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魏文帝 曹魏 · 疏勒王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六
金胡瓶欧登于明堂,周鼎潜乎深泉(《御览》七百五十八引《西域记》)
禅代合符谶表 曹魏 · 李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昔先王初建魏国,在境外者闻之未审,皆以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羁旅汉中,谓臣曰:「必为魏公,未便王也。
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臣以合辞语镇南将军张鲁亦问合知书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
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
是后月余,有亡人来,写得册文,卒如合辞。
合长于内学,关右知名。
虽有怀国之心,沈溺异道变化,不果寤合之言。
后密与臣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
言发恻痛,诚有由然。
合先迎王师,往岁病亡于邺。
自臣在朝,每为所亲宣说此意,时未有宜,弗敢显言。
殿下即位初年,祯祥众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见。
然圣德洞达,符表豫明,实乾坤挺庆,万国作孚。
臣每庆贺,欲言合验,事君尽礼,人以为谄。
况臣名行秽贱,入朝日浅,言为罪尤,自抑而已。
洪泽被四表,灵恩格天地,海内翕习,殊方归服,兆应并集,以扬休命,始终允臧。
臣不胜喜舞,谨具表通(《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寡妇赋 西晋 · 潘岳
 出处:全晋文、文选卷十六
乐安任子咸有韬世之量,与余少而欢焉!虽兄弟之爱,无以加也。不幸弱冠而终,良友既没,何痛如之!其妻又吾姨也,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孤女藐焉始孩,斯亦生民之至艰,而荼毒之极哀也。昔阮瑀既殁,魏文悼之,并命知旧作寡妇之赋。余遂拟之,以叙其孤寡之心焉。其辞曰:
嗟予生之不造兮,哀天难之匪忱。
少伶俜而偏孤兮,痛忉怛以摧心。
览寒泉之遗叹兮,咏《蓼莪》之馀音。
长戚以永慕兮,思弥远而逾深。
伊女子之有行兮,爰奉嫔于高族。
承庆云之光覆兮,君子之惠渥。
顾葛藟之蔓延兮,托微茎于樛木。
惧身轻而施重兮,若履冰而临谷
遵义方之明训兮,宪女史典戒
奉蒸尝以效顺兮,供洒扫以弥载。
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痗。
何遭命之奇薄兮,遘天祸之未悔。
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以捐背
静阖门以穷居兮,块焭独而靡依。
易锦茵以苫席兮,代罗帱以素帷。
阿保而就列兮,览巾箑以舒悲。
口呜咽以失声兮,泪横迸而沾衣。
愁烦冤其谁告兮,提孤孩于坐侧。
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
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敛翼
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怆恻
曜灵晔而遄迈兮,四节运而推移。
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而陨枝。
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
退幽悲于堂隅兮,进独拜于床垂
倾想于畴昔兮,目仿佛乎平素。
虽冥冥而罔觌兮,犹依依以凭附
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
龙轜俨其星驾兮,飞旐翩以启路
轮按轨以徐进兮,马悲鸣而跼顾。
潜灵邈其不反兮,殷忧结而靡诉。
睎形影于几筵兮,驰精爽于丘墓。
仲秋而在疚兮,踰履霜以践冰。
雪霏霏而骤落兮,风浏浏而夙兴。
霤泠泠以夜下兮,水溓溓以微凝。
意忽恍以迁越兮,神一夕而九升。
庶浸远而哀降兮,情恻恻而弥甚。
愿假梦以通灵兮,目炯炯而不寝。
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愤薄而乘胸兮,涕交横而流枕。
亡魂逝而永远兮,时岁忽其遒尽。
容貌儡以顿悴兮,左右悽其相慜。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自引
鞠稚子于怀抱兮,羌低徊而不忍。
独指景而心誓兮,虽形存而志陨。
重曰:仰皇穹兮叹息,私自怜兮何极
微身孤弱,顾稚子兮未识。
如涉川兮无梁,若陵虚兮失翼。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
窈冥兮潜翳,心存兮目想
虚坐兮肃清,诉空宇兮旷朗。
廓孤立兮顾影,块独言兮听响。
顾影兮伤摧,听响兮增哀。
遥逝逾远,缅邈兮长乖。
四节流兮忽代序,岁云暮兮日西颓。
霜被庭兮风入室,夜既分兮星汉回。
梦良人兮来游,若阊阖兮洞开。
惊悟兮无闻,超惝恍兮恸怀。
恸怀兮奈何,言陟兮山阿。
墓门兮肃肃,脩垄兮峨峨。
孤鸟嘤兮悲鸣,长松萋兮振柯。
哀郁结兮交集,泪横流兮滂沱;
蹈恭姜兮明誓,咏《柏舟》兮清歌。
终归骨兮山足,存凭托兮馀华。
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
王昭君 西晋 · 石崇
 押词韵第十一部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之。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明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华不足欢,甘与(玉台作为。)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文选》二十七。古籍业残敦煌唐写本玉台新咏。玉台新咏二。《乐府诗集》二十九。《诗纪》三十。又《类聚》四十二引序及庭、旌、鸣、城、名、生、征、英、并、情十韵。《御览》五百八十三作琵琶引。略引序文。)
李胤司徒 西晋 · 荀勖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三公具瞻之望,诚不可用非其人。
魏文帝贾诩、为公孙权笑之。
尚书令李胤,忠亮高洁,堪处台辅(《御览》二百八引荀勖《对诏》)
四体书势 其一 古文 西晋 · 卫恒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乌迹以兴思也。
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
一曰指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老、考是也。
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
象形者,日满月亏,效其形也。
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
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
转注者,以老寿考也。
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
汉武时,鲁恭王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
汉世秘藏,希得见之。
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
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
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
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
古无别名,谓之(案有脱文)云。
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
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
爰暨暴秦,滔天作戾。
大道既泯,古文亦灭。
魏文好古,世传丘坟。
历代莫发,真伪靡分。
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
其文乃耀,粲矣其章
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
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
禾卉苯䔿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
虫跂跂以若动,鸟似飞而未扬。
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
势和体均,发止无间。
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
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
曲如弓,其直如弦
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
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
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
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
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
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
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晋书·卫瓘附传》,《魏志·刘劭传》注引《文章叙录》。)
谱叙 其三 西晋 · 华峤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
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同上)」。
与兄平原书 其十二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云再拜:仲宣文,如兄言。
实得张公力,如《子桓书》,亦自不乃重之。
兄诗多胜其思亲耳,《登楼赋》无乃烦,《感丘赋》吊,辞不为伟。
兄二吊自美之,但其呵二子小工,正当以此言为高文耳。
文中有「于是、尔乃」,于转句诚佳。
然得不用之,益快;
有故不如无,又于文句中自可不用之,便少亦常。
云四言转句,以四句为佳。
往曾以兄《七羡》「回烦手而沈哀结」上两句为孤,今更视定,自有不应用时期当尔,复以为不快。
故前多有所去。
《喜霁》俯顺习坎、仰炽重离,此下重得如此语为佳,思不得其韵,愿兄为益之。
谨启。
文章流别论 其七 西晋 · 挚虞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七
哀辞者,诔之流也。
崔媛、苏顺马融等为之率,以施于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
建安中文帝临淄侯各失稚子,命徐干刘桢等为之哀辞。
哀辞之体,以哀痛为主,缘以叹息之辞(《御览》五百九十六)
舆棺诣阙上书理悯怀太子 西晋 · 阎缵
 出处:全晋文
伏见赦文及榜下前太子遹手疏,以为惊愕。
自古以来,臣子悖逆,未有如此之甚也。
幸赖天慈,全其首领
臣伏念生于圣父而至此者,由于长养深宫,沈沦富贵,受饶先帝,父母骄之。
每见选师傅下至群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希有寒门儒素如卫绾、周文、石奋疏广洗马舍人亦无汲黯郑庄之比,遂使不见事父事君之道。
臣案古典,太子居以士礼,与国人齿,以此明先王欲令知先贱然后乃贵。
自顷东宫亦微太盛,所以致败也。
非但东宫,历观诸王师友文学,皆豪族力能得者,率非龚遂、王阳能以道训。
友无亮直三益之节,官以文学为名,实不读书,但共鲜衣好马,纵酒高会,嬉游博奕,岂有切磋、能相长益!
臣常恐公族陵迟,以此叹息。
可以为戒,恐其被斥,弃逐远郊,始当悔过,无所复及。
戾太子无状,称兵距命,而壶关三老上书,有田千秋之言,犹曰:“子弄父兵,罪应笞耳”!
汉武感悟之,筑思子之台。
无状,言语悖逆,受罪之日,不敢失道,犹为轻于戾太子,尚可禁持,捡著目下,重选保傅。
司空张华,道德深远,乃心忠诚,以为之师。
光禄大夫刘实,寒苦自立,终始不衰,年同吕望,经籍不废,以为之保。
尚书仆射裴頠,明允恭肃,体道居正,以为之友。
置游谈文学,皆选寒门孤宦以学行自立者,及取服勤更事、涉履艰难、事君事亲、名行素闻者,使与共处。
使严御史监护其家,绝贵戚子弟、轻薄宾客
如此,左右前后,莫非正人。
师傅文学,可令十日一讲,使共论议于前。
敕使但道古今孝子慈亲,忠臣事君,及思愆改过之义,皆闻善道,庶几可全。
太甲有罪,放之三年,思庸克复,为殷明王。
魏文帝惧于见废,夙夜自祗,竟能自全。
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
兢兢慎罚,事父以孝,父没,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之。
汉高皇帝数置酒于庭,欲废太子,后四皓为师,子房为傅,竟复成就。
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孟轲有云:“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虑患也深”,故多善功。
李斯云:“慈母多败子,严家无格虏”。
由陛下骄,使至于此,庶其受罪以来,足自思改。
方今天下多虞,四夷未宁,将伺国隙。
储副大事,不宜空虚。
宜为大计,小复停留。
先加严诲,依平原侯故事,若不悛改,弃之未晚也。
臣素寒门,无力仕宦,不经东宫,情不私
念昔楚国处女谏其王曰“有龙无尾”,言年四十,未有太子
臣尝备近职,虽未得自结天日,“情同阍寺,悾空之诚”,皆为国计。
臣老母见臣为表,乃为臣卜卦,云“书御即死”,妻子守臣,涕泣见止。
臣独以为频见拔擢,尝为近职,此恩难忘,何以报德?
唯当陈诚,以死献忠。
辄具棺絮,伏须刑诛(《晋书·阎缵传》,又见《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
又陈宜选择东宫师傅 其一 西晋 · 阎缵
 出处:全晋文
相国虽已保傅东宫,保其安危。
至于旦夕训诲,辅导出入,动静劬劳,宜选寒苦之士,忠贞清正,老而不衰,如城门校尉梁柳、白衣南安朱冲比者,以为师傅。
其侍臣以下文武将吏,且勿复取盛戚豪门子弟,若太妃家室及贾、郭之党。
如此之辈,生而富溢,无念修己,率多轻薄浮华,相驱放纵,皆非所补益于吾少主者也。
皆可择寒门笃行、学问素士、更履险易、节义足称者,以备群臣,可轻其礼仪,使与古同,于相切磋为益。
魏文帝之在东宫徐干刘桢为友,文学相接之道并如气类。
太子登,顾谭为友,诸葛恪为宾,卧同床帐,行则参乘,交如布衣,相呼以字,此则近代之明比也。
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贵,不患人不敬畏,患于骄盈,不闻其过,不知稼穑之艰难耳。
至于甚者,乃不知名六畜,可不勉哉!
周公亲挞伯禽曹参笞窋二百,圣考慈父皆不伤恩,今不忍小相维持,令至阙失顿相罪责,不亦误哉!
在礼,太子朝夕视膳,昏定晨省,跪问安否,于情得尽,五日一朝,于敬既简,于恩亦疏,易致构间。
故曰“一朝不朝,其间容刀”。
五日之制,起汉高祖,身为天子,父为庶人,万机事多,故阙私敬耳。
今主上临朝,太子无事,专主孝养,宜改此俗。
文王世子》篇曰:“王季一饭亦一饭,再饭亦再饭”。
安有逸豫五日一觐哉(《晋书·阎缵传》)
石勒疏劝进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臣等闻有非常之度,必有非常之功;
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事。
是以三代陵迟,五伯迭兴,静难济时,绩侔睿后。
伏惟殿下天纵圣哲,诞膺符运,鞭挞宇宙,弼成皇业,普天率土,莫不来苏,嘉瑞征祥,日月相继,物望去刘氏,威怀于明公者,十分而九矣。
今山川夷静星辰不孛,夏海重译,天人系仰,诚应升御中坛,即皇帝位,使攀附之徒,蒙尺寸之润。
大将军大单于冀州赵王(晋书无此十三字。)
汉昭烈蜀魏王在邺故事,以河内汲、顿丘平原清河钜鹿常山中山长乐乐平十一郡,并前赵国广平阳平章武渤海、河闲、上堂、定襄范阳渔阳武邑燕国乐陵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依旧改为内史,准《禹贡》、魏武冀州之境,南至盟津,西达龙门,东至于河,北至于塞垣。
大单于镇抚百蛮,罢并、朔、司三州,通置部司以监之,伏愿钦若昊天,垂副群望也(《晋书·载纪·石勒传》上,石季龙张敬张宾右司马张屈六,程遐文武等一百二十九人上疏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三。)
魏氏春秋评 其十七 禁妇人与政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夫经国营治,必凭俊哲之辅,贤达令德,必居参乱之任,故虽周室之盛,有妇人与焉。
然则坤道承天,南面罔二,三从之礼,谓之至顺。
至于号令自天子出,奏事专行,非古义也。
昔在申、吕,实匡有周。
苟以天下为心,惟德是杖,则亲疏之授,至公一也,何至后族而必斥远之哉?
二汉之季世,王道陵迟,故令外戚凭宠,职为乱阶。
于此自时昏道丧,运祚将移,纵无王、吕之难,岂乏田、赵之祸乎?
而后世观其若此,深怀酖毒之戒也。
至于魏文,遂发一概之诏,可谓有识之爽言,非帝者之宏议(《魏志·文帝纪》注)
魏氏春秋评 其十八 陈群等止明帝送葬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三
窀穸之事,孝子之极痛也,人伦之道,于斯为重。
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夫以义感之情,犹尽临隧之哀;
况乎天性发中,敦礼者重之哉!
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
华元厚葬,君子以为弃君于恶;
等之谏,弃孰甚焉(《魏志·文帝纪》注)
卫夫人《笔阵图》后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六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
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
宋翼常作此书,钟繇之弟子,乃咄之,三年不敢见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
每作一横画。
如列阵之排云;
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
每作一点,如高锋坠石,屈折如钢钩;
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
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
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
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
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尔。
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可藏之千金勿传(《法书要录》一,《御览》七百四十八。)
奏置《大钧》乐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臣闻德盛而化隆者,则乐舞足以象其形容,音声足以发其歌咏。
故荐之郊庙,而鬼神享其和;
用之朝廷,则君臣乐其度。
使四海之内,遍知至德之盛,而光辉日新者,礼乐之谓也。
故先王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盖当其时而制之矣。
周之末世,上去唐、虞几二千年,《韶》、《箾》、《南》、《龠》、《武》、《象》之乐,风声遗烈,皆可得而论也。
由斯言之,礼乐之事,弗可以已。
今请太祖武皇帝乐,宜曰《武始之乐》。
武,神武也。
武,又迹也。
言神武之始,又王迹所起也。
高祖文皇帝乐,宜曰《咸熙之舞》。
咸,皆也。
熙,兴也。
言应受命之运,天下由之皆兴也。
至于群臣述德论功,建定烈祖之称,而未制乐舞,非所以昭德纪功。
夫歌以咏德,舞以象事。
于文,文武为斌,兼秉文武,圣德所以章明也。
臣等谨制乐舞名《章斌之舞》。
昔《箫韶》九奏,亲于虞帝之庭,《武》、《象》、《大武》,亦振于文、武之阼。
特以显其德教,著其成功,天下被服其光辉,习咏其风声者也。
汉高祖文帝各逮其时,而为《武德》、《四时》之舞,上考前代制作之宜,以当今成业之美,播扬弘烈,莫盛于《章斌》焉。
《乐志》曰:「钟磬、干戚,所以祭先王之庙,又所以献酬酳酢也。
在宗庙之中,君臣莫不致敬;
族长之中,长幼无不从和」。
仲尼宾牟贾之问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
《传》云:「鲁有禘乐,宾祭用之」。
此皆祭礼大享,通用盛乐之明文也。
今有事于天地宗庙,则此三舞宜并以为荐享,乃临朝大享,亦宜舞之。
然后乃合古制事神训民之道,关于万世,其义益明。
又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钓之乐》。
钓,平也。
言大魏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
于名为美,于义为当(《宋书·乐志一》。太和初,公卿奏。又《通典》一百四十一)
奏定七庙制景初元年六月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
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
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
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
更于太祖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号曰高祖昭祧
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
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其馀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晋书·礼志上》。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奏。又见《宋书·礼志三》)
任城太守夫人孙氏碑泰始六年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夫人,济南孙氏之中女也。
实曰□姬,其□与□同姓,别闾族,遂以为氏,父列卿光禄大夫建德亭侯,以儒雅称,世济其休。
夫人少有淑质,纯静不□,宽仁足以容众,明敏足以辨物。
九岁丧母,少为父所见慈抚,终丧哀毁,坐不易位。
虽有隐括传母之训冈以加,父时未□继室。
长沙人桓伯序有寡妻伏氏,魏文帝以用妻之。
伏氏柔少有国色,□非所好,而顾违尊命,莫之能定,夫人谓父曰:何不以尝同寮辞之。
父意乃寤,文帝诏报之曰:“生敬其人,死辞其室,追远敬终,违而得道者也。
父悦,入谓之曰:“昔臧武仲先犯齐壮,不令与已邑,今我不犯尊,而蒙优诏,同归殊途尔,□□代伯序为侍中
父为侍郎,此为同寮。
故夫人□□,父为勃海太守十馀年,政化大行,孤宣□□□□□意时夫人见□在家止父令留而谓之□□感而退。
虽天之遗,然事君不怼,□能□□闻□□□为吏部尚书,多用老成,先帝旧臣,举之□□□必不忘君□而□举君为侍中,夫人□而□过穷理尽情,为父所异,皆此类也。
夫人在羊氏,□□有□度,承上接下,众皆悦之,任城北□□□□生夫人由此相帅孝□加之谦勤,战战临深,惟恐不逮。
是以舅姑嘉其淑婉,娣姒宗其德音,□夫人为妇册馀载,言无□过,□无怨恶故也。
□□且感兹□□□□□下惟诗人“刑于之言,瞻前□后,率由弗违,以御于家邦”,终始以孝闻,□□夫人之□□□□□□□二□小子□明弘哲□□□不幸早亡,子孙皆仁厚振,有麟止□化,皆是义形□□□□□□□□□□□□八年□月庚寅□十二月甲申□嗣子迅,哀怀永绝,□□冈极,追惟□□□□□□□□□力不肃之训□□叹曰:古者钟鼎□□,所以章君父之令德也。
又有号谥□□□□□□□□□我先妣立□□德,同之不朽,可没而无称哉。
于是乃追而□□为之辞曰于我夫人。
潜神内识,冈不弥纶。
和乐色养,□□□□□□□□□□是勤,昧旦□□□问日新,丧难弘多,仍罗□□,翼翼□心,惟□用老,□□□□□□□□□□□惟□□□□忉忉遗孤,辟踊摩及,曰古□□□□□何以告哀(《碑拓本》)
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魏晋 · 徐干
 押支韵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玉台新咏二作魏文帝。《类聚》二十九、《诗纪》十六并作为挽船士与新娶妻别。○逯案。此篇乃干作。魏文别有一首。玉台于此偶误。)
行者歌(《诗纪》云。选诗拾遗作魏时童谣。云见五行志。) 魏晋 · 无名氏
 押灰韵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此七字是妖辞也。铜表志道是土上出金之义。以烛置台下则火在土下之义。汉火德王。魏土德王。火伏而土兴。土上出金。是魏灭而晋兴之兆。晋以金王也。○拾遗记七。《太平广记》二百十七二。《诗纪》十九。)
王子年拾遗记曰: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常山人也。年十五。容貌绝世。咸熙中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常山太守习谷以千金宝赂聘之以献。至京师。帝以文车十乘迎之。道侧烧石叶之香。未至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灭。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远望如列星之坠地。又于大道之傍。一里一铜表。高五尺。以志里数。故行者歌曰:○逯案。拾遗记小说家言。未可尽信。又咸熙乃陈留王年号。魏文帝不能以此时选纳嫔妃。姑从《诗纪》。附此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