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张天觉得登字1087年7月 北宋 · 黄庭坚
 押蒸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张侯起巴渝,翼若垂天鹏
历诋汉诸公,霜风拂觚棱。
去国行万里,淡如云水僧
归来头亦(文集、山谷集、翁校本作益)白,小试不尽能。
湖海尚豪气,有人议陈登
持节三晋邦(文集、蒋刻本、山谷集作上三晋),典刑寄哀矜。
公家有閒日,禅窟问香灯。
因来叙行李,斩寄老崖藤。
张天觉学士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龙云集》卷一五
运使学士:熙宁之治,至今蔼茂赫烜,丕丕逼古,为盛世中俊伟。
顾何以得此?
天子圣而人材用也。
庙堂之上,朝奏暮下,居者讲蛊饰、起解缓,来者激干霄之气,奋籋云之便,九列三事之人,雍雍穆穆,人主储精法宫,虚当宁、俯前旒,皇皇为若急材而未已者。
于斯时也,明目张胆,论列慷慨,求如贾生之右;
诸老清间之隙,智略辐凑,求如寿王之器。
天子意未必尽尔,则亦奚啻牛毛麟角之相悬耶。
一日执事拂衣起西蜀身,槐简绿绶,则一官为至疏远,无出力者相与佽助而先后之,则一时为尤孤立。
及夫吐胸中之奇,摅吊古之愤,瞷然自平进中。
曾不阅岁,履历清紧,骧骞风云,如布武康衢,虚徐方洋,指日言迈,无不可者。
熙宁间得君如执事,宜不多有。
渊源六经,旁贯百氏,则董、向、歆之博古也。
肤寸笔端,势轧万钧,卷涛收澜,末力犹壮,则退之、子厚之怀铅提椠也。
檃括讹缪,水镜人物,了无不应其实,则子将之月旦、孟坚之九等也。
于是天下殷然知有张公矣。
虽然,此自执事当然耳。
若夫明白空洞,磊砢轩豁,豪发细故,胸中不留,盖通人之格物,豪杰特起者之迎受而不拒。
既得之多,又取焉不勤,则意造物者其真执事私也。
礼不妄说人,某也尝独患古所谓大臣者,或失则褊中,或失则诈谖,或失则踬而弗通,或失则絿柔濡忍。
褊中故忌而寡容,彼田武安则然。
诈谖故语漫而效爽,彼朱博则然。
踬而弗通,故刚愎怼恚,亦无所不至,彼汲长孺则然。
絿柔濡忍,故挠折猥酿,无益世故,彼贡、薛、韦、匡则然。
此曹顾未尝知有大体,皆府忧患而宅怵迫者也,曷足为执事取哉!
故某之有意乎执事,是诚在其天然者。
人情见渊而思濯,望箑而怀清风,与至人居者,洒然不知鄙吝之心去。
伏惟昭代之矩矱,后进之领袖,宿舂委屦,无趋燕走越之费,其拥彗而躐前旌也,宛在桑梓之近墟,则为某者,顾不幸哉。
若乃浮之量陂,挽之灵台,特不过空执事方寸许地耳。
某之来,似非悠悠衮衮者,其将何以教之?
不宣。
某再拜。
张文忠商英至都帖赞 南宋 · 岳珂
无尽之学,出入孔释。
故其笔法倜傥斜直,于跌宕中时入绳墨。
亦犹即绍圣以侮元祐之正,用大观以反崇宁之谲。
凡是心之所蕴,已毕寓于声(原作深,据聚珍版改)画。
虽曰自盖,断犹可识(原作议,据聚珍版改)
使其知根荄之物则,而推以芟葛藤之蒙阒。
如是帖者,亦可以为传世之名迹矣。
褒录司马光范仲淹张商英手诏靖康元年二月六日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四
朕以不德,获奉宗庙,即政累日,大金拥兵,遂抵京城,于四方贤才未暇远有号召也。
永惟国家大政事,已诏三省、枢密院尽遵复祖宗法,而近世名臣未有褒录,何以示朕意?
司马光、范仲淹可赠太师张商英可赠太保应元祐党籍、元祐学术指挥并不施行。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靖康要录》卷一。)
司马光范仲淹可赠太师:按此疑有误。
《宋史》卷二三《钦宗纪》云:「追封范仲淹魏国公,赠司马光太师」。
张商英特赠太保靖康元年二月六日 北宋 · 宋钦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一四、《靖康要录》卷三
朕抚有嘉师,绍隆圣绪,思褒明德之佐,以厚风俗之原。
永惟旧弼之良,夙高当世之望。
肆颁闵策,用协师言。
任观文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赠少傅张商英,器博而用闳,识周而才敏。
钩深探远,有经邦国之文;
析微研几,有达天人之学。
早培休运,荐扬显途。
入告谋猷,忠嘉合皋稷之美;
出宣政事,果艺兼由求之能。
建居丞辖中台,克振纪纲于庶务。
岩瞻益峻,舆论攸宗。
衮绣之归,周公孰效斧斨之缺;
盐梅之得,傅说终膺梦卜之求。
慎名器以清仕途,抑浮靡而节邦用
朝有百揆之序,时歌六府之修。
去织拔葵,躬砺公仪之节;
彻驺减乐,人推杨绾之清。
怅功业之未成,不期月而已去,金石益坚于晚节,风波屡出于危涂。
天不假于慭遗,人遽悲于殄瘁。
属惟新于庶政,肆加贲于殊勋。
锡以命圭,超升槐位,刻之密印,交换泉扃。
遐想高风,尚歆休命。
可特赠太保,馀如故。
张无尽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后村题跋》卷六
此帖谓过庐山熊伯通,有孤儿多怨之语。
熊本字伯通,时自洪守夺一官归鄱。
无尽自察官责监鄂州酒税,既以申状求廨宇,又云「公存恤逐客如此」,必无熊君之言矣,盖与鄂守者。
余尝谓无尽在元祐初召入,独言先帝陵土未乾即议更变非是,似非随时向背立论者。
向使复召,移其所以规元祐者规绍圣,岂不诚然大丈夫哉!
奈何首诬名德元老,遍诋忠贤名臣,开投荒禦魅之门,倡毁碑斲棺之说。
既以此取贵位,然后欲奋迅摆脱,以涤前垢而收新誉,生掠虚美,没窃佳谥,其智远出章、蔡之上矣。
予闻佛者宗杲尝问无尽:「贤温公而论之,何也」?
答曰:「热荒要做官尔」。
噫!
使无尽不为佛学所误,决不至于无忌惮如此。
老僧「欲住乌寺,呵佛骂祖」之简,盖以谋国比之说禅,故曰佛学误之也。
坡公其时果着力,吕申公果用之住乌寺,不知又打骂何人,必是回戈攻半山老子及其门下士矣。
禅家所谓「呵佛骂祖」者,犹抶公子之背以出公子也。
无尽呵骂吕申者,岂亦抶之然后出之耶!
然当举世恶京怨京,能与京异,能反京所为,所谓彼善于此者夫!
必如元城、了翁而后可以攻京,无尽攻京,殆是以燕伐燕,京岂肯心服也哉!
张天觉使河东席上分题得将字 北宋 · 张耒
 押阳韵
张侯蜀都秀,玉立身堂堂。
手持明光节,六月太行
三晋雄中夏,朔方临大荒。
传声贤使者,父老相扶将。
控弦百万户,十年废耕桑。
但使把锄犁,自然息桁杨。
主人延阁老,别酒泛兰觞。
寄声梁谏议,欲试紫参方(自注:梁欲寄上党参,久未至也。)
和刘江宁韵送张天觉同年三首 其一 宋 · 孔平仲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倾盖逢豫章本作为)吾喜,开樽为子斟。
笑谈天下事,忠义古人心。
戢翼丹霄远,藏鳞赤壁深。
弹冠行且起,朝列迟华簪。
和刘江宁韵送张天觉同年三首 其二 宋 · 孔平仲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酒可平孤闷,无辞满满斟。
剑横斗牛气,抱雪霜心。
泽国波涛壮,春天雾雨深。
清哀豫章本作衷)记风采,白笔旧曾簪。
和刘江宁韵送张天觉同年三首 其三 宋 · 孔平仲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戏挹东溟水,期将北斗斟。
大鹏谁振翼,老鹳豫章本作鹤)未偿心。
卷箔江天静,停樯野岸深。
晨羞聊一饱,荻笋正如簪。
张天觉(皆用张姓) 其一 宋 · 孔平仲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踔跞英才比孟阳,合排三戟坐朝堂
鲈鱼莫忆江东竹叶聊煎仲景汤。
屡选青钱文足羡,尝乘白马谏何强。
知君每厉霜崖操,未怕朱云尚方。
张天觉(皆用张姓) 其二 宋 · 孔平仲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当路埋轮气慨慷,身长九尺貌堂堂。
高吟当似封侯祐,巧诋宁同小吏汤。
幽阁画眉多窈窕,华巅饮酒豫章本作颜饮乳)自康强。
知君博物饶才思,近试家传辟谷方。
张天觉 宋 · 孔平仲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手弄毛锥掷钓蓑,衰年远使尚婆娑。
女缘被妒多闺怨,心欲安禅学鸟窠
果有壮图希剑履,复何高论隐松萝。
维摩弟子张天觉,见说平生事揣摩。
张天觉 宋 · 孔平仲
 押缉韵
车上不须舞,途穷不须泣。
万事倏忽如疾风,莫以乘车轻戴笠。
爱君清,如玉立。
爱君直,朱弦急。
胆肝磊落贮星斗,意气轩腾脱羁絷。
圣明天子聚群材,下至椽杙犹收拾。
况君屡薄青云飞,暂尔低回岂长蛰。
我亦区区有心者,海水期君更注挹。
萧萧江路涩,烟濛客帆湿。
惜君又作千里行,欲别还留手重执。
宝剑一首赠天觉 宋 · 孔平仲
 押先韵
金装宝剑值万千,石上横磨太古前。
丝缑消烂那复言,竹杖未化蛟龙眠。
匏裁切随所用,土拭当有张雷贤。
革室夜锁声铿然,木刃谁与淬寒泉。
天觉 宋 · 孔平仲
 押先韵
金章玉佩动百千,石火光中风叶(原缺,据豫章本补)前。
丝鞭相(原缺,据豫章本补)揖笑不豫章本作且)言,竹下有人想豫章本作相)待眠。
匏身落蒂终腐烂,土壁绘像谁愚贤。
革贪惩躁心泰然,木食草衣行饮泉。
天觉钱朝散度上馀兴之作 宋 · 孔平仲
 押先韵
金轮演法教大千,石沙蒸饭戒在前。
丝挂千钧危何言,竹映南窗犹可豫章本作病)眠。
匏簧弦索莫妄想,土视粉黛宁非贤。
革面匪诚君岂然,木强我只思林泉。
天觉仲光 宋 · 孔平仲
 押先韵
金声玉振辨服千,石棱猬磔奋无前。
丝乱获理赖正言有特操非芊眠。
匏羹淡薄菹醢贵,土鼓摈弃淫哇贤。
革去浮伪真慨然,木秀风摧堆(原作□秀风携,据豫章本改补)毁泉。
代书简张天觉 北宋 · 陈瓘
五言绝句 押先韵
辟谷非其道,谈空去自然。
何如勋业地,无愧是神仙(元祝诚莲堂诗话》卷下)
张商英论三教大要书 北宋 · 释报恩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二、《佛祖纲目》卷三七、《补续高僧传》卷九《大洪报恩传》
西域道宗多涂,要其会归,不出有无四见而已,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则法随见异,故名邪见
如谓之有,有则有无;
如谓之无,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竞生,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亦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矣。
故经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又曰:「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邪正异涂,正繇见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庄老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易》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一阴一阳为道,能生万物,则是邪因;
计为虚无,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
夫三界惟心,万缘一致,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
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百非斯遣,则自然因缘,皆为戏论,虚无真实,俱是假名矣。
至若谓太极阴阳能生万物,常无常有,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设教,示悟多方,然既异一心,宁非四见,何以明之?
盖虚无为道,道则是无;
若自然、若太极、若一阴一阳为道,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则是亦有亦无;
阴阳不测,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或谓妙万物谓之神,则非物,非物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惟心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则诸见自亡。
言虽或异,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则诸见竞生。
言虽或同,未足以为同也。
虽然,儒道圣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论耳。
良以未即明指一心,为万法之宗,虽或言之,犹不论也。
如西天外道,皆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法是为正道。
此其所以为圣人之道顺逆皆宗,非思议之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所成终也。
然则三教一心,同涂异辙,究竟道宗,本无言说,非维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