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奏具章拒禅 曹魏 · 刘廙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四
伏惟陛下以大圣之纯懿,当天命之历数,观天象则符瑞著明,考图纬则文义焕炳,察人事则四海齐心,稽前代则异世同归;而固拒禅命,未践尊位,圣意恳恻,臣等敢不奉诏?辄具章遣使者(《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奏请受禅 曹魏 · 刘廙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四
臣等闻圣帝不违时,明主不逆人,故《易》称通天下之志,断天下之疑。伏惟陛下体有虞之上圣,承土德之行运,当亢阳明夷之会,应汉氏祚终之数,合契皇极,同符两仪。是以圣瑞表征,天下同应,历运去就,深切著明;论之天命,无所与议,比之时宜,无所与争。故受命之期,时清日晏,曜灵施光,休气云蒸。是乃天道悦怿,民心欣戴,而仍见闭拒,于礼何居?且群生不可一日无主,神器不可以斯须无统,故臣有违君以成业,下有矫上以立事,臣等敢不重以死请(《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报刘备 孙吴 · 孙权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三
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蜀志·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劝进表 曹魏 · 苏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九
天有十二次以为分野,王公之国,各有所属,周在鹑火,魏在大梁。岁星行历凡十二次,所在国天子受命,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岁星在鹑火,至武王伐纣十三年,岁星复在鹑火,故《春秋传》曰:「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又曰:「岁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岁在大梁,武王始受命,为将讨黄巾。是岁改元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岁复在大梁,始拜大将军。十三年复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岁复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岁与周文王受命相应。今年青龙在庚子,《诗推度灾》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人制法天下治」。又曰:「王者布德于子,治成于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天下,布德于民也。魏以改制天下,与时协矣。颛顼受命,岁在豕韦,卫居其地,亦在豕韦,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也」。今十月斗之所建,则颛顼受命之分也,魏以十月受禅,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验也。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见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其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臣闻天之去就,固有常分,圣人当之,昭然不疑,故尧捐骨肉而禅有虞,终无吝色;舜发垄亩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授受间,不稽漏刻。天下已传矣,所以急天命,明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今汉期运已终,妖异绝之已审,陛下受天之命,符瑞告徵,丁宁详悉,反覆备至,虽言语相喻,无以代此。今既发诏书,玺绶未御,固执谦让,上逆天命,下违民望。臣谨案古之典籍,参以图纬,魏之行运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验,在于今年此月,昭晰分明。唯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上帝,布诏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苏林、董巴上表。又见《宋书·符瑞志上》)。
令诗 曹魏 · 曹丕
六言诗 押纸韵
汉献帝传曰:太史丞许芝条上魏王代汉图谶。王令曰: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公旦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终然复子明辟。吾虽德不及二圣。吾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吾作诗云云。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卒不虚言也。
丧乱悠悠过纪。
白骨从横万里。
哀哀下民靡恃。
吾将以时整理。
复子明辟致仕(○《三国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禅代众事。《诗纪》十二。)。
制诏三公改元大赦(延康元年十一月辛未)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上古之始有君也,必崇恩化,以美风俗,然百姓顺教而刑辟厝焉。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议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得赦,皆赦除之(《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为汉帝置守冢诏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
朕承符运,受终革命,其敬事山阳公,如舜之宗尧,有始有卒,传之无穷。前群司奏处正朔,欲使一皆从魏制,意所不安。其令山阳公,于其国中正朔服色,祭祀礼乐,自如汉典。又为武、昭、宣、明帝置守冢各三百家(《御览》五百六十一)。
以李伏言禅代合符谶示外令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至此,未敢当也。斯诚先王至德,通于神明,固非人力也(《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辞符谶令(延康元年十一月丙午)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犁牛之驳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于是尚书仆射宣告官寮,咸使闻知(《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辞许芝等条上谶纬令(延康元年十一月辛亥)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叹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终然复子明辟,《书》美其人。吾虽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若夫唐尧、舜、禹之迹,皆以圣质茂德处之,故能上和灵祇,下宁万姓,流称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余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暧,饥者未尽饱,夙夜忧惧,弗敢遑宁,庶欲保全发齿,长守今日,以没于地,以全魏国,下见先王,以塞负荷之责。望犹志局,守此而已。虽屡蒙祥瑞,当之战惶,五色无主。若芝之言岂所闻乎?心手悼,书不成字,辞不宣口。吾闲作诗曰:「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卒不虚言也。宜宣示远近,使昭赤心(《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再让符命令(延康元年十一月辛亥)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于览余辞,岂余所谓哉?宁所堪哉?诸卿指论,未若孤自料之审也。夫虚谈谬称,鄙薄所弗当也。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裋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惭众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议,无重吾不德,使逝之后,不愧后之君子(《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答司马懿等再陈符命令(延康元年十一月癸丑)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所有余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贱所不足,贵所有余,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孤虽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贵。夫「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丹石微物,尚保斯质,况吾托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于陵仲子以仁为富,伯城子高以义为贵。鲍焦感子贡之言,弃其蔬而槁死;薪者讥季札失辞,皆委重而弗视。吾独何人?昔周武,大圣也,使叔旦盟胶鬲于四内,使召公约微子于共头,故伯夷、叔齐相与笑之曰:「昔神农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以为周之伐殷以恭也。吾德非周武而义惭夷、齐,庶欲远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夺,迈于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贵,执鲍焦之贞至,遵薪者之清节。故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吾之斯志,岂可夺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止群巨议禅代礼仪令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当议孤终不当承之意而已。犹猎,还方有令(《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罢设受禅坛场令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属出见外,便设坛场,斯何谓乎?今当辞让不受诏也。但于帐前发玺书,威仪如常,且天寒,罢作坛士使归(《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既发玺书又下令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当奉还玺绶为让章。吾岂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尧让天下于许由、子州支甫,舜亦让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或退而耕颖之阳,或辞以幽忧之疾,或远入山林,莫知其处;或携子入海,终身不反;或以为辱,自投深渊。且颜烛惧太仆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乐丹穴之潜处,被熏口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贵易其介,曾参不以晋、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咸高节而尚义,轻富而贱贵,故书名千载,于今称焉。求仁得仁,仁岂在远?孤独何为不如哉?义有蹈东海而逝,不奉汉朝之诏也。亟为上章还玺绶,宣之天下,使咸闻焉(《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辞请禅令(延康元年十一月乙卯)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昔柏成子高辞夏禹而匿野,颜阖辞鲁币而远迹,夫以王者之重,诸侯之贵,而二子忽之,何则?其节高也。故列士徇荣名,义夫高贞介,虽蔬食瓢饮,乐在其中。是以仲尼师王骀,而子产嘉申徒。今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咸若斯,则诸卿游于形骸之内,而孤求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为上章还玺绶,勿复纷纷也(《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让禅令 其一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夫古圣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泽均造化,礼教优乎昆虫,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气有生之类,靡不被服清风,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风雨应节,祯祥触类而见。今百姓寒者未煖,饥者未饱,鳏者未室,寡者未嫁。权、备尚存,未可舞以干戚,方将整以齐斧;戎役未息于外,士民未安于内,耳未闻康哉之歌,目未睹击壤之戏,婴儿未可托于高巢,余粮未可以宿于田亩。人事未备,至于此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龙马,山未出象车,蓂荚未植阶庭,萐莆未生庖厨,王母未献白环,渠搜未见珍裘。灵瑞未效,又如彼也。昔东户季子、容成、大庭、轩辕、赫胥之君,咸得以此就功勒名。今诸卿独不可少假孤精心竭虑,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众事备,群瑞效,然后安乃议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为让章,上还玺绶,无重吾不德也(《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答董巴等令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凡斯皆宜圣德,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天瑞虽彰,须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当之?今让,冀见听许,外内咸使闻知(《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三让玺绶令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冀三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
让禅令 其一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天下重器,王者正统,以圣德当之,犹有惧心,吾何人哉?且公卿未至乏主,斯岂小事,且宜以待,固让之后,乃当更议其可耳(《魏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