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姜嫄公刘庙记 中唐 · 高郢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九
姜嫄者。
炎帝之后。
有邰氏之女。
姓姜字嫄
帝喾元妃
后稷之母也。
公刘者。
后稷之曾孙。
周文王之十一代祖也。
姜嫄尝出游。
见巨人迹而履之。
载震载夙。
时维后稷
以居然生子。
心所不康。
初寘之隘巷。
再寘之平林。
三寘之寒冰。
皆有以全度者。
既而收之。
遂名之曰
生有赫灵之异。
长有躬稼之勤。
法施于人。
以济粒食。
尧乃命为农师
而封诸邰。
农师后稷也。
古初造物。
首出偫理。
事必生成之本。
言必天地之际。
虞舜之时。
称禹平水土
布五教。
布百谷。
咎繇明五刑。
地平天成。
万代永赖。
以奋庸命禹。
禹让于咎繇
及以元后命禹。
禹独让于咎繇曰。
朕德弗克。
人不依。
咎繇迈种德。
德乃降。
黎民怀之。
大禹所以言天意永命之所归也。
夏有天下。
载祀四百。
之祚也。
商有天下。
载祀六百。
契之祚也。
周有天下。
载祀八百。
后稷之所祚也。
自时厥后。
百王浇季。
咎繇之积累在天。
天祚永归
有所厎止。
乃以无疆之历。
命我圣唐。
盛德大业。
与天地准。
追视三代。
犹指掌矣。
昔者周文武之烈。
本于后稷
后稷之生。
本于姜嫄
故诗曰。
厥初生民。
时惟后稷
后稷之子曰不窋
失官而奔于戎狄。
不窋之孙曰公刘
往迁于邠居。
以平西戎
以笃前烈。
故诗曰。
公刘
于邠斯馆。
是知姜嫄有德于周。
公刘有德于邠。
先贤所出。
立祠旧矣。
我国家称秩元祀。
咸秩无文。
山川鬼神。
亦莫不宁。
姜嫄公之庙。
旧制卑隘。
湫隘在市。
非所以崇明祀敬鬼神也。
贞元四年
宁节度观察使检校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宁郡王张公献甫
戎丑是膺。
授钺而至。
肃肃王命。
维公将之。
烈烈征士
维公成之。
略地千里。
亭障严于外。
启行一战。
弓矢櫜于内。
卒乘睦而知礼。
风俗康而狎野。
睹此二庙。
独为匪安。
公曰嘻。
精洁莫重于神明。
喧嚣莫甚于市廛。
奈何杂处乎。
夫小人者。
知鼓舞之事神。
而不知亵狎之慢神。
知事神之求佑。
而不知慢神之贾祸。
茂草一去。
遗尘万祀。
使神而无知则已。
若曰有知。
而喧嚣渎易之。
狎中夫札瘥夭昏之患者。
得非长吏慈惠之不足耶。
乃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且为神告。
既而卜迁。
粤以贞元六年十一月九日
作新庙于南郭焉。
地则郊野之閒。
左水右山。
有清谧之胜。
材则懋迁之至。
上栋下宇。
非徵敛之烦。
择农务之隙。
量功命日。
无妨夺之弊。
移嘉木而树之。
考良辰而落之。
神于是严威而蠲乎所处。
人于是祇惕而远乎所渎。
是惠人于无过之地。
而宁神于不怒之境。
仁为已任。
不亦厚乎。
夫神。
聪明正直者也。
忠肃恭懿
乃能承之。
顺此而祭。
不必多品。
故虽涧溪之毛。
潢污之水。
而君子率是四德。
陈于二簋。
行之以礼。
奉之以悫。
洁之以斋。
达之以和。
则神可得而祀焉。
祜可得而致焉。
夫子曰。
某之祷久矣。
抑为尚书张公以文武之宪。
纯一之良。
知无不为。
忠也。
正色率下。
也。
执事有恪。
恭也。
择善而从。
懿也。
自先豳州大夫以来。
一门四人。
义方继踵。
勋绩为时心膂。
所资非他。
忠肃恭懿而已。
用能承天之宠。
获神之劳。
以屏王室。
以扬家声也。
宜哉。
祠成三岁矣。
而铭记尚阙。
将恐寖远失其所由。
乃陈梗概。
爰此刊刻。
词曰。
何贤乎姜嫄
曰克生后稷
何贤乎后稷
曰克降农植。
后稷之道。
至今赖之。
姜嫄之德。
如何勿思。
何贤乎公刘
曰肇宅邠土。
何乐乎邠土。
曰平戎之所。
乃今乃古。
有庙有宇。
宇亦既卑。
庙亦既摧。
阛阓朝合。
嚣尘暮开。
蚩蚩偫氓。
屑屑徘徊。
渎礼非敬。
祀神有灾。
明宁戾止。
理化咸集。
财丰众和。
暴禁兵戢。
惟此墙屋。
公私必葺。
矧伊明祀。
风雨所及。
是度是筑。
乃迁乃立。
奉我皇德。
达于有神。
扬神之威。
静乎虏尘。
亦惟正直。
克赞忠纯。
勒铭兹庭。
示邑人
授嘉王运等检校司空 中唐 · 德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
书载尧典。首称睦族。
诗歌周德。实美维城。
朕嗣统百王。宪章三代。
义虽本于叙族。道无愧于尊贤。
式遵旧章。爰举成命。
嘉王运循王遹恭王通等。皆孝敬恭懿
敏裕齐庄。播兰茝之清芬。
炳圭符之瑞采。易淩沛献。
诗掩楚元。古人素风。
造次于是。师氏典训。
周旋以之。固可以超金紫之贵阶。
升台铉之崇秩。策勋诏爵。
以宠分茅。并可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
上柱国。仍依百官例给料钱。
太常拟故相国江陵尹谥议 中唐 · 严郢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伏以故相国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吏部尚书吕公諲。昔事先朝。
累当大任。至德之初
天步艰难。公首披荆棘。
扈跸灵武。忘躯进忠。
一日三接。先朝察匪躬之节。
纳沃心之议。爰立作相。
弼谐神人。其嘉谋嘉猷献可替否之迹。
入则造膝。出则诡辞。
温树不言。难可得而知也。
至有烂焉明白。欲盖而彰者。
请区而载之。乾元收复之际。
两都衣冠。多系于三司诏狱。
御史中丞良器议事失入。时宰苗太师崔赵公等虽廷诤之。
然未坚决。公有犯无隐。
引经正辞。上是其言。
刑为之省。所全活者盖数百人。
明主收雷电之威。圣朝行宽大之典者。
繄公之力也。古者进贤受上赏。
书不云乎。咎繇曰都在知人。
公践台衡。专以推贤任人为务。
相国房公琯。故吏部尚书韦公陟。
入登左职。皆公之由。
相国黄门侍郎杜公之莅江陵也。公荐在方面之任。
相国中书侍郎元公之在度支也。公咨以幕府之政。
曾未数岁。而二相接武于上台。
天地交泰。圣贤相得。
庶绩咸熙。五典克从者。
资公之举善也。则子皮之举子产
鲍叔之举管仲萧何之举曹参
武侯之举蒋琬。方之前人。
有馀地。其在荆南也。
戢兵和众。令行禁止。
理绩为天下最。虽古之羊杜。
无得而踰。今太常荆南之政详矣。
而曰在台司龊龊无匪躬之能者。乃抉瑕掩德之论。
非中适之言也。国家故事。
宰臣之谥。皆有二字。
以彰善旌德焉。夫以吕公文能无害。
武能禁暴。贞则干事。
忠则利人。盛烈宏规。
不可备举。传叙八元之德。
忠肃恭懿。若以美谥拟于形容
谥吕公曰忠肃。谨议。
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八
唐兴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
王泽洽。颂声作。
洋洋焉与三代同风。其辅相之臣曰邺侯李公泌字长源
用比兴之文。行易之道。
赞事盛圣。辨章品物。
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
舒卷之道。必形于辞。
其伟矣夫。予尝论古者聪明睿智之君。
忠肃恭懿之臣。叙六府三事。
同八风七律。莫不言之成文。
歌之成声。然后浃于人心。
人心安以乐。播于风俗。
风俗厚以顺。其有不由此者。
为理则粗。在音则烦。
粗之弊也悖(一作朴)。烦之甚也乱。
用其道行其位者。历选百千不得十数。
嘻。才难不其然乎。
开元中。公七岁。
丞相始兴张公九龄。张骇其聪异。
授以属辞之要。许以辅相之业。
始兴殁。不六十载。
公果至宰相封侯。有文集二十卷。
其习嘉遁。则有沧浪紫府之诗。
其在王庭。则有君臣赓载之歌。
或依隐以玩世。或主文以谲谏。
步骤六义。发扬时风。
观其词者。有以见上之任人。
始兴之知人者已。初太上当阳
公以处士延登内殿。实敷黄老之训。
至德初宣皇元良受禅。
公则献泰阶颂。昭纂尧之道。
睿文广平伐罪。公则握中权之柄。
参复夏之功。大德不官。
既追五岳之隐。大用不器
终践代天之职。方将熙庶工以成邦教。
载直笔以修唐书。命之不融。
凡百兴叹。既薨之来载。
皇上负扆之暇。思索时文。
徵公遗编。藏之御府
于是公之文辞。光大一门。
近岁监察御史徵诣京师。始得集录于公子繁。
且以序述见托。公之执友谏议大夫北平阳城亦谓子曰。
邺侯经邦纬俗之谟。立言垂世之誉。
独善兼济之略。藏在册牍。
载于碑表。唯斯言不可以不传于后。
尝谓曰。吾子辞直。
盍存乎篇序。既咏叹之不足。
因著其所以然。贻诸好事者。
凡诗三百篇。表志碑赞序议述又百有二十。
其五十篇缺。独著其目云。
雷使君孟尚书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年月日。具官某。
谨以清酌之奠。敬祭于故福建观察使兵部尚书右仆射孟公之灵。
呜呼。上天不仁。
公薨于位。岳镇倾。
士林殄瘁。追论茂德
忠敏恭懿。仰惟盛才。
文学政事。昔在天宝。
滥觞登朝。爰自中兴。
鸿飞乃高。入觐京师
出司藩条。便蕃中外。
闻望光昭。我后统天。
式张百揆。公居右辖
实总联事。推毂西郊。
兵符攸寄。俄被蝉冕。
为王近侍。无诸旧城。
人窳地僻。诏曰尔谐。
出作侯伯。敷求民瘼。
宣布王泽。岭表海壖。
夷风载革。天下谓公。
耆德盛名。宜登岩廊。
为国老更。方朋三寿。
忽梦两楹。天实不遗。
人谁仰成。爰自七闽。
归于九京。当时大旆。
今也明旌。呜呼哀哉。
某自宦学。则趋明哲。
邦宪府庭。再参下列。
周旋惠好。以日系月。
不虑不图。有存有殁。
皇恩轸悼。宠赠昭晰。
邦人怨思。祖奠悽噎。
谈笑如昨。音徽永昧。
临歧一觞。以抒惨怛。
呜呼哀哉。尚飨。
服母齐衰三年议 唐 · 田再思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
乾尊坤卑。
天一地二
阴阳之位分矣。
夫妇之道配焉。
至若死丧之威。
隆杀之等。
礼经五服之制。
齐斩有殊。
考妣三年之丧。
贵贱无隔。
以报免怀之慈。
酬罔极之恩。
稽之上古。
丧期无数。
暨乎中叶。
方有岁年。
礼经云。
五帝殊时。
不相沿乐。
三王异代。
不相袭礼。
白虎通云。
质文再而变。
正朔三而复。
自周公制礼之后。
孔父刊经已来。
爰殊厌降之仪。
以标服纪之节。
重轻从俗。
斟酌随时。
故知礼不从天而降。
不由地而出也。
在人消息。
为适时之中耳。
春秋诸国。
鲁最知礼。
周公之后。
孔子之邦也。
晋韩起来聘。
言周礼尽在鲁矣。
仲孙来盟。
言鲁犹秉周礼。
子张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不听其子服出母。
子游为同母异父昆弟之服大功。
子夏谓合从齐衰之制。
此等并四科之数。
十哲之人。
高步孔门。
亲承圣训。
及遇丧事。
犹此致疑。
即明自古以来。
升降不一者也。
三年之制。
说者纷然。
郑元以为二十七月。
王肃以为二十五月。
又改葬之服。
郑云服缌三月
讫葬而除。
又继母出嫁。
郑云皆服。
从子继育。
乃为之服。
又无服之殇。
郑云子生一月
哭之一日。
以哭之日。
易服之月。
郑王祖经宗传。
各有异同。
荀挚采古求遗。
互为损益。
方知去圣渐远。
残缺弥多。
故曰会礼之家。
名为聚讼。
宁有定哉。
而父在为母三年。
行之已逾四纪。
出自高宗大帝之代。
不从则天皇后之朝。
大帝御极之辰。
中宗献书之日。
往时参议
谓可施行。
编之于格。
服之已久。
前王所是。
疏而为律。
后王所是。
著而为令。
何必乖先帝之旨。
阻人子之情。
亏仁孝之心。
背德义之本。
有何妨于圣化。
有何紊于彝伦。
而欲服之周年。
与伯叔母齐焉。
与姑姊妹同焉。
夫三年之丧。
如白驹之过隙。
君子丧亲。
有终身之忧。
何况再周乎。
夫礼者体也履也。
示之以迹。
孝者畜也养也。
因之以心。
小人不耻不仁。
不畏不义。
服之有制。
使愚人跂及。
衣之以衰。
使见之摧痛。
以此防人。
人犹有朝死夕忘者。
以此制人。
人犹有释服从吉者。
方今渐归古朴。
须敦孝义。
抑贤引愚。
理资宁戚
衣锦。
所不忍闻。
若以庶事朝仪。
一依周礼。
则古之见君也。
公卿大夫贽羔雁圭璧。
今何故不依乎。
周之用刑也。
则墨劓宫刖。
今何故不行也。
周则侯甸男卫。
朝聘有数。
今何故不行也。
周则不五十不仕。
七十不入朝。
今何故不依乎。
周则井邑邱甸。
以立征税。
今何故不行乎。
周则分土五等。
父死子及。
今何故不行乎。
周则冠冕衣裘。
乘车而战。
今何故不行乎。
周则三老五更
胶庠养老。
今何故不行乎。
诸如此例。
不可胜述。
何独孝思之事。
爱一年之服于其母乎。
可谓痛心。
可谓恸哭者。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礼记
父之亲子也。
亲贤而下不能。
母之亲子也。
贤而亲之。
无能则怜之。
阮嗣宗晋代之英才。
方外之高士。
以为母重于父。
据齐斩升数。
粗细已降。
何忍服之节制。
减至于周。
岂后代之士。
尽惭于古。
循古未必是。
依今未必非也。
又同爨服缌。
礼经明义
嫂叔远别。
同诸路人。
引而进之。
触类而长。
犹子咸衣苴葈。
季父不服缌麻。
推远之情有馀。
睦亲之义未足。
又母之昆弟。
情切渭阳
翟酺讼舅之冤。
宁氏宅甥之相。
我之出也。
义亦殷矣。
不同从母之尊。
遂降小功之服。
依诸古礼。
有爽俗情。
今贬舅而宗姨。
是陋今而荣古。
此并太宗之制也。
行之百年矣。
辄为刊复。
实用有疑。
内侍护军中尉彭献忠神道碑 中唐 · 张仲素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
宏璧之在御府也。韫连城之价。
所以为宝。景云之见庆霄也。
捧日之彩。所以为瑞。
大臣之居崇列也。处近君之任。
所以为贵。况复侍轩墀之密地
护禁卫之雄军。昭彰茂功。
回复介祉。终始一德。
永垂清名者哉。侯谁能之。
见于彭公矣。公讳献忠
字琦夫。大彭为商诸侯。
以国表姓。至汉大司马宣。
有远绩盛烈。书于班史。
至孙业。避汉末之乱。
寓居陇西襄武县。因地分望。
传诸历代。湟中陇上。
推为右族。派绪绵远。
冠盖蝉联。贵仕渐繁。
乃附咸镐。今为京兆三原人也。
烈考讳令俊。皇朝议郎内侍省内谒者监
保安福履。宏阐义训。
钟庆济美。传于荩臣。
公善下中。蹈方守直
竹箭有筠而可比。城府无迹而自深。
以虔肃恭懿承大君。以仁孝清俭缵前烈。
建中三年入侍宫殿。德宗皇帝嘉其敏厚。
器任异等。便蕃于帷扆之内。
承奉于指顾之间。言必有章。
动皆由礼。贞元三年内府局丞
四年奚官局令六年内谒者监
七年朝散大夫。清阶命服。
所以驭贵。白圭无玷
赤绂斯皇。自天之渥泽方深。
渐陆之羽仪始就。十一年朝请大夫
周旋密勿。献纳端亮。
孔光问树而不对。石庆数马而后言。
以公方之。今古何远。
十六年特加金紫。所以懋其勤而昭其美也。
二十年正议大夫内侍省内侍。仍赐上柱国
教坊使。位愈高而接物愈敬。
恩益厚而处躬益卑。故能行与福随。
动将吉会。当德宗仙驭上升。
顺宗宅忧谅闇。公以贞固服劳之节。
宣承卫翊戴之忠。嘉绩悃诚。
可书竹帛。皇上御极。
拱侍穆清。畴其功庸。
疏以爵土。元和元年封襄武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充飞龙使
二年忠武将军右武卫将军三年左神策军副使
云麾将军。驭众之才。
著于倅理。赐棨之户。
耀其高门。所以旌其勋表其贵也。
其年奉诏充淄青道宣慰使六年知内侍省事
弓箭库使六年惠昭太子监护使。
祗事既毕。加冠军大将军
至十月。迁左领军卫大将军
知内侍省事。充左神策军护军中郎将左街功德使
十二年春。以勤瘁遘疾。
上章请告。宸眷属赖。
令卧护。陈让恳切。
累至再三。动于天心。
方始得谢。二月乙巳
薨于翊善里之私第。享年五十二。
圣皇轸悼。辍膳兴叹。
追念勋旧。赙襚加等。
开府仪同三司左武卫上将军。所以录其劳而饰其终也。
官司职丧。僚吏襄事。
卜竁窀窆。图其永安
十月十四日。葬于万年凤栖原祔从先域之松槚。
礼也。惟公爰自弱冠。
暨于知命。奉职三朝。
殚竭一心。掌繁领重。
树勋宣力。澡濯仁义。
发挥心灵。斯所谓奉上之忠。
闺门就养。承顺著闻。
及丁艰棘。勺饮不进。
毁瘠过礼。宗族感伤。
斯所谓因心之孝。践历禁省。
荣耀貂珰冠军护戎。
左右。饮冰持操。
鉴水洁身。侈泰是惩。
熏灼自息。冥与道契
俭而全真。生不务于家为。
殁仍规其薄葬。斯所谓立志之本。
探赜精微。讲贯学艺。
周勃引强之能。有而不恃。
孙武用奇之术。知而罕论。
斯所谓游艺之方。综事呈才。
仰奉睿旨。允釐乐府。
韶夏是司。演嶰谷之正声。
绝齐竽之滥吹。廨署增焕。
丝桐载和。去而借留。
上叶宸听。既临马政。
一日必修。用奚官训驺之法。
穆王八骏之皂。及董武库。
程范庶工。弦木砥金。
罔不犀利。斯所谓莅官之敬。
尝驰星轺。抚慰兖郓。
海岱之域。风宣露濡。
戎臣列校。蹈舞感抃。
斯所谓衔命之功。万旅云屯。
屹为亲卫。加拜中尉
统兹六年。夜护缭垣。
晓趋丹陛。阴助神武
制外自中。奖善任材。
动必询众。广修廪庾。
赡食熊罴。符伍有伦。
礼乐是阅。咸使夫既勇且毅。
并务于移孝为忠。至于别部支兵。
边陲县内。拊循训整。
不犯秋毫。闻公之殁。
如丧亲戚。斯所谓护军之略。
宜其享之遐福。锡以永年。
苍苍难谌。不至者寿。
夫人长乐郡冯氏。端懿柔明。
慈和婉娈。母仪妇德。
淑慎是彰。自昼哭之罹凶。
乃冥心而习静。落发坏服。
从哀即空。元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
出家受戒。特敕正度
仍赐法名正智。赐居义阳寺。
所以遂宏誓而资幽福也。嗣子希绩。
次子给事郎内侍省奚官局丞员外置同正员希昭。次子正议大夫内侍省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希贞。
次子正议大夫内侍省内侍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希晟。次子希晃。
次子希满庭。
组绶相映。荼蓼茹戚。
缞麻俨然。哭泣之哀。
慕深先远。烝彝之纪。
思列旧勋。栾栾贵臣。
匍匐上请。词臣奉诏。
传信扬芳。焯叙德善。
永垂贞石。铭曰。
在法宫。下临八荒。
外倚辅弼。内凭忠良。
奕奕彭公。蕴义含章。
左右轩陛。言端行方。
夙夜孔勤。貔貅是职。
丹霄侍从。黄道引翼。
深承宠渥。克茂勋力。
寒玉侔清。朱丝表直。
厚德多恕。明诚不回。
决云利器。构厦长材。
北落谢疾。东荣报哀。
恩加法赙。官赠仪台。
祖载之辰。清川晓涉。
悽怆笳挽。摇曳旌翣。
新阡旧城。龟从筮协。
原即凤栖。封如马鬣。
绍续之馨。子贵家荣。
继孝嗣恪。宣功保名。
纂篆金石。琢磨坚贞。
用播徽烈。将来作程。
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为故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 中唐 · 赵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二
公讳子昂
字伯玉
梓州射洪县人也。
其先居于颍川
五世祖方庆好道。
墨子行秘书白虎七变。
隐于郡武东山
子孙因家焉。
高祖汤。
汤为郡主簿
汤生曾祖通。
通早卒。
生祖辩。
为郡豪杰。
辩生元敬
瑰伟倜傥。
弱冠以豪侠闻。
属乡人阻饥。
朝散万斛。
以赈贫者。
而不求报。
年二十二。
贡明经擢第。
文林郎
青龙末
天后居摄。
遂山栖饵术。
殆十八年。
元图大象。
无不达尝。
学术拟张平子
风鉴比郭林宗
公即文林元子也。
英杰过人。
彊学冠世。
诗可以讽。
笔可以削。
人罕双全。
我能兼有。
年二十四。
文明元年进士
射策高第。
其年。
高宗崩于洛阳宫。
灵驾将西归于乾陵
公乃献书阙下。
天后览其书而壮之。
召见金华殿。
因言霸王大略。
君臣明道。
麟台正字
由是海内词人。
靡然向风。
乃谓司马相如杨子云复起于岷峨之间矣。
秩满。
右卫曹。
每上疏言政事。
词旨切直。
因而解罢。
稍迁右拾遗
契丹营州叛。
建安郡王武攸宜亲总戎律。
特诏左补阙属之。
迨及公参谋帏幕。
军次渔阳
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
三军震慑。
公乃进谏。
感激忠义
料敌决策。
请分麾下万人。
以为前驱。
奋不顾身。
上报于建安
建安愎谏。
礼谢绝之。
但署以军曹掌记而已。
公知不合。
因登蓟北楼
感昔乐生燕昭之事。
赋诗而流涕。
及军罢。
以父年老。
表乞归侍。
至数月。
文林卒。
公至性纯孝。
遂庐墓侧。
杖而后起。
柴毁灭性。
天下之人。
莫不伤叹。
年四十有二。
葬于射洪独坐山。
有正声集十卷。
著于代。
友人黄门侍郎范阳卢藏用为之序。
以为文章道丧。
五百年得陈君焉。
由是太冲之词。
纸贵天下矣。
有子二人。
进士及第
长曰光。
官至膳部郎中商州刺史
仲曰斐。
河东蓝田长安三尉。
卒官。
光有二子。
其长曰易甫。
监察御史
次曰简甫。
殿中侍御史
斐生三子。
长曰灵甫
次曰兢甫众甫。
皆守绪业。
有名于代。
剑南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自受分阃之征也。
初年谋始立法。
二年人富知教。
三年鲁变于道。
乃谓幕宾曰。
文林万斛。
以赈乡人。
得非司城子罕贷而不书乎。
拾遗之文。
四海之内。
家藏一本。
得非臧文仲立没而不朽乎。
于戏陈君。
道可以济天下。
而命不通于天下。
才可以致尧舜
而运不合于尧舜
悲夫。
孔文举郑元署通德门。
蔡伯喈陈寔立大邱颂。
异代思贤之意也。
况陈君颜闵之行。
管乐之材。
而守牧之臣。
久阙旌表。
何哉。
爰命末学。
第叙丰碑。
表厥后来。
是则是效。
其颂曰。
有妫之后。
封于陈国
根深苗长。
世载明德。
文林大器。
质非雕刻。
学术钩深。
风鉴诣极。
代公耿光。
乔元藻识。
施不求报。
退身自默。
岷峨降灵。
拾遗挺生。
气总三象。
秀发五行。
才同入室。
学匪猎精。
明明天后
偫龙效庭。
矫矫长离。
轩飞梁益。
封章屡抗。
矢陈刑辟。
匪君伊顺。
惟鳞是逆。
九德未行。
三命惟锡。
帝命建安
远征不伏。
咨公幕画。
骋此骥足。
唯王玩兵。
愎谏违卜。
忠言不纳。
前军欲覆。
遂登蓟楼。
冀写我忧。
大运茫茫。
天地悠悠。
沙麓气冲。
阴光流。
义士食
人谁造周(嗟乎道不可合运不可谐遂放言于感遇亦阮公之咏怀已而已而陈公之微意在斯)
表辞右省
来归温凊。
如何风树。
不宁不令。
庐墓之侧。
柴毁灭性。
管辂之才。
管辂之命。
惟国不幸。
非君之病。
我鲜于公。
忠肃恭懿
光明不融。
为君颂德。
穆如清风。
日月运安。
江汉流东。
不闭其文。
永昭文雄。
述煮茶泉品 北宋 · 叶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七、《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二九三、百家名书·新刻茶集
夫渭黍汾麻,泉源之异禀;
江橘淮枳,土地之或迁。
诚物类之有宜,亦臭味之相感也。
若乃撷华掇秀,多识草木之名;
激浊扬清,能辨淄渑之品。
斯固好事之嘉尚,博识之精鉴。
自非笑傲尘表,逍遥林下,乐追王濛之约,不让陆纳之风,其孰能与于此乎!
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荈,为人采拾。
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产禹穴者以天章显,茂钱塘者以径山稀。
至于续庐之岩,云衡之麓,鸦山著于吴歙,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
然而天赋尤异,性靡俗谙,茍制非其妙,烹失于术,虽先雷而嬴,未雨而檐,蒸焙以图,造作以经,而泉不香,水不甘,爨之扬之,若淤若滓。
予少得温氏所著《说》,尝识其水泉之目有二十焉。
会西走巴峡,经虾蟆窟,憩芜城,汲蜀冈井;
东游故郡,绝扬子江,留丹阳,酌观音泉;
无锡,𣂏慧山水。
粉枪牙旗,苏薪桂,且鼎且缶,以饮以歠。
莫不瀹气涤虑,蠲病析酲,袪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达观。
信乎物类之宜得,臭味之所感,幽人之佳尚,前贤之精鉴,不可及已。
噫!
紫华绿英,均一水也,皆忘情于庶汇,或求伸于知己。
不然者,丛薄之莽,沟渎之流,亦奚以异哉!
游鹿故宫,依莲盛府,一命受职,再期服劳,而虎丘之觱沸,松江之清泚,复在封畛,居然挹注,是尝所得于鸿渐之目二十而七也。
郦道元善于《水经》,而未尝知
王肃癖于茗饮,而言不及水。
表是二美,吾无愧焉。
凡《泉品》二十,列于右幅。
且使尽神方之四两,遂成其功;
代酒限于七升,无忘真赏云。
南阳叶清臣述。
中庸传1115年7月22日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天命之谓性」者何?
性者中之所寓也,莫知其所自而推言也。
「率性之道者」何?
性得所率则为君子,不得其所率则为小人。
曰诚、曰明、曰孝、曰忠、曰恕、曰和,皆率性之具也。
是六者,皆中之所以为中者也。
「修道之谓教者」何?
圣人所以经纶天下之大经也,君子所以择乎中庸也,小人所以反乎中庸者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者何?
出乎性而教之所本也,君子以是诚之务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者何?
中也,诚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何?
中也,明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何?
情之未发,性之全纯。
中之所以名中者也,肫肫如也,渊渊如也,浩浩如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何?
中之一物,于是乎有二名也。
颠沛之际,毫发之多,或不中节焉,亦不足为和也。
有子言和,必有待乎节之非,和之正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者何?
是一物不得二名也,楩楠豫章之大本,而不达道则亦恶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何?
教之行也,明道先生常善乎致之言也,常善乎位之言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者何?
中之所以为常道也,君子而时中,则无时而不中也;
小人而无忌惮,须臾变改,莫之能中也。
以是知先儒说用中为常道是也,近世说中说庸,非所知也。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胡先生、温公、明道先生皆云然也。
问者曰:「庸得非变邪?
所以济中者也」。
曰:是不识中者也。
君子之中随所器而丽焉,不动而变,尚何所假也邪?
子莫执中无权者,是子莫知中非君子之中也。
刘侍读曰:「中庸者,中用也」。
盖亦误也,言中斯用之也,先儒曰用中为常道是也。
刘说前见于皇氏、熊氏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者何?
教之不行也,有中庸之君,斯有中庸之民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者何?
不诚不明则不中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者何?
舜之所以为舜者中庸也,明诚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者何?
不明不诚则不中也,择也者依也,斯人自谓之知者,非知之明也,君子不以为知也。
昔夫子言仁知详矣,曾子、子思虑后世或泛然失其旨,乃以仁为诚,知为明,其实一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何?
回所以为回者,中庸也。
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者何?
惟诚明以之也,诚自成而道自道也,非功名利害外以怵之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者何?
强疑其非中也,盖惟为能强也者诚也。
曾子论孝曰:「仁者人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强既有南北之异,则责子路之所安以勉乎中也。
夫所谓君子者,既和既而诚明之守,安于治乱之世,勤而勉之也。
国有道,君子或易仕而改其度,不变塞也,强也。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者何?
不诚不明,君子之所不为也。
君子之遁世,亦中庸之依而安焉,又复依乎圣人之中庸,则其隐者,吾道之佹也,非故以意向之也。
郑氏曰:「道不费则仕」。
费者佹也,违也,《缁衣》有曰:「口费而烦」。
费或为哱,或为悖。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者何?
唯明之知,唯诚之行也。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万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者何?
中也诚也,语夫天下莫能事之大,则其大者诚也。
语夫天下莫能分之小,则其小者诚也。
盖虽大而中也,其小亦中也,人谁有憾于予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在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何?
中也明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何?
忠恕之为中也,均率是性,而为道莫之或远也。
远于人则可须臾离也,以其不远人,而忠恕之名立也
为人父而忠恕,则己与一家去道不远也。
为人君而忠恕,则己与天下国家去道不远也。
忠恕以人治,人犹己,肫肫其中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也。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者何?
中也诚也,教之所以为教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馀,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者何?
中也诚也,道之所以为道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者何?
中也,诚明之徵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者何?
中也诚明之自治也,于是察乎上下,达于天地,无不安也。
曾子曰:「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盖援之为援者如此也。
曾子又曰:「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与险行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者何?
中也诚也。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者何?
中为天下之大本,于是乎在也。
夫既得于父母,则室家宜之也。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者何?
中也,明诚无不达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者何?
天之用中,因物而诚至焉也。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者何?
疑当次「必得其寿」之下,简编之缪也,无闻焉尔也。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
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者何?
周公之所为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者何?
武王、周公之所以为武王、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脱缪于此也。
尝有见于《仲尼燕居》也,文字又有误者,社无与于上帝也,陆淳尝辨此详也。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者何?
中庸之政也,人道之勉乎,政犹地道之勉乎。
树艺稼穑也,中庸之政,感人心而迹自化,蒲卢之比也。
仁义者,诚明之异名也,仁义合礼生焉。
礼也者,广骛驰骋于仁义之中者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者何?
郑氏云:脱误重在此也,胡先生亦云然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者何?
诚明始于身,本于亲,著于人,极于天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达道之五行于达德之三,达德之三行于中之一也。
达道者,修道之教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者何?
达德之渐也,诚之者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者何?
中庸之教也。
问者曰:「如之何尊贤则不惑,敬大臣则不眩」?
曰:谗色货能惑,我而不惑,则尊贤之功也。
有百官之富任使,各尽其材,大臣凛然在上,天下名实不眩,则敬大臣之功也。
不眩犹不惑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者何?
诚也。
诚则事前而豫,不诚则事至而无所图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者何?
道必资乎诚,诚必资乎明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者何?
兼天人之道而中庸著也。
舜诚矣,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则诚之也。
颜回诚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诚之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何?
之道也,中道而未从容,则贤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者何?
之道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者何?
诚明各有所致而相为用也。
四时诚矣,较然著见,则自诚而明之性也,犹天命之性也,日月明矣。
其出入有信,则明而诚之教也,犹脩道之教也。
未有诚而不明者也,未有明而不诚者也。
彼偏焉者,非诚明之正也。
武王、周公以孝称,则举其自诚明者也。
舜以知称,则举其自明诚者也。
非有圣贤之差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者何?
率性以诚也,人物之性与天地之化育皆吾性之诚也。
天地之性不可见,而见之于化育也。
然此非次第而言之也,犹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也。
其所言之若是者何?
视其相因者殷勤之也,非心知其意者,莫之能喻也。
性之粗,非后于人之性而得之者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者何?
无闻焉尔也,胡先生亦所不讲也。
是自诚而明者谓之次焉,何也?
郑氏乃谓自明诚者何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者何?
无闻焉尔也。
胡先生、温公、姚子张皆疑之也。
明道先生曰:「诚者神也」。
盖从明道先生之说,则何必如之云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者何?
诚与道一体而二名也,其所以率性则一也,皆无待于外者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者何?
温公曰:凡物自始至终,诚实有之,乃能为物。
若其不诚,则皆无之也。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者何?
物者己之物也,己与物非有二也,皆其诚之物也。
成己斯成物也,唯所措而宜也。
圣人之道,所以异乎杨墨者也。
成己知也,乃谓之曰仁也;
成物仁也,乃谓之曰知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者何?
诚明之极,配天地而一之也。
诚斯一也,一斯诚也,此盖当云徵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高明则悠远,考下文而不诬也。
夫言天地之体,则高明博厚而足矣。
人之体乎天地之高明博厚,则必待悠久以为之中也。
盖非悠久之中,则其高明将隳,博厚将蹶也。
博厚高明,譬诸形体也,悠久譬诸精神也。
曾子曰:「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
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至而已矣」。
曾子所谓至者,子思所谓悠久是也。
曰悠远,曰悠久,其实同也。
夫不见不动无为者中也,既章既变既成则亦中也,此不二之道也。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
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者何?
天地圣人之悠久一也,博厚高明之所资以为中者也。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者何?
圣人之高明博厚悠久,一之于中也。
中者至德是也,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高明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博厚也。
待其人而后行,悠久也。
至道高明博厚也,至德悠久也,至道至德犹达道达德也,明道先生谓此一以贯之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者何?
率性修道于是乎极也,思尊德性而必道问学,问学斯德性也。
思致广大而必尽精微,精微斯广大也。
思极高明而必道中庸,中庸斯高明也。
思温故而必知新,知新斯温故也。
思敦厚而必崇礼崇礼斯敦厚也。
德性犹悠久也,广大犹博厚也。
胡先生、二程先生横渠先生说皆同,近世瞽学谓既极高明而反道中庸,末乎中庸也。
分而为二事,莫知诚之一致也。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谓与」者何?
中也,明之所安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者何?
不明之患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者何?
思教之行也。
今天下车同轨,贵贱无等也;
书同文,是非杂出也;
行同伦,君子小人并列也。
礼乐之中庸,莫之有作也,胡先生说云尔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
吾说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者何?
思教之行也。
或说或学,或不足徵,或有存,或用之,远近之势然也。
中也,天下万变,有是三重,而寡过为要也。
寡过则中也。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者何?
唯中则有徵而且尊也,上焉者过之也,荡而无徵,下焉者不及也,屑而不尊,虽善而民不信从之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者何?
中而徵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者何?
中而尊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者何?
仲尼之所以为仲尼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观天地于仲尼则足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故曰配天」者何?
圣人明诚之中而道教行也。
时出之,则或溥博如天而中也,或渊泉如渊而亦中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者何?
修道之教于是乎在也。
●「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者何?
中之所以为中如此也,非明诚则莫能致也,其初则叹息之也。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者何?
中也明,莫知其所以明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者何?
中也诚明,莫知其所以诚明也。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者何?
中也明也恶,胡先生曰过恶,温公曰憎恶,苟内省不疚,虽谤议沸腾,刑祸交至,亦非其所恶也。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者何?
中也诚也。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者何?
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者何?
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者何?
中也诚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者何?
中也明诚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无声无臭』,至矣」者何?
中也诚明也。
嵩山晁说之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其说是书皆穿窬而贰之,于是本诸先生长者之论作传。
是书本四十七篇,小戴取以记之,犹大戴取诸《夏小正》、《曾子》之类也。
顾惟收拾煨烬之末,简编不伦,文字混淆回舛,惜哉!
《汉艺文志》礼家有《中庸说》二篇,今莫知其为何书也。
朱识者二十二,孔二义。
黄识三十九,胡先生讲。
墨识七十五,景迂
政和五年乙未七月二十二日己丑,直罗县驿中自校毕,其成在此月五日鄜州官舍山堂。
辩诬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三、《嵩山文集》卷一四
天,无待而高者也;
日月,无待而明者也。
人之生,于天、朝夕日月,无所待而知高也,亦无所待而知其明也。
圣人之道曷独不然?
韩退之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晚得扬雄书,益信孟氏,又得荀氏于、雄之间,何邪?
孔子固圣人,孰知后世必有人曰孟轲能明吾道而尊之耶?
脱如后世遂无孟轲,则孔子之道泯灭不传欤?
至于卿、雄则复何力之有?
一何量圣人浅而自待之厚耶!
今之学士大夫必待小序以说《诗》,必待鲁史以传《春秋》,必资庄老玄虚、释氏幻妄以明《易》,又复何耶?
然谨小序于《诗》者郑康成、孔颖达也,尊鲁史于《春秋》者服虔、杜预也,假释老于《易》者何晏、王弼辈也。
今之所谓大儒者,未离乎昔日曲学之后尘欤!
西晋来有《老》、《易》之论,何其不思邪?
盖无得于《易》,而溺老氏之文者倡之也。
斯人不特无得于《易》而亦无得于老氏者也。
譬诸人材,必先其学问师友渊源,与夫立身本末、出处去就所向,大体同也,小体斯可略;
大体不同,而奚小体之论哉?
老氏所贵,曰常与静;
《易》之变动出入,不可以居。
老氏自处者无名无事,刍狗百姓;
而《易》于吉凶与民同患,至曲而不遗,斯世之是务也。
老氏至极归于自然,虽道亦是法也;
《易》有消息屈申吉凶悔吝,危可安而亡可存,皆有然而然,非自然也。
果相资以用否邪?
齐晋之功非不盛也,吴楚之王亦崇也,《春秋》不之贵者,尊一王也。
门内妾妇且知尊无二上矣,予不知世所谓孔孟云者,孰自而得耶?
其尊孔子欤,尊孟子欤?
盖天下万世之尊师者,孔子一人而止耳,容孰偶之也邪?
学者于是乎权有度,无欲挽二子以并驾,又无乃甚邪?
荀卿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王充著论曰《刺孟》,则亦过矣,然不为无谓也。
知其不尊周室,劝诸侯僭王以国叛,人人可为汤武,予学《春秋》而有感焉,未敢发之言也。
后见江东李觏所论著,则有前得于予者也。
又如士师可杀人之类,强辩杰骜,视当时所谓策士者不甚远。
今学者以孟子班诸颜渊,而原宪、子贡、曾参、宓子贱之徒,悉后之者,不知世无孔子,果孰可以诸子优劣邪?
使孟子与诸子并生,而从容弦诵阙里中,当自有次第哉!
尊其名不覈其实,玩其读莫适于事者,《周礼》之为书也。
其出为最晚,刘歆初献之新莽,莽即拜《周礼》博士者,乃传焉。
是书大祗烦礼渎仪,靡政僭刑,苛令曲禁,重赋专利,忌讳祈禳,诞迂不切事,适莽之嗜也。
莽所用以戕天下之民,而钳天下之口者,是书之奉也。
正月之吉,初和六官,各县象法于象魏,民视既已溃矣,是日州长各属民读法于州,又何能来自象魏而滑其听邪?
孟月吉日,党正属其民读邦法,仲月大司马行蒐苗狝狩之礼,月吉则族师属民读邦法,正岁则乡师稽器,州长党正属民读法,季冬祭索鬼神,春秋则乡州有射党正祭,禜族师祭,酬闾胥读法。
凡岁比而三岁大比,所以致其民者劳矣。
而力役追胥,大事大故之所致,又未可以期数也。
将使斯民终岁遽遽然,不得伏田畴,安室庐,而奉有司之役邪?
冢宰以九职任万民,而掌固又任万民,凡国都郊之竟,有沟树之固,民皆有职焉。
夫民既劳矣,而任之者亦以众邪?
畿内千里,而卿大夫士胥徒授田凡万八千人有奇,其地莫之能给,而此多役疲扰之民,尚可胜其任邪?
是书厉其民者如此,则于礼乐政刑复何论哉?
昔周公位冢宰,正百辟,今书冢宰乃特正其治官之属,何邪?
尚书·周官》与是书所谓孤卿之职五服之制颇异同,《尚书·周官》作在周公辅七年将归之时,不知是书之作何时也?
如前乎《尚书·周官》,则周公后以《尚书·周官》为正矣,学者尚何取于是书哉?
如其作在《尚书·周官》之后,则《尚书·周官》者,周公之弃物也,孔子复何录之耶?
二者不可允会,非周公妄,则孔子过也,孰可脱?
如作在《尚书·周官》之后,则周公未尝归政成王也,又孰可?
王肃冬至圜丘之乐,谓「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今说者据《周礼》单文为经国大体,惧其局而不知弘也」。
予有取焉。
呜呼,使《周礼》而尚全,王者犹损益之,此残伪之物乎?
或问:「韩愈言士不通经,果不足用,其言是非」?
曰:士固不可不通经,而必待通经之士而为用则非也,将有祸经术而病天下者矣。
西汉张禹经为帝师成帝惧变异数见,因吏民言,疑王氏专政,车驾至第,辟左右,亲问
乃为身老子孙之计,曰:「灾变深远难见」。
此经义意也,盖于是乎言之安,而帝之听也信以不疑,其在位碌碌者,亦皆曰经意也,王氏何病?
其后莽卒攘汉,日夜更变汉制,纷纷然天下不胜其酷。
莽与其国师歆辈,一切文六艺之言,为其蹠也,奈何!
梁武帝父子躬著经义数百卷,又升殿自讲说甚勤,而朱异、贺琛皆以经术进,专国用事,乃为侯景主人,琛又以从而绍介之,卒以亡梁,而父子不得其死,又重可哀也欤!
不通经果不害其为士,安得真儒以语哉!