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让禅令 其二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以德则孤不足,以时则戎虏未灭。
若以群贤之灵,得保首领,终君魏国,于孤足矣。
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
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
是以未敢闻命(《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允受禅令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昔者大舜饭糗茹草,将终身焉,斯则孤之前志也。
乃至承尧禅,被珍裘,妻二女,若固有之,斯则顺天命也。
群公卿士诚以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孤亦曷以辞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上书让禅(《艺文类聚》题作《让授禅表》)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玺书,伏听册命,五内惊震,精爽散越,不知所处。
臣前上还相位,退守藩国,圣恩听许。
臣虽无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实其私愿。
不寤陛下猥损过谬之命,发不世之诏,以加无德之臣。
且闻(《艺文类聚》作「臣闻」。)尧禅重华,举其克谐之德;
授文命,采其齐圣之美。
犹下咨四岳,上观璿玑。
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艺文类聚》作「二后」。),而承历数之咨,应选授之命,内自揆抚,无德以称。
许由匹夫,犹拒帝位;
善卷布衣,而逆虞诏。
臣虽鄙蔽,敢忘守节以当大命,不胜至愿。
谨拜章陈情,使行相国永寿少府粪土臣毛宗奏,并上玺绶(《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又略见《艺文类聚》十三)
上书再让禅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奉今月戊戌玺书,重被圣命,伏听册告,肝胆战悸,不知所措。
天下神器,禅代重事,故尧将禅舜,纳于大麓;
舜之命禹,立圭告功。
烈风不迷,九州攸平。
询事考言,然后乃命,而犹执谦让,于德不嗣。
况臣顽固,质非二圣,乃应天统,受终明诏。
敢受微节,归志箕山,不胜大愿。
谨拜表陈情,使并奉上玺绶(《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上书三让禅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臣闻舜有宾于四门之勋,乃受禅于陶唐;
禹有存国七百之功,乃承禄于有虞。
臣以蒙蔽,德非二圣,猥当天统,不敢闻命。
敢屡抗疏,略陈私愿,庶章通紫庭,得全微节,情达宸极,永守本志。
而音重复衔命,申制诏臣,臣实战惕,不发玺书,而音迫于严诏,不敢复命。
愿陛下驰传骋驿,召音还台。
不胜至诚,谨使宗奉书(《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受禅告天文延康元年十一月辛末)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皇帝臣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
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
汉主以神器宜授于臣,宪章有虞,致位于
震畏天命,虽休勿休。
群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群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
祗承皇象,敢不钦承。
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群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惟尔有神,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孙策 曹魏 · 王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二
朗以琐才,误窃朝私。
受爵不让,以遘罪纲。
前见征讨,畏死苟免。
因治人物,寄命须臾。
又迫大兵,惶怖北引。
从者疾患,死亡略尽。
独与老母,共乘一𪲔。
流矢始交,便弃𪲔就俘,稽颡自首于征役之中。
朗惶惑不达,自称降虏
缘前迷谬,被诘惭惧。
朗愚浅驽怯,畏威自惊。
又无良介,不早自归。
于破亡之中,然后委命下隶。
身轻罪重,死有馀辜。
申脰就鞅,蹴足入绊。
叱咤听声,东西惟命(《魏志·王朗传》》注引《献帝春秋》称禽虏对使者。)
奏请具受禅礼仪 曹魏 · 桓阶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四
汉氏以天子位禅之陛下。
陛下以圣明之德,历数之序,承汉之禅,允当天心。
夫天命弗可得辞,兆民之望弗可得违。
臣请会列侯、诸将、群臣、陪隶,发玺书,顺天命,具礼仪列奏(《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奏议受禅礼仪 曹魏 · 桓阶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四
于文祖,至汉氏以师征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所之地。
今当受禅代之命,宜会百寮群司、六军之士,皆在行位,使咸睹天命。
营中促狭,可于平敞之处设坛场,奉答休命。
臣辄与侍中、常侍会议礼仪,太史官择吉日讫复奏(《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奏请受禅(《艺文类聚》题《劝进表》) 曹魏 · 桓阶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四
今汉使音奉玺书到,臣等以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黩。
周武中流,有白鱼之应,不待师期,而大号又建。
舜受大麓,桑荫未移,而已陟帝位。
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
故无固让之义,不以守节为贵。
必道信于神灵,符合于天地而已。
《易》曰:「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今陛下应期运之数,为皇天所子,而复稽滞于辞让,低徊于大号,非所以则天地之道,副万国之望。
臣等敢以死请,辄敕有司,修治坛场,择吉日受禅命、发玺绶(《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奏。又略见《艺文类聚》十三)
瑞贽议青龙二年 曹魏 · 高堂隆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一
按《周礼》,公执桓圭,公谓上公九命,分陜而理,及二王后也。
大司马公大将军,实分征东西,可谓上公矣。
山阳公卫国公,则二王后也。
侯执信圭,谓地方四百里;
伯执躬圭,谓地方三百里,皆七命也。
郡王户数,多者可如侯,少者可如伯。
子执谷璧,谓地方二百里;
男执蒲璧,谓地方百里,皆五命也。
县主户数,多者可如子,少者可如男。
上公礼,其率诸侯以朝,则执桓圭,自非朝宗,则如八命之公;
与王论道,有事而进,则执璧。
今二王后诸王,若入朝觐,二公率以进退,则执桓圭
其朝王,则与群公执璧。
按《周礼》,王官唯公执璧,汉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开府辟召掾属,与公同仪,则执璧可也。
孤皮帛,卿羔。
孤谓天子七命之孤。
及大国四命之孤。
副公与王论道,尊于六卿,其执贽以虎皮表束帛。
九卿之列,太常光禄勋卫尉尊于六卿,其执贽如孤也,其朝王执皮帛可也。
三府长史亦公之副,虽有似于孤,实卑于卿,大夫之礼可也。
公之孤頫聘于天子,及见于其君,其贽以豹皮表束帛,今未有其官,意谓山阳公上卿可以当之。
卿谓六官六命之卿,及诸侯三命再命之卿也。
六卿及命永寿永安、长秋、城门五校皆执羔可也。
诸侯之卿,自于其君亦如之。
天子卿大夫饰羔雁以缋,诸侯卿大夫饰羔雁以布。
州牧郡守以功德赐劳,秩比中二千石者,其朝觐,宜依卿执羔。
金紫将军秩比中二千石,与卿同。
大夫执雁,谓天子中下大夫四命,及诸侯再命一命之大夫也,其位卑于卿,今王府长史及五命二千石之著者也。
博士儒官,历代礼服从大夫,如前执雁可也。
州牧郡守未赐者,宜依大夫执雁,皆饰以缋。
诸县千石六百石今士大夫若或会觐,宜执雁饰以布。
士执雉,谓天子三命之士,及诸侯一命再命之士也。
府史以下,至于比长庶人,在官亦谓之士,诸县四百石三百石长,从士礼执雉可也(《通典》七十五)
条奏魏代汉谶纬 其一 曹魏 · 许芝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六
《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
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
又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
又有积虫大穴天子之宫,厥咎然,今蝗虫见应之也。
又曰:「圣人以德亲比天下,仁恩洽普,厥应麒麟以戊己日至,厥应圣人受命」。
又曰:「圣人清净行中正,贤人福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
《春秋汉含孳》曰:「汉以魏,魏以征」。
《春秋玉版谶》曰:「代赤眉者魏公子」。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
白马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
当涂高者魏也;
象魏者,两观阙是也;
当道而高大者魏。
魏当代汉。
今魏基昌于许,汉徵绝于许,乃今效见,如李云之言许昌相应也。
《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
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
或以杂文为蒙其孙当失天下,以为汉帝非正嗣,少时为董侯,名不正,蒙乱之荒惑,其子孙以弱亡。
《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
不横一,圣聪明。
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
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
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
《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
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
言午,许字。
两日,昌字。
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
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
《易运期》又曰:「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
臣闻帝王者,五行之精;
易姓之符,代兴之会,以七百二十年为一轨。
有德者遇之,至于八百,无德者不及,至四百载。
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数十年,汉行夏正,讫今四百二十二岁。
高祖受命,数虽起乙未,然其兆征始于获麟。
获麟以来七百余年,天之历数将以尽终,帝王之兴,不常一姓。
太微中,黄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见,以为黄家兴而赤家衰,凶亡之渐。
自是以来四十馀年,又荧惑失色不明十有馀年。
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复扫太微。
天子气见东南以来二十三年白虹贯日,月蚀荧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蚀,皆水灭火之象也。
殿下即位,初践祚,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泽盈溢,广被四表,格于上下。
是以黄龙数见,凤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献见于郊甸;
甘露醴泉,奇兽神物,众瑞并出。
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
黄帝受命,风后受河图;
舜、禹有天下,凤皇翔,洛出书;
汤之王,白乌为符;
文王西伯赤鸟衔丹书;
武王代殷,白鱼升舟;
高祖始起,白蛇为征。
巨迹瑞应,皆为圣人兴。
观汉前后之大灾,今兹之符瑞,察图谶之期运,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
夫得岁星者道始兴
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有周之分也野也。
高祖入秦,五星聚东井,有汉之分野也。
今兹岁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
而天之瑞应,并集来臻,四方归符,襁负而至,兆民欣戴,咸乐嘉庆。
《春秋大传》曰:「周公何以不之鲁?
盖以为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而王」。
周公反政,《尸子》以为孔子非之,以为周公不圣,不为兆民也。
京房作《易传》曰:「凡为王者,恶者去之,弱者夺之。
易姓改代,天命应常,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伏惟殿下体之盛明,膺七百之禅代,当汤武之期运,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图谶所载,昭然明白,天下学士所共见也。
臣职在史官,考符察徵,图谶效见,际会之期,谨以上闻(《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山阳公称皇配谥疏 曹魏 · 王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三
昔唐禅虞,虞禅夏,皆终三年之丧,然后践天子之尊,是以帝号无亏,君礼犹存。
山阳公承顺天命,允答民望,进禅大魏,退处宾位。
公之奉魏,不敢不尽节;
魏之待公,优崇而不臣。
既至其薨,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于王者。
是故远近归仁,以为盛美。
且汉总帝皇之号曰皇帝,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
故当高祖之时,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明非二王之嫌也。
况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魏志·王肃传》)
王侯在丧袭爵议 曹魏 · 王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三
尚书奏以故汉献帝嫡孙杜氏乡侯刘康袭爵,假授使者拜授,素服夺情议。
案《周礼》:「天子公卿诸侯,吉服皆玄冕朱裹,玄衣纁裳;
有丧凶则变之,麻冕黼裳。
邦君麻冕黼裳」。
云麻冕者,则素冕,麻不加采色。
又变其裳,亦非纯吉,亦不纯凶。
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以玄冠绛衣一服而已。
有丧凶之事,则变吉服,以从简易。
诸王薨,遣使者拜嗣子为王,则玄冠衰绖,服素以承诏命,事讫然后反丧服。
考之前典,则差《周书》,论之汉室,则合常制。
王肃议,尊者临卑,不制缞麻,故为之素服。
处三年丧,在缞绖之中。
若因丧以命之,则无复素服,若以尊崇王命,则吉服以拜授。
案《尚书》:「康王受策命,吉服而受之。
事毕,又以吉服出应门内,以命诸侯。
皆出,然后王释冕服」。
故臣以为诸侯受天子之命宜以吉服,又《礼》:「处三年之丧,而当除父兄之丧服。
除服卒事,然后反丧服」。
则受天子命者,亦宜服其命服,使者出,反丧服,即位而哭,即合于礼,又合人情。
诏从之(《通典》七十二)
奏请宣著符命(《艺文类聚》题作《劝进表》) 曹魏 · 辛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等奏曰:伏见太史丞许芝魏国受命之符,令书恳切,允执谦让,虽舜、禹、汤、文,义无以过。
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辞者,诚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艺文类聚》作「诚急于答皇天之意,副四海之望,不得已也。」)
且《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效之。
以为天文因人而变,至于河、洛之书,著于《洪范》,则殷、周效而用之矣。
斯言,诚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
是以由德应录者,代兴于前;
失道数尽者,迭废于后。
《传》讥苌弘欲支天之所坏,而说蔡墨「雷乘乾」之说,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
今汉室衰替,帝纲堕坠,天子之诏,歇灭无闻。
皇天将舍旧而命新,百姓既去汉而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
先王拨乱平世,将建洪基,至于殿下,以至德当历数之运。
即位以来,天应人事,粲然大备。
神灵图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
所取中黄、运期姓纬之谶,斯文乃著于前世,与汉并见。
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
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颙颙,咸注嘉愿
惟殿下览图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义,辄宣令内外,布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谦虚之意(《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辛毗刘晔等奏。又略见《艺文类聚》十三)
乙卯册诏魏王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尔魏王:夫命运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来尚矣。
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安、顺已降,世失其序,冲、质短祚,三世无嗣,皇纲肇亏,帝典颓沮。
既于朕躬,天降之灾,遭无妄厄运之会,值炎精幽昧之期。
变兴辇毂,祸由阉宦。
董卓乘衅,恶甚浇、豷,劫迁省御,太仆宫庙,遂使九州幅裂,强敌虎争,华夏鼎沸,蝮蛇塞路。
当斯之时,尺土非复汉有,一夫岂复朕民?
幸赖武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夷凶暴,清定区夏,保乂皇家。
今王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御衡不迷,布德优远,声教被四海,仁风扇鬼区。
是以四方效珍,人神响应,天之历数实在尔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
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
汉承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祗,绍天明命,厘降二女,以嫔于魏,使使持节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敬之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壬戌册诏魏王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皇帝问魏王,言遣宗奉庚申书到,所称引,闻之。
朕惟汉家世逾二十,年过四百,运周数终,行祚已讫,天心已移,兆民望绝,天之所废,有自来矣。
今大命有所底止,神器当归圣德,违天不顺,逆众不祥。
王其体有虞之盛德,应历数之嘉会,是以祯祥告符,图谶表录,神人同应,受命咸宜。
朕畏上帝,致位于王;
天不可违,众不可拒。
重华不逆尧命,大禹不辞位,若夫由、卷匹夫,不载圣籍,固非皇材帝器所当称慕。
今使音奉皇帝玺绶,王其陟帝位,无逆朕命,以祗奉天心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丁卯册诏魏王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天讫汉祚,辰象著明,朕祗天命,致位于王。
仍陈历数于诏册,喻符运于翰墨;
神器不可以辞拒,皇位不可以谦让。
稽于天命,至于再三。
且四海不可以一日旷主,万几不可以斯须无统。
故建大业者不拘小节,知天命者不系细物。
是以舜受大业之命而无逊让之辞,圣人达节,不亦远乎!
今使音奉皇帝玺绶,王其钦承,以答天下响应之望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庚午册诏魏王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昔尧以配天之德,秉六合之重,犹睹历运之数,移于有虞,委让帝位,忽如遗迹。
今天既讫我汉命,乃眷北顾,帝皇之业,实有大魏。
朕守空名以窃古义,顾视前事,犹有惭德,而王逊位至于三四,朕用惧焉。
夫不辞万乘之位者,知命达节之数也。
虞、夏之君,处之不疑,故勋烈垂于万载,美名传于无穷。
今遣守尚书令喻,王其速陟帝位,以顺天人之心,副朕之大愿(《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公卿将军奏上尊号 曹魏 · 卫觊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
相国安乐乡侯臣歆,太尉都亭侯御史大夫安陵亭侯使持节都督督军车骑将军□□臣仁,辅国将军清苑乡侯虎牙将军南昌亭侯臣辅,轻车将军都亭侯臣忠,冠军将军好畤乡侯臣秋,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卫将军国明亭侯使持节都督督军镇西将军东乡侯使持节都督督军杨州刺史征东将军安阳乡侯臣休,使持节都督督军征南将军平陵亭侯臣尚,使持节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臣霸,使持节左将军中乡侯使持节右将军乡侯晃,使持节前将军都乡侯辽,使持节将军乡侯灵,匈奴单于泉,奉常贞,郎中令洽,卫尉安国亭侯昱,太仆夔,大理东武亭侯繇,大农霸,少府督军史将作大匠千秋亭侯照,中领军中阳乡楙,中护军陟,屯骑校尉都亭侯祖,长水校尉关内侯凌,步兵校尉关内侯福,射声校尉关内侯质,振威将军乡亭侯题,征虏将军都亭侯触,振武将军猛亭侯当,忠义将军乐乡亭侯生,建节将军平乐亭侯圃,安众将军元就亭侯神,翼卫将军都亭侯衢,讨夷将军亭侯慎,怀远将军关内侯巽,绥边将军常乐亭侯俊,安夷将军高梁亭侯炳,奋武将军长安亭丰,武卫将军安昌亭侯褚等稽首言:
等前上言,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因天命以固请,陛下违天命以固辞,等顽愚,犹知其不可,况神祗之心乎!
宜蒙纳许,以福海内欣戴之望。
丁卯制书诏等曰:「以德则孤不足,以时则虏未灭,若以群贤之灵,得保首领,终君魏国,于孤足矣。
若孤者,胡足以辱四海?
至乎天瑞人事,皆先王圣德遗庆,孤何有焉?
是以未敢闻命」。
等伏读诏书,于邑益甚。
等闻《易》称「圣人奉天时」,而《论》曰:「君子畏天命」。
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
是以唐之禅虞,命以在尔;
虞之顺唐,谓之受终。
知天命去已,故不得不禅;
舜知历数在躬,故不敢不受。
不得不禅,奉天时也;
不敢不受,畏天命也。
汉朝虽承委末陵迟之馀,犹务奉天命以则尧道,是以愿禅帝位而归二女。
陛下正于大魏受命之初,抑虞夏之达节,尚延陵之让体,所枉者大,所直者小;
所详者轻,所略者重。
中人凡士,犹为陛下陋之,殁者有灵,则重华必忿愤于苍梧之神墓,大夏必郁邑于会稽山阴,武王必不悦于高陵之玄宫矣。
是以臣等敢以死请。
且汉政在奄宦,禄去帝室七世矣。
遂集矢石于其宫殿,而二京为之丘虚。
当此之时,四海荡覆,天下分崩。
武王亲衣甲而冠胄,沐雨而栉风,为民请命,则活万国;
为世拨乱,则致升平。
鸠民而立长,筑官而置吏,元元无过罔于前叶,而始有造于华裔。
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
勤恤民隐,视之如伤:惧者宁之,劳者休之;
寒者以暧,饥者以充;
远人以德服,寇敌以恩降。
迈恩种德,光被四表。
稽古笃睦,茂于放勋
网漏吞舟,裕于周文。
是以布政未期,人神并和。
皇天则降甘露而臻四灵,后土则挺芝草而吐醴泉。
虎豹鹿菟,咸素其色;
雉鸠燕爵,亦白其羽。
连理之木,同心之瓜,五采之鱼,珍祥瑞物,杂还于其间者,无不毕备。
古人有言:「微禹,吾其鱼乎」!
微大魏,则臣等之白骨既交横于旷野矣。
伏省群臣内外前后章奏,所以陈叙陛下之符命者,莫不条河洛之图书,授天地之瑞应,因汉朝之款诚,宣万方之景附,可谓信矣著矣,□矣裕矣,高矣丘矣,三王无以及,五帝无以加,民命之悬于魏邦,民心之素于魏政,卅有余年矣。
此乃千世时至之会,万载壹遇之
达节广度,宜昭于斯际;
拘挛狭行,不施于此时。
久稽天命,罪在臣等,辄营坛场,具礼仪,择吉日,口昭告昊天上帝,秩群神之礼,须禋祭毕;
会群寮于朝堂,议年号正朔服色当所以施行,臣谨拜表朝堂
臣歆、臣诩、臣朗、臣仁、臣若、臣辅、臣忠、臣、臣柔、臣洪、臣真、臣休、臣尚、臣霸、臣合,臣晃、臣辽、臣灵、臣泉、臣贞、臣洽、臣昱、臣夔、臣繇、臣霸、臣林、臣照、臣楙、臣陟、臣祖、臣凌、臣福、臣质、臣题、臣触、臣当、臣生、臣圃、臣神、臣衢、臣慎、臣巽、臣俊、臣炳、臣丰、臣褚,诚惶诚惧,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碑本《隶释》十九,《魏志·文帝纪》引《献帝传》。案:《古文苑》、闻人牟准魏敬侯碑阴》,言「群上尊号奏卫觊撰,钟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