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大飨碑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九、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延康元年八月旬有八日辛未魏王龙兴践阼,规恢鸿业;
构亮皇基,万邦统世。
忿吴夷之凶暴,灭蜀虏之僭逆。
于赫斯怒,顺天致罚。
奋虓虎之校,简猛锐之卒。
爰整六军,卒匈奴单于乌桓、鲜卑引弓之类,持戟百万,控弦千队。
玄甲曜野,华旗蔽日。
天动雷震,星流电发。
戎备素辨,役不更藉。
农夫安畴,商不变肆。
是以士有拊噪之欢,民怀惠康之德。
皇恩所渭,无远不至;
武师所加,无强不服。
故宽令西飞,则蜀将东驰;
六旆南徂,则吴党委质。
二虏震惊,鱼烂渚溃。
将泛自三江之流,方轨邛来之阪。
斩吴夷以染钺,血蜀虏以衅鼓。
曜天威于遐裔,复九圻之疆寓。
除生民之灾孽,去圣皇之宿愤。
次于旧邑,观衅而动,筑坛壝之宫,置表著之位,大飨六军,爰及谯县父老男女。
临飨之日,陈兵清除,庆云垂覆,乃备𠌫御,整法驾:设天宫之列卫,乘金华之鸾路。
达升龙于太常,张天狼之威弧
千乘风举,万骑龙骧。
威灵之饰,震曜康衢。
既登高坛,荫九增之华盖,处流苏之幄坐;
陈旅酬之高会,行无算之酣饮。
旨酒波流,肴烝陵积。
瞽师设县,金奏赞乐。
六变既毕,乃陈秘戏:巴俞丸剑,奇舞丽倒;
冲夹逾锋,上索踏高。
䚗鼎绿橦,舞轮擿镜。
骋狗逐兔,戏马立骑之妙技;
白虎青鹿,辟非辟邪。
鱼龙灵龟,国镇之怪兽,瑰变屈出,异巧神化。
自卿校将守以下,下及陪台隶圄,莫不歆淫宴喜,咸怀醉饱。
夏启均台之飨,周成岐阳之獀,高祖邑中之会,光武旧里之宴,何以尚兹!
是以刊石立铭,光示来叶。
其辞曰:
赫王师,征南裔。
奋灵威,震天外。
吴夷慑,蜀虏窜。
区夏清,八荒艾。
幸旧帮,设高会。
皇德洽,洪恩迈。
刊金石,光万世(《隶释》十九。案: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云:「《大飨碑》,卫觊文并书;《天下碑隶》引《图经》云:『曹子建文,钟繇书。』疑《图经》之言非也。」《隶释》四又有《大飨残碑》,云:「繇文为书」。则《大飨》非一碑,当以碑阴为实。)
中分天下盟文 孙吴 · 胡综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七
天降丧乳,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动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
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
而睿幺么,寻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
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
今日灭睿,禽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
夫讨罪剪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
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
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
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副之天府
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臣群祀,莫不临之。
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
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凡百之约,皆如载书。
信言不艳,实居于好。
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
于尔大神,其明鉴之(《吴志·大帝传》。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三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士,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云云,《胡综传》曰:「为盟文,文义甚美。」又见《艺文类聚》三十三)
步出夏门行(《诗纪》云。一曰陇西行。○逯案。《宋书》有此一曰注。) 曹魏 · 曹睿
步出夏门。东登首阳山
嗟哉仲尼称贤。
君子退让。小人争先。
惟斯二子。于今称传。
林钟受谢。节改时迁。
日月不居。谁得久存。
善哉殊复善。弦歌乐情。
商风夕起。悲彼秋蝉。
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乃眷西顾。云雾相连。
丹霞蔽日。彩虹带天。
弱水潺潺。叶落翩翩。
孤禽失群。悲鸣其间。
善哉殊复善。悲鸣在其间。
朝游清泠。日暮嗟归。
䠞迫日暮。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卒逢风雨。树折枝摧。
雄来惊雌。雌独愁栖。
夜失群侣。悲鸣徘徊。
芃芃荆棘。葛生绵绵。
感彼风人。惆怅自怜。
月盈则冲。华不再繁。
古来之说。嗟哉一言(䠞迫下为趋。乐府云。右一曲魏晋乐所奏。○《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三十七。广《文选》十三。又《乐府诗集》三十六瑟调曲善哉行题注引情一韵。○逯案。《诗纪》于此篇后。曾据选诗外编补出本辞一篇。并注云。右一曲疑是前篇本辞。见选诗外编。今按乐府增六句云云。《诗纪》此说非是。选诗外编本不足据。又《诗纪》所附本辞。其中夹杂魏武魏文之作。何得称为本辞。今删去该篇。并说明于此。)
议追崇处士君号谥诏太和三年六月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九
尊严祖考,所以崇孝表行也;
追本敬始,所以笃教流化也。
是以成汤、文、武,实造商、周,克昌王业,而《诗》、《书》之义,追尊,歌颂有娀、姜嫄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兴也。
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
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
潜修德让,行动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飨,光灵所从来也。
而精神幽远,号称罔记,非所谓崇孝重本也。
令公卿已下,会议号谥(《魏志·刘晔传》,《通典》七十二)
山阳公孝献皇帝青龙二年四月丙寅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九
盖五帝之事尚矣,仲尼盛称巍巍荡荡之功者,以为禅代乃大圣之懿事也。
山阳公深识天禄永终之运,禅位文皇帝以顺天命。
先帝命公行汉正朔,郊天祀祖以天子之礼,言事不称臣,此舜事尧之义也。
放勋殂落,四海如丧考妣,遏密八音,明丧葬之礼同于王者也。
今有司奏丧礼比诸侯王,此岂古之遗制而先帝之至意哉?
谥公汉孝献皇帝(《魏志·明帝纪》注引《献帝传》)
改元景初建丑月正月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昔在庖牺,继天而王,始据木德,为群代首。
自兹以降,服物氏号,开元箸统者,既膺受命历数之期,握皇灵迁兴之运,承天改物,序其纲纪。
虽炎、黄、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后,世系相袭,同气共祖,犹豫昭显所受之运,箸明天人去就之符,无不革易制度,更定礼乐,延群后,班瑞信,使之焕炳可述于后也。
至于正朔之事,当明示变改,以彰异代,曷疑其不然哉。
文皇帝践阼之初,庶事草创,遂袭汉正,不革其统。
朕在东宫,及臻在位,每览书籍之林,总公卿之议。
夫言三统相变者,有明文;
云虞、夏相因者,无其言也。
《历志》曰:「天统之正在子,物萌而赤;
地统之正在丑,物化而白;
人统之正在寅,物成而黑」。
但含生气,以微成著。
故太极运三辰五星于上,元气转三统五行于下,登降周旋,终则又始,言天地与人所以相通也。
仲尼以大圣之才,祖述,范章文、武,制作《春秋》,论究人事,以贯百王之则。
故于三微之月,每月称王,以明三正迭相为首,夫祖述,以谕三正,则其明义,岂使近在殷、周而已乎?
朕以眇身,继承洪绪,既不能绍上圣之遗风,扬先帝之休德,又使王教之弛者不张,帝典之阙者未补,亹亹之德不箸,亦恶可已乎?
今推三统之次,魏得地统,当以建丑之月为正月
考之群艺,厥义彰矣。
其改青龙五年春三月景初元年孟夏四月
服色尚黄,牺牲用白,戎事乘黑首之白马,建大赤之旗。
朝会建大白之旗,春秋冬孟仲季月,虽与岁不同,至于郊祀迎气,礿、祀、蒸、尝,巡狩、搜田,分至启闭,班宣时令,中气晚早,敬授民事,诸若此者,皆以正岁斗建为节。
此历数之序,乃上与先圣合符同契,重规叠矩者也。
今遵其义,庶可以显祖考大造之基,崇有魏惟新之命。
于戏!
王公群后,百辟卿士,靖康厥职,帅意无怠,以永天休。
司徒露布,咸使闻知,称朕意焉(《宋书·礼志一》。又略见《魏志·明帝纪》注引《魏书》,又《册府元龟》四)
郊禘诏景初元年十月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帝王受命,莫不恭承天地,以彰神明,尊祀世统,以昭功德。
故先代之典既著,则禘郊祖宗之制备也。
昔汉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采摭残缺,以备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见经,是以制度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废无禘祀。
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
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配,号圜丘曰皇皇帝天;
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妃伊氏配;
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
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祇,以武宣皇后配;
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魏志·明帝纪》注引《魏书》。又见《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三》,《通典》四十二)
高祖光武陵不得耕牧樵采诏景初二年五月戊子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汉高祖创业,光武中兴,谋除残暴,功昭四海,而坟陵崩颓,童儿牧竖践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
其表高祖光武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采(《魏志·明帝纪》注引《魏书》)
中书郎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选举莫取有名。
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魏志·卢毓传》。又见《后汉·卢植传》注,《御览》八百六十。案:《通典》十六作魏文帝诏,当误。)
孝献皇帝赠册文青龙二年四月丙寅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呜呼!
昔皇天降戾于汉,俾逆臣董卓,播厥凶虐,焚灭京都,劫迁大驾。
于时六合云扰,奸雄熛起。
帝自西京,徂唯求定,臻兹洛邑
畴咨圣贤,聿改乘辕,又迁许昌武皇帝是依。
岁在元号,皇师肇征,迄于鹑尾,十有八载,群寇歼殄,九域咸乂。
惟帝念功,祚兹魏国,大启土宇。
爰及文皇帝齐圣广渊,仁声旁流,柔远能迩,殊俗向义,乾精承祚,坤灵吐曜,稽极玉衡,允膺历数,度于轨仪,克厌帝心。
乃仰钦七政,俯察五典,弗采四岳之谋,不俟师锡之举,幽赞神明,承天禅位。
祚建朕躬,统承洪业。
盖闻昔帝尧,元、恺既举,凶族未流,登舜百揆,然后百揆时序,内平外成,授位明堂,退终天禄,故能冠德百王,表功高岳。
自往迄今,弥历七代,岁暨三千,而大运来复,庸命底绩,纂我民主,作建皇极。
念重光,绍咸池,继韶夏,超群后之遐踪,邈商、周之惭德,可谓高朗令终,昭明洪烈之懿盛者矣。
非夫汉、魏与天地令德,与四时合信,动和民神,格于上下,其孰能至于此乎?
朕惟孝献享年不永,钦若顾命,考之典谟,恭述皇考先灵遗意,阐崇弘谥,奉成圣美,以章希世同符之隆,以传亿载不朽之荣。
魂而有灵,嘉兹弘休。
呜呼哀哉(《魏志·明帝纪》注引《献帝传》)
告祠文帝青龙二年四月丙寅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
闻夫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厥初,是以先代之君,尊尊亲亲,咸有尚焉。
山阳公寝疾弃国,有司建言丧纪之礼,视诸侯王。
睿惟山阳公知天命永终于己,深观历数,允在圣躬,传祚禅位,尊我民主,斯乃陶唐懿德之事也。
黄初受终,命公于国行汉正朔,郊天祀祖,礼乐制度,率乃汉旧,斯亦舜、禹明堂之义也。
上考遂初,皇极攸建,允熙克让,莫朗于兹。
盖子以继志嗣训为孝,臣以配命钦述为忠,故《诗》称「匪棘其犹,聿追来孝」,《书》曰「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
睿敢不奉承徽典,以昭皇考之神灵。
今追谥山阳公孝献皇帝,册赠玺绶。
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光禄大鸿胪为副,将作大匠、复土将军营成陵墓,及置百官群吏,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事;
丧葬所供群官之费,皆仰大司农
立其后嗣为山阳公,以通三统,永为魏宾(《魏志·明帝纪》注引《献帝传》)
与群臣奏永宁宫 曹魏 · 晋景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臣等闻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为人后者,为之子也。
东海定王高贵乡公文皇帝之孙,宜承正统,以嗣烈祖明皇帝后。
率土有赖,万邦幸甚。
臣请徵公诣洛阳宫(《魏志·齐王芳纪》注引《魏书》)
明帝诏问万年后计 曹魏 · 孙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二
陛下思深虑远,诚非愚臣所及。
书传年载,皆圣听所究,向使汉高不知安刘氏孝武不识金、霍付属以事,殆不可言!
文皇帝始召曹真还时,亲诏臣以重虑。
及至晏驾,陛下即阼,犹有曹休外内之望,赖遭日月,御勒不倾,使各守分职,纤芥不间。
以此推之,亲臣贵戚,虽当据势握兵,宜使轻重素定。
若诸侯典兵,力均衡平,宠齐爱等,则不相为服;
不相为服,则意有异同。
五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选授校尉,如其辈类,为其俦匹。
至于重大之任,能有所维纲者,宜以圣恩简择,如、金、霍、刘章等一二人,渐殊其威重,使相镇固,于事为善(《魏志·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
管宁 曹魏 · 陶丘一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四
臣闻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
是以鸑鷟鸣岐,周道隆兴
四皓为佐,汉帝用康。
伏见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洁渊清,玄虚澹泊,与道逍遥;
娱心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韬古今于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中平之际,黄巾陆梁,华夏倾荡,王纲驰顿。
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羁旅辽东三十馀年。
在乾之妒,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韬韫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黄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畴咨群公,思求隽乂,故司徒华歆应选,公车特征,振翼遐裔,翻然来翔。
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太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登为光禄勋
疾弥留,未能进道。
旧疾已瘳,行年八十,志无衰倦
环堵筚门,偃息穷巷,饭鬻糊口,并日而食,吟咏《诗》、《书》,不改其乐。
困而能通,遭难必济,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
揆其终始,殆天所祚,当赞大魏,辅亮雍熙。
衮职有阙,群下属望。
高宗刻象,营求贤哲,周文启龟,以卜良佐。
前朝所表,名德以著,而久栖迟,未时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
陛下践阼,纂承洪绪。
圣敬日跻,超越周成,每发德音,动咨师傅,若继二祖招贤故典,宾礼俊迈,以广缉熙,济济之化,侔于前代。
清高恬泊,拟迹前轨,德行卓绝,海内无偶。
历观前世玉帛所命,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俦,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者也。
诚宜束帛加璧,备礼征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敷陈坟素,坐而论道,上正璇玑,协和皇极,下阜群生,彝伦攸叙,必有可观,光益大化。
固执匪石,守志箕山,追迹洪崖,参踪
斯亦圣朝。
同符唐、虞,优贤扬历,垂声千载。
虽出处殊途,俯仰异体,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魏志·管宁传》。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
罪状司马师 曹魏 · 毌丘俭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
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托之任。
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
懿欲讨灭二虏以安宇内,始分军粮,克时同举,未成而薨。
齐王以懿有辅己大功,故遂使承统懿业,委以大事。
以盛年在职,无疾托病,坐拥强兵,无有臣礼,朝臣非之,义士讥之,天下所闻,其罪一也。
懿造计取贼,多舂军粮,克期有日。
为大臣,当除国难,又为人子,当卒父业。
哀声未绝而便罢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其罪二也。
贼退过东关,坐自起众,三征同进,丧众败绩,历年军实,一旦而尽,致使贼来,天下骚动,死伤流离,其罪三也。
贼举国悉众,号五十万,来向寿春,图诣洛阳,会太尉孚与臣等建计,乃杜塞要险,不与争锋,还固新城
淮南将士,冲锋履刃,昼夜相守,勤瘁百日,死者涂地,自魏有军已来,为难苦甚,莫过于此。
遂意自由,不论封赏,权势自在,无所领录,其罪四也。
中书令李丰等,以无人臣节,欲议退之。
知而请,其夕拉杀,载尸埋棺。
等为大臣,帝王腹心,擅加酷暴,死无罪名,有无君之心,其罪五也。
懿每叹说齐王自堪人主,君臣之义定。
奉事以来十有五载,始欲归政,按行武库,诏问禁兵不得妄出。
自知奸慝,人神所不佑,矫发君主,加之以罪。
孚,之叔父,性甚仁孝,追送齐王,悲不自胜,群臣皆怒而怀忍,不顾大义,其罪六也。
又故光禄大夫张缉,无罪而诛,夷其妻子,并及母后,逼恐至尊,强催督遣,临时哀愕,莫不伤痛;
而师称庆,反以欢喜,其罪七也。
陛下践阼,聪明神武,事经圣心,欲崇省约,天下闻之,莫不欢庆;
不自改悔,修复臣礼,而方徵兵募士,毁坏宫内,列侯自卫。
陛下即阼,初不朝觐。
陛下欲临幸舍以省其疾,复拒不通,不奉法度,其罪八也。
近者领军许允当为镇北,以厨钱给赐,而师举奏加辟,虽云流徙,道路饿杀,天下闻之,莫不哀伤,其罪九也。
三方之守,一朝阙废,多选精兵,以自营卫,五营领兵,阙而不补,多载器杖,充聚本营,天下所闻,人怀愤怒,讹言盈路,以疑海内,其罪十也。
多休守兵,以占高第,以空虚四表,欲擅强势,以逞奸心,募取屯田,加其复赏,阻兵安忍,怀乱旧法。
合聚诸藩王公以著邺,欲悉诛之,一旦举事废主。
天不长恶,使日肿不成,其罪十一也。
臣等先人皆随从太祖武皇帝征讨凶暴,获成大功,与高祖文皇帝即受汉禅,开国承家,犹相传也。
臣与安丰护军郑翼、庐江护军吕宣、太守张休淮南太守丁尊、督守合肥护军王休等议,各以累世受恩,千载风尘,思尽躯命,以完全社稷、安主为效。
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案师之罪,宜加大辟,以彰奸慝。
《春秋》之义,一世为善,十世宥之。
懿有大功,海内所书,依古典议,废师以侯就第。
弟昭,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不与师同。
臣等碎首所保,可以代师辅导圣躬。
太尉孚忠孝小心,所宜亲宠,授以保傅。
护军散骑常侍望,忠公亲事,当官称能,奉迎乘舆,有宿卫之功,可为中领军。
《春秋》之义,大义灭亲,故周公诛第,石碏戮子,季友鸩兄:上为国计,下全宗族。
殛鲧用禹,圣人明典,古今所称。
乞陛下下臣等所奏,朝堂博议。
臣言当道,使师逊位避贤者,罢兵去备,如三皇旧法,则天下协同。
若师负势恃众不自退者,臣等率将所领,昼夜兼行,惟命是授。
臣等今日所奏,惟欲使大魏永存,使陛下得行君意,远绝亡之祸,百姓安全,六合一体,使忠臣义士,不愧于三皇五帝耳。
臣恐兵起,天下扰乱,臣辄上事,移三征及州郡国典农,各安慰所部吏民,不得忘动,谨具以状闻。
惟陛下爱养精神,明虑危害,以宁海内。
师专权用势,赏罪自由,闻臣等举众,必下诏禁绝关津,使驿书不通,擅复徵调,有所收捕。
此乃师诏,非陛下诏书,在所皆不得复承用。
臣等道远,惧文书不得皆通,辄临时赏罚,以便宜从事,须定表上也(《魏志·毋丘俭传》注)
掌谏职上疏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六
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节;
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
亡秦荡灭先王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
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魏文慕通远,而天下贱守节
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
陛下圣德,龙兴受禅,弘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综殷周之典文。
臣咏叹而已,将又奚言!
惟未举清无有礼之臣,以敦风节;
未退虚鄙,以惩不恪,臣是以犹敢有言(《晋书·傅玄传》。《通典》十四:「泰始初,又议考课,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以为政教颓敝,风俗不淳,上疏云云。」又见《御览》六百二十三。)
高贵乡公嗣位令 曹魏 · 明元郭后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二
东海王霖高祖文皇帝之子,之诸子,与国至亲,高贵乡公髦有大成之量,其以为明皇帝(《魏志·齐王芳纪》)
檄蜀文(题一作《移蜀将吏士民檄》) 曹魏 · 钟会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文选卷四十四
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
太祖武皇帝,神武圣哲,拨乱反正,拯其将坠,造我区夏。
高祖文皇帝应天顺民,受命践祚。
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业。
然江山之外,异政殊俗,率土齐民,未蒙王化,此三祖所以顾怀遗志也。
今主上圣德钦明,绍隆前绪,宰辅忠肃明允,劬劳王室,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
悼彼巴蜀,独为匪民,悯此百姓,劳役未已。
是以命授六师,龚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诸军,五道并进。
古之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王者之师,有征无战。
虞舜舞干戚而服有苗,周武有散财发廪表闾之义。
今镇西奉辞衔命,摄统戎车,庶弘文告之训,以济元元之命,非欲穷武极战,以快一朝之志,故略陈安危之要,其敬听话言。
益州先主命世英才,兴兵新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兴隆大好。
中更背违,弃同即异。
诸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劳动我边境,侵扰我氐羌,方国家多故,未遑脩九伐之征也。
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蓄力待时,并兵一向。
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禦天下之师,段谷侯和沮伤之气,难以敌堂堂之阵。
比年已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瘁难以当子来之民。
此皆诸贤所共亲见,蜀侯见禽于秦,公孙述授首于汉,九州之险,是非一姓,此皆诸公所备闻也。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福于未萌。
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
陈平背项,立功于汉。
岂宴安鸩毒,怀禄而不变哉?
今国朝隆天覆之恩,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
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
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雠贼,还为戎首。
困偪禽获,二子还降,皆将军封侯,豫闻国事。
壹等穷踧归命,犹加上宠,况巴蜀贤智见机而作者哉!
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措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农不易亩,市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计,岂不美与!
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悔之,亦无及也。
各具宣布,咸使知闻
上表陈五事 曹魏末晋初 · 段灼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沈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
陛下弘广纳之听,采狂夫之言,原臣侵官之罪,不问干忤之愆,天地恩厚,于臣足矣。
臣闻忠臣之于其君,犹孝子之于其亲:进则有欣然之庆,非贪官也;
退则有戚然之忧,非怀禄也。
其意在于不忘光君荣亲,情所不能已已者也。
臣伏自悼,私怀至恨:生长荒裔,而久在外任,自还抱疾,未尝觐见,陛下竟不知臣何人,此臣之恨一也。
遭运会之世,值有事之时,而不能垂功名于竹帛,此臣之恨二也。
逮事圣明之君,而尪悴羸劣,陈力又不能,当归死于地下,此臣之恨三也。
哀二亲早亡陨,兄弟并凋丧,孝敬无复施于家门,此臣之恨四也。
夏之日忽以过,冬之夜寻复来,人生百岁,尚以为不足,而臣中年婴灾,此臣之所恨五也。
惭日月之所养,愧昊苍而无报,此臣之所以怀五恨而叹息,临归路而自悼者也。
语有之曰:「华言虚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臣欲言天下太平,而灵龟神狐未见,仙芝萐莆未生,麒麟未游乎灵禽之囿,凤凰未仪于太极之庭,此臣之所以不敢华言而为佞者也。
汉高祖初定天下,于时戍卒娄敬上书谏曰:「陛下取天下不与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窃以为不侔」。
于是汉祖感悟,深纳其言,赐姓为刘氏
又顾谓陆贾曰:「为我著秦所以亡,而吾所以得之者」。
乃作《新语》之书,述叙前世成败,以为劝戒。
田肯建一言之计,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而受千金之赐。
故世称汉祖之宽明博纳,所以能成帝业也。
今之言世者,皆曰复兴,天下已太平矣。
臣独以为未,亦窃有所劝焉。
且百王垂制,圣贤吐言,来事之明鉴也。
孟子曰:「尧不能以天下与舜,则舜之有天下也,天与之也。
昔舜为相,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天下诸侯朝觐者、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舜曰天也,乃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若居尧之宫,逼尧之子,非天所与者也」。
曩昔西有不臣之蜀,东有僭号之吴,三主鼎足,并称天子。
魏文帝率万乘之众,受禅于靡陂,而自以德同唐虞,以为献即是古之尧,自谓即是今之舜,乃谓孟轲孙卿不通禅代之变,遂作禅代之文,刻石垂戒,班示天下,传之后世,亦安能使将来君子皆晓然心服其义乎!
魏文徒希慕之名,推新集之魏,欲以同于唐虞之盛,忽骨肉之恩,忘藩屏之固,竟不能使四海宾服,混一皇化,而于时群臣莫有谏者,不其过矣哉!
孙卿曰:「让,是不然矣。
天下者,至重也。
非至强莫之能任;
至大也,非至辩莫之能分;
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见。
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
由此言之,孙卿孟轲亦各有所不取焉。
陛下受禅,从东府入西宫,兵刃耀天,旌旗翳日。
虽应天顺人,同符唐虞,然法度损益,则亦不异于昔魏文矣,故宜资三至以强制之。
而今诸王有立国之名,而无襟带之实。
又蜀地有自然之险,是历世奸雄之所窥窬,逋逃之所聚也,而无亲戚子弟之守,此岂深思远虑,杜渐防萌者乎!
汉文帝据已成之业,六合同风,天下一家。
贾谊上疏陈当时之势,犹以为譬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谓之安。
此言诚存不忘亡,安不忘乱者也。
然臣之㥪娄,亦窃愿陛下居安思危,无曰高高在上,常念临深之义,不忘履冰之戒。
尽除魏世之弊法,绥以新政之大化,使万邦欣欣,喜戴洪惠,昆虫草木,咸蒙恩泽。
朝廷咏《康哉》之歌,山薮无伐檀之人,此固天下所视望者也。
陛下自初践阼,发无讳之诏,置箴谏之官,赫然宠异谔谔之臣,以明好直言之信,恐陈事者知直言之不用,皆杜口结舌,祥瑞亦曷由来哉!
臣无陆生之才,不在顾问之地,盖闻主圣臣直,义在于有犯无隐。
臣不惟疏远,未信而言,敢历论前代隆名之君及亡败之主废兴所由,又博陈举贤之路,广开养老之制,崇必信之道,又张设议者之难,凡五事以闻。
臣之所言,皆直陈古今已行故事,非新声异端也。
辞义实浅,不足采纳。
然臣私心,诚谓有可发起觉悟遗忘,愿陛下察臣愚忠,悯臣狂直,无使天下以言首为戒。
疾痛增笃,退念《桑梓》之诗,惟狐死之义,辄取长休,归近坟墓。
顾瞻宫阙,系情皇极,不胜丹款,遣息颖表言。
其一曰:臣闻善有章也,著在经典;
恶有罚也,戒在刑书
上自远古,下洎秦汉,其明王霸主及亡国暗君,故可得而称;
至于忠蹇贤相及佞谄奸臣,亦可得而言。
故朝有谔谔尽规之臣,无不昌也;
任用阿谀唯唯之士,无不亡也。
是有国者皆欲求忠以自辅,举贤以自佐;
而亡国破家者相继,皆由任失其人。
所谓贤者不贤,忠者不忠也。
臣谨言前任贤所由兴,任不肖所以亡者。
尧之末年,四凶在朝而不去,八元在家而不举,然致天平地宁,四门穆穆,其功固在重华之为相。
夏癸放于鸣条,商辛枭于牧野,此俱万乘之主,而国灭身擒,由不能属任贤相,用妇人之言,荒淫无道,肆志沈宴,作靡靡之乐,长夜之饮,于是登糟丘,临酒池,观牛饮,望肉林,龙逢忠而被害,比干谏而剖心,天下之所以归恶者也。
太甲暴虐,颠覆汤之典制,于是伊尹放之桐宫,而能改悔反善,三年而后归于亳。
既已放而复还,殷道微而复兴,诸侯咸服,号称太宗,实赖阿衡之尽忠也。
周室既衰,诸侯并争,天王微弱,政遂陵迟。
齐桓公,淫乱之主耳;
然所以能九合一匡之功,有尊周之名,诚管夷吾之力。
及其死也,虫流出门,岂非任竖貂之过乎!
且一桓公之身,得管仲、其功如彼;
用竖貂,其乱如此。
夫荣辱存亡,实在所任,可不审哉!
秦本伯翳之后,微微小邑,至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穆公至于始皇,皆能留心待贤,远求异士,招由余西戎,致五羖于宛市,取丕豹于晋乡,迎蹇叔于宗,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兼称皇帝,由谋臣之助也。
道化未淳,崩于沙丘。
胡亥乘虐,用诈自立,不能弘济统绪,克成堂构,而乃残贼仁义,毒流黔首。
陈胜吴广,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
于是赵高逆乱,阎乐承指,二世穷迫,自戮望夷。
子婴虽立,去帝为王,孤危无辅,四旬而亡。
此由邪臣擅命,指鹿为马,所以速秦之祸也。
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
假令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
距韩生之忠谏,背范增之深计,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为昼被文绣,此盖世俗儿女之情耳,而荣之。
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尚不知觉悟,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甚痛矣哉!
且夫士之归仁,犹水之归下,禽之走旷野,故曰「为川驱鱼者獭也。
为薮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人者也」。
汉高祖起于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用六国之资,无唐虞之禅,岂徒赖良、平之奇谋,尽英雄之智力而已乎,亦由项氏为驱人也。
子孙承基二百馀年,逮成帝委政舅家,使权势外移。
安昌侯张禹者,汉之三公成帝保傅也。
帝亲幸其家,拜床下,深问天灾人事。
当惟大臣之节,为社稷深虑,忠言嘉谋,陈其灾患,则王氏不得专权宠,王莽无缘乘势位,遂托云龙而登天衢,令汉祚中绝也。
佞谄不忠,挟怀私计,徒低仰于五侯之间,苟取容媚而已。
是以朱云抗节求尚方斩马剑,欲以斩,以戒其馀,可谓忠矣。
成帝尚复不寤,乃以为居下讪上,廷辱保傅,罪死无赦,诏御史将云下,欲急烹之。
云攀殿折槛,幸赖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熏以死争之。
若不然,则云已摧碎矣。
后虽释槛不修,欲以彰明直臣,诚足以为后世之戒,何益于汉室所由亡也哉!
然世之论者以为乱臣贼子无道之甚者莫过于,此亦犹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传称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朋友归仁。
及其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动见称述。
然于时人士诣阙上书荐者不可称纪,内外群臣莫不归功德。
遭遇汉室中微,国嗣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遂策命孺子而夺其位也。
昔汤武之兴,亦逆取而顺守之耳。
深惟殷周取守之术,崇道德,务仁义,履信实,去华伪,施惠天下,十有八年,恩足以感百姓,义足以结英雄,人怀其德,豪杰并用,如此,宗庙社稷,宜未灭也。
光武虽复贤才,大业讵可冀哉!
即位之后,自谓得天人之助,以为功广三王,德茂唐虞,乃自骄矜,奋其威诈,班宣符谶,震暴残酷,穷凶极恶,人怨神怒,冬雷电以惊其耳目,地动以惕其心腹。
犹不知觉悟,方复重行不顺时之令,竟连伍之刑,佞媚者亲幸,忠谏者诛夷。
由是天下忿愤,内外俱发,四海分崩,城池不守,身死于匹夫之手,为天下笑,岂不异哉!
其所由然者,非取之过,而守之非道也。
既屠肌,六合云扰,刘圣公已立而不辨,盆子承之而覆败,公孙述又称帝于蜀汉
如此数子,固非所谓应天顺人者,徒为光武之驱除者耳。
夫天下者,盖亦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又曰:「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由此言之,主非常人也,有德则天下归之,无德则天下叛之。
故古之明王,其劳心远虑,常如临川无津涯。
于是法天地,象四时,隆恩德,敬大臣,近忠直,远佞人。
仁孝著乎宫墙,弘化洽乎兆庶;
为平直如砥矢,信义感人神。
虽有椒房外戚之宠,不受其委曲之言;
虽有近习爱幸之竖,不听其姑息之辞。
四门穆穆,辟而不阖,待谏者而无忌。
恒战战栗栗,不忘戒惧,所以欲永终天禄,恐为将来贤圣之驱除也。
且臣闻之,惧危者,常安者也;
忧亡者,恒存者也。
使夫有国之君能安不忘危,则本枝百世,长保荣祚,名位与天地无穷,亦何虑乎为来者之驱除哉!
传有之曰:「狂夫之言,明主察焉」。
其二曰:「士之立业,行非一概。
吴起贪官,母死不归,杀妻求将,不孝之甚。
然在魏,使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曾参闵骞,诚孝子也,不能宿夕离其亲,岂肯出身致死,涉危险之地哉!
今大晋应期运之所授,齐圣美于有虞,而吴人不臣,称帝私府,此亦国之羞也。
陛下诚欲致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使奋威淮浦、震服蛮荆者,故宜畴咨博采,广开贡士之路,荐岩穴,举贤才,徵命考试,匪俊莫用。
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其三曰:昔田子方养老马,而穷士知所归,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乎!
昔明王圣主,无不养老。
老人众多,未必皆贤,不可悉养。
故父事三老,所以明孝;
宗事五老,所以明敬。
孟子曰:「吾老以及人之老,吾幼以及人之幼」。
今天下虽定,而华山之阳无放马之群,桃林之下未有休息之牛,故以吴人尚未臣服故也。
夫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天下元元瞻望新政。
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
其四曰:法令赏罚,莫大乎信。
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
臣前为西郡太守,被州所下《己未诏书》:「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
臣被诏书,辄宣恩广募,示以赏信,所得人名即条言征西。
其晋人自可差简丁强,如法调取;
至于羌胡,非恩意告谕,则无欲度金城河西者也。
自往每兴军渡河,未曾有变,故刺史郭绥劝帅有方,深加奖励,要许重报。
是以所募感恩利赏,遂立绩效,功在第一。
今州郡督将,并已受封,羌胡健儿,或王或侯,不蒙论叙也。
晋文犹不贪原而失信,齐桓不惜地而背盟,况圣主乎!
其五曰:昔周汉之兴,树亲建德,周因五等之爵,汉有河山之誓。
及其衰也,神器夺于重臣,国祚移于他人。
故灭周者秦,非姬姓也;
代汉者魏,非刘氏也。
于今国家大计,使异姓无裂土专封之邑,同姓并据有连城之地,纵诸王后世子孙还自相并,盖亦楚人失繁弱于云梦,尚未为亡其弓也。
其于神器不移他族,则始祖不迁之庙,万年亿兆不改其名矣。
大晋诸王二十馀人,而公侯伯子男五百馀国,欲言其国皆小乎,则汉祖之起,俱无尺土之地,况有国者哉!
将谓大晋世世贤圣,而诸侯之胤常不肖邪,则放勋钦明而有丹朱瞽瞍顽凶而有虞舜
天下有事无不由兵,而无故多树兵本,广开乱原,臣故曰五等不便也。
臣以为可如前表,诸王宜大其国,增益其兵,悉遣守藩,使形势足以相接,则陛下可高枕而卧耳。
臣以为诸侯伯子男名号皆宜改易之,使封爵之制,禄奉礼秩,并同天下诸侯之例。
臣闻与覆车同轨者未尝安也,与死人同病者未尝生也。
与亡国同法者未尝存也。
况夫巍巍大晋,方将登太山,禅梁父,刻石书勋,垂示无穷。
宜远鉴往代兴废,深为严防,使著事奋笔,必有纪焉。
伊尹耻其君不为,此臣所以私怀慷忾,自忘轻贱者也(《晋书·段灼传》)
夏侯称夏侯荣 西晋 · 夏侯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九
字叔权
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儿,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陈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
渊阴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
曰:「能则自为耳。
安能学人」?
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闻太祖
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
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一坐,辩士不能屈。
世之高明者多从之游。
年十八卒。
字幼权,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
文帝闻而请焉。
宾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
帝深奇之。
汉中之败,荣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难,焉所逃死」?
乃奋剑而战,遂没阵(《魏志·夏侯渊传》注引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