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又论王觌乞从文彦博等所言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范忠宣公奏议》卷下、《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
臣昨日入劄子,未敢签书王觌文字,因以文彦博吕公著累朝旧人,其言乞加采纳,及论朋党事系善恶消长,皆愚臣受恩之深,罄沥血诚,用伸补报,更无顾望婴触之虑,伏望圣慈特加详览。
又,彦博、公著年皆垂老,屡乞退閒,陛下特留平章国事,盖以重德老成,一心向国,真可委信。
此圣虑之深,高出前古。
吕大防等皆陛下选拔于众,各有公望之人,今若商量一谏官差除,有言不蒙垂听,则与陛下眷留擢任之意,轻重不同。
臣所以更望圣衷审虑,少回天意,良加采纳,以成唐尧舍己从人之意,不使大臣有不用之言,则社稷幸甚!
臣前年初到阙时,闻有德音,令台谏官但言事,太皇自主张,臣愚不胜忻喜。
今见彦博已下诸大臣奏事,未蒙听纳,臣不胜忧惧。
论不宜分辨党人有伤仁化元祐四年五月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一、《范忠宣公奏议》卷下、《国朝诸臣奏议》卷七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七、《东都事略》卷五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五、《右编》卷一八
臣昨日帘前,吕大防蔡确党人甚盛,欲陛下留意分别;
臣奏以为朋党难辨,却恐误及善人。
大防以臣言为不然,以谓正人必去奸邪,朝廷岂有含糊不问?
臣遂言此事正宜详审,不可容易。
大防亦取臣言,乃云须当审细。
臣遂引王安石好同恶异之患,再三奏陈,然尚抱区区之诚,未能少开宸听。
退而忧惕,不能自安。
然须至重复陈论,以竭愚见,庶裨圣政,少答大恩。
窃以明党之起,盖因趋向异同,同我者谓之正人,异我者疑为邪党。
既恶其异我,则逆耳之言难至;
既喜其同我,则迎合之佞日亲。
以至真伪莫知,贤愚倒置,国家之患,何莫由斯!
至如王安石自负学术,即非全无知识,止因喜同恶异,遂至黑白不分,引吕惠卿为大儒,黜司马光为异党。
至今风俗犹以观望为能,后来柄臣固合永为商鉴。
恭惟仁宗皇帝政教施设,实为帝王之师,从谏审刑,任贤容众,正与陛下今日之政相同。
庆历中,先臣仲淹韩琦富弼同时大用,欧阳修石介夏竦奸邪,因以疾其党类,彼党遂起大谤,诬先臣与有不臣之心,欧阳修寻亦坐罪,石介几至斲棺。
其时朋党之论大起,识者为之寒心。
上赖仁宗容覆,两党之隙,帖然自消。
此事至今以为美谈,陛下闻之必熟。
则是仁宗所行,陛下可以取为成法。
今来蔡确之罪,自有国家典刑,不必推治党人,旁及枝叶。
臣闻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则是举用正直,而可化枉邪为善人矣。
又曰:「舜有天下,举皋陶,不仁者远」。
则是用仁者,而不仁者自当屏迹矣。
何烦分辨党人,或恐有伤仁化
而况陛下圣度包容,与天同德,至公克己,今古无俦。
前来特降诏书,尽释臣寮往咎,不复究治,恐累太和。
自此内外反侧皆安,上下人情浃洽。
盛德之事,诚宜久行。
臣心拳拳,实切于斯。
仰惟皇慈,深加采纳,天下幸甚!
请放吕大防等逐便奏绍圣二年九月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二、《皇朝文鉴》卷五二、《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二○(第五册第四一○五页)、《东都事略》卷五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四、《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却扫编》卷下、《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八
臣遭逢虽久,报德无闻,衰病寖加,叨逾为惧。
前年陛辞之日,亲承德音,许其凡有奏陈,但入文字。
臣感噎受命,缄默至今,曾微片言,上裨圣化,愚衷惓惓,终觊一伸。
窃见吕大防等窜谪江湖,已更年祀,未蒙恩旨,久困拘囚。
其人等或年齿衰残,或素萦疾病,不谙水土,气血向衰,骨肉分离,举目无告。
将恐陨先朝露,客死异乡,不惟上轸圣怀,亦恐有伤和气。
仰惟陛下圣心仁厚,天纵慈明,法大舜之用中,建皇极而在宥。
每颁赦令,不间罪辜,至于斩绞重囚,髡黥徒隶,咸蒙原宥,亦许放移。
岂有股肱近臣,簪履旧物,肯忘轸恻,常俾流离?
但虑一二执政之臣,责其往事,嫉之太甚,以谓今日之愆,皆其自取,启迪之际,不为详陈。
殊不思吕大防等得罪之由,只因持心失恕,好恶任情,以异己之人为怨雠,以疑似之言为谤讪,违老氏「好还」之戒,忽孟轲「反尔」之言,误国害公,覆车可鉴。
岂可尚遵前辙,靡恤效尤?
在汉有党锢之冤,在唐有牛、李之祸,后皆沦胥善类,贻患朝廷,数十年间,未能消弭。
比来若非宸衷独断,圣虑详思,灼见本根,绝其萌渐,尽屏猜嫌之迹,特垂旷荡之恩,皆因大礼赦文,放令逐便,使得自新改过,免为羁旅之荧魂。
笼鸟鼎鱼,咸获相忘于至道,神功圣德,万世歌谣。
臣无任虔恳激切之至,取进止。
再请放吕大防等逐便奏绍圣二年九月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二、《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四
望陛下于日近进拟赦文之际,特降御批,令添入「昨来吕大防等坐贬谪、各指定州军居住及安置者,并特许于外州军取便居住」。
如此,则泽及幽隐,和气充盈,太皇太后神灵在天,亦当欣怿。
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元祐二年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九、《范忠宣公集》卷一五
韩绛字子华,其先真定人
曾祖某,某官。
祖某,某官。
考某,以忠义显于仁宗朝,至参知政事,谥忠宪(缺二字)生公颍昌府长社,今为长社人
公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评事
公少好学,及长益刻苦,攻文章,知名于时。
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名居第三,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
忠宪公忧,服除,召试学士院,除太常丞、直集贤院同知太常礼院
有事于太庙,百官当入庙习仪,公曰:「习仪有赞唱登降之烦,而神主在焉,不敬,当徙他处」。
诏就尚书省,著为令。
开封府推官赐绯衣、银鱼。
男子冷清,自称皇子,言其母尝得幸掖庭,有娠,出而生清,都人聚观汹汹,吏收捕不敢急,一府惊疑,莫知所决。
清止流近郡。
公上疏引方遂诈称戾太子事,论奏甚切,天子遣中使独以问公,遂追清伏诛。
三司户部判官
江南饥,诏公体量安抚,公论衙前役最苦,一当其役,或竭产破家,民至嫁母析居,以求分丁减等。
公为五则衙前法,奏行之。
发运司岁输信州盐三十万,漕不以时,水涸则寓旁近郡,而州配遣上户辇取之。
信州上户千三百家,坐盐事破者八百家矣。
公乃奏趣发运司以时输盐,遂绝其害。
江南岁以贱价市缯纸竹箭及他物种种,民苦之,公乃令优其直,仍以户口多少为差。
兼并之家,私有陂池溪湖而锢其利,公乃以均所近民,使众共之。
信州官庄四百顷,以衙前四十人假官牛以耕,牛死,输课不已,人至破产。
公减其课,召民愿种者予之。
宣州廖询不法,畏民讼其恶,馆公于深严。
公觉之,命驾直入传舍,诉者果塞门,收治,询抵法。
其所施设兴置甚多,民皆以为便。
使还,除右正言
是时仁宗春秋高,国嗣未立,公上疏屡言之,退而焚其藁。
诏除内都知守忠内侍省事,公言内都知判省,本朝所未尝置,卒罢之。
道士赵清贶有罪,事连宰相,公奏请穷治,于是宰相知开封府者皆坐谪。
无几何,两人皆迁,公复争之,章累上,不报,家居待罪。
仁宗祀南郊,道过公第,遣使问劳,除礼部员外郎,赐三品服,纠察在京刑狱同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同修起居注
召试,知制诰
选人刘抃改大理寺丞,公言抃以术数游公卿间而改官,非士人也,愿以补天文官,从之。
内侍押班武继隆迁官,公封还词头,因发其过恶,继隆遂出为郓州钤辖
故事:郊祀,天子亲阅警场
公奏致斋当专一祀事,而临观鼓吹,非礼也。
上从之,后著为式。
公建议请间岁取士,诸郡发解会试,严保任之法,减高科恩例,事皆施行。
以便私求外官,迁吏部员外郎、知河阳
公曰:「便私不当进官」。
固辞不拜。
召判吏部流内铨。
河决商湖,李仲昌等开六塔河,功不成,河益为患,拜公河北安抚使
执政有是仲昌议者,乃败事,人无敢言。
公到部,尽得其状,请致狱劾治,于是仲昌等皆坐法。
使还,上欲公措置河北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避亲,改知瀛州
欧阳文忠公同列,言于朝曰:「韩某宜在朝廷,瀛非所处也」。
遂留知谏院
公辞,以谓前以言不用,罢谏官,今不敢当。
知审官院。
仁宗上元欲幸奉先寺宣祖神御、温成后园,皆在奉先寺
或言上欲临后园,公上疏切谏。
明日,将驾,上使谕旨曰:「欲酌献神御,非诣温成园也」。
权同知贡举,召拜翰林学士群牧使
仁宗尝遣使祠茅山祈嗣,公当草祝词,因上疏论求嗣之道,祷祝无益,愿放掖廷宫人之无用者,及限内臣养子,以重绝人之世。
日出宫人数百,而诏有司申严内臣养子法。
始议通商,诏公与包孝肃公陈秀公唐质肃公同定其法,县官岁入不甚减,而民不复犯法矣。
又诏公减冗役以宽民力,公奏择朝臣十馀人,巡行天下。
其所经制,一时便之。
嘉祐四年,廷试进士仁宗预使公进三题,公奏:「臣有兄子在试中,以嫌不敢上」。
使进,既试,果取用之。
其为人主所信如此。
吏部员外郎,俄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时有近臣守藩不奉法,且得罪,侍臣列奏,愿得少宽假。
公曰:「两制有罪,两制营救,则天下之法常屈于贵者矣」。
遂并劾之。
时大臣荐举多不称,公论罢其尤无状者十人,内外严惮。
掖廷刘氏颇通请谒为奸,公密启之,仁宗曰:「非卿言,无由闻,当审验之」。
不数日,中书召公曰:「奉诏谕公,刘氏及它不谨者,悉逐之矣」。
又请采制以正官名,差九品以定章服。
百司常务,不关二府,依效《六典》,以定官令。
以近臣异议,不果行。
马军副帅张茂实之母乳悼献太子,茂实幼尝从母入宫中,前以嫌补外官,至是复以茂实主兵。
公奏论以罪执政
及列前后所陈,不见听者甚众,公遂家居请罪,移牒閤门,以言不用,不敢称中丞
谏官因诋公中伤宰相,擅去官号,罢知蔡州
不数月,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庆州
属羌有据堡劫镇城杀吏士者,公曰:「是不诛,无以肃诸部」。
出兵讨之。
朝廷闻举兵,疑问状问至,贼已平,诏书奖谕,加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又迁礼部侍郎
忠宪公,有美政,人喜闻公来。
公为悉力兴利除恶,民大悦。
张乖厓镇蜀,仲春官粜仲秋粜盐,以惠贫民,官为给券。
岁久,券转归豪右。
公一切削除,籍贫民给新券,著令三岁一易,富人遂不得私其利。
蜀与夷接,边人伐木境上,数起争,又坏障塞。
公下令禁伐木,又以兵守蚕厓门,绝蕃部往来,使转就威、茂交易。
民疾病,官为给医药。
立僧寺使葬戍兵、贫民之死者、诸所兴建,今皆行之。
异时中人奉使蜀州,使酒场吏主其货易,因附益取悦。
公奏请禁止,英宗闻之喜,使内侍省著为令。
俄以群牧使召,中途迁尚书户部侍郎权知开封府,浃日除权三司使
公请以川陜四路职田谷输常平仓,而随其事任道里,差次给直,可以平物价、养廉耻。
上叹曰:「众方姑息,卿能独不合时耶」?
诏行其言。
诸司吏有干恩泽者,诏已许之矣,公执不可。
上曰:「朕初不详知,当为卿」。
而侥侥者不已,公论执益坚,而为上言,即有飞语得究治。
上劳之曰:「法度日敝,正赖卿尽心,朕所晓,勿虑也」。
公建言:「宫中所用财货,悉以合同凭由取之,而近时赐与,亦用合同
故岁数十百万,而外徒知用物益广,而不知其有常典也。
请以其有例者,悉付有司」。
上从之,三司始得会计矣。
寻拜枢密副使
神宗尝问天下遗利,而公独请尽地方,因奏言:「差役之弊,害农业、伤民财为多,愿诏中外,极陈利害,更定其法」。
上嘉纳之,诏学士草诏,访问利害,而所述不能尽上意,上自具草,示公使损益以进。
旧制,升朝武臣皆选枢密院,注受无格,吏因为奸。
公请置审官西院,如文臣格。
又减兵额,并军营以省军费,领制置三司条例司,拜参知政事
枢密副使阙,神宗问公:「谁可补者」?
公曰:「无踰司马光」。
上即以授之。
以夏人扰边,庆州失利,天子太息。
右府有请行者,上不许。
公请行,即拜公陜西安抚使
公荐今左仆射吕公大防判官,以今资政殿学士李清臣机密
诏公得自除吏、补将校,以空名告敕付公。
吕公直舍人院判官,使即草制除授。
公奏攻守策,上手诏还之,曰:「此良策也。
然西路一委卿,安事廷议」?
公增筑啰兀等城,使河东、陜西为犄角,遂兼河东安抚使
俄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学士
公累辞,不许。
其攻讨防守,既有成策,而庆州卒有叛亡者,言事者因指宣抚司,以谓「数出师,烦劳致怨」,遂罢相,知邓州
庆州卒才两出塞,怨自他起,然公以身任咎,未尝自明。
上谕草制官曰:「可以其自请为言者也」。
公西行,赐金帛不可计,公悉以分将佐,无一毫私之者。
其后公所遣将校,往往有功,颇得要害地,增筑城守,议者惜之。
明堂礼成,迁观文殿学士
是时公年六十,自言:「先臣尝从容道马少游之言,为父母守坟墓,使乡里称善人足矣。
臣尝私誓于先墓,期以六十守坟垄」。
章十上,乞归田里如初誓。
上遣中使谕之曰:「先臣有知,见卿宣力国事,必以为惬」。
公犹不已,遂除知许州,复谕曰:「可以守坟墓矣」。
公不敢辞。
明年,进大学士、知大名府,入觐,上曰:「西边之宁,卿之力也」。
时朝廷方更政事,令下,取朝夕办,官吏奉行不给。
公为上言:「愿宽期会简节,自息烦扰」。
上嘉纳之。
明年,复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
是时公继王荆公之后,请置局中书,考计用度,以制国用,而荐司马文正
数与同列争论,言不尽用,乃叹曰:「吾知无补于时矣」。
于是一岁之间,三请去位。
三司使发市易官职事无状,且创为贾人出钱免行法,民不为便,而诏孙永祥定。
执政有主市易者,将罪,公极论,卒责市易官,薄罪。
选人郑侠以上书讥讪下狱,参知政事冯公京故尝赒,同列因指以为党,得罪不测。
公曰:「明日黜,我继去位矣」。
因力为辩解,言未从,乞罢政事。
上虽不许,而责由此少宽。
同列欲有所用,公争上前,未能得,公曰:「请从此辞去」。
即再拜出,上曰:「此小事尔」。
公曰:「小且不伸,况大者乎」?
俄遣使谕公曰:「已罢之矣」。
公乃就职。
后数月,又以疾辞,拜观文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知许州,移知太原府,俄拜建雄军节度使、知定州
以年七十,上疏请老,不允,复知颍昌府
过阙力辞,遂以节度使领西太一宫使,纳节。
上曰:「使相宫使,有近例」。
公固辞,乃拜金紫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而宫使纳节自公始。
陪祠南郊,迁建雄军节度使、知河南府
,大雨,伊、洛水斗,冒城郭,民被溺者十五六。
是时公方以疾在告,乃力疾出,率其属救护,全活者甚众。
物价腾踊,人多不得食,公大发仓廪赈之。
禁止盗贼,收葬溺死者。
其施设有法,人恃以安。
奏请环城筑堤备后患,堤成,方数月,水复至,赖堤而免。
保甲养马,初令以十五年足,而提举官邀功,期以二年。
令迫急,民以高价市马,无所得,人不聊生,而不敢言者。
公条奏,得依前令。
裕陵役兴,异时昭陵、厚陵官吏营职。
至夜分出,妙择才者,分主其任,视事如平日。
有妄传陵下乏水,人多暍死者,诏益治运水之具数万计。
公以水不乏闻,民赖以不扰,而妄言者遂
又料所市物次第缓急,榜出之,民得预储,而价不腾踊。
人言裕陵成而不知者,公之力也。
今上即位,恩移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进封康国公,俄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
陛见,面谕以河北水菑之馀,非故老大臣,莫能安集。
遣使就第赐告。
公以天子新即位,母后共政,不敢复辞,遂赴镇。
尝问役法利害,公具言:「顷岁臣言衙前一役,当使人出钱召募,而及他役用钱广,而复取赢馀,谓之宽剩者,非也」。
时河决小吴,未复,议者欲为支川,傍大名注故道,魏人惴恐。
公五上疏,独乞复澶渊故道,而朝廷遂寝河役。
公复告老,十上章,除集禧观使,不就,拜司空检校太尉致仕。
公虽休居,而朝廷大事,辄上书尽言,恩礼优渥,劳问赐予,使者相望。
俄请还许,上敕有司具舟,遣内侍问行计。
诏入辞,登对,给一子扶掖,命宰臣宴馔都亭驿
是时大雨雪,人有冻死者。
公曰:「非臣下宴乐时也」。
得请罢宴。
将行,上书,其大旨以宽刑罚、崇仁厚为本,其条陈多当世要务。
未行,得疾,上日遣内侍监国医诊治。
元祐二年三月二日,薨于第,享年七十有七。
三殿遣尚书致奠,翌日,赐龙脑、水银以敛。
两宫临奠哀恸,赐赉踰等。
天子成服于苑中,辍视朝两日,策赠太傅,遣使赐告于柩前。
积勋至上柱国食邑至若干户,食实封至若干户。
公方严庄重,望其容貌,知其为大人长者,而仁爱恺悌,即之益亲。
居家烝烝,友睦亲族,内外无间言。
自未达时,已嫁娶亲戚孤独者十馀人。
既贵,所得俸禄悉以分给宗族故旧,家常无馀。
立朝端方,刚毅任重,得大臣体。
遇事果敢,临义勇发,不为后顾。
乐善疾恶,出于天性。
故其论奏,虽一时有行与不行,而读之皆知其心,本出于忠义,感激而为之也。
当时贤豪,多出其门,其后往往至公相、列侍从
其未显时,而指以为贤者,尚多有也。
虽高年家居,犹与贤士大夫终日宴乐不厌。
忠宪有子八人,而三人至丞弼
公既位将相,而仲尝任门下侍郎,今知汝州
季尝任尚书右仆射,今以观文殿学士永兴军
高年康宁,列镇藩辅,近世未尝有也。
其所临镇,去而民立祠者六郡,而定武大名闻公丧,皆饭僧哭于市。
有集若干。
范氏鲁公质之曾孙,先公二十一年卒,追封韩国夫人
子若干,官;
婿若干,官;
孙若干,官。
宗师奉公之丧归颍昌,诏祭都门外,给一品卤簿。
月某日,诏葬公颍昌府原,谥某
,公之宾客也,公之所以知某者至矣。
不自知者,公知之。
而不知之所以志公之行事,得如公之知乎?
虽然,义则不得辞也。
谨为铭曰:
韩望许昌,实自陈国
于穆忠宪,允时有德。
显显康公,再世聿兴。
不倚不随,奋于休明
一我肃心,前无险夷。
直有未从,以身继之。
率是以行,信于天子。
结于士夫,一德罔二。
遂相神考,董齐庶工。
正色在庭,献异于同。
弼臣遭谗,中外恟惧。
公曰我在,彼黜我去。
用是得直,善人以安。
或进匪人,公争帝前。
言不时信,再拜避位。
帝曰俞哉,公起视事。
国有君子,以直在外。
时无敢言,公荐于帝。
一时我非,邦国卒赖。
有合非逢,有违非愤。
物怀其诚,无我喜愠。
堂堂巍巍,公衮戎旃。
不卒我谋,有命自天。
既寿既康,受策归第。
如山如渊,重我国体。
德浮所受,人啬其福。
有蕴在躬,士觊其极。
呜呼告凶,两宫震恻。
厚赙备礼,哀荣有赫。
颍川之原,高明而泽。
生以其神,没安其宅。
铭石告幽,慰其孙子。
明明显庸,国则有史。
乞令苏轼依旧详定役法奏元祐元年五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七、《忠肃集》卷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八
臣闻中书舍人苏轼辞免详定役法,有旨不许,又具辞免者。
窃以差役之法,最今重事,陛下欲使利害曲尽,置局讲求,此甚盛德。
然自置局以来,为日寖久,未见就绪,而议法之官颇已屡易。
今闻以议有异同,力欲辞避,人人如此,则法度之成何时可冀乎?
臣闻五味不同,而适于口者,味相足也;
五声不同,而悦于耳者,声相备也。
一可一否,一是一非,杂然并作,此议之所以同归于尽。
一人曰可皆曰可,一人曰是皆曰是,信如此,又何以议为哉?
议有异同,正宜反复曲折,相足相备以趋至当,而遽为避就,非独议法难成,使奸人乘之,投隙伺衅,摇撼法意,非国之计也。
臣愿深诏执事者,毋矜能,毋愎众,毋以小利妨大体,使利害曲尽,以称朝廷之意。
所有苏轼且令依旧详定,仍乞催促成就,以时布宣。
取进止。
〔贴黄〕吕大防范纯仁韩维皆为执政,事无不领,虽离去本局,其责尚存。
若陈乞获免,则不复干预,非大防等比。
乞特降圣旨使吕大防范纯仁条具边计奏元祐元年二月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六
伏以夏国虽通问使,未就贡职,察其深意,实为款兵之策,观我强弱。
谓朝廷有厌兵之论,则自弃新疆,坐收全胜;
若依旧固守,则今秋物力稍完,必左右攻劫,使应接仓皇。
纵未能袭破城寨,使上下恐动,自谋退保。
臣料戎人之计必出于此。
昨日蒙宣问执政,奏议未决。
切惟边境大事,辅臣之责,而上贻圣忧,在于愚臣,深负愧惕。
窃见吕大防范纯仁皆久在西塞,今并依京阙,其人明审详练,为众所称。
欲望特降圣旨,问以手札,使条具边计及新立城寨可守可弃果决之策。
夏国未肯款服,当如何措置;
向去如何守禦,以其奏付三省枢密院,与司马光所言参决利害。
或选遣一人行视边塞,亲与逐路将帅定议闻奏,庶得不致误事。
又乞先密降御批,各付吕大防范纯仁,俟有所奏,即赐圣览,详酌取舍施行。
其选遣一人行视就议一节,别乞指挥,贵得边计审重。
吕大防范纯仁询边事手诏元祐元年二月丙子 北宋 · 高皇后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六、《范忠宣奏议》卷下、《太平治迹统类》卷二○
勘会夏国神宗皇帝升遐,后来遣使吊慰祭奠,继以告国母丧,进遗物。
今者又复遣使入朝谢恩,使人此来外示恭顺,稍可见矣。
然戎情狡狯,未测其诚心何如耳。
如向者所得边地,虽建立城寨,亦虑孤僻,不易应援。
弃之则弱国威,守之则终恐戎人在念。
卿久住西塞,深晓边情,当此宜罄嘉谋,辅予忧劳。
可条具边计合如何措置,向去如何守禦,亲书实封闻奏,无拘以文者。
吕大防可相度吕公著转官事诏元祐三年四月辛巳 北宋 · 高皇后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
吕公著以年老,坚乞休退。
方今皇帝冲幼,正要宿德大臣辅佐,公著岂易得也?
欲坚留依旧供职,诚虑中书尚书两省日逐事务繁拥,恐未副尊待老臣之意。
今欲转官,罢尚书右仆射、除摄太保同平章军国事,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入朝,因至都堂议军国事,未知如何。
卿可相度合如何为便,亲书实封进入。
吕大防可相度除吕公著太保事手诏元祐三年四月辛卯 北宋 · 高皇后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
览所奏吕公著事,以公著德望,欲兼一保傅官,乃亚次太师文彦博一等也,务要外协人望,实益劝讲。
公著官去保傅甚远,卿可相度加一保傅之名,于典故如何?
从一时权宜如何?
今欲除守司空、行太保事、同平章军国事,馀如所议。
其「行太保事」四字当与未当?
若不须更作保傅官,即减去「行太保事」四字。
宰相以礼去者可以复用奏元祐三年四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四、《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八、《皇朝文鉴》卷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一、《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八、《右编》卷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八
臣伏见陛下眷遇大臣,极其恩礼,不忍闻其过恶,轻夺其位,使伤其进退之名,所以委曲容覆,真有天地之赐。
为大臣者,何以副陛下之深仁乎!
祖宗之时,宰相率二三年以礼去;
今之宰相,率二三年以罪去。
礼去者顾义重,虽有功而必去;
罪去者顾利重,非有罪则不去。
以礼去者可以复用,以罪去者不可以再来。
盖祖宗之大臣,皆以名节自重,一举动必存大体,必副人望,不敢专宠禄以自爱,不敢挟权势以自强,日思以得罪为忧,以妨贤为惧,故率二三年自引避位。
朝廷褒答,自有恩数,其优者为使相,其次犹须超进数官,为大学士
其在位也,名益重,望益高,眷益厚。
一旦复用,则中外之民,莫不以为宜,皆为朝廷助喜,此所以朝廷重也。
其间亦时有贪鄙之人,当去而不去,以固位恋禄,清议已不容矣。
以之招致人言,暴著过恶,从而罢遣之。
殆不过一谏官一御史论之,则已不能安矣,如台谏合攻连击者众,则终身不得复用。
故以礼去者多,以罪去者少。
大臣既已法,小臣从而廉,士大夫化之,皆磨励振洁,以节操相高。
风俗纯美,由此道也。
比年以来,大臣皆以窃禄偷安为计,寖以成风。
虽有大过,犹巧自掩盖,恐其失位。
一二人言之,不知求去;
台谏官共言之,又不肯去。
至于纷纷不已,上不能止其言,竟出其章疏,然后请退,圣恩因而听之。
公议为之鄙薄,私友为之叹惜。
丧其节守,败其名誉,冒其过咎,终以疏绝。
朝廷虽以乏人而欲用之,疑其奸心之不测,畏其清议之不容,卒不敢用。
既以有罪不可复用,必用其以次者,安得人材众多而为用乎?
朝廷将无人可用矣,此不可不思也。
祖宗之时,辅相之材非不多也,然而进者必以其贤,退者必以其礼,去而复来,所以用之不足也。
臣近尝建言,乞陛下许吕大防以自请罢去相位者,正为如此。
若蒙陛下许吕大防令以礼去,不唯大防得其进退之道,且掩覆其罪状,不为臣言之所指擿,不为公议之所不容,使之养望于外,它日用之,必无敢议者。
设有议者,其迹以无罪而去,陛下主张之,无累知人之明矣。
是于大防真有天地之赐,足称陛下眷礼之本意也。
非独以安大防也,又以示后来之人,皆思以礼去位而渐以名节自重,如祖宗之大臣也,朝廷由是尊矣。
伏望圣慈,以安危为计,治乱为念,以养大臣之誉望为意,以励󲦤绅之廉隅为术,保全大防今日之去,存全大防它日之用,兢谢旱烈之谴,销厌愁怨之气,上敬天道,下顺民心,中不失君臣之恩,一举而三善得,岂不美欤?
伏惟圣神采纳,天下幸甚。
吕大防特授太中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食邑实封馀如故制元祐三年四月四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八、《皇朝文鉴》卷三六、《文翰类选》卷一三七、《宋四六选》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门下:朕闻天子有道,其德不可得而名;
辅相有德,其才不可得而见。
故汉之文、景《纪》无可书之事,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勋。
当时安荣,后世称颂。
予欲清心而省事,不求智名与勇功。
天维显思,将启承平之运;
民亦劳止,愿闻休息之期。
眷予元臣,咸有一德;
咨尔百辟,明听朕言。
中大夫、守中书侍郎上柱国汲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吕大防,造道纯深,受才宏毅。
果艺以达,有孔门三子之风;
直大而方,得坤爻六二之动。
久践右闼,蔚为名臣。
宜升左辅之崇,兼综东台之务。
加赋进秩,宠数益隆。
得位与时,忧责弥重。
于戏!
若古有训,无竞维人。
崔公建中之风,以除吏八百而致;
裴垍元和之政,以荐士三十而能。
惟公乃心,何远之有。
可特授太中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馀如故。
赐新除依前中大夫中书侍郎吕大防辞恩命不允诏元祐元年十一月四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大防:卿敦大直方,任重道远。
擢贰西省,蔽自朕心。
虽与闻政事,为日未久,而历试中外,勤劳百为,盖有年矣。
德位惟允,人无间言。
亟服新命,毋烦朕训。
明堂执政吕大防加恩制1086年9月13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朕有事总章,升侑神考
四辅在位,百工在廷
鬷假无言,各率其职。
迨此釐事之毕,匪我冲人之能。
思与群公,均受帝祉。
具官吕大防,擢自英祖,休有直声
被遇裕陵,愈彰忠力。
入总文昌之辖,手疏磐错之烦。
六事所瞻,倚以为重;
三府之议,于焉取平。
宜加勋伐之隆,益增井赋之衍。
服我休命,思勉厥终。
可。
沿路赐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银合茶药诏元祐二年十月七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五、《苏文忠公全集》卷四○、《皇朝文鉴》卷三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大防:于赫神考,如日在天。
虽光明无所不临,而躔次必有所舍。
肆予命尔,祗奉此行。
礼既告成,勤亦良至。
感慕之外,嘉叹不忘。
赐新除太中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辞免恩命不允诏元祐三年四月六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大防端揆黄门之任,虚之久矣。
以卿德望兼重,才术有馀,故授之不疑
涣号已行,佥言惟允。
务称朕命,何以辞为。
赐新除依前中大夫中书侍郎吕大防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元祐元年十一月十一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七、《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有敕:大政所关,西台为重。
朕难其选,无以易卿。
宜即钦承,母烦退避。
右正议大夫尚书左仆射吕大防生日诏元祐四年六月十五日下院)1091年6月15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大防:股肱之良,与国为重;
家庭之庆,亦朕所同。
适《斯干》献梦之辰,均《既醉》太平之福。
膺予宠锡,介尔寿祺。
沿路赐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押班冯宗道使臣已下银合茶药兼传宣抚问口宣元祐二年十月七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有敕:卿等祗率官常,往严像设。
属此寒凝之候,眷言往返之劳。
式示宠绥,特加优锡。
郑州抚问奉安神宗御容礼仪使吕大防已下口宣元祐二年九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一
有敕:卿等恭持使节,祗事祠宫。
远涉邮途,实劳启处。
特加存问,以示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