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贺铸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希堂法帖
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
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
两足其好。
人生几何,各阏其欲。
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
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
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
此理如何?
一决无惑。
再拜。
王谢书跋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宝晋英光集补遗、石渠宝笈三编、三希堂法帖、《贯经堂米帖》卷三、知止阁米帖
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秘阁法帖 其一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宝刻丛编》卷一、《米襄阳外纪》卷六、《珊瑚网》卷二一、《古今法书苑》卷七四、《六艺之一录》卷一三五
唐太宗王逸少,使魏徵褚遂良定真伪。
太宗购古今书,而使王著辨精觕,定为法帖,此十卷是也。
其间一手伪帖太半,甚者以《千字文》为汉章帝张旭王子敬,以俗人学智永逸少
如其间以子敬及真智永逸少者,犹不失为名帖。
余尝于检校太师李玮第观侍中王贻永所收晋帖一卷内,武帝王戎谢安陆云辈法,若篆籀体,若飞动,皆委而弗录,独取郗愔两行入十卷中,使人慨叹。
刘孝孙处见柳公权所收《跋子敬帖》,然于太宗卷中辨出,乃以逸少一帖连在后,而又一帖,不知为逸少也。
公权唐名家,尚如此,顾何议
长安李氏所收逸少帖,贞观所收第一帖,著名已非逸少真迹,馀可知矣。
独未知徐璹徐浩子,能别书。
所访者何如耳?
余抱疾端忧,养目文艺,思而得之,粗分真伪,因跋逐卷末,以贻好事同志。
百年之后,必有击节赏我者。
余无富贵愿,独好古人笔札。
每涤一研、展一轴,不知疾雷之在傍,而味可忘。
尝思陶弘景愿为主书令史,大是高致。
一念不除,行年四十,恐死为蠹书鱼,入金题玉躞间游而不害。
元祐三年,维扬倦游阁襄阳漫仕米芾元章书。
按:《东观馀论》卷上《法帖刊误》下附,古逸丛书三编影南宋嘉定三年刻本。
杂说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宝晋英光集》卷八、《宝晋山林集拾遗》卷四
向与一相识,书横粘,如是卷如何?
南叔善为令,政声流于邻壤。
右军《快雪时晴帖》,真字在苏志东房,今居吴郡
张颠书,贺八清鉴,风流千载人也。
帖凡七纸,苏太简家物,液献章子厚也。
赵子立《收笔阵图》,前有右军真迹,并《笔样手势图》。
后为章子厚取之,使吴匠制,甚入用。
今吴有其遗制。
近知此书在章持房下。
晋画古贤十人,失其名。
苏太简孙之颜行,人间名画也。
李重光作此等纸,以供澄心堂用。
其出不一,以池州马牙硾浆者为上品。
此乃饶纸,不入墨,致字少风神。
枢密林文节观吾家右军,叹息久之。
一日云:「贞观印,阁下有一轴,相去五六寸,乃是两枚,亦有相合者,不相当也」。
余闻之内愠,不敢发视者月馀。
一旦忘之,既开,皆不相当。
忽悟文节语,即驰告,公曰:「使君愈宝重也」。
涟水陈生善作重山复岭、古木瀑泉,近世少及。
皆若真山,不以雕锼细巧为美。
吾老年方得琅琊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
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出其下。
新得右军紫金砚石,力疾书数日也。
吾不来,斯不复用此石矣。
汉画龙已如今,则剑饰所刻头圆者,周龙也。
蒋永仲昙秀,吾题云:「撑云既奇倔,怒节更坚瘦」。
怒为露也。
好事家所收帖,有如篆籀者,回视二王,顿有尘意。
晋人书一帖是也。
谢奕之浑然天成,谢安之清迈,真宜批子敬帖尾也。
其帖首尾印记多与敝笥所收同。
君倩、唐氏、陈氏之类,玉轴古锦,皆故物。
希世之珍,不可尽言。
恨不能同赏。
归即追写数十幅,顿失故步。
可笑可笑。
陆珫字士瑶,或云陆统,有一字如此不识。
统一作玩。
武帝书,纸靡溃而墨色如新,有墨处不破。
吁!
岂临学所能,欲令人弃笔砚也。
古人得此等书临学,安得不臻妙境?
独写唐人笔札,意格尪弱,岂有胜理?
其气象有若太古之人,自然淳野之质,张长史怀素岂能臻其藩篱耶?
昔归公跋赵令畤古帖,得之矣。
欲尽举一奁书易一二帖,恐未许也。
今日已懒开箧,但磨墨终日,追想一二字以自慰也。
学书谓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其次要得笔。
谓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一佳士也。
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形;
作意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神异。
又书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
其浑然天成,如蒪丝是也。
又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
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
此虽心得,亦可学。
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以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
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
后见而慕紧结,乃学《金刚经》。
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
久之,如印板排笇,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摺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
篆便爱《诅楚》、《石鼓文》。
又悟竹简以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退之羲之「俗书趁姿媚」。
此公不独为石鼓发想,亦见此等物耳。
《名画记》载京兆尹黎干印曰「黎氏」。
此帖前后载者是书,后一帖半贞观印,剪除不去,故不入开元御府
僧权即徐。
谢帖「怀珍」,王帖「怀充」,皆梁武帝书證也。
世南呈」非虞笔,后人妄添,可洗除。
孝先,本朝宰相王曾也,尝跋中令《送帖》。
芊芾,名连姓合之。
楚姓米,芊是古字,屈下笔,乃芾字。
如三代「大夫」字合刻印记之义。
元祐中,为左藏隰守刘季孙跋题。
刘季孙于从行,八百置得羲、献帖。
苏轼要芾小研山,不与,季孙遂以此帖来易,与之。
芾爱帖,许之。
王诜借山去已一月,闻欲易帖,渠自欲山,恐易了,遂百简索不还。
季孙赴任数日,乃还。
山无人追及,遂不及易。
季孙卒,其子以二十千卖,王防父知太原得之。
二三年间,以数种好玩于处易不成。
季孙两浙路分司章惇要,不与。
苏轼秦观等有诗题其后,今皆除了。
润州见时犹在,等共题书曰「惟辟玉食」。
夫至玩、玉食,非人主,则人臣孰堪之?
乃是神物护持,并合归上圣。
吴生画,遍阅一世,未有此比。
若入御府,未装间,望假一日,使诸生识,世间不复有也。
诸生至今未给食。
马,唐画,非干笔,少圆润秀气,与芾家天王同
往往世间此等画,便假名吴生甚众。
海岳名言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海岳名言》(咸淳刊左氏百川学海本)、《珊瑚网·书录》卷二三上、《荆川稗编》卷八三、《宋稗类钞》卷三三
历观前贤论书,徵引迂远,比况奇巧。
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
或遣辞求工,去法愈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惟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家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𡷗、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古意盎然。
吾儿尹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尹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每云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尹知也。
老杜作《薛稷惠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以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惟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惟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勾,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世始有俗书。
唐官告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大小一伦,犹吏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
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颜真卿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披撇,致大失真。
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差。
乃知颜出于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
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与欧为丑怪恶札祖。
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
筋骨之说出于,世人但以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
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摺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
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
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
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
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欧、虞、褚、、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李邕子敬体,乏纤浓。
徐浩晚年用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婺州碑也。
《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
此自有识者知之。
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御史萧诚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
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趣,馀皆不及矣。
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
自颠沛字起,在唐林夫处,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生。
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
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
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兹古语也。
吾梦古衣冠人授以摺纸书,书法自此差进,写与他人都不晓。
蔡元长见而惊曰:「法何太遽异耶」?
此公亦具眼人。
章子厚以真自名,独称吾行草,欲吾书如排算子。
然真字须有体制仍佳耳。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尹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
吾家多小儿作草书,大段有意思。
智永砚心成臼,乃能到右军
若穿透,始到钟繇也,可不勉之。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
因思苏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半山庄台上多文公书,今不知存否?
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
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金陵幕山楼隶榜,乃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
六朝宫殿榜皆如是。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
今见其本,乃如奈重儿台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上复问:「卿书如何」?
对曰:「臣书刷字」。
李邕帖赞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四
右,唐秘书李邕泰和书。
王琚玄宗皇帝之子;
王峤太宗皇帝之曾孙。
紫微舍人石昌言所藏。
元祐丁卯甬上,遇紫微孙夷庚字坦夫,以张萱六画、徐浩二古帖易得。
尚有厉少府《求地黄帖》,白麻纸,在石氏。
坦夫幼安长子,书画号翰林苑苏子瞻为之序。
此帖飘纵,后帖严谨。
余欲此帖,坦夫惜不与,幼安程夫人于户间使以归余焉。
六月甲申南郡舟中装。
赞曰:
蓬蓬皇皇,才高气方。
张说妒善,杜甫扬光。
子敬储逸,僧虔与详。
润分玉莹,秀溢春芳(《宝晋英光集》卷六。又见《宝晋山林集拾遗》卷四。)
劳校:「宋刻无皇帝二字」。
回知隰州刘季孙左藏 北宋 · 李复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五、《潏水集》卷三
某再拜。
承示佳什,词意爽拔,不胜降叹。
乐天笔迹,往年于长安萧随中舍处见之,与此少异。
恐起草不甚用意,然其放逸自在,尤可追想其风概。
方牛、李相倾,朝廷道路皆不敢以目,而乐天出入于二党之间,在彼无恶,在此无斁,非贤者安能如是?
观其书,论其人,此笔迹尤可贵也。
王摩诘画竹亦尝见于岐下僧舍,此笔尤老而劲,又极自然,非寻常所能到。
得观甚幸,谨还纳,惟检入。
承问李侯所藏王子敬帖,亦常见之,此乃唐人临拓者,极易辨。
一轴凡四帖,分寄三人,而纸用两幅,安有帖寄两人、纸用一幅乎?
始收者不能辨,印记题跋甚秘,后来但见贵人所宝,故历代传以为真也。
二王书迹,东晋之盛,上下已皆爱重,又父子皆不惜笔画,宜其传者甚多,但累经丧乱,今遂无有。
后周承圣末于谨江陵梁元帝将降,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王书迹,命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历代所藏尽为灰烬。
唐太宗好书,人间所藏,求之殆尽,藏于内府高宗以后或赐予、或盗窃,又散落人间。
宗楚客中宗时中书令,奏事承恩,乃乞大小二王真迹,敕赐二十卷,大小各十轴,楚客装作屏风。
王涯作相,专求法书,尽以金帛官职致之,既被害,人但取装饰金玉,书画皆焚弃,经五代故无孑遗。
今书学不竞,用笔之法绝而不传,虽临拓之本,举世略无一二,亦使人时为慨然也。
脔婿 北宋 · 李复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八、《潏水集》卷八
晋谢混谢安之孙。
初,孝武帝晋陵公主求婿,谓王珣曰:「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如王处仲桓元子诚可,才小富贵,便预人家事」。
对:「谢混虽不及真长,不减子敬」。
帝曰:「如此便足」。
会帝崩,袁崧欲以女妻之。
曰:「卿莫近禁脔」。
初,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豚,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臣未尝敢食,于时呼为禁脔,故以为戏。
今人以结亲为脔婿,非也,此比况之戏耳。
春秋左氏传杂论二 其六 舒鸠叛楚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
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
楚子师于荒浦,使沈尹寿与师祁犁让之。
舒鸠子敬逆二子,而告无之,且请受盟。
二子复命。
王欲伐之。
薳子曰:「不可。
彼告不叛,且请受盟,而又伐之,伐无罪也。
姑归息民,以待其卒。
卒而不贰,吾又何求?
若犹叛我,无辞,有庸」。
乃还(注:明年,楚灭舒鸠。)
右襄二十四年。
舒鸠实叛楚,楚责之急,伪逆二子,欺言无之。
楚王欲伐其欺,亦可矣。
而子冯不可,其意曰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彼以不叛来请盟,斯受之而已。
如是而复叛,楚虽灭之,楚可无罪。
《易》曰:「田有禽,利执言,旡咎」。
子冯以之。
正统论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七、《后山居士文集》卷七、《古文集成》卷四○
统者,一也。
一天下而君之,王事也,君子之所贵也,吾于《诗》、《春秋》、《孟子》见之也。
周南》自风而雅,王者之事也;
《召南》自家而国,诸侯之事也。
公羊子曰:「王正月者,大一统也」。
孟子曰:「伊尹孔子得百里之地,皆能朝诸侯而有天下也」。
夫正者,以有贰也,非谓得之有正与否也。
天下有贰,君子择而与之,所以致一也。
不一则无君,无君则人道尽矣,吾于《中说》见之也。
王子曰:「中国有一,圣人明之;
中国有一,圣人除之」。
夫列国并立而不相尚,君子必致于一者,不欲天下一日而无君也,吾于《春秋》见之也。
《诗》降于风,《书》绝于《文侯之命》,则天下无王矣,《春秋》所以作也。
天下无王而正月必书王者,所以君之也。
由周而上,天下为一,学者所不论也。
由周而下,至于五代,其所论者五焉:有其位而不一者,东周是也;
有天下而无位者,齐、晋是也;
有其统而为闰者,秦、新是也;
无其统而为伪者,魏、梁是也;
上无所始,下无所终,南、北是也。
正之说有三,而其用一。
三者,天、地、人也。
天者,命也,天与贤则贤,天与子则子,非人所能为也,故君子敬焉。
地者,中国也,天地之所合也,先王之所治也,礼乐刑政之所出也,故君子慕焉。
人者,德功也,德者化也,功者事也,故君子尚焉。
一者,义也。
可进则进,可黜则黜,而统有归矣,吾于《诗》与《春秋》见之也。
西伯,诸侯也,君子与其王;
平、桓,周之馀,而君子夺其王也。
隐公摄位,而先君之元子,君子与其君也;
桓公世子也,王与诸侯大夫国人君之,而王法之所讨,君子黜之。
文王,西夷之人;
秦与吴、楚,戎蛮也,君子进而中国之也。
杞,裔也,君子斥而夷狄之也。
自周之东,夷于诸侯,其所有者号尔,故《诗》降而《书》绝之,君子盖有待也。
夫《诗》降而《书》绝,则天下无周矣,王者可以作也,而卒无以代之,徒以先王之世,天下须君而复与之,岂君子所欲哉!
桓、文一中国,却外夷,出民水火之中,有功矣。
而天命未改,故管仲不得而革也。
周存之者,天也,文武之泽也;
黜之者,人也,天下之法也。
此周与齐、晋之辨也。
秦之昭襄始亡周而臣诸侯,及始皇又合六国而为一,而学者不以接统,岂不已甚矣哉?
以秦之暴,疾之可也,而不谓天下为秦可乎?
夺之,其谁与哉?
新莽,汉之盗也,而汉讨之。
是犹之穷羿、卫之州吁,而齐之无知也,而学者疑其年,吾于《春秋》见之也。
鲁昭公之失国,寓于诸侯,而季氏服君之服、行君之事者七年,君子以其前系之昭,其后系之定,则以元始属之建武其可矣。
此秦、新之辨也。
三国之一,吾于续书见之也。
,中邦之旧也,刘、葛之所造也,君子之所向也,而地则四隅也,德远而功迩,君子不得而私焉。
吴、魏皆有志于天下,又皆有功于民,而中州也,于是与之,其得已乎!
曹魏之辨也。
自晋而下则为陈,陈亡于隋,则有终。
自隋而上则为魏,魏而上为燕、赵。
赵,继晋者也。
晋之亡犹秦也,非人亡之也。
举天下而弃之,智者得之,而谓之逆乎?
其事则汉唐,其名则霸,其义则虽非桓、文,亦非晋之罪人也,则有始。
石氏,羯也;
慕容氏鲜卑也。
然居中国之位,有中国之民,而行中国之矣,是犹《书》之秦,《春秋》之吴、楚也。
燕、赵不为夷,而谓魏为狄乎?
南、北之变,吾于《元经》见之也。
晋之东,犹汉也,属而继宗,古之制也。
其所以贵者,以中土之无代也,君子因其旧而与之,犹周也。
皇始授魏,进之也,天也。
而帝晋者,人也。
魏可贵而未贵,晋可贱而未贱,故君子持之也。
持之者,待其定也。
晋、宋有其志又有其功,而魏未有以胜之。
武、文没而孝文兴,于是南北定矣,故宋亡而帝魏也。
孝建之后,可以夺矣,而君子不忍者,武、文之泽也,故因其亡而取之。
或曰:魏假之华,齐、梁、陈斥之蛮,无乃悖乎?
曰:夷而变,虽未纯乎,君子进之也;
而变,虽未纯乎夷,君子斥之也,矧其纯乎?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而不考其素善其变也,又况终身由之者乎?
色斯举矣」,而不察其著,恶其变也,又况言弗行乎?
此南、北之辨也。
学者拟梁于新,而唐非其族也,且其取之,夺也,非讨也,吾于《春秋》见之也。
楚比,盗也,而弃疾杀之,君子书之,曰「公子弃疾公子比」,以情不以迹也。
梁之存犹魏也,此朱梁之辨也。
吾于正统,质之经以定其论,资之公以济其义,折众说之枉而归诸正,庶乎其可也。
曹昧字昭父序1101年 北宋 · 张耒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二、《柯山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大梁曹昧,泣涕告予曰:「我不幸蚤孤,既长而族人言:『尔先人名尔,字尔曰昭父』。
予实用之而未能言其说,子盍为申言之乎」?
予曰:之必昭,譬之夜必有旦,晦必有明也,莫或使之而理未尝不然。
其在人,则善恶是已。
为善于家,而受爵于朝,车服以旌之,名号以表之
为不善于幽,而刀锯斧钺从之。
其始也,人莫或知之,而其著也,莫之能掩。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子先人之训子至矣,予虽欲言之,何以复加?
子敬之哉!
北岳大殿增建引檐记 宋 · 王易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一、金石苑、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一二
方岳祀事,肇见有虞氏之典,加隆于《周官》之书,而尽美于本朝。
其位号尽爵秩,仪物尽度数。
佩服章采,睟穆俨□,以尽其容;
庙居体模,放于宫城,以尽壮丽。
所属守长夙兴朝服,奉甲令,日谒□庭,稽首兴頫,罔敢弗虔,以尽厥职。
岁时祝策,又自中出,皆天子著名于上,畀郡守奉策节事,而水旱祷禳,又躬遣近侍拜而授祝,既尽所以礼神示之道。
而庙有圮缺,得贸币献以营理之,务崇弗庳,以符诏旨。
有事上帝,肆眚下国,皆敕郡县加饬祠宫,而又岳在称首。
呜呼!
殆可谓尽美,无以复加矣。
方春始和,庶民来祀,祈田答蚃,巫觋牲牵,相望于道。
群千聚百,跨越千里,不约而会于祠下者,日以亿计。
蠲洁斋敬,务极诚悃,牲腯酎醇,务极丰好。
富人巨室,别极难得之货;
幻伎瑰诡,又极平生之术;
冕章褥履,名马金玉,奇禽异兽,又极耳目之玩,而词殆不能既也。
箫鼓隐春雷之声,族谈拟浙江之涛,牲牢多于燕𨜒之牧,芗燎郁于岱山之云。
馨膻杂触,肩迹相轧,护嚣纷错,师旷失其聪,离娄失其明,总率其费,巧历失其智。
而十三归于有司,受藏庙中,又以其半输郡为燕飨之用。
呜呼!
可谓甚盛,无以复加矣。
是宜神居邃严,庭坛爽垲,以称盛美之尽。
庶惟安天元圣帝祠,曲阳定武,相望一驿,不当孔道,凡诏使连帅将命间一来,礼成辄去,不一二问其弊。
邑令谨庶职,不遑凡目举制度,故祠宫略备而不大称帝者之居。
殿之南荣褊迫,不可周旋,每牲祭盛时,人相蹙压,体荐登籍,距座才咫尺尔。
臭腥酷烈,洁人掩鼻,况煌煌仙圣,与天为徒,肯复顾享!
帝意所藐,山川百灵,罔敢锡佑,故暵潦迭兴,公私告病
盖有官守者如前,而在下者断牲命,终献则饮福啖炙以归。
浸历期闰,无复广斥意。
绍圣丁丑岁,臣君寿令曲阳,琢顽輮枉,百废维新。
眷兹南向,弗崇弗严,弗称明天子敬神恤民之意,亦失予为令之职。
乃度址庀具,以侈檐楣,增衡袤丈有奇,纵高侔若于殿。
耽耽翼翼,究极华明,石楹镂蛟,金甲玉爪,蜿蜒躩拿,须鬣欲奋。
欂栌㮰橑,穷轮奂之美;
丹雘金碧,穷绘事之妙。
廉陛穷崇,窗户穷深,胶葛尊赀费亡虑百万计。
虽得以敕书从事,而来祠者谂有司愿有所输,或出其材,或出其力,或出其巧,各愿穷出其所有,令不禁也,乃得以成。
始栽于二月乙亥,毕塓于九月庚辰
属臣易记其事,故原本祀典而究其弊,且述令之志,以见致美之尽,敢系以诗曰:殚祝史兮丐有年,屏翳伏兮旱魃囚鞭。
庖六穗兮仓箱万千,箫鼓宴飨兮束带华轩。
牢醴洁丰兮我有嘉宾,春秋节事兮牲齐醪酸。
执事若忘兮以渎为虔,宫雉圮缺兮狼藉庭坛。
我有公事兮靡遑饬完,沴祲勃郁兮仪物载蠲。
谬为悃款兮雩禜降神,山鬼凭怒兮矧帝之尊。
十五恤荒兮繄吏弗敬,天假令尹兮为民锡命,靖恭厥事兮礼神以正。
致美帝居兮帝则顾之,风马云车兮肃然来斯。
潭潭疑旒兮秽冗绝綦,协气横流兮民恬以嬉。
令尹之德兮神人具依,凡百来者兮毋忘是诗。
晋国王易撰并书。
高阳许巽篆。
三班借职监酒税齐舄,三班借职、权县尉俊民右班殿直、监庙刘稷,主簿西门聿,宣德郎知县事赵君寿立石。
刊者杨金。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各地七六三五。
王通判雪中来访以颂谢之 宋 · 饶节
七言绝句 押删韵
料峭严风雪满山,驼裘絮帽叩松关。
知公不减王子敬乘兴何妨见戴还。
题醉道士 宋 · 刘跂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六○、《学易集》卷六
唐刘餗称僧繇画醉僧,僧赂阎令加冠子为道士
此说谬甚,然好事者多信之。
二阎贵显,取赂僧徒,已自难信,又位置衣服悉异,而云但加冠子,尤非近理。
《画史》称范长寿何长寿皆师僧繇,各有《醉道士图》行于世。
余见人家数本,人物多少大小各不同,安知非范、何所为,而必云阎所加张本,其不然明矣。
韦诞悬笼书榜,须发尽白,王子敬独谓定无是事,太宗传呼画师阎立本张彦远深论其厚诬,龙眠李侯猥亦信悠悠之谈,闻子敬彦远之风,其有愧夫!
(原作同,据本书卷十二《和周达道运句题怪石韵》诗题改)达道通判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
韵出缙绅,秀见眉须。
矫绛阙之风度,宜玉堂之步趋。
有人所尽有,无人所当无。
而乃袖补衮之手,而弄云泉以自娱也。
余安能探其归宿,独见于皮肤。
盖神于酌古,僻于誉书。
求于古人,则谢幼舆王子敬之徒欤。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九。
叔党建炎二年三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王子敬童稚时,作字行草已超。
故方引纸著腕,右军从后掣其笔不获,乃叹曰:「是儿他日名当大成」。
予观叔党行草,皆蝉蜕坟尘之类,笔法通亚乃翁矣。
惜其早世不,庸讵不以此郎媲子敬耶?
邵阳俭上人,雨歇携此帖见过,翛然如见父子角巾竹杖,行小港榕林之下,不胜清绝。
建炎二年三月十八日
兰亭记并诗1122年7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宣和四年夏,弥月不雨,稻田龟兆出。
予晨兴垂头坐西斋,方与造物者游,而厨丁聿来告米竭,余作白眼久之。
希先送此轴来索跋,欣然见王子敬诸君子,忘其厨丁。
厨丁求与决,予曰:「当以三筏用事,正不必逼人也」。
今上皇帝临王羲之帖跋绍兴十一年十一月 宋 · 米友仁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二、《大玉烟堂帖》卷二○
今上皇帝宸翰临王羲之王献之等书十三帖。
友仁伏奉圣恩宠赐,谨命工模刻。
伏念臣微贱一介,初无片善足称,场屋不第,叨窃赏延,祗缘先臣芾名氏在人,复因臣于宣和间同二馆职,修书于宝堂,仍兼掌书庠,谬预世继其职,亦与二省郎同领,皆臣前此非据之幸,夫何实能而寅缘名姓,误澈宸听。
又臣昨者伏遇驻跸临安,承乏榷货,偶当轮对。
入觐清光之日,仰奉玉音曰:「卿之翰墨丹青,皆有家学」。
恭闻圣训,震惧失措,欣荣在怀,夙夕不置。
如臣学识至疏,词艺至陋,敢图睿主有此过奖!
逮荐膺临帖降赐,俾之研味,天纵以法,超诣三昧之妙,其为遭遇,盖千载未易逢者,臣之侥倖则可知矣。
恭惟圣上万机之暇,醉心韦编,寓意声画,莫不造入睿智精微之域。
如臣何知,纵极口语,实无能名。
管中之见,但叹宸毫气秀韵古,纵横自如,一点一画,莫不中道。
如晋唐百氏以善书名传千古者,未易可以仰跂。
谛玩愈久,端如夏日晴云,卷舒扬辉乎太虚寥廓,峥嵘万态,瑞映有睹,孰不知为瑰异奇伟之观,但亦咏颂之不足,而至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已。
是用镂于坚珉,庶几与天地齐久,日月并光,亿万斯年,服膺有识,以为师范者焉。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冬至日工成,臣友仁冠服俨容,薰毫涤砚,以宸翰阁名榜缄秘石,刻于平江府本司公宇。
右朝散郎提举两浙路茶盐公事、赐绯鱼袋米友仁恭书。
河南王氏所藏子敬 北宋 · 黄伯思
 押词韵第三部
君家大令书盈纸,笔势翩翩趣多媚。
虽云沓拖如少年,岂至拘挛同饿隶。
会稽七子五知名,此公风概尤超诣。
太极琁题犹重书(原注:谓不书太极殿榜。),一时凛凛标英气。
半袖精裓众争求,数幅新裙世犹贵。
当时亲遇得已难,况复传今仅千岁。
龙珠归浦剑还津,此帖君藏真得地。
才披尺许目增明,鸾跂鸿惊欲飞逝。
硬黄响拓若传吾,完璧摹刊愿垂世(《东观馀论》附录)
跋王大令授衣帖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七、《东观馀论》卷下
右摹本王大令献之《授衣帖》一卷,七十二行,有徐僧权、陈惠辩押尾,盖梁御府法书也。
笔势闳放,实子敬书之合作者。
政和二年夏四月洛阳官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