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奏停祫祭应待三年终 北魏 · 元澄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七
太常卿崔亮上言:「秋七月应祫祭于太祖,今世宗宣武皇帝主虽入庙,然烝尝时祭,犹别寝室,至于殷祫,宜存古典。
案《礼》,三年丧毕,祫于太祖,明年禘春于群庙。
又案杜预亦云,卒哭而除,三年丧毕而禘。
魏武宣后以太和四年六月崩,其月既葬,除服即吉。
四时行事,而犹未禘。
王肃、韦诞并以为今除即吉,故持时祭。
至于禘祫,宜存古礼。
高堂隆亦如议,于是停不殷祭。
仰寻太和二十三年四月一日高祖孝文皇帝崩,其年十月祭庙,景明二年秋七月,祫于太祖,三年,祫于群庙。
三年乃祫。
谨准古礼及晋魏之议,并景明故事,愚谓来秋七月祫祭应停,宜待三年终,乃后禘祫(《魏书·礼志》二。延昌四年三月甲子尚书令任城王澄奏。)
又上言 北魏 · 元珍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五
案《士虞礼》,三年之丧,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示覃。
郑玄云「中犹间也」,「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
又《礼》言:「祥之日,鼓素琴。
郑云:「鼓琴者,存乐也」。
孔子祥后五日,弹琴而不成,十日而成笙歌。
郑注与《郑志》及逾月可以歌,皆身自逾月可为。
此谓存乐也,非所谓乐。
乐者,使工为之。
博士许猛《解三验》曰:「案《黍离》、《麦秀》之歌,《小雅》曰『君子作歌,惟以告哀』,《魏诗》曰『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若斯之类,岂可谓之金石之乐哉?
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
《记》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者,此乃所谓乐也。
至于素琴以示终、笙歌以省哀者,则非乐矣。
《间传》云:「大祥除衰,杖而素缟麻衣,大祥之服也」。
《杂记》注:「玄衣黄裳,则是示覃祭,黄者未大吉也」。
《檀弓》云:「祥而缟,是月示覃,徙月乐」。
《郑志》:赵商问,郑玄:祥谓大祥,二十五月。
是月示覃,谓二十七月,非谓上祥之月也。
徙月而乐,许猛《释六徵》曰:乐者,自谓八音克诸之乐也。
谓在二十八月,工奏金石之乐耳。
而驳:「大祥之后,丧事终矣」。
脱如此驳,示覃复焉施?
又驳:「示覃中鼓琴,复有罪乎」?
然示覃则黄裳,未大吉也,鼓琴存乐,在礼所许。
若使工奏八音,融然成韵,既未徙月,不罪伊何!
又驳:「示覃中既得从御职事,求上何为不可」?
检龙虎居丧二十六月,始是素缟麻衣,大祥之中,何谓示覃乎?
三年没闰,理无可疑。
麻衣在体,冒仕求荣,实为大尤,罪其焉舍!
又省依王、杜,示覃祥同月,全乖郑义。
丧凶尚远,而欲速除,何忽忽者哉?
下府愚量,郑为得之。
何者?
《礼记》云:「吉事尚近日,凶事尚远日」。
又《论语》云:「丧与其易宁戚」。
而服限三年,痛尽终身。
中月之解,虽容二义,尚远宁戚
又检王、杜之义,起于魏末晋初。
及越骑校尉程猗赞成王肃,驳郑示覃二十七月之失,为六徵三验,上言于晋武帝曰:「夫礼,国之大典,兆民所日用,岂可二哉?
今服示覃者,各各不同,非圣世一统之谓。
郑玄说二十七月示覃,甚乖大义,臣每难失,六有徵,三有验,初未能破臣难而通玄说者」。
如猗之意,谓郑义废矣。
太康中许猛上言扶郑,《释六徵》,《解三验》,以郑示覃二十七月为得,王肃为失。
博士宋昌等议扶郑为衷,晋武从之。
王、杜之义,于是败矣。
王、杜之义见败者,晋武知其不可行故也。
而上省同赞王,欲亏郑之成轨,窃所未宁,更无异义,还从前处(《魏书·礼志》四。崔鸿驳,珍又上言。又略见《通典》一百。)
遣赙王肃景明二年七月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八
肃奄至不救,痛惋兼怀,可遣中书侍郎贾思伯通直散骑常侍抚慰厥孤,给东园秘器、朝服一袭、钱三十万、帛一千匹、布五百匹、蜡三百斤,并问其卜迁远近,专遣侍御史一人监护丧事,务优厚(《魏书·王肃传》)
王肃京陵景明二年 北魏 · 元恪
 出处:全后魏文卷八
死生动静,卑高有域,胜达所居,存亡崇显。
杜预之殁,窆于首阳
司空李冲,覆舟是托。
顾瞻斯所,诚亦二代之九原也。
扬州刺史肃诚义结于二世,英惠符于李杜,平生本意,愿终京陵,既有宿心,宜遂先志。
其令葬于、预两坟之间,使之神游相得也(《魏书·王肃传》)
上言祫禘 北魏 · 崔亮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宣武皇帝主虽入庙,然烝尝时祭,犹别寝室,至于殷祫,宜存古典。
案《礼》,三年丧毕,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
又案杜元凯云:「卒哭而除,三年丧毕而禘」。
魏武皇后以太和四年六月崩,其月既葬,除服即吉,四时行事,而犹未时,王肃以为今除即吉,故特时祭,至于禘祫,宜存古礼。
高堂隆议,于是停不殷祭。
又仰寻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崩,其年十月祭庙,景明元年七月祫于太祖三年春祫于群庙,亦三年乃祫,准古礼及晋魏之议,并景明故事,愚谓来秋七月,祫祭应停,宜待三年终,乃后祫禘(《通典》五十。)
胡太后父庙制议 北魏 · 元怿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
太学博士王延业卢观等各率异见。
案《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并是后世追论备庙之文,皆非当时据立神之事也。
良由去圣久远,经礼残缺,诸儒注记,典制无因。
虽稽考异闻,引证古谊,然用舍从世,通塞有时,折衷取正,固难详矣。
相国、秦公初构国庙,追立神位,唯当仰祀二昭二穆,上极高曾,四世而已。
何者?
秦公身是始封之君,将为不迁之祖。
若以功业隆重,越居正室,恐以卑临尊,乱昭穆也。
如其权立始祖,以备五庙,恐数满便毁,非礼意也。
司马懿立功于魏,为晋太祖,及至子晋公昭,乃立五庙,亦祀四世,止于高曾。
太祖之位,虚俟宣、文,待其后裔,数满乃止。
此亦前代之成事,方今所殷鉴也。
又《礼纬》云:「夏四庙,至子孙五;
殷五庙,至子孙六;
周六庙,至子孙七」。
明知当时太祖之神,仍依昭穆之序,要待子孙,世世相推,然后太祖出居正位耳。
远稽《礼纬》诸儒所说,近循晋公之庙故事,宜依博士王延业议,定立四主,亲止高曾,且虚太祖之位,以待子孙而备五庙焉。
延业、卢前经详议,并据许慎、郑玄之解,谓天子、诸侯作主,大夫士则无。
意谓此议虽出前儒之事,实未允情礼。
何以言之?
原夫作主之礼,木以依神,孝子之心,非主莫依。
今铭旌纪柩,设重凭神,祭必有尸,神必有庙,皆所以展事孝敬,想象平存。
上自天子,下逮于士,如此四事,并同其礼。
何至于主,惟谓王侯。
《礼》云:「重,主道也」。
此为埋重则立主矣。
王肃曰:「重,未立主之礼也」。
《士丧礼》亦设重,则士有主明矣。
孔悝反┙,载之左史
馈食设主,著于《逸礼》。
大夫及士,既得有庙,题纪祖考,何可无主。
《公羊传》:「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卒事;
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
今以为摄主者,摄神敛主而已,不暇待彻祭也。
何休云:「宗人摄行主事而往也」。
意谓不然。
君闻臣丧,尚为之不绎,况臣闻君丧,岂得安然代主终祭也。
相国立庙,设主依神,主无贵贱,纪座而已。
官位拟诸侯者则有主,位为大夫者则无主,便是三神有主,一位独阙,求诸情礼,实所未安。
宜通为主,以铭神位(《魏书·礼志》二。神龟初灵太后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时疑其庙制,侍中太傅清河王怿议。又见《通典》四十八)
革终论 南梁 · 刘熇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七
死生之事,圣人罕言之矣。
孔子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不违」。
其言约,其旨妙,其事隐,其意深,未可以臆断,难得而精核,聊肆狂瞽,请试言之。
夫形虑合而为生,魂质离而称死,合则起动,离则休寂。
当其动也,人皆知其神;
及其寂也,物莫测其所趣。
皆知则不言而义显,莫测则逾辩而理微。
是以勋华旷而莫陈,姬、孔抑而不说,前达往贤,互生异见。
季札云:「骨肉归于士,魂气无不之」。
庄周云:「生为徭役,死为休息」。
寻此二说,如或相反。
何者?
气无不之,神有也。
死为休息,神无也。
原宪云:「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
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
考之记籍,验之前志,有无之辩,不可历言。
若稽诸内教,判乎释部,则诸子之言可寻,三代之礼无越。
何者?
神为生本,形为生具,死者神离此具,而即非彼具也。
虽死者不可复反,而精灵递变,未尝灭绝。
当其离此之日,识用廓然,故夏后明器,示其弗反。
即彼之时,魂灵知灭,故殷人祭器,显其犹存,不反则合乎庄周,犹存则同乎季札,各得一隅,无伤厥义。
设其实也,则亦无,故周人有兼用之礼,尼父发游魂之唱,不其然乎。
若废偏携之论,探中途之旨,则不仁不智之讥,们是乎可息。
夫形也者,无知之质也;
神也者,有知之性也。
有知不独存,依无知以自立,故形之于神,逆旅之馆耳。
及其死也,神去此而适彼也。
神已去此,馆何用存?
速朽得理也。
神已适彼,祭何所祭?
祭则失理,而姬孔之教不然者,其有以乎!
盖礼乐之兴,出于浇薄,俎豆缀兆,生于俗弊。
施灵筵,陈棺椁」。
设馈猷,建丘陇,盖欲令孝子有追思之地耳,夫何补于已迁之神乎?
故上古衣之以薪,弃之中野,可谓尊卢、赫胥、皇雄、炎帝蹈于失理哉,是以子羽沈川,汉伯方圹,文楚黄壤,士安麻索,此四子者,得理也,忘教也,若从四子而游,则平生之志得矣。
积习生常,难卒改革,一朝肆志,傥不见从。
今欲剪截烦厚,务存俭易。
进不裸尸,退异常俗,不伤存者之念,有合至人之道。
孔子云:「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斯亦贫者之礼也,余何陋焉。
张奂止用幅巾,王肃唯盥手足,范冉殓毕便葬,奚珍(《南史》作爰珍)无设筵几,文度故舟为椁,子廉牛车载柩,叔起诫绝坟陇,康成使无卜吉。
此数公者,尚或如之,况于吾人,而当华泰!
今欲仿佛景行,以为轨则,傥合中庸之道,庶免徒费之讥,绝不须复魄(《南史》作「复魂」。)
盥洗而敛。
以一千钱市治棺,单故裙衫,衣巾枕履。
此外送往之具,棺中常物,及馀阁之祭,一不得有所施。
世多信李、彭之言,可谓惑矣。
余以孔、释为师,差无此惑。
敛讫,载以露车,归于旧山,随得一地,地足为坎,坎足容棺,不须塼甓,不劳封树,勿设祭飨,勿置几筵,无用茅君之虚座,伯夷杅水
其蒸尝继嗣,言象所绝,事止余身,无伤世教。
家人长幼,内外姻戚,凡厥友朋,爰及寓所,咸愿成余之志。
幸勿夺之(《梁书·刘熇传》。)
洛州刺史刁遵墓志铭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七
高祖协,玄亮侍中尚书左仆□□□□□□□□□□□□□□□□□□□□夫人彭城曹氏,父羲,梁国□□□□□□□□□□□□□□□□□□□曾祖太伦,侍中徐州司空义阳□□□□□□□□□□□□□□□□祖畅,仲远,晋中书令、金紫左光禄大夫,□平□□□□□□□□□□□□□□父雍,淑和,皇魏使持节、侍中、都叔扬豫兖徐四州□□□□□□□□□□□□□□徐豫冀三州刺史东安简公
夫人琅邪王氏,父□□□□□□□□□□□公讳字奉国勃海饶安人也。
姓氏之兴,录于帝图,中叶□□□□□□□□□□□广渊,谟明有晋。
祖父以忠肃恭懿,联辉建□。
□见者世往传闻□□□□□□□□□之外,不复铭于幽泉也。
公禀惟岳之灵,挺基仁之德,忠□本于立□□□□□□□□以小节而求名,无虚誉以眩世,少能和俗,于人无际,但昂然愕然者有□□□□□□侍中中书监司空文公高允,皇代之儒宗,见而异之,便以女□焉。
太和中□□□□□寻拜魏郡太守
宽明临下,而德洽于民。
正始中,征为太尉高阳王咨议参军事。
王以公有古人之风,器而礼焉俄而转大司农少卿,均节九赋,以丰邦用。
莅事未几,迁使持节都督洛州诸军事、龙骧将军、洛州刺史
公之立政,惠流两疆,平阳慕化,辟地二百。
方一江沔,成功告老。
上天不吊,忽焉降疾。
熙平元年秋七月廿六日,春秋七十有六,薨于位。
朝廷痛悼,百寮追惜,赠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平东将军兖州刺史,侯如故,加谥曰惠,礼也。
惟公为子也孝,为父也慈,在臣也忠,居蕃也治。
兄弟穆常棣之亲,朋友著必然之信。
尊贤容众,博施无穷,载仁抱义,行藏罔滞,温恭好善,弥笃。
小子整等泣徂年之箭骏,痛龟筮之告祥,奉灵轜而号恸,迁神柩于故乡。
二年岁次丁酉冬十月己丑朔九日丁酉,窆于饶安城之西南孝义里,皇考仪同简公神茔之左,松门永閟,深扃长键,庶飧石于下壤,仰志德于幽泉。
其辞曰:
攸攸绵绪,帝□(亻量)之胤,驿代贞贤,自唐暨晋。
明哲迭兴,忠能继俊,在洛云居,徂扬岳镇。
氛鲸兴虐,金历道亡,于昭我祖,违难来翔。
位班鼎列,朝望斯光,显显懿考,奉构腰璜。
依仁挺信,据德摽明,纽龟出守,入赞台衡。
惠沾千里,道懋槐庭,清风遥被,徽音远盈。
曰登农贰,播稼是司,巍巍高廪,礼教将怡。
边城俟捍,戎氓伫治,秉旄肃命,董牧宣威。
方叔克壮,燕奭遐龄,庶乘和其必寿,泣信顺而徂倾,攀号兮罔诉,摧裂兮崩声,铭遣德兮心已糜,刊泉石兮恸深扃。
夫人同郡高氏。
父允,侍中中书监司空咸阳文公(碑拓本。案,此石乾隆中出土,缺一角。其铭云:帝亻量之胤,亻量字难识,当是帝尧,借侥为之,侥又变作亻晁,从人从晁,此碑复误为亻量耳。)
持权论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皇朝文鉴》卷九三、《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一三、《经济类编》卷一二
天下所以奉者君也,君之所以尊者权也。
权者非他也,赏罚而已矣。
赏公则当善,而为善者进矣;
罚公则当恶,而为恶者退矣。
若然,则君子在位,小人在野,而权不在公室者,未之有也。
中才之君,知赏罚之权不可失,而不知所以守之之道。
欲人之怀己也,则必赏自我出;
欲人之畏己也,则必罚自我行,此乱之本也。
老子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赏罚者,受之于先王,行之于有司,人君正其本,遏其淫而已。
苟自为之而自执之,其与几何!
尚书》数尧之德曰「聪明文思」。
及其举舜也,则四岳师锡,尧曰:「予闻,如何?
朕其试哉」!
夫尧既闻舜之行贤,犹待四岳举然后登用,此则赏不必己出也。
周公作万代之典,设三听之法,众听则杀之,众疑则赦之。
此则罚不必己出也。
汉高祖气吞群雄,威振海外,然而不敢以私忿诛季布,不敢以私惠赏丁公
秦始皇亲治庶务,以衡石自程,群臣莫得专任。
而秦、汉之成败,岂不明哉!
然则赏罚在于公,不在于自执,必矣。
魏、晋已降,创业之君,才略冠世,功勋震主,既当失政之代,遂践数终之运。
后世人君惩其若是,故憎疾胜己,诛锄高名,所谓同归于乱者也。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及,退而有忧色,曰:「楚国之大,而群臣莫吾及,吾国其亡乎」!
此所以饮马于河也。
汉高祖自谓不如三杰,而能用之,所以有天下也。
梁武雍州时,破魏将王肃,得其巾箱书,见魏帝手敕曰:「吾闻萧衍善用兵,勿与斗」。
其威名如此。
及其为帝也,乃用临川王宏贞阳侯渊明为将。
竟陵府时,与谢朓、王融之俦齐名,及其为帝也,乃用陆验、石珍为心膂。
何者?
患其失权,贪其易制,曾不知亡国之衅始基于此也。
夫权者,非谓其强臣专政,王命不行,前邀九锡,后徵殊礼也。
盖人君有偏听焉,有偏好焉。
偏听则朋党有所附矣,偏好则奸邪有所入矣。
朋党势固,奸邪在侧,人主以不闻过为贤,不违命为治。
如是,则赏罚者朋党之所为,而假手于人主矣。
当时之人知其如此,亦且弃正义而事朋党,背公室而向私门,非徒竞利,且以避害,然则权安在哉?
后魏孝明时卫士数千人焚领军张彝宅,杀其父子,朝廷惧以为乱也,止诛八人,馀并释之。
高欢时在民间,闻而叹曰:「乱之始也」。
乃散家财,招集亡命,卒移魏祚。
魏人不知失权之始在乎孝明,及高氏执政,方云禄去公室,不亦晚乎?
令人君用法公共,接下均一,善善而能用之,恶恶而能去之,不以己之私,妨天下之义,虽复体非圣贤,盖亦思过半矣。
呜呼!
斯道也甚易知、甚易行、甚易效,而鲜能行者,盖夫疑信之际,贪夕之便,因循僶俛,以至隳势败,而自不之知也。
传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岂虚言哉!
七庙议 南北朝末隋初 · 许善心
 出处:全隋文卷十五
谨案《礼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郑玄注曰:「此周制也。
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也。
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也。
夏则五庙,无太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
又据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立四庙。
郑玄义,天子唯立四亲庙,并始祖而为五。
周以文、武为受命之祖,特立二祧,是为七庙。
王肃注《礼记》:「尊者尊统上,卑者尊统下。
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其有殊功异德,非太祖而不毁,不在七庙之数」。
王肃以为天子七庙,是通百代之言,又据《王制》之文「天子七庙,诸侯一庙,大夫三庙」,降二为差。
是则天子立四亲庙,又高祖之父,高祖之祖,并太祖而为七。
周有文、武、姜嫄,合为十庙。
汉诸帝之庙各,无迭毁之义,至元帝时贡禹、匡衡之徒,始建其礼,以高帝太祖,而立四亲庙,是为五庙。
刘歆以为天子七庙,诸侯五庙,降杀以两之义。
七者,其正法,可常数也,宗不在数内,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毁为数也。
是以班固称,考论诸儒之议,刘歆博而笃矣。
光武即位,建高庙洛阳,乃南顿君以上四庙,就祖宗而为七。
至魏初,高堂隆为郑学,议亲庙四,太祖武帝,犹在四亲之内,乃虚置太祖及二祧,以待后代。
至景初间,乃依王肃,更立五世、六世祖,就四亲而为六庙。
晋武受禅,博议宗祀,自文帝以上六世祖征西府君,而宣帝亦序于昭穆,未升太祖,故祭止六也。
江左中兴,贺循知礼,至于寝庙之仪,皆依魏、晋旧事。
宋武帝初受晋命为王,依诸侯亲庙四。
即位之后,增祠五世祖相国府君、六世祖右北平府君,止于六庙。
逮身殁,主升从昭穆,犹太祖之位也。
降及齐、梁,守而弗革,加崇迭毁,礼无违旧。
臣等又案姬周自太祖已下,皆别,至于禘祫,俱合食于太祖
是以炎汉之初,诸庙各,岁时尝享,亦随处而祭,所用庙乐,皆象功德而歌舞焉。
光武乃总一堂,而群主异室,斯则新承寇乱,欲从约省。
自此以来,因循不变。
伏惟高祖文皇帝,睿哲玄览,神武应期,受命开基,垂统圣嗣,当文明之运,定祖宗之礼。
且损益不同,沿袭异趣,时王所制,可以垂法。
自历代以来,杂用王、郑二义,若寻其指归,校以优劣,康成止论周代,非谓经通,子雍总贯皇王,事兼长远。
今请依据古典,崇建七庙。
受命之祖,宜别祧,百代之后,为不毁之法。
至于銮驾亲奉,申孝享于高庙,有司行事,竭诚敬于群主,俾夫规模可则,严祀易遵,表有功而彰明德,大复古而贵能变。
臣又案周人,亦无处置之文。
冢人处职而言之,先王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阮忱撰《礼图》,亦从此议。
汉京诸庙既远,又不序禘祫。
今若依周制,理有未安,杂用汉仪,事难全采。
谨详别图,附之议末(《隋书·礼仪志二》,大业元年炀帝欲遵周法,营立七庙,诏有司详定其礼。礼部侍郎、摄太常少卿许善心,与博士褚亮等议,诏可。又略见《通典》四十七。)
重答杜使君631年 唐初 · 王绩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月日。佐史杨方至。
奉报书。兼枉别帖。
垂问家礼丧服新义五道。度情振理。
探幽洞微。诚非野人所敢酬析。
但先人遗旨。颇曾恭习。
虽困于荒晏。犹忆于异闻。
谨因还使。条申如左。
夫三年之丧。情理之极。
有正有义。因事之作也。
正服缞。三升而已。
至于义服。加其半焉。
岂非义有离合之理。情无迁夺之法。
然亲尊罔极。冠受可均。
切至或殊。缞加其半。
微以见志。有何怪焉。
至如父为长子。独施斩服。
盖以所承者重。情寄特深。
非唯亲亲。且尊尊也。
至于庶子。已不承尊。
虽有长子。无预祖祢。
不为服斩。义亦可知。
但古之君臣。有国有家。
相承继体。血祀长存。
宗小宗。较然有别。
继祖继祢。由兹可推。
故曰天子不绝国。诸侯不绝家。
贵人之宗也。故别子为祖。
父继之为大宗。百代不迁之宗也。
已父为祢。兄继之为小宗
此四代则迁之宗。承百代之重。
且得不为其长子斩乎。为四宗之祖。
亦且得不为其长子斩乎。唯继祢之弟。
无预祖祢。庶子之义。
施此而已。自秦汉以来。
家国道废。虽有其礼。
将安所行。逮乎晋末。
中原大乱。骨肉至亲。
尚不相保。祖祢之序。
知何以明。故仆先君献公
因事起义。欲使无逆于古。
且令可行于今。以为今之封爵。
颇存古号。虽无其实。
而尚有其名。故以始受封者。
犹古之诸侯。诸侯之庶子
即古之别子也。别子之庶子
即古之小宗也。虽国破家亡。
朝迁市变。谱牒存录。
宗次可推。咸可一依古礼。
行之私室。至如沉沉耕者。
悠悠黔首。族姓犹不能自辨。
何暇及于宗庶之事乎。此古之先王。
所以不下礼于庶人也。有何不可。
而乃疑乎。至若夫妻之道。
诚为义合。而家道之睦。
斯为首焉。故传曰。
妻至亲也。一体之名。
均于天性。故妻之于夫也。
其服曰斩。盖移于父母之重焉。
夫之于妻也。期而有杖。
则踰于兄弟之功焉。前贤往达。
曾无异议。故曰妻者齐也。
一齐而不易。如至失礼而出。
违妻之道。终丧而嫁。
弃妇之义也。违道弃义。
又何述焉。苟全道义。
则天亲也。天亲之服。
有何异乎。列之正服。
斯为当矣。此先君献公探记传之旨。
明后来之失。敦人伦之源。
睦伉俪之道也。夫何病哉。
明公又云。君臣夫妻。
俱以义合。而妻为正服。
臣为义服。则君臣之际。
不如夫妇之情乎。斯不然矣。
何者。夫礼有以情作者。
父子夫妇之类是也。有以义作者。
君臣夫妾之类是也。情义之极。
俱终于斩。此其无升降明矣。
但礼之为用。缘情以至理。
因内以及外。情者。
人之深心。愚智之所共也。
孰有愚者而忘其妻子乎。理者。
人之大节。凡圣之所异也。
孰有凡生而忘其臣妾焉。故情者正也。
此妻子所以深心而执夫父。以正服也。
理者义也。此臣妾所以存大节而申君主
以义服也。故夫正义之作。
殊情而共礼也。孰谓君臣之义。
而谢夫妇之情乎。孰谓夫妇之情。
而厚君臣之义乎。古之君子。
常度情以处。断义而行矣。
义可夺情。卫石碏不能存其子。
情不害义。宫之奇得以其族行。
故曰情义殊也。情义均也。
故情义之服。有正焉。
有义焉。正义之礼。
无厚焉。无薄焉。
此妻为正服。所以无害于君臣。
臣为义服。所以不伤于夫妇。
有伦有要。夫何稽疑。
至如三殇之服。礼有明文。
郑与王杜。各申本见。
由兹纷杂。后莫能定。
然详诸记义。王杜为长。
某昔在隋末。又尝见诸贤讲论此矣。
近者家兄御史亦编诸贤之论。继诸对问。
今录此篇附往。幸详之也。
至如众子服期。其妻小功。
兄弟之子犹子也。其服亦期。
先儒以为其妻亦小功。惟王肃以为丧服之例。
旁尊皆执。明公以为重于子妻之服。
失礼之差。此则袁准之义也。
夫礼虽缘情。亦为义屈。
故有从无服而有服者。亦何嫌乎兄弟之子妇越已子之妻乎。
故曰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致之。
故不嫌于与已子同服矣。旁尊不敢以厌降。
盖避正尊而自执也。故不嫌于越已子之妻矣。
轻陈末学。岂能详究。
又于杨方奉口处分。借王俭礼论。
门庭所蓄。先无此书。
往于处士程融处。曾见此本。
观其制作。动多自我。
周孔规模。十不存一。
恐不足以尘大雅君子之视听也。寻问傥获。
当遣祗送。王君白。
定宗庙议 隋末唐初 · 岑文本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
臣闻揖让受终之后。
革命创制之君。
莫不崇亲亲之义。
笃尊尊之道。
虔奉祖宗。
爰致郊庙。
自义乖阙里。
学灭秦庭。
儒雅既丧。
经籍堙殄。
两汉纂修绝业。
魏晋敦尚斯文。
而宗庙制度。
典章散逸。
习所传而竞偏说。
是所见而起异端。
自昔迄兹。
多历年代。
语其大略。
两家而已。
祖郑元者则陈四庙之制。
王肃者则引七庙之文。
贵贱混而莫辩。
是非纷而不定。
陛下至德自然。
孝思罔极。
孺慕踰匹夫之志。
制作穷圣人之道。
诚宜定一代之宏规。
为万世之彝典。
臣等奉述睿旨。
讨论往载。
纪七庙者实多。
称四庙者盖寡。
校其得失。
昭然可见。
春秋谷梁传及礼记王制祭法礼器孔子家语。
并云天子七庙。
诸侯五庙。
大夫三庙。
士二庙。
尚书咸有一德曰。
七世之庙。
可以观德。
至于孙卿孔安国刘歆班彪父子孔昆虞喜干宝之徒。
或学推硕儒。
或才称博物。
商较古今。
咸以为然。
故其文曰。
天子三昭三穆。
太祖之庙而七。
是以晋宋齐梁
皆依斯义。
立亲庙六。
岂非有国之茂典。
不刊之休烈乎。
若使违偫经之正说。
从累代之疑议。
背子雍之笃论。
康成之旧学。
则天子之礼。
下偪于人臣。
诸侯之制。
上僣于王者。
非所谓尊卑有序。
名位不同者焉。
复礼由人情。
非自天堕。
大孝莫重于尊亲。
厚本莫先于严配。
数尽四庙。
非贵多之道。
祀建七世。
得加隆之心。
是知德厚者流光。
乃经世之高义。
德薄者流卑。
实不易之令范。
臣等参议
请依晋宋旧典。
立亲庙五。
其祖宗之典。
不在此数。
庶承天之道。
兴于治定之辰。
尊祖之义。
成于孝治之日。
谨议。
荆州都督荆王元景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夫建官之道。
实资明德。
列爵之义。
必俟茂亲。
故晋郑佐周。
功宣于寅亮。
閒平辅汉。
业崇于藩屏。
惟尔业尚忠肃
器怀恭懿
幼禀庭训。
早膺朝宠。
仁恕闻于封畿。
廉平著于方策。
荆衡作镇。
江汉为纪。
包括巴濮之域。
跨蹑吴越之郊。
褰帷永谐。
分圭佥属。
是用备兹令典。
锡以休命。
奄有楚甸。
代为唐辅。
可不慎欤。
房玄龄解仆射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夫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奉上之道。当仁是贵。
列代所以宏风。通贤所以叶力。
忠肃恭懿明允笃诚。
草昧霸图。绸缪帝道。
仪刑礼阁。庶政惟和
辅翼春宫。望实斯在。
而忘彼大体。徇兹小节。
虽恭教谕之职。乃辞机衡之务。
岂所谓弼余一人。共安四海者也。
宜听此怀。无烦固让。
晋王皇太子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
维贞观十七年岁次甲辰四月朔日
皇帝若曰。
于戏。
惟尔并州都督武大将军晋王治
忠肃恭懿
宣慈惠和
仁孝出于自然。
信义备于成德。
祯祥夙著。
睿哲日新。
永言少阳。
匕鬯是寄。
畴咨朝列。
卿士协从。
是用命尔为皇太子
往钦哉。
尔其思王道之艰难。
遵圣人之炯戒。
勤修六德。
勉行三善。
无或举非法度。
忘恭俭而好骄奢。
无或理乖彝伦。
远忠良而近邪佞。
非履道无以彰名。
非任贤无以成德。
尔身为善
国家以安。
尔身为恶。
天下以殆。
睦九族而礼庶僚。
怀万邦而忧遐裔。
兢兢业业。
无怠无荒。
克念尔祖宗。
以宁我宗社。
可不慎欤。
录关子明事 唐 · 王福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
关朗
字子明
河东解人也。
有经济大器。
妙极占算。
浮沈乡里。
不求宦达。
太和末
五代穆公晋阳尚书
为公府记室
穆公与谈易。
各相叹服。
穆公谓曰。
足下奇才也。
不可使天子不识。
入言于孝文帝
帝曰。
张彝郭祚尝言之。
朕以卜算小道。
不之见尔。
穆公曰。
此人道微言深。
殆非彝能尽识也。
诏见之。
帝问老易。
寄发明元宗
实陈王道。
讽帝慈俭为本。
饰之以刑政礼乐。
帝嘉叹。
穆公曰。
先生知人矣。
昨见子明。
管乐之器。
岂占算而已。
穆公再拜对曰。
伊尹负鼎成汤
今子明假占算以谒陛下。
臣主感遇。
自有所因。
后宜任之。
帝曰。
且与卿就成筮论。
既而频日引见。
际暮而出。
会帝有乌丸之役。
敕子明随穆公出镇并州
军国大议。
驰驿而闻。
穆公易筮。
往往如神。
先是穆公之在江左也。
不平袁粲之死。
耻食齐
故萧氏受禅。
穆公北奔。
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
穆公春秋五十二矣。
奏事曰。
大安四载
微臣始生。
宋大明二年也。
既北游河东
人莫之知。
卢阳乌深奇之曰。
王佐才也。
太和八年
徵为秘书郎
给事黄门侍郎
以谓孝文有康世之意。
经制不立。
从容閒宴。
多所奏议。
帝虚心纳之。
迁都洛邑
进用王肃
穆公之潜策也。
又荐关子明。
帝亦敬服。
穆公曰。
嘉谋长策。
勿虑不行。
朕南征还日。
当共论道。
以究治体。
穆公欣然相贺曰。
千载一时也。
俄帝崩。
穆公归洛。
踰年而薨。
遂不仕。
同州府君师之。
受春秋及易。
共隐临汾山。
景明四年
同州府君服阕援琴。
切切然有忧时之思。
子明闻之曰。
何声之悲乎。
府君曰。
彦诚悲先君与先生有志不就也。
子明曰。
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府君曰。
彦闻治乱损益。
各以数至。
苟推其运。
百世可知。
先生以筮一为决之。
何如。
子明曰。
占算幽微。
多则有惑。
请命蓍卦。
以百年为断。
府君曰。
诺。
于是揲蓍布卦。
遇夬之革。
而叹曰。
当今大运。
不过一再传尔。
从今甲申二十四岁戊申大乱。
而祸始宫掖。
有蕃臣秉政。
世伏其强。
若用之以道。
则桓文之举也。
如其不道。
臣主俱屠地。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参代之墟。
有异气焉。
若出。
其在并之郊乎。
府君曰。
此人不振。
苍生何属。
子曰。
当有二雄举而中原分。
府君曰。
各能成乎。
曰。
我隙彼动。
能无成乎。
若无贤人扶之。
恐不能成。
府君曰。
请刻其岁。
曰。
始于甲寅
卒于庚子
天之数也。
府君曰。
何国先●。
曰。
不载德而用诈权。
则旧者先亡也。
府君曰。
其后如何。
曰。
辛丑之岁。
有恭俭之主。
起布衣而并六合。
府君曰。
其东南乎。
曰。
必在西北。
平大乱者。
未可以文治。
必须武定。
且西北用武之国也。
东南之俗。
其毙也剽。
西北之俗。
其兴也勃。
又况东南。
中国之旧主也。
中国之废久矣。
天之所废。
谁能兴之。
府君曰。
东南之岁可刻乎。
曰。
东南运历。
不出三百。
大圣大贤。
不可卒遇。
能终其运。
所幸多矣。
辛丑明王当兴。
定天下者。
不出九载。
已酉江东其危乎。
府君曰。
明王既兴。
其道若何。
曰。
设有始有卒。
五帝三皇之化复矣。
若非其道。
则终骄冗。
而晚节末路。
桀纣之主出焉。
先王之道。
坠地久矣。
苛化虐政。
其穷必酷。
故曰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大乱之后。
必有凶主。
理当然也。
府君曰。
先王之道竟亡乎。
曰。
何谓亡也。
夫明王久旷。
必有达者生焉。
行其典礼。
此三才五常之所系也。
孔子曰。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故王道不能亡也。
府君曰。
请推其数。
曰。
乾坤之策。
阴阳之数。
推而行之。
不过三百六十六。
引而伸之。
不过三百八十四。
天之道也。
噫。
闻之。
先圣与卦象相契。
自魏已降。
天下无真主。
黄初元年庚子
至今八十四年。
更八十二年丙午。
百六十六年矣。
达者当生。
更十八年甲子。
其与王者合乎。
用之则王道振。
不用洙泗之教修矣。
府君曰。
其人安出。
曰。
其唐晋之郊乎。
昔殷后不王。
仲尼生周。
周后不王。
则斯人生晋。
夫生于周者。
周公之馀烈也。
生于晋者。
陶唐之遗风也。
天地冥契。
其数自然。
府君曰。
厥后何如。
曰。
甲申至甲子。
正百年矣。
过此未或知也。
府君曰。
先生说卦。
皆持二端。
曰。
何谓也。
府君曰。
先生每及兴亡之际。
必曰用之以道。
辅之以贤。
未可量也。
是非二端乎。
曰。
夫象生有定数。
吉凶有前期。
变而能通。
故治乱有可易之理。
是以君子之于易。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问之而后行。
考之而后举。
欲令天下顺时而进。
知难而退。
此占算所以见重于先王也。
故曰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
善人少。
恶人多。
暗主众。
明君寡。
尧舜继禅。
历代不逢。
伊周复辟。
近古亦绝。
非运之不可变也。
化之不可行也。
道悠世促。
求才实难。
或有臣而无君。
或有君而无臣。
故全之者鲜矣。
仲尼曰。
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此有臣而无君也。
章帝曰。
尧作大章。
一夔足矣。
此有君而无臣也。
是以文武之业。
遂沦于仲尼
礼乐之美。
不行于章帝
治乱之渐。
必有厥由。
而兴废之成。
终罕所遇。
易曰。
功业见乎变。
此之谓也。
何谓无二端。
府君曰。
周公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
卜年八百。
岂亦二端乎。
曰。
圣人辅相天地。
准绳阴阳。
恢皇纲。
立人极。
脩策迥驭。
长罗远羁。
昭治乱于未然。
算成败于无兆。
固有不易之数。
不定之期。
假使庸主守之。
贼臣犯之。
终不促已成之期于未衰之运。
故曰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
圣人知明王贤相。
不可必遇。
圣谋睿策。
有时而弊。
故考之典礼。
稽之龟策。
即人事以申天命。
悬历数以示将来。
或有已盛而更衰。
或有过算而不及。
是故圣人之法。
所可贵也。
向使明王继及。
良佐踵武。
则当亿万斯年。
与天无极。
岂止三十世八百年而巳哉。
过算馀年者。
非先王之功。
即桓文之力也。
天意人事。
岂徒然哉。
府君曰。
龟策不出圣谋乎。
曰。
圣谋定将来之基。
龟策告未来之事。
递相表里。
安有异同。
府君曰。
大哉人谋。
曰。
人谋所以安天下也。
夫天下大器也。
置之安地则安。
置之危地则危。
是以路平安车。
狂夫审乎难覆。
乘奔驭朽。
童子知其必危。
岂有周礼既行。
历数不延乎八百。
秦法既立。
宗祧能踰乎二世
噫。
天命人事。
其同归乎。
府君曰。
先生所刻治乱兴废。
果何道也。
曰。
文质递用。
势运相乘。
稽损益以验其时。
百代无隐。
考龟策而研其虑。
千载可知。
未之思欤。
夫何远之有。
府君蹶然惊起。
因书策而藏之。
退而学易。
盖王氏易道。
宗于焉。
其后宣武正始元年
岁次甲申
孝文永安元年二十四岁戊申
而胡后作乱。
尔朱荣并州
君臣相残。
继踵屠地。
及周齐分霸。
卒并于西。
始于甲寅
终于庚子
皆如其言。
明年辛丑岁。
隋高祖受禅。
果以恭俭定天下。
开皇元年
安康献公老于家。
铜川府君曰。
关生殆圣矣。
其言未来。
若合符契。
开皇四年
铜川夫人经山梁巨石而有娠。
既而生文中子
丙午之期者二载尔。
献公筮之曰。
此子当之矣。
开皇六年丙午
文中子知书矣。
厥声载路。
九年己酉
东平
高祖之政始怠。
仁寿四年甲子
文中子谒见高祖
而道不行。
大业之政。
甚于桀纣
于是文中子曰。
不可以有为矣。
遂居汾阳
续诗书。
论礼乐。
江都失守。
文中子寝疾。
叹曰。
天将启尧舜之运。
而吾不遇焉。
呜乎。
关先生所言皆验也。
中书令汾阴薛振行状685年4月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高祖德。
魏给事中黄门侍郎史中尉散骑常侍直閤辅国将军齐州刺史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华州刺史
谥曰简懿
曾祖孝通
魏中书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关西道大行台右丞太守汾阴侯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齐郑二州刺史
祖道衡。
齐中书黄门侍郎
吏部史二侍郎上开府仪同三司陵邛潘襄四州刺史襄州总管司大夫
皇朝赠上开府临河县开国公
父收。
皇朝上开府兼陜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天策上将军记室参军文学馆学士上柱国汾阴县开国男
定州刺史太常寺卿
谥曰献
河东郡汾阴县薛振年六十二字元超状。
昔者唐尧之协和万邦也。
有若四岳之敬顺昊天。
历象日月。
虞舜慎徽五典也。
有若八元之忠肃恭懿
宣慈惠和
夏禹之分别九州也。
有若咎繇之谟明弼谐。
允迪厥德。
殷汤之南征北怨也。
有若伊尹之格于皇天。
姬文之受命作周也。
有若虢叔之闻于上帝。
自唐虞而列考。
及秦汉而无讥。
元首必藉于股肱。
方隆太平之化。
贤者必待于明主。
克致崇高之业。
若夫骖驾六龙。
驱驰七圣。
斟酌元气。
财成天道者
其惟圣人乎。
宏阐大猷。
发挥神化。
匡正八极。
阜成兆人。
其惟良宰乎。
大唐之建国也。
粤若神尧
明扬侧陋。
文王叶于朕卜。
迎太公于渭水。
高宗求于朕梦。
良弼于傅岩。
若岁大旱以为霖雨
济巨川以为舟楫者也。
公含天地之间气。
依日月之末光
能备九德。
兼资百行。
探赜索隐。
极深研几
龆龀之际。
羞言霸道。
词赋之间。
成王佐。
年六岁袭爵汾阴男
十一太宗召见。
宏文馆读书。
十六为神尧皇帝挽郎
十九尚和静县
高宗升储之日也。
敕公为太子通事舍人
二十二除太子舍人
高宗践位。
诏迁朝散大夫
给事中
年二十六。
寻拜中书舍人宏文馆学士
三十二丁太夫人忧去职。
起为黄门侍郎
固辞不许。
修东殿新书毕。
进爵为侯。
公毁瘠过礼。
多不视事。
出为饶州刺史
上梦公。
徵为右成务。
四十复为东台侍郎
是岁也。
李义府于邛笮。
旧制流人禁乘马。
公为之言。
左迁简州刺史
岁馀。
上官仪伏诛。
词翰往来。
徙居越巂
五十三赦还。
正谏大夫
五十四迁中书侍郎
同中书门下三品检校太子左庶子
五十九迁中书令
车驾幸洛阳
诏公兼户部尚书
皇太子居守
俄以风疾不视事。
高宗崩。
舆疾往成都
抗表辞位。
至于再至于三。
诏加金紫光禄大夫
仍听致仕。
光宅元年季冬旁死魄
薨于洛阳丰财里之私第。
呜乎哀哉。
公地藉膏腴。
姻连戚里。
鼎湖长往。
拜卿子而为郎。
金榜洞开。
徵列侯而尚主。
遂乃弹冠筮仕。
策名委质。
天门画阙
攀凤翼于紫宸
凡升右辖者一年。
外台者两郡。
四迁门下。
二入中书
用能燮理我阴阳。
经纬我天地。
盐梅我宝鼎
梁栋我宸极。
理百官而察万人。
平邦国而和上下。
借如风后天老。
左右轩皇。
萧何曹参
谋猷汉室。
未有一心事主四十馀年。
两宫而出入。
三台而陟降。
合其道也。
大壑纵其鲲鹏。
遇其时也。
名山出其云雨。
功成辅弼。
德迈几深。
星象不愆。
方践中台之位。
山川并走。
竟游东岱之魂。
天不慭遗。
民将安仰。
越翼日。
诏赠光禄大夫使持节都督成武渭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
馀如故。
赐物四百段。
米粟四百石。
东园秘器凶事。
给仪仗至墓所往还。
司宾卿监护。
玺书吊祭。
别降中使赐敛衣一袭。
杂物百段。
又诏陪葬乾陵
依故事也。
公袭封之年也。
受左传于同郡韩文汪。
天王河阳
乃废书而叹曰。
周朝岂无良相。
得以臣召君。
文汪异焉。
神尧皇帝婕妤河东郡夫人
公之姑也。
每侍高祖词翰
高祖尝顾曰。
不见婕妤侄数日。
便谓社稷不安。
其见重如此。
上幸温泉射猛兽。
公奏疏极谏。
上深纳焉。
后因闲居谓公曰。
我昔在春宫。
与卿俱少壮。
光阴倏忽。
已三十年。
往日贤臣良将。
索然俱尽。
我与卿白首相见。
卿历观书传。
君臣共终白首者几人。
我观卿大怜我。
我亦记卿深。
公呜咽稽首谢曰。
先臣早参麾盖。
文皇委之以心膂。
臣又多幸。
天皇任之以股肱。
誓期杀身报国。
致一人于尧舜
伏愿天皇遵黄老之术。
养生卫寿。
则天下幸甚。
赐金二百镒。
公有事君之节也。
不亦忠乎。
每读孝子忠臣传。
未尝不慷慨流涕。
以为帝舜非孝子。
朱云非忠臣。
客有讥之者。
公曰。
宁有扬君父之过。
称忠孝哉。
太夫人薨。
公每哭呕血。
杖而后起。
上见公柴毁
泣曰。
朕遂不识卿。
卿事朕。
君父一致。
遂至于灭性。
可谓孝乎。
中书省有一磐石。
内史府君常踞而草诏。
及公挥翰跃鳞。
每见此石。
未尝不泫然流涕。
公有至性之道也。
不亦孝乎。
其年修晋史。
笔削之美。
为当时最。
孝敬崩。
诏公为哀册。
上幸九成宫
皇太子行在所
置酒别殿。
享王公以下。
太子英王侍。
皇帝酒酒酣。
公献寿曰。
天皇合易象。
乾将三男震坎艮。
今日是也。
上大悦。
百官舞蹈称万岁。
赐杂物百段。
银镂钟一枚。
吐蕃不庭。
英王元帅
总戎西讨。
公赋西征诗一首。
上称善。
嗟叹者久之。
因代英王属和。
御笔缮写。
朝以为荣。
公有属词之美也。
不亦文乎。
黄门侍郎上疏荐高智周任希古郭正一王义方顾彻孟利贞等。
后皆有重名。
历登清贯。
及兼左庶子
又表郑祖元沈伯仪贺觊邓元捷颜强学崔融等十人为学士
天下服其知人。
公为右成务。
封禅书平夷策。
上深纳焉。
或有抵罪者。
同类数百。
经赦令。
狱官评经年不决。
竟以死论。
公上疏陈其滥。
诏百寮廷议。
狱官及诸宰臣未有所决。
公酬对如响。
众咸服焉。
上叹息曰。
几令我杀无辜之人。
百寮莫不震惧。
又上疏陈请备塞垣。
未几而匈奴背诞。
公有神通之鉴也。
不亦明乎。
仪表魁杰。
鬓眉若画。
身长七尺四寸。
望之俨然。
喜愠不形于色。
虽至于近习左右。
胥徒仆妾。
莫不待之以礼。
公有行已之方也。
不亦恭乎。
饶州六年。
以仁明驭下。
鄱阳北冈上。
忽生芝草一株。
郡人以为善政所感。
共起一舍。
号曰芝亭
因立碑颂德。
公有驭人之术也。
不亦惠乎。
在邛都十馀载。
沈研易象。
韦编三绝
赋诗纵酒。
以乐当年。
有醉后集三卷行于世。
公有和之德也。
不亦康乎。
上初览万几。
公上疏论社稷安危。
君臣得失。
上大惊。
即日召见。
不觉膝之前席。
叹曰。
览卿疏。
若暗室而天光。
临明镜而睹万象。
此后宠遇日隆。
每军国大事。
参谋帷幄。
中书独掌机务者五年。
出纳帝命。
口占数百。
上曰。
使卿长在中书
一夔足矣。
大驾东巡。
诏公骖乘。
上曰。
朕之留卿。
若去一目。
若断一臂。
关西事重。
一以委卿。
因赐物百段。
公有社稷之勋也。
不亦重乎。
若夫有官功者赐其官族
有大行者受其大名
公叔列国之陪臣。
社稷。
黔娄匹夫之介节。
不忘仁义。
古今以为通训
书籍以为美谈。
况乎辅佐明主。
宁济天下。
生死无二。
始终若一。
业高于六相。
道贯于五臣。
其生也荣。
同心比于周召。
其死也哀。
陪葬均于卫霍。
岂使易名之典。
不及于会同。
赐谥之文。
不传于终古。
门生故吏。
愿述德音。
博士礼官
伫闻清议。
是则钟繇之策。
降于皇魏之年。
王导之疏。
寝于中兴之日。
谨状。
垂拱元年四月四日
中书令汾阳公功曹姓名谨状文昌台考功
窃闻生为贵臣。
车服昭其令德。
死而不朽。
谥号光其大名
今谨桉故府主中书令汾阴公赠秦州都督薛元超
以王佐之才。
逢太平之会。
抚绥万国。
康济兆人。
力牧辅轩皇。
未为尽善。
皋陶大禹
犹有惭德。
名遂身退。
生荣死哀。
羽父之请鲁君。
抑惟旧典。
卫侯之谥文子
庶几前列。
谨上。
从弟去盈墓志铭679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古者皇帝轩辕氏没。帝喾高辛氏作。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则天下之人用其教者百年。忠肃恭懿
宣慈惠和则天下之人谓之才者八子。
赤乌流而白鱼跃。有周武之兴王。
彤弓一而卢矢千。有晋文之启霸。
隐公逊位。哀侯失国。
而文之昭也。武之穆也。
司徒为五教之官。有社稷焉。
有黎人焉。丞相临万几之职。
崤函鼎盛。赫奕于朱轮。
河洛台阶。昭彰于白玉。
积善馀庆。信而有徵。
国子进士杨去盈。字流谦
宏农华阴人也。曾祖讳初
周大将军宗正卿常州刺史顺阳公。
皇朝左光禄大夫华山郡开国公食邑本乡二千五百户。
唐虞之稷契。魏晋之裴王。
晏婴可以事百君。皋陶为之谟九德。
麾盖兵马。人知牧伯之尊。
名山大川。地积公侯之气。
王考讳安。伪郑王充遥授二十八将。
封鄫国公。寻谋归顺。
所害。皇朝赠大将军
旌忠烈也。陶谦雅尚。
祖逖雄心。会天子之蒙尘。
见诸侯之释位。虽陈平去就。
潜怀仗剑之谋。而石勒凶残。
遂及推墙之祸。父某。
润州句容遂州长江县令朝散大夫邓州司马。文武兼备。
清明在躬。人无间言。
位不充量。四方取则。
孔宣父之践中都。百里非才。
庞士元之登别驾。若夫庭生玉树。
身带金镮。有卫玠之风神。
张良之容貌。蒋琬之讥盛允。
责在司空陈蕃之对薛勤。
志清天下。观其昏定晨省
立身扬名。怪草蔚其休徵。
神鱼会其冥感。庄公独叹。
颍叔之纯深。有道相推。
茅容之尽礼。则闺门雍穆。
以孝闻也。辅仁会友。
合志同方。晏平仲之善交。
鲍叔牙之知我。张堪死日。
妻子唯托于朱晖刘惔生平。
风月每思于元度。则朋友之德。
若兰芬也。朱穆好学。
终日忘餐。谯周研精
欣然独笑。张华四海之内。
若指诸掌。班固百家之言。
无不穷究。钩深致远。
悦邱坟也。八音繁会。
五色章明。动天地而感鬼神。
序人伦而成孝敬。阳台并作。
楚襄王赐云梦之田。上林同时。
汉武帝尚书之笔。则琼敷玉藻。
未足多也。自摄齐东序
撰杖西胶。唯宰我之能言。
颜回之有德。成如麟角。
道尊于璧水之前。翼若鸿毛。
俯拾于金门之下。方将咫尺宣室。
扈从明庭。申贾谊之忠谠。
扬雄之规谏。豫章七载。
擢修干而耸长条。有鸟三年。
搏积风而运沧海。岂期数有迍否
天无皂白。苗而不秀。
秀而不实。盖有是夫。
古人有言。没而不朽者。
此之谓也。春秋二十有六。
上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殁于京师胜业里。
呜乎哀哉。至仪凤四年十二月二日
归葬于华阴之某原。不忘本也。
山河郁郁。苍苍。
骨肉闭兮归后土。魂魄游兮思故乡。
三荆摇落。五都悲凉。
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忘。
呜乎哀哉。铭曰。
高掌远蹠。浊泾清渭。
天子诸侯。司空太尉
星辰鼓舞。山泽通气。
道在者尊。德成为贵。
贾家三虎。伟节最怒。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剑光冲斗。璧气浮江。
据于道德。闻于家邦。
子之承亲。温席扇枕。
子之友悌。同舆共寝。
朝歌不入。盗泉不饮。
垂露崩云。繁纮缛锦。
明经太学。射策鸿都。
扬名天子。高揖司徒
鳞翮将运。波涛不虞。
子之丧也。良可悲夫。
瞻望不及。伫立以泣。
唯见黄埃。心伤以摧。
踯躅兮徘徊。呜乎兮哀哉。
长夜漫漫何时旦。魂兮魂兮归去来
府君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铭699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六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
公讳元敬
字某
其先陈国人也。
五世祖太乐
梁大同中新城郡司马
高祖方庆
方庆好道。
墨子行秘书白虎七变法。
遂隐于郡武东山
生曾祖汤。
汤为郡主簿
汤生祖通。
通早卒。
生皇考辩。
为郡豪杰。
公河目海口。
燕颔虎头
性英雄而志尚元默。
偫书秘学。
无所不览。
年弱冠。
早为州闾所服。
耆老童幼。
见之若大宾
二十二乡贡明经擢第。
文林郎
属忧艰不仕。
潜道育德。
穆其清风。
邦人驯致。
如众鸟之从凤也。
时有决讼。
不取州郡之命。
而信公之言。
四方豪杰。
望风景附。
朝廷闻名。
或以君为西南大豪。
不知深慈恭懿敬让以得也。
州将县长
时或陈议。
青龙癸未。
唐历云微。
公乃山栖绝谷。
放息人事。
饵云母以怡其神。
居十八年。
元图天象。
无所不达。
尝宴坐谓其嗣子子昂曰。
吾幽观大运。
贤圣生有萌芽。
时发乃茂。
不可以智力图也。
气同万里而合。
不同造膝而悖。
古之合者。
百无一焉。
呜呼。
昔尧与舜合。
舜与禹合。
天下得之四百馀年。
汤与伊尹合。
天下归之五百年。
文王与太公合。
天下顺之四百年。
幽厉板荡。
天纪乱也。
贤圣不相逢。
老聃仲尼
沦溺溷世。
不能自
故有国者享年不永。
弥四百馀年。
战国如糜。
至于赤龙
赤龙之兴四百年。
天纪复乱。
夷胡奔突。
贤圣沦亡。
至于今四百年矣。
天意其将周复乎。
于戏。
吾老矣。
汝其志之。
岁己亥
享年七十有四。
七月七日己未
隐化于私馆。
孤子子昂愚昧。
鞠然在疚。
不知所从。
乃祗驯圣人卜宅之义。
是岁十月己酉
遂开拭旧茔。
奉宁神于此山石佛谷之中冈也。
铭曰。
贤者避地。
邈其往兮。
凤兮凤兮。
谁能象兮。
呜呼我君。
怀宝不试。
孰知其深广兮。
悠悠白云。
自怡养兮。
大运不齐。
贤圣罔象兮。
南山四君。
不遭汉天子。
固亦商邱之遗壤兮。
九陇县独孤丞遗爱碑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五
彭州九陇县丞独孤君。
恭懿之行。
柔毅之才。
临官以庄。
敬事而信。
清白苦节。
勤恪厚躬。
廉而不矜。
利以不浼。
有特立之操焉。
在位四年。
无一日自倦精。
专力务泽。
潜气通天。
彭之人陶然大化。
居秩岁满。
单车告归。
邦思其仁。
国咏遗爱。
乃树碑刻石。
追崇厥庸。
既颂叹之。
又思福之。
以金仙世尊慈善万物。
遂贡金铸像。
祈祉冥休。
悠悠之人。
至今称赖。
夫官不必贵。
政惟其才。
独孤丞上迫宰君。
下杂偫尉。
文墨教令。
不专在躬。
然力行务仁。
推诚爱物。
讴吟者不歌其宰。
颂议者必归于丞。
岂欺也哉。
吾每闻一言可以永宁天下者。
在能官人而已。
苟谬其任。
纲维以颓。
感独孤丞智效一乡。
惠孚百里。
况其大者乎。
于戏。
官人哉。
乃作颂曰。
于维国家。
建官以理。
得人则盛。
匪人则。
英英我君。
清节素履。
恭宽敏惠。
将顺其美。
礼实在躬。
人以知耻。
岁秩其暮。
薄言归止。
祁祁吏人。
何嗟及矣。
涕恋沱若。
遗爱罔巳。
瞻德树碑。
造真祈祉。
不有其惠。
孰能享此。
悠悠彭门。
千载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