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黄陵题咏二首 其一 南宋 · 李壁
 押语韵
引用典故:哭重华
南云重华,水死悲二女。
天边九点黛,白骨迷处所。
朦胧波上瑟,清夜降北渚。
万古一双魂,飘飘在烟雨。
除肉刑诏文帝十三年五月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制诏御史: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
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
吾甚自愧。
故夫训道不纯,而惠民陷焉。
《诗》曰:「悌弟君子,民之父母」。
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
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楚而不德也!
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
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及今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汉书·刑法志》:齐大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天子怜其意,遂下令。)
五和 其一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八○第七
际会风云我自多,眼看盛治叶重华
虞廷已颂兽皆舞,周史方书海不波。
贤俊满朝班玉笋,荣光许赐烛金花。
小臣早窃非常宠,补乏丝毫意渐蹉。
咏怀(十五首,辛卯岁隐支丘作也) 其七 明末清初 · 薛始亨
 押词韵第三部
至道蕴灵襟,要指结幽契。
惠施今不作,玄言悼终閟。
諓諓章句儒,糟粕滋悬赘。
泚汗达中诚,宵钟堕危涕。
吾将就重华,潇湘采兰蕙
黄陵庙 元 · 胡天游
 押词韵第三部
黄陵祠边春草齐,黄陵庙下春波肥。
鹧鸪飞飞宫树绿,日落未落湘云低。
祠中帝子重华妃,明妆窈窕芙蓉衣。
哀弦五十泪如雨,此恨只有江山知。
飞龙之车无定栖,乘风倏忽苍梧西。
吹箫酌酒心自苦,云屏霞帐归何时。
茜裙娇小谁家儿,未识人间生别离
轻舟相呼采莲女,来看祠前斑竹枝
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其二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三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
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宜,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
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
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
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
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
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
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人于河海。
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
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
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
当此之时,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繇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
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
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
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俭非圣人之中制也。
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
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
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
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
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
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
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
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
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
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汉书·董仲舒传》)
大人赋 西汉 · 司马相如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一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见上好仙,乃遂奏《大人赋》,其辞曰:(《艺文类聚》七十八)
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
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
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轻举而远游。
乘绛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
建格泽之脩竿兮,总光耀之采旄。
垂旬始以为幓兮,曳彗星而为髾。
掉指桥以偃蹇兮,又旖旎以招摇
揽搀抢以为旌兮,靡屈虹而为绸。
红杳渺以眩湣兮,猋风涌而云浮。
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骖赤螭青虬之蚴蟉宛蜒。
低卬夭蟜裾以骄骜兮,诎折隆穷蠼以连卷。
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骧以孱颜。
跮踱轕辖容以委丽兮,蜩蟉偃寋怵𤟭以梁倚。
纠蓼叫奡蹋以艐路兮,蔑蒙踊跃腾而狂趭。
莅飒芔翕熛至电过兮,焕然雾除霍然云消。
邪绝少阳而登太阴兮,与真人乎相求。
互折窈窕以右转兮,横厉飞泉以正东。
悉徵灵圉而选之兮,部署众神于摇光。
使五帝先导兮,反太一而从陵阳
左玄冥而右黔雷兮,前长离而后潏湟。
厮征伯侨而役羡门兮,诏岐伯使尚方。
祝融警而跸御兮,清气氛而后行。
屯余车而万乘兮,綷云盖而树华旗。
使句芒其将行兮,吾欲往乎南娭。
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九疑
纷湛湛其差错兮,杂遝胶葛以方驰。
骚扰冲苁其相纷挐兮,滂濞泱轧丽以林离。
钻罗列聚丛以茏茸兮,衍曼流烂痑以陆离。
径入雷室之砰磷郁律兮,洞出鬼谷之崛礨嵬䃶。
遍览八纮而观四荒兮,朅渡九江而越五河。
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绝浮渚涉流沙。
奄息总极泛滥水嬉兮,使灵娲鼓琴而舞冯夷。
时若薆薆将混浊兮,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
西望昆崙之轧沕洸忽兮,直径驰乎三危。
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
登阆风而遥集兮,亢鸟腾而壹止。
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
皬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回车朅来兮绝道不周,会食幽都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噍咀芝英兮叽琼华。
嬐侵浔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
贯列缺之倒景兮,涉丰隆之滂濞。
骋游道而脩降兮,骛遗雾而远逝。
迫区中之隘陜兮,舒节出乎北垠,遗屯骑于玄阙兮,轶先驱于寒门。
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嵺廓而无天。
视眩眠而亡见兮,听惝恍而无闻。
乘虚无而上假兮,超无友而独存(《汉书》本传《艺文类聚》七十八。)
元光元年策贤良制 其二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三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廊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
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
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
逸劳之殊也?
盖俭者不造玄黄旌旗之饰,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
夫帝王之道,岂异指哉?
或曰良玉不琢,又曰非文亡以辅德,二端异焉。
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
成康不式,四十馀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虚。
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耗矣哀哉!
乌乎!
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之宪,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
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今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故详延特起之士,意庶几乎!
今子大夫待诏百有馀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而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与?
将所繇异术所闻殊方与?
各悉对,著于篇,毋讳有司。
明其指略,切磋究之,以称朕意(同上)
道州 清 · 孙理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九峰霄汉上,苍翠总堪疑。
古木重华墓,秋风二女祠。
流传踪迹幻,歌哭性情移。
极目江山近,苍梧日暮时。
教论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九、《净德集》卷一八
因人之所能而导之,不强人之所未能而使之自至,则天下皆知为善之易,而不苦其难,吾之教亦不劳而成也。
人之所能者,素有于内也;
其所未能者,扩于外而后得也。
施其素有于内者,则用力固少矣;
而又扩之于外,则何行而不健,何求而不遂乎?
抉瞽者之目,而授以离娄之任;
提聋者之耳,而训以师旷之技,彼自知其资之不可为也,虽早夜谆谆语之,安肯信其说而从哉?
御不失其步骤,射不失其容止,而告之曰久而不已,则五节五善可以具焉,其人必有激昂自进之心,而无恐缩不敢之意。
何则?
其资可为而无所惮也。
及其久而不已,则所谓五节五善者亦庶几矣。
忠信廉孝者,天下之人皆目之曰善行而欲行之也。
或告之曰如比干乃谓之忠,如尾生乃谓之信,如伯夷乃谓之廉,如虞舜乃谓之孝,则其心莫不畏其不可及而自惰焉。
倘告之曰不欺于人足以为忠,不食其言足以为信,不茍于得足以为廉,不悖其亲足以为孝,则孰不欣然而愿行之?
行之而不已,安知其不尽夫所谓忠信廉孝之道哉?
古之圣人察夫人情,而知其资之可为,而虑其心之畏不可以及,是故为之教也,不遏其端,不咈其欲,充其所有,致其所无,引之以至易,要之以至难。
孔子之门人弟子皆贤明才哲,可谓造乎道者,然其问答之语,多切身近情,而无高远难知、勤苦难行之事,是故以敬养为孝,以言动视听不涉非礼为仁,以敬鬼神而远之为智,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为君子。
凡为此说者,欲人为善之易也。
及后世道丧而教衰,人持异论而失其本统,以告子之贤,而犹有杞柳杯棬之喻,谓仁义戕贼其性;
陈仲子、许行之徒,则又叛礼义之中,立茍难之行以惑世。
噫,斯言也,斯行也,无乃窒天下之善心,而为仁义之祸欤!
孟子之教,皆先乎人之可为者,后乎人之畏其不可及者。
先乎可为者,盖因人之所能而导之也;
后乎畏其不可及者,盖不强人以所未能,而使之自至也。
且其言曰:四端犹四体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如是则有恻隐之心者,可以为仁。
仁之至,则不止于恻隐也。
有羞恶之心者,可以为义,义之至,则不止于羞恶也。
又曰:「徐行后长者谓之悌,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又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之徒也」。
夫惟徐行后长者、鸡鸣而为善,皆众人之所不惮,而其归乃至于尧舜
凡为此说者,所谓引之以至易,要之以至难也。
人之所未能者,可以自至,夫然后知孟子之深于教也。
赐扇 明 · 孙承恩
 押词韵第三部
天门启阊阖,百辟依彤墀。
中官出传宣,赐箑无尊卑。
元臣帝股肱,受此乃其宜。
顾臣亦何人,得荷乾坤慈。
炎蒸方在候,效用真及时。
虽非金玉贵,为用良珍奇。
金星点素质,落落明珠玑。
于昭古先训,入眼光陆离。
臣非诸葛侯,白羽挥军师
亦非晋谢安,仁风慰群黎。
惟堪坐玉署,敛衽哦书诗。
尔时一披挥,习习来凉飔。
格言圣教,佩服真臣师。
致身明时用,得此良艰希。
天恩诚浩荡,报答容臣私。
常闻古忠良,因事纳箴规。
臣亦有悃诚,上告天王知。
惟昔有虞氏,聪德无偏遗。
制兹曰五明,睿知勤畴咨。
亦有周武氏,仁恩遍敷施。
道逢暍死者,手执此自挥。
惟兹二圣人,𢡟治诚孜孜。
以兹虞周世,万载歌无为。
吾皇睿作圣,秉德恒谦撝。
愿惟时风若,今古同雍熙。
上书理太子 西汉 · 令狐茂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九
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
天平地安,阴阳和调,物乃茂成;
父慈母爱,室家得中(《汉书》误作「之中」,从《汉纪》改。),子乃孝顺。
阴阳不和则万物夭伤,父子不和则室家丧亡。
故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虽有,吾岂得而食诸!
昔者虞舜,孝之至也,而不中于瞽叟;
孝己被谤,伯奇放流,骨肉至亲,父子相疑。
何者?
积毁之所生也。
由是观之,子无不孝,而父有不察。
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
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群邪错谬,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
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诗》云:「营营青蝇,止于樊;
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往者江充谗杀赵太子,天下莫不闻,其罪固宜(《汉纪》作固宜诛戮。)
陛下不省察,深过太子,发盛怒,举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将,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
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忠臣竭诚不顾鈇钺之诛,以陈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
《诗》云:「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
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阙下(《汉书·武五子传》:征和二年太子兵败,亡,不得,上怒甚。壶关三老茂上书云云。书奏,天子感悟。师古曰:「荀悦《汉纪》云令狐茂。案今本《汉纪》但作壶关三老上书,并无「」字,师古所据,乃古本也。又案《续汉郡国志》五上党长子县注补引《上党记》曰:「令狐征君隐城东山中」,即壶关三老令,上书讼戾太子者也。)
设法以待有功论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净德集》卷一七
古之圣人以一姓之尊,而立乎四海之上,力至寡矣,而为之用者众;
势至危矣,而与之守者安。
子孙绵绵,传祚享国,为世数十,历年数百,天下可以渐坏而不可速亡者,其虑深图远之意,岂不详且密乎!
其创制立法之要,岂不广且大乎!
要其归,盖不私天下之利,而能与众人共享之尔。
此封建之事所以起也。
《书》之所述,《礼》之所载,始终之际,可得而言焉。
虞舜之致治也,肇十有二州,置十有二牧,外薄四海,咸建五长;
夏禹之成功也,斥大九州,弼成五服,中国之界至于五千,其声教之所及者,抑亦远矣。
历夏之衰,涉商之季,而九州之境土则已隘于前古,是以武王之初,推列五等之爵,尚循商制之旧,分土惟三,盖以九州之地尚狭,而不足以容之故也。
洎乎成王、周公,既致太平,广大土壤,制为礼法,以成先王之意,设五等之封爵,制之高下,而阻其疆理之广狭。
是故公之地以五百里,侯之地以四百里,伯之地以三百里,子之地以二百里,男之地以百里。
以七千里之广,而王畿据有其一,则八州之大,可以封者,其多少之数,不可得而知耶!
职方氏之制曰:「凡邦国千里,公五百里,则四公;
侯四百里,则六侯;
伯三百里,则十一伯;
子二百里,则二十五子;
男百里,则百男」。
郑氏释之,以为「则者,法也」。
设法以待有功,盖地以开方为说而知之,且明成王、周公所以封建之意也。
夫周盛时,天下之地必如此之广也,天下之诸侯,亦必如此之多也。
天下之地既如此之广而吾不以为有馀,故用之以封天下之诸侯;
虽诸侯如此之多,而吾以为不足,故设法以待有功而封建之。
地广而不以为有馀,诸侯多而以为不足,则其不私天下之利,而能与众人共享之意可见矣。
是故盛则周、召相其治,以致刑措;
衰则五伯扶其弱,与之共守。
数世历年,而终过其历,岂非虑深图远,既详且密,而创制立法广大之效欤。
御试制策一道熙宁三年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九、《宋史》卷三四六《吕陶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八、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六
皇帝若曰:在昔明王之治天下,仁风翔洽,德泽汪濊。
四序调于上,万物和于下。
兵革不试,刑辟弗用。
内则俊贤居位,以熙于王职;
外则夷狄向风,以修于岁贡
建皇极以承天心,歛时福以锡民庶。
然后日星雨露、鸟兽草木,效祥荐祉,书之不绝,朕甚慕之。
其何术以臻此欤?
朕承祖宗之业,托士民之上,明有所未烛,化有所未孚,而任大守重,艰于负荷。
故详延魁垒之士,思闻谠直之言,以辅不逮,庶几乎治。
盖人君即位,必求端于天,而正诸己,惟王事得其常则,庶證协其应。
朕享国以来,靡敢自肆,而和气犹郁,大异数见。
乃元年日食三朝,洎仲秋地震数路,而冀方之广,为灾最甚。
岂朕弗德之致欤?
夙寤晨兴,思其所以。
是故图讲政务,则日至中昃,而犹多茍简之习;
烝进人才,则官无虚假,而颇乏绩用之美。
种羌非不怀徕也,而边候或时绎骚,以至临遣辅臣,憺明神武
烝民非不爱养也,而生气或未完富,以至外驰使者,宣布惠教。
国用虽节而尚烦于调度,兵籍虽众而未精于简稽。
宽关梁之禁而商靡通,捐器玩之巧而工弗戒。
夫风俗厚薄,根于取士之无本,道教之不明。
而博询台阁之论,所执者不一,岂无救弊之道焉?
刑罚烦重,出于设法之多门,沿袭之不革。
而将加恩仁之政,使死者少缓,必有可行之术焉。
予欲兴乎七教,兼乎三至,以厎圣人之道,则宜条其先后之次;
予欲明乎六亲,尽乎五法,以极天下之治,则宜叙其本末之要。
乃至仲舒之言,班固谓切于当世,其可施于今者何策?
崔寔之论,范晔谓切于政体,其有益于时者何事?
毋以谓古人陈迹既久而不可举,毋以谓本朝成法已定而不可改,惟其改之而适中,举之而得宜,不迫不迁,归于至当。
《书》曰:「言之非艰,行之惟艰」。
子大夫其悉心以陈,朕亦不惮于有为焉。
臣对曰:臣闻大智者圣人之德,而虞舜察迩言,盖万事之统,顾省不遗而虑之深也。
中行者君子之能,而仲尼与狂狷,盖匹夫之志固守难夺而不可弃也。
此二者施诸君臣之际,而要其归,则上有求善无厌之美,而下不失为尽节不欺之士。
各崇所尚,义何亏焉?
今陛下席太平之基,运独化之术,元臣良辅讲磨原本于内,庶官群吏奔走职业于外,经制立而可以庇万嗣,号令出而可以肃四方,治定功成,信有日矣。
然犹诏举贤良方正之士,亲策于庭,退托不明,延访得失者,岂非虚己好问,求尽天下之情欤?
臣愚不肖,不足以备当今之下执事
虽竭尽倾写,安能补陛下万分之一乎?
然不敢以荒略无取为解,而逆探朝廷之意,愿献于前者,盖以为贤良之义,贵犯而不贵隐,恶斯义之废自臣始也。
且人各有异能,而所以取之者必主于一。
将帅主于勇,求守令主于廉,求法吏主于文,而求贤良主于直,舍是则虽有异能,而亦不取矣。
将帅不言其勇而言其仁,守令不言其廉而言其通,法吏不言其文而言其朴,则陛下取之欤?
臣虽不肖,而所以进者贤良也,敢不一于所主,而求伸其志哉?
恭惟圣策有曰:「昔明王之治,仁风翔治,德泽汪濊,四时调,万物和,兵革不试,刑辟不用,隽贤居位,戎夷向风,建皇极以承天,歛时福以锡民,日星雨露、鸟兽草木,效祥蔿祉」。
陛下甚慕之,而访臣以致之之术者,此陛下深思治体,而究其所由,欲均大利于四海也。
臣愚何足以知之?
然臣闻人事有本末,物理有始终,王道之施设,固有先后。
端本所以治末,慎始所以图终,施之宜先,则不可后于一日,乃治体之所起也。
昔《春秋》以五始明王法,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深探其本,而所贵者始也。
然则人君之即位者,天下之大本,而王道之始乎!
兆民亿姓延颈企踵,而觊其抚养也,则必有以慰其望;
公卿辅佐致忠竭节而副其任使也,则必有以结其心,羌戎夷狄悚意慑虑而仰其怀徕也,则必有以悦其情。
古之贤王深知端本慎始之义,而施设之具,无先于此。
蕴之而为盛德,发之而为大政,如日月之照临,雨露之润泽,使人人闻之,率皆耸动鼓舞。
以为吾君之有某善,则吾之幸也,吾君之业某事,则吾将享其利焉。
是故散而为仁风,霈而为德泽,幽可以调四序,明可以和万物,兵不试而威立,刑弗用而政成,俊杰在位而百职举,羌夷款塞而九贡集。
大中之道建而上顺乎天,五韪之福应而下休于民,日星雨露、鸟兽草木,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书》称高宗之德曰:「作其即位」,「嘉靖商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诗》称成王之嗣政,则以小毖慎微,恭之进戒为先务,岂非端本慎始之意乎?
及其明验大效之见于后,则德业昭著,教化深厚,措世父安,传祚永久,得不盛哉!
今陛下承五圣之统,讲求治具,而以任大守重为之忧,故臣敢以端本慎始为献。
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
不间老成之谋,以结公卿;
不兴疆埸之事,以怀夷狄。
惟陛下深思而切究之,则尧舜之治可以积久而致,何在昔明王之足慕哉!
圣策曰:「人君即位必求端于天而正诸己,惟五事得其常,则庶證协其应。
享国以来,靡敢自肆,而和气尤郁,大异数见,乃元年日食三朝,洎仲秋地震数路,而冀方之广,为灾最甚」者,此陛下畏天命而求所以顺之也。
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感,《洪范》之陈五事,《春秋》之书灾异,皆其微也。
然世之说者有两端焉,一曰彼穹然居上者,何预于人事乎?
日月星辰之凌错,阴阳旱水之愆亢,皆大数使之然,未必发于政事,是天之与人离为二而言,非严恭寅畏之道也。
一曰灾变之来,率以类应,某政之失则召某祥,某事之非则感某异。
盖自两汉请儒,若刘向、董仲舒、郎顗、襄楷之徒,皆指时事一二以明之,牵联迁合,务必其验,是不能推明天人之大端以启导世主,而徒溺于禨祥也。
臣以谓之不然。
夫天之降命于君而付以大器者,必有扶持全安之心,警惧告戒之意矣。
示以灾沴,谕以变怪者,欲其饬躬而务德,慎事而图宁也,非无预于人事也,非指其一二之失而致也。
天人之际如是而已。
陛下即位以来,劢精庶政,虫鱼草木率被煦养,而改元之岁,日食三朝者,天心之爱陛下,而告以始终之义也。
改元者,陛下踰年颁政之始,更新万事之时。
日者至明之物,不可辄晦。
天意若曰:陛下宜慎之于始,辉光盛德,而不可少亏也。
仲秋之后,九州之地,太半震动,大至裂陷,小亦覆压,京师亦震,冀方最甚者,天心之祐陛下,而示以安危之端也。
地者至静之物,常处其安者也,一失其常,动而不已。
天意若曰:静而失常则安,动而失道则危,愿陛下居安而虑危也。
祖宗由河朔而起,则冀方如本封;
陛下以四海为家,则京师如堂室,震动之变,形于斯者,非独外忧可虞,抑亦内患可虑也。
夷狄之忧生于绥御之失术,军旅之忧生于威爱之偏任,环卫之患生于防禁之疏略,近习之患生于任使之过重。
此四者,世尝有之非臣之私忧过计也。
至于虹贯日,地生毛,太白经天,荧惑失度,此又警戒之深也。
教化有未备乎?
德泽有未至乎?
赋税过重乎?
刑罚失滥乎?
干戈可虞乎?
盗贼不戢乎?
大檕必有以感之,故天意谆谆而不已也。
《易》曰:「其亡其亡,繄于包桑」。
言恭通之世,深念其危,则悔吝不生矣。
《诗》曰:「肇允彼桃虫,拚飞惟鸟」。
言涖政之初,慎其小,则祸败不至矣。
愿陛下思天人之交,穷《诗》《易》之戒,则大异弭去,而和气感召。
如影向焉。
圣策曰:「图讲政务,则日至中昃,而尤多茍简之习;
烝进人材,则官无虚假,而颇乏绩用之美」者。
臣闻古之圣人未赏不勤,文王之治,日至中昃而不遑暇食,然至于庶言、庶狱、庶慎,则罔收兼之,惟有司牧夫之是任,盖劳于求才,逸于任贤故也。
且帝王之道与天地参,天地之化,分任四时以生成万物,而不专于一草一木之长育,盖元气统于上,而万物无不遂者矣。
帝王之道,慎择群贤,以翊辅万政,而不偏于一物一事之修饰,盖至权归于中,而万政无不举矣。
恭惟陛下体乾之刚以运动,法离之明以照达。
既得群贤以任之,又举纲要以济之,则文王治之德偕美于古,而虞舜无为之功,复见于今也,苟简之习何虑不革哉?
若夫烝进人才,而乏绩用,则臣略究其端矣。
夫唐虞之盛,九年而黜陟;
姬周之隆,三岁而大计,盖磨以岁月而观其能否,然后进退之,深慎名器而不妄与也。
今之自选部而升京秩者,为考六七,为举三五六人而后得;
自京秩而至郎官者,凡四岁一迁焉,其于名器不轻而重也信矣。
陛下至诚待物,急于得人,拔擢俊民于微贱之中,而置在高位者数矣。
此皆贤能不次而用,非若向之碌碌者限以岁月也。
然贤能不次而用。
王政之一端,其人之能否,可不察哉?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盖小人之性役于利禄,而好于趋时希世之事,揣知人主之意,而务求其合。
茍可以取宠于上,则不暇量己之材能与否也。
陛下念贤而用,不次进之,则其心何负于天下之士哉?
然天下之士则有负陛下者,此众心之所惑也。
盖尝以边几进者,而将帅辨其搆怨于外羌也;
又赏有可任御史者,而言者谓其薄于孝也。
始而听其言,中而试其事,终而验其能否,则天下之士不敢负陛下,而绩用不乏矣。
圣策曰:「种羌非不怀徕也,而边候或时绎骚,以至临遣辅臣,憺明威武」者。
臣闻中国之于四夷,若天地之于万物,偏覆包函,而使之自遂耳,安用较其力之勇怯,责其心之去留哉?
厥或悔慢不庭,则征伐亦不得已而用也。
朝廷之于西羌可谓厚矣,加之王爵而袭其土,赐之金缯而未赏阏。
然自近岁以来,逆心日甚,多遣介使以申难塞之请,起犯边吏以求克捷之效,此固宜俘擒以殄戮之矣。
是以陛下临遣辅臣,而将伸九伐之令也。
然臣愚以为中国之力有盈虚,羌虏之势有强弱,则必量而后动,度而后行焉。
至道中,天下之全盛也,兵之彊,民之富,将之豪杰,足以威制四夷而无惮矣。
然犹五路之入,卒无成功,此长驱深入得失之验也。
康定间,比于至道则三者皆不及矣。
是以边声一动而远近骚然,以四海之力事一方,而犹为汲汲馈运之劳,累岁不息,而朝廷深有厌兵之心,卒用间谋与之和解,而生民始知休息之渐,则兵不易动亦明矣。
以今之兵、今之将,拟于康定则未必过之,而民力又不及矣。
向者陛下即政之岁,乘谅祚残忍之极,旱饥相仍,部族怨贰,是以王师一举而辄复绥城之地,然人之战没者盖已万计,财之耗坏者凡几百万耶?
近者秦、庆二路,寇入辄胜,臣窃疑其势力非复向时旱饥之馀矣。
金汤之,非不守,而塞下之积,多者止再岁,少者不数月也。
审篱之户,倚以为援,而彊者逋逃而无几,弱者不足恃也。
宽文法则豪纵之将可以致死,而细过多从于吏议也;
饱金帛则觇候之士可以知微,而薄惠不足以使人也;
广屯田则可以丰军食,而有司旷废其事也;
恤土兵则可以助戍,而平居未尝少宽也。
此皆我之未备矣。
以我之未备,乘彼之未易量,则莫若讲求守禦之具,而徐为之谋也。
朝廷必有以制之,臣愚不能处也。
陛下谓威而必报邪,则威亦有未服,谓战而必胜邪,则战亦有未胜。
就使必报必胜,则生民供馈亦已劳矣。
若犹未也,则兵连祸结,何时而息乎?
关陕一扰,则寇盗必乘而起。
种羌之患未解,则西宜备蜀,北亦虑胡矣。
夫远夷之不讨,与元元之重困,孰为轻重?
起一方之事,而召三隅之忧,孰为得失?
愿陛下权量其宜而行之。
汉宣帝欲击匈奴,而魏相以为不可报怨远夷,是以享三世称藩之效
唐太宗欲征突厥,而长孙无忌愿且戢兵,是以终贞观太平之绩。
臣故曰愿陛下权量其宜而行之也。
圣策曰:「蒸民非不爱养也,而生业或未完富,以至外驰使者,宣布惠教」。
臣闻陛下爱民之心均于赤子矣,而生业或未完者,其大弊有三焉。
一曰,郡吏之不足,役及上农,而使之破产竭财,而毙于冻馁,此天下之深不平也。
今人细民之家,牛羊耒耜、糇粮裘褐,茍有数十金之直,则举而藉之于公,以备役之之费矣。
方其役之将至,而知其必及于死也,则其心如避重诛,其力如捍巨寇,焚减屋庐戕伐祏,以求其不及。
甚者乃服浮图,隶兵籍,以一身自陷于非类,而觊幸于斯世。
又其甚者,子嫁其母,而昆弟得以离居,父子谋为自经,而求省其丁口,此暴役之弊也。
二曰,天灾间作,穑事不登,则有除赋之令,以恤其流亡。
而有司以掊克为劳,而务足功利。
霜雹旱蝗,五种之入无分毫矣,而输入之数十犹五六。
此重赋之敝也。
三曰,负于公而情不欺者,赦宥为之蠲释,以宽其贫穷,而主者网罗疑似,索求罅缺,幸其少戾于法,而督之益严。
及其委弃沟壑而势不可得,则犹能鞭笞其子孙,缧械其邻里,而有望于下。
此积逋之弊也。
臣愿陛下慎择忠厚之吏以为守宰,而使之不妄举,立为宽通之制以便众庶,而使之不重困,则休养生息,皆陛下之实惠矣。
使者冠盖不交于道,而惠教安有不宣者乎?
舍是则虽朝遣一使,暮置一官,又何益于治乎?
陛下不先务此,徒刻薄更张之为,臣愚之所未谕也。
圣策曰「国用虽节而尚烦于调度,兵籍虽众而未精于简稽」者,臣亦粗闻其说矣。
天下之财常有,而国家有馀不足之无常者,盖取财与用财之道异也。
善取则财虽多而常不足,善用则财虽寡而常有馀。
今天下之所谓利,凡四总二十八品之馀,百物有禁,盖尽之矣,而出无馀者,未明节之之要也,未慎用之之道也。
其可已而备其不可已,用其不费而可以足费,则善矣。
国之大费六,宗支之禄也,万官之养也,冗兵之食也,二虏之赐也,郊祀之锡也,河防之备也,皆不可一日而
若乃赐与有横滥,服用有侈靡,掖庭燕私廪给之盛,百工技巧冗食之多,此皆可节之矣。
臣愿量时制宜,一切减损,以蕃货财,以备六费之大,此之谓其可已,备其不可已。
若夫兴利者功易见,省事者效难知。
易见则取信于人,难知则置疑于众。
惟其易见难知,而疑信之两出,此财之所以日匮也。
今天下之利有博于解池者乎?
岁入百馀万缗耳。
有百万之利献陛下者,傥从而榷之,则其人之功,岂不易见哉?
绥城之兵一用而费六百万,是四岁解池之利去矣,有以绥州之不足城告陛下者,傥从而榷之,则是能置四岁之解池矣。
然其言主于省事,而不主于兴利,则其功岂不难知哉?
究其归,则兴利之利,不如省事之为利,愿陛下反求其端而虑焉。
是之谓用其不费而可以足费。
知此二者而不竞于锥刀之末,则调度将不烦而民力宽矣。
臣又闻国家患兵之冗而讲求其术已久矣。
向者容其癃老,今则黥其壮子弟;
向者简阅之不密,今则毫毛不敢欺;
向者慢于训习,今则朝夕从事以金鼓。
此三术者,方今以为练兵之要矣,臣复何言哉?
然臣之言者,继于三术之后,而究其情状耳。
夫四方凶悍之徒,群聚而安闲,骄惰而不足用,盖有年矣。
今一旦遽责之以去留,立辨之以彊弱,则其心岂免于怨乎?
孰谓怨不损于王治,而不恤也?
《诗》曰:「悦以使民,民忘其死」。
岂有驱人于死,而先啖之以怨乎?
施诸用兵,尤非全胜之道也。
三路者,用兵之地也。
今未老者多黜而失其归,壮者则忧其将老而见黜。
臣愿有以动其徒类之心,乘其生变,不足禦寇而足以为寇,甚非朝廷之利也。
昔唐之中世,建销兵之策,岁限以逃死不复补,而克融、廷凑乘之,遂为大患;
洪经纶之一出,田悦之一言,而万众大呼。
此往事之可鉴者也。
嘉祐中,亦赏选天下之兵,而有司以谓朝廷欲省郊祀之费,处之过甚,远近詾詾,赖朝廷有以制之。
此近事之在人耳目者也。
臣愿陛下慎守三术,以为制兵之具,垂听臣之说以虑其未然,则军政立而天威畅矣。
圣策曰「宽关梁之禁而商靡通」者,臣谓关梁之禁,岁羡长而不知止,货法屡变而下不为信,此商之所以壅也。
审天下征商之法,课有不足者一切损之,货法之始,有小利而终召大弊者,慎勿辄变而用,则天下之商愿出于涂矣。
圣策曰「损器玩之巧而工弗戒」者,臣谓非独法禁之不密,亦教化未之至也。
夫民之于上,从其好,不从其令。
高髺大袖,其说旧矣。
今陛下虽行纯俭以风天下,而百工之肆,日夜谋奇巧,求利于时,是必有以导之也,且法之行自近始,教之至自上率,愿澄其源以洁其流,则天下之工无不戒者也。
圣策曰「风俗浮薄,根于取士之无本,教导之不明,台阁之论所执不一,岂无救弊之道」者,臣谓非土著而不任乡议,取浮文而不根经术,较工拙而不考素行,今日取士之大弊矣。
比者朝廷讲求,群议而思有以救之,虽论有异同,而所以为敝者,不过此也。
夫待人以薄者不可责其厚,今养之取之之制大异于古,则安怪其廉耻衰息哉?
臣愿量时而立法,贵其可以适用,则莫若大均荐送之目,而使众寡适其平,无幸与不幸,则土著莫能迁矣。
限以一艺之习,而试之家法高说,上第义参于文而取之,则经术孰敢废矣?
复孝悌之科,诏监司郡守时加询察,秩满而荐之一二,则素行可得而知矣。
本庠序之教,而继以三者,则取士之道庶几无失。
又何必变常动众,而求为纷纷欤?
圣策曰「刑罚烦重,出于设法之多门,沿袭之不革,将加仁恩之政,使死者少缓,必有可行之术」者,臣谓治而有刑,非养威务刻而求胜斯民,盖欲使之畏罪而迁善也。
后世忘其本原,而峻文密法以笼四海,民之手足殆将无所措,此世主所以裁量揆叙,而损益其间也。
陛下患刑之密而重报者,众将少缓焉,此尧舜好生之德也。
然臣愚犹有献焉。
夫所谓缓之之术者,得非以他罪抵死,则斩其左趾欤?
得非欲复古之肉刑欤?
夫他罪抵死而斩其左趾则仁矣,孰若出于权断而贷其一死之快?
彼幸而不死,又为完人,则岂不天地陛下之赐哉?
安俟施诸刀锯以为罪次?
景兴之论愈于钟繇也。
天三代既衰,而养民教民之具不可复见,民之触罪者盖亦有不幸矣。
此肉刑难施于后世也,养之薄而责之厚也,教之疏而禁之密也。
昔汉之去周未远,一罢肉刑而笞有至死者,民犹不以为怒,是知肉刑之重而笞刑之轻也。
今笞不至死,去汉又千馀年,一日复之,民岂以为宜乎?
卫展之论不及孔融也,愿陛下详其折衷而已。
圣策曰「欲兴七教,兼乎三至,以底圣人之道」者,臣谓七教者生民之先务,陛下举为治本,而济以三至之用,力行于上,则圣人之道尽矣,何愧于曾参之言乎?
若乃欲民「明六亲,尽乎五法,以极天下之治」者,臣谓六亲者人伦之大原,陛下奉为政体,而奉以五法之具,周施于下,则天下之治毕矣,何违于管氏之说乎?
圣策曰「仲舒之言,班固谓切于当世,可施于今者何策」,臣谓仲舒之对,本于《春秋》,以陈王道,故班氏美之。
就求其说,而有曰任德而不任刑,损文而用忠,则亦可施于今也。
圣策曰:「崔寔之论,范晔谓明于政体,有益于时者何事」?
臣谓崔寔之论极于理要,不泥一隅,故范晔称之,就求其说,而有曰补绽决坏,枝柱倾邪,则亦有益于时也。
圣策曰:「无以古人之陈迹既久而不可举,无以本朝之成法已定而不可改」者,臣谓先王之政久必有弊,不革而救之,非所谓知变也。
然革之当否,安可不慎乎?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此救弊之说也。
《书》曰:「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言法之不可易也。
使革而当邪,则虽古人之迹,有可举而用矣。
使革不当邪,则本朝之成法,有不可改者矣。
谓古人之迹皆可举,则周之井地可行于汉,之九州可复于魏矣;
谓本朝之法皆可改,则成王不必宪文武之旧章,孝景不必遵文帝之业矣。
圣策曰「言之非艰」,臣以是不敢侈言而夸说。
凡天下之利病,所谓可行与否者,臣既略陈于前,皆其迹之粗者。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故臣于终也,愿陛下思所以神明之。
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既而曰去兵,又曰去食,而民之信之也,卒不可去。
是以古之圣人纵横反覆,无所往而不遂者,岂有他哉?
惟民信之而已。
是故汤为匹夫报仇而民不以为暴,文王以民力为台沼而民不以为为己。
及其不信,则行仁义,作礼乐,而民始疑矣。
今陛下行假贷之政,孟子所谓耕歛也,岂有举息之心哉?
平准之法,禹稷所谓贸迁也,岂有争利之心哉?
复租庸之制,《周礼》所谓大均也,岂有困鳏寡之心哉?
拔士于贫贱之中,汉高帝唐太宗之用人也,岂有尚功利之心哉?
增宫庙之员,优致仕之禄,此三代之养老也,岂有退耆茍之心哉?
损律定令,皋陶之明刑也,岂有废法行意之心哉?
并军蒐卒,五伯之制兵也,岂有轻士重禄之心哉?
其措意立法,则皆几于尧舜,可谓盛矣。
陛下之心如此,而天下之论乃如彼,陛下见其纷纷而以咎天下之议者,臣愚以为未安也。
盍亦反而思之,岂未有以深信之欤?
先之以至廉,则虽取之而不疑其贪,况与之乎?
首之以至仁,则虽杀之而不疑其暴,况生之乎?
二者皆陛下之先务,而未之深信,则常平之议,肉刑之法,宜乎元元无知而惧之也。
《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
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记》曰「至诚如神」,夫君子之于物,左右而无不宜者,惟诚而已矣,臣敢以此献。
臣昧死惶恐上对。
谨对。
次韵王给事观殿试唱名 其一 宋 · 韩驹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已对丹墀眼尚生,金茎晓露逼人清。
非关董相三篇切,自是重华四目明。
勇似风摧山岳势,罢如雷卷海波声。
曾叨应奉宫门外,老去空惊岁籥更(沈本注:试进士。)
苍梧 明 · 孙承恩
 押侵韵
扁舟谢逆浪,泊此梧江浔。
孤城倚山颠,下瞰江水深。
兹惟百粤冲,重镇当喉襟。
辕门肃军威,杀气常萧森。
重华不可吊,四野云阴阴。
水井泉尚活,火山光已沉。
夕雾兼晨霏,瘴厉方侵淫。
交南此半途,行迈方自今。
极目天南陲,望望愁人心。
九叹 其九 远游 西汉 · 刘向
悲余性之不可改兮,屡惩艾而不移。
觉皓以殊俗兮,貌揭揭以巍巍。
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淩太清
欲与天地参寿兮,与日月而比荣。
登昆崙而北首兮,悉灵圉而来谒。
选鬼神于太阴兮,登阊阖于玄阙
回朕车俾西引兮,褰虹旗玉门
六龙于三危兮,朝西灵于九滨
结余轸于西山兮,横飞谷以南征。
绝都广以直指兮,历祝融朱冥
枉玉衡于炎火兮,委两馆于咸唐
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于扶桑。
周流览于四海兮,志升降以高驰。
九神回极兮,建虹采招指
鸾凤以上游兮,从玄鹤与鹪明。
孔鸟飞而送迎兮,腾群鹤于瑶光。
帝宫罗囿兮,升县圃以眩灭
结琼枝以杂佩兮,立长庚以继日。
惊雷以轶骇电兮,缀鬼谷于北辰。
风伯使先驱兮,囚灵玄于虞渊。
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于朔方
颛顼而陈辞兮,考玄冥于空桑。
旋车逝于崇山兮,奏虞舜苍梧
㴉杨舟于会稽兮,就申胥于五湖。
见南之流风兮,殒余躬于沅湘
望旧邦之黯黮兮,时溷浊其犹未央。
怀兰茝之芬芳兮,妒被离而折之。
绛帷以襜襜兮,风邑邑而蔽之。
暾暾西舍兮,阳焱焱而复顾。
聊假日以须臾兮,何骚骚而自故。
叹曰:譬彼蛟龙乘云浮兮。
汎淫澒溶纷若雾兮。
潺湲轇轕雷动电发馺高举兮。
升虚淩冥沛浊浮清入帝宫兮。
摇翘奋羽驰风骋雨游无穷兮。
复上奏灾异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闻帝舜伯禹,毋若丹朱敖;
周公成王,毋若殷王
《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
亦言汤以桀为戒也。
圣帝明王常以败乱自戒,不讳废兴,故臣敢极陈其愚,唯陛下留神察焉。
谨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蚀三十六,襄公尤数,率三岁五月有奇而壹食。
汉兴讫竟宁,孝景帝尤数,率三岁一月而一食。
臣向前数言日当食,今连三年比食。
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率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
异有小大希稠,占有舒疾缓急,而圣人所以断疑也。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孔子鲁哀公,并言夏桀、殷暴虐天下,故历失则摄提失方,孟陬无纪,此皆易姓之变也。
秦始皇之末二世时,日月薄食,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太白经天而行,无云而雷,枉矢夜光,荧惑袭月,薛女火烧宫,野禽戏廷,都门内崩,长人见临洮,石陨于东郡,星孛大角,大角以亡。
孔子之言,考暴秦之异,天命信可畏也。
项籍之败,亦勃大角。
汉之入秦,五星聚东井,得天下之象也。
孝惠时,有雨血,日食于冲,灭光星见之异。
孝昭时,有泰山卧石自立,上林僵复起,大星如月西行,众星随之,此为特异
孝宣兴起之表,天狗夹汉而西,久阴不雨者二十馀日,昌邑不终之异也。
皆著于《汉纪》。
观秦、汉之易世,览惠、昭之无后,察昌邑之不终,视孝宣之绍起,天之去就,岂不昭昭然哉!
高宗、成王亦有雊雉拔木之变,能思其故,故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复风之报
神明之应,应若景向,世所同闻也。
臣幸得托末属,诚见陛下有宽明之德,冀销大异,而兴高宗、成王之声,以崇刘氏,故恳恳数奸死亡之诛。
今日食尤屡,星孛东井,摄提炎及紫宫,有识长老莫不震动,此变之大者也。
其事难一二记,故《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是以设卦指爻,而复说义。
《书》曰:「伻来以图」。
天文难以相晓,臣虽图上,犹须口说,然后可知,愿赐清燕之闲,指图陈状(《汉书·楚元王交附传》:元延中,星孛东井蜀郡岷山崩雍江。向复上奏,其辞曰。)
胜胜慢/声声慢 宋 · 李商英
 押词韵第七部
笙簧缭绕,书鼓声喧,佳人对舞绣帘前。
高卷铺衬,广列华筵。
人人献香祝寿,捧流霞,永庆高年。
名香爇,睹重重华盖,金兽喷烟。
一愿皇恩频降,松柏对龟鹤,彭祖齐肩。
二愿子子孙孙,尽贡三元。
石崇贵也休夸,陆地神仙。
更三愿,愿年年佳庆,永保团圆。
古像赞二百零五首 其十 帝舜 明 · 孙承恩
大孝格天,玄德配帝。
精一执中,圣学攸始。
焕乎文章,巍巍成功。
千万世下,仰瞻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