始获符同,敢不归美?
既知不可顿去,或不谓道尽于此。
答曰:天下宁有无形之有云云。
寻来旨似不嫌有鬼,尝谓鬼宜有质,得无惑天竺之书,说鬼别为生类邪?
昔人以鬼神为教,乃列于典经,布在方策,郑侨吴札,亦以为然?
是以云和六变,实降天神。
龙门九成,人鬼咸格。
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诘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释曰:非唯不嫌有鬼,乃谓有必有形。
足下不无是同处有复异,是以比及质诘,欲以求尽,请舍天竺之说,谨依中土之经。
又置别为生类,共议登遐,精灵体状有无,固然宜报定。
典策之中,鬼神累万,所不了者,非其名号,比获三论。
每来益众,万鬼毕至,竟未片答。
虽启告周博,非解企渴。
无形之有,既不匠立,徒谓支离,以为通说
若以核正为支离者,将以浮漫为直达乎。
答曰:后身著戒云云,未详所谓慈护者,谁氏之子。
若据外书报应之说,皆吾所谓权教者耳。
凡讲求至理,曾不析之圣言,多采谲怪,以相扶翼,得无似以水济水乎?
释曰:慈护之主,计亦久闻其人,责以谁子,将以文殊释氏,如谓报应之说,皆是权教。
权道隐深,非圣不尽。
虽子通识,虑亦未见其极。
吾疲于推求,而足下逸于独了,良有恶然。
若权教所言,皆为欺妄,则自然之中,无复报应。
吾懦于击决,足下烈于专断,亦又惧焉。
神高听卑,庸可诬哉!
想云圣言者,必之诰。
今之所谈,皆其信顺之事,而谓曾不析之,复是未经。
详思来论,立姬废释,故吾引释符姬,答不越问,未觉多采,由余日磾,不生华壤,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穷理之人?
内外为判,诚亦难乎?
若自信其度,独思耳目,习识之表,皆为谲性,则吾亦已矣。
答曰:又云,物无妄然,必以类感云云,斯言果然,则类感之物。
轻重必侔,影表之势,修短有度,致饰土木,不发慈悯之心,顺时蒐狩,未根惨虐之性。
天宫华乐,焉赏而上升。
地狱幽苦,奚罚而沦陷。
唱言穷轩轾,立法无衡石。
一至于此。
释曰:影表之说,以征感报,来意疑不必侔,嫌其无度,即复除福应也。
福应非他,气数所生,若灭福应,即无气数矣。
足下功存步验,而还伐所知,想信道为心者,必不至此。
若谓不慈于土木之饰,有甚于顺时之杀者,无乃大负夫人之心。
黄屋玉玺,非必之情。
崇居丽养,岂是释迦之意?
责天宫之赏,求地狱之罚,颇类昔人亚夫之诘,英布之问,有味乎其言。
此盖众息心之所详,吾可得而略之。
答曰:且阿保傅爱,慎及溷腴,良庖提刀,情怵介族。
彼圣人者,明并日月,化关三统。
若令报应必符,亦何妨于教,而缄扃羲唐之纪,埋闭之世。
肇结网罟,兴累亿之罪。
仍制牲牢,开长夜之罚。
遗彼天厨,甘此刍拳,曾无拯溺之仁,横成纳隍之酷。
其为不然,宜简渊虑。
若无穷神之智,犹有所不尽。
虽高情爱奇,想亦未至于侮圣。
释曰:知谓报应之义,缄羲周之世,以此推求,为不符之证。
羲唐邈矣,人莫之详。
尚书》所载,不过数篇,方言德刑之美,遑记祸福之源。
今帝典王策,犹不书性命之事,而微阙文,以为古必无之,斯亦师心之过也。
且信顺殃庆,咸列之籍,谓之埋闭如小径乎。
但言有远近,教有浅深,故使智者与此而夺彼邪?
夫生必有欲,欲必有求,欲歉则争,求给则恬。
争则相害,恬则相安。
网罟之设,将蠲害以取安乎?
且畋渔牲牢,其事不异。
足下前答,已知牲牢不可顿去于今世,复谓畋渔不可独弃于古,未为通类矣。
好生恶死,每下愈笃。
故宥其死者顺其情,夺其生者逆其性。
至人尚矣,何为犯顺而居逆哉?
是知不能顿夺所滞,故因为之制耳。
圣灵虽茂,无以睿惛之心,弱丧之民,何可胜论?
罪罚之来,将物自取之。
事远难致,不由天厨见遗;
物近易耽,故常刍拳是甘。
拯溺出隍,众哲所共,但化物不同,非道之异,不尽之让,亦如过当。
子长爱奇,本不类此。
答曰:足下论仁义,则云情之者少,利之者多。
言施惠则诈其遗贤忘报。
在情既少,孰能遗贤,利之者多,曷云忘报?
若能推乐施之士,以期欲仁之畴,演忘报之意,引向义之心,则义实在斯,求仁不远。
释曰:情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闻之庄书,非直孤说,未获详校,遽见弹责
夫在情既少,利之者多,不能遗贤,曷云忘报?
实吾前后勤勤以为不得配拟二仪者耳。
复非笃论,所应据正?
若乐施忘报,即为体仁,忘报而施,便为合义。
可去欲字,并除向名。
在斯不远,谁不是慕?
答曰:济有生之类云云,斯旨宏诞,非本论所及,无乃秦师将遁,行人言肆乎?
释曰:足下论挟姬释,吾亦答兼戎周。
足下以此抑彼,谓福及高门,吾伸彼抑此,云庆周兆物。
足下据此所见,谓祚止公侯。
吾信彼所闻,云尊冠百神,本议是争,曷云不及?
夫论难之本,以易夺为体,失之已外,辄云宏诞,求理之途,几乎塞矣。
师遁言肆,或不在此。
答曰:岂其相迫,居吾语子。
圣人在上,不与百神争长;
有始有卒,焉得无死之地云云。
释曰:岂其相迫,一何务德
「居吾语子,又何壮辞?
凡为物之长,岂急之所得?
非唯不争,必将下之。
不可见尊冠百神,便谓与百神争长,无乃取之滕薛,弃之体仁,和谓物有始卒,无不死之地,求之域内,实如来趣。
前释所谓胜类诸区,有诚亦宜然者也。
至如《山经》所图,仙传所记,事关世载,已不可原。
况复道绝恒情,理隔常照,必以于我不然,皆当绝弃,此又所不得安。
答曰:夫辨章幽明,研精庶物云云。
释曰:逮省此章,盛陈列代,文博体周,颇善师法。
歌诵圣世,足为繁声。
讨求道义,未是要说耳。
昔在幼壮,微涉群纪
皇王之轨,贤智之迹,侧闻其略,敢辱其详,惠示之笃,实勤执事
答曰:何必陋积庆之延祚,希无验于来生,蹲膜揖让,终不并足。
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云云。
释曰:不陋积庆,已伸信顺之条。
贯希来生,亦具感报之说。
藻兖大裘,同周一体。
蹲膜揖让,何为不俱行一世。
理有可兼,无谓宜舍。
答曰:蜀梁二叔,世人驿胥之譬,非本论所经,故不复具云。
释曰:近此数条,聊发戏端,亦犹越人问布,见采于前谈,肄业及之,无相多怪。
然二叔为问,欲以却编户之疑,没而不答,诚有望焉。
足下连国云从,宏论风行
吾幽生孤说,每获窃议
此之不侔,事有固然。
实由通才,所共者理,欻忘其烦,贪复息心(《弘明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