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竹溪诗序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六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
唐文人皆能诗,尤高,韩尚非本色。
迨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
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
自二三钜儒及十数大作家,俱未免此病。
乾、淳间,艾轩先生始好深湛之思,加煅炼之功,有经岁累月缮一章未就者。
尽平生之作不数卷,然以约敌繁、密胜疏、精掩粗,同时惟吕太史赏重,不知者以为迟晦。
先生一传为网山林氏名亦之字学可
再传为乐轩陈氏名藻字元洁
三传为竹溪,诗比其师,槁乾中含华滋,萧散中藏严密,窘狭中见纡馀。
当其撚须搔首也,搜索如象罔之求珠,斲削如巨灵之施凿,经纬如鲛人之织绡。
及乎得手应心也,简者如虫鱼小篆之古,协者如韶钧广乐之奏,偶者如雄雌二剑之合。
天下后世诵之,曰诗也,非经义策论之有韵者也。
初,艾轩没,门人散,或更名它师,独网山、乐轩笃守旧闻,穷死不悔。
竹溪方有盛名,而一饮啄不忘乐轩庙祀之,墓祭之,其师友之际如此,诗直其土苴耳。
余少亦苦吟,后避谤,且畏祸,遂废不为,然意根除刬,久而未尽。
晚见竹溪之诗,叹曰:吾诗可结局矣。
竹溪林氏名希逸字渊翁,与网山、乐轩俱福清人,余与艾轩莆田人
网山集序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六七
学必有师,师必有传人。
扬雄之徒,以侯芭为传人;
授业河汾之门者众矣,以董常为传人。
侯、董皆穷乡匹士,功业不著于世,而师道之传在焉。
隆、乾间,南方学者皆师艾轩先生,席下生数百人,去而贵显者相望。
然自先生在时,言高弟必曰网山
后先生卒六十载,学者论次先生嫡传,亦必曰网山
夫未遇一布衣,死则死矣,而能亢其名,与当世大儒并行,非孟子所谓豪杰之士乎?
余尝评艾轩文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犹与韩并驱。
他人极力摹拟,不见其峻洁而古奥者,惟见其寂寥而稀短者,纵使逼真,或可乱真,然虎贲之似蔡邕也,优孟之似叔孙也,有若之似夫子也,形也。
至于网山论著,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林之髓矣。
其诗律高妙者绝类唐人,疑老师当避其锋,它文称是。
然甫五十死。
子名简子,字绮伯,客死,其后遂绝。
余童子时师事绮伯,又与网山之嫡孙竹溪林侯肃翁交友。
肃翁既序其遗文矣,某复识其后。
网山林氏名亦之字学可福清人一号月鱼先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又见《网山集》卷末,《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一,《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五。)
句首原有一「高」字,据四库本删。
乐轩集序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六七、《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
初,网山既得师传,嗣讲席,户外之屦几半艾轩
于是网山之徒又推乐轩为高弟。
一日侍网山谒老艾,艾受其拜,接之如孙。
网山仅得中寿,使其高年,必不终穷也。
乐轩七十五乃死,年出于其师,而穷尤甚于其师。
城中无片瓦,侨居福清县之横塘,闭门授徒,仅足自给。
至浮游江湖,崎岖岭海,积襁得百千,归买田数亩,辄为人夺去,士之穷无过于此矣。
今读其文,阐学明理,浩乎自得,不汲汲于希世求合。
萤窗雪案,犹宗庙百官也;
菜羹脱粟,犹堂食万钱也。
入则课妻子耕织,勤生务本,有拾穗之歌焉;
出则与生弦诵,登山临水,有舞雩之咏焉。
自昔遗佚阨穷之士,功名顿挫,时命龃龉,往往有感时触事之作以泄其无憀不平之鸣,若虞卿之愁、韩非之愤、墨翟之悲、梁鸿之噫、唐衢之哭是已。
乐轩生平可愁、可愤、可悲、可噫、可哭之时多矣,而以乐自扁。
乐之为义,在孔门惟许颜子,先儒教人必令求颜子之所乐。
呜呼,此固乐轩之所闻于二师欤!
乐轩没二十馀年,余从竹溪林侯肃翁传抄遗藁,姑叙其平生大致如此。
肃翁乐轩高弟也,他日居魏文贞之地,秉陈叔达之笔,当为河汾先生立传,无使天下后世有遗恨云。
乐轩陈氏名藻字元洁
跋先君与贵溪耿氏书后1244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七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后村题跋》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贵溪
余从父麟台公宰贵溪,仁民而好士,士之秀异者莫不登宓贱之堂,至言游之室焉,耿君讳寿之其一也。
先君与从父尤相友爱,从父所敬,先君亦敬之终身。
从父后入馆,言者指其伪学及赵忠定公党人,急挤去,年不登五十;
先君仕差显,亦不登六十。
自二父下世,吾家无耿氏书问四十年矣。
晚使江东,耿之孙廷龙携先君书一轴示余,内一帖云「夤缘群从,定交文字」,又一帖云「家弟不救,恨不得相属一恸」,皆为从父发也。
嗟夫!
前辈益远,惟善可以焘后,惟学可亢宗,余于二父无能为役矣。
耿氏奕世忠义,繇河南侨江表,百馀年间,显官中微而秀士迭起。
廷龙尝贡于乡,方勇于善而力于学,兴之者其君乎!
德舆,皋之子也;
群、彧,寔、淑之孙也。
跋三处士赠答 其一 网山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八八
古之学者必尊师,子夏以不称师受曾子之责,许行以背师为孟氏所贬。
竹溪中书君之学受于乐轩乐轩受于网山,二师皆老死布衣。
竹溪在三之念愈笃,其再入为词臣也,年劳当迁元士,乞以此一阶回授师友。
师,网山、乐轩也;
友,寒斋也。
诏下其事,议者以为旌异遗逸,朝家盛举也,宜报可,回貤之请宜勿听。
竹溪顿首言:「弊例易启,真情难察,他日源源而来者,将以某为口实矣」。
大臣以闻,上忻然,如竹溪初奏,赠二师初品官。
堂帖采网山赞书语,号曰「文介先生」。
初,网山艾轩嫡传,闻晦庵绪言,其诗文古雅,节行高洁,帅赵忠定公举遗逸,不就,谓之文介,实副其名矣。
昔荆公患士风不美,坡公有「今之君子争半年磨勘」之戏,竹溪此举,彼争磨勘者闻之可以愧矣。
跋三处士赠答 其三 寒斋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八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后村题跋》卷一二
先生褒论既下,或问余曰:「竹溪乐轩如父,事网山如王父,师弟子情义得矣,寒斋才长竹溪四岁,于网山、乐轩若为班乎」?
余曰:韩子不云乎:「其闻道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陈了翁早贵,杨龟山年六十犹为比较务,然了翁龟山必曰中立先生
竹溪之于寒斋亦然。
上以寒斋尝力辞改秩给札,特赐升朝,或又问曰:「寒斋何以谓之『文隐』也」?
余曰:六记百诗,至文也;
隐山林而隐市廛,大隐也。
蒙斋袁尚书见其书惊喜,慈湖、絜斋心传之妙旨;
杜、游两丞相闻其风,启拟待以泉章、漫塘起隐之故事。
盖曰隐者,乃公朝之纪实;
曰文者,寒斋之求显。
城山三先生祠1250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由熙宁桥南行可二十里,城山在焉。
望之紫翠崒𡵉,欲与壶公差肩。
其下平畴沃野,清泉茂树,环而家者千数百年之旧族,当世之显人不在东家在西邻也。
其父兄隆儒而严于教其子弟力学,而攻于文,立声名,取科级,榜不绝书,有贵为柱史者,魁多士者。
人徒见其人物之极盛而未知其为师友之馀泽,此三先生祠之所由作也。
初,艾轩来,水南学者空群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
艾轩去,网山嗣讲业;
网山卒,乐轩嗣焉。
里中前一辈及老艾之门者众矣,然数十年间更相推让,卒以傍邑二士接艾单传,所谓公论在人心者邪!
林侯肃翁受学乐轩,下车首为学者言三先生之学。
自南渡后,周、程中歇,朱、张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诸生涵泳体践知圣贤之心不在于训诂者,自艾轩始。
疑洛学不好文辞,汉儒未达性命,使诸生融液通贯,知科举之外有理义之学者,自网山、乐轩始。
网山论著酷似艾轩,虽精识不能辨,乐轩加雄放焉。
其卫吾道,辟异端甚严。
尝铭某人云:「佛入中原祭礼荒,胡僧奏乐孤子忙」。
里人化之。
使网山、乐轩而用于世,所立岂在艾轩下哉?
听者悚然,如觌三先生之容。
侯复叹曰:吾昔讲肄于是,游息于是,岁月几何,泉石鱼鸟历历可识,而先师已远不可见矣。
则又忾然有祠三先生之意。
山绝巅有精舍,新祠在其左,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乎前。
乃像衣冠,乃集衿佩,以庚戌四月甲辰躬行祼荐之礼。
序饮而退,命余记之。
余惟在三之谊,师居其一,故侯芭白首《太玄》,后山瓣香曾氏,所以敬接承、严付受也。
网山之事艾轩也,死则腰绖,忌则哭墓,乐轩之事网山也亦然。
至侯则慨林、陈之后微绝,既祀乐轩于家庙,又白尚书并禁二墓采樵,俾乡校合祀焉。
岁时若远游,而归必墓祭,出处必命祝史以告。
及牧斯土,复倡邦人严奉而烝尝之。
彼背师而从许行与讳称京房门人者,视侯宜少愧矣。
余不识三先生而于艾轩累世通家也,于网山子绮伯童子师也,于侯友也。
侯为余言,近世诸儒流略通体用,全皆莫敢望乐轩
侯尝秉笔玉堂,开卷迩英,贵近矣,顾惓惓于畴昔传道授业解惑之匹夫,往往见于羹墙,岂非心悦而诚服者欤!
艾轩林氏名光朝字谦之
网山月鱼林氏,名亦之字学可
横塘乐轩陈氏初名某,因读《诗·采蘋》有悟,改名藻字元洁艾轩固印證之矣。
侯名某,与网山福清人
乐轩长乐侨福清云。
噫!
水南文物之懿,守侯风化之善,前辈师友之贤,设遇名笔,必有以发扬蹈厉之者,而余累然病眊,笔墨不灵,仅记岁月而已(《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又见《艾轩集》卷一○,《莆阳文辑》卷四。)
而:原无,据小草本补。
王隐 元 · 刘诜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桂隐诗集卷三
学可高儒传,心宜表逸民。
百年偕计梦,五世未衰身。
礼乐乖时好,阶庭可席珍。
一门从似昔,四境欲无人。
重修考工记口义 南宋 · 林希逸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千金求得自河间,此记尤奇似五官。
文苦聱牙精识少,物穷纤悉辨名难。
(自注:去声。)围以后图方见,口义于今缺不完(自注:网山有传艾轩所讲口义,今不全矣。)
师说幸然无失坠,书成只恨鬓凋残。
刘某诗集 南宋 · 林希逸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邻居前此未相闻,到手新编喜得君。
一事更令人动念,曾吟诗谒网山坟(自注:集中有谒网山坟两绝句。)
次云方先生诗集序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一、《鬳斋续集》卷一二
余尝因论世尚友之言,而后知古人所以慨惜人物者。
夫以友天下之士为未足,而必求之诗书,是岂忽近而骛远哉?
盖宇宙茫茫,人物能几,同乎伊尹,犹有莱朱献子之友,已忘其三。
向非孟氏一言,则俱泯泯矣。
网山先生尝曰:「在昔乾、淳,莆之人物最盛,其间数大老,若文节、次云、景韦、渔仲,皆千载人物」。
艾轩以集行,夹漈《通志》、溪东《艺圃》久传于世,可以读其书而知其人。
麟台方公既殁,其后浸微,平生著述,片纸不存。
其可传者,惟古律诗两卷,亦复沉没不显,姓氏仅见于艾轩铭,是岂非可重慨惜也耶!
公尝自言:「吾文如雨,沛然而作,则奔注百川,瀰满万壑。
常时一滴无之,蓄之渟泓,发之闳肆」。
其抱负果何如哉!
闻公初给札时,吏白策题例先得,公挥手叱之,翰长闻而不乐,遂取三国六朝兵争险要,错综其问以困之。
公入擒文,一览而笑,雍容奋笔,终篇万馀言,南北数百年攻守得失,如指诸掌,何愧于欧、苏哉!
是所谓沛然如雨者也,使其全藁幸传,岂在古人之下?
乃若其诗,则或长或短,可兴可观,是谓学问之鼓吹也。
其飘洒即谪仙,其浑重即子美,得遗音于《风》、《雅》,寄逸思于《庄》、《骚》,虽元、白、郊、岛,亦当北面,馀子何数焉。
余年二十一时,得公此集,昼夜讽味,如见其人。
故箧久留,蠹蚀殆尽,访公之家,则屋易主矣,况集板乎?
每一追思,怅然如失。
今公族孙岩访寻,幸得录以寄余。
得鼎还珠,不足喜也,叙而藏之,因语岩曰:「千岁而下,有论世尚友者,必求之吾侪,相与珍惜可乎」?
忠定晦庵与井伯林佥判诸帖咸淳五年十月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三、《鬳斋续集》卷一三
井伯林公,艾轩先生犹子也。
艾轩在时,客于忠定之门,所交多当世名胜,紫阳尤敬爱之。
此帖二十有七,皆二公往来者也。
忠定在闽,欲致福公,晦翁不可,而公亦不肯一出。
帖中所谓「学可再招不至」者,网山也。
公为旧客,网山为廛氓,皆重于一举足如此。
忠定拳拳之意,亦异于将相不俛眉者矣,岂不两贤哉?
紫阳在漳,以经界访求人物,公亦不一就之。
诸帖云云,或及时之大故,或访以所述何业,或曰欲质所疑不可得,紫阳岂轻予人者!
又矾书一事,有如后村所记,东峦信伟人矣。
余又闻,东峦夫人田氏也,既嫠而嫁诸女,皆名家,历山陈君作哲,其第三倩也。
陈君得璋,夫人以锦囊送此诸帖以代犀钱玉果,曰可抵千缗。
艾轩侄妇,安有此语?
闻者皆笑,而陈氏独宝之。
叔谦平父山长寄以示余,而西山、后村、臞轩手迹俱在。
思前哲之浸远,而题跋诸贤亦不可见,感玩不已,书而归之。
叔谦、平父,皆艾轩诸孙也。
故家人物,遗风尚存,好尚如许,艾轩之书,其有传矣。
咸淳己巳立冬前一日三山林某书。
丘退斋文集序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一、《鬳斋续集》卷一二
有文字来,为文之士谁不欲用于世,然而有不可必者,天也,非人也。
老艾一宗之学,固非止于为文,而艾轩之文,视乾、淳诸老为绝出。
一再传之间,如大著正字二刘、季冶、黄怀安、网山、乐轩二先生、黄石、吴叔达,是皆笔斡造化者。
网山奥而清,乐轩奇而法,虽诸高弟,亦当避之。
艾轩立朝不久,二刘尤日浅,奏篇讲卷已惊骇一世,其馀皆以穷死。
使人人得吐其所有,是为何等人物!
余尝为世惜之。
兄于乐轩席下,吾辈所敛衽者。
弱冠拔解漕台主司奇而敬之。
颠顿三十年,而后得第。
其未第也,已客于龙学、信庵二赵公之门,三京之役,传檄中原,帛书露布,皆公笔也。
既而往来诸阃,应酬兵事,或言之诸使,或辨之中朝,辞气激昂,议论精到。
传称执讯之书,史诧成风之檄,兄何逊焉。
在昔有唐,徐濠书记宣州宾客,如退之所记所称,率皆由藩府升朝廷,大用者相踵。
主人勋业方新,而兄之镜中蛇已蟠矣,岂不重可慨哉!
乃若襄城之赴援,仪真之料敌,勇于李泌,精于柳浑,人曰信庵之客有兄,即紫岩之子羽也。
疾且革,手为别书,区别秦张毁誉,字字切至,而辉采烂然。
死生之际如此,难矣哉!
使兄而得尽其用,则相如谕蜀之文,宣公制敌之议,房乔垂没之疏,可兼有并传矣。
余少与兄同事乐轩,笔砚之交甚密。
中间南北睽离近二纪,始同为乙未进士
仆南归,兄以信庵留,饮别京楼,握手不忍释。
甫三载而兄没于仪真,甲也未龀,遗藁散落几尽。
今甲能传世科,痛惜其文,访求十年,所得仅尔,览之涕下,曰:斯文也,其用止尔耶?
斯人也,其传止尔耶?
姑为之序云尔。
鄱阳艾轩集序淳祐十年十月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二、《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五
艾轩先生道最高,名最盛,而其后最微。
传其学者,再世网山、乐轩二师,又皆以穷死。
先生平生既不著书,遗文仅数卷耳,殁五十年,未有全藁。
余同舍方君岩仲先生外诸孙也,每相与振腕此事。
壬辰进士南还,余别之汇征,曰:「太史公遗书,今责在杨恽矣」。
岩仲归而求之,凡数年方克集,刊于莆,而四方学者未尽见也。
春来鄱,过象山,友人汤君伯纪相与语曰:「昔艾轩使东广,道饶之馀干,宿相岭,有乡耆李恕轩名兴宗者,尝侍先生谈一夕,至今吾里能传艾轩之言。
若以公之书锓之鄱,邦人之愿也」。
余喜曰:「是吾心也」。
既成,将志以岁月,因思日者闻于吾师乐轩曰:网山盛年,挟册从师四方,率以不契去。
及来城南,初宿斋房,未即见。
先生与客语,夜阑,闻其息,入而惊寝者,先生曰:「睡是大家睡,梦是独自作音佐」。
网山喜而不寐,曰:「吾得师矣」。
自此事先生馀三十年。
玉融陈叔盥少从先生于红泉,一日出揖客,其容赭然,先生曰:「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叔盥悟而自克,遂以行义名。
叔盥受《诗》于先生,尝与乐轩读《国风》于古寺,吟讽累夕。
俄而至《采蘋》,捲卷泣,顿得《中庸》之旨。
叔盥喜,以告网山网山遂以乐轩见,先生曰:「吾尝语若,《诗》不歌,《易》不画,无悟入处,今于元洁犹信,吾《诗》不亡矣」。
其遗言若此者皆失传。
又曰:先生初补上庠,尝就月试,考官夜得其文,聚同列以笑。
少司成陈少南旦诘之,具曰:「非谑也,卷有数语诚可哂」。
索而视,盖策以兵势问,而先生之对有曰:「譬如婴儿夜啼,拊之不止,拊之不止。
卒然灭烛伏户下,为虎啸狐鸣,则其喙如窒」。
少南曰:「此笔当与太史公争衡,必寘首选」。
长厅曰:「已得一人矣,幸次之」。
少南曰:「毋使居人下,不然,宁黜之」。
语颇侵司成少南竟以此去国。
先生闻而叹曰:「甚矣,知己之难」!
弃其籍而归,一意聚徒讲道,不复试成均者十馀年,年五十,始以乡书免擢第。
其遗事类此者亦失传。
方先生在时,世号「南夫子」,于经于道,超悟独得若此,与孔、颜旦暮之遇,于数千年因革之故,如语昨日事。
今学既不传,而所可传者,数卷仅尔。
茫茫宇宙,不知几何年又有此人物,呜呼,惜哉!
淳祐十年岁次庚戌良月朔,后学三山林希逸书于凤游堂。
按:《艾轩集》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网山集序嘉熙二年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二、《网山集》卷首、《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一、《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五
儒者之学难成矣,学成而穷不售,则以空言传,此不能于人,能于天者也。
然岩谷之藏,草木俱化,非附青云之士,则姓氏且就湮灭,其言岂尽传哉?
是区区者可必乎?
或曰:芒芒之生,宇宙一律,其间杰然以人物名者,千百年几见哉?
于人物之中,卓然有见于斯道者,又几见哉?
虽不幸摈弃于人以死,意其言语文字之遗,鬼神必且珍惜之,决不至委掷于他日。
今夫泮冱禅仍,衰荣霍忽,其摧败朽落,鼓万物者何尝少靳之。
至若剑埋鼎沉,一混泥滓,则精芒夜出,妖怪见焉,必使华赫震耀而后已,岂非以其不轻得,故亦不轻委欤?
见伏迟速,特以时尔。
然以余观月渔氏,窃惑焉。
据槁梧,吟空山,生无一事如其意。
年才五十死,死未五十年,而子孙瓶盎不守,且几秃。
身前后之穷,有不可道说者。
遗文仅数卷,独吾徒犹有知之,至示之他人,莫不掩鼻吓去,是岂能必传者哉?
果传也,不应掷弃至是。
傥所谓鬼神,是耶?
非耶?
虽然,未可以耳目悬断也。
千载而下,乌知不有月渔者乎?
人心具存,太虚亡恙,然而无有乎尔,孰曰无有乎尔。
或者之说尚庶几焉,吾党宝而俟之可也。
先生讳亦之字学可姓林氏,吾邑龙江人
受道于艾轩,自号网山山人、月渔氏。
高宗丙辰,终孝宗乙巳
请而祠于县庠也。
今上辛卯,后先生之生百有三年,承学从事郎、新平海军节度推官林希逸谨序。
希逸甲申寿阳,尝集艾轩、月渔二先生之诗,序而名之曰《吾宗诗法》。
今十有五年,躔甫以是集来求余文,俾书其首。
故帙偶遗,追忆不复得手先生之文,重有所感,因更叙数语云尔。
若其格制精严,趣味幽远,具吾宗正法眼者当自知之,不待予言也。
既书,遂以归之横塘刘氏。
乐轩诗筌序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三二、《隐居通议》卷三、见《艾轩集》附录、《爱日斋丛钞》卷三、《宋元学案》卷四七
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浙有东莱吕氏,建有晦庵朱氏,湘有南轩张氏江西象山陆氏,莆有艾轩林氏,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名者也。
艾轩于时犹为前辈号南夫子,独不喜著书,门人又益微。
怀安刍最高弟,最先夭;
刘著作正字虽暂显,亦早卒。
世其学者,网山一人;
再传乐轩,又皆以布衣死。
艾轩在,网山艾轩名;
网山在,乐轩网山名。
近二十年,乡井闻见日陋。
张、吕诸儒,以其书在,可磔裂欺世,故人能言之;
象山者,疑信已半;
至若艾轩姓氏,则问之晚少年,漫不省。
乐轩虽得寿,后网山死四十年,衰白穷槁,人以为常人矣,且面背讥笑不小。
其文既不适时,间出语又惊世骇俗,至于今讥笑未已也。
乐轩卒十年,予请于宗伯而祠之,或詈或排,几不就役。
昨之日,犹有难予者曰:「子之师,何如人也」?
笑而应之曰:「人矣乎」!
「乌乎长」?
曰:「奚短哉」!
「乌乎学」?
曰:「奚遗哉」!
「以文名乎」?
曰:「玉质金相,春明洁,绝出群言,探入微赜先生之文若是已,名则吾不知」。
「以诗名乎」?
曰:「洗削秾华,完复素朴,群诮鄙俚,自谓奇倔,先生之诗若是已,名则吾不知」。
「然则至道矣乎」?
曰:「玩神遗形,甘约保独,傲睨乎鬼神。
兄老而弟佛,挠挑浮游,至死不厌。
道邪非邪,予亦不知也」。
客艴然而去。
予方追叹未已,躔甫适以《诗筌》来,览之泣下,遂志诸卷首,而系之曰:师学之传,岂直以诗。
诗又不传,学则谁知。
后千年无人,已而已而
后千年有人,留以俟之。
奈何乎,噫!
门人竹溪林希逸序。
陈判官墓志铭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四二、《鬳斋续集》卷二二
君讳介,字方叟,世为福清人
自古龙徙龙津,则高王父某也。
曾王父洪业,王父士表,父侃,皆以积善名其乡
君生五岁而孤,母氏督教甚至。
初从学尚右郑公,有能赋声。
郑公,世所传八韵活法者,名师也
长事乐轩网山之里。
母氏外家龙江,实与网山为邻,遂徙而居焉。
君既有闻于乐轩,不以场屋为意,年三十不应举。
人问其故,曰:「吾早孤,母子相依为命,吾亲老矣,何忍一日离膝下」?
终曹夫人之丧,己酉,始就举。
庚戌,与其子岩石同补上庠,两拔解,擢开庆己未乙科。
时鹤相当国,仇名士,君廷对语切直,考官惧而抑之。
三衢户曹,偶缩戍,迟半载始往。
至即却砂地粳糯例钱。
秋场受纳,每石有买口钱二楮,君笑曰:「口可买,心可买乎」?
撝去之。
果毅军鬨,郡诛其渠,汹汹犹未已,委君诣营谕之。
众欢然曰:「是不受钱司户,吾曹请好米,敢不听命」。
台府多委送,每以理折之,且委曲训谕,以还其天间,有彼此释然而去,或两造俱嚚,虽负者亦服。
其议死狱也,必为囚者求活,死者求冤,曰庶几两无憾。
常邑詹寇成于幕客魁吏,君深忧之,力言而不听。
变作,登陴守捍,君独当所必攻。
事平辞赏格,不独受,人益贤之。
前是谢公奕中祷雨久未应,以君纯笃,曰为君走灵山,随车沾霈,郡人曰「司户雨」也。
甲子又旱,君白郡侯曰:「旱之虐者天,政之虐者人。
减五邑之赋,天必雨」。
王公已欣然弛其半,雨立应。
尝摄邑山,时诸乡多盗,君谓尉曹曰:「此饥民耳,毋庸激,但以祷雨为急」。
既得霖,籴无闭,盗果息。
邑素煎熬,君守之以廉,期之以信,月解未过,以俸代之。
守曰:「江山果难乎,陈户何优也」!
诸台专吏横,旧苦之,君摄倅,不为屈,屡直于使家,来者以戢,私曰:「此强项司户也」。
在职三年,四易守,宽猛虽不同,君处其间,随事救正,无不敬之。
秩满,拟以职幕辟,辞不就,留八月始得去。
外移潮州判官宪王公佖素昧剡,以浙东宪干书币造庐,君苦辞以谢。
杜门课诸孙,寄情歌咏,于世漠如也。
忽一日,自吟曰:「了知传菜日,仍是破瓜年」。
时咸淳乙丑,君年六十六,其子以二八疑之,惊问曰:「何为作不祥语」?
君笑不答,果以十二月二十三日无疾而逝,实立春次日也,君盖前知之矣。
娶郑氏,子一人,岩石,修职郎,改差建宁府学教授
女一人,适登仕郎刘嗣翁。
男孙二,女孙二。
将以某年某月卜葬云漈山,其孤以铭请曰,君治命也。
余虽与君同邑,先后出乐轩之门,久落江湖,而未及识。
壬戌,被命还,即舍道行柯山乡落间,闻父老诵户曹之贤,有曰「活菩萨」者,心甚异之。
既见,则知粹然古君子也,尝以其名上于朝。
越岁南归,又一见。
既而闻君两辞台郡之辟,所守甚坚。
今世之仕,争岁月,校分毫,若不复有明日者,而君所守如此,又且怡然死生之际,非学问之力欤。
乐轩之门寥落久矣,使其年幸而及耄,使其学幸而及试,岂不为程门尹和靖,独殿诸老,以寿斯传。
天不憖遗,惜哉若人也!
君之子既为家传甚备,余因取其大者书之。
铭曰:
书而臞,道而腴。
名以文兮双宇,誉以政兮三衢
当涂之罗致,甘远次以舒徐。
栖心恬知之养,蜕身梦觉之蘧。
夫是之谓乐轩子之徒。
将仕林君父子墓志铭咸淳四年十二月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四一、《鬳斋续集》卷二一
三溪之南,昔有隐君子,庐于古榕之阴,曰林氏。
余识其家四世矣,若君之父子,余实加敬爱焉。
君讳鹗翁,字朝叔
早事乐轩西轩,颇能场屋语。
年三十,杜门如处女,动守绳度,不苟言笑。
筑楼于其居,面挹西南诸峰荔列墙左右,余为名曰登明,时引接宾友,壶觞其间。
于世泊如也,无亲疏远近皆曰德人。
延师教子尤尽礼,课督甚严,故诸子皆颖出。
少孤终鲜,母子相守四十五年,孝养甚至。
潘夫人卒,岁时悲慕不已。
咸淳丙寅正月三日以疾终,享年五十六。
将仕郎
曾祖某、祖某、父某。
娶张氏,男子二,俱登仕郎,胄其长也,浚漕贡进士
女一人,适俞庆嗣,乡贡进士
胄字甲父,丱角聪敏出群。
儿既长,恂恂如也,于人不妄交。
余学《易》《春秋》,颇有得。
余筑三文书舍溪干,致名师,聚学侣。
胄居其中,下笔多奇语,同舍推先之。
将仕病,执药饵,不顷刻离,居丧哀毁骨立。
卒哭,犹往来课艺不辍。
俄以怯病卒,后翁一年,丁卯四月也。
年三十一。
朋友入哭皆恸,余尤痛悼之。
娶余弟义女,一男某,方龀。
戊辰十二月十有四日庚寅,与将仕共葬董漈东湾山之原,呜呼伤哉!
先是壬戌,余待罪秘书监,乞以元士一阶貤秩网山林先生、乐轩陈先生,既特赠迪功郎,仍许以文介、文远易名。
余又疏于朝,以二师嗣皆绝,旁支无一家,乞从诸生佥议立后,朝家俞之
然二师仅存,断垣败屋不守,归谋诸人,无肯即者。
朝叔慨然曰:「胄守三文之学,文介吾宗也,愿以在籍田,分其半为文介户,俾胄承祀焉」。
白之台府,诸使义其为,皆奋笔褒许。
于是甲父为文介直下孙,而文远亦得嗣,君实倡之。
乡之旧门人喜网山之有传也,共植华表于其庐之右,扁曰文介坊。
余方冀其有成,以振遗绪,而天啬之乃竟尔,呜呼伤哉!
浚好学,性孝友,执丧治冢舍尤谨。
哀其父兄不得年,涕泣以铭请余。
废食抆泪,序而铭之。
铭曰:
结庐何年,松阴翳翳。
自我识之,倏已四世。
有德必年,胡夭而逝。
哀哀何心,铭此翁季。
矧曰胄乎,文介之裔。
赠写真方处士 南宋 · 程洵
 押词韵第十一部
世久无绝艺,斯人妙丹青。
时将好东绢,貌彼神与形。
悠然意象会,转转毛骨生。
或濯若春柳,或清如壶冰。
或耸千丈壑,或森武库兵。
妍媸有真鉴,抑扬无遁情。
楚相欲谈笑,中郎存典刑。
斯人胸次奇,不以艺自名。
逍遥万物閒,非俗仍非僧。
游戏于笔端,遂尔造其精。
殊非学可致,要是天与能。
待诏集金马,功臣图景灵。
渠当自致此,胡为老沈冥。
再与楼大防 南宋 · 舒璘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四八、《舒文靖公类稿》卷一、《宋元学案》卷七六
某尸素如昨。
寿皇弃天下养,时事岌岌,忧怀万状,食且靡甘。
时有草茅见,每欲奉状,又度蠢愚不足为论思,欲下笔而复休。
新君嗣服,天颜威重,与曩大异。
时闻一二圣语,深慰天下望,心甚异之,度必有所自。
近有自中都来者,云慈福寿成,日以往事相戒,天意感动,为泣下。
虽未知所传是否,然已不觉掀舞,为宗社庆。
每念人之良心本自明白,特患无所感发,一朝省悟,即心志所向,莫非至善。
虽圣性所禀与常人殊,至理义同然,初无少间,然后知前所传闻,果有所自。
此正太甲悔过,成王求助之时,因其初心之著,相与扶持开掖,若决始达之泉,若护始萌之木,毋阻厥善,俾克有终,在二三大臣协心辅导,左右侍从诚意论思,使日闻正言,见正道,犁然有当,罔逆于心,则正士不期亲而自亲,邪佞不期远而自远,乃为长久计。
大防学问之懿,又相与日久,自度臭味之同,而日来诸公又归心门下,学可用而地可言。
此他人愿欲而不得,今幸身得之,大防其任是责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