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王仲昭舍人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四十一
同心愁见别筵频,不分东风柳色新。
官比冯唐犹未老,才如王粲肯依人。
交游早岁名沧海,词赋连年入紫宸
谁念平津旧宾客,扁舟归卧五湖春。
赠一教官游学者 元末明初 · 叶颙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灯火老书窗,功名志未忘。
青衫惊岁月,白发老风霜。
累作东吴梦,频观上国光。
十年犹未调,感慨忆冯唐
比收张伯子尚书书报诸公有相招意因赋拙句 其二 宋 · 虞俦
五言律诗 押咸韵
与物初无竞,何人苦见衔。
冯唐虽白首,商皓岂空函。
乌鹊新传喜,青蝇渐息谗。
鸳鸿满台阁,祇合理归帆。
舟中睡起 宋 · 虞俦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望外星占婺,年馀水记苕。
去思谁结恋,来暮岂闻谣。
季布从渠毁,冯唐莫我招。
舟中无一事,睡足有今朝。
章枢密挽诗 其二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年归老十星霜,养素遗荣道愈光。
可但苍生谢傅,未应白首愧冯唐
龙光方庆千龄遇,凤诰俄嗟一鉴亡。
前辈风流磨灭尽,后生无复见堂堂。
感士不遇后赋(并叙)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二、《太仓稊米集》卷四一
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作《悲士不遇赋》,其后,陶元亮仿二士之意而作《感士不遇赋》,其略云:「寓形宇内,而瞬息已尽;
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
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也」。
呜呼!
渊明知人生之如梦,而未能均穷达于一理。
故遇不遇犹有分也。
乃作《感士不遇后赋》,以广其意云。
士固有抱负伟器而陆沈于阨穷无聊者,十常八九。
余尝较成败于适然,齐死生于顷久。
然后知达者未必以智而得,穷者未必以愚而取也。
故回蚤死而蹠寿,雄终穷而莽达。
何侯万钱而陈平糠籺,季子六印而原思百结。
阳货当国而孔子环辙,万石朱轓而冯唐白发。
历方册之所载,虽不可以数计,而周知大抵皆贤智之不遇,例颠沛于覆车之辙也。
士不自悟,怵然而惊。
作为斯文,以鸣不平。
扬雄嫉世而《解嘲》,屈原见斥而作《经》。
韩非《孤愤》而卒死,梁鸿《五噫》以示情。
是犹在可笑之域,而未足以均昭氏之亏成也。
彼殊不知皇天之平分,较锱铢于反覆。
似赋予之殊偏,究所用而皆足。
鹤长不足断,凫短不可续。
乌黑不日黔,鹄白不日浴。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期在满腹。
盖窘于寿者馀于仁,薄于利者富于德。
贵不在其身者,其裔必昌;
志不施于时者,其名必馥。
安蓬枢者不应有愧于华厦,穿败裘者不必多羡于苍玉。
昔人有牧羊而寝者,因羊而念马,因马而念车,因车而念盖。
遂梦曲盖鼓吹,身为王公。
昼松风之聒寝,忽惊悟而无踪。
付浮生于梦境,倏万化之扫空。
亮无往而不遇,靡有困而不通。
倘领会于斯意,听造物之攸终。
上皇帝书建炎元年六月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一三、《太仓稊米集》卷五七、《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宋史翼》卷二七
臣一介微贱,身在田野,未尝素官于朝,不习祖宗典故,不知朝廷治乱安危,辄敢游谈妄议,以干斧钺之诛,诚不自揣其愚,徒以平日父兄之所训诲,朋友之所传习,有得于方册间者,皆可以为今日鉴。
至于学士大夫之所谈说,闾巷匹夫之所议论,与夫黄童白叟相与垂涕感泣而言,亦可以察民情之利病,究当世之得失。
臣于二者岂不闻其一二?
夫既有所闻于古,又有所闻于家,身为陛下涵养之民,心非木石,粗知臣子忠义之方,其忍不为陛下言之?
臣闻汉遣苏武持节匈奴,遭缑王之变,为单于所系,其后昭帝即位,请于匈奴而得之。
甘露中单于入朝,帝思股肱之美,乃图形凌烟,以著中兴辅佐之助。
兴平之际,天下大乱,蔡琰为胡骑所获,入于南匈奴
魏武帝素与父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卒为烈女,以光汉室。
武一使者蔡琰一女子,于当时安危治乱无所系,而昭帝之与魏武于二子非有父母兄弟之亲,痛不切于肌肤,犹不忍中华士族流落异域以为天下后世恨,且区区救恤之不暇;
况有天下之大,父母宗族俱堕夷狄,可以恝然不为之虑乎?
太上皇帝于陛下为父,渊圣皇帝于陛下为兄,其尊与汉之视苏武为孰重?
皇太后于陛下为母,其爱与魏武之视蔡琰为孰亲?
况胡虏甚强,凭侮中国,无所不至。
虏骑再入,遂陷京师
二宫之尊,宗族之亲,相属于道者三千馀人,皆冒炎热,涉沙漠,屈身蒙耻,未有反国之期,则其羞辱痛恨之心与汉、魏之视苏武、蔡琰为孰甚?
三者利害较然明白,固不待臣言矣。
在陛下岂不怀问寝之思,兴在原之念,欲迎两宫,以雪宗庙之耻,而快四方之恨乎?
陛下果有意于此,臣不知其何道而可以致。
然臣以今日之势为陛下筹之,虽驱天下之兵以胁之,不足以当其强;
竭天下之财以饵之,不足以厌其欲;
尽天下甘言以悦之,不足以回其意。
使子房为谋臣,侯公为说士,犹未足以决胜负而定安危也,况臣之愚乎?
臣不敢诬陛下以高论,撼陛下以危言,窃为陛下深思之,不过一言,曰:上策莫如自治而已。
自治之策无它,在力救前日之弊耳。
陛下亦尝思所以致今日之祸者乎?
用人不专,黜涉不明,刚断不足,此三者所以召祸乱之本也。
仰惟太上皇帝恭己南面垂三十年,思厌万几,以禅圣子,睿谋神算,断自渊衷,当时百僚谁敢言者?
大臣李纲九卿中首建此议,危言谠论,天下耸闻。
渊圣皇帝博采师言,擢置左右,曾不旋踵,复以言罢。
太学之士与父老百姓俯伏阙下,叩头流血以请复用者,不可以钜万计。
虏人闻复用,一夕为之退舍,数日为之归师,则纲之用不用岂不系一时之重哉?
奈何未几惑于群言,委以兵柄,遂致覆师,以贻窜逐。
朝廷知其为贤,既委以辅相,岂当复责以将帅之任?
既责以此,岂容小衄便加大谴?
自古人君倚信大臣,自当断以独见,不可摇于异议。
前日朝廷之于,其用也以百姓誉之,其去也以群臣沮之。
是大臣之进退不由人主之公心,实出众人之私意。
使虽欲奋忠虑为国家排难解纷,其可得乎?
臣于非门生故吏,平生未尝识其面目,闻其謦欬,而今言及此,徒以天下之所系望,万口一音,有不可掩者。
今朝廷既已用,在臣亦何必更言?
臣犹虑专以忠义自许,未免孤立于朝。
功日益高,望日益隆,则谗毁日益至,使万有一复蹈前日之辙,则纲之迹不得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矣。
此臣所以区区为陛下言之也。
郭子仪肃宗再造王室,中间虽惑于鱼朝恩之谮以夺其兵柄,而议者谓子仪有社稷功,乃置散地,非所宜。
亦即悟,眷礼益隆,故能卒收成功,以兴唐祚。
宪宗讨蔡师数不利,群臣争请罢兵,独断以不疑,故能卒用裴度以平僭乱,唐之威令几于复振。
仰惟渊圣皇帝爰自即位以来仅踰期岁,更易执政大臣无虑数人,如白时中、李邦彦、吴敏、耿南仲、徐处仁、唐恪之徒相继进用,不过数月辄复罢去,其馀近侍之臣更出迭入不可胜数,初无损益,徒有变更,用人不专,类皆如此,有一李纲,乃不能用。
以臣观之,所谓近舍冯唐而远思颇、牧也。
臣愿陛下之于,尽以国计倾心付之,勿惑于诋訾不根之言,毋责以胜负不常之势,则经纶天下之大纲,当自有远画。
朝廷既治,国势日强,则虏人自然畏服,二圣当有还宫之期,四方渐获消兵之福,其所倚赖不亦重哉!
臣所以望于陛下专于用人,以救前日之弊者此也。
朝廷玩于燕安,不思虑患之日久矣。
蔡京、王黼相继用事,交结朋比,倚为腹心,遂使奄腐擅政,憸人窃权,人主孑然以至孤立。
言之及此,可为寒心。
前年虏既寇城,元老大臣下逮百官有司,争挈妻孥,顺流东下为自安计。
方其平时皆坐窃荣宠,及缓急之际藐如路人,此岂人臣之节乎?
有如此曹,皆在可诛之域,而朝廷不加深治,后虽欲责以效死而弗去,乌可得耶?
六贼之恶逆暴著远夷,当戮于两观,枭其头颅,状其恶而声之,以播告万方,使夷狄知中国有威断之君,四海畏圣主擅生杀之柄,然后国威自立,虏气日销。
而当时犹且迁延岁月,处以善地,元恶有如蔡京,犹得保其腰领而死。
赖台谏之臣与太学之士恳恻屡言,然后仅得略正典刑,亦未足以快天下跂足之望也。
其同恶之臣有出于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援引而进者,非特不能尽逐而去之,犹且倚以为用,或付以兵柄,或委以重镇,其它固未易悉数。
宇文粹中之守建康,臣生东南,亲见其事。
方王室遭围困之患,实臣子自奋之,而勤王之师沮抑不遣,傲睨惨毒,无所不至。
黥徒数百以诛元帅为名,至于害及平民,流血满野,执絷囹圄,如鞠囚徒。
粹中身为人臣,屈首下贼,处之恬然,不能抗骂以死,偷活须臾,下污士类,上辱朝廷,皆蔡京用事之人不即罢去,遗患遂及于此。
乃知赏罚黜陟,人主之大权,不可不,亦不可不敏。
武王伐纣,下车而释箕子之囚,知举善之不可不先也。
孔子相鲁,七日而诛少正卯,知去恶不可不急也。
昔者齐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
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公曰:「若子之言,贤君也,何至于亡」?
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
知举善黜恶最人主之先务,可不慎哉!
蔡京用事以绍述责臣下,非是则谓之沮毁,以纯正绳学者,非是则谓之邪说。
士不读史书者几三十年,不知前代兴亡,不知古人忠义,唯以偷安茍且、持禄养交为心。
今日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皆前日奸佞阘茸,假宠盗名,可诛而不诛,当去而不去者。
如此人尚在要路,则几何而不致于丧师割地,误国欺君者哉!
是以猖狂之虏得以自肆,入关而来,渡河而去。
两年之间,盘旋往返,如在无人之境;
宝玉货贝、嫔御女子,盗攘驱逐,如探物而取诸怀。
诸将坚壁而不进,守臣开门以纳寇。
筑垒京师,数月之间,残虐万状,卒至二宫北狩,王城之人号呼震地。
臣思其由,皆生于黜陟不明。
盖黜陟不明,则正人不复尽用,奸人不得尽去。
使前日尽行窜殛,不留为今日之用,则臣知其不复有今日之祸也。
禄山之反,真卿平原杲卿常山,皆能撄孤城以抗剧贼。
李憕正色就死,而两河闻风,再固危壁。
张巡、许远城守不下,而能蔽遮江淮,天下赖以不亡。
卢奕御史中丞,被服坐台,骂贼不空口。
郭子仪、李光弼皆转战逐北,谊不反顾,遂能复振唐室。
不知今日忠臣义士能如当时之众乎?
何前日之忠臣义士多而今日无之?
盖正士不用而奸人犹在也。
始,朝廷起四总管兵,首及城下者唯张叔夜
臣是以知人才之盛颇有愧于也。
比者虏骑长驱,直捣王室,两河、淮甸以至京师,坚壁捍禦者不知有几,转战逐北者不知有几,骂贼死难者不知有几,延敌内应者不知有几,逗留不进者不知有几。
用命者赏之,不用命者戮之,则赏罚而国威立,庶几可以示激劝之方。
陛下即位以来,不闻有显然赏于朝、戮于市者,则是国威有未立也。
向以不能尽去朋党,遂致其祸如此。
今复不戒后车,设有变故,臣不知陛下何以使人。
威信不素立,赏罚不素明,虽有激劝之方,臣知其不可复用也。
臣愿陛下大明黜陟,以正忠邪,屏逐畏懦软弱之徒,旌擢骨鲠犯难之士。
凡前日假继述、谈纯正以自媒其身者一洗而新之,使天下晓然皆知忠义者必赏,奸邪者必诛,则忠臣争效死节,壮士勇于敢为,庶几可以雪耻万世,以不坠祖宗无疆之基。
臣所以望于陛下大明黜陟以救前日之弊者此也。
自崇、观以来,奸臣用事日久,钳锢忠谠,置而不用,士有慷慨敢言,众皆指为狂夫,小则屏斥夷裔,大则蒙被斧钺。
皂囊不奏于九重,台谏遂几于虚位。
此言路所以壅塞而不通,奸邪所以横猾而日肆。
朝无端人,祸及四海,至使夷狄兴敢拒之师,人君下哀痛之诏。
究其祸根,实出于此。
渊圣皇帝深鉴前弊,即位以来,虚己受谏,常若不及,擢置一时谏诤之官,招集敢言之士,忠谠之风焕然一新,虽禹、汤之圣无以复加。
惜其群言交至,一切听受之,汎然无所甄别,而人主之权遂归台谏。
《诗》不云乎:「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盖谓听言之不可不择也。
人主听言,不先谋及乃心,而纷然惑于众论,则将何所适从而可否?
贤者之出入,实系一时之治乱。
故魏有干木则诸侯息兵,虞有宫之奇则晋献不侵,汲黯在朝而淮南为之寝谋,裴度之用不用每为天下之重轻,可不谨哉!
顷者谏官上疏论列李纲十有馀事,其言未必切中,意在巧诋,以快私心,朝廷自当追念殊勋,置而不问,章虽屡上,断以不疑,则后有贤者,谁复敢以私怒阴相挤陷耶?
一失斯人,乱不旋踵,至使金虏鸠诸国之众,提百万之师,叩关而来,如陷空谷,兵动九天,声震四海,而吾中国初无一夫敢当其敌者。
幸而啖以金缯,割以壤地,虏亦从而退师,奈何虏围朝解,守禦暮怠,幸其既去,以为茍安,而不虞后日之祸,此岂策也哉?
当时议者犹欲纵其北渡,蹑其后尘,以追而捣之,既已惑于群言,不能断以必往;
而又以河朔之民耻于左衽,而割地之盟弃不复用,大信既亏,则虏情益愤矣。
夫进不能追其师,退不能结于信,揣其私情,岂不再至?
明年,虏骑果入,固已洞知朝廷虚实强弱之势,与夫兵伍之多寡,人材之勇怯,山川之险易矣。
又当时在廷之官不免皆去年用事之人,而一时名臣宿将悉已罢遣,以此自料,果有必胜之势乎?
何不断以大义,与群臣南下,名为播迁,犹得上策;
而又惑于众议,城守不迁。
使前日能以刚断自许,于数计之中必行其一,臣知其不复有今日之祸也。
臣愿陛下体乾之刚,行巽之权,有汉光赳赳之称,无元帝优柔之失,则两宫之耻可雪,七庙之祀不乏,而陛下之圣孝神武光于四方,昭示万世,有不可掩矣。
臣所以望于陛下勇于刚断以救前日之弊者此也。
恭惟皇帝陛下以聪明勤俭之资,膺皇天付托之任,躬履艰难,嗣承丕绪,天心人望莫不归悦。
遭兵革抢攘之馀,四海凋弊之日,扶衰拨乱,去危即安,事有不可胜举者。
臣之狂瞽,所陈不过三策,诵臣之言初若迂阔无补,察臣之意似能切中时病。
臣之私意以为不能力救三弊,则将何以遂致中兴?
今日之最急者不过欲报敌国之大雠,雪两宫之幽愤,复境土,安天下,以成中兴之功而已。
且夷狄叛服不常久矣,本其侵侮之由,实皆中国自召,又况资其兵力以为援助。
其功既大,责报必深,一有不至,必有祸害。
昔人以为汤武之兴未尝与夷狄共功,盖疏而不切也。
肃宗尝用回纥矣,卒致掠华人,辱太子,笞杀近臣,以为患。
德宗尝用吐蕃矣,卒致劫平凉,败上将,空破西陲
太宗之用突厥也,倚以讨贼,赐予不赀而卒与贼连和,举国入寇。
于是太宗不胜其怒,曾不三年,电扫风除,遂虚其国,岂不快哉!
国家倚金国以取燕云,其祸根连结固,有所自来。
今日之势能如太宗之报突厥,其神且速如此乎?
唐兴之初,际天所覆,悉皆臣服,三王以来未之有也。
吐蕃、回鹘最号雄强,为中国患独甚久。
当时谋臣猛将圜视共计,卒不得其腰领。
晚节虽自亡,而亦衰焉。
今夷虏日以盛强,中国致衰弱,臣愿陛下体太宗之英武,以蹶其牙而犁其廷,不愿若之末世与二虏相为盛衰而已也。
议者以为方今将帅乖离,战士疲软,甲兵钝弊,财用殚耗,连年动众,不胜其劳,将何策以制之?
臣不敢上援远古,愿鉴前日之三弊,以专于任用,于黜陟,勇于刚断为陛下言之。
盖人主能论一相,则贤者必以类至,百度自然振举,四海自然悦服。
奈何正直则必为邪佞所恶,功高则必为孱弱所忌。
此谮愬所以必行,谴逐所以随至,是任用之专最为人主难事。
今既得贤而用之,不能尽去奸邪,则其势不两立。
前日小人之徒至今犹在显位,则是庆父不去,鲁难犹未已也。
倘不决于去除,臣恐终至误国,是于黜陟尤为人主之先务。
二者非勇于刚断,自信不疑,则亦不足以振主威于既弱,理颓绪之将纷。
此三者在陛下力行之而已。
天下寇虽已解去,而国势消,四方啸聚旁午,山谷九族远托穹庐,而虏情犹未定,安危未可知。
臣意陛下食不得甘味,卧不得安寝,朝廷大臣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之时,岂得恝然不以安危介意?
自陛下践祚以来,其所施设有未足慰天下之望,此臣所以敢陈三事,以冀陛下奋然有为,以革前日之弊也。
去年金虏既去,而君臣相顾,以为无事,故谋臣不讲禦戎之策,绝塞不设防之戍,朝廷不选将帅,郡邑不练甲兵,乃复罢舒王配享之祀,复《春秋》取士之科,至于士论纷然,几成聚讼,可谓不急之务也。
今日不鉴去年之弊,而禦戎、防秋、选将、练兵之计一切置而不问。
去年复《春秋》,今年行诗赋;
去年舒王配享之文,今年复元丰释奠之制。
观其事体与前日略同,安知虏人不复窥中国以肆其虎狼之喙耶?
此臣所以妄意,恐陛下复踵前日之三弊,是以敢效其愚衷,庶几涓埃之微有以上裨献纳。
昔人论王伯之理,谓以一士止百万之师,以一贤制千里之难。
今求骁锐勇敢之将可使绝域之人,有能系单于斩楼兰,横行匈奴而勒功燕然者乎?
既不可得,即有贤相为天下之所系望,名震四夷,能使酋长望风而畏,则何止却百万之师、制千里之难而已哉!
臣见数年之后,要路无小人,而朝廷有公议,将士革离叛之心,师徒鼓骁锐之气,财力富强,国势十倍,人人思奋,以雪君父之耻。
陛下济以明果断,建立大功,以成大舜之孝,固有日矣。
乃若兴师动众,勤民异域,以与夷狄角一战之胜,则臣不愿陛下为之。
文德脩而四夷宾中夏安而远人服,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昔人以为周得上策,故曰治人惟圣人能之。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能苦身焦思尝胆,朝夕不忘其辱,其后卒能大破吴国,使甲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伯王,徒以得大夫种、范蠡而用之耳。
故种能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而甲兵之事则蠡实专之。
越王为之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士,厚贤礼宾,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是以二十三年之间一举而灭吴,雪会稽之耻。
此伯王之业,不足为陛下道。
臣请以汉高之事明之。
高祖二年东伐楚,大败于睢水之上,太公、吕后质于羽军,其后侯公往说,而复归于汉。
及天下大安,偃兵息民,而高祖五日一朝号太上皇,复为父子如初。
果何术以得之哉?
项羽范增而不用,高祖得三杰以共成帝业,故能力战以有天下,智勇过于汤武,而孝行不减于曾参
今陛下得将相而用之,有若大夫种、范蠡、萧何、陈平、张之徒,而复雠雪耻之心不忘于朝夕之间,则亦何患乎不能成二王之功耶?
臣生长盛世,蒙被累圣之休光,恨无以自效其愚。
朝廷遭值百六之灾,北方之民横被屠戮者十有八九。
臣生于东南僻远之地,目不见战伐之事,坐视两宫远征异域,中夜卧起,悲愤交攻,自揣懦庸,不能挽强执锐以效死,惟有孤忠可以自献,是以敢陈猥之辞,不避猖狂之罪。
顷者郡国不以臣不肖,两得充赋于泽宫,道由淮汴,以至京师
是时四方奉花石之贡,吴樯蜀艑岢峨而来,衔尾而进,不绝于道。
臣在舟中望见,几至泣下。
是时欲陈狂瞽之言者屡矣。
重念言之必至杀身,其实无补于国。
今陛下践祚之初,痛革谄谀之弊,乐闻骨鲠之言,臣于此时不思一奋,则是终身无可言之时也。
惟陛下察其狂狷,赦而不罪,非独臣之私幸,实天下之幸也。
干冒天威,无任昧死俯伏待罪之至。
夏日无聊。用高阁一长望。故园何日归分韵。为古体诗 其四 清 · 赵观彬
 押阳韵 出处:悔轩集卷
从古际会难,志士感慨长。
献策屈贾谊,论兵冯唐
此辈自俊人,时君亦明王。
如其不遇者,莫若钓沧浪
上疏请简良将 东晋 · 虞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臣闻承平之世,其教先文,拨乱之运,非武不克;
故牧野之战,吕望杖钺;
淮夷作难,召伯专征;
𤞤狁为暴,卫霍长驱。
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
三军不胜,拔卒为将。
汉帝既定天下,犹思猛士以守四方
孝文志存钜鹿冯唐进说,魏复守。
《诗》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折冲之佐,岂可忽哉!
况今中州荒弊,百无一存,牧守官长非戎貊之族类,即寇窃之幸脱。
陛下登阼,威畅四远,故令此等反善向化。
狼子兽心,轻薄易动,羯虏未殄,益使难安。
周抚、陈川相系背叛;
徐龛骄黠,无所拘忌,放兵侵掠,罪已彰灼。
葛伯违道,汤献之牛;
吴濞失礼,锡以几杖,恶成罪著,方复加戮。
龛之小丑,可足不灭。
然豫备不虞,古之善教,矧乃有虞,可不为防!
为防之术,宜得良将。
将不素简,难以应敌。
寿春无镇,祖逖孤立,前有劲虏,后无系援,虽有智力,非可持久。
愿陛下咨之群公,博举于众。
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
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英布见慢,恚欲自裁,出观供置,然后致力。
礼遇之恩,可不隆哉!
诚知山河之量非尘露可益,神鉴之虑非愚浅所测;
然匹夫嫠妇犹有忧国之言,况臣得厕朝堂之末,蒙冠带之荣者乎(《晋书·虞预传》)
赋得郎官上应列宿 唐 · 公乘亿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引用典故:傅说羹 冯唐 三台 四辅
北极伫文昌,南宫晓拜郎。
紫泥乘帝泽,银印佩天光。
纬结三台侧,钩连四辅傍。
佐商依傅说,仕汉笑冯唐
委佩摇秋色,峨冠带晚霜。
自然符列象,千古耀岩廊。
次韵谢无逸谢幼槃 宋 · 洪刍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康乐风流鸿雁行,眼中文物敢雌黄。
相逢草草来何暮,索去匆匆作底忙。
尚卧东山谢傅,亦怜白首冯唐
只应饮酒称名士,不用离骚咏九章。
黎户部见赠 明 · 张元凯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岭南才子鬓如霜,忽赠新诗比夜光。
供奉昔曾淹李白度支今复滞冯唐
凤毛散落临池彩,鸡舌含馀入座香。
愧我燕然无计勒,可堪执御老词场。
李郎中贞伯 其一 明 · 张弼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文章星斗气如春,元是乌衣巷里人。
避世身从床后匿,忧时书向榻前陈。
十年郎署冯唐,千古孔门原宪
何日相逢吴下醉,秋风老尽紫丝
赠别伯升 北宋 · 韦骧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士林佳誉久飞扬,脱迹初筵本异常。
尽道清朝隐方朔,不知白发困冯唐
古今议论千端胜,南北风情万里长。
乍会乍离劳景向,萍江楼上独相望。
小隐1185年3月 南宋 · 陆游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小隐在江干,庐亦易安。
庖厨供白小,篱落蔓黄团。
蹭蹬冯唐,飘零范叔
世情从迫隘,醉眼觉天宽。
寄职方刘时雍同寮 明 · 张弼
 押尤韵
我有故人职方刘,青鸾骨相悬珠眸。
吐辞非劲亦非柔,东风吹春明月秋。
少年经义冠南州,时人错认文章流。
拜官偶作司马俦,边陲万里劳谋猷。
高冠博带青缣裘,赢马彳亍前无驺。
谁知身与庙廊忧,小窗健笔风飕飕。
剚蛟扼虎驱貔貅,事当疑义少冥搜。
长僚可否进宸旒,睿谟圣断天地侔。
风行雷厉遍遐陬,顿令愁叹皆歌讴。
乃知片言少绸缪,赎取沙场万髑髅。
貂蝉不觉生兜鍪,职方小臣不知由。
丈夫济世机可投,冯唐郎署亦伊周。
何须金紫身公侯,我心如蚁才如鸠。
也曾十载同君游,出守何能展一筹。
静坐饱餐恒自羞,摩挲老眼斗南楼
望君心事范苏州,悠悠富贵如浮沤。
感兴七首 其六 元末明初 · 刘基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汉庭思李牧,未闻郎署冯唐
姚世昌千户见赠之作 明 · 童轩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多君志慕玉门关,誓策奇勋万里还。
马援自知才可试,冯唐谁谓老犹闲。
好风细拂青油幕,明月光摇宝剑环。
应笑麒麟千载后,几人名姓画图间。
下芹菜岭(石匣北八里。)庚子 清 · 翁方纲
 押漾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二十一
雨霁山始开,石路奥乃旷。
塞山脉趋此,得势转平放。
西南渐坦迤,横起削如抗。
人家绿阴环,下有微流漾。
缅怀冯进士,手植依青嶂进士冯唐卿于山前结庐种芹,故名。)
泥根饭可煮,井味谁饷。
山田禾黍栉,涧曲牧樵唱。
驿郭望不遥,户行可访。
长安道 明 · 童轩
长安在何许,定鼎燕蓟北。
周道千里平,商邑四方极。
金台玉垒何雄哉,重关设险从天来。
黄道祥光直南见,紫微中宫北开
天连阁道星辰拱,日射觚棱金碧耸。
百尺文楼五凤飞,九重魏阙双龙拥。
长乐钟声曙色寒,千官剑履集朝端。
龙函捧敕颁三殿,象辇驼琛响八銮。
皇家制度超前古,文物声名播寰宇。
白雉遥闻贡越裳,龙媒又见来西土。
太平治道轶唐虞,彬彬多士皆文儒。
扬雄已奏甘泉赋,司马还陈封禅书
葱茏王气浮丹扆,承露金茎矗云起。
紫禁彤墀月似银,玉河金水花如绮。
九陌香尘拂面飞,鸣珂初散午门西。
王侯第宅施行马,公子园亭争斗鸡。
王侯公子多如雨,大道青楼联戚里。
玉笙吹月凤双飞,绣幕围春鹦并语。
雕鞍宝盖日过从,片言出口生华风。
始见金张初赐第,俄闻卫霍又旌功。
六街三市相连络,佛舍飞甍绚丹雘。
百货都归大内东,人才尽入平津阁
御史台前乌欲啼,将军营里马频嘶。
教坊夜月人如玉,上苑春风锦作畦。
风光节物年年在,万世河山长不改。
罢官廷尉自书门,迁仕中丞弥映彩。
莫言李广不封侯,谁惜冯唐易白头。
青史功名今已矣,江湖高起见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