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薛况罪议 西汉 · 御史中丞众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六
朝臣,父故宰相,再封列侯,不相敕丞化,而骨肉相疑,疑咸受修言,以谤毁宣。
咸所言皆宣行迹,众人所共见,公家所宜闻。
知咸给事中,恐为司隶举奉宣,而公令明等迫切宫阙,要遮创戮近臣于大道人众中,欲以鬲塞聪明,杜绝论议之端。
桀黠无所畏忌,万众欢哗,流闻四方,不与凡民忿怒争斗者同。
臣闻敬近臣,为近主也。
礼,下公门,式路马,君畜产且犹敬之,《春秋》之义,意恶功遂,不免于诛,上浸之源,不可长也。
首为恶,明手伤人(今本脱「人」字,从《汉纪》补。案颜注亦有。),功意俱恶,皆大不敬。
明当以重论,及皆弃市(《汉书·薛宣传》:弟修为临菑。宣迎后母,修不遣。哀帝即位博士申咸给事中,毁子况右曹侍郎,赇客杨明,遮斫宫门外,断鼻唇,身入创。事下有司,御史中丞众等奏云云,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中丞议是。)
徙南北郊议 西汉 · 王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三
礼记曰:「燔柴于太坛,祭天也;
瘗埋于大折,祭地也」。
兆于南郊,所以定天位也。
祭地于大折,在北郊,就阴位也。
郊处各在圣王所都之南北。
《书》曰:「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周公加牲,告徙新邑,定郊礼于雒。
明王圣主,事天明,事地察。
天地明察,神明章矣。
天地以王者为主,故圣王制祭天地之礼必于国郊。
长安,圣主之居,皇天所观视也。
甘泉、河东之祠非神灵所飨,宜徙就正阳大阴之处。
违俗复古,循圣制,定天位,如礼便(《汉书·郊祀志》下:成帝即位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奏言,南北郊宜可徙置长安,愿与群臣议定。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议郎翟方进等五十人以为云云。)
师丹义阳侯元始五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夫褒有德,赏有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
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礼。
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
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功赏未加,殆缪乎先赏后罚之义,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
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义阳侯(《汉书·师丹传》)
上哀帝书请上傅太后及丁姬尊号 西汉 · 董宏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六
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
及即位后,俱称太后
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汉书·师丹传》)
条奏限名田奴婢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
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
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
年六十以上,十岁以下,不在数中。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食货志》此下有「期尽三年」一句。)
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汉书·哀纪》:绥和二年六月,有司条奏。又见《食货志》上: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寝不行。)
奏谏复留傅迁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诏书「侍中驸马都尉迁巧佞无义,漏泄不忠,国之贼也,免归故郡」。
复有诏止。
天下疑惑,无所取信,亏损圣德,诚不小愆。
陛下以灾异连见,避正殿,见群臣,思求其故,至今未有所改。
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应天戒(《汉书·孔光传》:太后从弟子傅迁在左右,尤倾邪。上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己,复留迁。大司空师丹奏言云云,卒不得遣,复为侍中。胁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上书理刘辅 西汉 · 辛庆忌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臣闻明主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
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
旬日之间,收下秘狱。
臣等愚,以为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
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
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
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叠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
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
假令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
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齿囚于掖庭狱。
公卿以下,见陛下进用亟,而折伤之暴,人有惧心,精锐销耎,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
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汉书·刘辅传》:成帝欲立赵婕妤皇后上书,系掖庭秘狱。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禄大夫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
上书理师丹 西汉 · 申咸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
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
发愤懑,奏封事,不及深思远虑,使主簿书,漏泄之过不在
以此贬黜,恐不厌众心(《汉书·师丹传》:廷尉大不敬,事未决。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言。)
上书追劾翟方进 西汉 · 杜业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一
方进本与长深结厚,更相称荐,长陷大恶,独得不坐,苟欲障塞前过,不为陛下广持平例,又无恐惧之心,反因时信其邪辟,报睚眦怨。
故事,大逆朋友坐免官,无归故郡者,今坐长者归故郡,已深一等;
红阳侯立坐子受长货赂故就国耳,非大逆也,而方进复奏党友后将军朱博钜鹿太守孙宏、故少府陈咸,皆免官,归故郡。
刑罚无平,在方进之笔端,众庶莫不疑惑,皆言孙宏不与红阳侯相爱。
宏前为中丞时,方进御史大夫,举掾隆可侍御史,宏奏隆前奉使欺谩,不宜执法近侍,方进以此怨宏。
方进京兆尹时,陈咸少府,在九卿高第,陛下所自知也。
方进素与司直师丹相善,临御史大夫缺,使为奸利,请案验,卒不能有所得,而方进果自得御史大夫
丞相,即时诋欺,奏免,复因红阳侯事归故郡。
众人皆言国家假方进太甚
师丹行能无异,及光禄勋许商被病残人,皆但以附从方进,常获尊官。
前亲荐邑子丞相史能使巫下神,为国求福,几获大利。
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皆坐死。
假令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
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二者皆在大辟,重于朱博、孙宏、陈所坐。
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欲以熏轑天下。
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
威权泰盛而不忠信,非所以安国家也。
今闻方进卒病死,不以尉示天下,反复赏赐厚葬,惟陛下深思往事,以戒来今(《汉书·杜周附传》:丞相方进薨,业上书言。)
奏免师丹爵邑 西汉 · 朱博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七
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所劾奏,免为庶人。
时天下衰粗,委政于
不深惟褒广尊亲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
陛下圣仁,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汉书·师丹传》:博迁为丞相,复与御史大夫赵玄奏言。)
奏尊傅太后丁后 西汉 · 冷褒段犹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六
定陶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蕃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宜皆称王之意,置吏二千石以下,各供厥职,又宜为共皇立庙京师(《汉书·师丹传》)
上书言封丁傅 西汉 · 师丹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古者谅暗不言,听于冢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前大行尸柩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皇后尊号未定,豫封父为孔乡侯,出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
诏书比下,变动政事,卒暴无渐。
臣纵不能明陈大义,复曾不能牢让爵位,相随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过。
间者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举错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混浊之应也。
臣伏惟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而广求。
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
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此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也。
臣闻天威不违颜咫尺,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之意,且克己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
天下者,陛下之家也,胏附何患不富贵,不宜仓卒。
先帝不量臣愚,以为太傅,陛下以臣托师傅,故亡功德而备鼎足,封大国,加赐黄金,位为三公,职在左右,不能尽忠补过,而令庶人窃议,灾异数见,此臣之大罪也。
臣不敢言乞骸骨归于海滨,恐嫌于伪。
诚惭负重责,义不得不尽死(《汉书·师丹传》)
建言限民田奴婢 西汉 · 师丹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
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
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钜万,而贫弱愈困。
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
亦未可详,宜略为限(《汉书·食货志》: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
劾奏董宏 西汉 · 师丹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诖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汉书·师丹传》:高昌侯董宏上书言,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左将军大司马王莽共劾奏。)
共皇 西汉 · 师丹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八
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故尊卑之礼明,则人伦之序正;
人伦之序正,则乾坤得其位而阴阳顺其节,人主与万民俱蒙佑福。
尊卑者,所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
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定陶共为号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
欲立官置吏,车服与太皇太后并,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义也。
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
《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服」。
子亡爵父之义,尊父母也。
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统也。
孝成皇帝圣恩深远,故为共王立后,奉承祭祀,令共皇长为一国太祖,万世不毁,恩义已备。
陛下既继体先帝,持重大宗,承宗庙天地社稷之祀,义不得复奉定陶共皇祭,入其庙。
今欲立庙于京师,而使臣下祭之,是无主也。
又亲尽当毁,空去一国太祖不堕之祀,而就无主当毁不正之礼,非所以尊厚共皇(《汉书·师丹传》: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奏言,宜为共皇立庙京师。上复下其议,有司皆以为宜如褒、犹言,议。)
哀帝疏请复师丹邑爵 西汉末 · 唐林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一
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
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耇,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内未见其大过,事既已往,免爵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邑爵,使奉朝请,四方所瞻卬也,唯陛下财览众心,有以尉复师傅之臣(《汉书·师丹传》:尚书令唐林上疏。)
策免师丹建平初 西汉 · 汉哀帝
 出处:全汉文 卷九
三公者,朕之腹心也,辅善相过,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
朕既不明,委政于公,间者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变异娄臻,山崩地震,河决泉涌,流杀人民,百姓流连,无所归心,司空之职尤废焉。
君在位出入三年,未闻忠言嘉谋,而反有朋党相进不公之名。
乃者以挺力田议改币章示君,君内为朕建可改不疑,以君之言,博考朝臣,乃希众雷同,外以为不便,令观听者归非于朕。
朕隐忍不宣,为君受衍。
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浸以成俗,故屡以书饬君,几君省过求己,而反不受,退有后言。
及君奏封事,传于道路,布闻朝市,言事者以为大臣不忠,辜陷重辟,获虚采名,谤议匈匈,流于四方?
腹心如此,谓疏者何?
殆谬于二人同心之利焉,将何以率示群下,附亲远方。
朕惟君位尊任重,虑不周密,怀谖迷国,进退违命,反覆异言,甚为君耻之,非所以共承天地,永保国家之意。
以君尝托傅位,未忍考于理,已诏有司赦君勿治。
其上大司空高乐候印绶,罢归(《汉书·师丹传》)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其三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镜中勋业不须论,拭发何由得马肝。
日暮论文思李白,年衰忘事类师丹
几多归燕愁无主,是处鸣蛙总为官。
多谢天公相劳苦,梅风吹雨长琅玕。
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铭嘉祐二年十月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七、《西溪文集》卷一○
至和元年秋七月乙亥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卒于晋州
后三年,当嘉祐二年,其子士禹为西京留守推官,始谋以冬十月辛酉,葬公于河南府永安县归恩乡,乃使人以公之世次、阀阅、始终之状来请铭。
予为之论次曰:裴氏出河东闻喜
唐丞相文献公耀卿,公九代祖也。
其后或徙于蒲之万泉
至公之皇祖,赠右神武军将军延,复来居京师,遂为开封人
皇祖三子:伯丽泽,右补阙
仲济,内客省使
季丽正,尚书金部员外郎,赠刑部尚书,公之皇考也。
补阙文学客省以武功,尚书以政事,皆为祖宗名臣。
于是开封之裴,独盛于世。
公讳德舆字载之
皇妣曰河南县太君宋氏。
公少以仲公任,赐同学究出身,再迁太常寺奉礼郎、监和州酒,大理评事、监越州税,光禄寺丞大理寺详断官,遂为其寺丞通判河中府
河中,公故里也,亲戚故人多在。
公既至,悉召,戒以国法不可犯,为吏者不得以私贷。
已而皇妣之族弟以事至府,公辨其曲,置于理。
自是讫公去,不复有至府者。
太子中舍、知梁山军殿中丞通判永兴军
有盗十七人杀人于市以逸,公以谋获之,请其帅,宜尽戮以徇。
帅难之。
公曰:「白日杀人长安市上,此非常盗也。
不尽戮,无以威众」。
帅勉从之。
既而有以言于朝者,诏遣御史覆视。
帅惧,且让公。
其后狱自白,而诏不问,帅乃伏。
徙知商州
州有官冶,其徒皆四方流人,常絷之以役。
公曰:「是亦人也,岂不可以善待之,而使之迁耶」?
悉弛其絷,卒无一人敢冒法。
国子博士虞部员外郎,入权开封府推官,出知颍州
民有少孤而畜于舅氏者,舅死,随其妻适某氏。
某妻又死,乃告某氏曰:「昔我孤,舅氏夫妇育我,甚恩。
今又不幸,愿得其丧以归,合葬于舅」。
某氏不与。
乃间使人盗其骨去。
某氏怒,执以告,法当坐死。
公呼某氏前,曰:「若知彼盗若妻墓何也」?
曰:「是尝欲求吾妻之丧,将以合葬于其舅尔」。
公曰:「是故可嘉者也」。
笞而遣之。
提点梓州路刑狱,进金部,知陕府
耀州,不行。
同州饥,以选知同州,民流者复业。
召对,赐三品服,提点京东路刑狱。
所部有广济渠,岁调民浚之,而其被调者独二州。
既久,不堪其困。
公奏代以漕兵,岁省民力数十万,至今赖之。
司勋、知凤翔府
是时,元昊反,而兵久不解,关中调发百出,府所赋十倍它州。
公谕民以国事,与期而宽之。
众乐,皆先期以办,连诏褒异。
夔州路转运使,迁主客郎中
大臣荐公有文武材,拜西上閤门使益州路兵马钤辖
岁满,益帅赖公自辅,乃上言,愿留公。
即诏加昭州刺史,复留二岁。
还,迁四方馆使、知贝州,徙冀州
未几,贝州乱。
公闻即发兵,既至,贼已拒守,犹夺其西关城,所全者甚众。
冀去贝百里,初闻其乱,民大扰,或劝公为备。
公不为动,闾里帖息。
贝部镇有恶民,乘醉辱镇吏,出不逊语。
吏顾无所属,则来告。
公立斩之,自是无敢哗者。
贝久不下,有素害公者,言公前为贝,断妖狱不能绝其类,使有今日乱,诏以属御史
事虽辨白,黜为池州团练副使
起,拜染院使、信州兵马都监,进洛苑使,徙宣州,又徙开封府太康县
朝议直前枉,且复用,遂加英州刺史晋州兵马钤辖
又徙知泾州,未行,以疾不起,年六十七。
公为人刚廉笃实而自信,不为茍合。
其居家如在官,毅然不可犯。
遇事无大小皆为度,使可持久。
为吏长于治民,前后更七州,至今称思之。
其自岐徙夔州,人遮道以泣。
及自蜀还岐,父老复相率出迎。
是时天久旱,公至而大雨,岐人益以德。
既去,而送者如初去时。
其自贝徙冀,民捝持之,终日而骑不得前。
冀吏或排其众,击之,曰:「汝乃夺我公」!
吏卒或伤。
贝守怒,使械数人,众乃稍去。
天性勤于公家。
其谪信州,愈自励,纤悉必躬。
或谓公:「少居此,且迁,优游而已,何自劳也」?
公曰:「凡谪者,固将以苦之也。
且吾职当尔」。
尤喜荐士,盖所荐者数百,其至公卿,为时闻人者多矣。
平生读书,善老、庄之说。
故其被黜流者累年,虽家人不见其有异也。
夫人宣城县君史氏,继夫人安平县李氏。
二子:士龙太庙斋郎,早亡;
次,士禹也。
二女,适泸州军事推官杨谔温州军事判官赵颉
二孙:陟、随。
陟,试将作监主簿
予少已闻公之名,得识公者又十年,知公为深。
尝叹公之材方进而斥,既起而不能尽其用以卒,为后世之悲,故为之铭而不让。
铭曰:
裴出河东,其远岁千。
耀卿之后,七世再迁。
迁于京师,厥家既大。
及乎尚书,其美益济。
公初从政,奋然敢为。
四十年间,实称吏师。
其刚莫摧,其勇莫遏。
斥去无言,我完我节。
君子之学,重乎有施。
公治七州,于今歌之。
位虽弗充,公则亡恨。
琢石以铭,来世之信。
赵岐南阳旧语 汉 · 无名氏
 押东韵
三辅决录曰:平陵范氏。南阳旧语曰云云。言其廉俭也。
前队大夫仲公。盐蒜果共一筒(《颜氏家训》书证篇。《御览》四百三十一、八百五十五、九百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