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封孙皓为归命侯诏(五月辛亥) 晋 · 晋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六
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悯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诸子为王者拜郎中(《吴志·孙嗣主传三》,太康元年四月诏。《晋书》作「五月」。)。
尔汝歌 孙吴 · 孙皓
押真韵
《世说》新语曰: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歌云云。帝悔之。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诗纪》云。一作愿汝寿千春。○《世说》新语简傲篇。《御览》百十八、三百九十、五百七十一。《诗纪》十二。)。
立吴兴郡诏(守鼎元年十月) 孙吴 · 归命侯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古者分土建国,所以褒赏贤能,广树藩屏。秦毁五等为三十六郡。汉室初兴,闿立乃至百王,因事制宜,盖无常数也。今吴郡杨羡、永安、余杭、临水及丹阳故鄣、安吉、原乡、于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以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其亟分此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吴志·归命侯传》「分丹阳为吴兴郡」注。)。
与舅何植书(天纪四年三月) 孙吴 · 归命侯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昔大皇帝以神武之略,奋三千之卒,割据江南,席卷交、广,开拓洪基,欲祚之万世。至孤未德,嗣守成绪,不能怀集黎元,多为咎阙,以违天度。暗昧之变,反谓之祥,致使南蛮逆乱,征讨未克。闻晋大众,远来临江,庶竭劳瘁,众皆摧退,而张悌不反,丧军过半。孤甚愧怅,于今无聊。得陶浚表云武昌以西,并复不守。不守者,非粮不足,非城不固,兵将背战耳。兵之背战,岂怨兵邪?孤之罪也。天文县变于上,士民愤叹于下,观此事势,危如累卵,吴祚终讫,何其局哉!天匪亡吴,孤所招也。瞑目黄壤,当复何颜见四帝乎!公其勖勉奇谟,飞笔以闻(《吴志·归命侯传》注引《江表传》)。
遗群臣书 孙吴 · 归命侯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孤以不德,忝继先轨,处位历年,政教凶勃,遂令百姓久困涂炭,至使一朝归命有道,社稷倾覆,宗庙无主,惭愧山积,没有余罪。自惟空薄,过偷尊号,才琐质秽,任重王公,故《周易》有折鼎之诫,诗人有彼其之讥。自居宫室,仍抱笃疾,计有不足,思虑失中,多所荒替。边侧小人,因生酷虐,虐毒横流,忠顺彼害。暗昧不觉,寻其壅蔽,孤负诸君,事已难图,覆水不可收也。今大晋平治四海,劳心务于擢贤,诚是英俊展节之秋也。管仲极雠,桓公用之,良、平去楚,入为汉臣,舍乱就理,非不忠也。莫以移朝改朔,用损厥志。嘉勖休尚,爱敬动静。夫复何言,投笔而已(《吴志·归命侯传》注引《江表传》)!
献诗 孙吴 · 薛莹
四言诗
吴志曰:建衡三年。孙皓追叹莹父综遗文。且命莹继作。莹献《诗》曰:
惟臣之先,昔仕于汉。
奕世绵绵,颇涉台观。
暨臣父综,遭时之难。
卯金失御,邦家毁乱。
适兹我土,庶存孑遗。
天启其心,东南是归。
厥初流隶,困于蛮垂。
大皇开基,恩德远施。
特蒙招命,拯擢泥污。
释放巾褐,受职剖符。
作守合浦,在海之隅。
迁入京辇,遂升极枢。
枯瘁更荣,绝统复纪。
自微而显,非愿之始。
亦惟宠遇,心存足止。
重值文皇,建号东宫。
乃作少傅,光华益隆。
明明圣嗣,至德谦崇。
礼遇兼加,惟渥惟丰。
哀哀先臣,念竭其忠。
洪恩未报,委世以终。
嗟臣蔑贱,惟昆及弟。
幸生幸育,托综遗体。
过庭既训,顽蔽难启。
堂构弗克,志存耦耕。
岂悟圣朝,仁泽流盈。
追录先臣,悯共无成。
是济是拔,被以殊荣。
珝忝千里,受命南征。
旌旗备物,金革扬声。
及臣斯陋,实暗实微。
既显前轨,人物之机。
复傅东宫,继世荷辉。
才不逮先,是忝是违。
乾德博好,文雅是贵。
追悼亡臣,冀存遗类。
如何愚胤,曾无仿佛。
瞻彼旧宠,顾此顽虚。
孰能忍愧,臣实与居。
夙夜反侧,克民自论。
父子兄弟,累世蒙恩。
死惟结草,生誓杀身。
虽则灰陨,无报万分(○《三国志》薛莹传。《诗纪》二十。)。
为吴主皓请降书 孙吴 · 薛莹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一
吴郡孙皓叩头死罪:昔汉室失统,九州分裂,先人因时,略有江南,遂分阻山川,与魏乖隔。今大晋龙兴,德覆四海。暗劣偷安,未喻天命。至于今者,猥烦六军,衡盖路次,远临江渚,举国震惶,假息漏刻。敢缘天朝含弘光大,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印绶,委质请命,惟垂信纳,以济元元(《吴志·孙皓传》。《晋书·王浚传》。案:《薛莹传》云:「皓奉书于司马胄、王浑、王浚请降,其文莹所造也。」)。
上疏策孙皓 西晋 · 何攀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八
皓必不敢出,宜因今戒严,掩取甚易(《华阳国志》十一)。
以孙皓献致归晋王诏(咸熙二年五月) 曹魏 · 曹奂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二
相国晋王,诞敷神虑,光被四海。震耀武功,则威盖殊荒;流风迈化,则旁洽无外。悯恤江表,务存济育,戢武崇仁,示以威德。文告所加,承风响慕,遣使纳献,以明委顺,方宝纤珍,欢以效意。而王谦让之至,一皆簿送,非所以慰副初附,从其款愿也。孙皓诸所献致,其皆还送,归之于王,以协古义(《魏志·陈留王纪》)。
《西州清论·较论格品篇》 西晋 · 陆喜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一
或问予,薛莹最是国士之第一者乎?答曰:「以理推之,在乎四五之间」。问者愕然请问。答曰:「夫孙皓无道,肆其暴虐,若龙蛇其身,沈默其体,潜而勿用,趣不可测,此第一人也。避尊居卑,禄代耕养,玄静守约,冲退澹然,此第二人也。侃然体国思治,心不辞贵,以方见惮,执政不惧,此第三人也。斟酌时宜,在乱犹显,意不忘忠,时献微益,此第四人也。温恭修慎,不为谄首,无所云补,从容保宠,此第五人也。过此已往,不足复数。故第二已上,多沦没而远悔吝;第三已下,有声位而近咎累。是以深识君子,晦其明而履柔顺也」。问者曰:「始闻高论,终年启寤矣(《晋书·陆喜传》)」。
为晋文王与孙皓书 其一 西晋 · 荀勖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圣人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礼义,是故大必字小,小必事大,然后上下安服,群生获所。逮至末涂,纯德既毁,剿民之命,以争强于天下,违礼顺之至理,则仁者弗由也。方今主上圣明,覆帱无外,仆备位宰辅,属当国重。惟华夏乖殊,方隅圮裂,六十馀载,金革亟动,无年不战,暴骸丧元,困悴罔定,每用悼心,坐以待旦。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故分命偏师,平定蜀汉,役未经年,全军独克。于时猛将谋夫,朝臣庶士,咸以奉天时之宜,就既征之军,藉吞敌之势,宜遂回旗东指,以临吴境。舟师泛江,顺流而下,陆军南辕,取径四郡,兼成都之械,漕巴汉之粟,然后以中军整旅,三方云会,未及浃辰,可便江表底平,南夏顺轨。然国朝深惟代蜀之举,虽有静难之功,亦悼蜀民独罹其害,战于绵竹者,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一之于前,犹追恨不忍,况重之于后乎?是故旋师案甲,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夫料力忖势,度资量险,远考古昔废兴之理,近鉴西蜀安危之效,隆德保祚,去危即顺,屈己以宁四海者,仁哲之高致也;履危偷安,陨德覆祚,而不称于后世者,非智者之所居也。今朝廷遣徐绍、孙彧献书喻怀,若书御于前,必少留意,回虑革算,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岂不泰哉!此昭心之大愿也,敢不承受。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于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也(《吴志·归命侯传》注引《汉晋春秋》)。
为晋文王与孙皓书 其二 西晋 · 荀勖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今饷杂色绫十端,縠三端,细缣十匹(《艺文类聚》八十五,《御览》八百十六引两条,又八百十八。)。
上言王浚位号 西晋 · 秦秀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九
自大晋启祚,辅国之号,率以旧恩。此为王浚无功之时,受九列之显位,立功之后更得宠人之辱号也。四海视之,孰不失望!蜀小吴大,平蜀之后,二将皆就加三事,今浚还而降等,天下安得不惑乎!吴之未亡也。虽以三祖之神武,犹躬受其屈。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当尔时,有能借天子百万之众,平而有之,与国家结兄弟之交,臣恐朝野实皆甘之耳。今浚举蜀汉之卒,数旬而平吴,虽举吴人之财宝以与之,本非己分有焉,而遽与计校乎(《晋书·秦秀传》。王浚有平吴之勋,而为王浑所谮毁,以为辅国大将军,天下咸为之怨,秀乃上言。)?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西晋 · 孙楚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文选卷四十三
苞白:盖闻见机而作,周易所贵,小不事大,春秋所诛,此乃吉凶之萌兆,荣辱之所由兴也。是故许郑以衔璧全国,曹谭以无礼取灭。载籍既记其成败,古今又著其愚智矣。不复广引譬类,崇饰浮辞,苟以夸大为名,更丧忠告之实。今粗论事势,以相觉悟。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桓灵失德,灾衅并兴,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艰。于是九州绝贯,皇纲解纽,四海萧条,非复汉有。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洪基,奄有魏域。土则神州中岳,器则九鼎犹存,世载淑美,重光相袭,固知四隩之攸同,天下之壮观也。公孙渊承籍父兄,世居东裔,拥带燕胡,冯凌险远,讲武盘桓,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乘桴沧流,交畴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马延乎吴会;自以为控弦十万,奔走足用,信能右折燕齐,左振扶桑,凌轹沙漠,南面称王也。宣王薄伐,猛锐长驱。师次辽阳,而城池不守;桴鼓一震,而元凶折首。然后远迹疆埸,列郡大荒,收离聚散,咸安其居,民庶悦服,殊俗款附。自兹遂隆,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吴之先主,起自荆州,遭时扰攘,播潜江表;刘备震惧,亦逃巴岷。遂依丘陵积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无涯,假气游魂,迄于四纪。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相国晋王,辅相帝室,文武桓桓,志厉秋霜,庙胜之算,应变无穷,独见之鉴,与众绝虑。主上钦明,委以万机,长辔远御,妙略潜授,偏师同心,上下用力,棱威奋伐,罙入其阻,并敌一向,夺其胆气。小战江介,则成都自溃;曜兵剑阁,而姜维面缚。开地五千,列郡三十。师不踰时,梁益肃清,使窃号之雄,稽颡绛阙,球琳重锦,充于府库。夫虢灭虞亡,韩并魏徙,此皆前鉴之验,后事之师也。又南中吕兴,深睹天命,蝉蜕内向,愿为臣妾。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而徘徊危国,冀延日月,此犹魏武侯却指河山以自强大,殊不知物有兴亡,则所美非其地也。方今百僚济济,俊乂盈朝,虎臣武将,折冲万里,国富兵强,六军精练。思复翰飞,饮马南海。自顷国家,整治器械,修造舟楫,简习水战。伐树北山,则太行木尽,浚决河洛,则百川通流。楼船万艘,千里相望。自刳木以来,舟车之用,未有如今日之盛者也。骁勇百万,畜力待时,役不再举,今日之谓也。然主上眷眷,未便电迈者,以为爱民治国,道家所尚,崇城自卑,文王退舍,故先开示大信,喻以存亡,殷勤之旨,往使所究。若能审识安危,自求多福,蹶然改容,祗承往告,追慕南越,婴齐入侍,北面称臣,伏听告策,则世祚江表,永为藩辅,丰报显赏,隆于今日矣。若侮慢不式王命,然后谋力云合,指麾风从,雍益二州,顺流而东;青徐战士,列江而西;荆杨兖豫,争驱八冲;征东甲卒,虎步𥞊陵。尔乃皇舆整驾,六师徐征,羽檄烛日,旌旗流星,游龙曜路,歌吹盈耳,士卒奔迈,其会如林,烟尘俱起,震天骇地,渴赏之士,锋镝争先,忽然一旦身首横分,宗祀屠覆,取诫万世,引领南望,良以寒心。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如其迷谬,未知所投,恐俞附见其已困,扁鹊知其无功也。勉思良图,惟所去就。石苞白。
上吴主皓表 孙吴 · 张倜父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四
若用倜为司直,有罪乞不从坐(《吴志·孙皓传》:「天纪元年」注引《江表传》)。
宅无吉凶摄生论 西晋 · 张邈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五
夫善求寿强者,必先知灾疾之所自来,然后其至可防也。祸起于此,为防于彼,则祸无自瘳矣。世有安宅葬埋阴阳度数刑德之忌,是何所生乎?不见性命,不知祸福也。不见故妄求,不知故干幸,是以善执生者,见性命之所宜,知祸福之所来,故求之实而防之信。夫多饮而走,则为澹支;数行而风,则为痒毒;久居于湿,则要疾偏枯;好内不怠,则昏丧文房。若此之类,灾之所以来,寿之所以去也。而掘基筑宅,费日苦身以求之,疾生于形,而治加于土木,是疾无瘳矣。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者,匪避诽谤而为义然也,盖知回匪所求福也。故寿强,专气致柔,少私寡欲,直行情性之所宜,而合于养生之正度,求之于怀抱之内而得之矣。尝有不知蚕者,出口动手,皆为忌祟,不得蚕丝滋甚:为忌祟滋多,犹自以犯之也。有教之知蚕者,其颛于桑火寒暑燥湿也,于是百忌自息而利十倍。何者先不知所以然,故忌祟之情繁;后知所以然,故求之之术正,故忌祟生于不知。使知性犹如蚕,则忌祟无所立矣。多食不消,含黄丸而筮祝谴祟,或从乞胡求福者,凡人皆所笑之。何者?以智能达其无祸也。故忌祟举生于不知,由知者言之,皆乞胡也。设为三公之宅,而令愚民居之,必不为三公可知也。
夫寿夭之不可求,甚于贵贱。然则择百年之官,而望殇子之寿,孤逆魁冈,以速彭祖之夭,必不几矣。或曰:愚民必不得久居公侯宅,然则果无宅也!是性命自然,不可求矣。有贼方至,不疾逃独安,须臾遂为所虏。然则避祸趣福,无过缘理;避贼之理,莫如速逃,则斯善矣。养生之道,莫如先知,则为尽矣。夫避贼宜速章章然,故中人不难睹;避祸之理冥冥然,故明者不易见。其于理动,不可要求一也。孔子有疾,医曰:「子居处适也,饮食药也,有疾天也。医焉能事。是以知命不忧,原始反终,遂知死生之说。夫时日谴祟,古之盛王无之,而季王之所好听也。制寿宫而得夭短;求百男而无立嗣,必占不户之陵,而陵不宿草。何者?高台深宫,以隔寒暑,靡色厚味,以毒其精;亡之于实,而求之于虚,故性命不遂也。或曰:所问之师不工,则天下无工师矣。夫一栖之鸡,一栏之羊,宾至而有死者,岂居异哉?故命有制也。知命者则不滞于俗矣;若许负不相条侯,英布之黥而后王,彭祖七百,殇子之夭,是皆性命也。若相宅质居,自东徂西,而得反此,是灭性命之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立高丘而观居民,则知曰东西非祸福矣。若乃忘地道之爽垲,而立制于帷墙,则所见滋褊。从达者观之,则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天地易简,而惧以细苛,是更所以为逆也。是以君子奉天明而事地察。
世之工师,占成居则险,使造新则无征,世人多其占旧,因求其造新,是见舟之行于水,而欲推之于陆,是不明数也。夫旧、新之理,犹卜筮也:夫凿龟数筴,可以知吉凶然不能为吉凶,何者?吉凶可知,而不可为也。夫先筮吉卦,而后名之无福,犹先筑利宅,而后居之无报也。占旧居以谴祟则可,安新居以求福则不可,则犹卜筮之说耳。俗有裁衣、种谷皆择日,衣者伤寒,种者失泽。凡火流寒至则授衣;时雨既降,则当下种。贼方至,则当疾走。今舍实趣虚。故三患随至。凡以忌祟治家者,求福,而其极皆贫,故有「知星宿,衣不覆」之谚。古言无虚,不可不察也(《嵇中散集》)。
释嵇叔夜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西晋 · 张邈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五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孝经》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其立本有如此者。子贡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仲田问神,而夫子不答。其抑末有如彼者。是何也?兹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人谋鬼谋,以成天下之亹亹也。是以墨翟著《明鬼》之篇,董无心设难墨之说。二贤之言,俱不免于殊途而两惑。是何也?夫甚有之则愚,甚无之则诞。故三子者,皆偏辞也。子之言神,将为彼邪?唯吾亦不敢明也。夫私神立,则公神废;邪忌设,则正忌丧;宅墓占,则家道苦;背向繁,则妖心兴。子之言神,其为此乎?则唯吾之所疾急也。苟大获其类,不患微细,是以见瓶冰而知天下之寒,察旋机而得日月之动。足下细蚕种之说,因忽而不察;是噎溺未知所在,亦莫辨有舟稼也。
夫命者,所禀之分也;信顺者,成命之理也。故曰「君子修身以俟命」,「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何者?是夭遂之实也。犹食非命,而命必胥食,故然矣。若吾论曰:居怠行逆,不能令彭祖夭;则足下举信顺之难,是也。论之所说,信顺既修,则宅葬无贵。故辟之寿宫无益殇子耳。足下不云殇子以宅延,彭祖亦以宅寿。寿夭之说,使之灼然,若信顺之遂期,怠逆之夭性;而徒曰天下或有能说之者。子而不言,谁与能之?夫多食伤性,良药已病,相之所一也。诬彼实此,非所以相证也。夫寿夭不可求之宅,而得之和。故论有不知之□,足下忘于意而责于文,抑不本矣,难曰:唐虞之世,命何同延?长平之卒,命何同短?今论命者,当辨有无,无疑众寡也。苟一人有命,千万皆一也。若使此不得系命,将系宅邪?则唐虞之世,宅何同吉?长平之卒,居何同凶?亦复吾之所疑也。难曰:事之在外而能为害者,不以数心,单豹恃内而有虎。案足下之言,是豹忘所宜惧与惧所宜忘,故张毅修表,亦有内热之祸。虽内外不同,钧其非和,一曙失之,终身弗夏:是亦虎随其后矣。夫谨于邪者慢于正,详于宅者略于和。走以为先,亦非齐于所称也。今足下广之望之久矣。元亨利贞,卜之吉繇;隆准龙颜,公侯之相者,以其数所遇而形自然,不可为也。使准颜可假,则无相;繇吉可为,则无卜矣。今设为吉宅而幸福报,譬之无以异假颜准而望公侯也。是以子阳镂掌,巨君运魁,咸无益于败亡。故吾以无故而居者可占,何惑象数之理也?设吉而后居者不可,则何假为之说也。然则非宅制人,人实征宅邪,其无宅也?似未思其本耳。猎夫从林,其所遇者或禽或虎。遇禽所吉,遇虎所凶而虎也,善卜可以知之耳。是故知吉凶,非为吉凶也。故其称曰「无远近幽深,遂知来物」。不曰「遂为来物」矣。然亦卜之尽,盖理所以成相命者。至乎卜世与年,则无益于周录矣。若地之吉凶,有虎禽之类;然此地苟恶,则当所往皆凶。不得以西东有异,背向不同,宫姓无害,商则为灾。福德则吉至,刑祸则凶来也。故《诗》云:「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古之营居,宗庙为先,厩库次之,居室为后,缘人理以从事。以此议之,既知无太岁刑德也。若修古无违,亦宜吾伦。如无所不知谁从?难曰:不谓吉宅能独成福,犹夫良农,既怀善艺,又择沃土,复加耘耔,乃有盈仓之报。此言当哉!诚三者能修,则农事毕矣。若或尽以邪用,求之于虚,则宋人所谓子助苗长,败农之道也。今以冢宅喻此,宜何比邪?为树艺乎?为耘耔也?若三者有此,则请事后说;若其无征,则愈见其诬矣。今卜相有征如彼,冢宅无验如此,非所以相半也。
案《书》:周公有请命之事,仲尼非子路之祷。今钧圣而钧疾,何是非不同也?故知臣子之心,尽斯心而已,所谓」礼为情貌者」。故于臣弟,则周公请命;亲其身,则尼父不祷。足下图宅,将为礼也?其为实也?为礼则事异于古,为实则未闻显理。如是未得,吾所以为遗,而足下失所愿矣。至于时日,先王所以诫不怠而劝从事耳。俗之时日,顺妖忌而逆事理;时名虽同,其用适反。以三贤校君,愈见其合,未知所异也。
难曰: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此较通世之常滞也。然智所不知,不可以妄求;智所能知,恶其以学哉?故古之君子,修身择术,成性存存,自尽焉而已矣。今据足下所言,在所知邪?则可辨也。所不知邪?则妄求也。二者宜有一于此矣。夫小知不及大知。故乃反于有;无为有者,亦蟪蛄矣。子尤吾之验于所齐,吾亦惧子游非其域,傥有忘归之累也(《嵇中散集》)。
《晋阳秋》评 其三 晋平吴封孙皓为归命侯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夫古之立群,所以司牧群黎,故必仰协乾坤,覆焘万物。若乃淫虐是纵,酷彼群生,则天人殛之,剿绝其祚,夺其南面之尊,加其独夫之戮。是故汤、武抗钺,不犯不顺之讥,汉高奋剑,而无失节之议。何者?诚四海之酷雠,而人神之所摈故也。况皓罪为逋寇,虐过辛、,癸,枭首素旗,犹不足以谢冤魂,洿室荐社,未足以纪暴迹,而乃优以显命,宠锡仍加,岂恭行天罚,伐罪吊民之义乎?是以知僭逆之不惩,而凶酷之莫戒。《诗》云:「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聊谮犹然,矧谮虐乎!且神旂电埽,兵临伪窟,理穷势迫,然后请命。不赦之罪既彰,三驱之义又塞,极之权道,亦无取焉(《吴志·归命侯传》注)!
《晋阳秋》评 其八 元帝纪总评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昔秦始皇东游,望气者云:「五百年后,东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气」。于是始皇改曰秣陵,吴人以为孙权帝之表也。
盛案:始皇游岁,至权僭号,四百三十七年,考之年数既不合,校之基宇又非伦,岂应帝王之符,而见兆于上代乎?有晋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祥,其在斯乎?且秦政东游,至是五百二十六年,所谓「五百年之后当有王者」也。又孙皓将亡吴郡临平湖,一夜草木自除,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尺,广二寸余,上有白「帝」字,时人莫察其祥,意者岂中宗兴五湖之征欤?太康三年,建业有寇,馀姚人任振以《周易》筮之曰:「寇已灭矣,后三十八年扬州当有天子。」又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大乱,王室沦覆,唯琅邪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至是中宗登祚。先是岁星镇辰,太白四星聚于斗牛之间,五铎又见于晋陵,冥数玄感,若合符契焉。又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珰,其一口以贮酒,帝先饮佳者,以毒者酖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通小吏牛钦而生元帝,亦有符云。(《御览》九十八)
拂舞歌诗三首 其一 白鸠篇(南《齐书》乐志曰:白符鸠舞。出江南。吴人近造。其歌本本云。平平白符。思我君惠。集我金堂。言白者。金行。符。合也。鸠亦合也。符鸠虽异。其义实同。《宋书》乐志曰:晋杨泓舞序云。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或言白凫鸠舞。云有此来数十年矣。察其辞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也。晋辞曰:翩翩白鸠。载飞载鸣。怀我君德。来集君庭。盖晋人改其本歌云。)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晋书》乐志曰:拂舞出自江左。旧云吴舞也。晋曲五篇。一曰白鸠。二曰济济。三曰独漉。四曰碣石。五曰淮南王。○齐多节略旧辞。而因其曲名。碣石篇四章已见曹孟德。淮南王一首已见汉古辞。今不录也。
翩翩白鸠,载飞载鸣。
怀我君德,来集君庭。
白雀呈瑞,素羽明鲜。
翔庭舞异,以应仁乾。
交交鸣鸠,或丹或黄。
乐我君惠,振羽来翔。
东璧馀光,鱼在江湖。
惠而不费,敬我微躯。
策我良驷,习我驱驰。
与君周旋,乐道亡馀。
我心虚静,我志沾濡。
弹琴鼓瑟,聊以自娱。
凌云登台,浮游太清。
扳龙附凤,目望身轻(○《宋书》乐志。《晋书》乐志。《乐府诗集》五十四。《文选》补遗三十四次诸葛亮梁甫吟后。《诗纪》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