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颂曰 唐末 · 张永进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白银枪悬太白旗,白虎三旌三戟枝。
五方色中白为上,不是我王争得知。
楼成白璧耸仪形,蜀地求才赞圣明。
自从汤帝升遐后,白雀无因宿帝廷。
今来降瑞报,果见河西再册王。
满朝谋似雨,国门长镇在燉煌(以上二首均见伯二五九四、伯二八六四卷,参王重民《金山国坠简零拾》,收入《敦煌遗书论文集》。)
三代门 成王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成王有过伯禽笞,圣惠能新日自奇。
王道既成何所感,越裳呈瑞凤来仪
上蜀主奏记 五代 · 王锴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
伏以羲皇演卦。神农造书。
陶唐克让。是昌礼乐。
有虞浚哲。乃正璇玑。
文武。功济天下。
故能卜世延远。垂裕无穷。
逮乎六国。诸侯力征。
秦灭坟典。以愚黔首。
遂使圣人糟粕。扫地都尽。
汉承秦弊。下武尊文。
萧何入关。唯收图籍。
文帝修学校。举贤良。
海内晏然。兴崇礼义。
景帝躬履节俭。选博士诸儒。
以备顾问。麟书凤纪。
填溢于未央。玉版金绳。
充牣于秘府班固曰。
周称。汉称文景。
宜哉。武宣之世。
崇礼官。开金马石渠之署。
以议典礼。乐置协律之官。
以分雅郑。公卿大夫。
间作于世。或纾下情以通讽谕。
或宣上德以尽忠孝。孝成之世。
奏御者千有馀篇。献纳论思之盛。
夐古罕比。世祖承丧乱之馀。
龙骧宛叶。去暴诛乱。
拯溺救焚。宽以用人。
明以率下。兵革既息。
寰海乂宁。乃起立太学
招致鸿硕。偫臣每有奏议。
必命史官撰集。以传后世。
数引公卿。讲论经义。
夜分乃寐。不以为劳。
孝明师事桓荣。躬亲文墨。
朝诵夜讲。明达过人。
孝章崇尚文儒。有太宗之遗风。
尝于白虎殿会集偫儒。推演乾坤。
考合阴阳。上申圣人。
下述品物。参于传记。
内别六经。若披浮云而睹白日。
设华灯而入闇室。诏元武司马班固纂集其事。
名曰白虎通。魏武博览偫书。
特好兵法。钞略书史
名曰节要。又注孙子十三篇。
尤好篇咏。动为典则。
文帝八岁能属文。博览古今。
贯穿经史。及居帝位。
益尚谦和。坐不废书。
手不释卷。晋宣博学洽闻。
服膺儒教。当曹氏中微。
总摄百揆。万几之暇。
未尝废卷。景文之间
咸重儒术。宋高祖豁达大度。
涉猎典坟。讨伐之中。
亦重文墨。文帝博涉经史。
尤善隶书。每诫诸子。
率以廉俭。南齐高帝深沈大量。
清俭宽厚。嗜学好文。
无喜愠。常曰。
学然后知不足。余恨无老成人
得与比德。兼善草隶。
有飞动之势。梁武该博多闻。
有文武之略。在位冬月。
秉火执笔。手为皴裂。
诸子悉有文艺。聚书讨阅。
昼夜忘疲。元帝好易。
韦编三绝。东阁聚书十四万卷。
象牌玉轴。辉映廊庑。
陈武倜傥。雄杰过人。
穷究兵书。耽玩史籍。
文帝留意经典。举动端雅。
魏道武台省。兴儒学。
五经各置博士。讲问如市。
塾序成林。北齐文林学馆。
周武帝保定中书盈万卷。平齐所得。
才至五千卷。置麟趾殿学士
以掌著述。隋平陈之后。
牛宏分遣搜访异书。经史渐备。
凡三万馀卷。炀帝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
写正副各五十分为三品。除秘书所掌。
而禁中之书在焉。唐高祖统一区宇。
刬革暴隋。六合宅心。
四海归德。躬行仁义。
以息乱阶。太宗神睿圣文。
天资英武。尝在藩邸。
命博学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一十八人为秦府僚佐。大较儒术。
广聚经史。及居帝位。
随才擢用。于是宏文馆皆置学士
元宗开元五年。于乾元殿置修书使。
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
丽正殿置修书使。又召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
改名集贤。其修书使为集贤殿学士
自是图籍不独秘书省。宏文崇文馆皆有之。
集贤所写。则御书也。
分为四部。一曰甲为经。
二曰乙为史。三曰丙为子。
四曰丁为集。两京各一本。
共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经库书白牙轴黄带红牙签。
史库书青牙轴缥带青牙签。子库书紫檀轴紫带碧牙签。
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
大学士专掌之。历代以来。
咸有祖述废置沿革。或有差异。
今但略举帝王故事及秘书之职。幸冀垂览焉。
谕在京文武令 后唐 · 后唐末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三
余叨居冢嫡。谬列盘维。
成家于十死九生。立国于千征万战。
事父母敦于至孝。为臣子敢于尽忠。
将期夹辅之勋。以广文明之祚。
一昨先皇晏驾。嗣圣承祧。
敢不遵周召以勤王。相而在位。
社稷既然有奉。人民于是知归。
但固宗祊。敢论季孟
岂意梓宫在阼。灵驾未归。
而朱宏昭冯赟等。妄兴猜忌之心。
骤起窥图之计。丧纪在近。
除书遽行。津涯莫知。
迫促尤甚。况又不宣麻制。
便降使臣。立遣离藩。
俾其惧祸。霆电之速。
军民可知。是以聊葺城池。
以缓砧机。十镇驱貔貅而遽至。
六师拥组练以齐来。当此阽危。
如何旅拒。不谓天道鉴其非罪。
人情悯以无辜。惮以攻城。
自来束手。数镇凭陵之帅。
立自灭亡。九重侍卫之师。
翻为心腹。以至抱义者感泣。
怀愤者咄嗟。凡百有知。
皆悲无罪。今则军戎大集。
园寝将成。群帅献忠。
迫令赴阙。载念遗弓在近。
仙驾将归。既息忧惶。
又盈哀惨。今则须将禁旅。
入赴山陵。面朝太后太妃
自诉为臣为子。今月二十七日巳次陕州
其在京文武两班内诸司使务。除朱宏昭冯赟家族伏法外。
凡百士庶。并无忧疑。
况禁令严明。军都整肃。
必无暴犯。克保平宁
苟渝此言。何以行令。
求言诏 后周 · 柴荣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
善操理者。
不能有全功。
善处身者。
不能无过失。
之上圣。
文武之至明。
尚犹思逆耳之言。
求苦口之药。
何况后人之不逮哉。
朕承先帝之灵。
居至尊之位。
涉道犹浅。
经事未深。
尝惧昏蒙。
不克负荷。
自临宸极。
巳过周星。
至于刑政取舍之閒。
国家措置之事。
岂能尽是。
须有未周。
朕犹自知。
人岂不察。
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过失。
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
岂朕之寡昧。
不足与言耶。
岂人之循默。
未肯尽心耶。
岂左右前后。
有所畏忌耶。
岂高卑疏近。
自生閒别耶。
古人云。
君子大言受大禄
小言受小
又云。
官箴王阙。
则是士大夫之有禄位。
无不言之人。
然则为人上者。
不能感其心而致其言。
此朕之过也。
得不求骨鲠之辞。
询正直之议。
共申裨益。
庶洽治平
朕于卿大夫。
才不能尽知。
面不能尽识。
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
审其意而察其忠。
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
任用之当否。
若言之不入。
罪实在予。
苟求之不言。
将谁执咎。
应内外文武臣僚。
今后或有所见所闻。
并许上章论谏。
若朕躬之有阙失。
得以尽言。
时政之有瑕疵。
勿宜有隐。
方求名实。
岂尚虚华。
苟或素不工文。
但可直书其事。
理有谬误者。
当期舍短。
言涉伤忤者。
必与留中。
所冀尽情。
免至多虑。
诸有司局公事者。
各宜举职。
事有不便者。
革之可也。
理有可行者。
举之可也。
勿务因循。
渐成讹谬。
臣僚有出使在外回者。
苟或知黎庶之利病。
闻官吏之优劣。
当具敷奏。
以广听闻。
班行职位之中。
迁除改转之际。
即当考陈力之轻重。
较言事之否臧。
奉公切直者。
当议甄升。
临事蓄缩者。
须行抑退。
翰林学士两省官职居侍从
乃论思谏诤之司。
御史台官任处宪司
是击搏纠弹之地。
论其职分。
尤异群官。
如逐任官内。
无所献替启发弹举者。
三月限满。
合迁转时。
宜令中书门下先奏取进止。
凡尔有位。
宜悉朕怀。
海潮论 其四 论潮汐名义 吴越 · 邱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若如所论。
则是地自上下。水乃去来。
而为之潮。何也。
答曰。潮者朝也(潮音朝廷之朝)
潮本无名。强名之曰潮。
至江汉之流。自归于海。
而夏书谓之朝宗于海尚书禹贡文也)。其意言百川之赴海。
如诸侯之朝天子也。古人见海来朝百川。
亦名之曰潮。如天子出而见诸侯。
亦谓之朝。故明堂位云(明堂位礼记篇名)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意同于此矣周公周成王之叔父也成王年幼周公摄行天子之事而受诸侯之朝也)
问曰。谓之汐。
何也。答曰。
汐者水归于海。如臣夕见于君然(早见于君曰朝晚见于君曰夕)
故左传曰。国家无事。
则朝(音朝廷之朝也)而不夕(务閒也)。诗云。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小雅雨无正篇)
此其义也。问曰。
谓之涛。何也。
答曰。涛大波也。
凡风之驾水皆谓之涛。不得专于潮也(考其义理则窦氏卢侯谓潮为涛失之矣)
断死囚二十四人请宣付史馆 吴越 · 裴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九
臣等伏见所司奏。天下应死囚总二十四人。
窃以天下至广。宇内至众。
岂惟德礼所齐。固以幽赞潜治。
方将勒休述美。非独之时。
反朴归淳。几若华胥之俗。
昔断狱数百。文景称仁。
徵诸良史。远有惭德。
臣等竭心奉职。徒效涓尘之微。
动色相趋。预闻颂声之作。
请宣付史馆。克昭盛烈。
奏改乐章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咸》、《大武》也。
周室既衰,王纲不振,诸乐多废,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
秦汉以来,名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
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代因而不改。
贞观作乐之时,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
贞观中有《秦王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
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废。
俟国家偃伯灵台,即别召工师更其节奏。
今改其名,具书如左。
祖孝孙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请改《治安》之舞;
武舞曰《凯安》之舞,请改为《振德》之舞。
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
《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
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
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
颂德赋东宫生日献)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八、全宋文卷一五、《徐公文集》卷一、《历代赋汇》卷四六、《全唐文》卷八七八
惟先王之建国,体皇极而垂制。
仰则观于辰象,俯则察于地义。
前星为帝座之辅,苍震乃少阳之位。
非明德与茂亲,不足膺兹主器。
故万邦以贞,而本枝百世。
是必天锡嘉祉,神输百祥,山河资其正气,日月分其融光,膺期运以载诞,配乾坤而永昌者也。
惟我储后,昭明俊德,黄裳元吉,沉潜刚克。
钩深致远,曾莫揖其津涯;
问安视膳,每或形于颜色。
在昔冲让,高追太伯
乃剖麟符,保釐东宅。
受道师傅,稽疑典册。
化自诚心,风行邦国。
乃拥干旌,南徐之城,左抚句吴,前对敬亭。
京师河润,盛德日新。
其畏如夏,其惠如春。
谢傅围棋,静一方之沴气;
条侯高卧,息万里之惊尘。
令问孔昭,元功莫二。
人情不可以久郁,皇统不可以终避,乃畏天命,允兹储贰
鸣玉轪以徐来,与春郊而总至。
龙楼雾廓,鸡戟风生。
珍符叠委,和气交迎。
百度以之而式序,多垒以之而载清。
史书有年,衢传颂声。
岂人事之协赞,信宗祊之降灵。
于是玄圃凝阴,瑶山密雪。
宣猷之缇幕半下,濛汜之曾冰乍结。
爰书庆诞之日,始过嘉平之节。
丽正晨启,重明夙设。
调护之客、娱侍之臣,峨冠炜烨,佩玉璘玢,咸稽首而再拜,献多福于万春。
有宫坊之下吏,乃捧觞而进称,曰:自古圣贤,率由辅导
伊徇名与课实,故成败之异效。
粤若成王史佚周、召,左右前后,惟仁与孝,靡过不举,无善不告。
兹君臣之一体,故风声之克劭。
降及后代,亦慎厥初,实聘四老,复延二疏,咸由古道,以佑皇储。
若乃征和戾园,有思台、博望之盛;
贞观承乾,有玄龄魏徵之重。
或有其礼而无人,或有其人而不用。
何择祸之忘轻,信非贤而罔共。
英英副君,鉴古知今。
百揆在乎手,万务经其心。
朝廷之所寄者重,苍生之所望者深。
既赏兴王之谏,亦访百官之箴。
故曰生民在勤,好问则裕。
不躬不亲,人将孰信?
一游一豫,乐有常庆。
节八音以导其和平,调五味以适其喜怒。
情义兼于家国,故知无不为;
爱敬极于君亲,故惟道是谕。
俭以足用,而施舍不可不行;
仁以接物,而刑罚不可不具。
冗官宜省,而才不可遗;
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
居安思危,睹灾而惧。
上分一人之忧,以成天下之务。
俾中外之禔福,与宗祧而永固。
伊下臣之不佞,蒙国士之殊遇。
实含和而吐颂,岂登高之能赋?
愿降鉴于刍荛,庶效诚于尘露。
龙门重修白乐天影堂记广顺三年三月 后周 · 陶谷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三、全宋文卷一一、《全唐文》卷八六三
《祭法》曰:「法施于人则祀之」。
《洛书》曰:「王者之瑞则图之」。
世称白傅文行,比造化之功,盖后之学者,若群鸟之宗凤凰,百川之朝沧海也。
秉笔之士,由斯道而取位卿相者十七人焉,得不谓法施于人耶?
王者之瑞耶?
飨庙食、画云台可矣,矧山椒遗像乎!
陟彼高冈,慷慨前事。
凋宰树,萧瑟古埏之上;
伊注逝川,潺湲荒祠之下。
岁月未积,栋宇将坏。
考其由,中和初黎民经之而弗勤;
询其制,长兴末秦王修之而弗至。
人神玄感,属在兴运。
居守佐相太原武公,自许下之抚三川也,登鄂坂,望太室,且曰:「兹邑也,周公测景之地,土圭在焉。
吾当正厥躬,临甸民,以报天子」。
既下车,辟污莱以实仓廪,宽狱市以处豪猾。
繇是十一之税均,三千之条省。
暇日巡魏阙,过天街,又曰:「兹地也,成王定鼎之郊,王气犹属,吾当寻旧地,举坠典,以壮皇居」。
遂上法象纬以严端门,构鸿梁而跨洛水,繇是知拱辰之位肃,朝天之路通。
三载陟明,我无惭德。
广顺三祀,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予因芟除入洛,获谒拜上公
魏绛之庭,金石在列;
亚夫之户,棨戟生风。
初戢我以升降,视之礼也;
复接我以酒浆,观予志也。
始三揖而进,终百拜而退。
既予旋轸,相访政事,对曰:「河桥破虏之勋,有京观在;
滹水禦守之略,有金汤在。
虽三尺童子,尽能知之,予无可述」。
因以白公影堂为说。
公曰:「我武臣也,惟干戈是执,昧俎豆之事,幸为我序白氏政绩及修葺之义,俾后之闻者,足以劝为善而向令名,是吾志也。
虽百金不惜,矧土木乎」!
予曰:「彼白公,服则儒士也,位则文人也,当官隶事,烈有丈夫志。
祗于批逆鳞,刺权幸,塞左道,履平坦。
镇阳拒命也,指中人为制将,救日月之蚀,则战士心悦;
武相遇盗也,责京尹讨贼,犯雷霆之怒,则奸臣股慄。
杭州救旱,因农隙而积湖水;
龙门通崄,出家财而凿八滩。
著策数十篇,尽王佐之才;
有文七十卷,导平生之志。
向使得其位而且久,行其道而不疑,以宪宗之神武,可继文皇也;
元和之刑政,自同太宗也。
必当华夏宅心,上东封之书,蛮夷屈膝,纳稿街之贡,岂直擒吴定蜀,平一蔡州而已哉」!
言粗毕,公耸身长揖而言曰:「异乎昔之所闻。
若此则白公之才美,实辅相之英者,岂徒丈夫耶!
子其行矣,予果得修之」。
予归朝未再旬,邸吏捧公书相授,具报讫事。
谷乏口才,加之性懒,蟠桃拂汉,非尺箠可量,直以与公问答疏之如右,别刊贞珉。
前代帝王置守陵户祭享禁樵采诏乾德四年十月癸酉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五、《宋大诏令集》卷一五六、《太常因革礼》卷八○、《宋会要辑稿》礼三八之一(第二册第一三五八页)、《文献通考》卷一○三、《宋史》卷一○五《礼志》八、《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一三一
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功侔造化,道庇生民,咸载简编,宜崇典礼。
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牷;
或陵寝虽存,不禁樵采。
朕顺考古道,咸秩无文,方怀景慕之心,敢怠寅恭之意。
其太皞葬宛丘炎帝长沙黄帝葬乔山,颛顼临河,高辛葬濮阳,唐尧葬城阳虞舜葬○陵,女娲赵城夏禹会稽商汤宝鼎县周文王武王咸阳县汉高祖长陵,在长安北,后汉世祖洛阳界,唐高祖三原县东,太宗醴泉县北,凡已上一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户,每岁春秋二时,委所在长吏,各设一祭。
商中宗太戊内黄县东南高宗武丁西华县北,周成王康王葬毕原,汉文帝霸陵,在长安东宣帝杜陵,在长安南魏太祖于邺晋武帝洛阳后周太祖文帝隋高祖文帝并葬富平县,已上一十帝,各置守陵三户,每岁一享。
秦始皇帝昭应县汉景帝阳陵,在长安东北,武帝茂陵,在长安西,后汉明帝章帝并葬洛阳魏文帝阳山,后魏孝文帝富平县唐玄宗奉先县肃宗醴泉县宪宗奉先县宣宗云阳县梁太祖伊阙县后唐庄宗新安县明宗洛阳东北,晋高祖寿安县,已上一十五帝,各置守陵两户,每三年一祭。
仍并委所在长吏,祀以太牢,以羊代。
周桓王渑池县灵王河南柏亭西,景王洛阳太仓中,威烈王洛阳城西隅,前汉元帝葬渭陵,在长安县成帝延陵,在咸阳县哀帝义陵,在扶风平帝葬慎陵,在洛阳东南殇帝葬康陵,在慎陵茔中,安帝葬恭陵,在洛阳北,顺帝洛阳西,质帝洛阳东南献帝渭城西,魏明帝河清县大石山,高贵乡公洛阳瀍涧之滨,陈留王葬平原,晋惠帝葬太阳陵,在洛阳怀帝悯帝并葬平阳西魏文帝富平县东魏孝静帝邺郡唐高宗奉天县中宗富平县睿宗奉先县代宗富平县,德宗葬云阳县顺宗富平县穆宗奉天县恭宗三原县文宗富平县武宗三原县懿宗富平县僖宗奉天县昭宗缑氏县梁末帝伊阙县后唐清泰帝葬明宗陵南,已上三十八帝陵寝,常禁樵采。
应已上帝王寝庙,委逐处长吏及本县令佐,常切检校,罢任日,具有无废阙批书历子。
其祠祭仪注,仍令有司颁下。
重葬并致祭周文王等二十七陵诏开宝三年九月甲辰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宋史》卷二《太祖纪》二
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二十七陵尝被发,令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
武成王从祀先贤议乾德元年六月 唐末宋初 · 梁周翰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太常因革礼》卷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宋史》卷四三九《梁周翰传》
伏睹诏书,命吏部尚书张昭等,铨定武成王七十二贤功业,取始终无瑕者,方得与焉。
臣虽甚愚,窃谓不可,请试论之。
臣闻天地以来,覆载之内,圣贤交骛,古今同流,校其末节,鲜克具美。
周公,圣人也,佐武王定天下,辅成王涖阼阶,盛德大勋,极天蟠地。
外则淮夷搆难,内则流言。
疐尾跋胡,垂至颠顿;
偃禾起木,仅得辨明。
此可谓之尽善哉?
臣以为非也。
孔子,亦圣人也,删《诗》、《书》,定《礼》、《乐》,祖述,宪章文武,卒以不遑舍鲁,奔走厄陈。
虽茍合于定哀,曾不容于季孟
又尝履盗蹠之虎尾,闻南子之佩声,远恶慎名,未知其可。
其受学之门人,则宰予覆族,仲由凶死。
此又可谓尽善哉?
臣以为非也。
自馀区区后贤,琐琐立事,比于二圣,曾何足云。
而欲责于磨涅不渝,求其始卒如一者,臣窃以谓难其人矣。
根乎唐室,崇奖太公,厥意无他,其理甚显。
盖天下虽乂,不可去兵;
域中有争,未能无战。
资其佐民之道,立乎为武之宗,欲张国威,遂进王号。
贞元之閒,祀典益脩,因以历代武臣陪飨庙貌,如文宣释奠之制,有弟子列侍之仪。
事虽不经,义足垂劝。
况于曩日,不乏通贤,疑难讨论,亦云折中。
今若求其义类,别定否臧,以羔袖之小疵,忘狐裘之大善,恐其所选,仅有可存。
乐毅廉颇,皆奔亡而为虏;
韩信彭越,悉菹醢以受诛。
白起则赐剑杜邮,伍员则浮尸江澨。
左车亦奔走之将,孙膑刑馀之人
穰苴则愤卒齐庭,吴起则非命楚国
周勃持重,有置甲尚方之疑;
平善谋,蒙受金诸将之谤。
亚夫则死于狱吏,邓艾则徵于槛车。
李虎通神,广后期而自刭;
窦金陈庑,婴挟党而丧身。
邓禹败于回溪,终身无董戎之寄;
马援死于蛮徼,还尸阙遣奠之仪。
其馀诸葛亮之徒,事偏方之主;
王景略之辈,佐闰位之君。
关羽则为仇国所擒,张飞则遭帐下之害。
凡此名将,悉皆人雄,茍欲指瑕,谁当无累?
或从澄汰,尽可弃捐。
况其功业穹隆,名称烜赫,樵夫牧稚,咸所闻知,列将通侯,窃所师慕。
若一旦除去神位,摈出祠庭,吹毛求异代之非,投畀忿古人之恶,必使时情顿惑,窃议交兴。
景行高山,更奚瞻于往躅;
英魂烈魄,将有恨于明时。
伏况陛下方励军威,将遏乱略,讲求兵法,缔构武祠,盖所以劝激戎臣,资假阴助。
或使长廊虚邈,仅有可图之形,中殿前空,不具配食之坐,似非允当,臣窃惑焉。
深惟事贵得中,用资体要,若今之可以议古,恐来者亦足非今。
愿纳臣微忠,特追明敕,从新议则恐泥,仍旧贯则稍优。
或以矛盾相违,攻拒异效,即乞下臣此疏,廷议其长,于所执众寡之中,即厥理是非可见。
太宗乞体貌大臣简略细务淳化二年正月 南唐至宋初 · 张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国朝诸臣奏议》卷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九朝编年备要》卷四、《宋史》卷二七六、《续资治通鉴》卷一五
臣凭藉光宠,备位风宪,每遇百官起居日分立于庭,司察不如仪者举奏之。
因见陛下天慈优容,多与近臣论政,德音往复,颇亦烦劳。
至于有司职官,承意将顺,簿书丛脞,咸以上闻,岂徒亵渎至尊,实以轻紊国体。
况帝王之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列于缃素,垂为轨范,不可不谨也。
若夫方今之急者,匈奴未灭,边鄙犹耸;
阴阳未序,仓廪犹虚;
淳朴未还,奢风尚炽;
县道未治,逋逃尚多;
刑法未措,禁令犹密;
坠典未复,封祀犹阙。
凡此数者,朝廷之急务也。
诚愿陛下听断之暇,宴息之馀,体貌大臣,与之商榷,使沃心造膝,极意论思,则治体化源,何所不至。
臣又尝读唐史,见贞观初始置崇文馆,命学士耆儒,更直互进。
听朝之隙,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商榷时政,或日旰忘倦,或宵分始罢,书诸信史,垂为不朽。
况陛下左右前后,皆端士伟人,幸望端拱凝旒,回视反听,释寻常之务,养浩然之气
深诏近位,阐扬真风,上为祖宗播无疆之休,下为子孙建不拔之业。
自然、文、景,不独专美于昔时;
,自可追踪于今日。
与夫较量金谷,剖析毫釐,以有限之光阴,役无涯之细务者,安可同年而语哉!
太宗尊号册文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唐末宋初 · 薛居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六(第二册第一四八六页)
皇弟、摄太尉齐王臣廷美等再拜稽首上言:臣等闻太上立德,不言而至德孔彰;
大道无名,可久则鸿名自至。
亦犹圣人之乘宝运,至公以御瑶图,建立之功既高于万代,居尊之号合冠于百王。
近古以来,徽章宛在。
伏惟皇帝陛下清宁诞圣,融结资华。
玉理殊庭,耸天人之瑞表;
彤云紫电,总王者之祥符
苞九德以在躬,括五行而挺秀。
爰自上天凝命,下武膺期,如瑞日之升中,洪纤毕照,若庆云之在上,品汇皆苏。
诸侯繇是以骏奔,万国于焉而麇至。
乃崇文德,乃炫武功。
乙夜以观书,则权衡
乘秋风而教战,则仆御
我武于是惟扬,皇威以之大震。
遂使北戎慕化,疑玉塞以来庭;
东越知归,觐瑶阶而献地。
万里之车书载混,一家之正朔大同
加以圣政惟新,休嘉荐至,九域播《归禾》之颂,三农符望岁之心。
阙里诸生,但伫泥金之礼;
康衢童子,咸諠击壤之谣。
太平之盛业斯隆,大定之丕图永固。
所以藩卫邦伯,不谋而同辞;
文武庭臣,相趋而动色。
咸以为乾刚坤厚,比睿德以何阶;
尧步舜趋,望洪光而靡及。
况属严禋之盛礼,适期茂对于圜灵,若非祖述皇猷,范围帝载,纂鸿庞之懿号,贡焕赫之尊称,则何以显日月之清明,庆地天之交泰?
于是由中及外,同夤协恭,扣紫殿以虔祈,拜彤庭而上请,勤拳恳倒,至于再三。
陛下犹归德于天,推而弗有;
辞不获已,始曰「俞哉」。
光宅中区,大荒诸夏,副万灵之忺戴,允六合之归尊,可不谓之「应运」乎!
握纪承乾,披图御极,体北辰之列象,正南面以垂衣,可不谓之「统天」乎!
「圣」者比二仪之覆载,「明」者法两曜以照临;
化成万物之谓「文」,底定八纮之谓「武」。
合以为号,无得而踰。
臣等不胜大愿,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
伏惟陛下顺高穹之休命,扬景耀之祥光。
明明在位,永永当阳
轶遐龄于轩、昊,掩至化于
如天不息,万寿无疆。
廷美等诚欢诚忭,顿首顿首,谨言。
傅潜等奏胜捷表999年10月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咸平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泰州市
臣锡言:今月八日进奏院状报镇定高阳关马步军都部署傅潜等奏,九月十七日,先锋、都监石普等杀下蕃贼二千馀人,斫到贼头五百个,夺到马五百匹,衣甲器械不少,奉圣旨取二十五日称贺者。
伏以明君御宇,圣谟方协于天机;
猛士守方,武略咸遵于庙算。
致平戎之绩,以成禦寇之功。
凡在照临,孰不欢庆。
臣尝读《汉书》,每筹边事,当文帝承祧之始,有匈奴犯塞之虞。
骑入云中,兵屯细柳,但设备胡之策,未闻克狄之功。
伏惟崇文广武圣明至孝皇帝陛下道冠,德高文景,承太祖太宗之大业,应无为无事之昌期,三边平宁,万邦谧静。
禋祀宿斋清庙,方表孝思。
效庆灵者百神,执玉帛者万国
岂犬羊之众,敢肆猖狂;
劳貔虎之师,遂行剪灭。
以前之斥候,成破竹之功勋。
捷奏星驰,朝闻旒冕;
欢声雷动,夕遍寰区。
千官庆武定之基,四海威加之德。
臣伏限所守,不获称庆阙廷。
贺册尊号表999年11月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咸平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泰州市
臣锡言:臣伏睹报状,宰臣百官上册尊号者
伏以圣主承祧,方新凤历;
群臣推美,爰上鸿名。
巍巍既与天比崇,赫赫同大明之照。
凡在覆载,无不欢呼(中贺。)
臣早逢昌运,常事先朝,见盛德大业之光辉,成积善馀庆之昭报。
仁莫先于守位,孝莫大于扬名。
伏惟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陛下宝祚传昌,璿图毓粹。
三载谅阴之礼,候纪爰周;
千官拱极之仪,推崇敢后。
以为至道广大,上玄崇高
经天纬地谓之文,禁暴戢兵谓之武;
惟睿曰圣,烛理为明;
孝惟百行之先,仁冠五常之首。
封章屡达,听览方回
冲让合于道枢,虚受符于《易》象。
尚以荐享清庙,禋祀郊丘,方从徽美之称,以示后先之式。
恭以春秋鼎盛,皇王节高。
仁贤,岂迨盛烈;
文景俭静,孰侔嘉猷?
庆赐浃于华夷,大礼光于典策。
南山在咏,永隆万寿之期;
北极居尊,益表千龄之运。
臣限拘符竹,方远阙庭。
不获从玉辂之清尘,侍祠俎豆;
捧宝函之编简,就列轩墀。
相箴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七、《咸平集》卷一三
智周万物曰圣,道济万民曰贤。
圣乃君德也,贤亦君德也。
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故圣人王则贤者事之,贤者王则圣人事之。
周公相成王,乃以圣事贤者也;
仲虺成汤,乃以贤事圣者也。
舜、禹在十六相之间,即以圣事圣者也。
高宗命相,称若金用尔为砺,若旱用尔为霖,若和羹用尔为盐梅,若济川用尔为舟楫
此得命相之大旨也。
管仲相桓公也,以隰朋善摈赞之礼,请立为司宾
宁戚能稼穑之政,请立为司田;
宾胥无明于刑法,请立为大理
王子城父谙于战阵,请立为大司马
东郭牙忠鲠谠直,请立为大谏
乃曰君欲理国强兵,则五子在焉;
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此乃得为相之大体也。
是知宰相所居者国之大位,所务者国之大事,所忧者国之大难,所理者国之大柄。
百职如网罟也,群官若襟袂也,提纲则网罟不紊,举领则襟袂自整。
所谓挈霸王之器,授于圣哲之主也。
陈平不言细务,丙吉耻按小吏,所以府无铃阁,门不施闑,示与邦国大同也。
不于众务之有隔也。
许扣閤以白事,呼宜禄以立闻,是表宰相之贵异于臣僚之贵也,宰相之职贰于帝王之职也。
君在座,见宰相则起,赞拜者揖而告之;
君在车,见宰相则下,赞礼者导而告之。
伊尹谓之阿衡吕望谓之尚父,圣人所以隆其礼若是也,贵其才亦然也。
所任非轻,所责亦重。
若天地有大变,邦国有大灾,则引咎责躬,谢病免职。
天下知其隆贵,而不知其忧劳;
受其陶镕,而不知其功业。
五帝之时,人谨事约,故宰相得致其理。
三季而下,俗薄文弊,故宰相尤劳其精。
玄宗姚崇宋璟,则开元之初,天下康济
用林甫、国忠、则天宝之末,海内丧乱。
岂独臣之过也,抑亦君心之怠也。
当忧勤之时,则逆鳞犯颜之臣,谓之忠荩而听纳也;
及安逸之后,则苦口沃心之谏,谓之狂妄而厌闻也,岂徒然哉!
魏徵太宗也,以抗直克保其终;
宪宗之用李绛也,以刚正不得其死。
盖君臣之际,委遇方深,则谗谤生焉,祸难起焉。
谗言不惑,则匕首窃发。
岂惟正直忌于众目,抑亦富贵摇于人心,王涯遂死于疑兵,窦参亦逢于刺客。
是知为相不易,为君亦难。
不惑谗疑,君之难也;
不事富贵,相之不易也。
德宗,勤俭之令主也,惑于谗疑;
赞皇,才略之贤相也,溺于富贵。
宰相所先者才略,所重者识量。
刘幽求克平内难,唐休璟善料边功,乃才略者也。
张九龄请诛禄山娄师德密荐仁杰,乃识量者也。
有量则深沈而难测,有识则敏速于先见。
使玄宗九龄之言,则禄山之乱不生矣;
使天后不言师德之荐,则仁杰之明不知矣。
夫俾人迁善远罪,而不自觉者,礼也;
致君去危就安,而不自悟者,贤相也。
盖弭乱于未形,制理于未兆,群官但受其节制,万机莫测于运用也。
黄閤之下,敢献箴曰:
惟天有斗,斡运化机。
日月五纬,阴阳四时,斗柄所指,随其推移。
惟君有相,调燮天下。
朝廷百揆,天地万化。
政柄所指,随其强霸。
一国具瞻,三台之象。
所务才略,所先识量。
量若不宽,不能容众。
识若不明,不堪大用。
才若不长,不堪任重。
略若不深,不谋公共。
识量有智,为相之器。
礼乐征伐,为相之辔。
按辔理人,利器事君。
献替辅弼,启沃经纶。
乃成大业,乃集大勋。
尧得元凯,垂衣而理。
汤得伊、仲,顺人而起,汉得良、平,乱略乃弭。
唐得,王道如砥。
君之股肱,禄既厚焉。
君之耳目,贵亦极焉。
禄厚骄生,贵极忘迁。
延龄调上,林甫忌贤。
元载专宠,吉甫弄权。
众僚位卑,不敢抗言。
百官礼隔,谁肯犯颜?
阿顺久矣,倾亡忽然。
性习相近,始终勿渝。
进贤为党,道则不孤。
至公为任,身则无虞。
民既富寿,物亦昭苏
狂生不佞,敢告仆夫。
太平颂984年4月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八、《咸平集》卷二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圣朝垂统,十有八载。
皇帝以仁贤之德,由晋邸而即大位,嗣王业而承庙祧。
天地气和,日月贞明,协千龄之会昌,应万民之推戴。
昔舜有大功二十,而尧以鸿图付之;
汉文以五让天下,而公卿大臣立之。
推鲁史之遗文,得汉家之故事,俦功比德,吾皇兼之。
稽羲文出震之格言,徵《戴礼》向明之大位,黄麾列仗,洪宝传国。
百辟山呼而称贺,万方波朝而会同。
一之日覃《连山》作解之恩,布率土眚灾之令,与民更始,趣物于新。
号令一发,罪系咸释。
雷霆振幽滞,江海荡痕瑕。
自华及夷,逢时乐圣,声悦成歌颂,形动为鼓舞。
《易》不云乎:「天地革而四时成」,「圣人作而万物睹」也。
《书》不云乎:民非后不乂,后非民不立。
律历有五胜之策,图谶应一人之运。
夏后得内禅之,周家称太弟之贤。
公刘积仁,然后武王成王享大位;
高皇拨乱,然后文帝、景帝致太平。
晋以金德王,而孝武称贤;
唐以武德取,而太宗好理。
在渊或跃,所以见王者之兴;
大明方融,于是喻圣人之道。
自天厌唐德,昭宗失国,四海九州,瓜剖豆分。
朱氏称梁,石家号晋。
居于岐者有僭王之车服,据于邺者拥图霸之甲兵。
金陵阖庐之雄,南海尉佗之盛。
湘潭咫尺,与中国称邻;
庸蜀险固,以一方自大。
天子之守不过三千里,诸侯之兵何啻八百乘。
中原鹿走,高材得掎角之名;
海水鲸飞,黔首困怀襄之害。
或暴秦之祚,才二世而亡;
有夏诸子,或再稔而谢。
夫差剑盾,修武备以方勤;
叔孙豆笾,饰礼容而未暇。
不有天命,国何以兴;
未遇真主,乱无以弭。
玄穹所以眷命,皇宋于焉勃兴。
狱讼讴歌,舍丹朱而归舜;
礼乐征伐,黜诸侯而尊王。
强本弱枝,兼亡取乱,自兹始也。
初则灭李筠于泽、潞,次则覆重进于维扬。
南平荆门,西举剑阁
命伏波之将,以清岭表;
诏楼船之师,以克江南
系三伪主,生致阙下。
求诸前代,罕有威武若斯之盛也。
匈奴畏服而请吏,南蛮奉琛而纳款。
虽先朝之英武,底宁寰区;
由吾君之密谋,赞成大业。
昔鲁、卫为兄弟,晋、郑称昭穆,咸能夹辅王室,保捍宗周,而《春秋》纪其勋也。
昔唐祖革隋,由太宗之功;
明皇灭燕,赖肃宗之力。
寰区果大定,宗社乃再安,故《实录》纪其事也。
仲尼称「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
披皇图而稽帝文,扬英声而腾茂实。
尧有天下,以文思允恭之圣,得邦国社稷之臣,始以羲和为日官,次以重华录大政。
曰弃曰契,克谐俞往之言;
曰夔曰龙,尽协畴咨之命。
所谓精求理乱,明辨凶贤;
众贤既登庸,四凶遂流窜。
然后土阶三尺,茅茨不剪,垂衣天下理,不亦陶唐善致太平乎。
艺祖,纂尧之绩,辑五瑞以来群后,巡四岳而省舆民。
协时日之无,同律度而必审。
聪明咸达,枢机不壅。
犹谓其臣曰:「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华虫藻火之文,以汝明之;
六律五声之音,以汝听之」。
犹以上之过失或未闻,下之谋猷有未达,法谤木之求理,建善旌以表诚。
《语》曰:「无为而理」。
又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斯乃有虞之克肖唐也。
至于禹勤力于沟洫,致美于绂冕,设簴求谠言之善,泣辜见恤物之仁,拜伯益之昌言,诛防风后至
《传》曰:「微禹,吾其鱼乎」!
《语》曰「吾无间焉」。
大哉!
汤革夏政,应乎天,顺乎人,用王者之干戈,救生灵之涂炭。
肇征葛伯,四国悦之;
后战鸣条,天下尊之。
设总街之大庭,吁谟毕至;
解野人之密网,历数攸归。
《书》曰:「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斯所以见之致雍熙也。
虽典籍所备载,今古所熟闻,然则远取前王,近方圣代,则为帝道也,为王道也。
举是四君子,而比万乘主,且何愧焉。
旷数千载之间,逾七十君之盛,中有汉氏,称刑措而不用。
迨至唐室,有囚释而自还,亦足方驾皇风,并驱大道。
臣今谓继唐者,非大宋乎?
自陛下临御以来,天下之目,颙然观朝庭之所行;
天下之耳,专然听国家之所务。
陛下果以天为貌,以道为心,以万民为体,以六合为家。
谓三王之礼不相沿,五帝之乐非相袭,或因仍旧制,或釐革故事。
发先庚之教令,施涣汗之恩私。
始以宁边为远图,次以纳谏为切务。
振幽拔滞,旌贤进能。
蠲关市之征,勉农之业。
哀悼鳏寡,恻隐困穷。
礼高年,尊有德,封树降漏泉之宠,室家覃疏邑之荣。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不终朝而诏下朝堂,未及夕而令敷国内,才浃旬而恩均天下。
宜乎至和之气感于天地,不测之神发为祯祥,六辩弗迷,四溟无荡。
五纬灿编珠之彩,三阶悬衡之平。
雨流润以如膏,雪盈尺而呈瑞。
阊阖风来而应候,贯索星稀而省刑。
太史铜浑,不失阴阳之节;
容成玉历,遂更正朔之文。
验休徵,考《洪范》,善谋则时寒自应,睿圣则甘泽不愆,斯皆德动天以昭彰,物有感而通泰。
语封疆则东际桑林之国,西走葱河之道。
日南万里,设都护以怀柔;
漠北五原,化单于之犷骜。
有以见王者无外,书轨大同。
岂止代马新羁,愿备六闲之御;
名翚入贡,来称九译之朝?
都邑陈留古封,商丘雄地。
仰浑仪则房、心之分,按地图则豫州之域。
左控齐、魏,右引淮、湖。
辟里闬以绮纷,凑舟车以鳞萃。
皇居壮丽,信威戎而惮夷;
都人杂遝,实驾肩而击毂。
阅文物则司徒以七教理兆民,乐正以四术教胄子。
贤良待公车之诏,俊造升天府之名。
焕然若重离之明,炳焉得奎星之象。
谅千古之下,与三代同风。
班马文章,列芸阁麟台之次;
严吾侍从,居石渠金马之中。
观武备则精兵三百万,功臣二十四。
世祖昆阳之众,曹公得刘琮之兵。
是以军容益严,国威大整。
虽四鄙无事,灵台有偃伯之期;
而三农之隙,司马有教战之法。
比夫骊山讲武,陋唐世之草仪;
泽国观兵,鄙楚君之凭轼。
言盛礼则君尊于上,臣肃于下,法厚坤之有别,本太一以为容。
民得之则父子亲而兄弟和,国用之则祭获祥而战必胜。
然后以车服而别之,以爵勋而辨之,以珩佩和鸾以声之,以黼黻絺绣以文之。
故百官象物而动,九贡不戒而至。
听雅乐则五音正,六律和,用于方泽而地祇升,奏于圆丘而天神降。
振作于庙,知祖考之来思;
锵洋于庭,感凤皇之戾止。
朱干玉戚,两阶见象武之容;
树羽崇牙,六佾辨用文之德,详制度则明堂为布政之宫,太社为礼神之本,金城俨百雉之峻,天门逾两观之崇。
谒灵台以视常文,辟太学以优儒教。
连营棋布,若羽林之四十二星;
列署鳞差,比太微之三百六位。
验丰富则全齐曰鱼盐之国,右蜀为金碧之府,南越出珠贝,北燕多健马。
国家既网罗六合,庭衢八荒,异物内流而国用饶,万物均输而公帑富。
陋隋文之俭德,称有羡财;
汉武之事边,肇兴徭算。
较版籍则既庶矣,又富矣。
所谓积于不涸之仓,务稼穑也;
藏于不竭之府,勉桑麻也。
皆陛下跻之仁寿之域,导其生殖之源,故比屋可封,外户不闭。
仲尼观蜡,退而称三代之英;
伊尹持衡,慨然虑一夫不获。
语臣寮则庙堂之上得贤相也,三军之师皆良将也,可以侔周之十乱,虞之五臣。
儒雅雍容,登瀛洲而论道;
英雄慷慨,画云台而纪勋。
功成理定既如彼,礼备乐修又如此,陛下犹以本枝百世,封建亲戚,恩之先而礼之大者也。
乃谓侍臣曰:「昔周王莅祚,以辂车旌旃。
夏后之璜玉,封父之繁弱,迨阙巩之甲,密须之鼓,姑洗之钟,商民之族,以为分物,用彰国家之庸,而赐诸弟。
伯禽于鲁,封康叔于卫,封唐叔于晋,左史书之,至今称为美事。
朕于是命有司,陈玉策冠剑,卤簿鼓吹,以营丘四履之国,封皇弟为齐王
又命太常以金辂茜旆,鬯圭瓒,疏鹑首千里之封,迁侍中京兆尹
又命礼官以虎符兽节,赤茀金舄,分南梁十四郡之地,升太保兴元连帅」。
信尧亲九族,周重宗盟。
楚国析圭,称庄王之九德;
汉家刑典,非刘氏而不王。
宜乎皇基若磐石之安,宗室比维城之固。
庸知卜代之吉,何止于三十;
卜年之永,将逾于万龄。
君有威仪而可尊,臣有礼法而可仰。
天下无事,海内有截。
皇风荡荡,尊卢、赫胥之朝;
民物熙熙,柏皇、栗陆之世。
脱宝剑以赐骑士,却骏马以驾鼓车
惜中人之产,而罢露台;
吴芮之心,而赐几杖。
集书囊以帷殿,列谏疏于御屏。
观明堂以去笞刑,画衣冠而别有罪。
野老或不知帝力,公卿亦耻言人非。
行万里不持寸金,消五兵可为农器。
海牛南卧,远夷占以来朝;
楛矢东归,旅宰司其所贡。
鱼在藻以遂性,鸮食椹而怀音。
瑞露凝甘,降之上;
景星垂象,助晦朔之明。
器车知厚载之仁,丹甑表将丰之兆。
生近砌,因更月而呈芳;
萐在中包,亦无风而自动。
《书》曰鱼鳖咸若,《诗》称行苇不伤,《由庚》、《蓼萧》,悦遒人之见采;
《芝房》、《宝鼎》,流乐府以登歌。
信宗庙之垂灵,当天地之交泰。
攸宜垂黈纩,凝冕旒,栖神于穆清,守道乎玄默
游大庭以怡睿览,升姑射以适皇情。
于是三事大夫率百职卿士,秉桓圭以就列,委苍佩以飏言,曰:「陛下德掩前代,功格玄穹。
古称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封禅之礼,历数十世而无睹焉。
天其命陛下修阙典,秩无文哉?
不然,安得民和神悦兮若是,乾符坤珍之毕臻?
臣等遐详旧仪,得之新礼,欲愿陛下觐群后于东国,展严禋于岱宗,命虞官相高卑之仪,诏掌固施表著之次。
泰坛三袭,祠昊穹之神;
圜陛四周,列众星之位。
《云门》、《大濩》,施于重壝之中;
勾陈执金,周于四门之外。
玉辂金根翼于道,殊珍众宝旅于庭。
庶邦冢君,四夷酋长,环天坛而序立;
佽飞之将,羽林之兵,卫禁署以增威。
于是宵漏未尽,中严外办,服冕裘而上征,鸣玉鸾于太清。
祈昭嘏于万灵,布福寿于群萌,探金策以受神休,封玉检以成大礼。
然后勒丹碑于云际,霈玄泽于天下,以彰盛烈也,不使七十二君独美于古先也」。
皇帝嘉忠诚之恳祷,而犹怀谦德而未报。
既而声闻于外,下臣得之于道涂,不觉抃蹈。
以为美盛德之形容,无先于颂;
虽菲才之无取,幸昌运之重熙,愿以诗声,扬于王庭。
曰:
德厚称帝,仁胜为王。
仁德兼备,谓之三皇。
天命靡常,邦国其昌。
吾皇嗣位,南面垂裳。
左唐右虞,超周掩商。
大业于铄,鸿名焜煌。
二仪幽赞,群灵协祥。
《河图》启瑞,《洛书》含章。
运逢交泰,时来允臧。
君明臣贤,礼备乐详
书轨大同,贡输相望。
风雨弗迷,黎元咸康
至和之气,感天之阳。
日流嘉彩,星垂瑞芒。
三脊之,茁然呈芳。
九苞之凤,飘然来翔。
堪备缛礼,升告穹苍。
泥金载密,燎烟高飏。
鸾车佩衣,交鸣锵锵。
天灵地祇,降福穰穰。
用显我皇,太平昭彰。
亿万斯年,永永无疆!
大宋新修周康王(并序开宝六年二月 宋 · 黄逊淳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金石续编》卷一三、《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四、《咸阳金石遗文》卷一
臣尝览圣哲之□□□□□之□□唐□□□□□□□□□□□□□□□□□□越周室。
周室之盛,可得而言。
文王大统未集,武王则天下初定,成王流言,其能安于□□□□□仁□□□□□□□□□□□□□矣。
王名,即文王之曾孙,武王之孙,成王元子也。
在位二十六年,布政和平,抚民安乐,故谥曰「康」。
若乃肇自后稷,降及古公,相九土而教三农,播百谷而利万世,源派贯于天地,功名□于日月,故□得此□□也。
□□□□□□□□三后,天下已安,诚能安不忘危,遂有报诸侯之诰。
其辞则尊烈祖之训,畏上天之威□先公之□,使心在王室。
于是群公□□,□方无虞。
洎嗣圣一纪,海内大治,复能治不忘乱,故作《毕公之命》。
其旨则保成周之众,殄商俗之□,□世禄之家,俾人兴礼义。
于□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所以三十□□□□□□景祚□□,措刑不用,垂拱仰成者,惟王为盛矣。
呜呼!
□世之下,令德□存,陵庙□□,祭祀绝矣,不逢大圣,孰主至神?
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下之十四载,圣政日新,睿谋天赞,□武功则威加四海敷文德则化洽万邦。
书轨由是混同,蛮夷以之率服。
千古之阙文尽补,百王之坠典咸修,□德及于三灵,仁化洽于万汇。
一日,上曰:「朕自抚兴运,思致太平,既时和年丰,远安迩肃,□□□降祐,故三陈告□□□□□□□□社垂休,故每遵□□陟□之礼,所以五岳四海、名山大川,并葺灵祠,用答元贶。
唯□□明王圣帝,俱有异德殊功,□皆□庙荒残,祭飨乏绝。
□神道设教,有感则通,法施于人,无德不报。
齐泯,则治乱□兴亡无分,将何以经□化□,垂□□□」?
于是敕彼郡县,委其□宰,官给资用,民无烦劳。
庙貌有图,授成规而各令创建;
□□有数,沿礼□而并使增修。
此庙告成,乃□曲尽。
观其广殿穹崇而岳立,□□回绕而霞连。
绣闼文楣,始尽丹青之饰;
虹梁鸳瓦,□□□气之成。
□□之羽卫增严,□□之明灵有托,于是□庭既设,祀事□□,□□之用咸臻,巨瓯之容毕备。
秩礼文而四时有奉,□□典而万代无穷。
□□□□□□□□□□□者矣。
将传不朽,□勒贞珉。
下臣幸立□庭,□□睿旨,徒罄直书之笔,莫昭盛□□□。
□□曰:
大哉后稷,德合无疆。
播□□□,□济□□。
□□□茂,源远流长。
文犹事,武乃克商。
流言,成道灾祥。
周室之盛,莫越康王
嗣□□□,□民治国。
□□□□,□修一德。
诰令诸侯,化安九域。
《毕命》既行,商风自息。
不宰之功,莫知其极。
百□□□,□□□□。
□□□□,道越
咸昭尽善,文质俱优。
□□万汇,德服诸侯。
明灵昭荐,庙貌增修。
□□□□,□□□□。
□□□□,永安□□。
开宝六年岁次癸酉二月辛巳朔十五日乙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