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六艺论 其二十七 东汉 · 郑玄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四
汉兴,高堂生得《礼》十七篇,后得孔氏壁中《古文礼》凡五十六篇(案:「《奔丧·正义》作五十七篇。),《记》百三十一篇,《周礼》六篇。其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同,而字多异,其十七篇外,则逸礼是也(《礼记》大题《正义》,《奔丧·正义》,《释文序录》。案:大题《正义》又引云:「《周官》壁中所得六篇」)。
六艺论 其二十八 东汉 · 郑玄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四
案《汉书·艺文志》、《儒林传》云:传《礼》者十三家,唯高堂生及五传弟子戴德、载圣在也(《礼记》大题《正议》)。
论新礼表 南朝宋 · 傅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十七
臣以下愚,不涉师训,孤陋闾阎,面墙靡识,谬蒙询逮,愧惧流汗。原夫礼者三千之本,人伦之至道。故用之家国,君臣以之尊,父子以之亲。用之婚冠,少长以之仁爱,夫妻以之义顺。用之乡人,友朋以之三益,宾主以之敬让。所谓极乎天,播乎地,穷高远,测深厚,莫尚于礼也。其乐之五声,《易》之八象,《诗》之《风》《雅》,《书》之《典》《诰》,《春秋》之微婉劝惩,无不本乎礼而后立也。其源远,其流广,其体大,其义精,非夫睿哲大贤,孰能明乎此哉。况遭暴秦焚亡,百不存一。汉兴,始征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纰缪,首尾脱落,难可详论。幸高堂生颇识旧义,诸儒各为章句之说,既明不独达,所见不同,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故闻人、二戴,俱事后苍,俄巳分异,卢植、郑玄,偕学马融,人各名家。又后之学者,未逮曩时,而问难星繁,充斥兼两,摛文列锦,焕烂可观,然而五服之本或差,哀敬之制舛杂,国典未一于四海,家法参驳于缙绅,诚宜考详远虑,以定皇代之盛礼者也。伏惟陛下钦明玄圣,同规唐虞,畴咨四岳,兴言《三礼》,而伯夷未登,微臣窃位,所以大惧负乘,形神交恶者,无忘夙夜矣。而复猥充博采之数,与闻爰发之求,实无以仰酬圣旨万分之一。不敢废嘿,谨率管穴所见五十二事上呈。蚩鄙茫浪,伏用竦赧(《宋书·傅隆传》,元嘉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礼论》付隆使下意,隆上表。)。
游钟山之开善定林息心宴坐引笔赋诗 陈朝 · 释洪偃
押微韵
杖策步前岭,褰裳出外扉。
轻萝转蒙密,幽径复纡威。
树高枝影细,山尽鸟声稀。
石苔时滑屣,虫网乍粘衣。
涧傍紫芝晔,岩上白云霏。
松子排烟去,堂生寂不归。
穷谷无还往,攀桂独依依(○续高僧传本传。《诗纪》百七。)。
左邱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
左邱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元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元凯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冑。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太学。可与颜子俱配享孔子庙堂。
先代帝王及先圣先师议 初唐 · 长孙无忌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谨按礼记祭法云。圣王之制礼也。法施于人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禦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又云。尧舜禹汤文武。皆有勋烈于人。及日月星辰。人所瞻仰。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准此。帝王合与日月同例。恒加祭飨。义在报功。爰及隋代。并遵斯典。其汉高祖祭法无文。但以前代迄今。多行秦汉故事。始皇无道。所以弃之。汉祖典章。法垂于后。自隋巳上。亦在祀例。伏惟大唐稽古垂化。网罗前典。唯此一祀。咸秩未申。今新礼及令。无祭先代帝王之文。今请聿遵故实。修附礼令。依旧三年一祭。仍以仲春之月。祭唐尧于平阳。以契配。祭虞舜于河东。以咎繇配。祭夏禹于安邑。以伯益配。祭殷汤于偃师。以伊尹配。祭周文王于酆。以太公配。祭周武王于镐。以周公召公配。祭高祖于长陵。以萧何配。又按新礼。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又准贞观二十一年诏。亦以孔子为先圣。更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与颜回俱配尼父于太学。并为先师。今据永徽令文。改用周公为先圣。遂黜孔子为先师。颜回邱明并为从祀。谨按礼记云。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郑元注云。官谓诗书礼乐之官也。先师者。若汉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可以为师者。又礼记云。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元注云。若周公孔子也。据礼为定。昭然自别。圣则因天合德。师则偏善一经。汉魏巳来。取舍各异。颜回夫子。互作先师。宣父周公。迭为先圣。求其节文。递有得失。所以贞观之末。亲降纶言。依礼记之明文。酌康成之奥说。正夫子为先圣。加众儒为先师。永垂制于后昆。革往代之纰谬。而今新令不详制旨。辄事刊改。遂违明诏。但成王幼年。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为六君子。又说明王孝道。乃述周公严配。此即姬旦鸿业。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实贬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拯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宏圣教于六经。阐儒风于千代。故孟轲称生灵巳来。一人而巳。自汉巳来。奕叶封侯。崇奉其圣。迄于今日。胡可降兹上哲。俯入先师。又且邱明之徒。见行其学。贬为从祀。亦无故事。今请改令从诏。于义为允。其周公仍依别礼。配享武王。谨议。
駮王元感丧服论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夫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不刊之典也。谨按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公薨。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齐纳币。左传曰。礼也。杜预注云。僖公丧终此年十一月。纳币在十二月。士婚礼纳采纳徵。皆有元纁束帛。诸侯则谓之纳币。盖公为太子。已行婚礼。故传称礼也。公羊传曰。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丧娶在三年之内。何以讥。三年之内不图婚。何休注云。僖公以十二月薨。至此冬未满二十五月。纳采问名纳吉。皆在三年之内。故讥。何休以公十二月薨。至此冬十二月。才二十四月。非二十五月。是未满三年而图婚也。按经书十二月乙巳公薨。杜以长历推乙巳是十一月十二日。非十二月。经书十二月。是经误。文公元年四月。葬我君僖公。传曰。缓也。诸侯五月而葬。若是十二月薨。即是五月。不得言缓。明知是十一月薨。故注僖公丧终此年。至十二月而满二十五月。故邱明传曰礼也。据此推步。杜之考校。岂公羊之所能逮。况邱明亲受经于仲尼乎。且二传何杜所争。惟争一月。不争一年。其二十五月除丧。由来无别。此则春秋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尚书伊训云。成汤既殁。太甲元年。惟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祀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孔安国注云。汤以元年十一月崩。据此则二年十一月小祥。三年十一月大祥。故太甲篇中云。惟元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是十一月大祥讫。十二月朔日。加王冕服。服吉而归亳也。是孔言汤元年十一月之明验。顾命云。四月哉生魄。王不怿。是四月十六日也。翌日乙丑。王崩。是十七日也。丁卯命作册度。是十九日也。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是四月二十五日也。则成王崩至康王麻冕黼裳。中间有十月。康王方始见庙。则知汤崩在十一月。淹停至殓讫。方始十二月祗见其祖。顾命见庙。记诸侯出庙门俟。伊训云。祗见厥祖。侯甸偫后咸在。则崩及见庙。殷周之礼并同。此周因于殷礼。损益可知也。不得元年以前。别有一年。此尚书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礼记三年问云。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又丧服四制云。变而从宜。故大祥鼓素琴。告人以终。又閒传云。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禫。食酒肉。又丧服小记云。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此礼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仪礼士虞礼云。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此礼周公所制。则仪礼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此四验者。并礼经正文。或周公所制。或仲尼所述。吾子岂得以礼记戴圣所修。辄欲排毁。汉初高堂生溥礼既未周备。宣帝时少傅后仓。因淹中孔壁所得五十六篇。著曲台记以授弟子戴德戴圣庆傅三人。合以正经及孙卿所述。并相符会。列于学宫。年代已久。今无端搆造异论。既无依据。深可叹息。其二十五月先儒考校。惟郑康成注仪礼中月而禫。以中月间一月。自死至禫凡二十七月。又解禫云。禫言澹澹然平安之意。今皆二十七月复常。从郑仪也。踰月入禫。禫既复常。则二十五月为免丧矣。二十五月二十七月其议本同。窃以子之于父母丧也。有终身之痛。创巨者日久。痛深者愈迟。岂徒岁月而已乎。故练而慨然者。盖悲慕之怀未尽。而擗踊之情已歇。祥而廓然者。盖哀伤之痛已除。而孤藐之念更起。此皆情之所致。岂外饰哉。故记曰。三年之丧。义同过隙。先王立其中制。以成文理。是以祥则缟带素纰。禫则无所不佩。今我子将徇情弃礼。实为乖僻。夫去缞麻之服。袭锦縠之衣。行道之人。皆不忍也。直为节之以礼。无可奈何。故由也不能过制为姊服。鲤也不得过期哭其母。夫岂不怀。惧名教逼已也。至若孔郑何杜之徒。并命代挺生。模范来裔。宫墙积仞。未易可窥。但钻仰不休。必当渐入胜境。讵劳终年矻矻。虚肆莠言。所有掎擿先儒。愿且以时消息。
巂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谥文献姚府君碑铭 唐 · 胡皓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
夫应顺相成。君臣有待。岂不以参庸作辅。□□移屯。象阙不可以不临。山川不可以不守。于是开分都野。对乂天人。高爵命于仪刑。大邕熙于品物。五侯九伯。公实当之。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大姓。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也。昔有虞惟舜。其姓惟姚。钦若神明。盖云祖始。子孙蕃邈。而迨于兹。曾祖宣业。陈(世系表作梁)征东将军吴兴郡公。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远图膺锡。大石垂休。父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炀帝诰以武能守于天险。高门晋烛。何象贤之纷光哉。公都尉之季子。毅烈昭融。蓄大容远。艺工非习。学远无师。燕雀□知。鸿鹄自若。以待奋也。年十八。属乱隋无象。偫盗生郊。授公本县令。以先人部曲。少用辑宁。太宗济河。闻公名。密遣相闻。公告于州将曰。王充非主。天命在唐。宜速举众以应义。不尔。恐贻后戚。因间道入谒。高祖嘉叹者久之。乃降赐墨书金帛。以此阖州离患。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洎贼平。将举籍议功。有妄谮者云。公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又以明略用多。每为朋侪所忌。乃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冈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右二陕。左二陵。北河南阴。南山北趾。中养浩气。外衍遐风。紫芝淹留。赤松不返。俄而贬授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公抗疏自列。谢病而退。乃除常州长史。亦坚以疾辞。寻除硖州刺史。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公举六察。按百城。导齐江门。茂育云泽。龙朔初。邛蛮作梗。乃除公使持节巂州都督。公正以驯吏。严以蓄戎。不罚而徵。不战而服。能以毁远。寿以衰迁。启全告终。返真于始。以二年十二月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呜呼哀哉。以三年七月十五日。稿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未备迁礼也。公门传孝义。代蒙旌榜。至若鸡鹜家禽。牛羊圈畜。互以相乳。不限所生。岂非明德继修。应形殊类也。公青云谁与。白日相邻。武杰文英。幽深天理。孝原忠极。保合神庭。馀力所存。致心无害。虽五善三变。穷妙曲成。而藏器待时。移官于位。乃作藩翰。以制要荒。绥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远夷文顺。偫物缉熙。存立大功。殁昭馀训。岂无明主。而有遐遗。命矣哉。公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则隋左常侍降之孙。唐襄州长史志逵之女。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元景之母也。夫人于资福祉。实受灵和。四德待行。三从及嗣。祗先导后。在阈成家。二子少孤。一门所恃。长幼咸若。礼训所陶。出有庶官。入惟丞相。乃敷皇极。遂广人和。至矣哉。盖由内则有方。外成其大。而况乎众姜偫妇。罔或不宗。于休夫人。岂古之明达者矣。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呜呼。遗令曰。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昔邴根矩沐德信。并通儒达识。咸以同窆为非。实获我心。当从其议。无改吾志。尔惟孝乎。殁已可于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吾平生之好耳。崇等敬遵遗旨。以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九月庚寅朔十五日甲辰。葬于万安山之南阳。令公纯德佐时。高堂生感。永思不待。长号罔极。以为东茔已异。西兆未殷。占考岁辰。奏加封树。以开元三年岁次乙卯十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庀徒有作。初景龙年。以时宰先人。特旨追赠幽州都督。而神道贵静。元宅不移。重广冥域。因成象制。天子于是乎昭宠大臣。追崇旧烈。又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命五品官监护。赐米粟各二百石。绢布四百端匹。庶事官供。特令优厚。盖念功悼存。发荣而资哀者也。版筑相丽。贲饰其仪。丰不近奢。薄不违俭。名山大谷。异势盘纡。密圹重坟。灵祇式叙。是惟幽极。可以永安。撰德昭文。长垂不已。铭曰。
氏原德先,裔裔绵绵。
曷时无隽,曷位无贤。
重象曜质,纷纷秩秩。
洁齐相亨,休复于吉。
于时保之,文献非他。
我生则睟,天爵云多。
粤有符彩,宁施琢磨。
英图烈烈,利用峨峨。
瞻天历象,谒帝关河。
庸勋远大,锡命骈罗。
行行驷马,作藩荒遐。
职职悟人,为范陶钧。
政閒谁黩,时修物育。
陟遐未穷,归冥不复。
慈告式明,卜宅离茔。
东毕西贲,幽封大成。
尊尊孝子,昭发家声。
处州孔子庙碑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与孔子焉(一作为)。然而社祭土。稷祭谷。句龙与弃。乃其佐享。非其专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坛。岂如孔子用王者礼。巍然当座。以门人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进退诚敬。礼如亲弟子者。句龙弃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句龙弃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孔子之盛。所谓生人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者。此其效欤。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独处州刺史邺侯李繁至官。能以为先。既新作孔子庙。又令工改为颜子至子夏十人像。其馀六十二子。及后大儒公羊高左邱明孟轲荀况伏生毛公韩生董生高堂生扬雄郑元等数十人。皆图之壁。选博士弟子必皆其人。又为置讲堂。教之行礼。肄习其中。置本钱廪米。令可继处以守。庙成。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学行释菜礼。耆老叹嗟。其子弟皆兴于学。邺侯尚文。其于古记无不贯达。故其为政知所先后。可歌也已。乃作诗曰。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先师所处。亦窘寒暑。乃新斯宫。神降其献。讲读有常。不诫用劝。揭揭元哲。有师之尊。偫圣严严。大法以存。像图孔肖。咸在斯堂。以瞻以仪。俾不或忘。后之君子。无废成美。琢词碑石。以赞攸始。
琉璃窗赋(以日烁烟融如无碍隔为韵) 唐 · 王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
彼窗牖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彻而光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皓月斜临。陆机之毛发寒矣。鲜飙如透。满奋之神容凛然。始夫创奇宝之新规。易疏寮之旧作。龙鳞不足专其莹。蝉翼安能拟其簿。若乃孕美澄凝。沦精灼烁。栋宇廓以冰耀。房栊炯其电落。深窥公子。中眠云母之屏。洞见佳人。外捲水精之箔。表里玲珑。霜残露融。列远岫以秋绿。入轻霞而晚红。满榻琴书。杳若冰壶之内。盈庭花木。依然瑶镜之中。故得绣户增光。绮堂生白。睹悬虱之旧所。疑素蟾之新魄。碧鸡毛羽。微微而雾縠旁笼。玉女容华。隐隐而银河中隔。几误梁燕。遥分隙驹。比曲棂而顿别。想圭窦以终殊。迥以视之。虽皎洁兮斯在。远而望也。则依微而若无。由是蝇泊如悬。虫飞无碍。光寒而珠烛相连。影动而琼英俯对。不羡石崇之馆。树列珊瑚。岂惭韩嫣之家。床施玳瑁。如是价重琐闼。名珍绮疏。彻纱帷而晃朗。连角簟而清虚。倘徵其形。王母之宫可匹。若语其巧。大秦之璧焉如。然而国以奢亡。位由侈失。帝辛为象箸于前代。令尹惜玉缨于往日。其人可数。其类非一。何用崇瑰宝兮极精奇。置斯窗于宫室。
汉博士高堂生今封莱芜伯赞 宋 · 周起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
秦历告穷,炎灵启祚。
笃生令人,允贞王度。
名教斯宗,礼文有素。
勒封告成,式昭馀裕(《山左金石志》卷一五。又见《阙里志》卷一七,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一之七,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道光《滕县志》卷七。)。(一章)
「礼」字原缺,据右引补。(二章)
苦雨二首 其一 北宋 · 刘敞
押灰韵
洪河滔冀州,大陆日夜摧。
天时普阴沴,飞雨皆北来。
崩腾乱云雾,顷刻不暂开。
通衢为深渊,高堂生苍苔。
稼穑日以没,民生一何哀。
微禹既已矣,我其为鱼哉。
论孟子配飨疏(元丰七年四月) 北宋 · 林希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一
臣伏见古者配飨及从祀,但取著德立功,其道有以相成者,不必皆用同时之人。如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先农之祠则以后稷配神农。勾芒为少昊氏之子,祝融为高辛氏之子,今春秋之祭,则勾芒配伏羲,祝融配大庭,迎气之日又为之从祀。是异代之人得为配享明矣。唐贞观二十一年,诏以伏胜、高堂生、杜预、范宁之徒二十一贤与颜子俱配享孔子庙堂,至今犹为从祀。孟子于孔圣之门,当在颜子之列;至于荀况、扬雄、韩愈,皆发明先圣之道,有益学者,久未配飨,诚为阙典。伏请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子配飨文宣王,设位于兖国公之次。所有荀况、扬雄、韩愈并以世次先后,从祀于左丘明等二十一贤之间。所贵上称圣朝褒崇儒贤、备修祀典之意。
〔贴黄〕检会左丘明至范宁二十一人并封伯爵,如允所请,即乞荀况、扬雄、韩愈并加封爵。自国子监及天下至圣文宣王庙,皆塑邹国公像,其冠服同兖国公。仍画荀况等像于从祀之列,荀况在丘明之下,扬雄在刘向之下,韩愈在范宁之下,冠服各从封爵。
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 北宋 · 苏轼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诗翁爱酒常如渴,瓶尽欲沽囊已竭。
灯青火冷不成眠,一夜撚须吟喜雪。
诗成就我觅欢处,我穷正与君彷佛。
曷不走投陈孟公,有酒醉君仍饱德。
琼瑶欲尽天应惜,更遣清光续残月。
安得佳人擢素手,笑捧玉碗两奇绝。
艳歌一曲回阳春,坐使高堂生暖热。
赠戴嗣良歌时罢洪府监兵过广陵为东坡公出所获西夏刀剑东坡公命作 北宋 · 晁补之
押词韵第一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三郎少日如乳虎,代父搏贼惊山东。
硬弓长箭取官职,自说九战皆先锋。
将军拳勇馈不继,痛惜灵武奇谋空。
城头揶揄下俯走,壮士志屈羞填胸。
平生山西踏霜雪,洪府下湿号儿童。
闻名未识二十载,初见长揖东坡公。
锐头短后凛八尺,气似饮井垂檐虹。
只令不语当阵立,望见已是千夫雄。
往年身夺五刀剑,名玉所擐犀札同。
晨朝携来一府看,窃指私语惊庭中。
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
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苍龙。
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东坡喜为出好砺,洮鸭绿石如坚铜。
收藏入匣人意定,蛾眉稍进琉璃钟。
太平君子尚小毖,戒惧邾小毋荓蜂。
舞干两阶庶可睹,跳空七剑今何庸。
我为苏公起扬觯,雅歌缓带聊堪同。
从公请砺归作砚,闻公尝谏求边功。
贺节度使启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一、《紫微集》卷二七
伏审显膺明命,宠录懿亲。制节雄藩,极光荣之异数;奉词真馆,侈休佚之殊恩。伏惟庆慰。切以太母之德在邦家,先代之勋藏盟府。岂止宥于十世,盖将至于万年。中遭谤诬,久乃暴白。虽忘家忧国,已大显于徽音;然累将重侯,未隆恩于外舍。顾兹阙典,久郁舆言。昔和、熹尝负谤于建光之初,而梁氏亦复兴于永光之后,悉赖臣邻之申议,本非门客之能言。观近事之宣昭,允增光于前古。伏惟某官惠和迈德,忠义持身,文辞高伯况之风,退避蕴长君之操。岂但保家之主,实繄名世之才。始推元祐之功,意盖兼明于国是;终受馀恩之锡,因以大庇于门宗。涣汗既行,朝佥惟穆。某暌违兹久,瞻咏徒深,比观纶綍之敷,实倍欢愉之素。未驰贺幅,先辱诲函,载窥行远之文,益认故人之意。其于悚荷,莫罄敷陈。
禘祫论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二九、《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二、《南宋文范》卷五五
诸儒禘祫之说,何其纷纷不同也。郑康成谓祫大禘小,王肃谓祫小禘大,此小大之说不同也。王郑小大之说方淆乱未决,刘歆、贾逵之徒则又谓一祭二名,礼无差降,此一祭二祭之说又从而不同也。郑氏谓天子祭圆丘谓之禘,宗庙大飨亦谓之禘;王氏谓天子诸侯皆禘于宗庙,非祭天之祭。此祭天、祭宗庙之说不同也。《诗·閟宫》传云:「诸侯夏禘则不祫,秋祫则不尝」。汉光武诏问禘祫之说于张纯,纯谓禘以夏四月,祫以冬十月。此夏禘冬祫之说不同也。汉魏故事,五年之间通计其数,一禘一祫,是出于《公羊》「五年再大祭」之说。唐开元间,太庙禘祫各自数年,是又用《礼纬》「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说,此又年数之不同也。郑康成、高堂生则先三而后二,徐邈则先二而后三,此又先后之不同也。自汉迄唐,禘祫之议讲之屡矣,牵于繁文异说,终莫得而一之。善乎,欧阳子之言,曰:「事有出于久远而传于二说,则奚从」?曰:「从其一之可信者」。「然则,安知可信而从之」?曰:「从其人而信之可也」。众人之说如彼,君子之说如此,则舍众人而从君子。君子之说如彼,圣人之说如此,则舍君子而从圣人。然则,欲一禘祫之说,当折衷于圣人之言可也。《春秋》、《诗》、《礼》、《论语》皆圣人之言也,释《春秋》、《诗》、《礼》、《论语》者,皆诸儒之言也。《春秋》书禘者二,而不言祫,惟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公羊》、《谷梁》释之曰:「大事者祫也」。《春秋》有禘无祫,以大事为祫者《公》、《谷》也。《诗》《周颂》、《商颂》言禘者二而不言祫,惟《玄鸟》「祀高宗」,《毛氏传》曰:「祀当为祫」。《诗》有禘无祫,以祀为祫者毛氏也。《周礼》:「太宗伯之职以肆献祼享先王」。郑氏曰:「宗庙之祭有六,享肆献祼馈食在四时之上,则是祫也、禘也」。《周礼》无禘祫之说,以肆献祼馈食为禘祫者郑氏也。《论语》记「禘自既灌而往」与「或问禘」之说,孔安国释之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论语》言禘而不言祫,并言禘祫者孔安国也。惟《礼记·王制》曾子问大传有禘祫之说,而亦未尝言其礼之大小与年数之先后、冬夏之异时。至于《祭法》则言禘交祖宗,而不言祫,《仲尼燕居》与《祭统》篇则言郊社禘尝,而不言祫,《王制》、《祭义》诸篇举四时祭名,皆曰夏禘,而不言冬祫。以《春秋》、《诗》、《礼》、《论语》之言如此,释《春秋》、《诗》、《礼》、《论语》者其言如彼,学者当舍训释而从经可也。从经则古者有禘无祫。非无祫也,祫者禘中之一事,不可与禘俱谓之大祭也。古者大禘之时,群庙之主皆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因禘而合食,故谓之祫。是禘者总名,祫者一事,亦犹荐生荐熟之时则谓之荐,灌酒求神之时谓之祼。荐也、祼也、祫也,皆大禘中一事,不可以是三者均谓之祭名也。后世因《礼记》诸篇有禘祫事,遂以祫与禘俱谓之大祭,殊不知《礼记》之所谓祫者,是乃禘中之一事也。又见《公羊》以大事为祫,遂以祫为大于禘,殊不知《公羊》之说出于《礼纬》,而《春秋》无是言也。《春秋》所谓大事者即禘尔,不曰禘而曰大事者,禘所以审昭穆,僖公逆祀,昭穆乱矣。圣人是以变禘之文而曰「大事」,大是事也。《公羊》求其说而不得,遂援《礼纬》以释经,此所以启后世之纷纷也。或曰:「如是,则刘贾一祭二名之说得乎」?愚谓刘贾之说仅矣,而未尽也。彼谓一祭二名者,谓本无二礼也,则一祭之说为仅得。而不知禘者禘其祖之所自出,祫者因禘而合食焉,禘总名,祫一事,则二名之说为未尽。或曰:「如是,则废三年之祫,而用五年之禘,必五年而一大祭乎」?愚曰:废祫之名而一之于禘可也。五年而再大祭,则《公羊》之说不可废也。郑康成先三后二,徐邈先二后三,与夫秋祫、冬祫,纷纷不决之争,举可置也。或曰:「三年祫,五年禘,自汉至今而用是说,可废之乎」?愚曰:《春秋》、《诗》、《礼》、《论语》非圣人之书,则汉儒之说、《礼纬》之言不可废;《春秋》、《诗》、《礼》、《论语》果圣人之书也,吾从圣人而废异说,胡为而不可邪?
策问 其五 南宋 · 林光朝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三、《艾轩先生文集》卷三
问:昔者明王之治天下也,因人心而为礼乐,虽有一代损益之制,而无诸家异同之说。自秦人变古,汉兴,以礼学名家者有高堂生,有大小戴氏。至于乐律一事,则其说杂然不可齐,有知其本原盖亦寡矣。夫六同六律,所以合四时阴阳之声,四时得其序,然后无愆阳伏阴之变。中气既正,则中声可求;中声一定,则清浊疾徐抑扬高下之节,莫不以类应,是以神瞽作乐,必于太平极治之世者,所以考中声也。律之有五声,犹射之于鹄,其差或以毫釐,则其失或在于寻丈之外。甚哉,中声之难晓也!世之言乐律者,往往泥常习,故以黄钟一籥之黍,积而为尺,则龃龉不合,于是乎以指尺定律。指尺不足据,又从而模仿古人器物长短阔狭之度,然而终亦不可用。是诚言律者本无一定之说也。十二律旋相为宫,则六十律也,加之以二变,则八十四调也。十二律皆左旋,以八八为位,五声加以二变者,数之所穷,不可增损也。其后有为六十律者,盖得之于旋相为宫之法。又其最后则为三百六十律,识者谓三百六十律所以发古人之蕴,而深诋六十律之失。十二律之为六十,犹八卦之为六十四也。六十律之为三百六十,犹六十四卦之变而为四千九十有六也。先后述作,同出一轨,而其予夺异同如此,是诚言律者本无一定之说也。司马迁世为太史,其于律历之学,必有所传。迁谓黄钟长八寸七分,林钟长五寸七分,太簇长九寸七分,是三律所阙者皆三分。班固谓黄钟、林钟、太簇律皆全寸而无馀分也。又迁所言律吕相生之次,阳下生阴,阴上生阳,阴阳相离,而盈缩之数不可乱也。淮南王安、京房、马融、郑康成、蔡邕之徒,皆以蕤宾为重上生,吕不韦《春秋》则以大吕为重上生,是诚言律者本无一定之说也。仰惟国家稽古礼文之事,炳焉可述,比年尝作景钟以郊祀上帝。夫景钟者,黄钟之所自出也;黄钟者,十二律之所自出也。太常考制度,必有一定之说。诸君试辨古之言律者得失安在,亦其庶几于国论有所合也。
吕氏春秋跋 宋 · 蔡伯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三八、《黄氏日钞》卷五六、《经义考》卷二七七
汉兴,高堂生、后苍、二戴之徒取此书之十二纪为《月令》,河间献王与其客取其《大乐》《适音》为《乐记》,司马迁多取其说为《世家》、《律历书》。孝武藏书,以预九家之列;刘向集书,以系七略之数。今其书不得与诸子争衡者,徒以不韦病也,然不知不韦固无与焉者也。
礼记序 宋 · 金恕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一二
戴圣《礼记》者,世儒之所称《小戴礼》也。古者《礼记》百三十一篇,皆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自高堂生传礼,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奋以授后仓,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曲台者,汉殿名,在未央宫。仓在曲台校书著记,因以为名。仓以授梁人戴德延君,戴圣次君。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之学。以余所考于班固之说如此。而或者遂以大、小戴为伯仲,谓德为伯氏,圣为仲氏,故伯曰延君,而仲即曰次君,而不知其非也。观于《隋书·经籍志》云:「梁人戴德及德从兄子圣」,则知小戴者,德之从兄子,非伯仲也。《志》又云: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百三十一篇,向因次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二篇,凡五种,合共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繁重,合为八十五篇,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于是为大戴之学者,谓之《大戴记》,为小戴之学者,谓之《小戴记》。沿及汉末,马融传小戴之学,融又作《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为四十九篇;而郑康成受业于融,又为之注。今之所传《小戴记》四十九篇者是也。后世唯郑注立于国学,至唐孔颖达作《正义》,而小戴注疏单行于世,遂无复有为大戴学者矣。自有宋以来,诸经集注皆有成书,独小戴一编阙焉未备,虽言礼之家不乏,而求其精详不易,与程、朱之《易》,朱子之《诗》并垂不朽者,竟不可得。即朱子为经传通解,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而又博采他书以附益之,遂尽失其本经之旧。以之考礼则有馀,以之穷经则未足。余故就小戴正文列为二十卷,以存其旧,而叙其端委,以俟后之君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